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世界美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美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美术论文

第1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一)成长仪式与动画童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媒介时代成为了20世纪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子媒介发展方面比较落后,直到现阶段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真正的应用价值才得到彰显,从正面以及方面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都不难发现数字媒介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双面性,成长将不同的意识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2]。其次,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与动画形象人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发现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经常会将虚拟与现实混淆。其次,通过数字媒介这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对动画产品进行合理的改变,通过图像来进行人物塑造和设计。

(二)数字媒介时代的动画展演

数字媒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动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展现了媒介应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其次,在虚拟和真实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媒介时代动画的展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阶段空间体验的即时需求,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由此可见,动画艺术在实际的发展应用中,不仅展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发挥了一定的传播作用,并不断充斥着动画意识展演的内容,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动画产业的跨界发展

(一)景观社会的影像生产和消费

数字媒介从根本上提高了动画产业的视觉画面效果,从各个角度来看,数字媒介对整个动画产品中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动画的创作初期,创作内容主要根据创作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和商业动画两种形式[3]。从客观角度来说,实验动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靠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开展的一种创作模式,也并不是将最终的消费作为发展目标,更多程度上归属于一种专业性的行业研究,现阶段随着新媒介的数字发展,很多新兴的传播应用手段应运而生,例如,视频网站,微信,QQ等传播方式,这些数量和形式较为新颖的传播模式形成了一种景观社会理论。因此,在动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应该确定正确的景观社会理论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影像的生产和消费。

(二)动画产业跨界发展的反思与挑战

从动画产业创作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数字媒介发展动画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为主要的出发点,在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紧跟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步伐。在这种创作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动画制作打破了传统技术应用的限制,赋予了动画产业创作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发展特点,但是从客观角度出发,数字媒介也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法,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并且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才能整体提高动画视觉效果,凸显自身独特的动画产业跨界发展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总结

第2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第3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关 键 词:现代绘画 交流 融合 影响

西方近代美术史的演变,曾被人喻为一个传奇性的故事。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千变万化的价值观念,打开了许多未曾探索过的道路。一直到现在,“现代美术”仍是个令人迷惑的名词,一些被公认为艺坛巨人的画家,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虽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却仍然经常被一般人所忽略,毕加索的立体派或荒唐或有趣,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或美观或滑稽。但是这些“巨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与众不同的艺术流派的呢?他们的经历既辛酸又坎坷。在现代欧洲艺坛中,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抽象派绘画的先驱者米罗,兼具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风格的俄国斯画家夏卡尔,均为极负盛名的大师,被推崇为艺坛一代宗师。

1910年,马蒂斯在慕尼黑观赏了轰动一时的近东艺展,那次艺展对于他日后的绘画方式,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近东的艺术富于艳丽逼人的色彩,而且也偏重于平面式的构图,用强烈而乡间的纯色彩、阿拉伯式的藤蔓花纹和各种只有东方味道的平面图案。在他绘画生涯的后期,马蒂斯开始用彩色的纸,剪成彩色图案,再用蜡笔和塑胶水彩来掩饰晚年以及疾病带给他的不便。WWw.133229.CoM马蒂斯的艺术之所以不朽,因为他包容了大自然,能够让自己同大自然合二为一,与大自然的韵律起步而行。这一点同我国老子、庄子的顺其自然颇为近似。“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万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万体更变易”便是马蒂斯所强调的重点之一,人在不同的时候看同样的一件东西,观察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西方美术自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一向强调“独一立足点”论,这是与东方美术完全不同的地方。东方美术几乎不使用一个固定的立足点,一幅画总是由许多不同的立足点来构成,马蒂斯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东方美术的这种“多重立足点”的观念。因此他的画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一点也不死板。马蒂斯的空间利用恰巧符合我们“阴阳相间”的理论。马蒂斯利用空间促使了画中物体间气韵的顺畅,举世闻名的现代美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在1912年评论马蒂斯是所有西洋画家中最了解中国美术精神的一位,这种启发生命的韵律感,以及相对论的道理,确实是中国美术所强调的重点。他还认为:“第十、十一、十二世纪的艺术,亦即罗马式艺术,包含很多东方艺术的成分,这些成分在当时还伴随其他货品,由东方输入伊斯坦布尔、威尼斯,这些成分贡献很多,它们经过转变,有了新的生命,而显丰饶,它们开发新道路,也形成新环节。1920年的《宫女》,画中的东方色彩(尤其是对波斯纤细画的喜爱)以及作者笔下简单的僧侣式人体、繁缛的背景同样是扣人心弦的组合。他对线条的抽象、和谐、节奏的追求,强烈得常使人体的自然表象剥落尽至。”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无论如何,这时期的画意念非常丰富,人体的简化与静物画装饰细节的增浓并进。原因之一,是他长久以来对东方艺术的喜爱,这份喜爱在1910年9月他赴慕尼黑参观回教艺术展时达到巅峰,后来他曾说:“我的灵感是来自东方。波斯纤细画启示我感官的一切可能,紧密的细节暗示出更大的空间,并帮我超越披露个人感情的绘画表现。”马蒂斯非常喜欢阿拉伯的蔓藤花,是缘于回教艺术的直接影响(日本版画也有)。“我曾用彩色的纸做了一对小鹦鹉,我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中国人说要与树齐长,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句话更认真的了。”马蒂斯晚年热衷于剪纸艺术时说了这段独白,他把东方的剪纸视为完全美的化身,从剪纸画中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平衡境界。不取西方古典油画的三维立体塑造,基本上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构成中展示自己的彩色梦幻。但是由于彩色板块里加进了黑白板块的分割、隔离以及物象的排映、浓浓的交织,画面呈现出多重的空间层次,不仅生成平面的张力,而且生成纵深的张力,从而产生一种叠幻的视觉牵引力,使画面欣赏起来如层层剥笋,十分耐品。他的灵感常常来自东方艺术,用纯色平涂,色彩鲜艳,但并不“野兽”般刺激,他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它像一种镇定剂,或者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

在西方现代画家中,保罗克利对东方人来说是最亲近的。他的艺术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相通,即把创作活动视为不可思议的体验,而这一体验过程乃是内部幻觉与外界真实的统一,其哲学根源在人和自然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

自1916年至1917年,克利专攻中国文学,接触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从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实验。这一研究结果就是一系列的文字画。而且以后还以单个的较大r字母出现在绘画中,克利的绘画艺术中,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在《隐士的住所》中的那所简陋的小屋,是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不过,在这幅作品中,房屋的侧面却竖有十字架,它告诉人们这位隐士不是中国人。克利在艺术上与中国最重要的关系,与其说是主题还不如说主要表现在绘画内容上,尤其在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大自然与孤独者之间的对话,对克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其说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再认识。如他画的《中国风俗画i》《中国风俗画工ii》和《曾经在灰蒙蒙的夜色下徘徊》一样,本来是完整的一幅,后来被裁为各不相同的两幅作品,旨在表现中国油画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国风俗画》前还有一个作品,编号是《中国陶器》。由此看来,在一段时间内,克利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大路与小径》,都融会在这大大小小完全抽象的格状作品中,垂直线和画面,象征着广阔的埃及原野,它们以多变的宽度,向着顶端的天蓝色带——尼罗河延伸;在斑斓的色彩映照下,广阔的田野与颤动的空气融为一体,大地流水、太阳、春光充满着永恒的诗一般的境界,整个画面形式与韵律结构气势恢宏,这(转第105页)(接第108页)与中国讲究的人与自然相融合至高境界的理念是相符的。

克利在晚年的绘画中使用很粗的线条,有些像中国的书法,“笔迹最关键的是表现而不是工整,请考虑一下中国人的做法。我们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才能使笔迹变得更为细腻、更直观、更神韵。”这是他的体会,克利依靠自己高度集中的精神,达到了与东方艺术家并驾齐驱的境界。像《鼓手》这幅画,乍看几乎和中国现代书法差不多:像“写字”一样的单纯的黑色线条,在简洁的形态中隐藏着深切的感动。此时,克利的手足已不能自由活动,于是他用最少的视觉语言记下了最后最多最明确的话语,热爱音乐的克利,回忆起少年时代作为一名鼓手参加伯尔尼市管弦乐团的演奏,便创作了这幅画。大大的眼睛,强有力的胳膊,以及画面的深红色,表示他自己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同时让人感到在内部隐藏着冷酷的命运。常常“先行而后思”,不断在实践中思考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参照他的绘画,可以看出他“紧紧抓住‘综合链条’,通过‘博大精深’,走向‘天人神会’”的创作思路。“天人神会”是克利追求的最高境界。画天宇、画日月,亦可见其所求。“博大精深”是克利经历的意象升华。他认为绘画语言的“非陈述性”表现为直观性、可感性、符号性、有机性、意象性;而这些特性在中国画里则体现为既非“具象”也非“抽象”而是“主客观高度浓缩统一的形象”,即超乎“具象”与“抽象”的“意象”和“意境”。

笔者联想到与之视觉语汇相近的中西两种艺术:一是汉代画像石的拓片。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拓片就是一种影像,是不见骨线却很有力度、很有动感的一种影像。东方思维方式不像西方那样主客对立、内外分明,但由于修养、阅历和个性之异亦各有所侧重。

第4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活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现就此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艺术课程”如何与“生活世界”相得益彰,相互联系?我们说,书本知识是人类长期总结、实践而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学生学习知识,也主要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毕业论文,生活世界。但是,有选择就有舍弃,有总结就有丢失。书本知识所舍弃的是什么呢?正是现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那些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东西。而艺术课程正是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等特点。这些就只能结合生活世界、将艺术课程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1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的主题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艺术教育主题,只要留心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就能很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艺术活动主题。毕业论文,生活世界。从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某一节日,某一生活场景,某一情感为主题起点,由此扩展开成主题网络,如“剪纸艺术”、“书法艺术”、“民间歌舞”等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以某一艺术要素为主线,到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寻找形成主题网络,如以“对称”为主线可以扩展出“建筑中的对称”、“绘画作品中的对称”、“生命世界中的对称”、“音乐作品中的对称”等艺术主题。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学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其次,以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对其进行联想、设计初步的艺术教育主题;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教育计划的安排调整主题。如,以“爱”这一情感表现为主题,可以扩展出“以爱为主题”的美术和音乐作品欣赏活动,绘画:我爱小动物;散文:共伞;表演:我们都是一家人等艺术主题。

2 将学生艺术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

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发展的。毕业论文,生活世界。因此,学生艺术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一日生活之中。

2.1积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感性经验

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嫩芽,秋天落叶,各种花卉的颜色,树木的造型;美妙的小溪流水声和宛转的小鸟鸣叫声;社会生活中的建筑造型,节日的街头,人和动物优美流畅的动作等蕴藏美。毕业论文,生活世界。教师可以组织寻找“生活中的画”、“大自然中的节奏”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摆脱日常知觉的局限,使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性质和艺术原理产生敏感,激发其艺术感悟能力。

2.2加强生活中艺术环境的创设

2.2.1营造积极鼓励的精神环境

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并时时激发学生的情趣,情感。学生期,孩子们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幻想奇特,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象中,创造的萌芽也正若隐若现。因此,我们成人应以赞赏的态度及时捕捉到这些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耐心科学的引导,力求在精神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能自由思索,大胆想象。

2.2.2创设丰富自主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学生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创设“小小艺术活动角”,放置中西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中国民间工艺品及学生自已制作的作品等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放置各种绘画用具和废旧物品等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在创设这一角落时教师要注意中西艺术作品兼容、各种艺术门类作品兼容、成人艺术作品和学生艺术作品兼容,还要经常更换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3 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相互渗透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指“处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这间起中间联系作用的环节”。“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经过一定的中介而互相联系着。艺术是学生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毕业论文,生活世界。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中有美,语言中有韵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生活世界。

4 学生艺术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生活的逻辑

学生的生活是一个感觉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直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学生艺术教育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而应该使艺术活动成为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之间进行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的过程;不能限制他们、轻易呵斥或盲目否定,而应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一起用他们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总之,学生艺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更优雅,更精细的感情和感觉,培养学生更丰富,更广泛的理解能力,通过艺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连接使学生能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美化生活;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拓展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乐趣。艺术教育是人生的教育,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回归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让个体以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是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本位。

第5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画艺术,现实主义

 

从现有史料来看,我国国画艺术已有七千年发展历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画形成了与世界上其他画种显然不同的艺术特征。

从绘画材料工具到表现方法与艺术技巧,与西方艺术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之中 ,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就是西方人也对中国过去的艺术赞叹不已。它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极其高超技艺,具有西方艺术不能具有的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人类艺术宝库的宝贵财富。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美术界的某些人在认为“传统中国画正面临着走向死亡的必然命运”①的同时,异口同声地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美术论文,时至今天,中国画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应随着时代的推进,发展到更高更新阶段,为发展人类的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实主义②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十九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库尔贝提出来的。其实,现实主义早已存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之中。它随着时展而发展,促进了人类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论文开题报告。西方是这样,东方也是这样。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诺、纳斐尔,十九世纪的库尔贝、米勒、罗丹等都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

在中国画史上,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六朝时期的顾恺之、唐代的吴道子都是当时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山水画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在唐以前,山水画尚处在萌芽初创时期,唐代以后经历了六次大的变革。到大小李是第一次变革,到荆关董巨是第二次变革,到李成范宽是第三次变革,到刘李马夏是第四次变革,到大疵、黄鹤是第五次变革,到石涛是第六次变革,经过六次大的变革,现实主义在山水画领域得到了更大发展。在花鸟画方面,从徐渭、山人以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理论方面美术论文,现实主义思想更有重大发展,而且比西方早得多。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在过去注重写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③的观点。他认为在人物画方面,不但要形似,而且要写出人物的独特精神风貌,这就是恩格斯提出的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④。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顾恺之这一精辟论点,也不是他随心所欲地自己臆造出来的。应很好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东汉未年,魏氏鉴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立九品中正之制,把当地人物评为九等,供政府选用,于是对人物的品评议论成为当时议论的中心。当时对人伦鉴识重在道德、节操、忠孝、气节、儒学的品评。到曹操时代产生了很大变化,曹操反对儒学那一套,他多次下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⑤“陈平非笃行,苏秦岂守信耶”⑥美术论文,曹操自己也无操守,更不忠于汉。曹操、司马懿等皆不美,不但身形矮小,而且仪容不雅。如以美论人,就会得罪上层人物,但“精神”、“神情”还是值得重视的。实际上出色人物的“神”皆不一般。于是“精神”就为鉴赏人物所重视,到东晋,人伦鉴识由政治上的适用性逐渐变成对人的欣赏、士人名流论人言必神情风貌,顾恺之也是当时名流,自然皆以“神情”为标准。整个社会 评品人物轻形重神,为人画象,当然也以传神为主。可见“以形写神”之说,来自社会需求。体型美不美不关重要,画出一个人物的独特神情和本质特征就可以了,而能表现一个人的本质特征的,正好又是一个人的眼神。即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需求,来源于创作实践,这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也是从形到神,这就是现实主义思想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人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论文开题报告。

在顾恺之人物画上提出“以形写神”的论点的基础上,六朝山水画家姚最,又在山水画方面提出了“学穷质表美术论文,心师非化”⑦的论点。就是主张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本质上心领神会地反映出作者的亲身感受。唐代山水画家张操又经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姚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外师造化,必得心源”的论点。他们都是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心有感受地通过形象抒发出自已的思想感情和意趣情操。这些理论说明现实主义在山水画领域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五代,经过山水画家的艺术实践,又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图真”说。“真”是艺术的“真”。意思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达到本质的艺术的“真”。到清代,石涛辈山水画家更是在突破前人陈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⑧的新论点,更把现实主义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见,中国国画艺术的发展都是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前人早已知道了要认识事物的的本质特征并塑造出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胸中的逸气。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是源远流长的。

晚清以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现实主义又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①王春立,挺直民族的脊梁----关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思考,《国画家》2002/2,P31。

②REALISM,《现实主义》。

③张守涛,东晋画家顾恺之。顾恺之,〈〈画论〉〉。

④童庆炳,〈〈文学概论〉〉。

⑤、⑥崔怀义,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

⑦姚最《续画品》云:“谢赫,……至于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复壮雅之怀,然中兴之后,像人莫及。……”

⑧石涛〈〈画语录〉〉

第6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字 中国美术 传统文化 特征

美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自古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文化背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在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每一部美术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者在表现其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属性之余,也会下意识的表现出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现象,美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美术在我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美术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促进。

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时代信息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久经时间打磨和沉淀,不断积累并完善而最终沿袭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精髓,和神韵,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最终的至善至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而彰显出浓浓的东方特色。深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保留着先秦文明的特色,还沿袭了唐宋时代的壮丽,不仅仅蕴含了清代的婉约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豪迈壮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到艺术领域,同时还辐射了道德、思想、风格、制度、人伦等多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向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的目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具有更高人文价值和更多人文内涵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的意义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美术作品都将时念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而在当今的美术领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美术领域进行传统文化贯穿的探究,很多证据都在正面或侧面的烘托着,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发展提供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剖析近几年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那些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所谓的中国元素的原生态,才实现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动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独树一帜。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都秉承着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再发展,再辉煌。总之就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温床,才造就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就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渊源不断创造元素的提供,中国美术才能引起国际领域的瞩目。

二、中国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中国美术文化选择和文化责任的目的,还在一定意义实现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充分开发,中国美术实现了在国际艺术领域话语权的全面升级的目标。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在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从民族的路径回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文化背景,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其不仅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构建民族化的当代美术创作语言,摆脱虚拟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从而回到真实的中国当代美术现实中。当代美术创作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美术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探究新文化发展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新文化就是将前人创作的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沉淀,加工和传承。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变革必然给文化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产生新的活跃元素,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所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美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结合的重要选择。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需要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用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来巩固和发展符合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现

(一)历史悠久

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国美术的思想观念、中国美术的表现特点、风格、评论、制度甚至习俗伦理等,这些美术的传统涵盖了我国美术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美术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其中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即在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术装饰的作用与效果。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同样也体现在建筑美的悠久历史上,如中国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对称的形式,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着意进行一些装饰的处理,可见,中国美术历史的久远,而这些悠久的历史又赋予中国美术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美术传统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长的岁月考验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穿越古代,不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性

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美术传统文化的影子与痕迹,人们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不同美的各类事物,从古朴的远古陶器高现在各种各样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种款式与设计都蕴含着美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美术的艺术追求。例如我国的岩画,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如人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包含了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美术创作,尤其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美术创作者们会因为地域、审美、个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异,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美术传统,中国画,书法、篆刻、瓷器、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影子,中国美术的门类品种齐全,却又独特,但凡人类所创作过的美术形态在中国美术中都能找到,而中国的某些门类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却没有被发现过。中国美术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有一种“扣碗”的创作表现手法,来表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理念,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独立而又独特的创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创独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过。而中国美术文化也是自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前进着,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生态性成长与壮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术传统文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美术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审美与历史价值,许多美术传统是我国独有的,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人们的对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例如,中国独有的龙凤艺术,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更显示出中国美术具有非临摹的原创美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美术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在美术创作如何对于非自然客观物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又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在画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经上升华到“君子”的形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感性的观赏,上升到对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画家们对表达自我情感的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创作理念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中国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创独立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许多外来的美术形式与理念被引入和借鉴,并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但人们对美术传统文化仍然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是众多美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自己重要职责。

四、总结

中国文化传统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不仅对其他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历经岁月的考验,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进而与更多的创作者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我国美术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善于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不断地创新,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原创的独立个性体现在美术创作中,为中国美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军.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 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 2008

[2] 陈沛沛, 杨枝青, 杨杏林, 张晶滢, 肖芸, 苏丽娜.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周大伟.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4] 燕良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7

[5] 吴志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 “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 1998

[6] 段黄男, 赵海银, 郭兴杰. 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第7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需要国际化,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文艺上,我们强调中西合璧,怎样才能做到中西合璧呢?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有效配置,发展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艺术,发展根植于本土的艺术风格,才能真正达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西方艺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不仅影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也逐渐影响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景仰的目光。

    艺术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高峰迭起,美不胜收:百花齐放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自古文艺不分家,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北亚、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在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出现过汉代班超通西域,唐代玄类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但由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上表现出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近代中国受到了来自西方势力的强烈打击。觉醒后的中国大量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西方的艺术思潮也汹涌地席卷这中国大地。以来,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进攻和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中化与西化之间,也就是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文化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研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努力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利弊长短,从不同的文化立场出发为中国文化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局面,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西方艺术诞生的隐喻。

    西方的艺术历史也非常久远:神话传说、祭祀、狩猎、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近代由于西方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素描、速写、水粉、油画工艺等多个门类的出现证明了西方艺术蓬勃的生机。艺术也进人了商业生产,使用的艺术设计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进人了人们的生活。

    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以美术为例,其实“美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美术”(Fine  art)才由一些启蒙思想家译介过来。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探化,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掀起了学美术的风潮。各个省市都有专业的美术高中或初中,这些专业学的都是素描、水粉、油画等西方美术,学习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寥寥无几。大大小小的美术辅导班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学校里出现“哈韩”、“哈日”的流行词汇,音像店里清一色的通俗流行歌曲,而诗词歌赋却几近退化。

    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称之为“问题”可能有些严重了,改称“现象”或许更合适些。特别是很多的大学生、年轻白领们,满口的‘`YSE"OR"NO",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张口就来,但一问到什么老庄、孔子、朱熹、慧能则没有什么可说的,更不用提什么“有熊氏族”了。

第8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色彩;油画;运用

一、色彩在油画中的运用规律

油画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家运用双手进行艺术创作,借由自身对光与色的理解,用色彩表现艺术,诠释对生活的感悟,将丰富的情感注入艺术色彩当中,给人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觉体验。随着油画艺术的不断发展,色彩的艺术特点显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魅力,而在画家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开拓下,油画的色彩语言更显多样化。纵观古今中外的油画作品,不难看出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均体现出浓厚的个人风格。诚然,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油画创作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因而色彩在油画中的运用并没有特定的规律。颜色本身不具备情感和语言,但不同的色彩倾向会给人一定的情感暗示,画家以自身的视角观察外界,其个性、经历、情绪等主观因素会影响自身的感受,画家将自身对世界的理解注入画面,并加入主观的表现方法,精心搭配画面色彩,以丰富的色彩重组,彰显出画家独特的才能,撼动人们的视觉感官与审美灵魂。色彩是油画的灵魂,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离不开对色彩的完美运用,而画家对色彩的理解与主观运用至关重要。在油画作品中,色彩反映了画面的整体性平面语言,是画家根据色彩组合原理与搭配规律所进行的主观创造性组合,画家所运用的色彩则是从客观色彩中的环境色、光源色、固有色中提炼出来的,借由画家的重组搭配,使油画作品体现出和谐、主观、富有意蕴的形式。

二、色彩与油画情感表达

世界在人类的眼中是丰富多彩的,在情感丰沛的画家眼中更是如此。油画艺术不是简单地复制世界、图解社会,因而油画所要传达的也不仅仅是客观世界本身,更多的是画家对世界的情感领悟与表现,掺杂着画家独特的个人情感。丰富的个人情感给了画家创作油画艺术的原始动力,而油画创作是服务于画家个人情感的。画家借由色彩的主观搭配组合,表现自身的精神世界,彰显对世界的领悟与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主观意愿与情感,可以说,画家的作品是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而画家所运用的每一笔颜色皆是其个人情感的无意识流露。油画中的色彩融合了画家的视觉、精神及思想,每位画家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造就了独特的情感和艺术风格,因而其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方式也有所差异。画家借由色彩语言表达自身的内心体验和艺术追求,使油画作品彰显出强烈的感染力。色彩是表达视觉艺术的最佳载体,而油画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画家通过色彩渲染情感、寄托情感,同时认真解读色彩与情感,使色彩真正转化成为富有情感的色彩,使作品实现色彩与情感的完美交融,体现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三、色彩对比在油画中的运用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的魅力来自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是指任何两种颜色或多种颜色放在一起,由于相互比较作用而显现出各自的特点,以此形成的对比现象又叫做色相对比。在油画的绘画过程中,色彩对比运用非常考究,尤其要考虑整体基调是阴还是暗,主体物与背景的冷暖怎样处理,主体物的亮灰暗三大面的冷暖对比怎样,等等。因此,对于一个作品成功与否,油画作者首先要有整体的观察与比较对象,也只有经过从整体观察并进行对比,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画面的关系,如色彩冷暖的对比、明暗的对比等。物体色彩的冷暖对比是一个方面,还包括光源色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物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关系和冷暖变化。假设光源为暖色调,对于亮部就是暖的,相反暗部是冷的;假设光源为冷色,亮部是冷的,相反暗部就是暖的。光源色冷暖表现越明显,对亮部色彩的影响就会越大。相反,不明显的光源色冷暖倾向所生成的亮部、暗部的冷暖关系就会以固有色为主。可以说,画面的冷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表现,也有自身的变化规律,所以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只要掌握了色调自然变化的规律与技巧,就可以把对象及其色调的特征描绘得更加自然、生动、准确,让色彩在搭配上更加和谐,最终勾勒出以色传神的意境。如,伦勃朗的《夜巡图》是17世纪的代表作,那个时代画面的表现强调色彩的明暗,弱化色彩的冷暖。在他的画里,光是他表达情绪的特质,并且把光的运用、神秘感和运动感都做到了极致。他将人物分成几组,把光线着重表现在几个人物的身体上,同时将其他人物放到阴暗的背景里,以弱化形象,这样的安排突显出那种环境氛围下人物的焦虑不安,使画面空间更加深邃,同时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我们可以看见,在那昏暗的环境中,中尉朱红色的军装与小姑娘米黄色的裙子一下就引起了观者的注意。红色的使用对黑色背景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与过渡作用,也让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性。可以说,色彩对比在油画中的运用可以让一幅画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谢应春.论油画色彩语言的演变.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房玲玲.色彩在表现油画中的重要性——在创作中对色彩的认识.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9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绘本创作;初中美术教育

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图片往往和文字相结合,看图识字、看图说话、看图写字是十分重要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绘本作为一种文本、插图、设计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一份有关社会、文化、历史的文献,是孩子的一次经历旅行。绘本关键取决于插图和文本的互动、对面两页纸的同时呈现,以及翻页制造的戏剧性效果。[1]可见,绘本是依靠视觉图像、文字语言的相互关系来起到故事叙述的作用的,它是具有故事性及连续性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创作主要通过视觉图像、文字语言、文字和页面排版设计。在现今社会中,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赋予了绘本全新的创作理念。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电脑的普及和多媒体的发展,绘本有了新的构图风格。

绘本是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讲故事,或用纯图像来描绘故事,传递知识、概念、想法。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书籍形式,绘本与连环画、插画书、漫画书等其他图画书最大的区别在于――绘本“画中有话”或是“话中有画”。不论从意义上或实际运用上,绘本都给人更加精致细腻的艺术感受。

1 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绘本教父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认为,绘本不仅仅是“文+图”,而应该是“文X图”。绘本需要从文字、绘画、制书等综合角度来考虑创作,并强调图画的衔接、故事的文字表现密度与插图的关系。[2]佩瑞・诺德曼的《关于图画的词――儿童绘本的叙事艺术》和莫莉・班的《图画・话图》主要侧重绘本图画的叙事性,而大卫・莱维斯的《图像文本:阅读最新的绘本》和戴・凯伦的《阅读图画书的挑战风格》论文主要对绘本的风格多样性进行了阐述。WH Chou在《和孩子一起睡:重要的睡前图画故事》论文中认为,绘本应该在亲子阅读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国外对绘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本的特点、图文关系以及亲子阅读方面,在绘本教学方面的研究十分少见。

2 国内研究现状

陈晖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在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一书中指出,绘本是一种专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强调了绘本中图画的叙述作用,并对绘本的艺术构成及讲读原则进行了分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作者彭懿则认为,“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的合奏”。[2]在该书中,彭懿对绘本的组成部分封面、环衬、内页、正文和封底进行分析,同时对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细节、节奏、媒材技法、艺术风格等内容作了详细分析,为我们了解如何阅读绘本提供了指导。

国内的绘本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当属中国台湾。我国台湾地区对儿童绘本的阅读、创作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因此台湾绘本的发展相较大陆更为成熟,风格、形式也更为多样。例如,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妈妈心・妈妈树》《萤火虫去许愿》《明天要远足》等,主要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创作,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台湾“绘本教父”的《请到我家乡来》是一本兼具优美文学、地理见识、艺术眼光的知识性绘本,里面介绍了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貌民情,不仅带领读者体验了世界的辽阔和多元文化之美,还传达了开放、热情、包容的世界观。几米的绘本大多以都市生活的感受进行创作,开创了成人绘本的新形式,不再把绘本当做是儿童专用,兴起了绘本创作风潮。《向左走,向右走》表现的是都市爱情,在迎合读者、愉悦身心、心理减压的同时,还有利于爱情价值观的培养;《微笑的鱼》表现的是自己对曾经那段病痛经历的精神意义上的告别,不仅是一种励志,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由此可见,台湾绘本创作在主题、题材选取上贴近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我国对绘本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的重视,而大陆原创绘本发展也很迅速。例如,《中国绘本系列》这一绘本系列大都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蓝本,以传统国画绘制技法完整地展示了一个“可记忆的中国”,其中的《兔儿爷》《小石狮》《灶王爷》和《年》等浓缩中华文化图像符号的作品都是优秀代表。

3 初中生绘本阅读分析

3.1 初中生角度的绘本阅读

现今的绘本中,有从儿童或是学生角度创作的,也有从成年人角度创作的;有从儿童读者的视角画的,也有从成年人的立场上来讲述的。在考虑绘本的时候,首先要选择那些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想法和心情画出来的书。换句话说,不是儿童被动接受的绘本,而是儿童怀着“呵,这是我的世界”的亲切心情,“能够走进的世界”的书。当然,不是说只要儿童能进入的绘本就是好书,作品要有明确的主题――作者独立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作者能充分地讲述自己想说的事情。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登场人物的举动,要使进入到故事世界的孩子们完全能够接受。[3]

3.2 初中生绘本与成年人绘本的关系

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绘本仍以儿童绘本为主。绘本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儿童读者,但也造成了长期以来绘本被误认为是只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的现象。其涵盖了丰富的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包括他们的想象、观察、认知、情绪、情感、逻辑、心灵、道德、伦理等要素。传达愉悦的、励志的、温暖的、乐观的世界给孩子们,并通过故事剧情阅读、人物了解,使孩子们产生认同感、情绪共鸣,进而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多元智能。

成人绘本,顾名思义,阅读对象为成年人,首先由台湾出版商提出。它用非常感性的语言、颜色和形象来讲故事,所表达的情绪和内涵只有成人才能领悟或感兴趣,儿童则不易读懂。[4]它不同于儿童绘本童稚而天真的眼光,而是在观察、洞悉人和周围世界时注入了更多理性、成熟的眼光。它没有具体的主题,却又带有儿童绘本的纯真和诗意。成人绘本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减压心理,还宣传了美好的世界观,其代表人物有台湾作家几米、钱海燕。

另一方面,日本儿童文学家松居直说:“图画书是没有藩篱、没有设限的。年龄层从小孩到大人,对大家来说,那是可以用文字和图画来表现的一个非常广阔的自在世界。”[5]如果说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美丽呈现,那么绘本则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途释与传达生活的意念。绘本以一种极富感染性、独特性的视觉艺术触角延伸至成年人,使得大人和小孩都能从中获得欢愉。对于读者而言,这种绘本化的艺术形态象征着图文组合的突破与创新,是另一类文学形态。东吴大学副教授刘维公指出:“它能使大众的心灵发生共鸣;这时,你所贩卖的不只是一本书或一幅画,而是具有无限延展性的情绪与符号。”[6]现今绘本的发展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读图时代的大环境也激发出了大量适合青少年及成年人阅读的绘本作品。同时,儿童与成人阅读的界限也慢慢地被打破,甚至跨越了文化、种族和国界。

3.3 初中美术教学中绘本的表现形式

(1)绘本创作教学中的图画与文字。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提到:“一本绘本之上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故事。”因此,在阅读绘本时,可能会出现好几个结局,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在绘本中,文本和图像同样重要,文字缺乏的东西(因为它们只是文字或是字母),图像可以填补,使之具有外形;图像缺乏的东西(因为它们在时间中凝固,仅仅是表面的色彩),文字能够提供叙述和运动。图说邀请文字和图形描述世界,并超越各自的能力,进入想象的瞬间,它并非引领读者走向文本或图像,而是超越它们进入一个空间,那里活的形象呈现在我们所有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面前。[7]菲洛斯特拉图斯在解读《名画记》时提出,《名画记》由三种不同的材料构成――文字、事物和图像,并把这三种要素融合在一起。在融合过程中,文字转化成图像或图像融入真实的事物。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为儿童创建了一个叙事语言模型和欣赏艺术工具,这样儿童可以探索和反思、理解符号和意义。

(2)绘本的多视角教学。文化对个人不同的感知习惯、代表对象的方式和符号有重大的影响。Messaris(1994)发现,接触一定文化中的具体图像会影响儿童的世界观。在当代文化和数字媒体的视觉领域,越来越多的儿童早期语言艺术专家采用多个文化视角。视觉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工具,通过各种迹象来表达视觉语言。当前的风气有利于把文化视为一个多通道的方法,包括图像、动作、音乐、运动、动画和其他代表性模式的平等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绘本可以被视为一种价值主导型的过程,儿童在视觉图形的产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同时保证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8]

在全球化时代中,开发青年学生多种视角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现今的老师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为学生提供符合各种主题标准,包括全球联系和文化多样性的绘本主题,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同时,鼓励青年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观点。教师不仅需要注意如何教他们,而且还要注意教他们什么。指导学生在早期的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物绘本中,发展跨文化理解。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传播媒介的更新、多元文化的发展,图画书成了孩子最喜欢的读物。绘本富有文学性的故事内容、图文合奏的形式特点,契合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通过一些富有创意的设计,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绘本。在美术课堂中,应以绘本创作的形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创意”作为绘本创作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视知觉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画、演等方面的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绘本创作中去。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埃文斯.超越绘本的探讨――绘本的阅读及其反应[M].纽约罗特集出版社,2009.

[2]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3] 松居直(日).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刘敏.成人绘本研究――以几米绘本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5] 林晓徵.线画风格于绘本创作之研究[D].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设计研究所.

[6] 史蒂芬・梅尔维尔,比尔・里汀斯.视觉与文本[M].郁火星,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7] 唐嘉.大陆与台湾绘本艺术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