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第1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激励机制 双因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08年开始,国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使其课程化和系统化。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在就业时把握方向、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优先发展”,使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规划,确定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在大学里学习和活动。而这一过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充分调动大学生内在动力的过程。如何激励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手段对自己进行规划,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社会、家庭、学校、个体需求等因素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是“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优先发展”,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尽早树立目标,确定职业理想,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交往活动更有目的性,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更有方向,实现优质就业,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然而,由于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并未根本改变。如何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成为观测和评价高校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真正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落到实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大学生对主客观因素进行汇总、分析,最终获得解决自身就业目标、职业理想问题的过程。那么,激发大学生规划自身、调整状态的内在动力就是其中的关键。在此我们引入了管理学的双因素理论进行探讨。

二、双因素理论的概念及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一)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利克 ・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的。该理论最早应用于分析公司员工工作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出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模型。该理论提出,构成员工的工作机制的基本影响因素有两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把引起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企业的规章制度、薪酬、员工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关系个人工作环境的因素;促成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如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工作业绩、工作被认可度、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自我提升等内容。企业员工对公司的满意程度决定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只能依靠激励因素,而保健因素仅对降低员工的不满起作用,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经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在工作过程中,当保健因素匮乏时,员工会对工作感到不满意;而当保健因素满足时,员工不满意程度会降低,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并不会因此而大幅度提升,员工会因为个别影响因素的满足而形成对工作的暂时满意,却持续时间较短;员工的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时,会感受到鼓舞和满足,从而工作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因激励因素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激励效应会持续较长时间。根据双因素理论,人的满足程度和保有的积极性成正比。双因素理论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被普遍认为符合客观规律。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想要做什么”,同时,帮助学生“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完善自我、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用于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的双因素理论对于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动力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二者的关联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中,也存在两个维度的关系,也就是组织维度和个人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全过程。组织维度包括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评的网站、测试软件,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讲座、指导、创业基地的场所、指导的人员等等,都属于组织维度的范畴;而学生对自身探索的兴趣,希望能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主动树立目标的内在动力,属于个人维度,需要通过激励的手段加以实现。这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相类似,“保健因素”是影响“激励因素”的必要条件,通过组织的维度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体系的内容和发展、了解职业理想和发展的前景等等,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抓手,但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个体提供行之有效的案例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逐一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实践中充分肯定W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自我的潜力,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实效性,探索发挥内在动力的长效机制,是“激励因素”应该发挥的作用,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发挥“激励因素”的方法探析

按照双因素理论来分析,目前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保健因素”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教育的保障性措施,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如何发挥“激励因素”的重要作用,才能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一)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员除了理论课教师之外,一般都是由辅导员担任,但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指导也都流于表面,无法细致深入地帮助学生分析和制定具体详尽的计划,导致很多活动组织的时候轰轰烈烈,但实效性差。应该充分发挥班主任、班导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的能动性,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尽量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接受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规划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监督、反馈和调整。

(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具体的行为,并以此作为观察日后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观测点

通过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课堂知识的领会、心理测评的结果、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在每个学期初制定目标和详尽的计划,在学期末针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以此来直观地观测其计划与效果是否达成一致,同时,作为“保健因素”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组织者而言,我们也能够直观地评价工作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调整计划和目标,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

(三)及时反馈,调整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在每个学期通过学生成长手册的反馈与工作的实效性的评估,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将“激励因素”的发挥作为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邢以群.管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2] 高惠娟.大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的策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 ,2010,8(8):48-50.

[3] 孙晓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综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6(3): 111- 114.

第2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编辑;职业倦怠;职业生涯规划

与企业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同,出版领域一直对编辑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关注。而由于编辑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内容单一、缺乏升职机会等工作特点,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在社会为编辑职业注入新元素的今天,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分析职业倦怠也必将为此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开拓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职业倦怠是编辑职业生涯道路中经常会遇到的障碍,成为制约编辑职业发展的瓶颈。对于编辑的职业生涯来说,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程度决定了期刊的发展程度。显而易见,职业倦怠是编辑自身职业规划的枯竭,是职业危机的一种。由于编辑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期刊发展的前提,编辑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可带动期刊的发展,故编辑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必然会导致编辑自身职业生涯和期刊发展俱损。

一 职业倦怠和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产生职业倦怠的症状有:对职业前景茫然,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易产生疲劳、厌倦、焦急、烦躁现象,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心理疲乏。

2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的一生中谋事立业的重要环节,是指从业人员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编辑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它是由编辑一生中所占据的一连串不同职位构成的连续的过程,是编辑将个人发展与期刊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出的有关个人在事业发展各个时期的规划。

由于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校对,具有重复性、繁杂性和利他性,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另外编辑所处的编辑部人员较少,与他人交往不频繁(即便与作者、审稿专家交流也大都通过Email、电话联系),工作环境的一成不变和人际交往的缺少,容易造成编辑缺乏活力,产生倦怠心理。

编辑职业倦怠的出现,与编辑自身因素密切相关。编辑不像教学和科研那样有桃李满天下的骄傲和成果得以发表的喜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文字工作,使之易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从而缺乏对工作的热忱;另外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容易熄灭编辑的激情和上进心;编辑专业性强、学科知识相对稳定,重复不变的知识结构缺乏吸引力。这种重复不变而又缺乏吸引力的工作状态,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在工作中既不想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也不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现状。长期的伏案工作,又引起编辑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许多编辑经常会感到疲劳、虚弱、耗竭感、失眠、颈背痛、咽喉痛、头痛、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等,尤其是工作紧张时更是如此。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情绪疲惫对编辑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

2 环境因素

编辑职业倦怠与所处的生活、工作、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作为科技期刊,一般归属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技期刊单位都属于附属服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在经济方面,由于科技期刊以社会效益为主,重在发表学术成果,传播科学知识,鲜有广告收入,而期刊发行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办刊经费和编辑工资全靠单位发放。这种工资收入与同单位的科研人员、教师相比,差距很大。在社会层面上,收入也相对不高。同时科技期刊是发表学术性、科技前沿的阵地,对编辑的学历、知识结构、英语、计算机水平等要求又很高,大多数的青年编辑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甚至获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很高。这就使得工作的辛苦、高要求程度与编辑所获得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待遇形成较大的反差,造成编辑产生职业倦怠。

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期刊社对编辑的职业规划与编辑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它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总体设计,又是单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略。职业生涯可分为职业适应期、稳定期、衰退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编辑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自身的潜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期刊社来说可以实现编辑个人与期刊的双赢,有利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编辑的才智,让业务上有不同专长的人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有利于促进期刊社的有效管理。

从编辑个人角度来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4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编辑职业中得到什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以及这些要件与自己考虑的备选职业(职位)、发展方向是否匹配。

(1)目标设定。认清期刊在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其切实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要素和依据,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和分析自己选择的职业信息和资源,帮助自己了解有关职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制订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另外,还可通过科技期刊所属的科研单位参与科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

(2)自我定位。尽可能地弄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确立崭新的价值观念。明了自己处在职业周期的哪个发展阶段,同时确定自己的技能所在,并将这些技能按照水平高低加以排列,然后进行自我评估。

(3)目标实现。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去争取目标的实现,包括向上级领导说明自己的职业倾向,向期刊和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技能、工作经验和职业意愿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密切关注和利用可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那些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4)反馈与修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

2 期刊社的作用

期刊社对编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具有紧迫性,期刊社应当将编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进行职业发展策略、鼓励创新、给予公平竞争机会、进

行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

(1)搭建平台。将科技期刊的战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和编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建立与编辑职业生涯管理相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职位阶梯,明晰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多功能培训体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实现编辑自身素质的持续提升,为编辑提供发展机会。

(2)评价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其价值观完善评价体系。对编辑个人能力和潜力进行评估。通过测评,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编辑的能力和潜力。

(3)职业发展策略。在编辑的不同职业阶段采用不同的职业发展策略。对处在职业适应期的编辑(新上岗编辑),职业发展的重点首先是进行编辑业务知识培训和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在职业稳定期,期刊社应当为编辑开辟更宽的职业出路,注重编辑的晋升和进步,赋予更多的重担和责任,鞭策和激励编辑朝更高的层次发展。对于职业衰退期的编辑,应适当减少其工作量,尽可能将其安排到较为擅长的岗位上工作,使其专长得到充分发挥。

(4)鼓励创新。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应当将其作为编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职业适应期,要培养编辑的创新意识,发掘创新能力,多以主编的角度来为期刊的创新和创优出谋划策。在职业稳定期,要注意发挥编辑在业务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帮助其拓展创新空间,多出精品栏目,多组优秀稿件。在职业衰退期,要避免编辑落入老套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编辑进行创新培训,可以使编辑始终以充沛的激情创新创优。

(5)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的主要形式包括帮助编辑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指导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期刊需要,确定职业目标、进行讨论沟通、举行专题讨论会等,使编辑与期刊需要相结合。

除了期刊社对编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外,期刊社的人文关怀和寻找合适的途径使编辑压力得以释放也很有必要。例如轮休或利用机会进行参观考察等,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第3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2006年度科研立项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A16。

作者简介:汪风涛(1951―),男 ,汉族,湖北省红安县人,湖北师范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定向与定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追求,在学校的指导下,对自己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个时髦的话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成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行为研究所所长孙彤教授指出,职业设计往小里说,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往大里讲,会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兴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这足以说明每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大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和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浪费青春。同时,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人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严格履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走向成功。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至长时间不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点,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合理定位,并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一)自我分析与评估

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生涯机会评估,也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首先是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评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评法,亦即自我反省、自我分析;他评法,就是家长、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分析评价;测试法,利用职业测评软件对自己进行测评。在自我评估时往往把几种方法共同使用。

(二)职业环境分析

我们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社会环境与职业环境有客观的认识与合理的评估。一是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二是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三是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四是职业环境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域分析等。

(三)职业目标的确定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常分为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目标。大学本科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课程计划制定学年、学期、月、周、日等具体目标。近期目标一定要具体,只有具体小目标制定好、完成好,才能保证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制定实施措施

在职业生涯目标确立之后,大学生应当积极探求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能的措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并将其详细地列出,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估这些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选出最合适的途径,以便向自己确立的生涯目标迈进。

(五)反馈与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经设计就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和标准,把社会需要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看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既考虑个人的因素又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大学生要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

(二)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

(三)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特长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第4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1-54.

第5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第6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 体系设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战略。党的十明确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很多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多种服务和帮助,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依据个人特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潜力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阶段目标。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五阶段工作体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培训;(二)开设创业相关理论课程;(三)举办各类创业计划书和技能大赛。各种途径以不同的侧重点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知识结构,完善创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讲座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创业教育是业余时间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创业教育大多从学校角度出发,采用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很少有从创业学生自身特点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符合学生个性的创业教育。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方向是帮助大学生进行未来的职业定位,创业

教育的主导是培养大生的创业能力,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当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论引入创业教育有以下几点意义:(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定向,使学生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合理地选择并确定未来的创业目标和方向。(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调整大学生的创业期望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能力,为毕业生的创业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依据自我潜能,进行创业设计,为未来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业教育方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着眼于"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使创业教育融入到系统的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体系中。而该体系的发展方向是以创业教育为抓手,不断促进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融合,对学生创业素质和潜在能力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构建和拓展,反映了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规律。

按照高校教育教学安排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体系内容,可分为自我认知、环境分析、创业目标确定、创业计划实施和创业评估和保障等五个阶段。

(一)自我认知阶段。此阶段为创业教育基础阶段。高校应结合开展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对学生职业兴趣与价值取向进行测评,普及职业规划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对未来创业做好规划设计。通过职业认知,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选择有创业特质或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人后续培养阶段。

(二)环境分析阶段。此阶段为创业教育深入阶段,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和创业教育网站等途径,广泛宣传社会、政府和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宣传校内外的创业事迹,及时报道创业实践动态。经常性的组织以创业为主题的校园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各类论坛(讲座),以及创业成果展示、创业项目推荐,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让具备创业意向和素质的大学生认清组织和社会环境,正确评估创业机会,确定创业目标。

(三)创业目标确定阶段。此阶段为创业教育确定阶段。高校应以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有目的地使创业教育融入到常规教育中去。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的,了解创业方向,掌握创业基本技能,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创业目标,并制定出对应的创业规划。

(四)创业计划实施阶段。此阶段为创业教育实践阶段,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挑战杯"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竞赛活动,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企业开展合作,提炼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并利用社会力量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本阶段目标在于提升创业能力,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为未来走向社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五)创业评估和保障阶段。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为确保创业教育的有序、顺利开展,应该完善创业教育制度、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教育师资、扶持经费的持续投入。对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为其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巍巍,蔡晓群.基于提升就业力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黑龙江教育

[2]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仁[J].继续教育研究

[3]顾惊雷.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国际比较-背景、政策效果与借鉴[D].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第7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六级递进 教师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82-02

一、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背景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以及学段、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该意见还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

长期以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一直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内涵建设的第一品牌、改革发展的第一财富,把教师作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关键、最核心、最宝贵的要素。《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各类人才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的良好环境,形成强大人才合力”。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要实施“123456工程”,即一个提高(提高教师队伍的总量),两大任务(培训进修学习、校企合作),三个优化(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四个引进(引进拔尖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五项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培养工程、技术能手培养工程、技能大师培养工作、课改专家名师培养工作),六项达标(学历达标、职称达标、“双师”达标、生师比达标、专业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达标)。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还同时提出,要按照“普通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专业带头人专家、名师”的“六级递进”培养路径,建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师成长机制,形成“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氛围。

二、“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指教师个人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通过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以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专人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教师个人规划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达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同时,教师在总结经验、展示成就、体验成功的同时,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并及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并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有助于教师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促使教师自我反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能为学校制订教师培养策略、学校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基本依据;有利于学校的主动、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为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一)“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在原来规定填报《教师业务档案》的基础上,增加“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并通过建立的学校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有关信息。

“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要适合自身的特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可考核性,如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二是时限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要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三是相关性。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既要与个人的职业发展观和发展需求相联系,还要和学校及各系(部)的总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四是集中性。要根据自身和学校的实际,合理设计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目标的大小和幅度要适中,重点要突出。五是适应性。要在对未来阶段一定预测的基础上考虑职业的发展问题,以提高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现措施的弹性空间。

(二)确定“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各梯级人员的条件。

(三)教师、教学部门以及学校在“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个人的责任。进行自我职业评估(包括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个性、职业价值观、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职业评估),与本系(部)和(教研组)交换意见,设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执行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行动计划,进行自我职业发展的绩效评估。教师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校及专业团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听一次专家讲课、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一次校级以上培训、参加一次校企合作实践。

2.各系(部)的任务。结合本部门专业建设,做好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各系(部)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教师清楚学校专业建设的架构和发展方向,帮助教师审视自己对专业方向选择的正确性,引导教师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构想和计划安排,充当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辅导员,为教师职业目标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高指导和建议,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效果初步评估并提出系(部)意见。

3.学校的任务。为“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和建议,保证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考核、培训、待遇等相关管理机制,按照有关条件对在各梯级中的教师给予认定,并进行有效诊断评估。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培训和考核工作。具体工作由教务科、人力资源科和教育研究督导室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四)企业实践经历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通过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广西工业职教集团两大平台,开展“专业教师访百企”、“百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经过企业实践,教师了解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规律,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加工工艺、设备操作技能、岗位规范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为保证顺利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制定了《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关于实施“六级递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意见》,补充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星级教师评选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制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考核、奖励制度,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激励保障。学校实施了岗位管理和教师聘用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从师德和教学工作态度、教学任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学生评教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奖励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收入分配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经费保障。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经费逐年提高,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培训以上的培训研究2次以上,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总之,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经过不断完善成长机制,以及“压担子、给任务、引路子、出点子、树典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涌现出了在区内外知名的教师团队,培养了一批发挥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已由过去的“不求一流球星,但求一流球队”转变为目前的“拥有一流球队,凸显一流球星”,形成了结构进一步合理的“六级递进”梯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第8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问题、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为止,我国中职学生近千万人,是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来源。然而,中职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低,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社会中,就业压力大,从事的工种强度比较大,容易受到社会的轻视。因此,中职学生对职业发展的信心比较不足。为了让中职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就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中职阶段极其重要的内容,对整个学习活动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影响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让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刻树立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职业观。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的动力,在中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心中树立了职业理念的中职学生,他们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会以学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为中心。再次,职业生涯规划会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就业压力比较大,工作强度大,因此,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规律,提升将来选择职业的信心。

2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技能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职业意识比较淡薄或者缺乏。多数中职学生在自己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上缺乏自己的见解,基本上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他们并不了解自己专业与今后从事职业的关系,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更无从谈起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

2.2职业定位不清晰

职业类型分为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等,而职业定位就是明确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多数中职生很难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类型时比较迷茫,基本上是听从家长或亲戚朋友的意见,很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职业。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自控能力差,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很少进行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

2.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实践指导

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且都是由德育课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负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基本上没有实践指导环节。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设立了就业办这一部门,而这一部门的主要职责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见面,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就业指导。德育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就业办的工作缺乏有效地联系和协调,两个部门各施其职。这就导致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

2.4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应涵盖职业选择、道德培养、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规划决策能力,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应该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当中。就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课程教学来看,教学内容只注重就业信息,面试技巧等方面,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窄。以至于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缺少职业意识。只在课堂上理论的讲授,缺乏实践性体验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很少进行真正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适应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

3 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3.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牢固建立职业的理念。首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德育风气,通过严格的纪律教育,培养学习的规则意识,让学生明白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规则,守规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意识。再次,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职业理论,文化课教学时,培养学生在职业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文学修养和逻辑思维等;专业课教学中,多通过实训指导,加强学生的技能意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3.2明确自我定位,规划职业生涯

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了解自已的兴趣、爱好,优势与不足,明白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加强对自身的了解才能设立职业方向。设立职业方向后,应规划好职业生涯目标,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职业目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制定好合适的目标后,就做好严密的计划,确保目标的实现。这些计划主要包括参加教育、培训、考取证书方面的措施、时间安排等。目标和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目标和计划也需要重新评估和修订,以确保目标和计划的顺利实现。

3.3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指导

中职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除了课堂教学外,参加的其他实践性活动很少,视野很窄,无法形成比较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只有让中职学生多参加校园外的实践性体验,才能对职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学校的就业办或实训部门就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如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行业实践、行业行情调查等等。我校就比较注重校企合作,让企业成为我校的实验基地。如与康辉旅游社的合作,使该旅游社成为我校旅游专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与网络公司的合作,使这些公司成为我校网络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场所。

3.4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较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和德育课教师要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组织学生参加“我的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以“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技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选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迹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刺激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激发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4结语

中职教育为社会培训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了中职学生职业的信心,是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目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寻找有效的对策来积极解决,为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发挥应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慧敏.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生价值观的影响[J] .现代企业教育,2014(2)

[2]任士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谈[J] .才智,2011(1)

第9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体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1-0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求职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审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开展、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尤为重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有的甚至还将其列为必修课,规定了必修的学时、学分。但总体来看,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较为传统,许多东西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缺少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互动,缺少对自己、对职业规划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在实践和实施过程中收效甚微。笔者拟基于体验式教育理念,以多年来的工作对象——高职汽车专业学生为主体,探讨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学习模式,让高职学生形成清晰的生涯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使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生动有效。

职业生涯规划和体验式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其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生涯规划由生涯辅导演变而来。1908年,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局,他提出的特质因素论成为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64年,帕特森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生涯理论,将当事人中心的论点用于生涯诊断、过程与结果之中;以舒伯为代表的生涯发展论则依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相配合,将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后来又加入了角色理论,创立了“生涯彩虹图”,舒伯的理念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职业辅导起源较早,但中断时间较长。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开始指导学生择业;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职业指导部,以帮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之后因种种因素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职业辅导在中国才再次萌芽。在高校,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公共课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关于体验式教育 “体验”通常是指通过时间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关于“体验式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其中较为广泛被引用的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体验教育协会认为,体验式教育是一个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构建知识、技能和价值的过程;奇克林认为,体验式教育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件事或多个事件后而产生了判断、情感、知识或技能的变化所产生的学习过程;基顿和泰勒则认为它是“表明与被研究现象直接相遇”。体验式教育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包括课堂学习、专业研究、文化活动、实习实践、拓展训练、服务学习及合作学习。“体验式教育”与“体验式学习”两个术语的明显区别在于“体验式教育”主要面向教育者、辅导者,而“体验式学习”主要面向学习者、体验者。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体验式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与传统理性主义的教育方法,以及华生、赫尔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行为的结果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体,学习内容以知识、内容为本,注重知识、技能学习,学生被动式而非主动式地听、记、考试,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学习过程单向沟通、单一刺激,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的教学效果。而体验式教育以团队或个人学习为主体,学习内容为即时的感觉、内容和过程,重点关注态度、观念、能力的学习,学生高度投入、参与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为双学习者主体,且以学生为主,学习过程可提供个性化、现实化的体验环境,学习效果会更持久。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知识理论的掌握、国情政策法规的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拓展训练、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素质理念。因此,应将体验式教育应用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形成适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式课程模式,真正将“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汽车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计

(一)理念和目标

基于体验式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的“做中学”引入我院汽车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设计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任务,变传统的“概念——案例——练习”教育为“能力目标——任务——知识”的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训练,提升学习效果。以学生为本,着眼于高职汽车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创设职业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认识自我及岗位特征,掌握必要的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确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高职学生更能把握成才方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生涯规划能力,增强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

(二)教育模式整体设计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院汽车系结合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即“多元课堂、三段进阶、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教育模式。

“多元课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及相关要素多元存在的前提下,积极调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和企业、甚至校内外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展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包括职业指导课、入学专业教育、班团会、主题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名家讲坛、校友见面会、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招聘会见习、参加招聘会等内容。

“三段进阶”是指系统设计我系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验训练任务,并在高职三年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一阶段是探索启蒙期, 主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熟悉学院和汽车系的环境,初步了解汽车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趋势、就业面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确立目标,工学结合,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有针对性地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阶段是实践行动期, 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搜集就业信息,熟悉签约流程,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掌握求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择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完善初级目标,初步确定职业长期发展目标。第三阶段是潜力开发期, 主要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国家有关就业和专升本政策,对前两个阶段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进行职场情商修炼和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多种讲座、素质拓展、静思、跨文化体验等方式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使自己的潜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

“全程化”是指学生从入学伊始直到毕业,整个大学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教育,“全程化”就是要让每一位高职生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做好毕业求职的准备,让学生体验周围的一切事物,同时认识自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教学活动设计

体验作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由教育个体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设计时,充分以学生为本,按照汽车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整体设计的要求,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将面临的各种情况,编写了《汽车工程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手册》(以下简称《训练手册》)。该《训练手册》分为6个学习单元,教学课时共计1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适应大学新生活、汽车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面向、汽车系文化和专业文化教育、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前的准备及求职技巧、成功校友典型等,每节课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了“能力目标——任务——知识”的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训练流程,即:提出学习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设置任务——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知识总结、理论升华。同时综合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团队竞赛、操作练习、调查实践、参观访问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活动产生自己的感悟,收获具体的经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思考。现以“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学单元中的“探索职业兴趣”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体验式教育在我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任务驱动如下。

任务一:填写“我的家人、朋友职业圈”。(1)我的家人所从事的职业;(2)我的亲戚所从事的职业;(3)我父母的朋友所从事的职业;(4)我的朋友、邻居、其他认识的人所从事的职业;(5)他们的职业中,哪些职业的工作内容你比较了解;(6)在他们从事的职业中,有没有自己最感兴趣的,为什么?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完成“我的家人、朋友职业圈”任务填写,分小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所涉及的职业类型、工作内容和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职业进行分享交流。

任务二:兴趣岛测试,你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将教室布置成6个区域,分别代表6座岛屿,在介绍6座岛屿的情况后,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到喜欢的岛屿就座。同一岛屿的同学进行交流: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屿?大家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兴趣岛情况简介略)

教学方式:教师进行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完成兴趣岛测试活动,讨论交流后,总结6个岛屿实际上代表霍兰德提出的6种职业兴趣类型。通过兴趣岛测试,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类型会有个初步判断。

任务三:纸条传递游戏。

游戏流程: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裁成20张小纸条,每个小纸条写上一个与汽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比如:展厅主管、库管、试驾员、接待员、前台接待(SA)、索赔员、信息员、配件员、计划员、仓管员、车间主任、调度、救援司机、质检员、班组长、中工、学徒、机修、机电、钣金、喷漆、调漆员、出纳、会计、收银员、回访员、预约员、信息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后勤、食堂、保安、行政司机、保洁员、仓管员、精品安装工、精品销售员、二手车评估师、车辆保险员、理赔员等。将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分发传递给其他同学,留下自己喜欢的。每位学生都分发完毕后,回到自己的座位清点自己所有的纸条,在所有纸条涉及的岗位中最终保留三个。

思考讨论:(1)别人分发给你的纸条上有没有你不了解的工作岗位?若有,请与那位同学交流一下。(2)自己为什么要留下最后三个纸条上的岗位?其他岗位为什么要放弃?(3)别人为什么要放弃你选择留下的三个岗位?请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

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完成纸条传递游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知识拓展:(1)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理论(内容略);(2)职业兴趣量表简介(内容略);(3)经典案例:成功来自兴趣与职业的相互匹配(内容略)。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将体验式教育理念应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李冬梅.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3]张正武.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乌卜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李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2010(4中).

[6]刘德恩.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初步探索[J].基础教育,2011(1).

[7]杨丽.借鉴境外经验 浅议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