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

第1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岗前培训不足

医学生实习前学校一般都组织实习动员和培训,教学医院也有岗前实习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为医院规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项等。缺乏患者首诊的接诊、沟通交流、诊治宜忌等系统性培训,更缺少转入不同科室前该科室独特诊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培训。使实习生进入每个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难以很快进入角色。

2.2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对稳定的实习医院承担的临床实习任务越来越重,医院教学资源则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实习生学习需求,临床老师带教也难以对成群结队实习生逐一指导。这样,通过临床实习也难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临床医学人才。

2.3医患关系影响

由于不断增多地医疗纠纷报道,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调查显示,1/3的实习生没有进行过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1/2的学生只是偶尔操作。随着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对其检查,甚至个别患者对医生带着成群的实习生查房也产生反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显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2.4升学、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医学生中25%的本科生放弃实习,全力准备考研;30%的专科生积极准备升本考试。他们平时加紧学习英语及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考研或升本辅导班。75%的实习生在春节前后就忙于查阅招聘信息、准备和投递个人简历、参加就业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因实习期间没找到拟聘单位而焦虑。如此种种,学生根本无法专心临床实习。

3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

为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利通过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保证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下面就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

医学院校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培训,实习动员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实习兴趣,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程序;培训为实训教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重点就临床实习中的病史了解、病历书写、沟通技巧、学习方法及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实训教师重点对临床实习中的常用诊疗技能进行规范化指导、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到医院的临床动手能力。带教医院培训应分阶段进行,进入实习前医院医教科对实习生进行医院管理、整个实习流程、转岗程序、规章制度等大体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流程,避免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茫然无措。转岗实习前相应科室应对实习生进行本科室的特色诊疗、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避免因特别沟通或特殊诊疗欠佳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学生实习。

3.2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建立实习双重分级管理制,一是“学校-教务处实习科和系部辅导员-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教务处实习科定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医院医教科选择患者进行现场诊疗、病历书写等考核或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系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实,对学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进行管理和帮助。二是“医院-医教科-带教医生和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医教科结合带教医生对实习中的病历书写、动手操作进行指导,组织医生、学生共同开展病案讨论;结合实和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出勤等劳动纪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见,实在实习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医院与实习生之间的桥梁。应选用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实,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加强实习管理。

3.3严格毕业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应着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对临床实习效果的检验。我校毕业考核是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的程序进行,即“笔试测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等)-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机试(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B超、CT等)三站进行。考试不通过不予毕业。实践证明,严格毕业考核,是促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加强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4总结

第2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Di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s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即使情景模拟得十分逼真,也达不到临床实战的效果。所以临床实战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上必不可少。考虑到门诊有着患者流动量大、患者性格、文化程度迥异、病情轻重不等的优势,因此将临床实战选在门诊更能检验并提高学生们沟通能力。与相关科室带教老师协商,让经过培训的医学生与患者面对面实战交流,交流后由门诊带教老师给予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医患沟通的满意度调查,最后综合老师及患者的反映评价培训效果。如此,不仅可以检验培训效果,而且可以激励医学生主动地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沟通技能。

第3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1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目前,医学院校扩招后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满足医技人员需要量,但毕业前在教学医院实习时每名带教教师平均带教3~5名实习生甚至更多,实习生动手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相对降低。有些学生缺乏沟通技巧,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心,不能快速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和自我身份的改变。在实习中要想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规避医疗纠纷,单纯靠诊疗技术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学会与患者交流沟通。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能力、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实习前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较少,也无相应的课程培训,因此,实习生往往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近年来,国内各医学院校逐渐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尚未形成有机的、完善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医生与病人相处能力等专门课程。相比之下,虽然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将医患沟通学作为选修课,但仍存在理论讲授偏多,教学实践偏少,教材尚不完善,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对医学高等教育中加快课程建设,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医学院校的重要课程改革问题之一。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儿科患者因其年龄、疾病种类的特殊性,就诊时家长迫切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以缓解患儿痛苦;内、外科有些患者的病因及患病的部位隐私性,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在诊疗时只会告诉自己的医生,拒绝实习生的观摩和技术操作。因此,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成绩和实习效果。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病人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乏信任感,常常只有少数患者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这样就制约了实习生各种临床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因此,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降低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或不善沟通,成为引起纠纷的主要因素和导火索。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既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对患者进行正确诊治和心理疏导,又能有效地改善紧张的医患现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一项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沟通是疏导患者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培养,医学生能够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病情特点、心理状况等方面,选择病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详细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有效地进行安慰和疏导。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加强医患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医学生锻炼临床技能的前提 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越扎实、实践技能操作越熟练,越能为患者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医患沟通的障碍就越少,患者对其信任度就越高。因此,医学生在进入各科室实习以前,首先要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初次接触患者前应掌握病史诊断和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动作要规范,多体谅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增强患者和家属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减少患者对实习生的偏见,使实习生获得更多的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

2 教学医院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加强医学生实习岗前培训 医学生进入临床医院实习之前,医院首先应组织院内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从医疗安全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临床管理及查房制度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增加医疗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医患沟通技能、执业医师法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抽调医院专家为实习生举办定期或不定期医疗相关知识讲座,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用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案例,强化实习医生医疗法制观念,增强医疗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利用掌握的沟通技巧,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临

床带教过程中的培养 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使临床教学的难度系数加大,临床教师带教时瞻前顾后,怕担风险。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对医疗环境不熟悉,对医疗技能操作不熟练,医学生普遍信心不足,带教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亦小心谨慎不敢做,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承担临床教学的医院要充分认识目前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带教措施。有学者认为,教学医院应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优秀的临床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活动,选送带教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列入带教质量的监控,建立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对模范带教教师予以奖励。 校院联合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严格实习带教管理,选派的带教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进行熟练的实践技能操作,而且更要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及言谈举止,带教医生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实习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教师应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临床医疗技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带教教师应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让他们懂得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中以患者为本,与患者沟通以赢得信任,消除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紧张状态,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为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

教学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让医学生在实习中充分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临床教学中每一科的出科考试除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病历书写等以外,可建立起一套实习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办法。也可以通过面试、问诊等方式,衡量一个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结合专业成绩作为评价医学生临床实习合格或优秀的标准。总之,探索科学而可行的医患沟通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是教学医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部分。

3 全社会要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氛围

医患关系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演变,逐步演变为政府关心、医院操心、医患伤心的地步。当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形势,已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并使医务工作者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一些病患看病前、看病时都小心做好“提防”准备。针对这种现象,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较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较重,加上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政府财政对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对此社会现象也探索出必要的解决途径,新医改方案推行“医药分家”,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第4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1.1研究对象选择

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自2011~2014年在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临床实习的30名维吾尔族医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0名。并根据30名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年级和入科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6人,对照组14人,两组年龄及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

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开展儿科临床实习质量评价研究情况和我校维吾尔族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实际情况,制订“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经试用和专家论证后使用。

1.3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用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一帮一”带教实习;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带教实习。两组均采用“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统一评估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量化评价结果

包含专业能力、团队意识、病人满意度、笔试成绩等共12项,总分100分。实习及考核完毕后,量化指标对比发现,试验组除笔试成绩以外的11项指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维吾尔医学生儿科实习合格率与满意度结果

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及考核完毕后,试验组实习合格率(93.7%)高于对照组(6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试验组实习生对临床实习带教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5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经实习带教改革,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明显提高,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3讨论

本研究基于新疆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实际,结合在维吾尔族医学生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医学生对采用“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考核的教学改革持肯定接受的态度,且出科考核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经对照研究,总结维吾尔族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

3.1教学方法及教材不完善,教学精力不足

目前我国维吾尔族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研究及教材编写都才刚刚起步,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临床带教老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医疗任务,加之儿科临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每一位带教老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讨,也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每周2次的大查房,明确要求查房过程中实习生汇报所负责病人的病史、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需完善哪些辅助检查、检查结果如何、哪些结果支持目前诊断、下一步的临床思路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主任听取汇报后给予指点,提出不足。第二,查房过程中主任选择性地对各种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其余学生可以补充内容,表达不同观点。第三,完成4周的儿科临床实习后,要求实习生提出对儿科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建议,以共同提高实习质量。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

①学生认为医师工作过于忙碌,与病人家属交流相对不足,增加了因缺乏沟通而引起的误解;

②儿科的临床实习整体不错,但细节上存在不足,科室中英语教材缺乏,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过多,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等。对此,我科针对性进行了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合格率及对实习带教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现了教学相长;此外,试验组在病例汇报、问题解答与互动、建设性的建议方面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2汉语基础薄弱,主动能力欠佳

对于维吾尔医学生而言,由于汉语基础相对薄弱,医学临床知识还未深入学习、课堂以大班为主等原因,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还须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导入PBL教学,集2种方法之所长,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4个转变,即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地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能力层次从“单纯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3.3畏惧心理与重视不足

当前各大医院的儿科整体呈下滑的趋势,病床周转率较高,同时多数实习生认为儿科临床实习工作比其他科室更为忙碌。患儿易哭闹、无法诉说疼痛不适、体格检查不能配合、临床操作难度大,加上“1个宝贝,6个家长”的局面,极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儿科在临床实习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不是热门专业,今后不一定选择从事儿科,而且,儿科学的很多内容不同于成人,从而轻视了儿科学的临床实习,直接影响了实习质量。在排除畏惧心理上,不管是在教学查房中,还是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实习生学习的信心并告知儿科的重要性及医患沟通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通过教学视频、多媒体等形式更详细地讲解疾病。采用PBL教学模式,每周四上午安排1名学生以该科室的1名病人的病例为主题以PPT的形式向全科医生、护士讲述该疾病及最新进展,作为考核指标中重要的一项。其次,在主任查房前一天,安排学生以在院病人相关疾病,向所有参加查房的人员及病人家属讲述,进行床旁小讲座。儿科带教教师在医患沟通及与实习生交流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及亲切感更是吸引了维吾尔族学生在儿科的实习。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室病例讨论、床旁小讲座、自主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成绩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试验组各项成绩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由此得出,经此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3.4出科考试

第5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认识疾病的过程,是全面训练业务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培养医学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到住院医生的必经之路。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直接影响了医学生专业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向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医学生是未成熟的医生。因此,探讨和消减影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对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都非常重要。

1 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

临床实习过程是医学生实现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它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医生是否能够担负起明天治病救人的责任。对教学医院而言,确保实习生的质量事关重大,必须针对其影响因素找出对策,以提高实习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院因素、实习医院因素、社会因素、实习生自身因素4个方面。

1.1 院校因素

1.1.1 院校对实习医院选择不严格 由于各个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数量的扩大,三甲级医院相对较少,无法承载数量众多的实习学生;而学院自身的附属医院又难以消化扩招后带来的庞大实习任务,因此只好选择其他非附属教学医院,这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专业性。而医学专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临床实习阶段实践性和科学性很强,如果选择的实习医院硬件及软件跟不上教学医院的水准,势必影响到学生实习质量[1]。

1.1.2 学校管理因素 一般情况下,学院与实习医院之间的管理沟通不够,主观上因学院和实习医院非本系统附属医院,对实习医院学生的实习质量无法考核。因此,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医院的带教质量都有所放松,客观上完全依赖于医院。医院方面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临床教学考评机制,对各科室及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检查与评估[2]。

1.1.3 教学计划方面的因素 重点专业实习时限太短,而专科多,许多专业技能无法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顺利完成,属于自学状态。而教学计划安排个别地方不切实际,与临床有脱节。二是招生数目急剧增长,虽然医疗教学资源在增多,但为数众多的却是小型私营医院,不具备教学能力,而条件好的三甲级医院并没有增加很多,根本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此外,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不足,许多科室学生打堆,带教老师的人力、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应对数量较多的学生,所以不能按实习内容完成大纲要求。

1.2 实习医院的软、硬件因素

1.2.1 医院的师资力量 实习医院师资力量薄弱,那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就会影响实习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水平和带教经验。这与教师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临床教学经验、敬业精神和态度相关。由于教师的水平、经验学历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床边教学中,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和规范示教。其次,对实习学生缺少强化训练,使得知识技能巩固不够。

1.2.2 示教资源缺乏 医院没有专门的训教室,许多创伤性操作无法进行真人训练,医院没有功能完备的教学科目训练室,如无医学模拟人进行急救复苏、穿刺等;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群众对医院的不信任、群众法律意识的提升,不让实习学生对自己进行各项服务,造成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各项医疗操作;同时,患者对实习学生表现出的抵触情绪,使实习生对许多基本操作技术望而生畏,无法真正体会;而教学实习医院又没有特殊的医学模拟设备,就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1.2.3 带教水平不高 医院教师队伍中存在总体学历偏低,部分学科职称结构比例失调,学员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未参加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进修机会少。特别是在床边教学中,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和规范示教;其次,对实习学生缺少强化训练,学生看完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训练。实习老师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把对实习教学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教学管理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对学生网开一面,考试制度形同虚设或出科考核项目不严格、不达标。

1.2.4 考评机制不严格 医院实行定编定岗,许多带教老师忙于医疗工作,缺乏对学生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培训与指导;医院在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素质等方面与医学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医院没有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规划,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资培训,临床示教方面功夫较弱,自身“打铁不硬”。而与此同时,医院没有很好地进行考评和选拔带教人才,只是按人头分任务,使得带教质量下降[3]。

1.3 实习生自身因素

1.3.1 求职择业给医学生带来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南方某医科大学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309人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实习教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实习教师的相关问题”、“实习医院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实践操作动手练习机会不足”、“社交活动过多”、“与教学无关的集体活动过多”、“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这些影响因素对实习教学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上的干扰,因而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实习过程[4]。

1.3.2 客观影响 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影响实习因素包括“实习教师的相关问题”、“实习医院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实践操作动手练习机会不足”、“社交活动过多”、“与教学无关的集体活动过多”、“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7个方面[5]。这些影响因素有其普遍性,同样制约着教学医院的实习质量。最多发生的是学生因复习考研,因而无暇顾及实习过程的认真完成,将主要精力用于此,无心钻研临床实用技术及临床思维的积累。

1.3.3 学生对临床学习的兴趣发生改变 虽然有个别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但大部分进入临床产生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兴趣,愿意随老师进行实地操作或上手术台,然而在多次遭到拒绝后,积极性受到挫伤;有些学生经常遇到带教老师的无情训斥,因此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于带教者的自身水平有限,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因势利导,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

1.3.4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医学课程相对较难,课程内容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自觉性不强,不能认真总结和系统地掌握知识,基础就会相对薄弱。因此在临床实习中的适应能力差,因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怕与带教老师交流,存在明显的自信心不足[6]。

1.4 社会医疗环境因素影响 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医院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带教老师不敢让学生动手,加之患者阻碍实习生为自己服务,造成学生的动手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不正常的医患关系同样给临床医生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阻力。由于医疗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学生们在医院实习中亲身经历了医务人员遭遇的伤医事件后,对医生职业产生了动摇,个别学生放弃了临床学习钻研的热情,临床实习质量有所下降[7]。少数学生毕业找工作时选择了非医疗职业。

2 对策与想法

2.1 改变学生的实习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对学生们的实习态度和想法,负责实习工作的教师要及时掌握,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因势利导。学校和实习基地都要认真引导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多从正面去引导,以优秀的医生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实习热情,另外,可经常让学生们投入到实习医院的医德教育活动中去,如优秀医务人员巡讲、人文医学培训、知名医院教授精品课程演讲活动,都积极要求学生们参加,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和感染,以端正实习态度,找到做人的榜样目标。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习医院要选择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责任心强的医师担任实习学生的带教老师,以保证实习生在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在实习中可以采用导师制的形式,一对一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指导学生,使实习阶段知识学得扎实而稳固[8]。

2.3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尽可能多创造动手机会,强化“三基”训练,让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去学。引导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及技能,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医院-教学部-科室三级考核体系,专人负责临床实习计划的落实、检查、评估、考核管理工作。各科室确定一名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强的医生担任教学秘书,负责考勤与考核标准的落实;严格实行出科理论考试和临技能测试,避免考核上给学生宽松照顾。

第6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1.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备条件。医学院校要对医学生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医疗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如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为了让医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树立起“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应该组织他们学习医院规章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此外,还应该在医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通过自己的案例分析、角色体验、言传身教来让学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理念,进行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他们将维护民众健康、献身医学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不断地进行自我领悟和自我反省。我们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使实习学生能融入教学医院整体医德医风教育体系中,培养实习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为同学们临床学习、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安医专在全校各临床实习专业中开展医德医风系列教育活动,从三个方面强化医学生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一是阐明医德医风建设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二是强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医院医德医风的现状。

2.建立医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估体系。

我们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评价因子应包括多个一级指标,如医德修养、人文素质、临床技能、专业知识等。每一级指标都应该下设多个二级指标,其中医德修养包括诚信意识、责任感、纪律法规意识、职业价值观等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同情心、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文知识水平等二级指标;临床技能指标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体格检查技能、书写病历和采集病样的能力等二级指标;专业知识指标包括科研能力、自学能力、业务成绩等二级指标。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和系数,应该根据社会对于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来进行合理的确定。为了保证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应该让评价方法遵循过程和结果、定量与定性、客观和主观相统一原则。

3.加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整合。

高等医学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应增加医学史、文学艺术类、医患沟通学、医学哲学、心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知识内容,以此来将他们的人文社科知识进一步拓宽。引导他们树立起人文理念,自觉自愿地去保护广大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他们与患者家属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消除误解。

二、总结

第7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1.1传统实习的组织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内科实习最常用的方式是传统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方式。医学生在完成见习阶段之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内科病房,每1~2名实习医生跟随1名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工作,由病房主治医师担负主要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而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导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1.2传统实习方式的弊端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内科实习时间为12周,需在4个三级亚科的不同病房中进行轮转,更换至少4名以上指导教师。这种轮转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内科不同亚科的相关疾病,但同时也带来了指导教师更换频繁的问题,由此导致师生之间难以充分沟通达到深入了解;而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方式,深入了解的缺乏使指导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这时的学习就更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参与教学的教师人数众多,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就难免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少数教师责任感和教学意识不强,使教学效果相差较大。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下,1名主治医师需要同时管理5~8名学生,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就造成对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因此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可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同时也更难以对学生的科研、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关心和指导。

2在八年制医学生内科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2.1实习生导师的选择内科实习阶段

导师全部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教研室,要求至少具备主治医师3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德高尚、医疗作风严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热爱教学工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导师选聘以个人申请和专科推荐相结合,择优录用,最终经医院教育处审核批准。

2.2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习生导师制由教学院长直接牵头负责、内科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导师进行统一培训,明确教学计划、导师的职责和工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导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导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总结,评比教学效果。每名实习生导师在每个实习轮次负责指导1名实习医师;而每名学生在内科实习阶段始终由一名导师进行指导。学生每周书写大病历1份,由导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修改。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见面2小时,由导师带学生在床边诊查患者、分析病情。导师着重对学生的临床能力、沟通技能、学习方法、科研能力和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辅导,尤其注重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培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实施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

导师制的意义与本科生不同,八年制医学生有专门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其科研工作。虽然导师制的核心内容都是“因材施教”、“个体化”教学,但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施行的导师制与其在研究生阶段所施行的导师制存在明显不同,实习生导师制并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八年制医学生的实习生导师制的主要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导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导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到达临床实习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实习生导师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医疗作风;(2)对刚进入内科实习阶段的学生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重点加强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培训,如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基本临床操作等;(4)训练学生规范的临床思维方式,做好从书本到临床、从学生到医生的思维模式转换;(5)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6)使学生初步接触科研,培训其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7)可为学生今后选择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建议;(8)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不良心理状况及时予以疏导。与传统的八年制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模式相比,导师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实习方式的松散的管理模式不同,在实施实习生导师制后,学生虽然仍分散在各个不同临床科室、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实习,但导师可与不同科室带教老师互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全程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每名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每周固定时间的师生接触,使导师能够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个体化指导,这种方式尤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临床基本功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相比起八年制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实习生导师与学生年龄上的差距较小且交流时间较多,因此能够更顺畅地沟通、交流,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实习生导师更容易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加以干预。对导师而言,固定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导师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并能够激励导师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对学生而言,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有了归属感,带来的是更强学习主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导师制源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但导师制在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中的实施目前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未成熟。实习生导师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如何、教学态度和理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师生之间是否能够真正有效沟通、如何对导师进行奖优罚劣等问题都会明显影响实习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下制定合理完备的导师选拔、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从而使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个体化”教学的有益作用。

5总结

第8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为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选取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实习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对出科考核和临床技能训练的看法等6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改革后的出科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在教师管理、学生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并用之于实践的必要手段。实习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实习中的感受、看法和建议,可为教师和附属医院教学管理者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为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66名学生临床实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完成内科实习的66名医学本科生。

1.2调查内容。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特点,根据影响实习效果的可能因素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共66项内容。

1.3调查方法。以班会形式召集学生,统一讲解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不记名方式现场填表、收集问卷。

1.4统计分析。每份调查表均录人Excel2003,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回收问卷66份,其中漏填项目在5个以上或所有选择都相同者被视为无效问卷。按实习生的学习态度、医学人文素质、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对临床教学管理的看法、对出科考核的看法、对临床技能训练的看法6部分进行汇总。

2.1学习态度。66.7%的学生认为实习的好坏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影响;77.3%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能主动学习;92.4%进人临床科室实习前会预习该科的常见病、多发病;93.9%在实习结束后会复习;68.2%实习中能虚心求教。总体说,实习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是导致实习生学习成绩和实践工作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进步的学习态度能提供学习动力。

2.2医学人文素质。90.9%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说明我院医学生已意识到仅学好专业课不能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他们希望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医患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律等。68.2%的学生认为与患者沟通有困难且影响到工作。引起与患者沟通困难的原因有缺乏医患沟通技巧(69.7%),医患双方不信任(60.6%),文化、方言等差异无法理解患者的描述(53.O%)等。84.8%的学生能辨识医德医风行为的对错且自觉遵守;78.8%对病人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

2.3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78.8%的学生认为已轮转科室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实纲要求;经过轮转实习,对于该科常见病、多发病,10.6%能独立处理且处理较好,51.5%认为处理能力一般,37.9%尚需教师指导;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依次是教师水平(83.3%)、考研准备(57.6%)、学校和医院的管理制度(31.8%)及医患关系(28.8%),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是个人自律性等。53.0%的学生认为在内科实习接触的常见病病种和大纲要求掌握的不大一致,部分疾病临床上接触不到。引起不一致的原因依次是科室特色医疗的影响(56.1%)、医院对收治住院病人的限制(36.4%)及疾病谱的变化(36.4%)。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深人调查、客观总结这些影响实习的负面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地制定政策、疏导矛盾。

2.4对临床教学管理的看法。64.5%的学生认为内科临床轮转实习的管理很好,14.3%和21.2%的认为一般和不够严格;59.1%的学生对医院对I临床实习带教教师的考核管理满意,但37.9%的认为不够严格,应加强管理。提示在强化学生管理和考核的同时更应加强针对教师的考评管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尊重关心实习生、主动讲授知识介绍经验。

2.5对出科考核的看法。63.6%的学生重视临床实习中的阶段性小出科考核;66.7%认为小出科考核的形式合理;68.2%认为小出科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的依次是体格检查技能(75.8%)、临床思维能力(68.2%)、总结分析归纳病史(66.7%)、医学理论知识(60.6%)。84.8%的学生希望实践技能考核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

2.6对临床技能训练的看法。学生对在实习中病历采集书写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体格检查、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满意度分别为54.5%、48.5%、45.5%、43.9%及42.4%;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比率分别是22.7%、42.4%、53.0%、60.6%及63.6%。满意度和加强训练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对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体格检查和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满意度低,有待进一步加强。59.1%的学生对实习中临床病例讨论的次数及质量满意,15.2%的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认为次数少。

三、建议与思考

3.1总结经验,完善出科考核工作

考试是反应教学质量的客观指标,多年来教育一贯注重理论考试,高分低能,与医学强调实践性不吻合。医学生实习期间需在不同科室轮转,出科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了评价学生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并对临床教学进行反馈、改进,特对出科考试进行了改革。每结束一个科室的轮转都进行严格的阶段性出科考核,内容除包括理论笔试外,还涵盖床边问诊和查体、病例答辩、病历书写等:教师挑选一典型病人,让实习生模拟接诊这位病人从问诊到提出初步诊疗方案的全过程,教师根据病例提问学生;整个过程教师现场打分并点评。各科轮转完后再增加胸穿、腹穿等临床操作及综合病例分析。这样,既达到了临床综合素质考核的目的,学生又得到了教师的指导。

3.2解决问题,提高临床实习教学水平

3.2.1提高带教积极性,平衡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对教师的管理有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不够严格。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水平对实习质量影响最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积极眭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教学医院教师的业务能力难以有效保障,他们身兼医疗、教学多种职能,实习教学活动难以严格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强化理论水平,规范临床操作,同时扩展知识面,了解相关领域新技术、新进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受益,也有助于自我提高。有些科室尽管在组织业务学习方面得到了学生认可,但“科室气氛紧张”、“等级观念强”、“师生交流少”。师生关系失衡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医院建立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渠道;由学生给每位带教教师评分,作为其年终评优及发放教学津贴的参考指标,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第9篇:医学生医院实习总结范文

1 中医妇科带教中常见的问题

1.1 现在医学院校扩招后,实习同学相对较前增多,以前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带教,现在学生数增加后,教师数及患者数量变化不大,造成学生接触病患的机会相对变少,加之处于实习期的同学还面临考研、找工作等诸多问题,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被挤占所剩无几,很难系统的在病房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以至于出科时对妇科的许多常见病诊治知之甚少,基本没有完成实习目标。

1.2 妇科作为一个专科性很强的科室,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加之目前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妇科患者因为涉及到隐私问题,普遍都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为自己做检查,而学生由于尚未从学生角色转化为医师角色,加上自身知识储备还存在缺陷,面对患者时难免胆怯、畏难,不知该如何与患者沟通,尤其在遭遇拒绝后往往不愿再认真实习。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临床带教达不到目的。而有部分带教老师惧怕学生参与诊疗过程招致患者不满,引发医疗纠纷,而不敢让同学接触患者、参与检查,学生只能参与一些文字书写工作,因而逐渐散失了对妇科学习的兴趣。

1.3 带教老师本身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由于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欠缺,或者是因为临床工作太忙,疏于对实习生的带教,认为实习同学就是来帮忙写病历病程,而不让学生直接参与患者病情的诊疗过程,学生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厌烦老师布置的琐碎工作。尤其在中医院妇科,许多年轻医师临床诊治过多偏重于西医,依赖于抗生素的应用,对中医的辩证论治流于形式,让实习同学困惑于中医院妇科究竟姓“中”还是姓“西”。即便跟随老中医专家上门诊,由于患者太多,带教专家也无暇多与同学讲述自己的诊疗思路和经验,学生也只是忙于抄处方,而不知其诊治和辩证的思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1.4 医院对于实习同学的管理,很多要求并没有落在实处,常常是一年终了才突击检查各科室的带教记录和讲课查房记录,造成许多科室并没有认真开展科内讲课和带教查房等工作,只是年终突击补写各种记录,最后影响了实习同学的学习效果,也是许多实习同学不满意之处。

2 应对问题的策略

2.1 学生入科后,教学秘书严格履行入科教育,包括科室介绍,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医师的职责,妇科常见病种的基本诊治原则和方法,妇科常用检查及方法,带教老师需在此批同学实习期内完成的任务:包括每周一次科内讲课(结合病区现有的特殊病例),教学查房等,即要求实习同学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医师的职责,同时也督促带教老师认真带教。鼓励同学与患者多接触和交流,培养同学的自信心。针对同学因考研及就业耽误实习,我们一方面是提供给医学生一个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以提升个人的工作满意度,促使个人持续而有效地就业,另一方面提供给医学生一个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的机会,在充分认识自我职业需要的基础上,辅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心理辅导等[2]。

2.2 长期的医学实践证明,实践技能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是熟练、准确、全面、掌握临床检查诊断技能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当今社会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光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加强。技能属于实践的范畴,形成技能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练习[3]。所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先看老师操作,熟悉操作步骤,老师指出操作要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面对患者时学生按照老师讲授的步骤认真检查,不断总结。如果是跟随老师上门诊,可以有针对性的收集几个特殊病例,包括主诉、现病史、诊断及用药,之后再请老师就几个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包括诊断及辩证思路,用药原则及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之前所学理论与临床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并且能逐渐培养同学的临床思维。针对带教老师害怕引发医疗纠纷的情况,要告知带教老师,医学生的医疗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要“放手”但是不能“放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是减科临床带教的风险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带教老师完全明确自己作为“医师”和“教师”的双重责任和法律风险时,才能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医疗行为,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提高临床教学质量[4]。

2.3 选派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要善于揣摩学生和患者的心理,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给予理解并指导,而对于患者要在尊重患者隐私权的同时尽量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同意,让实习同学参与诊疗过程。带教老师不能仅把实习同学当成写病历或打杂的人,要能体现“带”和“教”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要带领实习同学完成收治患者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尽量教会同学妇科常见病的诊治方法。并有意识的教学生和患者交流的艺术。就病区中现有病例提出问题让同学讨论,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经验意识、思维定式、知识的混淆等因素影响,可能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教师应抓住时机,必要时还要创造产生偏差的条件,让学生由此开展讨论、辩论,进一步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问题提出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和发展思维的目的[1]。每周的科内讲课尽量选择中医治疗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讲解,配合多媒体的演示以加深印象,同时穿插一些现代研究进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