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教师基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基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基础论文

第1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第2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需要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立足于地方,关注地方基础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和教师的特殊性,特别是要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独特素质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师资。为此,我们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入手,制作了《河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了“你觉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特别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你在教育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等问题,借助学校“国培计划”培训班和到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的实习生,对河南省的周口市、商丘市、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本校实习、支教归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和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归结出农村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品德和能力有如下特别要求:品德方面的要求。第一,要特别具有一颗善良、热爱学生的心和高尚的人格;第二,要特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第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为自己的故乡出把力的心愿;第四,工作要特别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第五,为人要正直廉洁,淡泊名利,不攀比;第六,要甘为人梯、默默苦干;第七,要具有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品质。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具有应对大班额管理、跨课头多和超负荷工作的能力;第二,要有较强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有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的能力;第三,有较强的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第三,善于激发学生潜能、赏识学生的能力;第四,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第五,要特别有耐心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基础薄弱、纪律性差、生活无自我约束力、性格偏激等问题的能力;第六,能说普通话并具有积极在农村中小学中推广普通话的能力;第七,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的心态;第八,有从生活入手说教结合、管教结合的能力;第九,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多才多艺。

着力探索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方略

周口师范学院作为周口市唯一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周口及其周边地区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根据农村基础教育对师资的独特要求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师范生,使师范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地并真正地成为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优秀师资。农村基础教育的独特性,要求施教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学校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用可感、可知、可信的事实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报告,“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周口师范学院加强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教学院、系在新生入学之初和毕业生离校之前,邀请往届扎根基层并有所作为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并与学生座谈交流,讲述他们在基础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通过交流,在校师范生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在此感召下,学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自愿去农村从教,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而深受地方农村中小学的欢迎。其次,学校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比如,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各项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曾经说过:“课改成也在教师,败也在教师。”因此,想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要转变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此,要使立志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师范生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知识价值观,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推行“(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为众多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根据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师资培养的适应性。首先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实施“(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其中的X由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一般介于1到2之间)。在前4-X年阶段,基本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后X年是分类培养主要阶段,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使毕业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此模式经周口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试验,成效显著,师范生每年参加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均取得优秀成绩,师范生就业率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此,学校拟在2012年招收的各专业新生中,全面推广实施“(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周口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师范性、地方性、教学型院校,因此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生的必修课。

传统师范教育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特殊要求。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开设凸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师教育课程平台,改变传统的教育类课程“老三门”状况,必修课分为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必修课,同时增加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该平台课程是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的,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提升学生从教技能与技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提出重视平时的教育见习,认真抓好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训练、比赛等活动,包括讲普通话、书写技能、课件制作、网页设计、教学技能、摄影摄像,等等;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建立研究基地,促使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共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外教学技能大赛,锻炼队伍,培养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参加教学实习的同时,应根据各自专业或相近专业特点完成好其他相关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画展、演唱会、专业调研报告、教研论文、专业技能证书考核等。近年来,学校还通过承担“国培计划”,接受农村教师脱产置换研修的方式,选调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通过顶岗支教,了解农村孩子性格特点的差异,探索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策,使师范生具备到农村中小学从教的思想和能力,为日后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师范院校的教师群体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教学中的第一位重要因素,因此,师范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必须注重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群体的教育专业化水平,否则,用旧观念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必然会成为教学改革的直接障碍。为此,学校首先以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引导教师成为“理论+实践”型的专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兼职人才引进力度,把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拔尖人才聘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入人才培养过程等,从而推进本校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发展。其次,学校要求教育学科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虚心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充分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高教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教育科学系在周口市六一路小学建立了教育研究基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每学期双方开交流会2~3次,专题研究会1~2次,联合申报研究课题10余项,零距离地掌握了基础教育状况,也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了校本研究的能力。再次,重视并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论、教学系统设计、数学教学论等精品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对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支撑作用。

第3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应增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水文地质理论和经验带进课堂,将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若能在学生实习实训时,请带实习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作面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4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1.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学科与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保证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教学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如此才称得上优秀、称职的教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难度的加深,教师有必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广泛涉猎各种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是一个育人的职业,除了知识上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价值体系的培育,只有职业道德合格的教师才能更积极地投身教学工作,因此,基础教育课改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要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师范学院发展较之基础教育课改的滞后性

1。教育理念的滞后为了确保师范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成功应用到基础教育工作中,师范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充分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但是,很多师范院校或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基础教育课改对师范教育的重要影响,很多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致使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这对学生日后参与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很多师范院校或教师只是突出强调知识教育,却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与培养。

2.教学方式的滞后多数师范院校的教师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师范生终将承担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僵化的教学思想与缺乏能动性会为其日后开展教学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

3.课程设置的滞后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最终需要由具体的课程来承担,但是,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老化,长期沿用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实践等四门必修课不但僵化了师范生的思想,还阻碍了各种新式教学内容的引入。此外,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平衡关系,导致师范生缺乏实践经验,且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甚至语言表达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范生日后的入职适应能力。三、适应基础教育课改的师范院校改革基础教育课改与师范院校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基础教育工作需要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且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基础教育课改则为师范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国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处理二者的互动关系,旨在实现基础教育与师范院校双方的协调发展。

4.师范院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宗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一方面是师范院校,另一方面则是综合性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设置的教师教育类学院,后者在发展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师范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明确教育理念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师范学院必须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从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范生的素质教育,并为师范生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与评价理念等,使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师范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基础教育工作中。

三、师范学院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首先,师范院校应改变学科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分析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等要素来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体系。其次,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经济、生活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使汇聚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作用于教学实践中.革新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令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竞赛等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日后独自应对教学工作。

第5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中专专业课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而制定的,但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从最简单的作画规范一步一步的教学生怎样用正确的姿势画画,怎样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怎样观察,怎样构图等等。一定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的需求,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逐步习惯比较规范的作画方法和步骤,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固然重要,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调整适当的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帮助学生。

二、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学生有时候完成不了作业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为没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作业觉得无从下手。记得刚从美院国培回学校就接手工艺美术班的班主任,一直在想要通过一种什么方式让学生既喜欢上专业又能对我比较信服。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古诗为主题的写字活动。我先示范写了一张给学生看,学生当时都觉得他们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这么大难度的作业,一点儿头绪都没有。通过我一步一步的耐心辅导,最后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一张特别出色的作业,当我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教室的墙上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也很惊讶和高兴。在给学生上图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统一购买了白卡纸和黑卡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完成作业,学生一开始很不习惯这么严格的要求,但经过了几张的训练之后发现这样按部就班画出来的作业质量非常高。当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一张一张干净漂亮的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就逐渐接受和习惯了这样的方法。最后学生们把每一张自己的作品都裱在黑卡纸上,再用金属环将黑卡纸装订成册,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虽然是小小的成绩但对学生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明白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作业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再加上一点儿耐心和细心就能做得很好,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学形式,充实扩展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课本上的东西,可以变换教学形式,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专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学上有许多优势,给自己带的班级上课时学生比较听话,课堂秩序也比较好,教学任务都可以顺利的完成。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了许多的活动,比如我们开展的数字油画比赛,元旦的贺卡设计制作活动,为装饰学校教学楼进行的装饰画制作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学生却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很多,除了各种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学会了一种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心。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这些活动更有意义,通过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同学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更加适应集体生活。在从教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常常会觉得对学生的耐心是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只有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成长的的每一步,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是学生需要就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当学生信任你了,并感觉到了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的时候,他们也会信服于你的专业,在课堂上也会很好的配合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亲其师信其道”所要说明的道理吧。

四、结语

第6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1.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模式一般是多媒体教学,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也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般也是统一设计的。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授课时,没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少,即使教师讲的很精彩,有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太高,一部分原因与课件中准备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总认为讲台是教师的,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机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比例上来看,机试成绩取决定性因素。从近几年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平时做实验时,表现得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不错,但是最后因为对上机考试系统不熟悉,提交试卷时没能按要求正常提交,结果教师在改卷时出现种种情况。例如,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将原始试卷提交上来,结果教师阅卷时看到是空白的学生答卷;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将答卷做的非常好,但是没能提交到系统上,导致的后果是试卷出现乱码或根本没有试卷信息,最后上机考试成绩只能以零分记。

3.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是授课完以后就离开教室,等到下一次授课时再和学生见面,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地点专门和学生沟通,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每次课上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长此循环,等到下次授课时,教师只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随着课程进度的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1.教材的选定应不拘一格。由于我校大一新生在本学年下学期将会选修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应逐步引入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此时没有适时的引入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等到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在教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基本概念还要从头讲起,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这是近年来很多教授程序设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的尴尬情况。因此,在选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时,最好不要统一规划指定通用教材,而应该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而且尽可能按不同的专业来选定适合该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的教材。

2.教学方法多样化。

(1)转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即使老师讲的很精彩,但学生仍然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地安排互动环节,如请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动手演示当堂课上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在演示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现场引导。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往往出错的时候,就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同时,计算机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而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尽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

(2)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中,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教师来编排和确定的。试想如果能由学生参与,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参与制作教学案例;或者作为授课教师来讲,能在讲授课程之前及时归纳总结出学生平时遇到的此类实际问题,并且能将该问题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这样当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学生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重视实验课。虽然,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有理论课20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但是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课,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本次实验课的知识点,并自己对该次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实验报告的同时一并附上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教师下一次讲解。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将理论课搬到机房上,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验。

4.考核方式新探索。经过近几年的考核情况来看,学生仅仅通过学期末的上机成绩很难如实的反映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达不到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平时表现的相当不错,但是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时,对考试系统提交试卷时操作不当,错过提交时间,结果机试成绩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是对于机试而言,是全程在线考试,每一位考生几点几分登录,几点几分交卷,系统是实时记录的,一旦考试时间结束,该考生的机试成绩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授课教师也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1)改变考试形式。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考试形式,一种方法是可以尝试将总成绩分散到平时实验,具体可以通过教师为每次实验现场打分,最后将几次次实验的平均分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不再设置学期末的机试。

(2)突出动手能力。考试总成绩也可以这样来确定,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时,教师就布置一个类似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题目,该题目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可行性。学生可以先考虑考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早点动手做,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展开。等到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考核时,学生只需要将自己完成的该综合性的设计成果上交,综合性实验的分数就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

5.创造条件反馈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听完课以后及时地反馈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QQ群和学生及时地在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及时地查阅学生的问题并在线解决,如果不能在线解决的至少也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等到下次授课时,将学生遇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此外,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和学生当面交流的话,教师也尽量地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来解决[4]。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授课教师来说,都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三、小结

第7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三明治”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叉学习、汇报小结等环节,从而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以及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将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穿插结合的教学方法。

1.教师指导性开场:

教师以小故事、图片或影片等作为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教师说明本次课的学习目的。

2.提出具体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一般为4~6个),科学合理的问题是Sandwich教学设计的关键和难点。

3.分组讨论:

根据小班人数和问题平均分成4~6组,各组就某一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4.交叉学习:

小组讨论结束后,重新组成新的小组进行讨论。在新的小组中,成员来自不同的问题小组,互相汇报,使每个组员都能了解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发表意见,还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对内容的理解;此外每个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样可以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换各自的意见以完善自己的答案。

5.学生汇报: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汇报对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教师小结:

教师根据讨论汇报的情况已经大致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能围绕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解析每个问题,并且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还能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7.总结和反馈:

教师对本次课内容进行总结,也可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大家还可对本次课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提出改进的地方。

二、Sandwich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

1.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Sandwich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在课堂中有所表现,必须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会自主学习。课堂上交替进行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轻松愉快,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临床医生每天和病人打交道,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Sand-wich教学法要求互相学习,每位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负责辅导其他同学,通过这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沟通,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的缺陷,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可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专业的教学要注重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andwich教学法中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必须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的重点内容经过学生的讨论、交叉学习、集中汇报和教师小结,这样重复多次,能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牢牢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5.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相长。

Sandwich教学法要求教师钻研理论知识,课前认真撰写教案,课中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和严格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通过Sandwich教学法的应用,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形成教学相长的格局。

三、Sandwich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需要时间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当教师刚开展Sandwich教学法时,有些习惯被动听讲的学生会不适应。所以当我们尝试开展Sandwich教学法时,对学生要引导,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使他们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上课时对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2.Sandwich教学法对场地有一定要求。

Sandwich教学法限于20~40人的小课教学,目前,我校没有专门的Sandwich教学教室。所以可以初步在实验室和小教室中实践。

3.Sandwich教学法对教师要求高。

Sandwich教学中教师有组织者、主持者和顾问等多重身份,一旦教师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最终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高校教师现在承受的科研压力较大,很难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投入大量精力。不过学校正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四、讨论

第8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1.1选择合适的实训资料或教材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会计课程“入门难”的教学特点,既要兼顾实践教学对学生全面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实训教材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内容的选择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太难,超出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过简单,又不利于学生夯实应有的理论基础,影响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选择规模适中、经济业务量适度的模拟企业业务作为实训教材。同时,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每一节实践课程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实践的内容和课程的进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2科学安排教学课时

实操锻炼是促进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要在完成一定理论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一定的实操课时,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安排实操教学的一般原则是“就多不就少”。当然,具体课时也需要老师结合理论教学进度进行科学灵活地安排。太少,学生完不成实训内容,影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多,又造成理论学习时间太少,造成时间浪费。笔者提倡先进行一定的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将理论课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实训课的全过程,边操作、边讲解,在动手和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做好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

实践性教学包含两个层面:

①在校内开展的实训教学,包括对票据的认知、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

②到企业开展实操性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会计账务处理的流程,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2.1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1)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填制。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介绍企业运作最基本的业务流程,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单据,分清采购、入库、领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原始凭证;

②进一步解释哪些是外来原始凭证,哪些是自制原始凭证,从而加深理解原始凭证的分类、基本内容等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

③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填制各类原始凭证。根据学生从认识和填制原始凭证所获得的感性认知中,结合企业实例,试着让学生理解资产、负债、费用等类别的含义,进而再讲解会计要素、科目,再试着让学生以“增、减”方式按科目名称把经济业务记下来,逐步导入并讲解复式记账法。教师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实际联系到理论,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理论知识,突破基础会计的难点。

(2)会计分录的学习,记账凭证的编制。有了对原始凭证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到编制记账凭证的学习。在编制记账凭证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填制简单的记账凭证,慢慢使学生懂得会计分录是编制记账凭证的重要内容,再从讲解会计分录的基本理论和编制规则入手,结合实例让学生试着编制,由简单的会计分录学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分录的使用,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填制记账凭证并装订成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又使学生初步进入实操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3)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的登记。这部分内容操作性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在辅导后更多地督促学生加强自学,并多为学生提供实操时间,在动手过程中慢慢领悟,做到熟能生巧。

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编制的有关收付款的记账凭证登记出纳日记账;

②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日记账的登记方法、登记人员、账页格式、登记依据等,完成日记账簿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此类推,完成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③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会计账簿的分类、启用规则、登记账簿应注意事项等相关理论知识。

(4)错账的更正。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学习,若独立讲解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可结合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例进行讲解。如学生编制的记账凭证正确,而登记账簿时出现笔误,且是结账以前发现的,可采用划线更正法;若是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用错,且已登记入账,或会计科目使用正确而金额多计,可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错账更正。这些都可先用PPT显示正确的更正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更正错账,轻松完成此部分理论内容的学习,真正做到“做中学”。

(5)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理论内容抽象,操作性强,可带领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在编制“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期末数时,先让学生翻书找到该知识点,并按照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从账簿中读取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数,汇总填入报表该项目的期末栏内,以此类推,完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然后再次归纳总结会计报表的概念、分类、格式、意义,通过温故知新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

(6)知识归纳梳理与实训点评。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对会计已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最后教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的知识点和各章的重点内容,以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的“作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集中点评,表扬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求知精神和聪明智慧,纠正学生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校外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第9篇:教师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7-02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的主要方法。优化提问技巧,提高设问质量无疑会大大开启学生的智力,为课堂教学增辉添色。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研究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提问设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深奥,则显得高不可攀,学生不知所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和思维特点,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使所设计的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邻近发展区域内",即在"跳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上,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非常抽象的历史概念时,教师可以把"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类难度大的问题改设成"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接近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含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概括提炼,提纲挈领

不少学生只侧重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因此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高考则往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况且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就会零散,学生即使记住了,遗忘得也快,而且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针对历史知识框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

2.1 利用课本黑体字。课本上的黑体字标题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主体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2 利用章节目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黑体字、单元目录,把握各个基本知识点或各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整体史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3 由个性到共性。历史知识虽然繁多但又有规律,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设计问题,把历史知识由具体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内容,学生又可以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人又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联系现实设计一些问题。这类问题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

故设障碍,诱导思维。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我作了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曲径通幽,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我讲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时,进行了四步设问:"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是什么"、"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等。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及时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有关的正确结论,因而学习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水到渠成的提问艺术有助于解决学习疑难问题。

5.创设矛盾,激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