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

白雪歌颂武判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雪歌颂武判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白雪歌颂武判官

第1篇: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

摄景入画。诗的开篇就奇突不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狂风怒作,大雪纷飞的独特画面:狂烈的北风卷地而来吹折白草,还在八月之际就猛然飘起了白雪!转眼间,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多么神奇的胡地气候,多么奇丽的胡地景象,多么壮美的八月飞雪图。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一幅画面。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笔峰一转,视点由广阔的北方旷野转入军中营地,十分细致传神地描写了营地雪天的奇寒:雪花纷纷飘落军帐,散入珠帘,打在罗幕上,将士们穿上狐裘,裹上锦衾,还是抵挡不住狂暴风雪的侵袭,觉得寒冷难耐,以致连角弓也冻住了拉不开。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真切地再现了将士的生活,真是一幅形象生动的将士生活图!后面的两句,诗人从另一角度继续渲染雪天的奇寒:广阔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景,下句写天上之景,天下地上又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生活画面。这六句诗,围绕奇寒,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天上,从动态的生活场景描写到静态的立体画面展示,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绘了边关雪天的奇寒,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二幅画面。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巧妙地由写雪景过渡到写别情: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在这样的狂风大雪中,为了远归的朋友,他们“中军置酒”,吹奏“胡琴琵琶与羌笛”,为友人饯行。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三幅画面:军中饯行图。酒尽了,曲终了,暮色紧逼,离别的时候到了。将士们缓缓步出帐篷,慢慢走向辕门,来到轮台东门,与友人作别。一杆冻结的红旗傲立无语。只见友人毅然转身,飞跨马背,扬鞭策马远去。诗人挥手目送,见友人消失在视线里,消失在风雪中,消失在茫茫天际……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四幅画面:雪中送别图。

全诗以“雪”为主题,层层推进,步步衍化,叠印出“八月飞雪”“雪天奇寒”“军中置酒”“暮雪送别”四幅画面,清晰、灵动,展示了这首诗特有的构图美。诗人以流变的、幻化的眼光看取万事万物,不是注重雕刻事物的外形外貌、细枝末节,而是注重描绘事物飞动变化的态势,摄景入画,泼墨写意,表现出事物之间的相映相承、此起彼伏的联系,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物场景画面。

随色赋情。作为边关风情画,仅有流变飞动的构图美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注意画面的色彩、线条、明暗、映衬……诗作者岑参恣意点染,随手为诗着色赋情,使读者在解读诗的过程中融合于雄奇瑰丽的情境里,去体验大自然丰厚的恩赐,感受将士们复杂的心灵。看,那随风吹折,抵御无力的白草;那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白雪;那凝结万里、凄惨暗淡的灰云;那冷入骨髓、沉重压抑的黑衣(铁衣)……这诸多事物无不染上鲜明的色彩,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尤其值得聚焦透视的是诗人对白雪红旗的随色赋情:“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的雪原透视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充溢着诗人愉悦、激奋的感情,让我们读出了诗人对严酷自然的抗争,对塞外奇丽风光的礼赞。

第2篇: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

在国学经典中歌颂亲情与友谊的诗歌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将慈母深厚细致的爱心与儿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感恩之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王昌龄遭贬时李白所作的诗歌。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着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这份患难与共的牵挂正是源于对友情的珍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鉴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

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经典诗文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孟子《攘鸡》的故事,教育学生有错就要及时改正:“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不要一事无成而后悔终生;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教育学生应有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让学生确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品鉴名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第3篇: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

【关键词】语文 想象力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占主要地位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是密切联系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想象力就强。想象力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就以江苏版小学四年级《过好暑假》的“故事城堡”栏目里一例来谈谈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2012过好暑假》“故事城堡”栏目里有一段“华罗庚读古诗”文字,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历来被人们称为佳作而传诵。

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读了这首诗后,却提出了疑问:北方下雪的时候,雁群还会南飞吗?退一步讲,即使仍有大雁耐寒飞翔,而在月黑之夜,又怎么看得见呢?为此他特地写了一首五言诗:“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爷爷认真读书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真值得小朋友们学习。①

二、卢纶的《塞下曲》是文学作品,评价其价值的高低,应使用文学标准,而不是科学标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揭示其中的道理:

《庄子·秋水》中有一则“濠梁之辩”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②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看到水里的鱼在游,就说“鯈鱼悠哉悠哉地游出来,他是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也不是鱼啊,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明显的了。”庄子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来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就是《庄子》里著名的“濠梁之辩”。“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庄子和惠子各自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惠子认为,庄子是人不是鱼,所以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这与华罗庚一样,是从科学的态度来看问题。而庄子却是从文学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与物都是相通的。文学中所讲的情景交融,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虽然情是人的情感,景是客观自然之物,但是物我可以合一,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的情感与外在自然物之间是相通的。正因为如此,在庄子看来,人和鱼之间也是相通的。

三、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问题,我们从卢纶这首诗的诗意出发来做分析:

卢纶的这首诗,歌颂的是唐军的气概。唐诗一般借汉言唐。单于是匈奴首领,这里借指唐军的敌人。与单于作战的是汉朝的军队。所以我们这里理解为汉军。

这首诗的诗意是这样的:单于惧与汉军交战,趁月黑之夜,借夜色掩护仓皇出逃。匆忙之中,惊醒了夜宿的大雁。汉军闻知决定派轻骑兵快速追击,正列队的时候,天上下起了茫茫大雪,盔甲与兵器上都落满了厚厚的冰雪。从生活常识上来说,这首诗也不是华罗庚所说的违背“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飞”的常理。因为边塞的气候瞬息万变。同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岑参,在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即有“胡天八月即飞雪”的例子。生活在今天甘肃、内蒙、新疆等地的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汉代,战争一般都是在秋天发动。因为秋天粮食收割了,军队有粮,战马也有草料。所以军队秋天出征,在雨雪之中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是常有的事,八月在北方(所谓胡地)下雪也很常见。由于突然下雪,大雁也有来不及南飞的情况。卢纶诗中所写就是这种特殊情况,并不违背生活常理。

实际上,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完全是诗人想象的产物,并不是对实际情形的真实描绘。唐诗中的“景”,有时是“实景”,也就是现实中真实的景象;有时是“虚景”,也就是诗人经过艺术虚构而想象出来的景象。诗人设想在边塞,汉军与单于交战。单于慑于汉军的威力,想趁夜色的掩护逃跑。敌人暗地里逃跑,我军如何察觉呢?诗人想到了大雁。敌人出逃,惊扰了夜宿的大雁,大雁高飞,结果暴露出了单于的行踪,汉军却因大雁高飞,判断出敌人要逃,因而当机立断进行追击。如果没有了大雁,汉军也就不会知悉敌情动态,也不会去追。所以,“大雁”在这首诗里是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是艺术真实,而不是科学真实。古诗强调“言在此而意在彼”,只要在诗中体会出汉军的气势与威力,以及守土将士的铁血气概就可以了。总起来看,这首诗是唐边塞诗中杰出的一首,因而为历代人们所传诵。我们要从文学的意义上来理解,没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来一一追问现实中是否有其事。这就像不要去追问小孩子能不能种太阳,乌龟和兔子能不能相约赛跑一样,它只是想象的产物。

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考虑问题自然或者习惯性的从数学或者科学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这是难免的。他改这首诗我们只当是名人轶事,不适合作为教材或作业来教育学生。但是编者却不懂个中道理,将其作为资料来教育学生,就是编者水平的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多语文老师本身也都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启发。今后学生中如若出现如诸葛亮大战孙悟空,林黛玉与嫦娥视频聊天之类,不仅不是笑话,而是孩子们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呢!

参考文献:

①《过好暑假》编写组:《2012过好暑假》(四年级),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第4篇: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

一是读标题(词牌)。标题是理解文本的入口,有的透露写作时间(时令)、地点,有的呈现写作缘由与内容,暗含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标题往往会提示诗歌类别,弄清楚古代诗歌的类型化特点,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

2011年和2015年全国卷Ⅰ选取了两首唐诗《春日秦国怀古》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标题中出现的“春日、秦国”“发、将赴”等文字,呈现了诗歌写作的季节、地点、对象、事件、主题等内容;而“怀古”“留别”更是直观的出示了诗歌的类型化特性。

怀古诗往往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人事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表明心志;无论是送给行者(送别),还是留给居者(留别),送别诗表达的大多是离愁别绪。除此以外,通过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寄寓思想情感的写景抒情诗;对所咏之物进行描摹,寄托思想情感、表达理想追求的咏物言志诗;缘事生发怀亲、思乡、念友情怀,抒发内心感慨的即事感怀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情感的边塞征战诗;借路途艰辛表达际遇的早行羁旅诗等,其类型化特征往往也能通过标题咂摸到。

近年来,(宋)词成为古代诗歌阅读的考点,单从全国卷Ⅰ看,近五年就有三年考了宋词。读词,当从审读词牌开始,因为很多词牌是可以兼做标题的。最近五年全国卷Ⅰ,宋词三考,都只有词牌而无标题。

词牌大多与最初的那首诗、词、乐有关,其中的关键句后来就浓缩成了词牌。比如“忆秦娥”和“西江月”就来自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和“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其中的“箫、梦、月”等吟咏对象或意象,决定了往后依此词牌填的词,格调婉约。盛唐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是歌颂唐太宗(秦王)的英勇战绩的,奏乐起舞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往后填词作乐,无论是长调“破阵乐”还是短章“破阵子”,写战事、抒豪情的内容居多,其格调往往豪迈奔放。

同一词牌的作品,在内容、情感、风格和写作技法上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词牌兼作标题也就顺理成章。全国卷Ⅰ《思远人》中的“千里念行客”句和《阮郎归》中的“燕双归”句,直接与词牌相照应。

如果词牌与作品本身没有了联系,标题自然会出现。

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选取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三峡吟》《早发》《劳停驿》《残春旅舍》《秋夜纪怀》《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阮郎归・西湖春暮》《望江怨・送别》《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等,无论是写景抒情、早行羁旅,还是即事感怀、赠送留别等,其标题揭示的诗歌类型化特征都非常明显。将文本“归类”,能提高考场“快速阅读”效率。

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等,有助于文意的理解。2011年全国卷Ⅰ《春日秦国怀古》给作者下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从周朴的卒年能看出他生活在唐代晚期,“晚”(末期)是衰败的代名词。2014年北京卷下注:“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有了这个注解,“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理解了(诗人内心复杂,表面上看,是因春色美景而心生隐居之情;流露出的却是求仕未果的苦涩)。

重要的时间节点往往是王朝兴替、世幻和诗人命运的转折点。比如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出现的“韦庄(约836-910)”“韩(约842-923)”“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黄庭坚)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等,对文本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标注的时间看,韦庄和韩生活在晚唐,杜甫作《月圆》是在安史之乱后十余年的秋天,黄庭坚雨后到皇城看望老友苏轼,是在苏轼乌台诗案结束且重新得到重用之后。

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生转折事件绝对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唐(618-907)、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的兴亡时间,重大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靖康之变(1126)等发生的时间和事件,以及发生在文人身上的重大事件如李白赐金放还(天宝三年,744年)、苏轼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王安石变法(1068年-1085年)等,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是读文本。通常情况下,考场答题,读文本不必“求甚解”。扣紧关键词、典型意象非常重要;其次是要突破文本难点。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年全国卷Ⅰ)有两个难点,一是涉及的地名多,有临洮、北庭、轮台、疏勒、武威,但题干下了注,从“今甘肃、今新疆”等信息不难看出其距离之遥远;二是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中的“勤王、敢”是深刻领悟文意的突破口,知道它们分别是“勤于国事(为国戍边)、岂(不)敢”的意思,回答“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有了眉目。

四是读注解。最近两年全国各地31套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有24套下注。这些注解,或作词语解释,或说明文本内容,或介绍作者、解释典故,或交作背景。无论知人论世,还是理解文本,注解往往暗藏答题玄机。

2011年全国卷Ⅰ给了四个注解:“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注解①暗示作者生活在颓败的唐朝晚期,注解②流露诗人的情感,注解③照应标题,注解④是词语解释。综合这四个注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晚唐)、思想情感(哀愁)、表达技巧(借古讽今)已“和盘托出”。

2015年天津卷的注解是:“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086年,王安石变法(1068年-1085年)已尘埃落定,苏轼也已走出了乌台诗案(1079)的政治阴影,同样身居要位的黄庭坚雨后天晴去拜访重回、官居要职的老友苏轼,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第3小题)?不就是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得意的欣喜之情和偷闲痛饮的愉悦之情嘛。

五是读题干。审读题干要能厘清提问要求,理顺答题思路,根据分值合理分配答题点,做到“点点”落实。

明确答题方向。2015年全国卷1第8题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的不同。描写角度指的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而不是描写方法或描写效果。

注意题型特点。不同的题型,对作答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是概述题。概述题提问往往直截了当,往往设在一道5-6分题的第一问,分值止于2分,一句话概括即可,不解释,不引申。2012年全国卷Ⅰ《思远人》第8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第一问就是一道2分概述题。

二是简述题。简述题的分值比概述题略高,要在一句话概述(1分)的基础上,略作陈述或解释(2分)。如《思远人》第8题第二问,先用一句话概述其作用(1分),再作简要陈述(2分)。

大多数省区市卷,尤其是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题的惯例是设置两道题,其中的概述题和简述题往往是“套题”,一题两问,第一问概述,第二问简述。

三是简(赏)析题。简析题分值高。简析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明确提出“简要分析”要求,另一种是未明确提示,但仅有一问,且分值高。如2014年湖南卷第2小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2011年全国卷Ⅰ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无论简析还是赏析,必须根据分值,揣摩答题点。“一问6分”暗含的基本要求是,本题有两到三个“概述点”,每点1分;结合文本作出对应的简析或赏析,每点2或1分。

通观全国各地古代诗歌阅读题,概述题、简述题和简(赏)析题在卷面的分布是渐进式的。

理顺答题思路。多套古代诗歌阅读题,已不再使用名词术语(如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提问,设问方式变得“含糊”。

全国卷Ⅰ尤其如此。2012年第8题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4年第9题问末尾两句是如何表现词中人物情绪的。这些题干虽未明确提示需要从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上入手答题,但从提问方式看,题干还是出现了诸如“表达”“表现”等“要害”词。作答时,先要仔细分析指定语句运用的技巧,是用的什么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或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用典、卒章显志、抑扬变化、虚实相生等),再结合题干要求,就能找到答题思路。“红叶黄花秋意晚”是个写景的句子,放在句首起兴;末尾两句(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是动作描写(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