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外国文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文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国文学教学

第1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几乎所有学生在中学时都学习过外国文学并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为什么上大学后却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从学的角度看,由于文化隔阂,只是像中学时代那样阅读个别作品、作品的部分章节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则感觉困难,有较强的陌生感;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基础差,接收能力差;从教的角度看,教材内容更新慢,模式老套,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欠妥等;从整体的学校和社会氛围看,很多人不读或很少读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的大部头的作品;再加上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日益重视,儒学复兴的浪潮把外国文学进一步边缘化了。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关注的是教的方面。一则,笔者认为,教的问题解决了,学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得以主要的解决;二则,应试教育、整体的外在氛围等问题,不是教师的一己力量能解决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并面对这些事实,但是只要教师找到并坚持较好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对问题的解决会产生积极地影响。解决教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通过教师的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滋养,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一般而言,主要涉及教材的选用或编写;课堂教学内容及其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其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而内容的设计又是由教师对本课的理解即教师的关于本课的教学理念决定的。从教学理念讲,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应该强调一个区别,一个联系。一个区别指与外语学院开设的国别文学课相区别。外语学院开设的诸如英语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日语文学(日本文学)等,是把外国文学作为学生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的资料,在教学中以语言解读为主,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是把外国文学当作文学研究的资料和部分,正像以中国文学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一样。因为这种区别,文学院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有整体视角,史的意识,要把作家作品放在纵(史的发展)横(同时代)构成的坐标系上加以解读。教师可以以作品为主,甚至可以以俄国形式主义或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解读作品,但这种解读不能以语言理解为目的(语言理解是手段)。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外语学院的教师越来越试图摆脱语言解读而表现出较强的文学理论研究的能力,正如文学院的教师越来越具备较强的语言解读能力。然而,外语学院教师面对本科生的教学,毕竟与面对研究生的教学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有所不同,文学院的教师也只能是具备一门或两门外语的能力,而他们要教授的却是由诸种语言构成的多国多民族的世界文学。

当面对由诸种语言构成的世界文学并且是以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时,教师能否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故事所孕育、传达的“意味”(艺术激起的审美情感以及诸如价值观、思想意识、文化倾向、社会趣味等)和如何体会、理解这种“意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强调一个区别相关,强调一个联系指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联系。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是两门课,有各自的理论范畴、学科体系、研究对象。有人强调两者的相同相通而忽略两者的差别从而主张将两者合并[1],笔者以为不妥。篇幅所限,在此存而不论。但文学院的外国文学,以从异质语言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这就内在地使外国文学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不是简单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各科研究和教学都可以运用的方法),而是以比较文学的视域,把握一种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关系。当强调了这种区别、这种联系,不难看出,外国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了解异质文学和异质文化,从而更清晰、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文学和文化的必然途径,20世纪以来,这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不学习外国文学,对本民族的认识,对现实的了解,对世界的把握,都将是残缺的、片面的。儒学的复兴、对传统本民族文学的重视因而都不是外国文学学习的不利因素,而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确立这种认识并把它贯穿到教学中去,以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了以强调这种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外国文学教学理念,便决定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古典与当代的关系;其二,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外国文学涉及多国多民族的上下几千年的文学,内容庞杂。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中,试图面面俱到,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有的教师抱怨教材不好,如内容不全面、重欧美轻亚非拉等。

第2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旭琴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第3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应把教学内容的思考放在首要位置。在传统的外国文学史教学中,我们大都运用社会学批判的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阐述,在文学史的讲解时,通常从政治角度阐述外国文学的发展与变化。国内出版的很多外国文学史教材都把西方近代文学的产生于发展那与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当然,西方近代文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关系密切,但是文化制约着文学的发展。西方近代文学绝不仅仅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斗争产生的,它具有显著特征,与文艺复兴后,西方人意识的觉醒关系十分密切,资产阶级革命仅对西方近代文学的某些特征起到了强化作用。

在文化语境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外国文学历史进程的描述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过去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人们通常把中世纪视作一个黑暗时代,认为它是在基督教干预下为宗教服务的文学。而现如今,作为世界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段时期中,欧洲出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状况,中古欧洲文学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由此也独具特色。这是多元民族碰撞融合的结果。中世纪文学在被宗教束缚的表象下,遵循着文化、政治形态的规律。它是欧洲文学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把握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深入探讨外国文学发生于发展问题,绝不能仅从政治入手,把我国文学的发生于发展纳入政治的包围圈,视文学为政治的附属。把西方文学看作全球化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阐释民族文学的时候要与世界文学联系在一起,把其中具有的世界性特征挖掘出来。在多元文化特征明确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在总揽外国文学发展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史。例如,上个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属于西方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一部分。它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在现实中反映文艺,这种思想在西方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可以看作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去审视和理解。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要立足全球化的思想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去思考文学,分析文学作品;其次思维方式要开放和多元,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比较研究法。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不同地域和文化间的整合。“世界文学”学科命运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被整合在了一起。这两者本来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在合并之后,更加亲密,即“比较文学”强化了世界文学、总团体文学意识,“世界文学”更加自觉地以比较文学的观念、视野与方法展开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各国文学的研究为基本目标,致力于摸清楚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新的学科中必须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

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不局限在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还包括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并且人文教育的责任也要承担起来。外国文学史呈现给我们的是各国艺术家为获得人类的发展而进行的不断求索之路;从某一个角度看,外国文学发展史呈现了世界各民族作家的奋斗史和思想史,呈现出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文学,文本所产生的文化语境应引起足够重视,这样来探寻文学的文化内涵。国内现行外国文学史教材大概分为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个部分,按照时期和国家结构的不同,选择经典作家讲述生平及代表作。释读作品的方法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采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手法的正宗,把文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从社会、伦理学角度把握文学内涵,但还不够重视文学的审美艺术本质。新形势下,外国文学教学应强化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心灵感受,从文化视角来阐释文学,让学生体会世界各民族以及人类文化的传承,感知文学魅力,建构健全人格。外国文学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外国文学教学必须引进西方批评方法,如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等,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文本视野。

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该使用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利于全球化时代人才的培养,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第4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学生们认为课本中的外国作品,最吸引他们的是风格迥异的外国文化、时代背景,以及这样的文化、时代背景下所生发的事件,以及从中折射出思想内涵。篇幅冗长、隐晦高深的文章或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或所接收的思想相去甚远的作品往往会被学生无情的淘汰。学生们希望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带有人生哲理的”“富有戏剧性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所以像经久不衰的《音乐之声》《威尼斯商人》,科普、科幻类作品《喂———出来》《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就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出现这样的反差,也与学生们年龄段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普遍喜欢探究性、戏剧性或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他们此时正处青春期的思想、个性相关。而像《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书信、演讲稿等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析,揣摩的作品,学生们常常就缺乏耐心和深入分析钻研的兴致。

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现状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若要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认可度得以上升,这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考查方式急需调整

虽说是义务教育,但在初中阶段,我们仍然摆脱不了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束缚。而中考重国学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中考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最明显的仅体现在名著的考查中,初中阶段要求必读的名著有15部,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有9部,占比重的60%。但中考对于名著的考查仅做“了解”的要求,不似汉语言文学那般细致、深入。而对课内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就更少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将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压缩。老师只选取作品中的精华进行简单点拨,这样使得原本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课堂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而学生在有限的碎片中能了解到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不要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算原本很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此放弃对相应作品的揣摩了。因此,在科目考查的安排中,我们应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让它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此举并不是为了“以考促学”,但至少能够为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导方针需注入新鲜血液在坚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应推陈出新。适当的,大刀阔斧的淘汰掉一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外国文学作品,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道路,在篇目要求的范围内,适量的引入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作品,真正的做到开阔学生的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沐浴文学界的新风。

(三)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一点一滴。所以,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理解把握程度,在很大方面会影响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1.教学思维定式作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文本的语言赏析,陈妍岚: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然而此法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却不适用。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的文章,它已不是作品最原始的再现,而是融入了译者的认识及汉语语言的修饰及改造了。此时再对将翻译过的作品语言进行深入剖析,就更容易偏离作品本身的语言韵味。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开针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以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土人情、异国情调、文化心理、宗教观念、人文精神等。

第5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外国文学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102013), 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06XSYK22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已然成为现代媒体的主流。语言文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用传统的甚至是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为学生讲授外国文学课程,明显已经陷入教学困境。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可以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的阅读方式、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开始发生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客、虚拟社区、电子邮箱、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快捷性和超时空性。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外国文学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全面。一直以来, “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都是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该怎样上,学生又该如何学?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国文学概念性知识几乎都能在互联网获取,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受到极大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式。

1.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对外国文学教学而言,课程体系主要涉及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由于人文学科自身的复杂性,单独开设外国文学实践课并不现实。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外开拓多种途径,如组织同学参加外国文学专题知识讲座、成立外国文学经典研读社、建立外国文学博客群等。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讲授时都采用两大板块模式,将外国文学分为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两大部分,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所以授课内容往往很难深入。因此,需要构建新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即以欧美文学为经,以亚非文学为纬,在突出欧美文学的同时,将两大模块融为一体。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外国文学,平衡教学中东与西、史与论等多重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围绕外国文学开设“中西文学比较”、“中西小说比较”、“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专题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等专业选修课,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

2.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教学内容侧重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且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无疑,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地拓展教材内容,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拓展教学内容: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信息的辐射中心,进行跨学科教学,挖掘外国文学的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很多年,但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知识面狭窄,对国外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文化习俗等知之甚少,所以学习外国文学困难较多。走进外国文学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中西异质文化的碰撞。如讲授中世纪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时,都会讲到基督教的《圣经》,讲授《哈姆莱特》时可以从精神分析、道德哲学、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二是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形象而直观的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读图语境中,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的结合成为一种倾向。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这就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把学生“召唤”到文本中来。如通过播放电影《特洛伊》(2004)与《奥德修斯与迷雾之岛》(2008)的精彩片段,与《荷马史诗》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讲授外国文学,打破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的二分模式,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机的内在联系。比较文学所强调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把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能够宏观地把握世界文学的本质,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诗心”。如把“多余人”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来讲授,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比较俄国“多余人”、日本“多余人”与中国“多余人”的异同,探讨“多余人”的悲剧成因、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四是引入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也重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并融入教师自己的评价,力求使课堂充满思辨色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讲授20世纪欧美文学时,通过介绍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文学流派,在课堂上讨论“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期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之后”。

3.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走出教学方法的困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实践性。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变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外国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但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网络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原本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也需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的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得信息更加及时、便捷,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当堂上网查询资料,当堂展开对话、讨论。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建适合外国文学教学和当代学生特征的视、听、读全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现代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在新媒体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在利用多媒体上课的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如《哈姆雷特》、《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等。影视作品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影片,并将文本和影片进行比较分析,以弥补教材知识和课堂学习的不足。

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信息化,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既可以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又可以在新浪爱问、芦笛外国文学论坛等校外网站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专题讨论,还可以通过外国文学网、文贝网等网站及时掌握学术界的最近动态。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局面,从而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协同学习。我校虽然已经于2008年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视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虽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筛选网络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新媒体时代,经典文本经常受到戏仿和消解,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男歌手海鸣威为例,海鸣威是其艺名,不少学生竟其将与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海鸣威的歌曲《老人与海》的歌名和意象,均来自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显然,前者是对经典的戏仿和挪用,“硬汉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场过往爱情的见证者,寄托着男女双方分手后的怀念之情。

四是组织学生听网络公开课,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拓展知识视野。在新媒体时代,不出国门就能听到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知名高校在网上免费提供了课堂实录的录像,其中有不少是与外国文学相关的公开课,如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础I:从荷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础II:文艺复兴到现代性》、《中世纪文学:但丁、薄伽丘与乔叟》、《莎士比亚》、《重要英文小说:阅读浪漫小说》、《二十世纪小说》等。

2011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建设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并在“爱课程”网集中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但遗憾的是暂时没有与外国文学直接相关的公开课。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均未开设公共课。浙江大学的开放课程虽开设了《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但也仅仅不过十讲。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免费共享,无疑这将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结 语

面对着浩瀚如海的知识信息,如何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一方面为我们走出外国文学教学困境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外国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还要当好网络世界的导航者,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总之,只有深入思考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改革和完善外国文学教学体系,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

[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二、探究性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研究专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参与学习以此获得知识的活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文字、会议发言等,既能够培养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提升了学生对所研究课题的兴趣,增强思维能力。

第7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 文本细读 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6-02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最新俄诗》提出的,他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 胡涛在其博士论文《“文学性”研究》中对其多义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指出上述解读的片面性和不合适的地方,本文旨在就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进行论述,不做词源学讨论,故仍沿用上述解释。

一、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

穷究思想深度,缺少艺术性鉴赏能力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中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讲授中文学性的缺失。由此导致的学生从艺术角度解读作品能力的下降,写作能力的荒疏,不得不说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乃至文学教学的遗憾。

首先,在当今“理论爆炸”的时代,盲目引用各种新奇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西方文学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生成各种具有创建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学等陆续为我国文学研究界介绍到我国并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讲授中得以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大量的了解和吸收文学批评新方法,在文学研究之初不加甄别的将之运用于作品的分析,导致文学作品与批评方法形似而神非。

其次,外国文学由于作品繁多、人物浩繁导致的教学时长安排的困难,学生对于西方文学话语方式上的障碍。课时不足是大多数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的共识,由于学生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较少,对这部分内容生疏,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作家背景、创作生涯的介绍方面,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时间被压缩,而缺少对文本的细读的同时也就是在放弃文学性的探究,学生缺少对异质文学的不同话语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进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错误解读。

最后,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缺失导致学生缺少从文学学科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学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文学作品“写什么”而不关注“怎么写”,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文学的视角,立足“怎么写”的解读,是用“关注写作”的角度来统摄和观照文本,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在写作流程中的个性与意图。以文学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引起读者的喜爱与认同,这有别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之处。放弃文学技巧的研究,而一味执着于思想深度和内容的新奇的挖掘导致文学根本的丧失。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现象,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却缺乏文学的感染力。

上述种种正是因为缺少对文学性的重视,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所造成的弊端,而外国文学的文学性突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中如何突显“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根本,那么如何突出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学性的重视与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细读。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理论方法只是文学的解读与研究的切入视角,而文本细读才是突显文学性的根本。“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

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结合作品同学生一起阐述叙事视角使用的优缺点、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作品情节前后安排是否合理其因果关系如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和运用技巧的搭配。 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 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就是典型性案例,将作品拆解成各自独立又整体相连的叙事迷宫,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力,很值得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借鉴。

其次,通过教学建立起语言形式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的语言形式是这种文学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异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对文本形式的理解偏差,即涉及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跨文化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构建。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以及语言如何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思考,进而建立起学生――作者――作者眼中的世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层次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关系,考察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组合形式设计文本从而形成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将作者的设计和写作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了解的不再是文本表现出的最终的结果而是参与到创作过程的始终,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加深文学性的感悟。

最后,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的转向。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而是诱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而是以熟悉各种艺术手法去剖解原文,以真正意义的“关注写作”意识的核心,就是在文学性的前提下对如何运用言语的自觉关注。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以言语为抓手,从写作的角度研判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这是读写沟通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场景等,经过系统地归纳分析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著名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讲授《包法利夫人》时,设置了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爱玛读过哪些作品,描述爱玛的穿着、发型和外貌等。以此来诱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作品的言语方式入手解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倡导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艺术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差的根本所在,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曼・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周小仪.《文学性》,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3]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

第8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借鉴自西方教育界,从德国威廉•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到美国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经国内教育者本土化探索发展后,有了多种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教学为本,研究为用。研究型教学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研究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内容载体,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成果的获得去教学,而是为教学去展开研究、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获得新知识新见解,“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考量学生在教师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状况。教师会把自己适合的科研成果转用到教学中去,而学生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所得到的学术结论也可以转化为公开的科研成果。所以,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我们应明确其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科研模式,即教学为本研究为用。其次,师生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设计、预设了教学中各个环节并和学生一起执行课程教学方案,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退居一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教学过程的主置,教师观察,以平等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讨论,提示、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从词义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偏正词组,“研究型”限定“教学”这一中心词。从词组结构高校研究型教学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确立、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等;各方面需要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推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学最终建立。作为课程任课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本课程特点,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方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贡献建设性思路。不同的课程或一个课程的不同内容即不同教学类型都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这些与教学类型相应的教学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包括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国文学》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步骤到教学内容类型到典型教案的设计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外国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此为本课程教学尤其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思路、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铺垫基石。

二、《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形式、方法、步骤

《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课程教学,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专业采风,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这些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而其中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种教学形式都可灵活选择、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专题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式,情景再现式,互动辅导答疑式。课堂专题讲授,教师把某部分教学内容统括在一个论题之下,分解为几个有机的小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讲解,最终完成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刻系统的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基本的研究性思路与学习过程,起示范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学习或自主设计研究型学习内容。问题式,教师提前将教学任务交付给学生,学生广泛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关于教学题材的重要论题和疑难问题,然后将之提交给教师,师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确定要集中精力解决的论题和疑难问题,学生课外独立思考及查阅资料获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小论文观点与理论运用的创新性、论述逻辑及语言进行评价。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术研究的全面素养,而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小论文也有可能是质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讨论式,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及广泛了解各种观点、提出与教学题材相关的主要论题,课前学生就论题深入阅读并准备好发言内容,课堂上学生见智见仁各抒己见,不求见解一致,只需自圆其说、观点明确、思维清晰,教师亦据此进行评价。这一方式,锻炼学生就某一论题提炼论点及论据,锻炼论辩能力与口才。读书报告式,主要是学生在自行阅读作品后,将所感所思提炼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报告。这个报告不需要长篇深入阐释,也不需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只需要真实表达能给人启发即可。这一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抓住阅读瞬间的感受与灵感。情景再现式,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有人物动作与对话来设计的,比如小说、戏剧,通过模拟动作与对话来表演从而体验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还有诗歌通过朗诵,也可以再现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作品,同时借此培养学生在朗诵或表演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互动辅导答疑式,师生在课后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来讨论问题,或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方式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随时能与教师沟通、交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备课———教学———检验效果———反馈、改进。教师备课,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总设计阶段,选择适于研究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总设计框架内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退隐,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观察者,适当的时候起一个引导者、纠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教学过程结束,师生共同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总结,将经验运用到下一轮教学改进中去。

三、《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类型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复杂,时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种类多样,批评方法跨学科跨领域;学生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外国文化文学相对陌生缺乏感性体验;因此,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需要选择相对自成体系且适宜操作的课程内容来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其被批评研究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即每一种教学类型相对囊括某种类型的知识内容、倾向于训练某种类型研究技能和思维、展现某种研究模式;每一种教学类型具备充分的学术空间,携带多层次的专业信息,而且展现出不同维度的研究视野;每一种研究类型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原著阅读鉴赏型。这一类型是选取相对接近通俗文学一类的作品来进行研究性教与学,倡导重视文本细读,体会文辞之美且尝试独立提炼作品的内涵与特色。如《伪君子》《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选择文字简洁易懂的英文原著一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及马克•吐温的小说等。要求学生精读某几部作品原著,然后写作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关注任何一方面,语言表现力、细节、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内涵;可以用情景再现方式表演戏剧或小说经典情节以加深体会。这一类型是最基础的教学类型,适合于对作家作品展开精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判断归纳。作家生平、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探讨型。阅读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将它们与作家人生经历殊经验与独特情感倾向或时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较,梳理其创作中的规律性的思想或艺术特色,探寻作品与作家个人经验及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适于作品与作家经验、时代思潮关系明显的文学现象。可以选择问题式或讨论式来完成此项内容。文学现象多元阐释类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对文学现象的阐释极其多元化。选择一些蕴涵多面、有争议文学现象,进行多元阐释以及前沿理论的最新解读。采用问题式方法,让学生研读作品及各种评论,提炼出重要议题与难题以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关注各种批评理论解读的得与失。此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该文学现象的某一论题,运用某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之进行自圆其说的解读并能形成小论文。这一类型,目的是在学生细读作品和研读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学会将文艺批评理论运用到文学阅读的实践中去。相似文学现象横向比较或纵向归纳类型。将跨越时空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考察,追问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导学生将文学现象置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来审视;关注某一类型文学现象的纵向发展轨迹,梳理文学现象发展脉络,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一类型针对相似文学现象,意在总体上把握文学与外在文化的关系及归纳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类型由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采取课堂专题讲授型方法来完成,也可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完成局部内容。文学名著与改编影视作品比较类型。外国文学里有较多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屏,对同一个作品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亮点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可以采用讨论式或问题式来完成这种类型内容的教学。

四、《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

第9篇:外国文学教学范文

如果说以学生为本是价值观问题,那么怎样实现以学生为本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主要的方式上去思考与创造.以《外国文学》课为例,以学生为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以实现多因素启发式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的“动”,重在引发思索,集思广益,提升教学质量,而不应流于形式,否则课堂上有问有答挺热闹,课后转眼就忘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动.真正的“动”,是课上学,课后想,多年以后还不忘,生活工作用的着;是将一时的兴趣使然,升华为一生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大量很快就会过时或被遗忘的事实的简单积累.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教学互动分为“内动”和“外动”,只有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内动”,是发自内心的,自己主观想“动”《.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师生间学术的平等交流,思想共振,以提高素质、启迪智慧、开拓精神视域为依归.第一,从教师角度讲,教师心里要有学生,要知道学生想什么,想学些什么,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有用的是什么,了解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值,了解他们的疑惑所在,这样才能处理和把握好教材.例如讲授古希腊文学的《荷马史诗》,对其张扬人性,鼓励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人本位内涵,针对80后、90后学生个性已经较强的现状,如果平铺直叙不加慎思的交代给学生,未必对学生的思想成熟有益“.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教学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做了弱化处理,而对其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所蕴含的民族自省精神做重点讲授,这对当下社会与学生的浮躁心态是有警示作用的.这就是教师的“内动”,是教师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处理教材,把握授课内容.其次,是学生如何内动.坚持以学生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论主张,而且是以这种观念、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调动起来.因此,课程的讲授,在兴趣点上,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第二,从学生角度讲,在知识点上,学生应该跟着老师走《.外国文学》有一个章节讲授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大战风车是一个可笑的行为.但这个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次的观点即知识点,却不是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可笑,而是揭示其性格的两重性———荒诞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高尚和纯洁的,学生对此应该有进一步的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是因其视风车为魔鬼,出发点是高尚的,是不自量力地与邪恶斗争,而且是屡败屡战.而这恰是一种美德,是美德使他发了疯.为什么说是美德使他发了疯?知识点就在这里.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要使学生跟着教师走,就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讲授这一点时,我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一辆私家车在行驶至人行道时,在绿灯的情况下减速缓行或停车礼让行人先行.这一行为却被后车的司机骂为“疯子”.在这种特定情境下,前车因礼让行人的美德而被后车骂为“疯子”.由此引出我们所要重点讲述的知识点:堂吉诃德所处的时代与他美好的德行是不相匹配的,是时代的错误.这样,在兴趣点上教师跟着学生走,而在知识点上,一定要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最终引导到教学的知识点上,这才做到了教与学的“内动”.

“外动”就是课堂上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来实现.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例,课堂上可以有多种提问方式.一是师与生的互相提问.在授课过程中,为保持学生积极的听课状态,可以采取即兴提问的方式,有选择地将某些简单的知识点让同学自己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在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4-5次课,在下课前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就课堂教学的内容对教师提问.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完成任务的被动心态;而对向教师提出问题,则是积极主动的.如有学生提问:中国人大声讲话,而西方人说话只用对话者互相之间能听见的音量,是否可以据此说中国人不文明,老师怎样看待?对此问,教师从中西文化在地域性、民族方面的差异作答,并引用前外长李肇星关于此问题睿智幽默的回复作答:大声说话,是中国人光明磊落.这种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价值发现的平台,会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视域.

二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有分组预先设题的方式,例如讲授中世纪欧洲文学但丁《神曲》一节时,课前先布置题目:但丁的《神曲》描述了他对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游历.其中,由维吉尔(知识的象征)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游历天堂则由贝娅特丽丝(爱的象征)引导完成.这个情节隐喻的观点是天堂之路是由知识与爱铺就的,为什么?题目布置好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对作品进行研讨.学生在课下要阅读作品和相关评论,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课上每组轮流推选一人为发言人,就“爱”的内涵进行课堂讨论,当众表述观点,同时进行小组代表之间的交流.课堂氛围极其热烈,涉及内容丰富,角度多元.教师引导讨论方向,协调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进入,进行点评、总结,并找另一组学生进行点评,最终在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中将“爱”的内涵引导到教师预想达到的知识点:“爱”是激情,是持久的激情,只有保有长期的激情并心无旁骛的专注于所学所做,才能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达到理想境界———天堂.

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使学习者对于课堂教学的主题有了充分的了解,会提出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不仅突出了听课的重点,而且也为课堂上学习者能够响应性思考腾出了空间.再如在学习雨果的《悲惨世界》时,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观看电影,预留思考题:对比原著与电影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异同,并将“悲惨世界形成的原因”作为课堂讨论题预留.这种开放性的预留题,使学生既可以从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方面来思考,也可以从语言的成功和情节的精彩方面来审视,用今天的观念审视历史人物,拓展思维空间,提出自己富于个性化的见解.通过预习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思考和初步想法后,就乐于与同学探究、交流,从而将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也为学生创建了自我能力展现的舞台,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天地,使学习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种形式,使学生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既有与授课教师的思想、学术对话,又有同学间的观点、看法交流;既有教师主讲的“一言堂”,也有学习者积极广泛参与的“群英会”,提升了作品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这种思想交流的碰撞,也激发了学习者活跃的思维,扩展了学术胸襟和眼光.

提问的形式多样,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适合于自己个性要求的学习状态,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这样,通过采用多种师生互动提问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所学课程的全方位教学进程,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互动的效果,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多种因素.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应充分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集电视、电影、幻灯、录音机等各种功能于一身,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有关外国文学名家名著精美图片展示,精彩影视片断播放,经典音乐欣赏等,都可以在教学中同步使用,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讲解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海涅的诗歌时,在课堂上播放门德尔松据海涅诗《乘着歌声的翅膀》所作的同名歌曲,给学生一种切实的美的感受.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外国文学课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展示空间.“本科教学是高校生存运行的主线和主旋律.没有了本科教学,高校就不复存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