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时记趣教案范文

幼时记趣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时记趣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时记趣教案

第1篇:幼时记趣教案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47-06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对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当前。幼儿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现状怎样,如何有效利用?本研究试图对河南安阳市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发现幼儿园在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者于2006年5-7月采用访谈、问卷及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阳市4个区的15所幼儿园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共有封闭与半封闭、开放与半开放四种形式。

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24份。回收124份,有效率100%;发放家长问卷170份,回收163份,有效率95.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价值取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教师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发挥多种功能(见表1)。

园长访谈结果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都表明,多数园长及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必须重视和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增进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的互动关系,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

访谈也发现一部分人对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没有听说过“社区教育资源”一词。如一位教师表示,没有意识到“让家长来幼儿园帮忙,如帮孩子洗脸,换衣服,提供一些家园联谊会需要的活动材料,或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协助幼儿园处理一些事情就是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

(二)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情况,研究者从资源利用的内容、形式、频率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时都存在资源种类少、利用形式单一和利用频率较低等问题。

1、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与各位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谈话以及电话访谈。结合教师及家长问卷的调查结果,研究者发现安阳市大多数幼儿园比较注重开展日常家长工作,重视家长工作制度的建设和与家长的联系,着力构建和谐的家园关系,但在有意识地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幼儿园经常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种类比较少(见图1)。

图1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进行教育时,经常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只有四种,最为常用的是“要求家长提供物品”(被动供物)(95人次,占76.6%),其次是“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活动”(78人次,占62.9%),再次是“家长来园旁听、观看活动”(66人次,占53.2%),第四是“家长主动为幼儿园提供物品”(57人次,占46.0%),其他利用方式的使用率都较低。

第二,幼儿园经常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的形式较为集中(见图2)。

由图2可见,接送时交流(74.2%)、家长会(66.9%)是安阳市幼儿园教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其他形式的利用率均低于50%,而邻居互助(3人次,占2.4%)以及上门指导和电子信箱(各1人次,占0.8%)等形式很少被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显示,居然没有幼儿园教师利用幼儿园网站与家长进行交流。

通过电话访谈电信部门有关人员得知,安阳市的互联网用户(包括网通、铁通、电信)已突破10万户,但安阳市幼儿园的电脑利用率并不高,虽然大部分公办幼儿园和少数私立幼儿园都有电脑。但只限于管理幼儿园事务和培养幼儿兴趣,没有开通专门网站和专栏与家长进行联系与沟通。因此,如何把传统的“园长信箱”与现代的“幼儿园网站”“电子信箱”结合起来,是摆在幼儿园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频率较低。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幼儿园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利用过家庭教育资源,但是利用的频率并不高。只有0.8%的教师表示幼儿园非常频繁地利用家庭教育资源,47.6%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频率较低。可见。由于幼儿园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教师个体存在差异。各幼儿园在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利用频率较低。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园双方都无暇顾及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

调查中有61.3%的教师认为,家长工作太忙,联系不到他们;47.6%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家长交往: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教师交往;48.4%的家长认为教师工作太忙,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可见,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一个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忙”。研究者认为,“忙”虽是客观原因,却不会对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产生实质性影响。幼儿园及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才是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根本原因。

第二,家园双方因认识存在偏差阻碍了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部分家长对参与幼儿园活动存在认识、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家长表面上好像认识到了自身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却缺乏参与的意识及热情,更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部分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与家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是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就该归教师管;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让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会给教师添乱。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家长因欠缺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

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由于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即使有些家长不乏参与热情,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现象。这会使参与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家长也认可这一看法,如有位家长坦言:“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本来认

为当幼儿园教师挺容易的,不就是领着孩子玩玩吗?谁曾想里面的道道挺多的,难怪老师经常说,看小孩也是一门学问呢!”

2、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访谈及调查结果来看,尽管个别幼儿园能较好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但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幼儿园园长、教师还是社区工作人员,他们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幼儿园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种类虽然不少,但利用率较低。

通过园长访谈得知,幼儿园利用过的社区教育资源主要有公园、超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消防队、养殖场、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机会还不多,总的来讲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还比较松散,幼儿园基本上成了游离于社区之外的“文化孤岛”。这种状况也可从124份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见图3)。

教师调查问卷显示,幼儿园经常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尽管种类比较多。但只有75.8%的幼儿园教师在教育中利用了“公园”这一社区教育资源,其余均较少利用。

第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只有一所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上颇具特色,该园采取寻访专家、制作模型、参观访问、主题活动、编写教材等形式开展了甲骨文与幼儿教育的专题研究。

多数园长则表示,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是采用春游的形式,带孩子们到附近的公园、草场、种植场或环境较好的单位去游览、参观;有时是利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开展纪念烈士的扫墓活动;有时会结合数学教育或常识教育到超市进行购物活动,加强幼儿对钱币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等等。

第三,目前未被幼儿园开发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比较多。这造成了社区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幼儿园不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因较多(见表2),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能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但他们都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因此,幼儿园总是坚持“安全第一”的治园理念,尽量选择安全系数较大的园内、室内活动。避免或减少园外、室外活动。

第二。资金缺乏。本次被调查幼儿园都是按照《河南省安阳市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标准》进行收费的,公办园所收费用皆由区财政统一管理,由于幼儿园规模所限,经费十分紧张,私立园由于条件有限,收费标准也较低。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幼儿园都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若外出活动所需经费全由家长支付,家长势必有意见,所以,只有减少或避免外出活动。可见,缺乏资金也是制约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因素。

第三,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7.6%)教师认为,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因为社区内资源不够丰富,可被利用的资源很少。很显然,这些教师没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有形资源,也包括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良好的社区氛围等无形资源。另有7.3%的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学不是很需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应主要在园内实施,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园内、室内解决,不需要专门到社区去,去社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费时、费力、费神,劳民伤财。有这种想法的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在促进幼儿成长方面的巨大作用,更没有认清社区教育资源是当今幼儿园必须积极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

三、建议

针对幼儿园在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各方联系,寻求上级支持

通过对区教育局、市幼教办有关人员的电话访谈得知,这些部门在组织相关幼教会议和活动时,往往只根据各个时期的幼教工作安排,针对近期要举行的活动一事一议。很少、甚至没有将此类会议或活动与家庭、社区联系起来,对幼儿园的家长工作也仅限于检查评估这一非常时期。所以,在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方面缺乏支持已是不争的事实。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幼儿园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其次,幼儿园应加强与财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保障经费使用上的有序与畅通;最后,幼儿园应打破“围墙”,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

(二)更新幼教管理理念,深化家园合作共育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因此,幼儿园不应将加强家园合作共育视为幼儿园额外的负担或权宜之计,而应倡导一种新的幼儿园教育理念――没有“围墙”的幼儿园,主动构建家园、社区互动有效平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变化的新型教育模式。幼儿园既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又要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还要着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拓展家、园、社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和引导家长及社区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

(三)转变幼教工作思路,畅通家园联系路径

通过调查发现。安阳市的幼儿园虽然比较注重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沟通,但仍然存在沟通不畅的严峻问题,鉴于此,幼儿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自身态度。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调查发现,在家园联系的过程中,家园双方的交流总是在幼儿园一方的“声讨”“训斥”“告状”声中落下帷幕。家长总是扮演“接受者”“挨训者”“听从者”的角色。这样的沟通必定成少败多。要增强沟通的有效性,幼儿园必须改变态度,讲究沟通的语言技巧,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与家长统一立场,变“声讨”为“研讨”,变“训斥”为“尊重”,变“告状”为“自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改变交流方式,增强沟通的及时性

幼儿园应改变传统守株待兔式的沟通方式。少请家长,多去家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沟通,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互动,尽量减少因等待或捎话而产生的各种矛盾或误解,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让家长由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3、加强礼仪学习,增强沟通的技巧性

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5.6%的教师、8.6%的家长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社区人士在与幼儿园接触的过程中也普遍感到教师表情冷漠、态度生硬。可见,家、园、社区沟通不畅的原因之一是大家普遍缺乏沟通技巧。作为在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幼教工作者,更应主动加强礼仪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往技能及综合素质。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拓宽资源利用渠道

调查发现,有高达90.2%的教师和33.3%的家长把自己在交往时的角色定为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及信息交换者。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和不少家长已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家、园、社区必须密切合作,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学习共同体。

首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要善于利用家长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等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无力改变男性师资缺乏这一现状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父亲的性别资源优势。调动男性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热情,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整合祖辈家长资源。研究发现,祖辈家长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只有20.2%的教师和8.6%的家长认为祖辈家长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整合这类家长资源,将他们中间文化素质较高、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爱心、有耐心的集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幼儿教育的热情。

(五)争创资源利用特色,打造新型发展模式

特色发展是当前幼儿园追求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办园质量高的幼儿园还是一般幼儿园,都充分意识到“个性”在市场中的作用与地位。有特色地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既能为幼儿园发展锦上添花,又能提升当地幼儿教育整体水平。

幼儿园可以发动教师、家长等献计献策,提出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特色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则要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把对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纳入示范幼儿园考评标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只有把普遍引导和典型引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牵出一个点,带动一个面”的目的。

第2篇:幼时记趣教案范文

    法定代表人:张继成,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人:陆贤刚,苏州市新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原告、反诉被告):苏州市宇航开发经营公司,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九胜巷6号。

    法定代表人:汤良,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人:丁晓农,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冯璐,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第三人):苏州万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三香路206号4楼F座。

    法定代表人:庞少华,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人:江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委托人:王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教师。

    被上诉人(原审第三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31号。

    法定代表人:徐福祥,该院院长。

    委托人:杨子京,该院法制处处长。

    委托人:郑传本,上海郑传本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苏州市供销合作总社,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凤凰衔145-151号。

    法定代表人:程健,该社主任。

    委托人:丁锁发,该社法规处处长。

    审第三人:苏州市宇航商厦。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九胜巷4-7号。

    法走代表人:汤良,该商厦董事长。

    委托人:丁晓农,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冯璐,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苏州市郊区供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郊区供销公司)和上诉人苏州市宇航开发经营公司(以下简称宇航公司)为与被上诉人苏州万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通公司)、被上诉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原审被告苏州市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苏州供销社)、原审第三人苏州市宇航商厦(以下简称宇航商厦)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0)民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1994年,郊区供销公司在江苏省苏州市邵磨针巷25号-32号投资建造九胜商厦,该商厦地面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607.28平方米。1995年4月6日,当九胜商厦主体土建工程建至三层时,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了租赁协议约定:郊区供销公司将九胜商厦整幢大楼租赁给宇航公司,租赁期为八年,宇航公司确保郊区供销公司第一年净收入为人民币580万元,从第二年起年定比增长10%,即年增长金额为58万元。商厦整幢大楼的内部装修装饰与设施设备均由宇航公司投入,投入总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200万元,商厦的外部装修装饰以及“后三通”由郊区供销公司负责,并承担相应费用。协议正式签订之日,宇航公司向郊区供销公司支付定金100万元,协议生效;到大楼封顶,宇航公司再支付100万元定金;正式开业,宇航公司再支付90万元。宇航公司开业日期最迟不得迟于1996年1月1日。以上三笔款项冲抵宇航公司第一年上半年的租金。宇航公司开业之日即视为承租期开始之时,租金缴付采取先缴后租的方法,半年一期,每期需提前一个月付给郊区供销公司。租赁期内,郊区供销公司保留“九胜商厦”的企业名称,宇航公司申领“宇航商厦”的营业执照,自主经营、依法纳税、自负盈亏,若转包、转租,须征得郊区供销公司同意。协议经公证部门公证,双方并提供经济担保单位。苏州供销社作为郊区供销公司的担保单位,万通公司作为宇航公司的担保单位,在该协议书上签字盖章。同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又签订了补充协议书,对工程和“后三通”进度问题作出约定:郊区供销公司应积极做好“后三通”工作,以保证宇航公司的正常开业。用电于1995年11月满足630千瓦的50%用量;商厦的治安与消防方面的红外线探头全套监控系统由郊区供销公司解决,宇航公司为消防提供装饰方面的相关文字材料,积极配合郊区供销公司办理有关手续;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与正本具有相同法律效力。1995年4月8日,苏州市郊区公证处为协议书和补充协议书办理了公证。

    1995年4月5日,经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政府批准,宇航公司与江苏省苏州市观前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公司联营开办了宇航商厦。同年6月,九胜商厦大楼封顶,宇航公司以宇航商厦的名义进行装修和安装自动扶梯等设备。同年8月,郊区供销公司向江苏省苏州市供电局申请630千瓦的商业用电,但增容未成,九胜商厦现在的用电量为90千瓦。1995年9月4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协议约定:郊区供销公司同意将九胜商厦企业名称由宇航公司申办使用,该企业名称期限与该大楼租赁期同期。郊区供销公司同意撤销九胜商厦企业名称的预登记。宇航公司在九胜商厦经营期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债权债务等与郊区供销公司无涉,由宇航公司及其主管单位负责。同年10月10日,经江苏省苏州市郊区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宇航商厦开办了九胜商厦,同月25日,九胜商厦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995年10月23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协议约定,双方进行松散合作,郊区供销公司将九胜商厦提供给宇航公司经营,工商登记由宇航公司办理,郊区供销公司给予协助及提供方便,宇航公司从第一年起支付合作费580万元,每年定比增长10%,联营期为八年。双方就该协议附有说明,说明中称宇航公司为避交房屋租赁管理费而签署协议,此协议仅是应付工商登记所需提供的“材料”,双方签署的协议均以1995年4月6日经过公证处公证为准。

    1995年3月27日,宇航公司向郊区供销公司预付100万元;同年5月24日,宇航商厦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1万元;同年11月30日,九胜商厦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20万元;同年12月11日,宇航商厦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3万元。同月18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会议纪要约定:就双方于4月6日租赁协议第四条“到大楼封顶,宇航公司要支付100万元,正式开业宇航公司再支付90万元”的内容,考虑到种种原因,双方磋商尚欠部分租金,在1996年1月份内必须全部结清,否则追究违约责任。1996年2月16日,宇航公司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100万元。郊区供销公司共计收到宇航公司支付的租金224万元。

    1995年12月22日,宇航公司与郊区供销公司签订会议纪要约定:宇航公司准备于1995年12月24日九胜商厦开张营业,但考虑到有关消防系统、水电系统尚不具备开张条件,为此,郊区供销公司尽可能在近期排出资金,解决部分消防系统材料款。如果宇航公司必定在l2月24日开张,所造成的消防、水电方面的后果与郊区供销公司无关,责任由宇航公司负责。

    1995年12月24日,九胜商厦l-3层开张营业。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于1996年4月12日对九胜商厦进行检查,发现该商厦未经消防验收,违章投入使用,并存在火险隐患。同年4月17日,该消防支队下达《重大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认定九胜商厦建筑安全无保障,不具备营业条件,应立即停止营业,抓紧整改火险隐患,整改完毕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同年5月8日,消防支队分别给予郊区供销公司罚款l万元、宇航公司罚款3万元的处罚。此后,九胜商厦停业至今。1998年2月24日,因九胜商厦拖欠苏州市虎丘空调设备厂货款,且未履行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该院裁定:被执行人苏州市九胜商厦底楼营业场所的使用权转让给申请执行人苏州市虎丘空调设备厂使用五年(使用时间自1998年7月1日起至2003年6月30日止)。现九胜商厦的一楼由虎丘空调设备厂转让给他人经营,二层以上及地下室空关,由宇航公司实际控制。

    1997年7月11日,宇航公司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要求郊区供销公司及苏州供销社返还投入资金1045万元。同年12月26日,郊区供销公司对宇航公司提起反诉,要求解除租赁关系,由宇航公司支付所欠房租及水电费794万元、万通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案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998年9月8日作出(1997)苏民初字第16号民事判决,宇航公司和万通公司不服该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后经本院于1999年11月16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该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在重审中,依法追加航天五院、宇航商厦参加了诉讼。

    另查明,九胜商厦因未参加1998年度年检,1999年7月21日被江苏省苏州市工商局郊区分局吊销营业执照。宇航公司系航天五院驻苏州办事处于1993年成立的企业法人,注册资金77万元,属集体企业。宇航公司在开办时,航天五院开发部于1993年3月2日向江苏省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一份民事责任担保书,内容为“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宇航公司是我院驻苏州办事处举办的,现要求在贵局进行登记。该公司的民事责任由我院承担,特此担保。”航天五院开发部系航天五院于1991年成立的内部机构,主要承担该院民品、公司等管理职能。苏州供销社于1995年4月6日作为郊区供销公司的保证人订立合同时,系国家机关法人。

第3篇:幼时记趣教案范文

>> 一百年后,我们才发现他曾影响中国 一百年后,我们会成为汤姆逊吗? 一百年后我们靠什么认知自己 一百年后 百年后,我们的出行工具什么样? 一百年后的拍卖会 一百年后的珍品 在一百年后的日子里 一百年前的抉择与一百年后的态度 一百年后知谁在 冯唐用文字打败时间“我的文字五百年后必有人读” 梁鸿:一百年后,如何讲述乡村 未来主义百年后来到中国 五百年后风采依然 《史记》四百年后定书名 为三百年后着想 四百年后忆海瑞 百年后,子孙记得自己什么 为百年后“留白” 一百年了,我们还是这个样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一百年后,我们才发现他曾影响中国 一百年后,我们才发现他曾影响中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邓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苏慧廉肖像,摄于其任教牛津大学期间。1920年,苏慧廉受聘为该校汉学教授,此后接待过许多一流的中国学者,如和等人。1928年他赴美做访问学者,次年费正清投入他门下开始做汉学研究。

英国人苏慧廉的墓在玫瑰山墓园,牛津,英国。

4年前,中国人沈迦造访此地。遍寻之后,他才发现苏氏在墓园的栖身之所,竟只是一块没有墓碑的坟地,仅有4根浅色的花岗岩石嵌于土中。

挖开泥土,界石上出现了如下铭文:“威廉・爱德华・苏西尔(William Edward Soothill),硕士、传教士、牛津大学汉学教授,1861年生,1935年卒。”

6年来,沈迦的足迹遍及欧亚北美三大洲,只为了还原苏慧廉的一生。他为这位百年前的英国传教士写下一本近40万字的传记《寻找・苏慧廉》。书中对传主生平和温州史志的翔实记录,乃至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在史学界和民间引发了强烈共鸣。 温州历史绕不过去的人物

虽然时空相隔,沈迦和苏慧廉却有两个交集:都在温州生活过,都是基督徒。

1969年,沈迦出生于温州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跟祖母过活。祖母年轻守寡,历经家道中落、社会动荡,却凭一己之力撑起全家。但即便在最困苦的时日,她也坚持每天读经,保持每个礼拜五“禁食祷告”的虔诚。在捉襟见肘的70年代,祖母还要求她分散在各地的5个孩子每月必须寄10块家用钱回来,以资助其他更缺衣少食的贫困人家。

“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信仰为何物,不知道它对人生价值有多重要的时代。”多年后,沈迦回忆说,祖母给了他一生最好的礼物。

儿时沈迦每周日跟随祖母去做礼拜的城西教堂,便是苏慧廉而今留给温州唯一的物质遗产。教堂主殿里6根黑色的大圆柱,在童年的沈迦看来格外宏伟。听老辈人讲,大柱子来自英国。他好奇,是哪些英国人将这些高达十余米的木头不远万里运到小城温州? 苏慧廉为温州人建造了艺文书院和学堂,他希望通过教育,把学生塑造成心智健全的人。还是的益友,费正清的老师,并大力促成千万英镑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

80年代初,祖母辞世。直到世纪之交,在《温州日报》做副刊编辑的沈迦,因工作需要前往温州市图书馆善本书库里借阅两本英文回忆录,才第一次知道了苏慧廉的名字。这个英国人二十出头时漂洋过海来到温州,此后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们在此地生下两个孩子谢福芸和海生,将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温州。苏慧廉一家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翻译出版了温州方言版的《圣经》,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苏慧廉还是的益友,费正清的老师,并大力促成千万英镑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

“这样一个温州历史绕不过去的伟大人物,地方史里却只有区区300字的记录!”纵然此后沉浮于商海,移民去了加拿大,沈迦的心从未放下。

2007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沈迦和太太一起去温哥华附近的列治文吃饭。看着车窗外飞驰向后的大桥栏杆,沈迦脱口而出:“我想写苏慧廉。”

“他离开温州以后干了什么?他是英国人,离开中国以后又做了什么?我其实就想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看看海外的资料是否可补充完整。这是我最初的企图。”得到太太支持,沈迦从此一头扎进了如山的档案中。温州本地史料寥寥,他便叩开欧美、港台各大档案馆和图书馆,走访苏慧廉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城市,重返历史现场。“好文章是用脚写成的”,这句当年他上采访写作课时的师训,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贯彻无遗。

从英国回来后,沈迦偶然看了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屏幕上的最后一句话让他深有感触:“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通过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出版的一本有关李提摩太的读物,沈迦发现《苏慧廉小传》的作者,正是苏的后人。他联系到了苏慧廉的曾孙查尔斯,一个内燃机工程师。然而,自从唯一的女儿福芸去世后,苏的后人中几乎再没有人能继承他的艺文衣钵,与中国的联系也渐行渐无。对于曾祖父的了解,查尔斯远不及来自中国的沈迦。

学者朱学勤近年来对沈迦多有关注,高度评价非史学出身的沈迦如此“上穷碧落下黄泉”,为寻找百年前的一位传教士,自费走遍世界,“即便在以教授史学为生的人中,也已非常罕见”。

沈迦意外于学界和市场对《寻找・苏慧廉》这本书的热捧,却并不觉得自己这6年的付出有多么“筚路蓝缕”,苦不堪言。“一开始,写这本书便是一个很私人的行为。”随着写作的深入,他越发地确定自己能做成这件事。直到落笔付梓之前,他忽然意识到,《寻找・苏慧廉》应当献给深爱的祖母。

“我相信,她一定看得到。”电话那头的沈迦非常笃定。 “主,我愿意去,但除了中国!”

和沈迦的坚定相比,1881年的那个夏天,报名来中国传教的苏慧廉却面临着内心的挣扎。 苏慧廉1906年就任山西大学堂总校习,当时该校是我国仅有的3所公立大学之一,另有京师大学堂和北洋大学堂。图为旧址牌楼,匾额上写着“登崇俊良”的校训。

令他焦灼的并非传教这件事,而是传教的地点。

苏慧廉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尽管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苏慧廉却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并在听闻了一个传教士徒步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穿越雪线冒险宣教的故事后,激发起了去异域传教的强烈渴望。

1881年的夏天,英国基督教组织偕我公会派驻温州的唯一一位传教士李华庆刚刚去世。在地球的另一端,夜阑人静中的苏慧廉在手边的杂志上看到“招募一个年轻人去温州接替另一个年轻人”的消息,他突然感到“自己就是那一个人”,于是跪下来祷告:“主,我愿意去,但除了中国,除了中国!”

为什么“除了中国”?不仅因为与当时的日不落帝国相比,中国条件太过落后,而且在苏慧廉和多数英国传教士眼里,到世界上最现实的民族面前出售一个纯粹的理论,何况这个理论还不能给他们带来现世的利益,这几乎就是南柯一梦。有一种观点称,中国常被传教士视为最抗拒福音的国家,因为许多中国人无法接受基督教反对祭祖、以及其他偶像崇拜的立场,因而对传教士抱有敌意。

苏慧廉最后被命运选中。1883年,春寒料峭时,21岁的苏慧廉历经4个月的海上和陆路行程,终于抵达温州。沈迦判断,以苏氏对中国的了解,“也许他启程时已经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

是否如此,我们无从考证。但苏慧廉在温州的开局注定不会那么阳光灿烂。

就在那个年关,告别同行的阚斐迪牧师,沿着狭小、拥挤、气味难闻的街道回到冷清的家,苏慧廉备感孤清。“不会说当地人的语言,前面的生活也许是死亡,谁又知道呢?”当温州人举城燃放爆竹,欢庆除夕时,稚气未脱的苏慧廉却在给父母的家书里抱怨,自己身处一个没有壁炉的氛围,看不到前方的半点曙光。

然而,就像他的中文名字“聪慧、廉直”所代表的,苏慧廉身上有着同时代所有优秀西方传教士的共同品质:信仰虔诚、志存高远、勤奋执着,有着极强的生存智慧。

“他们首先是一批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没有功利心。”沈迦说,除了具有一般人难及的虔诚信仰,能派驻海外的传教士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勤勉坚毅是必备的素质。

沈迦在书中列举了一例:苏慧廉幼时就因为能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而获奖。《圣经新约》中的这一章有39节,内容量相当之大,这可作为一个他既勤奋又天赋异禀的佐证。

更让人惊叹的是,仅用半年时间,苏慧廉就能用温州本地话登台传教。身穿清朝服饰,尝试本地食物,克服空气中的恶臭,习惯路边的乞丐和狗,这些对他都非难事。“和犹太人在一起就做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一起就做希腊人。”矢志要效法耶稣门徒保罗的苏慧廉确实如他所誓言的,到了温州,就和温州人在一起做温州人。

今天,温州信基督教的人数已超百万,沈迦在采访时援引北大社会学系的调查数据说,每7个温州人里就有一个是基督教徒,教徒人口比为中国之冠。海外学界因此称温州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是什么导致温州的基督教如此活跃?沈迦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一直寻觅答案而未得。他的结论是:苏慧廉不是今天温州兴旺的信教局面的充分条件,但若没有苏慧廉,也一定没有这样的局面。

而在130年前的温州,人们对于初来乍到的西方人和外来宗教并没有那么容易买账。

在当地人眼里,这些碧眼赤须的洋人是怪物。梁启超曾感叹,在前后,堂堂的北京书铺竟找不到一张世界地图。而在温州,人们盯着苏慧廉看,“那奇怪的眼神看上去有种恶意与恐怖”。还有不少人试图揭开苏的妻子路熙高高的裙撑,想知道里边是不是什么都没穿。

比消除猎奇心难上百倍的,是吸引和说服人来听传教布道。太妃糖开道、府试时发福音,为来访者准备茶水和香烟,苏慧廉尝试了各种方式。带着牛津的香肠和沙丁鱼―两样分别象征着英国和法国的食品,还有他的两位本地追随者,“一个残疾,一个肩膀柔弱,一个只会嘟囔几句难懂的中国话”,3人组合一次次地深入温州周边,实现着温州近代基督教史上的“农村包围城市”。 苏慧廉主持修建的偕我公会城市教堂,即温州西堂,至今仍在使用。 从暴乱始,自革命终

但他最为倡导、也最为奏效的方式,是除了传教以外的“另外两条腿”:医疗和教育。

奎宁、阿司匹林这两种常用西药,原是苏慧廉为防止自己来华水土不服,到

温州后不仅治疗了当地人的疟疾、感冒,还帮家徒四壁的丁先生戒掉了毒瘾。此后“供不应求”,苏慧廉夫妇干脆开了禁烟所。还因为会拔牙、修正倒睫,苏慧廉的“神医”大名不胫而走,一位叫三郎的麻风病人竟匍匐百余里前来求诊,激起了苏氏的同情心,定理医院和温州白累德医院先后开张。

二十余年里,苏慧廉主持和修建了城西教堂等多所教堂,为温州人建造了艺文书院和学堂。他希望通过教育,把学生塑造成心智健全的人。“重要的是要头脑清晰,心胸坦荡,对人生有精神上的追求。”分班教育、学校周日放假这种今天看来极为平常的管理方式,都是由苏慧廉们开一时先河。路熙和他们的女儿谢福芸也在艺文女校中执教。在帮助中国女生改变站姿、教她们运动游戏的过程中,路熙也感到了“创造历史”的快乐和工作的意义。

那时温州很多教徒目不识丁,更不用说听官话版的圣经宣讲了。苏慧廉利用自己特别的语言造诣,将《圣经》翻译成温州普罗大众一听就能明白的“土话”,成了教徒的必备之物。2009年4月,当沈迦在伦敦大英图书馆,从管理员手中接过这本全世界孤本的1902年温州方言版《圣经新约》时,感到了一种久候终逢的喜悦。

不同于传教士中的保守派,苏慧廉还力主用本土化、情境化的方式传教。当时许多西方传教士为强调宗教的“纯洁性”,不屑甚至贬斥中国音乐。苏慧廉不仅自己学习中国音乐,还建议直接用中国乐曲为唱诗班伴奏,他本人就曾将《茉莉花》的歌词改为《圣经至宝》。针对一些本地教徒周日跋山涉水为教会服务的情况,苏慧廉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特别申请突破固有的义工规定,为这些贫困教徒的劳动支付薪资。“这些本土化的做法,苏慧廉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突出的一个。但可以说,他的不少实践和研究是超前的”,沈迦评价。

苏慧廉1906年离开温州,受邀赴李提摩太创立的山西大学堂就任西斋总教习。在山西他虽然仍为教会服务,但角色已成功转换为教育家和汉学教授。他出版了《儒释道三教》,他的英译《论语》是牛津大学最认可的经典翻译,长年的耕耘甚至让他得到了“孔夫子”的称号。

除了所著《李提摩太在中国》民国十三年便已出版汉译文外,苏慧廉几乎没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什么踪迹。其实,他和严复、王国维、、吴佩孚、顾颉刚、丁文江、炎培、翁斌孙等众多当时的名流都有交往。他的生命轨迹,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一群重要人物的命运。

民国初年,苏慧廉为筹办华中联合大学返回英国。本已筹得300万英镑,却因一战使计划落空。谢福芸几年后创办了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林徽因就是该校学生。而苏慧廉在欧洲创立法国华工青年会,为一战战场上的20万中国人服务,并以出色的工作获民国政府文虎勋章。上世纪20年代,已是国际著名汉学家的他,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和等人一起,使1100万英镑得以退还中国。 苏慧廉全家福,摄于1900年苏慧廉回英休假时。

在取得这些斐然成就的同时,苏慧廉和他的教友们历经甲申教案、山西教案等数幕惨剧,红灯照、哥老会、等一波波民间反对浪潮也如影相随。

1900年,当时的山西巡抚毓贤执行慈禧的指令,在山西境内肆意屠杀外国传教士以及教民,酿成惊天血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之后,急于媾和的慈禧把毓贤作为替罪羊抛了出去,毓贤最终死于流放途中。此事过去11年,发生,毓贤的女儿逃到山西教会,寻求避难。山西的传教士都清楚她的背景,但依然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躲过了这一劫难。

65岁时,为了处理中英庚子赔款退款,苏慧廉最后一次回到温州。然而时移世易,他满眼看到的却是,随着民族运动的兴起,当年创立的教堂已被人占领,他创办的艺文学校,外国人悉数被驱。“不管我如何评述中国,我都是带着一种对中国和中国劳苦大众的真挚情感。我曾服务于他们,并在他们中间度过了我的半生。中国的未来需要耐心,也需要持续的同情。”他在其1928年所著《中国与英国》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妻子路熙的回忆录里,她对他们最好的年华如此作结:“我在中国的岁月,从暴乱始,自革命终。我在中国的生活有价值吗?―有价值。”

沈迦感慨道,苏慧廉晚年发现自己创建的所有的功业被遗忘和颠倒,他应该是满怀苍凉离开第二故乡的。沈迦用“半生湖海,未了柔情”这8个字形容这位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复杂情感。 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赴华代表团旧照,合影摄于1926年,右一是苏慧廉,左一和右二是中方代表和丁文江。 我们对传教士缺少一声感谢

“传教士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进入中国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麻醉中国人民,让中国人民成为他们的顺服奴隶而已。”1949年后,凡上过中学的中国人多半都会这样认为。

沈迦也概莫能外,即便他有着基督徒的家庭背景,其早年对于传教士的印象也难脱此“刻板”印象。

直到七八年前,他与前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陈乐民一起前往北京的五塔寺,参观天主教传教士的墓碑。在墓碑前,与陈乐民的对话对他有振聋发聩之感。

“那时他已到垂暮之年,身体很差,每个礼拜要做一次血透。我搀着他,他走得很慢,在这片墓碑前,一个个看。我也有些感慨,就跟他讲,对于传教士评价,起码得三七开。我自以为已讲得比较开明了,陈老师拿着拐杖就在地上跺,说:‘这些传教士哪做过一件错事?’”

当时的沈迦还未起意要为苏慧廉立传。陈乐民这句听来颇为“绝对”的评语对他下定决心写书,起了推波助澜之效。据沈迦了解,这些年国内的学术界对西方传教士的普遍观点早已“转向”:“如果今天还有人写硕士、博士论文说他们来中国是‘文化侵略’,那他的论文估计通不过答辩!”历史学者马勇在谈到此书时,亦认为“我们今天对利玛窦以来的传教士缺少一个道歉,缺少一声感谢。”

如何看待历史,正是沈迦在写作《寻找・苏慧廉》后期越来越深思的一个问题。

沈迦评述,苏慧廉服务于中国,最被忽略的功绩是他曾代表英国处理庚子赔款,助力千万英镑退还中国。“对于这段往事,中国的教科书把焦点放在国耻两字上,一般指说庚款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巨额赔偿,对赔偿起因则有意无意忽略,更少有提起部分庚赔款的退回及在中国建设事业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个人在他的那个时代为中国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中国反而会把他忘记?其实我们忘掉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苏慧廉仅是一个标本而已。”沈迦渐渐发现,他要寻找的远不只苏慧廉一个传教士这么简单。基于此,他在书名的“寻找”和“苏慧廉”之间加上了一个分隔号。

“日光之下无新事”,是沈迦接受访谈时反复提到的一句。

1861年苏慧廉出生,正是中国结束与英法的敌对,以开放的姿态迈向“同治中兴”的开始。随后有,为自强求富,中国迈开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步伐。1882年,苏慧廉抵达上海时,经过“改革开放”的晚清政府,其GDP已跃居亚洲第一位。苏慧廉在中国生活了30年,直至前离开。这30年,无疑是一个集权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努力从传统的封建大一统中摆脱出来并走向多元化的时代。

在沈迦看来,苏慧廉在华的30年,和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现代化如此之相似。它们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导向,并且均在80年代开始中兴,90年代遭遇挫折。有感于这一发现,沈迦试着想借苏慧廉的酒杯,倒下中国一个世纪的歌哭,并期待苏慧廉及他的时代成为我们今人回首百年时一个可资分析和咏叹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