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第1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1.1地方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发展瓶颈难以逾越,发展后劲不足合肥休闲农业应该说开始于2002年“长丰草莓采摘一日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多数区县乡镇还没有形成休闲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地方主管部门认识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明确,单纯看重经济功能,跟风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文化优势、旅游文化市场紧密结合。土地多以租赁方式取得短期使用权,经营户不敢投入过多,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贷款难是限制休闲农业发展的另一瓶颈,70%以上的经营户将资金视为经营的第一大困难。

1.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体系不完整休闲农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调查发现,该市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多为农村劳动力和当地村民,家族式经营为主,组织松散,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服务行业培训,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整个行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发展方式单一,主要是餐饮、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投资多是单户,规模小,产业链短,和休闲农业相关的特色娱乐项目太少,没有集群效应可言;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合肥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1hm2=15亩),大多数以家庭承包方式进行管理,农民通过承包几百亩的果园,进行葡萄种植,并种植蔬菜、挖鱼塘、养鸡,自己经营餐饮,接待的游客大多以自驾游为主,提供的休闲娱乐项目多为釆摘、垂钓等传统休闲项目。没有将葡萄的产业链进行延伸。

1.3产品开发偏重资源导向,同质化高,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休闲农业门槛较低,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几道土菜、挖个鱼塘、刨一块菜地”开发的“农家乐”项目,数量上的快速增长造成竞争激烈。总体上来说普遍缺乏特色,产品质量低,单纯停留在餐饮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很少,缺乏与合肥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与合肥历史文化相渗透的特色项目。经营类型主要是观光娱乐型,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采葡萄、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而知识型、疗养型、体验型的经营者很少。如原先肥西三岗很有名气的仙湾湖山庄由于周边地区的“农家乐”同质化严重,再加上恶性竞争,导致亏本运营,如今已经转让改为“疗养院”。

1.4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优于城市的自然环境,而传统的乡村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涌入,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大大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大多数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接待设施的“三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自然风貌,不利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经营户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通自来水,卫生条件堪忧;多数休闲农业景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没有城市公交线路直达;特别是有不少临河、临湖、临渠休闲农业项目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安全隐患较大。

1.5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公众认知度偏低长期以来,农业的功能一直局限在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工业原料供应上,对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教育功能等常常予以忽略。大部分经营户的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发传单、发名片、靠回头客等传统手段,再加上本身“小、散、弱”,也没有资金进行相应的营销宣传。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景区由于设施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不大,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一村一品”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宣传手段上,也没能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如开通营销网站、微博、微信的还很少,许多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园不被人所认识,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认知度较低。

2合肥休闲农业开发对策与建议

2.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前期规划、中期实施还是后期完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调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休闲农业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可围绕“森林合肥”建设,用足用活城市、山、岭、水、圩、湖等六大资源,深入推进产业、资源和空间整合,加快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近郊“农家乐”体验游、远郊乡村特色游、滨湖风情观光游、湖岛渔家风情游的现代休闲农业空间格局,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如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展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吸收个人老板和企业组织的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出让入股等形式和手段来拓宽休闲农业的有效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在不影响区域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土地利用审批要向休闲农业企业和项目倾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促进土地流转,为休闲农业经营户解除土地使用上的后顾之忧。

2.2强化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速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鼓励就近就业,以促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培训当地农户,特别是当地青年人,可以利用合肥优质的科研资源,如从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分批进行农业技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烹饪技术、食品安全、森林防火、突发事件应对等集中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创业,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规范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市旅游局2006年制订了《合肥市乡村旅行(“农家乐”)示范区(点)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可以进一步建立统一的从业资格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特殊农产品加工储存标准、自然资源保护标准、服务质量体系等一系列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标准及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地方行业自律委员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论坛等,实现农户直接参与,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劳动力转为产业工人等各种经营模式,发挥休闲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引导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利用长丰草莓、大圩葡萄、老乡鸡等一批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实现空间上的拓展和水平上的提升,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2.3整合特色资源,挖掘地域文化,丰富产品类型合肥休闲农业发展应结合合肥“大湖名城”的基本定位,在“环巢湖”上多做文章。根据合肥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构建现代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表1)。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少的不足,应通过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休闲农业资源,坚持以“农”字为特色,注重“土、特、奇”的开发原则,着重发展游客参与性和文化内涵较强的项目和产品,如特色民俗、民族表演,集体协作下河捕鱼、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合肥作为中部地区会展型城市,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模式,开发高端产品,如商务型农家庄园等,实现休闲农业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

2.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标识标牌、水电通讯和安全等设施的建设进行扩建和完善,在市区重要路口设置醒目路标、指示牌,开通“农家乐”旅游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出行,切实提高休闲农业景区的可进入性,解决经营户的实际问题。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同时包括生态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文化的可持续以及经济的可持续。随着休闲农业进入发展成熟期,初期数量上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有效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改进垃圾、污水处理,加强对太阳能、沼气等无公害能源的利用,对于自驾车游客核心景区可考虑统一换乘,以减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第3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宝鸡

1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农业种植区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生态养殖区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绿色采摘园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休闲娱乐区建设8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自然风光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有机肥料利用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作者:刘紫垠 梁宏卫 刘景辉 徐乃林 张雪玲 王敏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第4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第5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学发展观,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

[4]唐安来,蔡雪芳,郑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J].当代江西,2008(5).

第6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两岸合作;产业链整合

一、对休闲农业定义的再认识

基于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对休闲农业的大量研究,使人们对休闲农业的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休闲农业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本质上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观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具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如郭焕成(2004),蒙睿、周鸿(2007)等均认为休闲观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概括起来我国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普遍上强调其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同时具有与旅游业交融的独特特性,把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术语非常多,从最初的农村旅游,到后来的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以至演进到当下欧美国家惯用的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和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观光农业(agro—tourism),休闲农业等等,概念问题仍未统一,探索还在继续。大多数概念可以替代使用,但在大陆和台湾,普遍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前者是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后者是一种旅游方式,所以对两者一直保持平行研究,虽有交叉性,但也保持有各自的独立性。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7)。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其中乡村旅游供给和可持续发展与休闲农业研究具有重叠性。有学者指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是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层面的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

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也不完全一样。由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本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两者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之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之视为一项旅游服务产品来开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Sharpley(2004)、Walmsley(2003)等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廖军华(2009)提出休闲农业的新价值,不应再仅限于生产农产品、粮食与原料的传统功能,特别在永续发展的理念下,休闲农业被视为兼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景观、承传文化产业与奠基乡村发展等多面向的角色与功能。

1990年后,台湾已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成长极”(growthpole),休闲农业区作为农村发展的“成长中心”(growth center)(王春熙,2004),休闲农业成为振兴地区农业的新产业。台湾农委会从1990年度起在农建计划中成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主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辅导业者经营休闲农场,并于1996年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2004年后,休闲农业发展细分成“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与“乡村旅游”三个层次。(萧崑杉2008)

近年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资本密集产业的战略联盟的特性。

三、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新视角

1、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互补性,增强了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2、从产业集聚角度看两岸休闲农业合作

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文献还不够多,但显然该领域已成为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创新的突破口。陈茜(2009)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空间广阔,即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利用台湾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的优势,还可利用台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以及生态维护、环境保护、文化创意、生物技术、食品医药美容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

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因此,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使两岸多产业的共同参与,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继续耦合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3、两岸必经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之路

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和横向延伸,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两岸休闲农业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产生集聚效应。

四、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新途径

基于两岸合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链为核心进行横向与纵向整合,形成新型的产业合作模式,产生新的分工环节,可以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1、实现餐饮与民宿产业的模块化分工。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

休闲农业的餐饮企业和民宿企业应该根据定位和服务种类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与合作,如同一农场的多家餐饮和住宿实现功能互补,做好特色定位,增加灵活性、创新性。使合作企业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2、建立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的战略联盟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利用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3、延伸生态保护产业环节

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即提升了农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又有效横向延伸了休闲体验的环节,增加了产业价值链。由于台湾长期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而这正是大陆休闲农场项目的空白,即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提高对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民俗文化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与乡村民俗与文化产业结合度不高。

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成功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大大增加了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因此,该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在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从而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由此可见,今后发展重点应是着眼于基于多元产业的新型休闲农业合作的理念,提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的战略构想。地方政府应从产业政策导向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各产业链模块进行引导和规划,采取一系列的促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

[5]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4-9.

[6]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Sharpley R,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9-124.

[8]Walmsley D J.Rural Tourism:a Case of Lifestyle 2led Opportunities [J]. Australian Geographer,2003,34(1):61-72.

第7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场;制胜关键;完善因素;案例研究

1 引言

休闲农业是指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等资源,有效结合农林牧渔、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加以合理规划和设计,集休闲、度假、体验、娱乐、购物、科普于一体,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而经营休闲农业的地方便被称为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功效[1],是农业“接二连三”[2]的综合体现。所谓“接二连三”是指农业要提升,就必须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才能拓宽农业的功能,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目的。因而,休闲农业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从市场需求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带来了都市人娱乐方式的转变,也催生了承载都市人田园梦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休闲农场快速增长和蓬勃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隐性问题,阻碍了休闲农场的发展与提升。本文通过对福建龙晶葡萄园、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休闲农场的发展之道,以促进休闲农场的自我提升和转型升级。

2 龙晶葡萄园和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获知:龙晶葡萄园和永泰千江月农场在选址上都处于福州市郊区,两者的投资都比较大。龙晶葡萄园前期基建投入较大,主要依靠高新科技发展高山生态农业。而千江月休闲农场依靠闽北山区原生态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毗邻大樟溪而建,通过十几年的经营逐渐打造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休闲农场。

从表2可以看出,千江月休闲农场的经营已处于较为规范的市场运作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使得整个农场市场成熟度较高,通过品牌运作成功的与旅游公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既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素质拓展和会议的空间,又能为团体、散客提供配套齐全的乡野旅游活动。但是,与众多休闲农场相比较其同质性较强,需要树立差异化以实现农场的自我提升。对于龙晶葡萄园农场,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龙晶葡萄园农场综合利用物理和生物工程防治病虫害,生产绿色、优质的葡萄,让都市人体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乐趣。通过观光采摘、休闲体验让都市人体验到别样的田园风光。与其他休闲农场相比异质性较强,但也存在配套不足、体验项目丰富度不够,需要补充同质性以延长农场的生命链。

3 主要做法与形成的特色

3.1 福建龙晶葡萄园

3.1.1 打造葡萄主题公园,别样风趣

前洋村山清水秀的良好外部环境为龙晶葡萄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龙晶葡萄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市场定位和自我定位,努力打造一个生态、休闲、体验、宜居的葡萄主题公园。以休闲体验和服务为舞台,以葡萄为道具,围绕游客,创造出令游客难以忘怀的回忆,使游客在观光采摘体验中,精神上得到极大的享受,且劳逸结合,品味别样的田园风光。

3.1.2 采摘为主观光为辅,融于体验

龙晶葡萄园农场仍处于建设初期,基于综合配套设施欠缺的考虑,采取扬长避短经营策略,主力推介以葡萄采摘为主的参与式体验,进而结合观光休闲。为增强以葡萄采摘为主的体验,农场也推出了相应的体验项目以提高趣味性和益智性。通过开展葡萄套袋、认栽认养、DIY酿酒、葡萄树下蚯蚓搬家等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使其更好的体验生活,也能使游客知识增益,热爱自然。

3.2 永泰千江月农场

3.2.1 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机整体

千江月休闲农场充分运用园区的空间结构,因地制宜地满足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实验教学、素质拓展、会议住宿等多种功能需要。注重各功能分区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合理规划入口区、生产区、接待区、休闲度假区,使之协调发展,又具整体感,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游客更容易融入园区,置身其中,亲近自然。

3.2.2 项目丰富配套完善,宜游宜居

千江月休闲农场注重物的开发,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园区配套逐渐趋于完善。现建有乡间别墅、K歌篝火广场、音乐餐厅广场、休闲会议室、烧烤露营区等配套设施。在体验项目上也较为丰富。游客在园区可体验到休闲垂钓、双索竞渡、高空索滑、素质拓展等的乐趣。注重项目开发,强调游客参与式体验,有利于达到宜游宜居的双重效果。

4 存在的问题

4.1 重物开发文化荒漠

回顾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经营理念也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4]。龙晶葡萄园农场处于建设初期,工作重心为基建和葡萄栽培。尽管在采摘期有相关文化活动,但只是一种文化渲染,而且文化产品单一,因而无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点融入农场规划建设。千江月农场也存在文化产品单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场注重物的开发而忽略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与未来休闲农场的经营理念背道而驰,非常不利于休闲农场长远的发展。

4.2 同质性与异质性难以兼容

我国休闲农业经过初期缓慢的自我发展,进入了规范化蓬勃发展阶段。而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5]。这也对休闲农场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休闲农场存在有特色但项目欠缺,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体验,抑或是项目多样但无特色,主题不明确,容易陷入雷同化下的价格战,不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龙晶葡萄园农场异质性强,但缺少同质化的补充拓展。千江月农场同质性强,但异质性模糊。两者都无法实现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完美结合,需要以实现转型升级。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文化建设突出精神享受益智休闲

休闲农场的开发设计的重点往往放在物的开发上,这是休闲农场发展的一个基础要素。但是,一个高品位、高层次的休闲农场文化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龙晶葡萄园农场和千江月农场都注重物的开发,文化产品单一,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地位。急需唤醒这种文化绿化意识,打造一个文化绿城、有内涵的休闲农场,以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既增知益智又心情愉悦。

5.2 龙晶葡萄园特色明确但配套欠缺需要补充同质

福建龙晶葡萄园农场应该围绕葡萄观光采摘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项目拓展,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葡萄观光采摘主题公园。在农场快速发展过程中,打造葡萄主题公园有自己农场的特质,具有无可替代性。但是,也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体验项目不够丰富的缺陷,成为阻碍龙晶葡萄园农场打造高品质休闲农场的一道坎,急需完善配套设施、拓展项目体验,补充同质性。

5.3 永泰千江月农场同质性较强需要培育自我特质

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淀,农场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市场运作日渐成熟,客源较为稳定但却难以有质的飞跃。主要原因在于农场产品同质化、文化建设不足,还难以形成一个有内涵、有特色的休闲农场。需要在肯定农场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加强对童趣、农俗元素的开发和运用,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建立农场的竞争力。

6 结语

6.1 休闲农业符合社会需求是一个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生一体的功效,成为吸引都市人踏足农村,品味别样田园生活乐趣的法宝。休闲农业是以农村为舞台,通过都市人的带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因而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政策支持,是未来的一个朝阳产业。

6.2 文化体验项目开发与拓展是休闲农场的必经之路

休闲农场的建设多以物的挖掘为主,文化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往往被忽视。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文化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重要。文化的内在包容性与外在柔和性为文化休闲体验项目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的理论基础。这必将是休闲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点,也是休闲农场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更好的服务于休闲农场的建设。

6.3 发展策略将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制胜之道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普遍遭遇“盈利难”的困局,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将目光瞄准投资“洼地”农业。“企业难做”正带动越来越多的民资进入农业领域“淘金”,“资本下乡”为民资找到了“新蓝海”,富于增长潜力的休闲农业广受民资青睐、异军突起[6]。在内部竞争压力加剧,外部投资者不断涌入的竞争下,休闲农场的发展理念将是未来休闲农场的一个发展思路,也必将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5~17.

[2] 严力蛟,赵雪玲,郑军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浙江省德清县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为例[C]//论文征集组委会.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主题征文活动优秀论文集.安吉:论文征集组委会,2011(4):25~30.

[3] 喻琬真.台湾地区有机休闲农场经营关键因素之探讨[D].台北:台北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2005.

[4]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4.

第8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旅游在我国快速 发展 ,但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一直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在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内涵、构成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其生命力不强的原因和提升对策做出具体分析,力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 现代 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 企业 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 经济 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 农村 ,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 交通 、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 台湾 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 科学 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 教育 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 经济 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 发展 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 旅游 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 企业 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 教育 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 自然 ,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 科学 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 交通 、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 农村 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岛风景旅游区规划生命力分析评价为例[j].华中建筑,2004(5).

2、李轶轮.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d].同济大学,2005.

第9篇: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都市农业产生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本质上是农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新型高级形态。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

都市农业正在我国沿海以及内地一些与大城市毗邻的农村地区迅速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它已成为我国各地探索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对都市农业内涵的再认识

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青鹿四郎给都市农业归纳为三个特征:存在于都市或周边地区;集约化很高的特殊形态农业;经济上依附于都市经济[1]。由于都市农业脱胎于城郊农业,上述关于都市农业特征的阐述与城郊农业的区别并不显著。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都市农业己鲜明地显示着自己的特征:(1)都市农业是城乡边界模糊地区的农业。随着城市群的出现,大中小城市错综交横,呈网络状,处于其中的农村无论交通、信息,还是能源利用方面,享有与城市相似的便利和集聚,从本质上讲很难与城市截然区别。(2)都市农业是高集约化农业,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3)都市农业是多功能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功能,这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为惟一功能的城郊农业完全不同。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与农村进一步相互融合而产生的、融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其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失,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1)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以及所处空间的模糊化,是城乡差别逐渐消失过程中,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将会使长期以来的城乡极端分离状态逐渐结束,既是农村的一部分,又是城市高级形态的有机部分。(2)都市农业高度集约化是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工农业的融合是一个浅层次向深层次逐渐演化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通过机械力代替人力以及通过化肥改变农业的局部环境,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设施化,第三阶段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动植物生命过程的完全控制,实现如马克思所说的“新的较高级的综合——农业和工业的结合”[2]最终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融合。

二、城乡统筹框架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现阶段都市农业还不是一种成熟形态的农业,在经济上并不具备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都市农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给人们在如何处理城市化推进与农业发展关系方面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启示:(1)城市化并不是要化掉农业和农村,而是诱致农业从经营理念到操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不断的变迁和演化,在城市化的诱导下,农业部门将日益成为一个功能繁多的开放循环的大产业体系。(2)城市化不是要在农业与农村之外再造一个与其相对的城市区域,它所引起的城乡关系的变化不是两者的日益对立而是两者的日益融合。都市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传统的产业分工体系,真正把城市与农业、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密切地联系起来。城市化的最后结果是城乡一体化。

都市的现代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但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当前,无论我国的大城市还是中型城市的郊区,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必然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定位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郊区都有发展城市农业的条件。城市郊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发展都市农业的地区,必须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区人口多、城市功能比较强的大中城市,且具有发展都市农业自然条件(如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等)。不具备发展都市农业条件的城市可以重点选择发展城郊型农业。将大城市城郊的农业定位在发展都市农业上,除了都市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还因为发展都市农业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发展都市农业可以整合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大城市有发展城郊型农业的经验和基础,更有条件进行城乡统筹发展。

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农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我国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决定了各地区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为城市提供各类农副产品。从长远看,应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重功能”并重模式;从目前看,近期应以深化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生态和社会功能,突出四个重点方面:(1)以大城市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大力发展集约农业。(2)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的和谐关系。(3)依靠大都市的市场和信息网络,以及工业加工基础,发展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的现代产业化农业企业。(4)凭借依托大城市的优势,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的前沿阵地,发展现代农业生物产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建立窗口和示范基地。

(二)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策略。

(1)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要将发展都市农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对待,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在功能定位上,近期应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逐步开发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生态功能,突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在科学构筑空间布局上,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保证现有的都市农业的各种形态正常运行的同时,在近郊、中郊和边远山区形成具有不同区域特色、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从而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格局。

(2)加强小城市载体建设。

应使小城市网络发挥连接中心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当前主要任务是要强化规划,优化布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重点建设好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产业与人口积聚度高、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小城市,使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

(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注入农业和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体制上,应改变过去那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按“科技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原则,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学科综合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农业的功能。

(4)选择合适的推进机制。

在初始阶段,宜采用政府推进机制。待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后,主要运用市场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来驱动、调节发展。政府推进是关键,市场驱动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证。在政府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进步机制、建立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搞活土地流转的经营机制。在市场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资产运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市场体系。在制度创新机制方面,主要进行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理顺利益关系,完善支持体系。

建立利益机制、风险机制,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中介组织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各种产加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服务组织。要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综合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改革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割体制。

注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