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目一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主动参与;探究思考;学习方式;小学美术
一个优质的艺术教育融合了很多因素:制造美丽的事物,学习如何用愉悦,敏感和欣赏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如何运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把艺术结合到所学科目中,寻找情绪和感情的发泄方式等等。现行学校教育体制已经肯定了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给予美术教育活动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接触视觉艺术。但是,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计划在绝对程度上受到现行美术教学课本,教学大纲的影响,甚至,美术教师在构思一节课时,思维和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参考与大纲,教学计划空泛,概念化,没有新意,缺少个人独立的见解,缺少对美术教学连续性的整体思考。
一、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目标太笼统,太空泛,语言表述不准确。
其二,材料大量而广泛的使用。
其三,缺少足够的有效用的教具。
其四,现行的美术教学方案绝大多数将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在教学实践——如何创作艺术品,学生通过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并不能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视觉形象。
其五,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总指挥,派工头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而且充分的创造一个有激发作用的环境。
其六,教学评价语言单调,形式简单,在教学中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其七,学生不能在上课时自觉,准确、充分的收集学习资料和准备美术学习材料。
其八,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对美术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消极,作业完成显得很被动。
其九,作业形式单调僵化,在艺术形式开放的当代,学校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在怎样的传承中创新等等。
以上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学校环境中受教育的学生,影响他们学习结果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内容,即学什么,另一个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即怎么学。只有找到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教育学规律,还要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出现的多数问题才能够解决。找到适合的美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接受并且掌握良好的美术学习方式正是我此次研究目标。
二、小学(第二学段)美术学习方式的培养的研究结果
1.教材上每一课的知识点或者叫做问题,它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所有要学习的新知识,如何呈现给学生才会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研究结果显示: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能够强烈的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需要。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对问题的发现不全面,不深入,这是由于这一学段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自主发现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是最适合这一学段的问题呈现方式,它既能够保护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另外,当教师为学生营造贴近他们生活的情景来呈现问题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证实,在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收集学习材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收集到什么质量的学习材料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决定,当教师把它当做作业或者任务布置给学生时,学生的普遍态度——消极,抵触,往往出现很多人不带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全面的现象;当教师为学生营造收集学习材料的情景以及把收集材料的权利交给学生时,学生的普遍态度——积极,热情,材料收集的不但数量足而且种类丰富。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3.研究显示,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准备的进入课堂,这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反映是迟钝的,间断的,更不会自主的、真正的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参与的课堂讨论与合作也很形式化。这时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只能采用直接灌输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体验得到结果的方式简单解决,但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最有用的办法是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合作来解决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这由学生的年龄和问题的难度决定。
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艺术创作的重点就是“自由”,没有明显的对错界限。当学生自主创作的意愿受到限制,他们就开始感到有压力,创作行为表现的很被动。
5.在美术学习中,没有优质的交流,评价和反思就失去了下一次优质创作的机会。教学的全过程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互评,自评,游戏评价众多的评价方式,每一次评价,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地了解,能更准确地使用美术语言,能对他人的艺术创作有客观的评定,能激发再次投入创作的热情。
综合起来看,通过上述的研究过程,逐渐培养起学生一种新的美术学习方式: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在课堂的合作,体验,讨论,探究过程中以及老师的适当帮助下解决问题—有很大选择权的艺术创作来验证问题——交流合作反思后认识自我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
1.在教学研究之初由于缺乏理论经验,研究步骤不明确,耽误了很多研究时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才能正确的指导教学。
2.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也不能灵活运用,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应用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也才能暴露出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学科教学策略系列·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尹少淳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在课堂上是其乐融融,还是冷漠呆滞?对生物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消极,还是越来越积极?对生物学科学习的信心是增强还是减弱?
最开始我对问题的看法是错误的,抱怨中考取消生物学科,导致学校、班级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生不爱学。但从学生中调查发现: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喜欢生物学科的学生比例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不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与学生沟通,与老师探讨,查阅相关材料,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这个阶段的孩子意志力薄弱,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
2.社会和家长存在着认识误区,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而在高考中生物所占分值最低,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从而使生物教师课堂教学面临挑战。
3.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常把知识变成不可移动的“重物”,学生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为了“再现”。 许多教师教学中最大、最多的失误,是让自己的学生把主要力量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即背教师讲过的东西,死背教科书。生物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
二、教师是主体,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之一:让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反思过去教学中常见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对个人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倾向是指向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人们通过“挑战―成功”,能获得满足感。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中,有一个现象叫作“任务驱动”。例如,可以用限时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合理安排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的比例,及难度的渐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要具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模式之二:将学生引向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密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教师根据“不教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并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3.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要能够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积累,获取新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技巧之所在。因此,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那些知识的联系,要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而不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创造性劳动,学习将变得轻松、有趣。
生物学中有大量的知识阐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生长与衰老、遗传与变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正是这么多的矛盾与对立,才有生命及生命活动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生存的生物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才构成生态系统,建立动态平衡。这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生动教材。
教学模式之三:改进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用眼、用耳、用嘴、用手,而且还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进度。
究竟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人本观
一、以人为本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调控学习效能的过程,是主动地把教师的强化任务内化为自己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要转变角色,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和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逐步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行为主题;要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自己是发展的主任,做学习的主任,自己应该主动去掌握知识,积极反思自己的认识活动,自己评价学习效果.
二、以人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指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主动发展能力;一方面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要明确学生主体的生成条件和培养途径,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灵性的大活“人”.教学中要讲授基本的,必须的,有价值的知识,要把知识传授过程变为智慧传达的过程,既要注重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准确性,又要主动将知识的智慧含量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要贯彻认真验证和亲自体验原则,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在理性思考中,在生活体验中发现并理解教材内容的意义。
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精心筛选、设计思维空间比较广阔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应用性、隐蔽性;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惊醒思维和实践活动,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积极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争辩、讨论、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表达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说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暂时不能说不能做的,也要让他们努力去说,努力去做。在探究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论;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
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要提倡主动的、构建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防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以人为本要贯彻平等原则
程中师生平等,师生平等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的过程。
要树立现代师生观。教学过程中师生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自我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是一种有着共同教学目标的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是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要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以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要强化“类”概念,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学习权利,相信没个学生都能成功,更过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学生,寻找“闪亮点”,给每一个学生都指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要把学生单做研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学习材料的接受、判断、筛选、组织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重构新的知识结构,对前学习对象进行新的分析、判断、综合、组合,形成新的观点,所以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只有将学生当成是个研究者,才会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会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把尊重学生的做人尊严与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统一起来。
四、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以人为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活动中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方向的差异,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差异教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全面发展”。
尊重差异一要承认学生差异的客观性,不追求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二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把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创造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 联结学习论;认知学习论;课堂讲授法;结构教学法;先行组织者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为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法。
二、学生由联结学习向认知学习的转变
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联结学习论的直接受影响者,高中阶段他们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总怕漏下一句话;一本一本地记笔记,总怕落下一个字;题目一遍一编地做,总怕少做了一种题型。结果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记忆,在问题情景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景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的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接受认知学习的训练。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二是课堂讲授法有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以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讲授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比较适合于刚入校的学生。关于课堂讲授法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课堂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其实,无论是学生注意力下降,还是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都不是课堂讲授法本身的过错,是教师没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运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注意结合下列方法。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所谓的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整理如下: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是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分类的项目。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1表示。
(二)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的基本理论,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在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围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的填列来完成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或事项,帮助学生得出下列结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理论上,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显然有其局限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设置账户”的问题。即给每一个会计科目设置一定的结构,来反映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构首先要反映“期初数、增加数、减少数、期末数”。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这就要求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复式记账”。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如图表2所示。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最终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是三个主要环节。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3作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工作。
这三条主线基本上概括出《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之间的超级连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衔接自如。这样,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自然形成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
五、《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的应用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准备“先行组织者”。
(一)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先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鲁滨逊记账的一段话:
“……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学内容就自然归结到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对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二)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引用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复式记账”的描述。
“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949年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教授、学者,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在他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 de Aithmatica Gemetria ,Proportion et Proportionalita 》)第二章“计算与记录详论”(de Computis et Scriptuis)中系统描述并总结了流行于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一带商人所用的复式簿记法(威尼斯簿记法)。这书明确指出“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商人“应建立备查簿和分类簿两种账簿”,“无论现金收付、货币种类,还是变换的价值都应记录”,特别是对那些持续经营的企业,他同时要求每年计算一次利润并进行结账,这对于保持合伙的友谊与合作是必要的。该书指出:“(如果)将你财产目录的第一项即你所拥有的货币数量登记到日记账中去,为了理解财产目录的内容记入日记账和分类账,你必须学会另外两个术语,一个称为‘现金’,另一个称为‘资本’。……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
500年前,Luca Pacioli传授人们的记账技术,居然今天仍然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运用,而基本上没有改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歌德(Goethe)赞扬复式簿记是 “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 。
这是对复式记账法的一般性描述,为教师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内容作好了铺垫。例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这一做法沿袭了“威尼斯簿记法”中的做法:“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显然,“威尼斯簿记法”中以“借”表示资产增加,以“贷”表示资本增加;以“借”表示资本的减少,以“贷”表示资产的减少。最后,教师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图表4)来说明这一结论。
六、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本节内容的总结。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提出问题:“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说明总分类账户的登记结果绝对无误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基本正确,但不能检查出诸如重复登记、漏记、科目错误等错误,因此,试算平衡不是万能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学生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与试算平衡表进行区别,提出问题,试算平衡表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试算平衡表是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是检查某一个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引入。在讲授完会计账簿一章后,提出问题,假设账簿记录正确无误,是否说明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某中客观原因导致账实不符?如果账实不符,根据账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还是根据实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财产清查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讲授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出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七、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都说明了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一个完美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堂课,教师应谈及下列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方向、关注的会计实务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教师,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同时,学生的信任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教师精心备课,潜心科研,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介绍《会计学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书目;介绍《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听课为主,笔记为辅,课后阅读补充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学校图书馆,高校学生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图书馆便是良好的阅读、学习的场所。
学期结束,除了对本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介绍下一门与之衔接的专业课《财务会计》,介绍《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 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一、易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柏拉图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尚未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学习没有目的性和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学习,尤其是小学生,这成了每个小学教师每堂课的首要任务。而多媒体中的录像、图片和动画为课本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它更具有活力和真实感,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10 colors,在巩固颜色单词这个环节时,我制作了颜色转盘ppt,避免了枯燥的复习,增加了复习的趣味性,学生十分感兴趣,纷纷举起小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At School,这一单元主要是介绍各学科科目。上课请每个学科教师都到课堂上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拍摄了各学科教师的相片,并制成PPT,让学生来介绍各学科教师。当一出示PPT,学生马上纷纷议论开来,学习热情高涨,马上进入了学习状态。This is ... teacher. This is ... 在复习环节中,我把所有相关的科目老师的相片制成剪影状态在PPT中显示,让学生猜“Who is he/she?学生很感兴趣,踊跃发言。
二、易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中国,特别是我们这个小县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所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口在英语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六年级比较级与最高级时,在课的导入时,我让学生观看奥运会刘翔110米跨栏夺冠的场景,并让学生思考:They can run fast. Who can run faster?Who can run fastest?学生在观看了这场激动人心的赛事后,很快就得出了答案,体会到原级、比较级与最高级的区别,并对我国运动员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到自豪。
三、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拓宽学生的视野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选择合适的加以利用,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模块是关于语音知识的。语音知识比较难,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英语字母积木》节目,在上语音这一模块时,我总是放一集相对应的《英语字母积木》。由于《英语字母积木》的内容生动形象,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很快在动画中领悟了发音要领,再回到课本教学,学生就觉得非常容易了。
我们这里是个小县城,经济不够发达,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往往只是来源于课本,很难接触到外国本土的语言资源。而如今电脑的应用,信息文化多了一种又经济又便捷的交流平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向学生推荐了家喻户晓的小老鼠Maisy及咕噜牛The Gruffalo 系列动画故事。让学生课后在家中观看这些英语动画故事。由于这两部系列动画故事,每集时间简短,内容简单又贴近生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资源,让学生了解了一定外国的文化,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英语要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Unit 7 At the Restaurant是关于饮食的。于是我让学生在网上学习关于西方更多的食物,并且学会读音,摘抄下来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后的网络自学中不仅学会了更多相关的西方食物单词,如咖啡coffee,三明治sandwich,比萨pizza,意大利通心粉Italian pasta。也了解西方人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差异,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习惯用刀叉。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课堂上如果刻意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使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成了“放映员”。而给予过多的信息,学生也无法准确地摄取所需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内化。只有正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避免负效应,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由于隐形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且形式多样,可能会涉及到学校正式课堂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形式,甚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此,会对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种影响是多元化的,通常会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显现出来。由于隐性课程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其形式不会受到科目内容的限制。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氛围与讨论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的一种形式,隐性课程会随着各种学习状态产生变化,增强学习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利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隐性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一)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当按照教学的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外语课堂教育属于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例如,教科书、多媒体以及黑板等,使用这些工具与手段能够使教学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明确学生学习的要点,理解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使用图像、声音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在课外活动中增加隐性课程
英语课外活动通常范围较广,形式多样,但却不能够轻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英语与其他课程不同,涉及的内容需要通过第二种语言来展示,因此,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意愿等进行编组,综合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小组活动能够通过表演以及阅读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收看英语影视以及英语晚会等形式。使用这些方式能够消除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时的不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三)利用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关键,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教材除了学习辅助读物、教科书以及指导用书外,还可以包括计算机软件、图书资源以及录音光盘等。此外,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还包括了下列两方面,第一是文化意识,第二是思想道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教材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介绍外国的文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师应当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极少,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西方文化,提升学习兴趣。
目前,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通过感知与理解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充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结语
晚上好.
说起育儿经验,我远不如在座的各位,我才只是一个一岁孩子的母亲。各位家长有比我更成功的经验,你们的孩子都十分可爱、活泼、调皮,有自己的所长。在此,我只是作为一名专业数学老师来谈谈自己一点想法。
那就是让数学走进生活,打开学生的数学生活之门。
“新课程”这个词,我们很多家长可能早有耳闻,我们这一界学生从XX年入学后,接触的就是人教版的新教材的,新教材的数学课本,选材更富童趣,更贴近儿童生活。让小孩和数字玩游戏,避免了枯燥的纯数字教学。教材还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与生活亲密接触,更注重引导孩子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感悟数学的作用,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取消了原来意义上的“应用题”概念,不再安排单独的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生活场景出现,如图画、对话、表格等。让孩子就场景提出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解题的格式也不再过于格式化,新教材还提倡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引入开放题,打破了“方法单一、答案唯一”的陈规思维。
数学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那怎样才能使我们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时时都需要理解的科目,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好,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看见数学就害怕?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外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使自己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比如对那些儿童来说数学究竟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什么?着些问题比是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当我们实际接触到数学后用所领悟。
一学习材料的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前提。二时间操作是数学的主要方式。三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有效途径。一个人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就要从小学开始,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育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使学生牢固的获得数学知识,熟练地灵活地准确地解题。而儿童的成绩好,就表现在学数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记的多练的熟。导致学生学习的对象常常被看作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内容能够熟练运用。在应试教育的被迫下,使学生成了成绩的奴隶。导致许多学生从小学是就开始对数学产生不好的影响憎恶数学。发展儿童对社会生活的事件和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兴趣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当儿童面对量的有承认自上而下的人为的文化中编造出来的,而与自己升华相割裂的符号命题或公式是可能就会觉得数学与我们生活无关,好像学学都是数学家的数学,就是家长老师硬塞给他们的难题,就是他们非懂不可的符号,就是他们读出并记住的公式,并且会用来计算。总之,在儿童心目中数学就枯燥无味。在这些年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在儿童是想法让他们产生兴趣。
第一,让他们先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思想的方法等。
关键词:学习成效 学习策略 策略训练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人们一直认为,如果教师尽其所能,想方法搞好教学,教学效果一定好,学生也收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研究发现,教学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学习成效和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学习策略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一、提高学习策略训练的意识
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要根据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和学习现状而定,课堂是训练和运用学习策略的重要场所,要学会学习策略的迁移。总之,要提高学习策略训练的意识。
1.自主意识
有意识地关注自身学习的认识加工过程,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自己决定想要学习的内容,争取任何学习的机会。
2.反思意识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就是指对自身学习加工过程中的意识。反思语言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做了什么,什么该做而没做,什么不该做而做了。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问题来思考:哪些是英语学习有用的策略,怎样通过听、说、读、写来交流,怎样更好地利用各种学习材料来学习,怎样区别英语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并将其他科目有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
3.自我评估意识
通常学生都希望教师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评价,提高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
4.策略意识
学生学会识别自己或同学正在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推广使用该策略。比如,已经会运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那么就可能掌握推理的阅读策略
二、发展听、说、读、写学习策略的训练方式
由于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英语学习策略的体系大致也由这四个部分策略构成。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列举一些较为典型的策略范例,并简要论述其训练方式,以期对学生的策略训练有所启发。
1.听――预测内容,训练语感
预测不仅可以应用于词汇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听力训练策略。听前预测可以才促使听者认真阅读问题选项,对选项渗透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增强听力质量。因此听力开始之前,学生可以根据问题选项提供的语境信息,对听力内容做出预测,养成先读、后想、再听的习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感。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一些听力常用词汇句型场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还可以把内容相近的听力集中在一起练习,反复多听培养自己迅速捕捉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2.说――用唱歌训练说话,克服焦虑
一直以来,口语都是英语学习中难点,因为缺少语言环境,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很多学生对欧美流行的英文歌曲情有独钟,是不是可以通过听唱英文歌曲来训练口语,培养口语的兴趣呢?
经典的英文歌曲不仅曲调优美,而且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文化导入的绝好材料。学生可以先熟悉曲调和节奏,之后熟读歌词。歌曲本身不长,反复练习几次后就能流利得读完整整首歌词,最后配合曲调演唱。演唱中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了解西方文化,更关键的是歌曲中的口语和词汇技巧在美的熏陶中被轻松掌握。
口语中的情感策略非常重要。情感策略是对自身学习的情感动机和态度的调节,如自我鼓励和降低焦虑感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情感策略,最明显地体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口语中的语法错误。有些学生过分追求语法的正确性,因而不敢说英语。究其原因在于平时的学习过分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其意义,久而久之,稍有错误心理就产生焦虑。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很少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教学,一旦被点名回答问题便结结巴巴,惟恐出错。遇到交流障碍时更是不知所措,不能即使克服困难、调节策略、疏通交流。
因此,在口语训练中,学生要自始至终关注自己的情感,选择难度适当的练习材料,设计主动新颖有趣的交流活动,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英语学习,特别要正确对待口语中出现的错误,学会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错误。
3.读――速度和理解率一起抓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以信息搜索为特征的泛读不再是精读的辅助手段,而是需要切实掌握的阅读能是能力。
阅读中的补偿策略非常重要。补偿策略即学习者使用迂回的方式或利用各种信息来掌握语言的方法。它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补偿策略使学生考虑语篇的整体结构,靠上下文猜测生词,正确领会言外之意,深层理解语篇。现实阅读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自觉运用补偿策略,充分利用主题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概念。许多学生遇到生词时靠查字典解决,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正确把握该词的语篇含义。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学生要培养补偿策略意识,运用top-down model策略阅读,注重文章的有机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句来表达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的中心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串联起来的。所以阅读前可以先浏览一下文章各段的首句和尾句,在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再回头仔细阅读,可大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写――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写作中认知策略非常重要。认知策略,就是理解并生成新知识的方法,如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所学的语言知识。例如英文写作,不同的体裁需要有不同的结构,可否用对汉语不同体裁的认知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Chomsky的语言普遍性理论英语和母语之间存在着共性。因此在汉语环境中练习不同体裁的英语写作时,可利用认知策略,使汉语中熟练掌握的文体结构、上下文衔接技巧产生正迁移,有效地影响英语写作。但认知策略在写作中使用的频率相当低,虽然学生掌握了母语各种体裁的文章结构,但在外语的环境下,学生运用该知识的速度很慢,效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写作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坚持反复长期训练,达到对写作的自动化认知。
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训练,能促成他们自我总结、反思乃至生成新的策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使语言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从而改变外语学习低效的现状。学习策略训练会使学习者“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更加强悍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更加灵敏的头脑。”这不仅使学习者更加省时高效,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成功应对未来的复杂情况,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素质学习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叶琳.素质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2,(2):16.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有很大提高,教师观念要转变,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先导,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并反映于教学方法上。
一、教师观念要转变
1.教师要转变学生观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不能用老一套单向度信息的传递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
第一,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利于加深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不仅指学习材料或学科科目,它还是一种过程和意识。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可以超越原有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的做法,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第二,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传统地,实现课程目标就像“接力棒”,课程由专家设计出来后,再由教师对课程进行解释和实施,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解释与实施的质量。要实现课程目标,教师既要理解设计者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涵义,设计者选择现有内容的原因,又要理解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所N含的对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二、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方法
1.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课堂教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实践、试验等方面的能力,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如我们界首市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了较多名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实地开展调查,访问有关老人、专家,一起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事迹。
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辩和探索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如果学生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必须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师一昧讲述教材的教学模式。
3.采用现实参与法,培养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坦言:组织编者《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可以看出,历史要维持永久的魅力,必须与现实联系。历史教师的使命还应包括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
4.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过程,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意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运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主体知识体系和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灵活的、开放的联想、迁移和重组,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说明新的问题,这便是联想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结合其他各学科知识和结合课外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如结合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报纸新闻、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等进行联想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概念,积极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