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法制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制学习计划

第1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一、教与学主置互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方式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提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填鸭”式教学,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强调所谓的考点、重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即交流,交流即对话,交流即参与,它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精神。对学生而言,教与学主置的互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传授知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问,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转变以前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化学,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起争论,教师可以顺势用化学知识来做解释。如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巩义市浮戏山雪花洞的溶洞是在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加以解释,这是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互相转化形成的。另外,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还有利用目前很热门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的原理、臭氧层空洞、汽车尾气、土壤改良等问题,学生听说过,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举出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中职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上接第387页) 掌握英语词汇搭配,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2] 陈万霞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60-62

第2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导学、展示、反馈”教学模式;理论准备;实践尝试;阶段性收获

一、引言

伴随着英语新课标的实施和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以下简称“我校”)2003年的整改,我校英语教学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现实性课题。2008年9月,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带着问题奔赴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调研学习。从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归来,我校在七年级四个班开展了“导学、展示、反馈” 教学模式的教改实验。

二、理论经验的逻辑总结与创新——“导学、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理论准备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分为三种课型:预习、展示、反馈。杜郎口中学课堂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的。小组合作的设置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基础等条件来具体实施,如依据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格方面的不同,设置小组内相互合作的优化结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每组6~10人的六个小组,学生桌对桌、面对面而坐,便于交流、合作。杜郎口的教室除了窗口以外其余三面都是黑板,教室外墙也有一排黑板,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一小块黑板供上课时展示所用。

预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形成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资料整理和阅读,学生则通过双色笔的预习笔记、组内交流等来完成预习。

展示课主要是进一步交流和巩固学习成果,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能够展示学习的效果并可以在交流沟通中获得有效提升。

反馈课是根据学生在预习课和展示课中有关的认知、体验、感受进行总结与反思,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反馈课主要是进行“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种课型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后一种课型是前一种课型的提升和发展,三种课型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杜郎口中学特有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三、实践尝试——“导学、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实质性展开

2008~200年度开始,我校根据杜郎口的经验,筹备在七年级的四个班进行“导学、展示、反馈”的教改实验。

1.把时空还给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

教改的课堂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旧知探索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

2.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兴趣火花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英语课堂游戏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激发其潜能及创造力。采用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方式,一来“死的东西变活了”,二来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当场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有效地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及其情感上的力量。

3.课堂自主合作开放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小组合作是使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全面把握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分析来优化组合。如在学习Unit 4中的数字(40、41、50、60、70、80、90、100)时,学生巧妙地运用了某电视娱乐节目的“终极密码”游戏。主持的同学给出数字51(范围为40~100),参加游戏的某一同学说:“60。”其他同学齐说:“No, It’s from 40 to 60.”参加游戏的同学依次给出答案,而最后一位说到51的同学为输者。这个游戏既把枯燥的数字学习趣味化,又使学学们能在轻松愉快中记忆单词,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进取性,特别是能帮助那些胆小的同学消除恐惧的心理,使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同时更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6的

“ It’s raining! section B 3a Reading”时,在展示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让我为之赞叹。

Group 1:

Answer the questions:

a. Where are they?

b. How’s the weather?

c. What are they doing?

d. How do the people feel?

(旁白:下面请听我们第一组同学的展示。)两位同学走出座位,大方地站在黑板前。

A: Hello, Lucy.

B: Hello, Tom.

A: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B: Yes, please.

A: Do you know the people on vacation?

B: Yes.

A: Where are they?

B: They are in Australia.

A: How’s the weather there?

B: It’s a beautiful, sunny day.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 are welcome.

第3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制订;学习计划;类型;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2-01

就中小学学生的知识教育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有着质的不同,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会”知识,培养的是“再现型”人才;而现代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视学生“会学”知识,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学生会学表现在会制订学习计划、会预习、会分析问题、会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其中首要的是会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一定时期内对学习的科学安排。办任何事情,事先有个计划才能达到目的。并不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计划指导下的行为,一个人只有学会制订计划才能按计划办事。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习质量,就要指导学生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习井然有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要使学生明白学习计划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依据目的和完成时间来划分,学习计划主要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长期计划,它是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习计划,它给学习者定出了一个大的方向,确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二是中期计划,它是实现长期计划的分计划,它的实现期限通常是一个季度,或者半个学期;三是短期计划,它是一种为实现中长期计划而制订的具体计划,一般指一个月、一周或更短时间的计划,这种计划要求明确、具体、周密;四是专题计划,它是为学习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或解决某种专门问题而制订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计划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长远计划而没有具体计划,那么长远计划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论计划制订得多么宏伟都不会实现;如果只有具体计划而没有长远打算,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就会失去动力,成为一种短视行为。要让学生对每一种计划的内容、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混作一团,更不能忘掉。

二、要使学生掌握制订学习计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计划制订以后,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准则,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如果制订的计划大而空,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制订的计划繁而杂,面面俱到,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抓不住主要矛盾,认不清方向。因此,要使学习计划科学、规范,就必须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课题的学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在学生制订计划前,老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提醒学生本阶段或本课题的训练重点和学习目的,使学生了如指掌。如果计划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计划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在实施中还会出现与课程标准相背离的情况,影响正常的教学。

第二,计划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特点。我班有位同学,是个比较内向的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去年的春节开学后,我发现他的成绩急剧下降,上课时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没有从前认真了。什么原因呢?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他妈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参加课外学习班,也帮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周六上午让他去参加美术班,下午去参加音乐班,周日上午去参加乒乓球班,下午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并且在计划中给他定下了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我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等分析了这个计划,感觉到不适合这个学生,这样做的结果会与家长的愿望相反。与他妈妈沟通后,及时修改了这个课外学习计划,只保留了美术班这个项目,使学生如释重负,从重压下解放出来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学校总的教学计划、课内外活动的安排,又要从学生个人身心发展和学习基础、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使计划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第三,计划要从全局出发,合理分配时间。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必须考虑全面,把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统一起来,使之关系协调、分配合理。如果是日计划,就要把一天的全部活动纳入其中,同时还要处理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的关系,常规学习是指学校和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由学习是指归学生自己支配的学习,重点应考虑自由学习时间的安排,利用这个时间可以补短和拓宽,使学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第四,计划要有检查措施,确保计划的完成。检查是计划的重要部分,没有检查计划,往往会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检查不仅是检查学习结果,还应包括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计划制订得是否可行等,使计划统帅着实施和检查,使检查监督着实施和计划。只有这样,计划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有人说,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家听父母的,用不着什么计划。诚然,没有计划学生也能学习,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也可能不差,但这种没有计划指导的学习是消极的、被动的学习。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更崭新的姿态来培养学生,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学习,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

参考文献:

第4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教集团;交易成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职业教育集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企业或社会团体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联合体,并且以职业教育的教学为主要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职教集团的产生有一定的宏观背景: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职业教育的供给从政府单一的投资模式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其次,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新的问题,如管理模式和办学体制单一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再次,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给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十年,职教集团迅猛发展,从开始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家,除了以上因素外,职教集团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支撑。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在对职教集团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职教集团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交易成本与职教集团的发展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也称“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是1937年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科斯(Ronald H.Coase)首次提出来的,后来经过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在众多领域中被广泛运用。人们的合作是通过交易来实现的,每一个个体、团体、企业或学校都在不间断地与他人发生着合作的关系,为了完成合作(交易),人们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费用,如发现交易对象、寻找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执行和制裁违法行为的成本等。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组织成本(组织之间的交易所引起的成本)。后来,交易成本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涵盖了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了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交易成本也可运用到职教领域中来。职业教育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职业教育中的人员组织、监督与管理成本;职业教育的信息成本;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教组织之间以及职教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

组建职教集团,能够更好地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招生时,由集团统一宣传、广告及组织人员到各地进行招生工作,避免一个地方重复派人招生,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职业院校为了降低入学后的学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预录学生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如果一次性对各成员学校进行考察,由集团统一招待,则可节约招生费用。第二,通过职教集团统一招聘教职员工,并使他们在各成员学校之间进行流动,能够节约各职业院校单独聘用员工所必须花费的搜寻费用、谈判费用、签约费用。第三,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考核费用,考核就是指信息的数量测定,信息的收集需要耗费资源。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达成工作协议的过程中,职教集团可安排用人单位对集团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考核并统一安排学生应聘,无需用人单位为了招聘、谈判等事项而往返于各学校之间。第四,集团可以统一协调与政府的关系,或疏通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尽量达到与行政部门进行一次接触,解决多个成员学校的共同问题。第五,统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招生及学籍管理等,减少重复制定与维护成本。

然而,职教集团组建后不一定会降低交易费用,因为在与外单位联合组建职教集团时,可能会发生两种不良情况:一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将各单位捏合到一起;二是在自由组合时,各学校没有充分掌握对方的情况。这都可能将无共同利益基础的单位拼凑成集团,导致内部连接纽带脆弱,或者是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无法统一进行工作,以致交易费用难以降低。因此,各成员单位在充分了解彼此的情况后,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二、范围经济与职教集团的发展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Teece(1980)、Panzar 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它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其成本要比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企业生产要节省。一般来说,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生产多种产品时“共用物品”的充分利用,一旦这种共用物品为生产一种产品而投入,无需增加太多的费用,或无需付出代价就可以部分或全部用于其他产品时就会产生范围经济。

在职教集团内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办不同类型的学校与企业,可以说也是进行多种产品的生产。通过集团化运作,各学校、企业组织能够分享许多“共用物品”,以减少经费的投入:一是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校舍、实验室、图书资料、企业的实际操作场地等硬件资源。当若干个单位组织共用这些资源时,就会使集团内的每个单位分摊到的成本大大降低。二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实验成果、知识产品、教育信息等软件资源。采用相同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便于管理。而且,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容易辐射到薄弱学校,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实验成果和知识产品依附于人的特殊性质,使它们在交易中只发生使用权的让渡,不发生所有权的让渡,导致它们的市场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在集团内实现共享,使其内部化后,可以减少各单位重新试验与研究的成本;教育信息的共享,则可以减少各单位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费用。三是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同类型同层次的学校采用相同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并减少磨擦成本。另外,一所成功学校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为其他学校所复制和借鉴,不但可减少各学校的磨合时间和管理成本,使其他学校较快地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也可降低他们的结构与管理模式的设计成本。四是品牌标识。若干个学校、企事业成员单位以同一品牌作标识(品牌连锁),可以迅速扩大各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办的单位利用已有组织机构统一的品牌,能够较快地吸引社会的关注和提升学校名气。

然而,职教集团内每所学校在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如果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没有协调好,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使成员之间难以融合,相互排斥,互不信任,更严重的是某些人员以离职来抵触联合,情绪低沉,工作不积极,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另外,盲目地将一些弱小的职业学校组合进来,虽然为它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宽容的交易环境,使它们在集团的保护之下,不用为了应付外部激烈的竞争而付出太多成本,但因此也会影响另外一些社会声誉好、实力强大的学校。若让这些实力强大的学校付出太多的利益,则会影响其办学的积极性,导致整个集团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在组建职教集团时,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一边倒的现象发生。

三、规模经济与职教集团的发展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英国人马克西和西尔伯斯在研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时提出来的。当生产规模扩大,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时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即规模经济。反过来,规模扩大,而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效益递减,便是规模不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有用性,这种规模扩大表现为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工厂,或者处于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若干工厂在数量上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扩大。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的不可分性。它决定了生产某一产品的经济活动具有整体性特点。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某些生产成本也是完全不可分的,或者是部分地不可分的。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些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就可分摊到更大的产出量上,使单位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效率。二是生产的专业化。当企业规模足够大时,人们可以采用专门化的设备与工具来提高效率,更好地在工人中实行分工,从而有利于改善劳动训练程度和积累经验。

在企业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经济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不同,职教集团的规模经济必须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获得。它是指各成员单位的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以使集团内学生总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职教集团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对于学生的培养,职业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如校舍建筑、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师、行政人员等。所谓整体性,是指职业学校在办学及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这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不可能因学生人数少而不采用其中某种资源。所谓不可分性,是指这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采用一个单位,而不能因需求不及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数太少,每一学生分担的成本就高;学生增加后,这些资源分散到更多的学生身上,使得生均成本降低。因此,若干所职业学校联合组建成集团后,各成员之间资源相互利用,减少设备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投入,将每所学校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并进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避免某些学校招生困难而师生比过小,资源浪费与闲置,导致生均成本过高,以及经济效益过低,或解决生源爆满,师资、设备不够用的问题。但是,在整个职教集团投入不变,而学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必须注意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也就是当学生总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时,就应该停止扩招,否则就会造成学校过于拥挤,设施设备等使用过度等不良后果。

教师分工与教学专业化。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是专业课教师在不同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之间难以互相替代,如果学校规模不大,聘用的教师数目也小,容易导致专业课教师不足,使非专业教师替代他们照本宣科地讲授专业知识,没有达到专业化分工,也难以满足教育上的需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曾论述:“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在组建职教集团后,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其规模比组建前单独的学校规模要大些,教师可以在各成员之间流动,缺少教师的学校无需到外面临时聘请不合格教师,或让其他非本专业教师代替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的教学。但关键是应让教师按其专长任教,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率,促进课程教学的合理分工和教学内容的专门化,从而提高集团内的整体教学效率。

然而,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众多学校、企事业单位一窝蜂地盲目联合,在组建职教集团的过程中贪大求快,片面追求规模,而不注重效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了组织机构庞大,管理环节增多,层级距离拉长,以及信息传递迟缓或失真等,使得各成员之间沟通与协调困难,集团内部交易成本加大,甚至使其与集团外部交易费用相抵消(或大于),造成规模不经济。二是集团规模越大,其组织结构就越复杂,难以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能保证教育资源在各成员之间的优化配置与充分使用,造成规模不经济。因此,组建职教集团时要注意进行适度规模扩张,而不是成员越多、规模越大就越好。

注 释:

[1]潘燕,宋瑛。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闻待。教育集团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

[3]朱军文。新制独立学院运行效率:立易费用的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Panzar J.C.and Willing R.D.Economies of Scop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May 1981,268-272.

[5]刘灿,宋光辉。高校扩招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69-371.

[7]李晓娣,李柏洲。企业集团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8).

第5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习动机;教学方法;大学生;考试制度

一、引言

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受其学习能力的制约,更会受其学习动机的制约,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虽然学习动机不是决定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但它却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思维活跃,富有理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尽管如此,大学生的动机缺失却是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不可轻视的问题。动机缺失是指个体不再积极追求目标的实现或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 。学习动机缺失的主观原因是,学生步入大学阶段之后,“高考”的动力完全释放完毕,他们突然进入到一个“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因此,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更复杂、更高级,从而是一种对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考核制度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在我们的大学里,有很多课程,学生不用认真听课也能最终通过期末考试。我国的高校课程考试成绩往往是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简单加总而得,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不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考核。这种考核制度无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既然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缺失,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激发之。学生不是教育的客体,而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其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为其学习和认识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从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两个方面探讨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

(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被突出地提了出来,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学重视起来。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则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不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我国现行的大学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体,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学生充当看客或听众。所谓知识也好、信息也好,都是从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这就是现在最典型、影响面最大的大学教学方法。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灌入式、注入式方法,课堂上教师是中心、教材是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 。然而,课堂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这个意义上,“教学,不仅是外在的知识传递与掌握,更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 。所以,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1.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是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这种情境中最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

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要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用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毕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内容如果一一展开来讲的话,肯定是不可行的。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小而具体、深而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在课下带着问题大量阅读,让他们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认知方式,无形中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了。

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该注意:首先,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创设优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预期目的。钻研教材,要求教师了解教材的结构,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有所了解,使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构成适当的跨度,从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师要认清“启发”与“提问”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提问是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启发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提问,还可以使用布置启发性的作业、与学生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启发方式的不断变化也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终目的。最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是容易离散而无系统或脱离中心,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对讨论的内容作出较好的总结,并掌握好时间。

第6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学生与老师沟通心灵的桥梁,是点亮学生信心的火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切忌把烦恼与消极情绪带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爱会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一份温暖,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从而为激活课堂气氛制造有利的条件。

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中学生则更为明显而强烈,他们希望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并得到重视,但又怕自己说错,惹人笑话。因此,教师应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话去调动学生,如:“现代人应善于、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课堂上能否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心声,是自信的表现,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能体会到战胜胆怯和在众目睽睽下发表个人看法的乐趣和自豪。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能说

一节好的政治课是在教师导演下由学生主演出来的。作为“导演”的教师,也要懂得一些“导”的艺术,其中巧妙地质疑设问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当学生处于“十字路口”欲进而不知方向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励信心。那么,如何精心设问、巧妙置疑呢?教师应在优化课堂提问方面作以下要求:

1.坚持适度原则,设问有的放矢

适度原则是就所提问题的难度而言的。如果面对的问题太难,会使人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因而会不自觉地放弃探索;太简单又激不起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即要遵循“跳一跳,能摘桃”的原则。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这对教学提问如何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如,高一政治生活第三课在讲我国的政府职能时,如果教师就提出一些说法,诸如:“心连心艺术团到革命老区进行慰问演出”要求学生判断其是否履行国家职能,我觉得这就违反了适度性原则,学生根据现有知识会有一种惘然的感觉,当然他就无话可说。

2.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和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授课时可以采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方法降低难度,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有一定的成就感,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和学习,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讲。如,高二哲学中“物质”的概念,课本知识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阶梯形的问题以降低难度的同时也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教师可依次设置以下问题:(1)日常生活用品是物质吗?(2)古代哲学家讲的“水”“火”“原子”是物质吗?(3)“水”“火”“原子”等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4)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5)同学们使用的文具是不是物质?(6)自然界的一切东西都是物质吗?(7)看不见的磁场和电场是物质吗?(8)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有区别吗?(9)作为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最后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归纳出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样有层次的课堂提问,使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完成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三、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爱说

课堂教学理应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不应满足于精心设计教学的多个环节,而更应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上为学生铺设表演的舞台。为此,教师不妨尝试以下形式:(1)模拟新闻会。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为此,在教学中尤其需要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联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现象,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还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教师在授课过程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面向同学时事新闻,或结合时事简单阐述政治观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可贵的是把师生课堂的交往活动延伸到了课后。因为,学生要发言,他必须亲自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整理归纳加以陈述,从而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开展互动活动。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多边关系,开展互动。例如,在高二哲学介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时,我有意要求男女学生分角色谈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使学生在相互倾听的前提下,老师适时提问:“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此刻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7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患者75例,男50例,女25例,年龄46~89岁,平均66±121岁。其中房颤患者60(房颤患者分为两组,一组40例曾经发生过脑栓塞,一组20例未发生过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肺栓塞溶栓治疗后3例,心脏瓣膜(机械瓣)置换术后2例。

方法:所有病例分别给予华法林抗凝、抗血栓治疗,同时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共分成<65岁、66~75岁、>75岁三组,INR分别控制在20~30、16~25、15~20,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未分组,将INR控制20~30。观察时间6~30个月,观察在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及临床效果。华法林首次使用测INR,然后给予首次剂量25mg/日,开始治疗后第4、5、6天测INR,直到INR连续2天在目标范围内,然后每周监测2~3次,共1~2周,稳定后每周监测次数逐渐减少到4周1次[1]。维持剂量在25~95mg/日。

结果

发现所有病例治疗及随访期间一般情况均较平稳,经过调整INR均控制在规定的安全范围,无脑栓塞及肺栓塞发生,对静脉血栓复发等严重疾病,无脑出血及大量严重出血病例,其中消化道少量出血3例,出现少量咯血2例,皮下出血2例,牙龈出血4例,经重新检测INR均未超出规定范围,将华法林停用或减少剂量,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未使用特殊治疗措施,出血均自行停止。

讨论

对静脉血栓栓塞(VTE),在近几年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认识、重视。但在内科住院患者中仍然较少应用华法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医生对静脉血栓栓塞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准确认识静脉血栓栓塞的严重危害。因此静脉血栓栓塞仍是住院患者死亡和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3]。华法林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利用,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而达到抗凝的目的[4]。目前在内科治疗中华法林主要用于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心脏换瓣术后、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而华法林受机体年龄及状态,肝肾功能,药物和食物的影响很大,在临床上必须定期监测INR。至于华法林究竟用到多大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又不出现出血等并发症,至今没有循证医学的有效的证据,欧美国家强调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抗血栓治疗的安全有效治疗窗是INR 20~30,我国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回答INR最安全有效范围,华法林维持量是否与患者的体重有关,亦无明确报道[5]。我院自2005年起对静脉血栓栓塞及房颤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抗血栓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区分INR的最安全有效范围,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内科医生对血栓的认识不全面,许多已患有房颤的患者对今后可能发生的血管栓塞事件尤其是发生脑栓塞认识不到位,没有主动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华法林的抗凝、抗血栓治疗,而已患房颤且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能主动配合临床医生应用华法林抗凝、抗血栓治疗,并定期监测INR,规范有效的抗栓治疗能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通过应用华法林,以及对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定期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观察,只要INR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使华法林既能发挥最大的抗凝、抗血栓作用,同时又使可能发生的出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通过心血管内科门诊,向有血栓危险因素患者尤其是房颤患者,对他们宣传应用华法林抗凝、抗血栓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通过在临床上对华法林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的掌握,以及INR的监测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观察,总结出合适的INR范围,既能发挥华法林最大的抗凝及抗血栓作用,同时又能将发生出血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张鹤萍,胡大一.非瓣膜疾病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0):966-967.

2Silverstein MD,Heit JA,Mohr DN,et al.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a 25-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J].Arch Intern Med,1998,158:585-593.

3Samama MM.A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medical outpatients:the Sirius study[J].Arch Intern Med,2000,160:3415-3420.

第8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 优化课堂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日新月异,即使在学校学到了最新的知识,也会很快老化,不能终身受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里克・霍伟说:“在巨变时代,善于学习的人将继承未来。”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已成为当前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共识。在近十六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教师要充满激情

著名教师于漪说:“要把学生培养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把火。”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热热身”,如,Guessing Game,Do actions like me!Sing Songs,Magic Games,等等。这样,学生每堂课都能全神贯注,如饥似渴,一个个都能把高涨的激情转化成学习动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学生的影响,用更多的激情回报学生。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课堂上,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给学生增加一些“兴奋剂”,使其兴趣得到激发。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有人曾说:“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俗话说得好:“最好的付出,莫过于有人肯定。”不要吝啬一个欣赏的眼神、一次默许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给学生一些“蜜”,他才能为你“酿蜜”。

3.用爱感化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走近学生,感受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做学生喜欢的、佩服的老师,学生才会对你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二、培养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也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更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这个“导演”应该想方设法让充当“演员”的学生去说、去听、去阅读、去模仿、去表演、去思考,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参与体会学有所获的愉悦。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应该如何培养呢?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确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学生有计划就会有努力的方向,这个计划老师自己也要很明确,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让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我们主要是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强化预习效果。每节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例如找出生词并试着拼读;找出学生自己认为的重难点;找出阅读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大意;还可引导学生制作表格进行归纳等。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不用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也能坚持预习。九年级总复习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既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又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九年级第一轮的总复习过程中,我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课前要求学生把每个单元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小组归纳并找出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一对,事半功倍。学习英语一定要让学生开口说。中国的学生恰恰会在“说”上卡壳,他们大都害怕说错,导致不敢说。我常常鼓励他们:Don’t be shy,just try!对于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则主动承认:I made a mistake!让他们明白谁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一样。Everybody makes mistakes!犯错误是进步的开始,我们要热爱丢脸。Enjoy losing face!今天丢脸了,以后改正过来就不丢脸了。

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环境。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营造语言环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英语工具书,如词典、教学参考、书注释、互联网等。这样,他们碰到阅读难题就能够自行解决;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如唱英文歌曲,开朗诵会、英语角、演英语短剧,等等,寓教于乐,寓学于赛,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巩固课堂所学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最后,要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扩大知识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互联网阅读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英语篇目,既渗透西方文化意识的培养,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推荐好的英语读物及音像辅助教材,帮助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鼓励学生看无中文字幕的英语大片,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英语课堂结构

多年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起的是“主导”作用:一节45分钟的课,往往要讲35分钟以上,真所谓“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则被动地听、记、背,没有思维空间,没有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其实,这种“满堂灌”、“满堂问”、“考试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常常造成“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低下,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那么,如何优化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课堂学生观。要把学生自主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目标,要较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现当代语言认知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课前应努力备课,精心设置悬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童话世界”、“儿童乐园”;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改变“师道尊严”的老夫子形象,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索。要以良好的情绪情感染学生,教师应将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用自信心及乐观情绪启发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吝啬激励性语言,激励性语言要多样化,不拘于形式。当学生做得较好时,可以用“Good!” “Well done!”“Wonderful!”“Good job!”“You tried very hard.”“Excellent!”“You’re so sweet.”“I can see the progress!”“Super!”等肯定学生,在激励机制的引领下,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轮的自主学习中。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坚持让学生自学,克服一开始的不太习惯。教师要有信心和决心,帮助学生度过阅读关,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老师尽量不打断学生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学,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把课堂这一“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表演者”,教师则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既定任务前进,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最后,要做好课自主学习的引导。每节课都要有精心准备的情境创设,它是语言知识运用的精髓。教师应精心备课,为每一节课创设相应情境,把学生放入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课堂讨论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想象力,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最终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上,要结合所发现的问题和课前预习的重难点进行大面积提问总结;也可让学生归纳小结,老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总之,教师应该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培养学生兴趣,通过课前和课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课堂优化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就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离开老师也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就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铺平道路,真正做到语言认知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7-2008,11、13.

第9篇:法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字] 《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兴趣 有效策略

当前,新课改呼吁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又怎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中职德育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职业生涯规划》是国家规划的新教材,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我们应该采用有效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平常、不能吸引学生,所以,职中德育课教学的导入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以用歌曲开头,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则寓言开头,也可以用一个简短的故事开头等等。譬如:在教学职一年级第一课“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时,我用了“一匹马和一头驴的故事”作为课前导入,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确定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朝着目标前进才能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这样在故事情节引导下,同学们很快进入新课――职业生涯规划将指引我们走向成功。

二、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变“要我学”为“我愿学”,教师则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和“导”。

在教学中,我们德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专业实际和教学内容,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比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知识点。这在职中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实用的。为了使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请几个学生进行了小品演示――“选择”,他们几个分别扮演美国人、法国人、犹太人以及监狱长等角色,同学们在扮演中都非常投入,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现在做出的选择将会决定将来的生活状态和工作,因此,我们要选择最新信息,树立最高远的职业理想,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

实践证明,当德育课有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注意力集中了,抽象知识深入浅出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

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时期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问题问下去后,一定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出现偏向,可以加以引导,千万不能讥笑谩骂。

比如:在讲授职一年级的“职业兴趣的分析与培养”时,课本上简单讲了兴趣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问:“你目前对什么最感兴趣?当老师或者父母交代你做的事情恰好是你感兴趣的,你的心情怎么样?完成事情的效果怎么样?是否有兴趣会不会影响你的心情和活动结果呢?”结合教室里的黑板报和刚刚举行的学生运动会,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兴趣盎然,同学们理解了“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活动的心理倾向”,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职业目标,个人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多媒体手段,巩固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