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第1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科学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不分阶段的,但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阶段性,于是我们的教材就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把同一个知识在不同的阶段讲到不同的深度。这的确是照顾了普九的学生,但对成绩好的优生,我觉得太委屈了。我们及时恰当地、合理地顺沿和讲讲知识体系中高中的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与现有知识有关的深层次内容就只是让他们了解一下,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帮助。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过学生的反馈,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赞成我这样的做法。中学物理学习声、光、热、力、电,高中还是学习这些东西,只是层次有所加深,我觉得现行教材的编写还是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多知识在现有大纲基础上,对优生还是要讲深一点,这对他们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帮助。所以,在这里我想把我的物理知识引申和拓展的教学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于现行的人教版初中物理这套教材,在我过去的几年教学中,我是这样对现有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的:在学习声音的特性的时候,我及时引入了机械振动,让学生了解平衡位置、振幅概念,加深学生对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理解;及时引入正弦波、波长、频率这些概念,加深学生对音调由频率决定的理解;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里面,我及时引入临界角和全反射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光导纤维打下伏笔;在学习了电荷以后,及时补充电荷守恒,补充电场有关知识;在学习了电场、磁场、重力场以后,及时提出一个“场”的概念,让大家寻找各种场的共性;在讲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及时引入电阻定律、电阻率等概念,让大家初步了解电阻定律,本来初中只求定形分析,不求定量分析,但我觉得,告诉学生定量分析未为不可;在学习磁场时,我还及时补充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让大家在高中学习时增加亲切感;在力学部分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再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并问学生想知识牛顿第二定律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及时提示学生牛顿第二定律就是告诉大家力是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让大家的知识成体系;在讲到重力势能时,我及时补充势能的记法Ep,并给出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mgh,同时给大家提出了零势能面的概念,为高中学习电场的等势面的概念

埋下伏笔;在讲动能时及时引入动能符号Ek,动能的计算式Ek=

1/2mv2,为高中学习增加亲切感……

第2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有些简单的问答题,其分析物理过程,通常不得要领.如:问为什么汽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倾倒?直接答惯性或者说是惯性作用.为什么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回答问题时也仅仅说:灯丝的电阻变大了.在杠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作出力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对物理概念了解的肤浅.对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外延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加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概念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物理教学中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

目前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物理教学中,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或者提高教学的进度,往往压缩学生理解概念的时间和空间,将可以利用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甚至规律理解的时间,用来讲解大量的例题或者做大量的习题.好的物理教师教学的质量为什么会高?他们不多用时间,没有大量的物理作业,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中教学效率非常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真正地理解了,通过概念掌握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规律和物理思维的方法.当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而压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盲目多做练习或者提高教学的进度.前面的物理概念、原理、定律、规律还没有能够理解,就做练习,就学习下面的物理知识,这样教学的效果能够好吗?物理教学中强化物理概念教学,通过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和帮助学生对物理原理,定律,规律的认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应该是教师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点.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物理概念来源于对物理现象的感觉,知觉和观念,但是概念不是直觉,而是反映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联系.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就已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当中,对于自然界有许多正确或者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如对于力、电流、功、浮力、热量、力臂都有可能由于生活的经验的负面影响而使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二是把外部的,非本质的物理属性作为依据来理解物理概念,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如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三是学习物理概念时,将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本身联系起来.如将惯性和惯性定律混为一谈.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等等.四是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情况下通过其数学计算公式理解概念,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导体的电阻,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密度等等.五是相似的概念引起学生对物体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如响度与音调,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如将玻璃看成是晶体,石墨认为是绝缘体等等都是诸如此类的实例.上述的现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物理概念教学的要求.①通过物理概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大气压,力,电流.②明确物理概念的意义.如密度、压强、电阻.③初中物理中能通过物理概念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通过汽化、液化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④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领略物理学的方法.如通过声音的产生知道放大法,通过平面镜成像知道等效法.通过密度和比热容概念的学习知识控制变量法.

第3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68-01

记得小时候,我在学习“压强”内容时,老师讲的很粗糙,只是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习题训练,由于概念理解不清楚,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晰,在解题中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多次出错,于是对物理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物理成绩也一度出现了下滑。幸好自己没有放弃,通过自己自学钻研,终于补上了这一课。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那么,如何对物理概念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材料、演示试验、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所学概念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观察、比较、分析、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 案例一:《光的折射》

多媒体演示1:(模拟“海市蜃楼”自然奇观。)

师:在这里,大家再来看一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而惊险的事例:

多媒体演示2:模拟小孩溺水惊险情景(故事情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两位小学生一起回家,路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他们看见水好象很浅,就准备趟过去,一下水才发现河水很深,由于不会游泳,就出现了溺水事件。)

师:为什么看上去很浅的河水实际上很深呢?难道我们的眼睛会受骗?请同学们来做两个实验。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象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的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提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你们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这些现象能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经过情景设置调动学生进入一种研究型的学习状态,“任务驱使”和“渴盼成功”的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来,然后水到渠成的学习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二、深入分析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对物理现象有了直观了解,然此时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还处于个别认知。要引导学生正确解构概念,教师还需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前概念”来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解构。所谓“前概念”即学生在认识新概念前已经掌握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概念之间总会存在各种联系性,利用“前概念”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构新概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既加深对前面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又可以加快对新概念的接受和理解。

以“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只是借助简单的实验工具(如圆珠笔、铅笔),引导学生用两手食指夹压笔的两端,在复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明白笔尖和笔头对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一样的,而感受却不同。接着自然引出问题“作用力相同为何感受不同?原因在哪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实验中教师以“受力面积”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作用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导致感受不同,教师顺势提出“压强”概念并阐述“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接着以“按图钉”这一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按钉尖而要按钉帽来加强对概念的解构。在分析中学生很快明白,当手作用于钉尖时,受力面积较小,压强就大,而当手作用于钉帽时,受力面积较大,压强就小。注重以“前概念”为牵引,让学生在分析“前概念”基础上引出新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教学中教师定要注意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性,最好能摒弃单调的讲授式教学,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中理解概念。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由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在直观中认识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去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三、开展物理实验,验证概念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物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物理实验对物理概念进行验证,使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检验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橡皮筋,让学生弹松弛的橡皮筋.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提问:弹橡皮筋的过程中你听到什么声音吗?学生一致表示没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声波的概念,并通过对声波的初步学习,再次针对物理实验进行提问:橡皮筋发出的是什么声波?为什么你听不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回答: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能蛱岣哐生的探究能力。

四、加强练习,巩固运用概念

第4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前学生对理科课程普遍兴趣不高,原因之一是这些学科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知识内容强烈兴趣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他们的积极学习愿望。而多媒体课件就是把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多种资料,集光、形、色于课件之中,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的知识点更加详实,对学生的学习极具诱惑力。例如:在引入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磁波概念时,由于学生的准备性知识很少,我首先做了这样的引入语:生意可以有效的传递信息,那么电视上的音像信号是怎么传来的呢。我们使用的移动手机又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课件。这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迅速变化的电流形成电流的动漫图像,生像结合,兴趣盎然,抽象变具体,学生顺理成章的形成了电磁波的概念。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很好的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日常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平常受实验配套设施的限制,很多是无法完成的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是效果不明显,譬如教师在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时,就只能靠靠表述、画图来强制让学生理解,学生感觉理解非常困难,效果极差。而用电脑进行模拟制作,音像结合,化抽象为直观。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的波速、波长、频率三个概念的理解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类比水波的传播: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波峰、波谷、频率的概念、频率的单位、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波速=波长×频率,从而类比水波得出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速、波长、频率、三者关系式,也可以用电磁波的波形图来描述。这样利用电脑技术使学生对电磁波知识点的认识更为直观,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的学习情境,培养他们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学习内容特点是在教学中用色彩斑斓、悬念迭生的联想推理、实验演示,促使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点。但是由于受各种实物条件的限制,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许多原子分子等微粒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现象即使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也很难看到,这就大大增加了了教学难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现象,就可以把一个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过程形象逼真地摆放在学生面前,而且能化静为动,把情境延迟与加快,把虚拟为真实,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本节课的学习之中可以用Flas展现电磁波不但能在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中传播,还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多媒体课件的及时展示充分地让学生的眼、耳、手、脑聚焦于教学的知识点,教师若能稍加启发,学生就能理解到电磁波的传播是不需要介质的,它和声音的传播有着明显的不同,然后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是面对面,也需要使用对讲机的道理,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是能传播电磁波;从而也克服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实验无法在实际之中演示的困难。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电磁波的形成过程的“细节”用真实的实验是无法展现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也因为这一点,所以它神秘、抽象。故考虑用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实验的不足。在教学中,利用电磁振荡现象设计了一段多媒体动画,来大致摸拟电磁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因为是用逐帧逐渐向两侧淡出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由近及远的缓慢传播过程,所以对帮助学生形象地建立电磁波的形成过程有很大好处。 如何探究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问题是本人在教学中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情境设计的难度相当大,原因是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通常的传播距离都很有限,无法觉察到电磁波速度这一问题。于是我巧妙地应用两地电视现场转播这一情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录制一段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场景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与深圳记者之间的现场股评报导场面。其中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和深圳记者同在一个电视画面上的镜头,每主持人向记者提出问题后,记者反应都明显滞后,学生能估测出交流的滞后时间大约有1s左右,这种反应上滞后,学生能感受到不是来自人生理的因素。于是我抓住这个现象,给了学生一个提示,即两地间的电视信号是通过同步卫星传输的,并且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了传输过程(大致如上图所示的画面)。之后,我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这现象说明了什么?――电磁波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问题2:已知同步卫星的高度为3.6×107m,能否利用这个现象,估算出电磁波的速度大小?

学生动笔做了计算,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老师适时做了点评。

第一种:V=S/t≈2×3.6×107m/1s=7.2×107m/s――错!

第二种:V=S/t≈4×3.6×107m/1s=1.4×108m/s――正确!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学基本知识,知道的光速大小是3.0×108m/s,电磁波的速度估算值与光速数量级相同,学生很是惊奇!是巧合还是有内在联系?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猜想: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是否相等?光是否也是电磁波? 比之传统教学使得教学困难很好的得到了解决。

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个体自觉独立学习

第5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一、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潜在动力。演示实验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乐音的三要素》一节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频率、振幅的概念。为了直观形象地将这两个抽象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示波仪来“看”声音,从波形的疏密、大小来体会频率和振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上来演唱校歌《三色帆》,通过音调、响度的变化,学生从示波器中充分领会了频率和振幅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兴奋,使教学达到一个小,同时为高中学习示波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讲《大气压强》时,笔者拿出一个瓶子说这是《天方夜谭》神话故事中的一只魔瓶,告诉大家万万不能打开。好奇的同学打开瓶塞,发现瓶底有水流出。心里就质疑了:水是怎样从瓶子底部流出来的呢?把瓶塞旋紧,发现水又不流了。带着这种好奇,师生在课上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中,教师演示上浮、悬浮、下沉现象时通常会使用注水的乒乓球,但不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使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茄子、橘子等物品,学生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好奇促使他们希望深入了解身边的事物,让他们的思维更加通畅。

在讲《光的折射》一节时,笔者先做了一个“砖块浮起来了”的实验:在脸盆里放一块砖,学生后移到恰好看不到砖的位置为止,然后慢慢地向脸盆里灌水,学生渐渐地看到沉在盆底的砖“浮”了起来。学生兴趣盎然,惊奇不已,纷纷探讨其所以然来了。

有了兴趣,学生学习会变被动为主动,会勇于思考、善于思考,能激发其探索的好奇心,促使有效教学。

二、演示实验能强化学生直观感受

对于分子、原子以及许多微观过程,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更需要借助演示实验来模拟它们的运动,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例如在讲授磁场对运动电荷的洛仑兹力作用时,可以用马蹄形磁铁的磁场去改变从阴极射线管射出的电子流的轨迹,还可利用一套特殊的装置把电子流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形轨迹像彩虹般地显现在真空管中。

演示“离心现象”时,高速旋转的地球模型呈椭球状,物理与地理知识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印象深刻。用甩干机模型甩干衣物让学生见识了离心现象的威力。上演“甩体温计”更是让学生大开眼界,加深了他们的感官印象。

演示实验可以搞得有声有色,例如用鸡蛋演示物体的惯性、保险丝的熔断、尖端放电等,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实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终身难忘的。

三、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学生往往因生活经验不足,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这就必须藉助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去补偿。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

例如,初中学生虽然天天生活在大气之中,但是对大气有没有压强是不太清楚的,有些人即使听说过,也不一定信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 “喷泉实验”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爬行实验”,让他们看到大气压强存在的确证,其印象将是十分深刻的。

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时,笔者首先让一张光盘和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释放,可以看到光盘比纸片落得快。这种现象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并往往已形成了“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接着笔者改变一下实验的做法,把纸片揉成一团,再让它与光盘同时从同高度释放,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在惊讶之余,学生思考得出:纸片与光盘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对它们影响不同的缘故。由此联想到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不论物体轻或重下落的快慢应该毫无区别。接着演示“牛顿管实验”,这样顺流而下,一气呵成,很自然地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在“真空不能传声”的教学中,笔者将小铃铛放在盛满CO2的集气瓶中振动可听到铃声,然后向其倒入浓NaOH溶液,塞紧瓶塞并轻轻振荡后,再次摇动集气瓶只看见铃的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学生非常好奇。教师随即讲述2NaOH+CO2=Na2CO3+H2O这一化学反应(消耗气体,无气体生成)制造真空,由此引申真空不传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化学课上的实验,拿到物理课演示,这种巧妙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演示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如讲《惯性》时,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氢气球通过易燃细线吊住一个很轻的不易燃的小物体,小物体系于A点,让氢气球上升,同时使B端细线燃烧,当氢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火烧到A点,小物体脱离气球,这时会看到小物体先上升后下降。演示后,学生再碰到相关的试题,不会做错了。

再如讲解《力的分解》时,取一个沉重的大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都说一根线易断,但演示实验结果却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去提,却一下就断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一下子被打破,大脑里产生了“兴奋剂”,从内心激发起了求知欲。

五、演示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

第6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一、集中学习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的物理学习起来相对较轻松、容易,但是自从升入到高中以来,感觉高中物理知识点冗杂且难懂,与初中物理完全不同,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升华,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以及对知识的宽度进行相应的扩展,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力不从心。

对于高中物理来说最难的两个部分是电学和力学,不仅公式多、题型多变且知识点难理解,因此许多高中生对物理失去兴趣并且产生厌学等心理,从而阻碍了高中生未来的学习生涯。所以高中学生必须在课上集中注意力,逐渐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做到在课上认真学习,课下认真复习,从而逐渐建立起电学的物理思维,为高中物理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高中学生要真正理解并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构建完善的电学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的物理学习生活做铺垫。

在如今的高中物理课堂上,因为对物理知识难于理解造成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从而产生上课溜号、不认真听讲的现象。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善于发现物理学科中的乐趣,逐渐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难以理解的电学难题要先积极思考并深入探索,随后再请教老师,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物理电学产生兴趣,才能在课上集中注意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逐渐攻克电学中的知识难点。

二、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和整理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要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并将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标记,梳理相关的知识点,加快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逐渐形成深刻的记忆。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使我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对于难点和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使课堂听讲更有针对性。在学习物理电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感觉其不容易理解并且公式众多,如果光靠死记硬背地记住公式,则会产生不会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具体题型中等现象。因此逐渐养成课前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并在预习之后做相关的课后习题,在做完全部习题之后对照答案,并在老师教授完这节课后,为巩固知识点用不同的方法做课后习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并做到合理运用。

例如,在物理电学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电学部分的大多数公式都是由电功率定义式和欧姆定律推到出来的,因此在做题的过程中只要对题目进行准确地分析,并正确地找对已知变量和未知变量的关系,再对公式进行推倒由此解出最终的答案,并做到举一反三。

课前的有效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并总结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断提高学生课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于电学公式和原理的理解,从而做到有效学习。

三、认真听课并做相关的课堂笔记

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大致的了解,而课上认真听讲则是学好物理电学最重要的环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会不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去理解相关的电学知识,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则要认真听讲,记住并理解老师所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对于重要的内容要做好相关的笔记,从而有助于课下回顾乃至期末复习。

认真听讲并对重点内容做笔记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框架,从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并做到熟练掌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对一些物理现象以及物理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如果只靠自己的课前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公式,因此高效率的课上听讲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合实际生活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

物理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合理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在用测电笔进行测电的过程中应如何操作?哪根线是零线?哪根线是火线?在日常用电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有一次我将家里的收音机拆开,发现其工作的原理就是电磁感应,主要的组成原件是永磁铁和线圈,通过二者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电磁感应,使空气不同频率地震动从而传递出声音。再如,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即物理电学中的串联电路。以上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现象,因此只要对其进行认真钻研,会逐渐发现物理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地、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渐建立物理电学的思维,不断储备物理电学的知识,从而相应地提高物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全国上上下下、许许多多的初级中学也进行了教学的改革。物理教学是初中教育中基础性的一环,也受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但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许多课堂中情况创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要继续深化初中教育改革,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基本理论

情境创设理论是随着近现代心理科学和认知科学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有目的的结合书本上特定的知识内容,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以及一定的大纲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创设的一定的富有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方法[1]。

二、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不足

(一)形式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就目前来说,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也只是为了完成上面的考核任务,而简单的将情景教学布置下去,没有真正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总结原因,还是归根于许多的学校没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只是片面的追求分数的最大化,而且情境创设教学法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也是许多初中没有能够实现的;第二,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情境创设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但是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化的执行任务,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导致情境创设一直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深入实质[2]。

(二)教师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

情境创设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反思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情境创设教学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个是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城市初中物理教师的能力相对比较足,而且接受的后天培训也比较多,相比于城市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能力则相对不足,而且很多学校也没有重视对教师情境创设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个两极分化,就是年轻的教师相对而言接受情境创设教育理论的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够针对物理教学课堂进行设计,但是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所以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情境创设教学理论[3]。

三、提高情境创设能力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情境创设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地位,努力促使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生的热情,在情境中提高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把握。比如说在讲授液体压强的课程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准备一个开有孔洞的塑料瓶,让学生分别将塑料瓶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等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在不同刻度线的时候,塑料瓶孔洞能够出水的最大距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直接形成深度越大、压强越大的基本物理观念。

(二)要综合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距,会在知识的接受方面体现出一点差异,这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情境创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促使全部的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4]。根据以往的经验显示,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足,往往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就开始心不在焉,往往没有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努力的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在小组中促使学生进行互相学习。

(三)要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创设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热情以及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因此,在情境创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结束语

根据研究显示,随着新方法的提出和教师队伍的不断年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越来越大,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为我国的初中物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取得的效果也不错。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将情景创设不断用于初中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纪媛.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150

[2]李琛.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107-108

[3]纪媛.浅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135-136

第8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 创新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本环节,是反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应用与技能锻炼,从而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作业布置的优化设计,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切实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一、作业布置的难度和数量应适当

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一定要精选作业内容,注意布置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为学生保留一定的自我学习空间。再加上初中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切记不可过于看重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应考核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相关概念并将其有效实践。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选用一些基本题型和经典题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类型题目的反复练习解答。作业布置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状况、生活范围进行合理的安排,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而又不能轻易得出答案,教师要掌握好这个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布置的作业进行研究,从而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具有针对性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关注和充分的发展。那么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环节,教师就要体现其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将初中物理作业分成三个类别的内容,第一组,一些基础习题,适合中下层学生完成;第二组,一些提高型习题,适合中上层学生,基础中带有一些灵活的思考,让学生有探究空间;第三组,一些思维意识强、逻辑性强,综合性较强的发展型习题,适合学习拔尖的学生去研究。这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这种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既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又可以有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反馈,学生完成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业,还可以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形式可多样

数学不好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时大都会觉得吃力,很多学生渐渐地不喜欢物理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厌学心理,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越来越糟。因此,教师要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物理学科的喜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爱好入手。比如,初高中的学生都很喜欢湖南卫视的节目,在很多课余时间都会关注,教师就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播出的内容进行联系,如在模仿节目《百变大咖秀》里,为什么模仿者听起来和真人演唱的一样,从物理的角度是什么原因,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联系到音调、音色、响度和频率等内容。然后,教师可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一些物理概念的应用,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乐于完成作业。当然,作业设计也要力求多样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多进行形式上的改变,可以布置小实验和PPT制作之类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

四、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实践性,多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那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要关注初中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和贴近,关注社会生产中物理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作业设计也要体现实践性,多与生活进行联系。比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观察家周围建筑物的防雷情况。又如,学习了“电阻”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或是去五金商店了解各种导线的材料、横截面积及其通过的电流值。再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在观察路径中加入什么可以让光路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将作业布置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五、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要巧设问题

教师要打开物理作业的创新之路,就要考虑到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一份较好的成绩单,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将一些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用带有发展性的眼光去设计作业问题。问题的设置要巧妙,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独立意识,最后,教师再点拨。

总之,教师要全面优化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开拓物理作业的创新之路,完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严格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要注重作业的完成对教学的反馈思考,使“教”与“学”有效地融合。作业布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带着探索的精神去学习。因此,作业设计要加强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龙方祝.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业设计[J].成功:教育,2010(6).

[2] 万从银.初中物理有效作业的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

第9篇: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83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讲授内容方面转变到物理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理解、运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物理的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求知、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掌握物理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课型,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模仿探究,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适宜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念、定律演示课,用观察实验法进行探究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表象问题,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维的能力;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习惯,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观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动“手”去实践,用“脑”去思维。把陌生概念从未知到感知,从形象到抽象,逐步理解并拓展、巩固。例如:在学静电屏蔽时,学生对“外面电闪雷鸣,笼内鸟安然无恙”的实验很感兴趣。忽有一学生提出异议,说用电吹风吹头时,发现其对电视信号有影响,是不是静电屏蔽不完全成立。笔者并未给出答案,而是与学生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一个手机放在一封闭纸盒内,用另一部手机主叫,学生们都听到了响铃声。再要同学猜测,若把手机放在前面做过实验的金属笼内,能否听到铃声?绝大多数学生用静电屏蔽原理解释肯定不能;少数同学有些茫然。实验后发现仍能听到铃声。后再把它放在一个完全封闭的金属盒内,发现还是能听到铃声,只是声音变小。学生们都感到惊讶,难道静电平衡理论有误!还是另有原因?笔者让大家注意“静电”二字。并解释电磁波属一种交变的电磁场,遇到金属盒或金属网)时,金属盒会感应出同频率的电磁波,只是强度变小,金属盒内的手机能否有铃声还得看手机的灵敏度和金属盒的厚度等,并要学生课后继续实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交流、比较得出的概念,印象深刻,易记易掌握,并能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感到成功的喜悦。

二、相近、类似概念课,用类比分析法进行探究

类比分析法是通过把几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规律放在一起,通过对它们表面的或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相近、相似的概念规律不少,这些规律概念的特点,表面上有些相似,而某一特质上又不同于其他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探究。

学习电场时电势差、电势、电势能与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高度、重力势能进行类比;电场线与磁感线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去研究未知东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增强兴趣,提高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定性、定量分析课,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控制变量法是用实验探索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就是把一个多因素问题转换成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可以把学生从纷繁的多因素问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从某一出发点进行研究,找出各物理量内在联系。

例:1.怎样得知物体受到的外力F,物体质量M,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a三者之关系。

2. 怎样得知物体的万有引力F,物体质量m1、m2及二物间距r之关系。

3. 怎样获得理想气体的压强P,体积V,温度T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让学生利用获得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寻求知识间的通性。触类旁通,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抽象、深奥知识课,用理想模型法进行探究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抽象,是思维的产物。虽然物理模型并不真实存在,但能反映出客观事物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显露共物理本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想模型法又可分为:1. 对象理想法:如质点、单摆、弹簧振子、点电荷、光线、理想气体、磁感线等。2. 条件理想法:光滑表面、滑轮与绳子的质量不计,空气阻力不计,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带电粒子等。3. 过程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天体间的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绝热过程、纯电阻电容电感等。

通过用物理模型法的研究,使学生较轻松地处理许多生产和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

五、定律、规则归纳课,用演绎推理法研究

演绎推理是从某一事物的若干问题个别属性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推理这类事物的总体过程并得出一般规律和结论。

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通过实验直观认识到控制高度变量。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就是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前进得越远。由此,伽利略推理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的阻力为零,将永远地运动下去。后来笛卡尔补充推理,牛顿概括演绎成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先引导学生分别推导加速情况和偏转情况,再诱导学生联想到电视机显像管中电子既要加速又要偏转才可满屏的特点。让学生推导偏移量和偏转角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物理教学中的课型是千姿百态的,对其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对某一课题的探究方法绝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物理学中还有诸如“极值法、假设法、反证法、转换法、微元法”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此,不逐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