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中新网陕西铜川7月14日电(贺向前)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征求药王孙思邈中医药研究论文,征集到的获奖论文将在该市10月举办的国内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的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进行交流。
陕西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达3600多种。从远古的岐伯、神农尝百草,至享有“药王”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历代名医辈出。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属京畿重镇,文物遗存众多。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出生于铜川市西南部的耀州区,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称为“药王”。相传铜川药王山是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铜川市决定打响“药王”品牌,把药王养生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为此,该市将从今年起,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使铜川成为西部中药材信息服务、集散中心,力争把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铜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将于10月中旬在孙思邈的故乡——陕西铜川举行,活动期间,该市将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公祭药王孙思邈仪式、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铜川)国际保健养生产品博览会以及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
据介绍,这次征文主要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征文内容主要有: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孙思邈医德医风研究、孙思邈养生保健方法与长寿研究、《千金方》中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10个方面的内容。(完)
论文摘要: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左右着文化和艺术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维和信仰使伊斯兰装饰艺术无比发达,并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和均衡的审美趋向。
论文关键词:伊斯兰装饰艺术审美特征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谈及伊斯兰教时说:“从天性上看,伊斯兰教徒不算是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工师傅、画家、瓷砖的设计师,只是为打破清真寺墙上的单调,才动手搞点装饰。”①此话明显失之偏颇。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过程及其同时伴生的开放文化观,使伊斯兰艺术广泛吸纳了各民族业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营造出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历史事实。其二,过于草率地判定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存在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其三,没能洞悉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使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特有的宗教韵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公允、明确的辨析。
实际上,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美学原则既区别于西欧和中国,又区别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多数学者把伊斯兰纹饰艺术发达的原因归于伊斯兰教的偶像崇拜戒律。《古兰经》虽没明文规定禁止具象绘画,但却提出:“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②并有传说,如果塑造了人和动物的形象而不能给其注入生气,在末日来到的时候将受到严惩。“在穆斯林看来,绘画人或动物的形象,即意味着与造物主竞争,这样的人会在裁判日受到最残酷的处罚。于是,形象创造成为伊斯兰艺术中的一大。”③由于《古兰经》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准则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伊斯兰艺术致力于装饰艺术的发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过非人化的偶像崇拜来诱使人们皈依教门,服膺教义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过把具体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扬超脱物象的精神本体,并作为人类崇拜的偶像。在汉代末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后,大规模的造像活动随即开始。魏晋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造像活动日益发展,到南朝时达到高峰。不仅如此,当时的许多高僧,还在理论上论证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慧远在著名的《万佛影铭序》中就称:“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④而规模和影响力居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伊斯兰教选择的不是“触像而寄”,而是无形无相的某种理念,并视其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均有确定的“实像”,而伊斯兰的真主却是虚拟、抽象的,是不可见的“虚像”。真主创造万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既然真主是某种理念的代名词,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无处不在的“无形”,才是通过艺术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径。这种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质是导致伊斯兰装饰艺术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称,伊斯兰艺术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艺术则重科学与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教重知识、崇智慧的远见卓识亦促使其工艺纹饰抽象化、复杂化,同时又为高难度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思维能力上的先决条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多次表达过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与崇尚,使伊斯兰社会以开放的文化观广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不仅迅速形成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体系,也使宗教与哲学、科学协调发展。而从哲学上看,伊斯兰教主要接受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浸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带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认为感悟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因为人的精神目光应从‘粗糙’的物质显示,从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现象移开。”⑥伊斯兰艺术能够把几何纹饰发挥到极致,正是这种崇尚抽象思维的智慧使然。花卉、植物纹饰摈除了具象表达,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语言,描述“隐而未见的意向”,以近乎极限性的繁丽复杂,构筑视觉上的绚烂迷离。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视点的固定,使观者在目光顺着藤蔓游走跳跃的时候,精神也随之飞升到永恒的天国乐园,体悟宇宙的精奥美妙,并最终感受到真主创造世界的神奇伟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拉伯书法在装饰艺术中担当的重要角色。阿拉伯书法出现在装饰艺术中,不同于中国青铜器、古埃及器物上铭文的记载、述说作用,伊斯兰教不仅视书法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装饰空间嵌入《古兰经》经文、圣训或箴言,真主便可以与信徒无阻碍地交流,书法几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视觉上,这种宗教符号式的书法因素的入,进一步强化了装饰艺术的抽象特征。
二、满密中的游走
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而形成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对荒芜地貌的心理补偿。阿拉伯半岛除边沿地带雨水充沛、土地丰沃之外,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脉和沙漠夹杂着零星贫瘠的绿洲,因而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梦想中的家园就如《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景象:繁花似锦、莺啼鸟啭、河流清冽、满目葱茏。而在现实环境中,稀疏光秃的地表植被和热浪蒸腾的空气却透出丝丝荒凉。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样式。如清真寺的墙面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或用砖排列出复杂的几何纹样;或用琉璃砖满覆建筑物所有在外的墙面,间或镶嵌晶莹明亮的镜片;或采用浮雕手法镂刻图案。同时,又配以蓝绿色调,蓝色喻水天一色,绿色象征植被和生命。从而使清真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远远望去,单调无垠的环境背景烘托出清真寺的雄伟壮丽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寻梦。这无疑考虑到了视觉艺术对心理缺失所具有的补偿作用。《古兰经》中的圣语也揭示了阿拉伯人对生命之色的崇尚。因而,蓝绿色调不仅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了工艺品装饰的色彩倾向。
其次是教义的启示。伊斯兰装饰艺术崇尚繁复,不喜空白,也是受其教义的影响。中国艺术没有空白的概念,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和园林等,都赋予虚空以丰富的含义,成为产生丰富心理运动的生命源泉。老子曾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因而,空白处亦指代物象,此所谓“计白当黑”。所以苏辙在《论语解》中说:“贵真空,不贵顽空(死的空间)。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而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⑥而伊斯兰教却给空白罩染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认为,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所以应以稠密的纹饰将其填满,这样就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时无处不在,“无”的空间并不存在。
三、共性中的宣叙
伊斯兰艺术善于用线,弯曲柔韧的线条贯穿于整个纹饰画面,而且这些象征枝叶的线条迷宫般地编织缠绕、回环延展,体现出极强的运动性。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中,能够把线条的丰富性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是中国艺术,另一个就是伊斯兰艺术。而比较起来,中国艺术的线条携带着更多的人文含义。如中国书法便抛弃了任何有关意象的形体、色彩、质地等视觉要素,只用简略到极限的线条在运动中展现节奏、韵律,而这种无牵绊的徒手挥洒,使蹑踪情感之流成为可能。“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见,中国艺术对统一的道德律令的强调,并没有限制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可在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线条却主要负载着宗教含义,体现出附庸于宗教情绪的美学观念。因为在伊斯兰教里,宗教和哲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互为包容。伊斯兰学者吸收希腊罗马哲学思想来论证真主的本体和属性,使伊斯兰教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最完美的存在,一切光荣归于真主,因而个体的创造性价值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这使得伊斯兰装饰艺术不注重个性特征的展现,而是以规整、统一、均衡和重复勾勒出鲜明的共性特征。因此,纹饰的线条或以波状、弧形、螺旋状延伸,或连绵缠绕,但运动轨迹总体上趋向圆型。极富动感的曲线虽穿插、缠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仍保持清晰的脉络。这无疑展现了圆满自足的真主,其生命活力在于行动中的理智这种哲学认识在艺术中的宣叙。而这些颇具共性的装饰特征既不是“为了打破单调”而随意为之,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制于偶像崇拜的禁令,相反,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独特面貌是蕴涵明确的主动选择。
四、均衡中的归并
伊斯兰艺术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和谐、统一、均衡、宁静。特别是在建筑和织毯工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何纹、植物纹和书法纹在布局、节奏、色调等艺术元素的组合关系上,彰显出高度和谐统一的韵律美。纹饰结构上的繁杂却与内容上、装饰手法上的单纯相互抵消,营造出轻松、宁静、优美的情感氛围,而不是一般宗教艺术普遍具有的神秘压抑的感受。但伊斯兰建筑、工艺品等传达出的愉悦情调与世俗欢娱情感却不能等同。因为,伊斯兰教在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时,并没有忘记对人的思想、行为加以统合和规范,对艺术有相当多的禁锢和干预。伊斯兰教认为,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亲如兄弟。而民主、平等、团结的观念,反映在清真寺建筑上,就是多采用对称性结构。先知清真寺、大马士革清真寺、金顶清真寺、泰姬陵等数不胜数的伊斯兰建筑均体现了严格的对称关系,造成绝对化的均衡统一,显现出祥和、宁静的意境美。同时,半圆形屋顶的广泛使用,或许也是“认主独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总之,伊斯兰装饰艺术尽管包容着多种文化体系的艺术成果,却是在服从伊斯兰教自身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和统一,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的独特而明丽的神性光华,是值得我们细究和深思的。
注释:
①房龙:《人类的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2,第145页。
②《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第195页。
③⑥郭西萌:《伊斯兰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第325页。
④转引自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31页。
中医药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医疗界占据市场己十分紧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中医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医并举,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中医药改变现状,超越现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神农尝本草”,自古以来,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医治病求本,中药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些种种却鲜为人知,由于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不够,使大家对中医药产生很多偏差的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应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中医过去在疾病治疗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患者经常是走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全套的医疗检查、治疗未果,才想起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医对于这种病因不明,来势汹汹的疾病,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屡获良效,中医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办法防治“非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费用大大节省。不仅在“非典”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来几年发生的甲流、龠流感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
近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屠呦呦老专家的获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如何使中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医“谈恋爱”——热爱中医,不离不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热爱中医,对中医时刻充满爱好与兴趣,才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纵观中医史,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习中医,没有对中医的热爱,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会味同嚼蜡,就无法把中医学好学透。这个比喻打得好,要和中医“谈恋爱”,这样,就会觉得对中医有了一份责任,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最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中医发扬光大,不仅要超越现在,更要超越过去中医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学好中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虽然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能是枯燥的,难懂的,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坎儿,真正走入中医这个殿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丽的宝库。现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熟读《内经》,学好中药等这些基本课程是为以后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师,多临证——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
中医理论课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好了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照样不会看病。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是知识来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径和规律。学习中医犹需如此,只有回归临床实践、所学才能被验证、巩固,才能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推动中医发展。
(四)中医药学子要有时代责任、创新使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译员
一、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表现在合作、援助,抑或战争、冲突,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世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事实上,无论是何种交际,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自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逐渐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人员也因此需求量增多,但优秀的翻译人员在国内是非常紧缺的,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一名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际利用语言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信息来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信息反馈等环节所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达到交际双方所预期的交际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的关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得体性和有效性,跨文化交际体现在特定的场合中。Kim的定义是从微观来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他更强调的是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而不是交际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流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不相通,此时为了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则是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如语言、文化、心理以及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众多因素。需要对译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和提高的另一点表现在译员在通过语言表达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自己的身份,所处的语境需要,还要判断自己所说的语言从语法,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够被对方所接受。除此之外,译员应有很强的文字水平,能够很好的对语言进行文字转述,需要通晓交际双方的国家背景及往来关系和文化渊源,要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是一名合格译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保证了译员能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下面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1.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意识,就是会外语就能做翻译,这是一种误解。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姜江说,外交部的青年翻译培训是两年,第一年在海内,第二年在国外。在海内深圳翻译公司第一年的前半年是封锁式培训,比大学的要求还要严格,天天早晨8点和下午1点准点听外台,或看外国的电视节目,由其他同道做指导,做听力和笔记的训练。半年之后开始实习的阶段,去旁听英文处、法文处同道们现场的翻译,让青年人有现场感,同时也介入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尽快成熟。一年之后再派他们到国外去,如美英,通过国外语言环境来进步语言水平,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特点,为归来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便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译员不是单单只会外语,而要了解外国文化,并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一场国际性会议,译员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这个会议的主题,流程等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2.如若译员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难免会出现失误。例如中方接待人员到机场迎接到中国访问的外宾的时候会说,“您一路上辛苦了”,把这句话译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语法上来讲,这句话这么翻译没有错,但是在外国人听来这句话就显得很奇怪,因为这尽管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但是并不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对于译员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的储备与积累。笔者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的基础,译员应注重平时对于各个领域知识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这样会或多或少的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作为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语言能力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深度发掘基础语言知识的文化内涵。第一,语音语调。译员的语言发音要精准的同时,发音的技巧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连读语调和同化等以及对于语音的辨析能力,因为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英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第二,词汇和句法知识。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是翻译的重要类别,从这些词汇中筛选出用的较多的高频词汇,加强发音,并进行必要的拼写和记忆,并挖掘文化内涵。第三,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重点是其基本技巧和技能,翻译技能的培训范围很广,例如:笔记。由于大多数人的记忆力不是超群的,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借助笔记进行辅助。笔记是口译的关键,对译员的培训过程中,笔记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翻译过程中处理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林超伦先生指出了口译四大要领:“别停下,即使没有听懂!也要保持连贯。别露馅,即使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不能失态。别着急,态度一定要平和沉稳。别太久,不能把一句话翻译的太复杂。”
(三)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根据苏曼“文化适应模式”的观点,要尽量缩短与对方文化和语言的距离,这样才能习得对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1.要树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2.要进行充分的文化导入;3.建构合理的跨文化学习体系。
五、结语
总体来讲,我们从上述方面很容易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对于一名翻译人员的重要性。作为翻译人员毋庸置疑的是要准确并及时客观完整的传达交际者的意图。这对翻译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精通源于和译语的同时还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并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这就要求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培训译员的主要目标。(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建才.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
[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医院药房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1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
1.1.1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是指对医护人员及所属科室、就诊患者的信息进行整合,存储在信息系统中,当患者来药房取药或者某些科室需要专业用药时,可以直接从药房电脑中通过整合信息来确定发放的药物,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2]。1.1.2药品信息管理。主要是药品的种类、数量、有效期、库存和医保农合目录药品等信息的维护管理,方便医师查询,保证患者用药。1.1.3医院资料的收集。包括临床用药:门诊处方用药、住院病历医嘱用药的调查分析资料等。医院各科室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抗生素使用等情报的收集,为合理安全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提供重要资料。医院药学、药剂科业务方面资料收集:医院《药品集》、《药讯》等。
1.2医院药房的自动化管理
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在医嘱执行方面实行无纸化传递,结合医院的药品信息,可以使药品调剂达到自动化。1.2.1自动数药装置。医院药品片剂进行二次分装,之前一直由人工进行,现在使用自动数药机,只需人工辅助操作,即可实现高效工作,减少差错,保证药品安全。1.2.2自动摆药机。此装置实现了药品的自动分发,医院的药品种类多,需求复杂,通过此装置与医院信息系统结合,可将病房所需药物准确分发,避免了人工摆药出现的差错和污染。1.2.3智能药品传输系统。经过信息管理系统调度,自动分药系统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将药物传输给临床科室,建立医院内的物流网络,提高了工作效率。
2药房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举措
2.1药品采购需
借助药房信息化的管理来实现。药库管理人员根据临床科室的用药信息定期统计药品的消耗情况,及时提供药品采购信息并保证其准确性,按时编制药品有效期,避免药品紧缺和积压现象,确保药品的安全可靠[3]。
2.2药库信息化管理
药库是药品集中储存养护的地方,也是药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因此,要做到药品的入库、储存、出库的全方位管理,必须充分掌握药品的使用情况,保证报表生成的准确性,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进入药库的药品一定要严格验收,填写登记表和入库数据,明确药品的种类、数量、来源等内容。当药品出库时,要科学填制出库订单,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自动减存。药品价格变更时,计算机自动及时更改,使之生成新的价格数据。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做好库存盘查和清理工作,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掌握药品的变动情况,做出精准的分析。
2.3门诊药房信息化管理
门诊药房属于“窗口”药房,是药剂科直面患者并为其服务的最后一步。之前门诊药品的管理依赖人工,花费大量时间,且易出现错误;现在医院药房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智能手段对药品名称、规格、价格、剂型等进行系统生成,且便于保存管理[4]。一旦患者需要退药,即可实现系统自动更新,有效提升药品的管理力度,做好门诊药品管理工作;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最大方便、借助计算机管理实行“零距离”服务,患者划价、交费后,计算机将信息传入药房,将过去的患者等药房,变为药房等患者,在调剂过程中对处方进行审核,看是否存在药物配伍禁忌,用药的合理性等情况。药房信息化管理在节省患者时间的同时还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现代药房已经由原来的单纯发药转变成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医院都设有药学咨询窗口,通过对患者信息以及药物信息的收集整理,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2.4病房药房信息化管理
病房药房是为住院患者提供用药支持的场所,一般由医生开药,药房取药。在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之前,药品信息不够透明公开化,患者常常不清楚药品金额,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药品的公开管理,做好患者使用药品的明细单,便于随时查询。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患者以往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做出对比分析,做好库存记账,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根据住院患者个人信息以及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差异,可以为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设计,实现用药的精准化,现很多三级医院已经开展。
综上所述,加强对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药房信息化管理的提高,不仅可以更好地管理繁多药品,还可以提供药学服务,以适应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药学服务理念。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具体实施措施的可行性与整体性。
作者:吴继红 单位: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晓丹.药房信息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与设想[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833.
[2]李立,刘松林.焦毅.中心药房网络化管理在我院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12):75-76.
论文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译中式菜肴,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换。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 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 )、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 rsh)、去皮肉(skinned pork ) ,剔骨鸡(bon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 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 ,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 )、切方块(cubing )、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 ,酿( 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 )、鸡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肉饼(mined meat或meat mince)、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 temperatures)
烹饪中国菜,掌握火候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菜的原料结构迥然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韧;另一方面,切的形状各异,块、片、丝、条,厚薄不等,长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菜鲜美可口,保证菜的质量。中国烹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 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 )之分。用什么样的火进行烹饪取决于什么样的原料和形状的菜。以鸡为例,如果是嫩鸡并切片,就宜高温快炒,这样炒出来的鸡肉鲜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鸡肉就会硬而韧。如果是老鸡,只能炯或炖,若炒食,鸡肉会咬不动。
3.烹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 ):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 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 boiling/quick一boiling and slow一boiling)两种。炖( stewed ):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 Pork ) 。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 - 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 or pan一fried )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 Fish)。炒(sti;一fried ):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 Egg,不译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词是“爆" ( 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 )。炸(deep一fried ):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 )、软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 ):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 )。炯( braised ):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 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 )。扒(stewed or braised ):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 。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烤(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 Roast 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 steamed ):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Flour) 。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 Fish)。灼、余( scalded ):如,白灼基围虾 ( Scalded Shrimps ) ,永花生米(Scalded Peanut ) 。酿、填 ( stuffed ):如,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 ,酉良 卿鱼(Stewed Carp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 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饮食文化与菜肴英译的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 Turtle菠萝鸭片Sliced Duck with 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 with Brown Sauce香菇蒸鸡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 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 +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 Pomfret in Oil;蚝油鸡球Chicken Balls with Oyster 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 Lip with 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 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 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 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译或直译,菜名用直译方法。例如:东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麻婆豆腐MapoBean Curd宋嫂鱼羹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叫化鸡Beggar’s chicken;在译名后还可以辅以典故的解释,如“宫保鸡丁”,传统译法通常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虽然后面括号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不如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直译法辅以简单解释的方法。 二是以传说、典故命名者,传统译法也是按“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式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的直译。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反宾为主的做法,只让外国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浅文化层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让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层次的内在表现放在了次位,其实这些外在表现客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内在表现你不讲,客人是无从知晓的,而这内在表现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种译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译或音译,保留浓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号里辅以“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墙”,原先译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 );不如译作Fotiaoqiang一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tiles cooked in emb。二),这样岂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还有前面讲的“大救驾”,译作Dajiujia—A Kernel Pastry Snack of Shouxian ( A town),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六,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者及以吉祥语命名者。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凤凰展翅”、“祥龙献瑞”、“龙凤呈样”、 “鸳鸯鱿鱼”、“芙蓉鸡片”、“元宝鱼翅”、“翡翠妒鱼卷”等。菜 名悦耳动听,象征着吉祥如意,荣华富贵。以吉祥语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来表示祝福,多用于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东名菜。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主要有海参、鲍鱼、鱼肚、鸡、鸭、冬菇、菜心等。在山东各地多用老年寿诞、新婚喜庆、婴儿满月、合家团圆的喜庆宴席,以取吉祥之意)。这类菜名还有”老少平安’。等:此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比如“凤凰玉米羹”中的“凤凰”,不译成英语意为长生鸟的“凤凰”( phoenix ),而转译作其真实原料“鸡蛋”( egg ),甚至于粤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转译为所谓真面目的“’鸡蛋”。如此,“凤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鸡蛋牛肉羹”中的鸡蛋在其中也无法使人联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将“凤凰玉米羹”译作Phoenix ( egg ) 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译作West Lake ( egg) Beef Soup较好。还有人将“凤凰拼盘”译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还有一个“龙虎凤大烩”,人们一般将“龙虎凤”转译为三种原材料“蛇猫鸡”,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龙虎凤”,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却译作“蛇猫鸡”下三滥般的名字,所以还是译作Soup of Dragon ( snake ) Tiger ( cat ) and Phoenix ( chicken)好。有人认为“一卵孵双凤”不可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应译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为什么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 (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 )。还有含有“芙蓉”这类美丽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鸡片”、“甜芙蓉燕窝”、“出水芙蓉鸭”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转译为其原材料“蛋白”( egg一white ),不能不说是使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减魅力。有人将一芙蓉海参”译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将“鸳鸯菜汤”译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贴切,有美感,笔者认为很值得借鉴。以上谈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语命名的中菜的译法。人们通常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译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而从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中菜英译的关系来看,使人们领略到更深层次文化的内在表现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译出菜名所蕴含的祝福含义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译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 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还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译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 Plums Reflected on White Snow,要译成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要译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 Stuffed with Minced Shrimps ;“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 Mushrooms Stuffed with White 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 White Fungus wish Veiled Lady ;“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 Vermicelli wish Spicy Meat 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白雪映红梅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 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华玉树鸡Sliced Chicken with Golden Flower(Jinhua ham)and JadeTree(greens)翡翠虾仁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Jade ( peas )百花酿北菇North Mushrooms Stuffed with Flowers( mined fungus) 雪积银钟White一snow on Silver Clock ( stewed mushrooms staffed with fungus)雪耳余架装White一snow Ear Lady ( scalded white with veil)蚂蚁上树Ants Climb Tree ( bean vermicelliwith spicy meat)有人将“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s Head Casserole ,“白雪蟹斗”译为Snow一white Crab in Shell也是绝好的例子。
1.1一般资料
全部50例病人为本院2005年3月到2008年11月期间住院手术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左膝16例,右膝34例。病程最长22年,最短9月。
1.2症状体征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膝肿胀疼痛,部分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22例病人X线提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关节镜下治疗术
无菌手术常规准备,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入路进关节镜及器械,按顺序依次探查髌上囊、内外侧间沟、髌股关节和髁间窝,在多部位取滑膜组织送病检,同时将一些增生无功能的滑膜组织给予刨刀切除,清理。[1]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直到引流液体清亮为止。术后第2天进行膝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2.2中药外用熏蒸
术后切口愈合后开始中药外用熏蒸治疗。采用自拟的通经活络汤:独活30g、防风15克、乳没各20g、木瓜30g、牛膝30g、杜仲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忍冬藤20克、红花15克。煎煮好后,乘热熏蒸患部,每日3次,每次15min,7d为1疗程。
2.3内服中药
术后第2d开始内服壮骨去瘀汤:杜仲15g、五加皮20g、狗脊20g、熟地20g、山萸肉20g、木瓜20g、威灵仙15g、川牛膝20g、秦艽20克、鸡血藤20克、乳香10g、没药10g、红花10、赤白芍各20克。辨证为湿热,上方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30克、地龙10克;辨证为寒湿,上方加附子10克、桂枝10克、独活20克、麻黄10克。
3、结果
本组50例中,无一例感染,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病检和相关检查,50例中,创伤性滑膜炎25例,骨性关节炎15例,化脓性关节炎4例,痛风性关节炎3例,滑膜结核2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疗效评定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临床疗效按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0分评定。本组优37例(74%),良7例(14%),中6例(12%),差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肾主骨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养骨骼。《素问。六节脏象论方》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於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肝主筋,出《灵枢•九针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故凡骨科疾病多与肝肾有关。本病属于中医的“痹症”。[3]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标实为寒湿、湿热痹阻,日久成瘀,阻塞经络。[4]外用方中独活、防风、乳没、木瓜、牛膝、杜仲、伸筋草、透骨草、忍冬藤、红花,祛风通络,化瘀止痛;内服方熟地、山萸肉、鸡血藤、芍药、杜仲,养肝肾生精益髓;五加皮、狗脊、秦艽,强筋骨祛风湿;木瓜、威灵仙、乳没、红花、赤芍,舒筋活络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辨证为湿热者,加黄柏、苍术、苡仁、忍冬藤、地龙,清利湿热;辨证为寒湿者,上方加附子、桂枝、独活、麻黄,祛湿散寒止痛。滑膜主要分布关节周围。于关节腔相通,分泌液关节。在受各种病因(如骨质增生、关节炎、关节结核、风湿病等和创伤性外伤、骨伤、关节内损伤、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损伤产生炎症反应,而滑膜对炎症的刺激的反应是分泌渗液。产生疼痛,严格地讲,只要关节内有渗出积液,就证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滑膜炎是由于微循环不畅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产生积液,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它不仅是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而且还会产生关节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液"。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当出现对关节液的重吸收障碍时,由于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关节积水"。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故滑膜炎以膝为多见。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应,促使滑膜逐渐增厚,且有纤维机化,引起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发生反应,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表现为关节肿胀,痛疼,功能受障碍。
关键词:工艺稳定化; 稳定化管理; 管理要素; 管理目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cement stabilization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problems common elements. Relative to cement technology workers, production process st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cement production, grasp the main process stabilization management elements, and then the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mpany after the oper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process stabilization; Stabiliz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elements; Management target
中图分类号:TQ1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艺稳定化管理的重要性
水泥工艺稳定化管理,对于水泥工艺技术人员来讲,至关重要。特别是现代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操作系统的日益完善,对工艺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的区别在于可以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区分。这就是为什么对不确定性要素较多的工艺进行稳定化管理的意义。
水泥制造发展一百多年来,各种影响水泥工艺稳定的因素,都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解决,并在运行管理中加以重视,来稳定生产工艺。所以,积累这些要素,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合格的工艺人员所应具备的条件。
水泥生产工艺只有具备最基本的稳定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精细化操作,达到优质高产。
所以,工艺稳定是工艺技术人员一个始终追求的目标。没有稳定的工艺,无从谈及优质高产。
2 工艺稳定化管理要素
2.1 关注生料率值波动及其它有害成分
稳定生料率值是源头,在正常生产中,如果出现率值波动,要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可以停止原料磨进行检查。关于生料率值对烧成的影响,这里不再多述。
这里的其他成分一般是指有害的生料成分,例如碱、硫、氯的含量。如果工厂的原料中不可避免的含有这些有害成分,那么在烧成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这些成分对烧成的影响;如:降低分解温度、检测分解炉筒体温度、旁路放风等等。
2.2 烧成系统的通风管理
现代水泥工艺监控技术的发展,对烧成系统的通风管理很周密,所以要利用这些技术对通风进行有效管理。例如:系统压力数据、气体分析数据和引风机的各项参数等,对系统的通风有一个直观的显示,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直接采取措施,使系统的通风管理迅速有效。
2.3 回转窑的窑速管理
窑速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工艺操作项目,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但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方面――熟料粒径。
物料量和窑速要匹配,最直观的判断,是保证窑内煅烧的同时,要保证出窑熟料的粒径。用熟料粒径来判断窑速的快慢也最直接有效。另外,窑速的管理还要兼顾窑皮的状况,可以利用火嘴的操作达到一个良好的窑皮状态。异常窑皮和熟料结蛋对工艺的稳定影响很大,要注意避免。
2.4 篦冷机的冷却管理
风量原单位和空气负荷要操作得当,特别是KIDS(熟料落口部位)部分的用风,既要保证熟料晶体的完整防止晶形转变,又要抑制二次烧结,以达到最佳的热交换,提高2、3次风温,降低热耗。篦冷机的冷却效率要定期进行标定和评价,找出差异,为定检做好准备,要让篦冷机发挥最大效率。
3 工艺稳定化要素管理目标
工艺稳定化管理的执行者为一线的操作员和值班长,使管理目标有一个传达、执行、反馈和再传达的过程,从而为稳定工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生料率值控制目标:
HM=目标值±0.04 (稳定时为目标值±0.02)
SM=目标值±0.04 (稳定时为目标值±0.02)
IM=目标值±0.04 (稳定时为目标值±0.02)
SO3 < 3% (对系统影响较小)
CL < 0.015% (对系统影响较小)
R2O < 1% (对系统影响较小)
选择适宜的配料方案,稳定入窑生料成分。一般来说烧高HM、高SM的生料不易结圈,但熟料难烧,f-CaO含量高,对保护窑皮和熟料质量不利;反之,熟料烧结范围窄,液相量多,熟料结粒粗,窑不好操作,易结圈。因此,窑上经常出现结圈时,应改变熟料配料方案,适当提高HM或n,减少熔剂矿物的含量对防止结圈有利。
3.2 预热器通风管理目标
主引风机功率在额定功率的95%以上。
预热器出口 O2 2~4%
五级出口 O2 2~4% CO 0.3%以下
窑尾出口 O2 2~4% CO 0.3%以下
各级压力变化 < ±0.2kpa (对系统影响较小)(窑尾除外)
窑尾和DDF出口压差 < 1kpa
系统的通风正常,便能够保证系统用煤的充分燃烧,减少CO的危害。另外,窑和分解炉用风量的分配是通过三次风挡板开度来实现的。一般控制氧含量在窑尾为2%左右,在炉出口为2.5%左右。如果窑尾O2含量偏高,说明窑内通风量偏大。窑内火焰较长,窑尾温度较高。出现这种情况,应开大三次风挡板开度。如果窑尾O2含量偏低,窑头负压小,窑头加煤温度上不去,说明窑内用风量小,炉内用风量大。这时应适当关小三次风管挡板开度,等等细化操作是在系统通风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
3.3 窑速管理目标
窑速随喂料量的增加而逐渐加快。当系统正常运行时,窑速一般应控制在18~20s/r,窑速快,窑内料层薄,生料与热气体之间的热交换好,物料受热均匀,进入烧成带的物料预烧好。如果遇到垮圈、掉窑皮或小股塌料,窑内热工制度稍有变化,增加一点喂煤量,系统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假如窑速太慢,窑内物料层就厚,物料与热气体热交换差,预烧不好,窑内热工制度稍有变化,极易跑生料。这时即使增加喂煤量,由于窑内料层厚,烧成带温度回升也很缓慢,容易出现短火焰逼烧,产生黄心料,熟料f-CaO也高。同时大量未燃尽的煤粉落入料层造成不完全燃烧,还容易出现结大块或结圈。
当窑尾温度过高时,窑后物料出现不均匀的局部熔融,成为形成结蛋的核心,然后在窑内越滚越大形成大蛋。 为避免或减少窑内结大蛋的问题,化验室应该合理调整熟料率值,严格控制入窑生料的有害成分和煤粉质量,提高入窑生料的均匀性。窑操作员应该精心操作,把握好风、煤、料和窑速的合理匹配,稳定烧成系统的热工制度,这样窑内结大蛋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3.4 篦冷机的管理目标
冷却风量的原单位为1.7~2.0[Nm3/kg-cli]、其中0.8~1.0[N m3/kgcli]作为燃烧用空气(2次风和3次风)回收。(作为燃烧用空气)被回收的热量与进入篦冷机的热量的比率被称为篦冷机效率。
空气负荷(AL)值参考:
1室 120~160 [Nm3/min m2] 3室 80~100[ Nm3/min m2]
2室 120~160 [ Nm3/min m2] 4室以后 40~100[Nm3/min m2]
增加篦缝间隙管理,目标1~2mm,保证篦板风速40m/s。过大会造成漏料和吹透现象发生,过小会影响热交换效率。
根据以上标准对篦冷机定期做出评价,为操作和检修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