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第1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49-02

如果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我国的社会安定都是不利的,对此高校应该留意大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就业指导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只有实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才能保证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该保证大学生政治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或者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政治思想不会出现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不可缺失性。

第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在我国目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企业都尽可能地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在招收新员工时虽然需求量不高但是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很高,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还没有开始找工作时就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充满斗志地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保证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不会因为一时的压力而产生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二,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对于待遇较低的工作不屑一顾,对于待遇很好的工作又望尘莫及,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应该端正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态度,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要一味地好高骛远,也不要一味地将就和妥协。为了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端正择业态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如果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或者思想有问题,那么很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也会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大学生毕业院校的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为了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够保持正确的心态和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目的、内容、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都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在寻找工作和选择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并且在工作岗位中出色地完成任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都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都会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都是比较长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教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思想之后,这种思想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准备自己,让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这种较高的专业素养会在大学生工作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和影响都具有长期性。

二、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针对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根据规定,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保证毕业生可以顺利地就业等,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有时甚至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并不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认为企业更需要专业技能水平高的人才,大学生的思想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所忽视。其次,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用说教的方式,大学生没有热情和兴趣来听这些说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继续探索和实践,探寻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就业形势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重要的群体,是我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融入进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就业形势,让大学生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既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对我国经济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作,也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分析国内国外的形势,分析出自己认为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工作岗位或者行业,进而在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能够踏实安心地努力工作。

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就业形势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该用心准备指导课程,在授课之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搜集最新的国情和就业信息,保证学生接收到的是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大学生能够根据准确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就业选择,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搜集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就业形势,并且帮助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大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自己。同时指导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在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防止一些学生在碰到类似情况时产生扭曲的不健康的思想。

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比较急功近利,在诱惑面前会选择捷径,但是有些捷径往往是危险的是会损害公众利益的,这就需要在对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保证学生在诱惑面前能够把持自我,在避免功利思想侵蚀的同时,多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如支持西部大开发,去偏远山区任教,做大学生村官或者选调生等,都是对我国发展有利的事情。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向大学生充分揭示选择这些工作的好处,以及国家对这些选择这些工作的大学生有哪些政策支持。

再次,在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该选择有创新性的道路,既可以避开激烈地竞争,还可以增添我国经济的活力。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

(二)以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纯粹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引起学生们的重视,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们的厌烦情绪,这就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产生实际性的帮助,另一方面,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衡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的比重,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切入点不能够夺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否则这样的课程就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又必须得到体现,否则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又会降低,因此教师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平衡二者的关系。其次,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时,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正确严肃的态度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显得比较仓促,在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大学生们的心态一般情况下比较急促,对于老师的教诲并不能够完全领会。因此,在新生刚刚入学时高校就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和刻苦,防止大学生荒废四年的宝贵时光;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们在最开始就能够对未来的就业择业进行思考,并尽早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各高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素养水平高的人才,为此高校应该从学生刚刚入学时起就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军,何苗,黄曙萍等.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及其引 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1).

第2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工作

社会中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的情况下,政治教育还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还是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没能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且观念比较落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偏理论,学校方面片面看重课堂教育、缺乏实践,师资方面专业性不足、素质欠缺。这些缺陷大都是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过于单调、重理论,但是没有实践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可能导致恶劣的社会问题。所以要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有实践方面的专业性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有很大作用。

一、社会工作介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理论有自成体系,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门学科之间有其互通性。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助人自助”,简单地说,就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在帮助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不是简单地觉得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在过程中挖掘内在潜能,并且自行弥补自己的缺陷。“平等和尊重”概念的融入,着眼于学生个人的价值,把学生当做是社会的价值个体,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立场看待问题,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重视人文关怀。“个别化”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有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不应该用统一工厂化的教育方式来压抑每一个学生。重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培养各异的兴趣爱好。“服务”概念的融合,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是服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印象,把服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行为准则。

(二)优势视角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视角有对病态模式反思的功能,是社会功能的新模式,还没有运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优势视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面。利用优势视角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挖掘学生潜力。学生的潜力和优势是必然因素,每个学生都具备面对弱势时具有抗压能力和反击能力,面对打击过后的自我完善修复能力。优势视角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资源充分利用,协助陷于困境的大学生摆脱现状,找到自身优点、找回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就是在挖掘优势提供学生需要的有利资源,提倡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和问题的根源,着眼根源解决现有问题。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融合到大学文化中,明确成员资格、培养归属感和荣誉感。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中应重视学生成员资格的界定,尤其是对弱势或行为偏差的成员寻找问题根源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问题当事人是否在成员资格范围内。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中,主要有三种方法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社会个案工作是工作者通过直接的沟通或间接的多方面干预,运用人与社会的相关专业知识,对陷入困境的个人、家庭进行心理调整或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当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中行为偏差的学生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找出其行为偏差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个案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教育效果。同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多在事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并没有建立危机预防的干预机制。所以,这说明个案工作方法危机模式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工作,指在小组中开展以满足现实和情感需要、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为导向的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在一个社会服务系统中完成的,针对个别成员和整体小组开展。小组工作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也是教育者需要熟知的教育规范条件。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可以成为一个社区。学校借鉴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社区的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方式设想

(一)增强辅导员社会工作意识

高校内建立完善辅导员制度,配备一定的辅导员,可以为初步的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提供了空间。辅导员上岗培训中加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让辅导员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具体的学生教育课程中运用这些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增强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效果,以及提升辅导员的学生服务意识。安排社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两者相结合搭配工作,取长补短,发挥两者的优势和效果。让这些有志之士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并获得社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

(二)高校建立社会工作站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兼职辅导工作

高校设立社会工作站,直接对副书记或副校长领导和汇报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运用知识和已有资源帮助陷入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管理学生的事务,有计划的、定期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进行调査,发现出现偏差的学生,并主动发动工作、服务于学生、发挥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三、结语

现代大学生在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下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要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社会工作拥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应,专业助人理念和方法符合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社会工作介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削弱,社会实践也忽视和淡忘了许多,而造成青年学生的实践观念淡薄,产生思想上的很多不正确的观念。

1.以“幻想主义”为表现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学习、生活、工作态度。主要表现为只求索取,不思奉献,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学习上奉行“学不在精,作弊则灵”;生活上互相攀比,奢侈浪费;实际中经不住风吹雨打,感情脆弱,意志消沉,满腹牢骚,抱怨命运不公,甚至由此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削弱、忽视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2.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化倾向,表现为集体荣誉感不强,合作精神缺乏、我行我素、处理不好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是“主宰”,是“精英”,是天之骄子,大有“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之势,认识不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私自利,万事当头先替自己打算;无视组织纪律,法制淡薄。这些现象除与社会对学生过分宠爱,思想教育不力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学生长期关闭在校园里,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有关。

3.以“横向比较”为挡箭牌的认识国情的态度。有一段时间,一提到国情教育,有的学生就抵触,就心烦,一提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和革命传统就说“过时了”,他们不了解国情,不了解民情,想凭借自己一点点肤浅的书本知识“指点江山”,总以为外国先进、发达、民主、自由,外国人有钱,而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以及它无法调和的固有矛盾。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广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史)了解较少,没有或很少深入实践,全面、正确了解国情有关。

二、加强社会实践,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上的糊涂认识和错误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健康行为,主要表现在少数同学甚至极个别同学身上,青年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腐朽没落的以及错误的思想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影响深、范围广、时间长,要在短期内完全肃清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长期一贯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为什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一代代知识分子成长、成熟,取得成就的过程证明了这是一条真理;其二,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整个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一个人如果不能置身于广大人民的行业中去,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将自己孤立起来,置身于人民之外,必将一事无成,相反,还可能走向人民的反面;其三,是由实践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处于成长、成熟阶段,更有必要与实践与群众紧密结合。因为,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确立,远大理想的树立必须根置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对劳动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自身及其价值全面、正确的认识之上,而这些都有赖于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考察、思索和探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身弱点,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了解国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要保持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斗志和旺盛的精力,要经得起风吹雨打,执着地追求真理,这些都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社会的磨炼,因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锻炼自我的有利途径。第三,远大的理想必须付诸于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丰富的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要实现其“自我价值”造福人类,这本身就是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才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和人生价值之所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一个人理想的大小以及是否符合实际,一个人是否道德高尚,是否有广博的知识以及知识的实用大小、正确与否,一个人纪律的有无、强弱,这些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提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成长、成功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我们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领导,要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还必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安排一定的时间和作出较为周密的计划,并且实施和督促检查。

2.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采取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参加实践的自觉性。

第4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一、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优秀传统文学在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上存在着许多突出且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学的道德意识或者价值理念,两者的融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缺少融合衔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衔接,这就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学一直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者缺乏融合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僵化机械的融合,也就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也讲授优秀传统文学,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学的意义、文化内涵、概念范畴、时代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们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也只是囫囵吞枣而已,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没有让学生对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实际上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上的偏颇。二是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阐释,这种过度的阐释实际上带有娱乐性和低俗性,也就是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恶搞”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实际教学中非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反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尊敬感。毋庸置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过这种过度的阐释则不利于两者的衔接,同时也消融了优秀传统文学的实际教化功能。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融合存在隔阂。目前“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堂,这在本质上不仅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一个“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递与说教,就是将必要的知识点原原本本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学的精华或者是内涵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如“死水”般的教学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进而也谈不上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填鸭、说教”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兴趣是传统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二、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学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底蕴,在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方法。首先,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迟迟得不到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的核心就是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觉意识,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话语内容、精神蕴藉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积极转化且合理地运用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传统精神的传递,精神的熏陶和渲染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学、文化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还要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着“关照古今”的教学思想,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重新诠释和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最终在根本上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发展,从而使得传统文学重新焕发它的生命活力。其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融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和老师在双方平等、平行的地位上进行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原来死板、僵硬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老师不能再仅仅扮演“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思考和问题意识。同时,老师还要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形象生动中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学和文化,在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堂文化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的演讲比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以及名家讲座等,这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感受传统文学和文化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三、优秀传统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意义

第5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大专院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了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体制。但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校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所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为就业问题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深远的影响。加之现阶段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等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就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本来就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两者的密切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看上去自成体系,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在对象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对于目标来说,培养具有政治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在内容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择业观、职业道德、就业形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异曲同工。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促进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就业指导中,不但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2.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大学生为中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从而起到完善的作用。3.帮助学生了解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抵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不良思想侵蚀。

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很多。近年来,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两者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在具体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步。2.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内容很少,没有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3.教育方法单一、陈旧。4.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5.思想政治教育滞后。

三、关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加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阶段的研究重点。笔者下面给出建议。

1.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同步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完全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在面临关系自身利益的选择上,一般会脱离正确的思想教育指导,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吃苦,择业观过于局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就业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对于信息服务、就业技巧等实用性的指导,致使学生对政治教育工作失去兴趣。要想两者同步为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首要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随着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了高校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自觉适应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正确定位,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决定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具体如下:1.国情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国家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等是首先需要针对的内容,国情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基本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对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政策等深层次问题的疑问,了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地区需要大量人才等严峻形势。就业形式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才和市场供求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就业政策的宣传,国家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行业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3.加强择业观的教育。择业观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并且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的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主要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知法、守法的意识,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并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思想教育方法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秀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策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

第6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以各种组织和个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的群体,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的具体利益。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的群体,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主体意识与集体观念的不和谐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而集体观念相对较弱。他们在个性上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迫切地要求表达自已的想法,对许多事物倾向于持批评的态度。市场经济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但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明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由于集体观念淡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于加强。

(二)竞争意识与承受能力的不和谐

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很弱。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出人头地。但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强,一旦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导致一些人在生活上涉及经济利益时表现不诚实;在学习上平时不用功,考试时作弊;在就业求职时,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甚至弄虚作假,等等。

(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不和谐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实践能力较弱。他们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渴望变革创新、实现自我,在他们身上焕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不过大学生生行动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如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在行动中往往缺少内省精神。

(四)参与意识与辨别能力的不和谐

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辨别能力较弱。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他们向往民主,有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由于社会阅历浅,涉世不深,缺乏政治经验和实际锻炼,他们对许多复杂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创新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使政治思想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教育观念创新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理解大学生的情感,要相信、信任大学生;要根据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承认、适应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好服务学生,教育、引导学生的工作,实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成才内在要求的统一。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

2、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体主义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主义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这种唯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需要。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实质上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同时,也要反对唯个人价值观,要确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

(二)教育内容创新

1、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重视心理健康。

大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能否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上和学校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高校是一个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基地,他所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败,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和挫折,那么学生即使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系统的理念体系,也极有可能成为不合社会需要的“次品”,甚至成为害国害民的“危险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调动大学生成才报国的高度,根据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心理健康计划,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2、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要扎实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教育中。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诚信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市场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信用经济,商品交换、合同关系、协作关系、知识产权等都要守信,做人与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工作者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追求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三)教育方法创新

1、拓宽教育途径,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渠道。

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注重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形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在内的多种教育渠道。注重道德素质教育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导向性。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培养目标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找到起点,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和成熟。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键要体现“四性”。

(1)主导性:必须坚持爱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的主导性,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主旋律”简单化、口号化和教条化,要结合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去充实和发展。(2)包容性:多样性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现实生活本身千姿态百态,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更是如此。只有在承认并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对新形势下的思想多样性做出合理的引导。要善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具体实际情况,一要坚守底线,以求得最大的包容性,二要不断引导和提升。(3)启发性: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主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他们不愿意接受结论式的宣传和教育,希望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结论,但又往往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的底蕴,看问题容易情绪化和片面化。我们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注重过程、讲究细节,启发学生开阔视野,理性反思,对比参照,实践体悟,沿着正确的思路把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有机结合,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4)渗透性:要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教育和宣传中发挥作用。大学生往往不听领导和老师怎样说,而是看领导和教师怎样做。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既可敬重又可亲近的形象和权威,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春风化雨,滋润心灵。

3、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关,完善竞争与保障配套、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不能断优化这支队伍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朝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可持续发展。保持保量抓好五支队伍。即“两课”教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以和谐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汪麟,党史文苑,2005(3)

2.以和谐教育思想为契机 构建大学生和谐教育机制,严玲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3.营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环境,刘卫星,探索与争鸣,2006(8)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迥,黑龙江高教育研究,2006(7)

第7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一、教育平台要全面深入虚拟世界

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随时随地上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虚拟世界”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现实世界”,前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后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大学生口味的转变,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转向网上虚拟世界,以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接受。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微信等),发挥教育者主动性,加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具有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可以缩短教育工作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灵隔阂。在实时交流互动中,教育者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到大学生喜欢的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大学生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迪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的政治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仅如此,由于虚拟世界具有隐匿性特点,学生没有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教育者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发现他们存在的真实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如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吸引学生去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和思考,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己。这里的“网络空间”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博客,不是各种网络信息的大杂烩,而是一个容教育性、思想性、观赏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网络工作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实现教学、教育、管理的有效结合。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发表自己对学生生活、学习等的建议,使这种交流的平台能够常见常新,以自己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浏览完这些网络平台后有所收获。除了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经常浏览学生的博客,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在博客上表露出来的困惑和问题,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学生组织,如建立网络班级、网络团支部、网络党支部等,引导学生去参与进去。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化传输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对一”的弊端,实现“一对多”,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更加便利。以往辅导员或老师对学生传递信息时,往往花费很多的时间,而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一载体,他们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有什么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手机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将会大大的提高,教育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教育内容要切实贴近时代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传输优秀正确思想,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只有当教育的内容能够真正与时代生活同步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现其吸引力。但是,与五花八门、热辣新鲜的网络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育内容空洞而抽象,重视理论而忽视时代内容和社会实际状况,和现实越来越脱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感兴趣的鲜活话题。比如,通过追踪“微博热搜词”、“热门微博排行榜”等,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热点问题加入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然后通过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生活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及其对自身成长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方式要更加注重平等交流

第8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关键词]手机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赵莉(1980- ),女,山东济宁人,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49-02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3月,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10亿。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则更高,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手机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在此模式下,不仅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受到了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手机文化的自身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手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手机文化是目前社会上悄然兴起的又一场风暴,它在逐渐走进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手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手机文化既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映,又是人们更高需求的体现。随着中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手机带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相应的信息传播形式也会越来越广泛。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简单通话和短信,向更丰富的媒体形式发展,包括多媒体信息、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多种应用形式。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媒体,手机媒体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在利用手机带来的便利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手机文化正是伴随着手机媒体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特定时代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手机文化就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于手机的综合认识,是现代文化和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手机文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再造性,虽然手机文化的产生源于现代技术的推动,但个人的手机使用方式却决定了手机文化的具体形态。个人手机的使用方式会受制于个人习惯、他人方式、技术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通过控制手机文化产生的一些外在因素就有可能影响手机文化的某些具体形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手机文化的必要性

1.手机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社区性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近年来,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之一,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传达情感的重要纽带。同时,随着手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交融,手机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手机上网功能,大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手机阅读学量的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手机报、手机新闻等大众媒体浏览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手机附属的多种娱乐内容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可否认,独特的手机文化已经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形成,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校园文化是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而手机文化正是校园文化在手机传媒时代的特定产物。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手机文化是实践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重要基础,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了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民主化、生态文明化等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这种冲击波下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手机文化的产生既是手机技术在人们思想领域的实践表现,又是现代手机技术与人们生活相融合的产物。在大学校园中,观看手机视频、畅玩手机游戏、进行手机阅读、通过手机交友等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颖的实践形式正在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学习形式,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入。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种新型社会实践形式的存在,而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要求融合手机文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时代特色。

三、手机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手机文化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手机文化的传播则阻碍了这一进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机文化的出现加剧了文化的多元化,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难度。文化的多元化致使价值出现多元化,在多元化价值的冲击下,本身价值观念就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左右和影响。手机文化的出现则加剧了这一现象,一些负面的非主流价值观念较易通过手机这一媒介进入大学生人群中,进而增加大学生确立主流价值观念的难度。二是手机文化会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变形。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浸于手机文化,缺少对主流社会政治思想形态的关注,迷恋手机文化的感官刺激。久而久之,在手机文化带来的浪漫、奇异、刺激的冲击下,大学生逐渐地迷失自我,不能正确地自我判断,其理性思维和价值观念在这种享受中逐渐被消解,最终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变形。

手机文化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手机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由于长期迷恋手机文化,有的学生一刻也离不开手机,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玩手机游戏、阅读电子书等,破坏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使中国最古老的尊师重教的美德也在逐渐丧失。同时,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另外,手机文化还导致部分大学生集体主队意识的淡薄。由于长期使用手机,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虚拟私人空间,而对集体活动则表现出懈怠,他们在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手机文化的创新路径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时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断地选择、建构和重新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既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随着手机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价值认知等均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捕捉这些新信息,更新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加强手机文明、手机道德和手机使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和选择能力,尽可能消除手机文化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辩证看待手机文化,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对手机文化的自我适应。

2.树立符合手机文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手机文化背景下,如何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视手机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树立符合手机文化特征的思政治想教育观念。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隐秘性和渐进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改变原来的教育主导观念,树立教育者主体和被教育者主体的双重主体观念,确立“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手机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逐渐增强,同时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确立,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手机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仍旧坚持教育者的唯一主体性,不能片面强调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教育,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被教育者的主体性相结合的新观念。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该方法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于传授基本理论,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基本观念的内涵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该种方式由于较少关注受教育方的实际情况,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不到积极效果。因而,在手机文化风靡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改进教育方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实践中,脱离了实践活动,大学生就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面对手机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再用封闭的说教方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教学,其主要功能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让大学生体会人生,在具体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尽快改变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单一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变理论传授为感受社会现实。同时,吸收中西方的精华,结合手机文化的特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我国寓教于乐、教与导的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公开演讲、平等辩论等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更多地应用情景创造和协商对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道德和价值冲突,进而增加对道德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4.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集中授课和个别访谈等面对面交流通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该种方式虽然有助于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但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和认识差别,往往会造成教育的表面化现象,大学生表面上接受,但实际上背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手机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习惯,手机短信、飞信、微信等沟通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甚至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一现象,而应辩证地对待,既要承认手机文化存在的客观性,又要理解其可塑性。为了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能够为学生认同并接受,这就要求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尽可能采取与大学生相一致的沟通方式,比如通过组建大学生信息群,借助QQ、微信、飞信等沟通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说教式教育为平常性的交谈,往往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莉,孔凡柱.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第9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8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对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作为青少年中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无疑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如何权衡利弊,正确引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中亟待探索的新问题。

一、何为新媒体

新媒体不是指特定的一种媒体,而是一种新的媒体集合类型。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在不断发展的新的信息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就统称为“新媒体”,如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手机媒体、触摸媒体等。在本文中,谈到的新媒体的运用主要是网络媒体的运用,因为新的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新媒体也同时具有不断变化和创新的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主流的新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有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有开放、隐匿身份等特点,这些特性也正是新媒体的独到魅力之处。在互联网信息海量共享的同时,信息的来源渠道也繁多庞杂,真伪难辨。所以,就要求我们思政工作者在运用网络媒体的时候,必须把握网络媒体的特性,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做好把关人,尽量规避大量的有毒有害信息流入校园。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按照团中央关于“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作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青年工作”的部署,高校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运用新媒体,利用高科技的通信技术加强信息联络和政治思想引导。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分析,当前的新媒体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渗透力度仍需加大

虽说目前高校思政工作对新媒体的运用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实际使用情况并非理想,仍会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和信息互通上的主客观的障碍。

(二)影响范围仍需扩大

因为新媒体的运用需要网络等客观条件的支持,从目前各级校团组织使用新媒体情况看来,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从宏观上看,新媒体的影响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三)双向交互尚显不够

从目前各地校团组织使用的情况来看,多以微博、QQ群消息、手机飞信等传递工作信息和思想引导的居多,呈现的是一种填鸭式的居高临下的思想灌输和规范教育,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交互沟通、面对面的交流不够。所以,在网络媒体注重群众性、广泛性、灵活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有效性和互动性,一定不要忽略一对一的有效沟通。

(四)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媒介,加之各种设备设施的成本不菲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因此,新媒体的运用在财政投入上捉襟见肘,在日常工作中依然缺乏资金扶助,是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工作运用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三、对今后工作的探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且有效地运用新媒体的媒介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工作,是思政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领域。可从以下几方面对今后的工作加以指导:

(一)丰富信息平台内容

着力打造信息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平台,呈现更多的内容板块,建立思想引导的新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敢于尝试的特性。如可以通过搭建技能学习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创业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等平台,建立一批大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虚拟社区,积极构筑他们的“精神乐土”。

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要寓教于乐,同时提供一些交流娱乐的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以网络为交流娱乐的平台,对此,学校要主动放下呆板的“架子”,积极搭建各种主题健康向上,富于正能量的交流娱乐平台。既要注重对动漫、网络游戏等载体的创新,也要注重适度加入正能量的元素,以期达到引导效果的最大化。

(二)强化技术、资金支持

寻求各级支持。各类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搭建工作与有关领导部门、各级运营商是否给予支持,支持力度是否到位息息相关。上级部门在政策方面的优惠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新媒体运营商对技术的支持,将对平台的顺利搭建,提供最直接和有效的帮助。

(三)实施有力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