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的革新。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和艺术的精神需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较为贴近百姓生活的领域,它不仅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快捷、方便、舒适,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当代社会究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怎样的要求。本文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革新的时代背景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改变。所谓审美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中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征等。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它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当代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现代设计的强调艺术性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更注重和生活的关系,传统艺术的概念在这里也被颠覆和打破了。如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后现代艺术家看来,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本来就没有任何区分,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内容也就在形式之中。所以,要探讨和研究现代设计的艺术审美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更需要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革新的时代背景有准确的把握。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2.1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即环境艺术设计完成后,需要达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完备或者更加便利的目的,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体现。但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生活中的其他生活系统设施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性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适应性的延伸,它需要通过构造意境或者氛围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
2.2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本身具备服务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要尊重人的根本利益的过程,应该具有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方便人、爱护人、关心人。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只有做到具有人文性,才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环境艺术设计本身需要对自然中的物质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认识到自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尊重自然才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体现出应有的审美性。
2.3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室内外设计、美术以及工程结构技术。正是因为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才构成了环境艺术的广泛外延和丰富内涵。
在对象与人群的局限性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对象或者人群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具有整体性,即在面对各类人群或者应用不同的材料,环境艺术尤其自身的设计魅丽并且需要具有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2.4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是指现代环境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正面的、肯定的以及歌颂的主体,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积极性的要求下需要突出自然环境的纯洁与和谐,同时在设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来满足人们精神上对美好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体现出来的是抵制低俗与丑陋,体现高尚与纯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无害性主要体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科学的规划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有利无害的。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3.1实用性之美
环境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既功能要求。用一定的物质实现构成特定的环境。在使用上有着便利、安全、舒适、美观、经济的要求。比如卧室设计,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色彩也需柔和,这样才方便人休息;而城市广场则需根据其使用性质确定硬质景观的材质与面积、植物配置和造景。设计对象不同,设计要求和方法也不同。体现出来的实用性也截然不同。
3.2多样性之美
环境设计要满足人们创造优美舒适的感官要求,包括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关系环境感觉等要素。人体视觉最为敏锐,接受信息量最大。所以在设计中应首先强调物体造型和点、线、面关系及色彩搭配,其次必须注重整体环境的风格情调,同时考虑观赏者距离与角度。要视设计风格的不同与业主的要求而选择相应的装饰材料。当人身临其境,置身于环境中,常有一种超乎各种感觉的体验,即对于环境的直接综合体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3.3动态之美
现代环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生活特性,环境艺术是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环境艺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所以它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比如在一个环境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环境艺术作品美感会产生变化。而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空间下,不同的人欣赏同样一个环境艺术作品会具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件环境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不同的效果,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动态美,但是受到不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赵书健.对环境艺术设计与色彩的研究[J].农家科技,2011(4).
关键词: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经典艺术;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0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62-02
在当今,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多地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而艺术作为精神层面的及大成者,必然会受到大众的重视,经典艺术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古往今来,以有不少的人在这方面做研究。杜书瀛先生在他的《论艺术的特性》一书中曾写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生活做出自己的评价;艺术家在对生活作理智认识的同时,还贯注进自己的感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写到:“形成真正的美和艺术的中心和内容的是有关人类的东西”,“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方式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正确认识经典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对解决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流传长久并受到关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艺术的整体发展和人们审美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对经典艺术内涵和判断标准进行研究,从案例中得出经典艺术作品所共有的美学特征。
一、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涵
1.经典的内涵。“经典”一词在中国自古有之,初被意为“纵向的纹路”。许慎在《说文》中记载:“经,织也”。“典”本义为标准、法则。在《四角号码词典》中“典”有“作为依据或准则的书籍等含义。将“经典”合并在一起解释与《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相同,即“传统的权威性著作”和“宗教教义的典籍,著作具有权威性”。在西方“经典”canon,译为“原则”、“准则”或“标准、真作、精品”。
2.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涵。所谓经典艺术,“是指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在艺术这个门类中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属于艺术品,但是却不都是经典艺术作品。一幅真正经典的作品是能够反映出作品创作时期的审美文化,它体现了作品当时创作的理念、审美想象、价值取向、创作风格、流派特征。它们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本性。从时间上讲,它将人们生活的历史与文化通过作品展现,作品作为一种历史资料可以完好地保存;在地域上,它体现着该地区的民族文化观念,是民族特色的标志。可见,经典艺术不单单指一幅简单的艺术品,它拥有比一般艺术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3.经典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经典艺术作品能成为经典,我认为第一点应取决于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与情感投人程度。杜书瀛先生在他的《论艺术的特性》一书中曾写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艺术家在对生活作理智认识的同时,还贯注进自己的感情”。经典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应有思想、有情感,从自我的视角去关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其内涵才会深刻。荷兰作家凡·高在1888年创作的《向日葵》的画面中深刻地表达了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充满了对生命的爱。使每一位欣赏者同样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画家对于生命的热爱。经典艺术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第二点应该取决于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于社会和人生深度与广度的描写。就拿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来说,我们从绘画作品中可以深刻地观察出画家对于人性的关注和描绘,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让人们欣赏画作之余,也感觉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所以,当我们每一次重新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当时社会的最强音。经典艺术作品可以让欣赏者从艺术作品中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从而认识自我。经典艺术作品能成为经典,还因为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延续性的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延续性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它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让每个人从作品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解剖自己,从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二、经典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经典艺术作品拥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美学特征,同时还拥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即人性美、形式美及其使人产生共鸣,震撼和打动人的心灵。
1.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人性美特征的。在黑格尔看来,“形成真正的美和艺术的中心和内容的是有关人类的东西”,“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方式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代表作,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创作于1503—1506年。这幅肖像画的特点可以用“和谐”来概括,它体现了人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因此,不应该仅仅把这幅作品看作是一个人的肖像画,它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作品中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画面上的蒙娜丽莎神态安详端庄,眼神宁静温柔,身体微侧,肩披轻纱。达·芬奇把蒙娜·丽莎这个人物的丰富的内心感情和漂亮的外形巧妙的结合起来,使观赏者仅仅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而去体验人性美。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之所以如此迷人,是因为她完美的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经历了中世纪长期的宗教束缚和封建压迫,在人性遭到长期压抑之后,创作者们都十分向往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蒙娜·丽莎》正是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人性美的特征(见图1所示),在许多的经典建筑设计中也同时体现出人性美的特征。安东尼·高迪创作的米拉公寓,充分地体现出关注人性美的特征。高迪在设计米拉公寓时充分的运用到人体工程学的理论,根据人平时的行为习惯、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等等,在满足整个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设计风格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人们居住和使用非常方便和舒适。“对米拉公寓整个建筑外立面、顶部都大量运用波浪形曲,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这种曲线的运用使得整体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
2.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形式美特征的。形式美的特征可以说体现在每幅艺术作品中,尤其凸显在经典艺术作品当中。不论经典的绘画作品或是建筑作品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高迪的《米拉公寓》,可以从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显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迪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他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安东尼·高迪创作的《米拉公寓》,在建筑史上被称作最前卫、最疯狂,于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以其独有的曲线设计特点吸引了全世界观赏者的目光,被后世人所称赞!(见图2所示)。高迪极力塑造建筑的形式美特征,从米拉公寓建筑外立面可以看到高迪把点、线、面、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体建筑外立面沿线是弯曲的,但中间穿孔般的窗口却是规则的。体现出多样统一的组合规律,通过这种新型的组合吸引人们的眼球。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同样独具匠心,每个房间的内部形状几乎是都是圆型的,包括顶面的天花板、立面的窗户、走廊,其中最有特色的设计部分就是米拉公寓在建筑立面的窗户上双面采光,光线是由中庭和外面街道照射进来。在色彩方面的运用同样奇特,外立面是浅色的,远看像海浪,但是在内部设计确大胆运用一些绿色或黄色,充满生机。可以说,米拉公寓是形式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3.经典艺术作品使人产生共鸣,震撼和打动人的心灵的美学特征。凡是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它能触动每个人心灵的善良,使欣赏者和创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经典艺术作品从表达的内涵、画面到它的精神特质,都是和受众群体能产生共鸣的艺术,它会超越时间、空间,也会跨越国界、地区。《蒙娜·丽莎》之所以可以流传500多年还被人们品评和研究,《米拉公寓》之所以获得那么崇高的荣誉,都是因为它们震撼、触动每个人的心灵。人们从可以从他们作品的内涵、形式中找寻共鸣点,令自己在享受美感。同时这些作品也留给我们无尽的联想和猜测,激发我们达到欣赏的最高峰。
正确认识经典艺术作品及其美学特征对于我们艺术的整体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典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性美、形式美、共鸣感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以其优越的审美形式体现我们的审美理想,同样它也是提高大众自身审美能力,实现人性自由,创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杜书瀛.论艺术的特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4.
[2]黑格尔.美学(卷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6,165.
[3]李树榕,葛丽颖.艺术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19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28-239.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 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 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关键词:美术创作 绘画艺术 审美因素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载体形式,绘画按材料介质的不同,以素描,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的完臻构建,本文针对影响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因素,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一、艺术构图因素
所谓构图,是指艺术家在绘画创作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表达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造型艺术表现方式,它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美术绘画创作中,构图是对画面内容和形式整体的安排,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变化与统一。常见的构图方法包括三个要点:
1.画面主题图形的位置。
2.非主题图形的位置以及与主题图形的关系。
3.画面底形的位置以及与图形的关系。
构图是美术作品的基础表现方式,对于绘画构图需要画家去精心营造、布局构思,这是一幅绘画创作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影响作品格调、品位的直接因素。需要画家对其作品的构思立意,要作细致的理性化设计。构图的艺术手段,包括图底关系、空间处理、画面意境的基本设计。除此之外,画家的视觉审美感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它为画家提供了理性表达审美品位高低的评判标准。构图的本质就是是艺术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第一表现要素。
二、工具材料因素
美术绘画艺术作品创作,需要一定的工具和材料作为传达介质,进行艺术形象的再现,良好的绘画工具以及绘画材料,是美术绘画艺术作品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术绘画的创作需要对绘画材料的特性比较熟悉,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绘画艺术创作。一般来说,绘画艺术常用的工具材料主要包括画笔、纸张板材、以及颜料等基本内容。
1.画笔:是绘画的主要工具,画笔的质量,型号,笔头的方、圆、秃、尖、软、硬等是影响画面效果的工具材料因素。
2.纸张板材:是画面的载体,画面板材的吸水性、肌理、软硬、薄厚等性能是影响画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3.颜料:绘画颜料的质量是影响美术色彩绘画效果的主要因素,选择好的颜料是绘画成功的基础。颜料的色泽、附着力、黏稠度、含粉量、调配后的显色性等,均是衡量颜料质量的标准。作画时对颜料的应用也因人品位高低不同,变化无穷。
三、表现技巧因素
美术绘画作品的成功创作,是与艺术家自身的绘画技能密切相关的,技巧是创造成功艺术作品的方法,画家的绘画技巧本身就具备了审美的功能,并且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表现性语言,是画面中较为直观的视觉要素。技巧来自于艺术家对绘画工具材料应用的熟练程度,来自于画家对艺术审美元素理解的阐释。美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技巧很多,一般主要包括各类绘画的用笔技法,用色技法,以及相关特殊的绘画创作技法等。
1.用笔技巧:是画家绘画时的用笔技法,一般包括涂、刷、摆、点、排、堆、擦、皴等等用笔方法。在运笔方向上可顺可逆,讲究力度的控制和审美,用笔讲究笔韵有序,画笔要随心随形而用,笔形相生。
2.设色技巧:是画家对色彩颜料的应用技法,包括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等应用规律的灵活运用;颜料的干湿程度、黏稠度、薄厚度的控制和把握:画面中的素描关系、冷暖关系、色调的处理;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关系的综合应用等,颜料的应用应体现出力度、装饰等审美韵味。
四、形象塑造因素
造型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在平面状态中创造平面或立体的二度形象。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绘画艺术作品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审美蕴涵。造型艺术由于塑造的是可视空间的静态形象,因此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家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运动过程中审美特征上的瞬间性,这种绘画造型艺术的生动性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观察思考,最终归属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
五、色彩搭配因素
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搭配,是艺术家在美术绘画过程中,针对描述对象的造型需要,以及画家自身对于表现物象的感悟领会与创作意愿,对色彩应用规律在美术绘画创作中的实现。具体地说就是画家绘画过程中对于颜料的调和与运用。色彩本身绚丽多姿、变化丰富,绘画创作时灵活掌握色彩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其规律表现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基本变化,色彩的心理视觉感、调合性等基本内容。当然,具体的创作包括色彩的观察表现,调和与设置。因此,美术绘画作品的设色及应用,色彩的组织搭配起关键作用,体现色彩之间的统一与和谐美感。
六、意境表现因素
美术绘画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相对来说,除了作品自身所具有的构图,造像,形象,色彩美感之外,同时还应该具备着艺术家在作品当中,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针对画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意愿,所渗透于绘画作品之中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或创作灵感。作品往往流露出一定的内涵意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绘画的意境。意境是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标准,它是一种视觉征服力强的色彩境界,涵盖了画家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价值观、追求和意趣。它强调画面内容的意蕴,至少认为是含蓄深邃的,是震撼观众心理与视觉共鸣的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趋同力和感染力。绘画艺术中,对于不同作品达到意境高度,往往因人而异。
七、审美定位因素
绘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一般包括作品内容的创作动机、审美标准、主观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趋向。在绘画创作时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绘画作品艺术精髓的再现。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要结合绘画艺术的色彩、造型、艺术语言等诸多因素来探究绘画艺术的表现规律,界定绘画独特的艺术价值。绘画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直接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意愿。一般来说,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学识、品位爱好、人格魅力以及审美取向,是主宰绘画艺术作品审美定位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艺术家人性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绘画艺术作品的品位及风格。
总之,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形式,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绘画艺术作为美术作品的重要承现载体,是艺术审美领域较为广泛的视觉再现性艺术,坚持科学的观点,发掘影响绘画艺术创作的审美因素,有利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建构。
参考文献:
对摄影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进行概览,有助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探索性见解,以与广大摄影爱好者共同讨论。
一、技术性
摄影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首先以技术性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
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来,摄影艺术一直以技术性作为它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不仅原有的镜头、快门、相机零件等,技术含量很高,而且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红外线摄影仪,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等。摄影技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水下考察、新闻报道、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几乎都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二、纪实性
摄影艺术作为瞬间完成的艺术样式,以纪实性为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纪实性。它在瞬间逼真精确地将现实生活已经客观存在的被摄对象拍摄下来,纪录在一个框架画面之内。因此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动物、器物等等。不仅抓拍、抢拍如此,而且摆拍也如此。这种纪实性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而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则无需进行瞬间的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还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艺术家想像出来的事物。
摄影艺术只记录现在,无法拍摄过去与未来。显而易见,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这就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例如最常见的人物摄影(又称“肖像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态、外貌、面部表情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风度。无论是抢拍还是摆拍,都要在瞬间完成,而且要冲破纪实性的局限,创造出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上升到艺术品的美学层次。为此,摄影者就必须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并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加拿大著名摄影师卡希所拍摄的《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就抓拍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怒的瞬间形象,以形传神,生动逼真。该照片印制了百余万张,流传于全世界。又如意大利著名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也在瞬间抓拍到“”时周恩采总理富于个性特征的姿态和表情,“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范”。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其本体审美特征的核心特征。因为摄影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顾名思义,以艺术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技术性和纪实性,都是为艺术的,或者说,摄影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也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品种,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线条。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明显的外形线条,并以线条构成物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结构,例如物体表现的纹理、光影交界的分界线、绳索、电线、竹竿、铁轨、车辙等等。人、动物、植物、器物等,都有线条美。摄影者不仅要准确地捕捉这些线条美,而且要创造出这些线条美。例如一根竹竿,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拍成直线、横线、斜线等不同的线条。一般情况下。水平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伟岸、挺拔、庄严的感觉;斜线给人以危急、激荡、运动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柔和、流动、优美的感觉,人们常说的“曲线美”,即指此意。
其二是构图。构图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摄影作品的题材、主题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选择、安排的所要拍摄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要素,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摄影作品的构图,有对称法、对比法两大法则。对称法叉称“均衡法”,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的比例基本相称,形成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法是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在大小、高低、远近、虚实、开合、疏密等方面的对照,形成活跃、生动的效果。构成的构形又分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斜三角形、倒三角形、波浪形、s形、圆形等等,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长方形表现肃穆、宁静的气氛,圆形表现柔和、亲切的气氛,如此等等。
其三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进行照明,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摄影的光线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又分作自然光与人工光两大类。光线可以使摄影作品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并可以营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色彩。色彩又分为影调与色调,影调指黑白照片上的明暗层次;色调指彩色照片上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如表现春天的田野,有时并不安排绿叶红花相互对比的色彩效果,而选择绿色景物,在不同光线下形成不同的明暗的绿,使绿色具有丰富的色阶,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色彩效果,把春天的感觉表现得细腻,作了色彩上的概括。”
总之。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各种艺术手段,以艺术性为主要审美特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四、多样性
作为艺术,摄影本身也不单单是“照相术”。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一)演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体验。“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所动,物使之然也”中的“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受”,这种感受同样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情感反映了人们对客观实物的感受,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不同的态度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形成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歌唱艺术是歌唱家通过声音向观众传达其情感的表述,使观众切实感受到歌曲包含的情感和魅力。歌曲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个人独特的情感,可以有效的表达作曲者、歌唱家的个人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能盲目选择歌唱作品,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内在气质、性格、年龄等多方面因素。
(二)演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演唱艺术形象是给观众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因此应注意演唱艺术形象的审美性,在塑造比较感人的艺术形象过程中,应以人为主体表现,因此对艺术形象必须要求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在演唱者表演的过程中,无论声乐作品的内容、主题,实际上都是人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因此在艺术形象塑造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人的思想情感进行设计,不仅需要理智,也需要融入丰富的情感。
(三)演唱艺术体验的审美特征
声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作,也是传输、批评、欣赏音乐艺术的主要路线。演唱艺术体验是一种综合精神活动,集中了欣赏、传播、创作等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身反思性。演唱艺术体验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条件下,同时也需要配合知觉、表象作为实行手段。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具体体现在审美主体的人以及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两方面。一旦两者出现审美碰撞或者审美融合,就会导致演唱艺术体验特征复杂多变。
(四)演唱艺术的终极目标
演唱艺术的核心灵魂是情感,想要给声乐作品的乐谱文字赋予活力和生命,将一个个音符转化为动人心弦的音乐,演唱者不仅应将歌谱中明显的记录表现出来,同时还应该将无法记录的表现出来,例如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表达。因为只有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将情感和作品进行完美的融合,才能达到艺术演唱的最好效果。“声音和情感的内在本质上有一种远近不同的对应的关系。”由此可见,演唱的主要目的是在歌曲中充分表达人们生活中的感受,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感情状态。
二、审美想象的基本情感特征
审美想象和科学想象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科学想象主要是基于理性要求进行的一系列想象活动,审美想象则是基于审美理想以及审美需要,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想象活动。审美需要在主体情感的推动下,通过想象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最后会形成一种审美意象。审美主体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会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动,也会体会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审美意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象,是综合理解、感觉、欲望、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作用而产生的。审美想象中的主要心理方式是艺术思维,即艺术家在情感的作用下,大脑皮层受到刺激,使大脑皮层中旧的信息收到关联,并使其储存的信息进一步分解和统一,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关联,由此可见,审美想象也就是一个创造出从来没有具体存在过,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根据审美想象的作用和性质,可以分为创造性审美想象以及再次创造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大重要元素,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不可能有艺术,想象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艺术构思、艺术体验以及艺术表现等环节,也体现在艺术作品接纳和艺术作品欣赏中。
三、声乐艺术中应用审美想象的具体表现
声乐艺术是人类经过长期文化活动积累而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各级学校中,应增设艺术欣赏课程,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程应开设,可以通过音乐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加学生的审美实践,带领学生们进入音乐的殿堂,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音乐欣赏的过程需要同时进行想象、感觉、思维、知觉、情感、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会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整个音乐欣赏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介符号或者艺术语言,都会让审美者感觉有一定的限定或者制约,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想象力将音乐音符串联成一幅幅形象的画卷。比如《小白菜》这首歌曲是一首河北民歌,旋律简单流畅,歌词也比较朴实,主要描述了一个美丽但是非常贫苦的小姑娘形象。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捕抓歌词中的每一个字符,想象有一个纯真美丽、悲苦而惹人爱的小姑娘,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感觉就是主人公,自己失去母爱后,备受后娘的虐待,在头脑中生成一幅幅哀怨、痛苦的画面,并且指导学生用音乐将此时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声音富有感情。
四、声乐艺术创作受到审美想象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欣赏 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都是人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活动。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培养艺术精神,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一、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欣赏不同于科学认识,“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审美需要驱动下、审美意识调控下,调动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对艺术作品进行观照、体验和悟解活动,遵循的也是一种情感逻辑,是更突出情感和理解。”审美能力是艺术修养的组成因素之一,通过艺术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体会作品中的艺术美,二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通感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有很大的联系。审美情趣在于对艺术欣赏的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低俗的作品则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欣赏时,除了要多听多看多比较之外,还需注意质量,也就是要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如果整天沉浸在普通的流行歌曲中,欣赏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更谈不上艺术修养的提高了。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客观因素,已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它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因此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快速提高。例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观照和体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在欣赏时,就会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但是如何感受呢?这就涉及到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所谓共鸣,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两种振动的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种振动,也会带着靠近它的另外一种振动起来。这种现象就是共鸣。艺术欣赏的共鸣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感染而激发出的情感变化。创作者和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借助于艺术作品相共鸣,创作者的心底最深处的一种震动,一直传达到鉴赏者的心底最深处。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与创作者建立心灵沟通,通感创作者的思想情绪,从而触动欣赏者的情绪、思想、精神、情调。读者得通过了作品,而体验作者心里的内容,唤起读者“心中的琴弦”的反响,即读者对于作品发生情绪、思想、精神、情调的活动,而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梁》便是采用纯红色作为全片主色调,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闪耀流淌,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体现了色彩的造型美和抒情写意功能。
二、培养艺术精神
要求:
理解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掌握艺术作品三个层次的内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义,对于艺术风格、流派和艺术思潮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伽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幻,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2.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3.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大小的差别。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二)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分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电影语言等。
(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
(4)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
2.艺术形象
(l)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三)典型和意境
1.典型
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2.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涵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意蕴。
(四)艺术的风格、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
(2)艺术风格的特性
①独创性;②稳定性;③多样性。
2.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关键词:图像学;戴进;《钟馗夜游图》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图像学的发展及内涵
1、图像学的发展
图像学是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方法。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沃尔夫林所代表的形式分析学派开始退居幕后,一种集中了多种学科来探索图像意义的研究方法日益形成,即图像学。
图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文献,但那仅仅是对作品的描述,直到16世纪晚期才真正出现对艺术作品的阐释。最早见载于文本的“图像学”可能出自1593年理帕的《图像学》一书。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对一百个象征性主题进行了描述,如青年学者杨贤宗所言“理帕的《图像学》,实际上是一部标准化的图像志汇集”。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图像学。图像学与图像志的区别在于,图像学是在图像志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阐释。
现代意义的图像学起源于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他在1912年罗马国际艺术史会议的演讲上首次提出了“图像学方法”,即将艺术作品的创造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文化历史背景上来理解。随后其学生潘诺夫斯基于1939年出版了《图像学研究》一书,对现代图像学作了系统的定义,从而标志了现代图像学方法的正式形成。尽管今天学术界对帕诺夫斯基的理论体系有许多批评性的论述,但我们仍应该把这套体系看做为图像志和图像学的理论基础。
2、图像学的内涵
20世纪初,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和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这两大西方美术史研究最有力的方法论先后确立。然而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艺术风格学“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中,因此不去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地盯着艺术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把风格变化的解释和说明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而图像学所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即通过视觉图像与文学资源的联系,以及与文化、社会和历史事件的关系来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潘诺夫斯基在其著作《图像学研究》中把瓦尔堡的“图像学方法”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图像学阐释的三个层次:第一层称为“前图像志描述”,即精确地列举和描述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所看到的一切,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形式方面的因素,例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为了得出这个层次上的正确解释,解释者必须有实际经验(“对象和事件的熟悉”)。第二层称为“图像志分析”,这需要我们将绘画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系统地阐述主题和题材,辨认出艺术家企图在艺术作品中明确传达的象征意义。这时候解释者的必备知识显然是文献知识。第三层称为“图像学阐释”。这需要我们能够辨认出艺术家并没有明确地表达、但却融合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的深层内涵。这需要解释者深入了解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历史特性,例如,政治、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
总之,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在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图像所指示的并不只是作品所表达的描述性内容,而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即隐藏在作品后面的文化条件是怎样支配着艺术家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内容。
二、钟馗的起源及形象特征
1、钟馗的起源
钟馗的起源,自唐代以来就是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大致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说法:
(一)“钟馗”由“终葵”(椎)演化而来。终葵是古代民间的驱鬼法器。《说文》里有:“椎,所以击也,齐谓之终葵。”《考工记》记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注曰:“终葵,椎也。”因此,钟馗由民间驱鬼法器变成了人,又走上神坛,成为人们敬重的神。
(二)钟馗源于傩仪中的方相。傩仪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
这种假面跳神具有原始宗教的性质。方相是古代傩仪的主持。方相氏 身蒙熊皮,装扮丑恶,可以收到以鬼吓鬼的效果。钟馗丑陋的外貌,便可能由头戴可怖面具的方相氏转化而来。
(三)钟馗的由来,除了可能源自“终葵”和方相外,他与降鬼的神茶、郁垒亦有相类的性质。神茶、郁垒作为门神,用以治邪;钟馗亦有类似的作用,人们悬挂钟馗像,用意就在驱邪。由此可见神茶、郁垒与钟馗,在驱鬼意义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于钟馗传说的起源还有很多说法,如人名之说、花神之说、张果老之说等等。但不论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钟馗只是民间虚构的驱鬼神祗,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2、钟馗的形象特征
有关钟馗形象的最早记载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据说,岁暮,唐明皇讲武骊山,还宫后久病不愈。一日睡梦中见大小两鬼,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自己的玉笛。这时,一位头戴乌纱,身穿蓝袍、足踏朝靴、相貌丑陋的壮士将小鬼当场捉下并活生生地吞了下去。明皇问他其来由,对方答道:“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唐明皇梦醒后不治而愈,遂命画师吴道子绘成钟馗图像,并昭告天下,“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从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民间便有了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遍挂《钟馗像》的习俗。
据以上记载可知,吴道子是描绘钟馗图像的开山鼻祖。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吴氏真迹这样描述:“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屡一足,砂一目,腰芬,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道劲,实绘事之绝格也。”吴道子描绘的钟馗形象成为后世蓝本,在唐及两宋的权威性得以延续。
元中后期,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钟馗图像开始逐渐表现出士人文化的众多特征,传统钟馗图像中的热闹喧嚣不见了,代之以清高雅致的文人趣味。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所绘《寒林钟馗》,画中的钟馗笼袖曲颈,面貌清朗,显得内敛而含蓄,倘若不将之以钟馗命名,倒似一放迹于江湖林泉的文人写照。这样的钟馗图像很明显与节日时令驱鬼析福的文化意涵相悖,更接近于用作观赏的抒情小品。
至明朝《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的钟馗故事,其中又增加了钟馗触壁而亡的剧情。这时钟馗被塑造为科举失利,忧愤自杀的失意士人。至此,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明代中期,市民文化再度勃兴,由元代兴起的文人钟馗图像也又一次受到市民文化的影响,形成雅俗共赏的新图式,既象征了民间信仰又抒发着文人情趣。戴进的《钟馗夜游图》正是这一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
随着历史的演变,钟馗的形象千变万化,并且衍生出诸如钟馗嫁妹、钟馗接福、钟馗醉酒、钟馗弹琴、钟馗夜巡等等各类题材的形象。每个题材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驱鬼辟邪、祈福求安,甚至成为文人画家精神寄托的载体。
三、戴进《钟馗夜游图》之图像学研究
1、戴进《钟馗夜游图》之前图像志描述
《钟馗夜游图》是明代画家戴进的代表作之一。此图画钟馗在众小鬼的拥抬下雪夜巡游的情景。位于画面正中的钟馗衣衫褴褛,裹头交足,乘坐在两鬼抬着的轿子上。画家用略加夸张的手法,突出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目光却犀利而凝重,以显示他威慑众鬼的气宇。众鬼卒则露出惶恐的目光、张开惊讶的大嘴、佝偻着身躯。其中两鬼抬轿,一鬼撑破伞,两鬼随行,又有一小鬼肩担钟馗的琴、剑正从后山赶来。画面展现的环境也紧扣夜游题意。图中山石嵯峨,犹如鬼面;白雪皑皑,寒气袭人;圆月朦胧,夜色深沉;枯树衰草,气象萧索,气氛阴森,令人凛寒。这些环境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境况和环境的幽冥。此图背景中的山水为典型的浙派风格,笔墨劲健精微,于水墨淋漓中见秀逸,又增壮阔的气势。人物衣纹运用“钉头鼠尾”描法,顿挫跌宕,劲健有力,这是戴进的首创,也是浙派人物画线条的一大特色。
2、戴进《钟馗夜游图》之图像志分析
自唐代吴道子首次描绘钟馗形象以来,历代画家根据这一范本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关于钟馗的各种主题的描绘成为一种传统,而相同的主题在表现上经常是相互类似的。
戴进《钟馗夜游图》以民间传说中的钟馗形象为题材,再现了钟馗寒夜中巡逻捉鬼的故事情节。其主题的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首先,钟馗的长相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这样一种面貌丑陋而狰狞的特点,能起到辟邪驱灾、恐吓妖魔的效果,是民间审丑心理的体现,同时象征钟馗嫉恶如仇、凶猛粗旷的性格特征。穿蓝衣也是钟馗形象的重要特点,这不仅与吴道子所描绘的钟馗形象相吻合,而且“蓝”通“褴”,象征钟馗本身是一个衣衫褴褛、巾首蓬发的落魄书生。另外,钟馗头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的形象,是当时朝廷官服的标志,也是钟馗死后被皇帝赐封为状元的象征。其次,钟馗题材中的一些道具也具有其文化象征意义,如画面中的剑、琴、破伞。七星宝剑象征钟馗捉鬼斩妖除魔的利器;琴象征钟馗作为文人的幽情雅趣。破伞是古代官位――“黄罗伞”的象征,也渲染了钟馗落魄寒士的清贫。还应注意的细节是,钟馗的乌纱帽上插着一朵梅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是民间祈福求安的象征。
通过对戴进《钟馗夜游图》的图像志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钟馗形象已然不仅仅是民间信仰中驱鬼辟邪、祈福求安的象征,还是文人寒士精神寄托的一个载体。
3、戴进《钟馗夜游图》之图像学阐释
戴进(1388―1462)主要生活在明代中期,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山水画宗南宋院体又融入文人写意之法,形成简劲、纵逸的画风;人物画多表现民间习俗和世俗生活;花鸟画多绘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为浙派的开山鼻祖。《钟馗夜游图》是其晚年集大成的代表作之一。
明朝的国势在成祖永乐时期达到了顶点,中期的国势一代不如一代。皇帝昏庸无能,沉湎酒色。朝廷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明代政治的高压政策,使得宫廷画家没有创作自由,稍有差池,便被问斩。戴进于宣德五六年间被征召入宫,因画艺超群而受到嫉妒。据明代李开先《中麓画品》记载,戴进因画《秋江独钓图》,垂钓者的衣服用了朝官品服的红色而被定为亵渎“红品官服”,被罢黜官职,放归乡里,含冤抱恨而潦倒终生。戴进的《钟馗夜游图》中,表现钟馗寒夜巡逻捉鬼的情节,其形象威严凶猛,眉宇间充溢着一股忧愤不平之气,这里带入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情绪,希冀借钟馗来主持人间正义。
明代审美文化在文学、艺术乃至哲学、美学思想等领域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即市民阶层与文人士大夫阶层文化之间相互选择与融合,体现出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换句话说,如果说明代以前的艺术家还是站在各自的审美立场上,以单一的审美趣味在某一艺术形式中进行较为单调的创作活动或审美欣赏活动的话,那么从明代开始,在他们的审美领域中则出现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面貌,即多层次、多侧面地全面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化的人们的审美趣味。小说、戏曲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蓬勃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全方位地满足了当时社会中各种人的欣赏要求,无形中成了他们的情感寄托。戴进生活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之中,其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在《钟馗夜游图》中,一方面象征了驱鬼纳福的民间信仰,极大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画面又加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抒发了画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可见,戴进《钟馗夜游图》体现了明代市民趣味与文人趣味之间相互选择与融合的审美特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