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美术的审美性在人们的脑海中一直是极富艺术形态的,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比如民间美术的剪纸、刺绣等就体现了“吉祥如意”之情,其图案多为富有意象化的福娃,燕子等,在色彩上普遍采用传承中国喜庆欢乐气氛的红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1.2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民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各具民族风俗,是对人们社会生的一种不同诠释,而这种诠释,却成就了民间美术另一种艺术特征,例如,民间美术中的风筝、年画等,早就不仅仅是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而是经过民间美术的雕琢,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态,在祈福、祭祀等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色彩丰富的风筝来驱走一年的霉运,用年画娃娃来祈祷来年的福气,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
1.3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因此一直保持着民间生活最原始的形态,民间美术的“本元性”使其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将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以艺术的形态来展现。如在民间饮食文化中,面花成为了民间艺术造型的典型,这是一种用简单的面来创造艺术形态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2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2.1造型设计启示:道法自然
造型和形象是艺术设计的第一大特征,而中国民间丰富的艺术造型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由于民间美术造型讲求视觉独立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其取材和造型体系不仅仅来源于单纯的自然取法,而是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自由而又随意的创作过程,作者通过作品将其观念暗寓其中。现代艺术在造型上可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首先,在设计思想上,应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不拘一格“的造型风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再通过主观的审美进行二次创造,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次,在造型的取材上,可以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象,为冷硬的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些许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2.2色彩运用启示:配色鲜艳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上也要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精髓之处。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生活,民间生活随着时间的变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例如我国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脸谱刺绣等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五色观源于传统的五行观念,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搭配五种色彩,形成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独特五行色彩组合。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吉祥如意”也延伸到了色彩中,以“红红绿绿”来体现吉祥如意,譬如节假日的年画,对联等,都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突出节日的红火热闹。这种将风俗愿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吉祥,更能体味浓郁的艺术气息。
2.3创作观念启示:保留民族性
一、民间美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指百姓在日常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美术形式,经由口传身授将当时的审美意识传承延续的艺术,其具有生活适用性、民俗文化性以及艺术审美性的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这也是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此外,民间美术在基层人民中诞生,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民间美术形态。即使它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以物质的形态出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精神象征。
二、现代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与美学的综合性表达手段,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逐步渗透,所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认识应该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其主要以体现社会意识而存在,能够将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反映出来。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的主要差异在于现代艺术在设计中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因此,科技的发展不仅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对象、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还拓展了现代艺术的设计思维。
三、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探讨
1.现代艺术设计源泉来自民间美术
优质的艺术素材常常源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生活经过艺术家的提炼、筛选及润色后就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气息。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在现代艺术中以源头的形式存在,并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是民间美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则反映出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是民间美术的思想结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就是丰富的民间美术。因此,设计者要不断采纳与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进而在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同时将中国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2.民间美术深化现代艺术设计创造力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创作视角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设计方式所具有的开放性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民间美术主要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不但可以培养设计者的想象力,还能探索与发现素材所具有的规律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事物,促进思维的发散性。
3.现代艺术设计借鉴与应用民间美术
随着各种现代艺术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中国艺术品逐渐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可以发现,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艺术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立足本土文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这在现代艺术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应用中得以体现,这对于创作出更好的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
4.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共通
在创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将这些因素融入创作主题,将人民生活的情感接通,融入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心愿。伴随民间美术的广泛应用与现代艺术的设计实践,不论是时间上或是空间上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民间美术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现代艺术在设计中需要汲取的重要精华。此外,民间美术的设计主题还能充分激发现代艺术在设计选材中的灵感,让民间美术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灵感来源,从而促进两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通。
结语
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优秀民间艺术的结合,教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民间美术所传承的美学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审美情趣,循序渐进地掌握美学赏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例如:笔者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民间陶瓷艺术,开展了如下美术鉴赏活动:【结合图片,引导观察】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碟等器皿可能都是陶瓷做成的(播放幻灯片)。接着提问:而在艺术历史上,同学们知道最有名的陶器是什么吗?【个例分析,引导细赏】艺术历史上最出名的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单彩壶》等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其造型美不美;(2)其形态是否自然;(3)其装饰性是否强。结合学生的回答及《三彩马》课件,引导学生逐步赏析唐三彩的釉色、整体及局部造型特色及高超的制作技巧,如比例准确、线型流畅、神韵逼真等。【举一反三,欣赏作品】结合《三彩马》的鉴赏,教授学生美学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骆驼载人俑》、《三彩载人俑》等作品。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总结感悟,提高审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感悟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展民间美术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美学创造能力
我国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树立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意识,更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在实践操作中逐步理解民间艺术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创作理念,逐步培养学生的美学创造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优秀民间艺术,开展民间美术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美学创造能力。例如: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的游戏玩具,同时它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引导欣赏,追溯起源】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多种风筝,通过对风筝实物的观察和触摸,感受其形象的逼真、色彩的艳丽;然后,讲解风筝的起源、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左右对称的特征,认识、熟悉风筝的种类。【解释美学原理,指导制作技巧】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风筝的美学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并讲解风筝的飞行原理。同时,通过师生合作,让同学们探知风筝制作的过程与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察与思维能力,奠定美学创造的基础。【总结归纳,培养美学创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风筝扎、糊、绘、放的“四艺”以及美学特点: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和谐对称。【交流评价,艺术延伸】通过生生、师生评价,巩固风筝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传统风筝文化的魅力。
3总结
关键词: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皮影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是在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的综合静态艺术基础上,加上舞蹈、表演等动态造型艺术的展示过程。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经由民间艺人予以融合与创新,成为表演和观看、制作和操作的综合造型艺术,人的参与使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变得更加有活力。
一、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形态随意、自由,并有着自己的思路和准则,综合起来却离不开这几个方面:创意式、对称式、散点式、意象式、时空交错式。
1.创意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在一定程式的基础上,以随意性强为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构图创意无限。艺人们的构图技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写生训练,多是以心记口授的方法代代相传,因而在形象造型上有着程式化的口诀。如表现人物高度和体形的有“立七坐五盘三半”、“文胸武肚”;表现人物体态的有“男熊背女蜂腰”;表现动物的有“马嘴戥子形,牛嘴包天下”。然而具体到作品创作时,凭借手的感觉,以艺人对故事人物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奇思妙想创作而出。由于艺人个体的审美差异,附带上地域文化色彩,方产生出形态各异的造型样式。
例如福建的江家走老艺人在创作媒婆这个角色时,认为媒婆的工作是东家走、西家串,免不了要劳累上火而头疼,所以在偶人头部的太阳穴处给予特别设计,将日常人们用来止痛的膏药贴在此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将媒婆的职业特殊和辛酸跃出造型之外,以喜剧的效果使观众产生怜悯之心。
2.对称式
民间艺术创作最完美的平衡形式,就是对称。
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愉快的心理反应,它给一个形注入平衡、匀称的特征,从而使观看者身体的两半的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了眼动和注意活动对平衡的需要。[1](p119)对称构图是图形中最古老的构图方式,大量运用在皮影、面具、风筝、灯彩等形式中,使形象稳重大方,完美和谐,传达了民间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风筝、风转轮一类的手工纸扎制品,它们大都要顾及作品的各个角度的观察方向,有的还要考虑使用时候的效果,因而创制手法、形象结构都极为丰富。对称式造型又可分为“对称式外张”和“对称式内敛”,即离心式和向心式对称造型。
图1是一组社火脸谱,在勺状的木料上刻画面部造型,夸张面部结构,添加多种设计元素和吉祥图案进行组合,形成对称的构图,正中画上祥瑞符号,在这个意味长寿的马勺脸谱上,两边对称地画有莲蓬,寓意多子,头顶眉心处是寿桃造型,桃的中央是图1篆字的“寿”头。整体上看,马勺社火脸谱是把人们的美好愿望用象征组成的符号布置在这个载体的周围,形成圆满均衡的构图,将祥瑞的信息传达给祝愿对象———人。这种构图大多分布在风筝和灯画造型里,以表现场面和情节性内容,特别是在以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为题材的美术品中,虽然有人物关系,有场面,但是布局却是按中心与四周均衡的方式来构图,周围总是填满了各种象征性的符号来装饰,一方面表达多种的意念,一方面在构图上体现圆满、丰富的审美理想。[2](p70)3.散点式散点式构图是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三维的效果,它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人的视点要围绕对象运转,因而能够对对象的侧面及背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现。
皮影造型是在平面材质上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这种空间效果不是通过远近、虚实的假象空间和幻觉空间表现的,而是要让观众的眼睛自己调节分析选中的形态,归纳出大概的结构关系,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例如桌子的造型并不是今天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而是距视线最近的桌沿最小,远处的桌沿变大。这种近小远大的结构关系需要观者将平视的目光抬高,才能找到平衡;殿宇的表现手法是环行展开式,将屋脊和装饰一一展现,而正常平视时看不到屋宇上面的构造;椅子是侧向3/4摆放,人物面部虽然正侧但是腰部已经转向了7分侧,人物坐在椅上的就形成了矛盾关系,却没有引起视觉上的不合理。这是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审美原则的体现,观者可平视、仰观、俯视、侧看均是合情合理的。
4.意象式
《周易》所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即将客观世界的“象”反映到人脑,经过思维过程再创造出“形象”。大凡能够表示福禄寿喜等祥瑞的植物、动物、纹样均可作为意象构图任意增减,如根据梅兰竹菊虽生长于不同季节,但都具有高洁的品质意象,与花瓶配置一起组成画面来代表四季平安兼有品格的象征,旁边还可以任意搭配上一些八宝图案组成富贵吉祥之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在物与意象的关系上是以切身感性与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将意的表达游于物外,要求主体要长期观察偶然得之,就是要具有审美的能动自觉才能有创造自由,创意出有意味的形象。如果沉溺于物象不能自拔,那么创作思想易被物象所奴役,而逃不出原始物象的窠臼。这种构图方式符合荀子提出的观点:审美主体要“重己役物”,而不要“己为物役”。民间造型不追求“形似”,而力求传神的构图思想与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两首》之一)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得益于中国画的精神。
5.时空交错构式
自由时空的造型方式,以写意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表达某种意义,可以将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作为符号尽情组合,使图形处于的矛盾空间状态,将不同视觉元素同处一个环境之中,并从多角度去理解几组不同事物。
例如皮影人物的侧面头像上画着正面的双眼;社火脸谱中面部基本造型和象征吉祥的符号会同时描画在脸部;在厅堂挂的宫灯上绘有竹、菊、瓶,表示竹报平安、居安;蝙蝠风筝上,会加上寿桃和祥云,表示福寿、祥瑞;这里蝙蝠夜间出行,桃是在夏季结果,云是白天才有,将其所代表意义的目的进行嫁接组织在一起,皆无时空的束缚。这种时空交错的“平面”表现,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通过对物象之间的意象联系和感性理解来解决多维感受。
民间工匠常常利用时空交错的构图来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局限,以获得精神自由,在创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去改造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创造着理想化的形象。可以看出,人类以万物之灵的自信,有着主宰自然万物的自由,可以创造万物,可以驱使神鬼,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将百兽之王的狮子变成可爱的形象,可以将四季果蔬纳于一堂,这些非写实形态展现了人类改变世界的理想和无法实现时的心灵慰藉。劳动人民在贫苦的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满足。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是劳动人民的艺术,也只有在充满希望和不满足现状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创造力。
总之,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以其静态的造型结构传达了平面到立体的综合形态,以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审美传递着民间文化和信息,是与民俗与民间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无论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工业文明如何发达,都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二、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表现是借助与静态形象结合着的唱腔、乐曲、表演等动态
形式来传达审美情感,通过“动态造型”的特长来表现人类精神体验的一种形式。是瞬间的、稍纵即逝的形体造型艺术的延伸,它能够通过表演中形体造型和连贯的动态表现现实生活。在凝重的或轻快的节奏中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是表述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这里包含生命、情感、运动和情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任何其他民族艺术形式难以模仿的。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的装饰性图案按照本民族的视觉逻辑,通过色彩和线条规律激发动态造型的联想,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缺乏对民族情感的深切体验,也就无法去体味动态造型的深层内涵。动态审美特征中所具有的象征性、空间假定性、细节逼真性、夸张性和程式性都是具有一定符号性的语汇,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和艺术体现。
在综合造型的动态运动中,象征性模式是借助一定寓意形式来表达造型特指的表意方式。综合造型完成了静态的表意功能之后,其内在的因素和形象刻画会在运动过程中继续再现,由民间艺术家经过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加工,通过隐喻、暗喻、拟人化、符号化、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语言和肢体表达,使内容充满“意味性”,这些增强美感的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想象,当观者通过联想寻找到某一层意义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灵愉悦感。
傩的象征意味不仅体现在面具形式,还以角色的形体动作、装束等形式象征人类某个阶段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傩祭仪式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意。在傩文化背景下,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要遵守其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如制作面具完毕不能马上投入使用,要先举行开光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赋予木制面具以生命,使它们从木制品演化为神的象征;摆放面具要用专门的箱柜收藏,取用面具之前要有开箱仪式;演出结束后,仍需举行封箱仪式,这些古老而固执的仪式,正是傩戏及其面具所具有的象征色彩。又如戏曲人物中生、旦、净、丑的面部造型,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塑造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以剽悍、狰狞、威武、深沉、狂傲、奸诈、滑稽、正直、刚烈、慈祥等造型形态来代替语言功能,使人物一出场就兼具象征意味。通过动态造型的象征和模拟使观众在欣赏剽悍狰狞和细润纤柔之美的同时品味民间艺术之美。
空间假定性
空间假定性是戏曲中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戏曲表演中,由于场景限制,不能随时更换背景,或背景不能充分展示表演所需的场景,频繁更换场景会使观众厌烦,所以设计一系列假定动作来配合假定场景,延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而舞台化的动作加深了表演的真实性和观赏性。木偶戏和皮影戏吸收继承了戏曲的高度假定性这一艺术特色,在空间中虚拟场景,借助表演使观者去想象。如一个圆场可代表千万里路,拿上一根马鞭上下一挥,绕场一周,千万里即可在瞬间完成;一次上下场则象征数十载。这其间场景的转换过程在观者的大脑中已进行了加工和完成,不需要文字或特意表述。而皮影戏中腾云驾雾的场景,只需在人物脚下放一朵祥云便可意会。这种依靠形体的假定动作和引导,使舞台表演的有限空间在人脑中无限拓展和联想,丰富了动态造型的艺术表达。
逼真性
逼真性在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是通过模仿人或动物等形象的姿态、造型传达一定的情节和内容,有助于艺术表达的深度。舞台表演常常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木偶和皮影戏中所模仿的人物形象和形体动作同样具有表现力量。他们的整体特点是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夸张与写实融于一体,力求逼真地表现细节。如“脱衣”“喷火”“缩颈”“脱帽”“斟酒”等生活细节,强化人物形象的表演,既真切又夸张有趣。如木偶中人物持一条马鞭在舞台上时缓时急地走动如同骑马在旷野中,常常给观众一种特殊的美感与。
从木偶发展的历史分析,木偶表演实际是以追求酷似人的表演为目标。自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产生陶俑;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的歌舞杂技表演的木偶戏———“水转百戏”,它利用水流的力量,使木偶能在水力推动下表演击鼓、吹箫、掷剑、倒立等节目。
这种“水转百戏”其实是直接模仿西汉时代由人表演的歌舞、杂技之类的“百戏”。由此可见,木偶表演先是模仿了人的表演动作,然后才随着人戏表演的成熟,采纳人戏的因素而形成独特的木偶戏。
民间灯彩有观赏灯彩和表演灯彩之分。表演灯彩中有龙灯、狮子灯,蛇灯、鲤鱼灯、蚌壳灯、跑马灯、茶灯、花篮灯、彩莲船等,主要是配合灯彩的舞蹈、小品,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欢度元宵佳节。如狮舞,因为常和人们观赏灯彩时同时进行表演,所以往往叫做狮子灯。这是一种以人来扮兽的古老艺术形式。狮舞中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作大狮子,一个人钻进狮头里,双手托狮头,另一人藏于其后,两人身上披着用黄麻做毛的布制外套,还有一人扮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如今,舞狮的技术和难度大大提高增加了游灯会的看点。狮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表演形式,文狮表演着重刻画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以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憨态十足的动作突出表现狮子温驯可爱的拟人神态;武狮表演以武功技巧着重表现其勇猛和威武的性格,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表现狮子好动、敏捷的形象特征。文狮和武狮分别从柔和刚两方面模仿狮子的动作,将人类的喜好渗透到狮子的表演造型之中。[3](p53)
动作性动作是一种肢体语言,利用形体动态来转述内心情绪和个性是民间美术的又一基本特征。木偶和皮影的动作因为都要人工利用线、杆等工具操作,所以在空中所划的动作是十分简单的直线或曲线,而相对于人的表演有些机械。木偶和皮影以高超的技术模仿人物在生活中一定性格所特有的动作时,会借助于戏曲的动作造型加强和弥补这种机械性,来强化观众对角色的判断能力。如皮影中羽毛在空中急速划过,其演出的效果则是狂风吹过的痕迹。通过动作亦能进行细节描写,可以细腻地刻画反面人物做贼心虚、疑神疑鬼、忽惊忽喜等神态,以及正面人物刚直不阿、豪爽英勇等气度。如皮影中人物走来走去则是心神不宁的表现。还可以利用武将头上翎子前后摆动的造型,将其雄姿英发的风貌展现出来。
程式性
戏剧中的表演造型主要特征是程式性,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使人物外部形象有一定规律可循。
面具、脸谱、皮影、木偶等造型都具有表演的功能,人物造型互相借鉴、模仿,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与共性。
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按照出场造型基本可以知道人物的好坏和命运,并调动观众的想象力,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加深这种认识,人物性格除了剧情的要求外还得到再次塑造。例如花脸和红脸角色同时上场,人们首先联想到红脸是好人,并随剧情发展为红脸角色或忧或喜。
总之,民间美术综合造型都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并在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中抒发民俗情结。
民间艺人无拘束的自由创作,从自然意趣和幻想中得到造型形态,从而满足劳动人民观赏的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它往往是学生比较耳濡目染的内容,是人与物、用与美、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的有机统一,具有较强的手工性、原真性,极大地区别于机器重复制作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和探究。它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性与初中生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相通之处,因此,也更容易走进初中生的生活和创作。民间美术创作美的过程也是创造欢乐的过程,学生在赏析和参与民间美术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体验并感受美术的欢乐,实现身心的更加和谐发展。通过民间艺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使用手和大脑的乐趣,是深受欢迎的在“玩”中学的教学方式。
将民间美术引进初中课堂,是初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完善,也是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升华。初中生处于比较叛逆好玩的阶段,传统的美术教学有太多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沉闷。让民间美术进课程,鼓励学生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甚至是自己动手学习并完成美术作品,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充分激发出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学习压力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他们放松心情,热爱生活。民间美术还具有很强的乡土特色。让学生在初中课堂上感知民间美术,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感受本土文化,领略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深刻内涵,启发他们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加关注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
二、初中课堂民间美术教学的重点
民间美术内容繁多,难易不同。有的技术难度大、制作工艺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如蜡染、织锦等,仅能给学生以欣赏为主,了解其基本特点。有的制作工艺相对容易、工具材料要求简单,但花时间较多,如陶艺、编织等,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教学,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艺和方法。也有的工具材料简单、制作工艺不太复杂,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剪纸、染纸等,可大量进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因此,初中课堂上的民间美术教学,应该依次递进,实现三重目的。
(一)普及鉴赏知识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要引导学生首先在知识层面上掌握民间美术,学会如何去发现民间美术的审美趣味、造型、色彩、材料,在通晓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体会和鉴赏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首先要引导他们分清民间美术的概念和种类,了解每种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民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祀活动中的实用物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质朴率真、随意大方。要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寓义、基本表达方式。
(二)掌握基本理论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种类和特色,知道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源于生活,其作品大多是与生活有关的实用物品,多采用常见的材料,制作的技术相对简单,但实用性很强。要告诉学生,民间美术作品的作者大多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劳动之余,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件件工艺品或者其他作品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热烈而丰富的,反映在作品上是一种热烈的色调,夸张的造型。
民间工艺美术能够不断的流传和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想要深入的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研究,首先就是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始入手。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了解能够真正认识民间工艺美术,并对蕴含的优秀成分进行保护。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大部分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子,民间工艺美术的各种作品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于思想的一种深刻寄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正是因为人们拥有一种精神的信仰才使得民间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他们相信那些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都可以通过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畅想抒发人们内心的感情。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信仰。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各种物质形态进一步表现出来,具备一定的实物基础,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美术作品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大部分源于古代具有明显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需求。精神基础实际上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只有这些民间工艺美术能够先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人们才会更加重视它并开始更美满的精神追求。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体现了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不断激励,才有效地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人文精神。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民间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深刻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灵感都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在古代,人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从古代就深刻的意识到了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的不断发展并促进人类繁衍生息,所以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都蕴含了大量来自于大自然的元素,表达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结束语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立国,小农意识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大多是以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这样的自身的狭隘和封闭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的挤压下就会呈现出了衰退的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的融入了国际社会。资本主义文明大量的涌入,对传统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其中民间美术首当其冲。今天,人们的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乃至人们的审美口味和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皮影、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也由于民间文化生存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日渐消失,民间美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喜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民间美术伴随着老民间艺人的陆续谢世而销声匿迹,民间美术缺乏后继乏人,原汁原味的东西正逐渐的减少,这对于每一个热爱民间美术的人来讲都是很心痛的。市场化的大潮持续进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虽然近年来政府已经注意保护传统美术,但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市场效益,民间美术逐渐地被标准化、大众化、批量化的现代工业产品所代替,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魅力,民间传统的乡土意味丧失殆尽,有些地方是指造出了一些“伪民俗”的东西来混淆媒体的视听,总之民间美术正在逐渐的脱离了民俗,失去了淳朴率真的灵性。
二、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1.开阔群众视野,增加群众的认同感审美在是美术活动比不可少的内容,而审美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深化与净化人们的思想与心灵,这些都必要要求人们有着开阔的视野。民间美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展览与民间艺人亲临现场表演的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围观。人们怀着好奇,对这些不多见得艺术赞不绝口,在无形中开阔群众视野,增加群众的认同感。
2.极大的丰富的群众文化的内涵对于普通的人来讲,美术活动貌似一种很高雅的活动,而民间美术则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为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一种级高雅又通俗的大众文化。同时,民间美术又是一种集功用和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创造,是所在区域的文化发展的产物与历史发展的见证,它的出现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独特的价值。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更加突出了真、普、美的统一,从大门的门画、对联悬挂的灯笼到农作的工具、斗笠、风筝、小风车,从儿童的剪刻、泥木玩具到人们祈求神灵的泥塑等等,都沉淀着很深的韵味。每当群众文化活动中出现的民间美术,都会让观赏的人们驻足而立,这又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们上也一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这极大的丰富的群众文化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1.善于搭建平台,挖掘更多的民间艺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潜在目的是吸收更多的人才,以便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虽然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我一直坚信民间依然是人才济济。群众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平台,但是要想挖掘更多的民间艺人就必须要创新这个平台的表现方式。例如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全民才艺大赛、民俗文化欢乐行,给潜在民间的高手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文艺爱好者大胆登上“舞台”。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以让销声匿迹多年的、最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重出江湖。
2.不断的完善机制,让民间美术的发展有所保证为了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民间艺人创作的积极性,建立完事的机制是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基础。例如文官馆等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创作、选拔和推广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民间文艺人才创作反映本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通过竞争来激发活力,通过比赛来提高质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管用结合,充分发挥好艺人的才能依托群众文化活动的资源,完善类民间艺术人才的艺术档案资料,尽量不仅不干涉民间艺人的创作,而且还要给予民间艺人最大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要创作出民间美术的精品。例如曾经一度流行于北方一种民间木版——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其题材内容包括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其中最长见的是美女、胖娃娃等,这些代表着喜庆、吉祥之意。而在绘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上多是以粉、金晕染,从整体上来看构图丰满,笔法匀整,色彩鲜艳,风格独特。要创作出如此的上乘作品就需要管用结合,充分发挥好艺人的才能。
四、总结
立项编号:
校本教育科研课题立项
申报书
课题名称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单位名称 XXXXXXXXXXXXXXX
申报 人 XXXX
申报日期 2020年9月1日
填表说明
一、每项课题限报申报人一名。课题申报人即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实际管理人,并在该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二、每一申报人同一时间内只能承担一项校本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是指除课题申报人之外的直接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不包括科研管理等人员。
四、申报书须经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教科处加盖公章后方可立项。
五、本表数据申报人必须逐项认真填写。若某项表格内容较多,可适当调整表格大小,但要保持整个申报表的美观。
分栏目填写说明: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32字(包括标点符号);
申报编号和立项编号:申报人不用填写;
预期成果: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成果形式指:专著、研究论文集、研究报告、电脑软件(网站)、其他。
六、填写本表须先下载电子文档,在电脑上填写完毕后打印,手写无效。凡签名和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七、本表交送一式二份。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封面请勿用塑料封皮。
八、申报人在报送本申报书时,须同时将电子稿发送至学校教科处。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课题
申报人
姓名
职称、职务
电话
课题研究小组 人 员
姓名
工作单位
出生年月
职称、职务
在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签名
负责人曾担任或参与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是否结题
课题研究人员近5年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作者
日期
二、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价值及意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农村民间艺术是是我国广大农村同胞长期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农村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农村民间艺术引进校园,不仅是对农村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民间艺术对促进农村的“两大”文明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民间艺术的建设存在着诸如门类发展不平衡,门类消失,资金馈乏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了解农村民间艺术现状,找准症结,解决好民间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将农村民间艺术与校园特色文化结合,通过校园更加有效的使农村民间艺术得以教学、传承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发展困境1.农村民间艺术师资问题教育成功与否与师资关系密切。当前农村民间艺术教师师资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缺、弱、差”。“缺”是缺乏能教授传统技艺课的教师,如书法、茶艺、戏曲等。“弱”是指仅少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农村民间艺术素养,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农村民间艺术内容方面基础薄弱。“差”是指教师教学的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极为普遍。2.农村民间艺术课程设置问题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学校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民间艺术进校园,导致校园变成了“大杂烩”。农村民间艺术课程设置更是五花八门,由于农村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课程设置易散乱,不能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3.农村民间艺术教育边缘化问题在扑面而来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不少学校围绕应试教育的内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考点灌输,所以学生对古代优秀农村民间艺术的学习仅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和系统学习。其次,在“重成绩轻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管理者对农村民间艺术认识不清,片面追求学校“升学率”,加之农村民间艺术师资也匮乏,导致不少学校纵然有其心,也无力执行。最后,尽管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优秀农村民间艺术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但是学校在实际开展此类活动时,也是重形式轻内容的“一阵风”。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优秀农村民间艺术教育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所以配备两份课表来应付教育部的突击检查。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1.农村民间艺术源自于历代的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认知与体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知识。因此,将农村民间艺术较好的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提供给小学美术教学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美术。例如:农村民间艺术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讲述民间传说故事,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进行美术创作的丰富素材,让学生借助于绘画充分地表达将对美的真实感悟。2.将农村民间艺术较好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既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在传统艺术当中如何来有效的应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还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紧密联系所学的美术知识。形成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师在开展农村民间艺术教学当中,就可充分运用京剧艺术来作为导入内容,来让学生认知与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意义。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对于当代的小学生,美术老师应不断地为他们传授农村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能够把我国传统文化继续良好地传承下去,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学习中国结、中国画、剪纸等农村民间艺术,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提高其思维能力。成果状态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组织的策略。2.通过学生活动组织策略研究过程中,使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3.积累农村民间艺术教学案例,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范例。4.撰写论文,在实践探索中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成果与问题作出理性思考与实践,提炼出富有价值的经验与理论。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我校在农村民间艺术教学的教导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6.通过本课题使更多的农村民间艺术被学生学习,助力农村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农村民间艺术元素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农村民间艺术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4)互联网+教育融合农村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互联网信息时代是对教育的新变革,同时也是农村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键点,如何把握与实践好教师的辨别与实践尤为重要。农村民间艺术美育教学对接互联网+教育进课堂,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互联网纵横的世界,互联网+教育走进小学课堂,美术课堂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艺术轻松渗透美术教学当中,以节日、主题、风土人情等角度出发打造文化课堂,尤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提高绘画兴趣的同时,创设宽松的谈话环境,引导孩子去观察、想象、思考,在实际操作中摸索绘画的语言,老师作为助教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把农村民间艺术的元素融入创作,在不断变化着的创意美术中,与农村民间艺术有效连接。
(三)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预计突破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1.农村民间艺术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村民间艺术,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农村民间艺术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农村民间艺术与美术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农村民间艺术之子,则必然存在着农村民间艺术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母体。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农村民间艺术,也为了更好地通过农村民间艺术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农村民间艺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为修炼完美的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打下扎实的基础。2.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农村民间艺术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农村民间艺术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农村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农村民间艺术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3.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农村民间艺术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不仅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绘画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入农村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学习中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美学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和理解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研究思路: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大部分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有着对农村民间艺术学习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首先剔除教育界对于农村民间艺术在美术方面的认识不足,运用新的视角对审美能力和实用角度评价的提升,在农村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中下功夫。一幅好的作品诞生从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是情感,艺术形式的表现都需要一个本源,那就是农村民间艺术的体现,教师必须依据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村民间艺术实际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美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在新的环境下用好信息化更加使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收获,教师作为引导和参与者,利用有效课堂时间,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体系,任何一个美术教育的点不可能一节课达到目标,放开对美术教本的依赖,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达到让农村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实践活动。研究对象及范围:本校教师与小学学生预计突破的重难点:重点:1.积累教学案例,为教学研究提供实践范例。2.根据农村民间艺术发展背景的特点,寻求各个课型、各个课堂环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模式与策略,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归纳总结。难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我校农村民间艺术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线;2.以学生对学习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等的学习意识为辅线;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计划和安排 第一阶段(2020年10月至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第二阶段( 2020年12月) 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组织开题报告会,进行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 研究实施阶段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第四阶段(2021年11月至12月)结题推广总结阶段 总结二年来在农村民间艺术与校园特色文件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组织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把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方法进一步优化、固化,让农村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1.研究成果集,含论文集、案例集、教学设计精选、课题研究报告等。2.课堂活动实录光碟、图片、简报等。 (二)实践类成果 1.试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3.学生活动比赛等成绩成果。保证措施 1.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校务会主任任组长,领导、组织、协调课题组工作。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 2.校务会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为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将拨出资经让老师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这样订阅的面更为广泛,老师们从书上可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不仅如此,现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们也可以从信息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料。 3.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4.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地展开,取得好的成果,校务会将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开展各项活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出版教师研究成果、论文等。 推广范围: 本区乃至本市村小学校
(四)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划分及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承担人
1
2
3
4
5
6
7
8
预期成果(最多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本课题预计研究周期:
中期检测时间
年 月
终期结题时间
年 月
三、审核意见
关键词:民间美术 剪纸 审美素养 课程联系 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出现的“现代艺术热”之后,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转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就势在必然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因此,在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教改的深入,我系设计专业基础课阶段开设了为时四周的“民间美术”课,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设计和尝试,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一、民间美术鉴赏与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种类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不可能囊括所有内容。因此,结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设计专业特点,在课程设计上,重点选择以中国民间剪纸与年画鉴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基本造型要义。第一周主要为理论讲授与阅读,后三周为剪纸创作实践。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形式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民间剪纸艺术而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跨度,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结晶。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因而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及思想内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的结合,有真情、去粉饰、不做作,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仍旧给现代平面设计以富有无限生机的创作启迪。
我国当代的青少年,伴随着影像文化成长,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就近年来的新生而言,入学前重素描、色彩“技术”的单一训练,又使得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窄、理解单一,审美素养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艺术规律认识苍白。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引导在“卡通”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具备基本的民间美术鉴赏能力,应该说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理论讲授部分,在中国民间美术概述之后,以点切入,主要在中国民间剪纸综述中重点解析经典作品。在创作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困惑,在作业讲评过程中不断渗入有关民间美术名家名作的解读和欣赏,特别是结合地域优势,引导学生重点解读秦晋地区民间剪纸、年画及皮影作品,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广泛浏览,注重比较,辨别“真伪”,并可和将来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近几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多篇有关山西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论文,直接源自基础课阶段学生对“民间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习和探讨。
通过“民间美术”鉴赏,填补了学生的认识空白,激发了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受到民间美术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探究到民间美术丰富、深远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这就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或是成为设计师,建立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审美素养。应该说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责无旁贷的。
二、剪纸创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拓展
处于二年级基础课阶段的“民间美术”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和此前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外出写生等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对于培养学生的造型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中国民间美术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传统题材与表现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已经形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模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民间剪纸既有自己的形式规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用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劳动妇女根据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创造者对现实物象进行大胆的删减、夸张、程序化处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运用二度平面展示丰富的内容,使形态简洁、单纯、一目了然。在这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所推崇的。民间剪纸的夸张变形、简单概括、色彩对比强烈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
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现代设计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发现了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透过中外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可以使学生理解到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引导学生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从民间剪纸造型发展到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应该是在“民间美术”课的实践环节――“剪纸创作”阶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的联系点,重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民间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民间美术课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是全新的视觉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这样做能够锻炼其“发现”和“表现”能力,锻炼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从杂乱中寻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从以往再现性素描、色彩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学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对象,丰富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
民间剪纸艺术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仅凭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种理论的干扰和外界的影响,作品富于表现性,风格也更加纯化。现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受到的束缚更多,“包袱”更重,与真情就更有距离了。在剪纸创作中,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出来,脱开了“明暗”、“形准”等等束缚,更多地关注内心,注重表现,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实践中理解民间美术造型要义,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达不到的。在低年级进行有关剪纸创作的这一次尝试,增强了设计专业学生的“平面空间”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今后的创造自信。
应该说在大学美术专业教育中,能够注重本课程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的,是好的课程;善于举一反三,找到课程间的联系点的,便是好的“教”与“学”。
经过“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由一个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旁观者”转而加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沟通者”的行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反思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感触颇深。
现代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来模式、内容、思维观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显地丧失自身应该具有的民族“语言”;过于依赖、摹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凡此种种,更加凸显了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把部分优秀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于现代美术教学之中,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极为有效的途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渗透大量的优秀的传统美术知识,而如今民间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我们的关注力度及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作为新课程,“民间美术”课在学生审美素养以及设计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不尽的探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