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阿基米德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阿基米德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阿基米德的故事

第1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他就是我最钦佩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诞生于希腊叙拉古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阿基米德自小就聪明过人,再加上勤奋好学,他从小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有一次,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这让我们后人获益匪浅。

第2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对未知前方充满了猜测、恐惧和期盼,我们就这样在期盼与恐惧之中生活着,长大着。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无知者无畏”。当你听了我讲的这个小故事,你就可以充分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了。从前,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碰上了一个任何人都解不开的物理难题,于是这个难题在城邦之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阿基米德正为举办收徒弟的仪式焦头烂额,这时有一位外邦的年轻人来到了阿基米德身前,想要阿基米德收他为徒。阿基米德把那道难题给了那个年轻人,结果令阿基米德都无处下手的难题让那个年轻的数学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解了出来,阿基米德自愧不已,就问这个人是怎么解出来的,这个人回答到:“我不知道这是一个难题,我刚来到城邦没几天,这里的事情我大多都不知道,当一种方法解不出来时,我就用了另一种方法,就这样,反复寻求答案。”阿基米德不禁感叹:“无知者无畏啊。”

是啊,无知者无畏。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给自己背上了太重的包袱,一些来自于他人,一些来自于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狼狈呢?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呢?我们不应给自己太多的期盼,也不应给自己太多来自于别人的压力,应该做自己,就像那位年轻的数学家一样,他显然没有给自己先下了“生死状”,而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解完了那道在别人眼里看来无法解开的数学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人说“风凉话”:“这件事太难了,没有人可以成功......”请你相信你自己,他们没有办法完成并不代表着你没办法完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不需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要对那些冷嘲热讽说“不”。

勇敢的我们,未知的前途,需要无畏的你!

第3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女王呀女王,你听我说的对不对: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所以如果我们将饮料拿去冷冻的话,我们能喝到的饮料会比较多。可是我同学在旁边说,我又不是哈利·波特,拿着魔杖就可以无限续杯,饮料怎么可能凭空变多呢?你说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是对的?

女王的回击:

这位薯条,我们都是麻瓜,不会魔法,饮料当然不可能凭空变多哆!你将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混淆了,饮料在结冰前后质量都是一样的,尽管结冰后体积加大,但同时密度也变小了。对了,你知道什么是密度吗?所谓的密度就是分子间的距离大小,假设分子是十颗弹珠,收在小罐子的弹珠排列紧密,于是密度比较大;若弹珠散落一地,则彼此之间间距大了,密度较小。而水的密度,也会因为温度不同而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液体结冰之后,里面的分子(也就是弹珠)的间距较大,所以密度就变小了。但不管怎么样,液体的质量不会变(依然是十颗弹珠),则液体所占的体积就变大了。

那什么时候水的密度最大呢?答案是在4℃的时候,水的密度是最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去湖上溜冰一定要注意冰的厚度的原因。

女王呀女王,这不对呀!为什么冬天的湖有时候不会完全结冰呢?密度大和湖底不会结冰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大啦!因为水温降至4℃时密度最大,而密度越大则浮力越小,4℃的水会沉在湖的底部。所以湖水从表面上开始结冰的话,则底下的湖水就不容易结冰啦!

如何测量水与冰的体积

让我们借此机会制作美味的酸奶冰来研究养乐多在液态与固态下的体积变化吧!

首先,找两瓶酸奶分别倒进量杯里并查看刻度,以便我们记录下来。

秉持实验精神,查看刻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1 两眼平视刻度,不可太高或太低以免造成误差。2 因水面张力现象造成液面凸起或凹陷,取二分之一的刻度值。3 若是测量的液体(如水)颜色不易观察,可加一点颜料以方便读取刻度。

因为制作的是酸奶冰,我们可以忽略注意事项的第3项。我们观察了酸奶的刻度过后,将其中一个量杯拿去冷冻,另一个量杯则放置在普通冷藏处,过一段时间将两个量杯取出,再一次读取刻度并记录。

我们观察两个量杯的刻度值,会发现结冰后的酸奶刻度较高,另一量杯液体状的酸奶则无变化。测量过后,就可以拿出我们的汤匙来吃酸奶冰了!

阿基米德——皇冠不是纯金的!

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在两千年以前,就有人用过了,那个人就是古希腊的传奇人物,也就是传说中的——阿基米德。他率先发明了许多测量方法,这些曾激发了后世科学家的创新灵感,并奠定了数学学科的基础。

关于阿基米德,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很久以前,希腊有一位国王,拿一袋金块要金匠帮他打造一顶皇冠,但是这个金匠却心生贪念,偷偷把一部分的金块藏起来,并且在金中熔入其他金属来打造皇冠。因为狡猾的金匠有所算计,打造好的皇冠和原来那一袋金块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国王已经听说了金匠不老实的传闻,心生怀疑,但又苦于没有证据证明金匠私藏了黄金,于是他便叫阿基米德来检测这顶皇冠到底是不是纯金的。

阿基米德为了想出查证的方法而伤透脑筋,彻夜难眠。直到有一天,他正在洗澡,看着溢出澡盆的水,灵感一闪而过,他突然大叫:“我想到了!”他终于知道如何证明金匠有无私藏黄金,高兴得光着身子往大街上跑。

而这个方法是什么呢?阿基米德知道,相同体积的金子,和其他金属的质量不一样:相反,同样质量的金子,与其他金属的体积也不一样。

第4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教学思路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且分析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袱力·的·大·肖应·该·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肖来·进·行·比·较”.这一思路的理清是契机,最具关键.可以通过小挂图,小实验达到目的.

1.曹冲称象挂图一幅.要求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说出同一条船如载小象,船吃水深浅如何变化,并得出船吃水变浅(船排开水的体积少),船受浮力小.

2.排球一个,内盛适量水的玻璃水槽一个.让学生亲自体验,用手缓压排球入水,通过感知让学生说出排球浸入水中后,水槽中水的的体积“变大”(排球排开水的体积多),排球受到的浮力变大.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多,该体积的液体所受重力也越大,物体所受浮力也越大.因此,我们自然该想到是否把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大小进行比较(二力大小比较)来寻求其内在联系.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被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且“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有效地分离出来呢?”可以通过小故事、小实验达到目的.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47页“阅读教材”中阿基米德的故事,要求学生说出当时阿基米德注意到什么?想到什么?

2.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缓慢压入乒乓球,让学生观察排开的水全部溢出杯外了,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正好与溢出水的体积相等.

第5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带领学生走出生活误区,在学习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一部分知识时,生活常识告诉学生只有金属才是导体,人和水这两种属于非金属,应该都是绝缘体,而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人和水虽然是非金属,却都是导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水,所以类似的物品都是可以导电的,正确引导学生不能用湿抹布擦有电的物品,当有人触电时,千万不能用手拉触电者。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在学习我的雨量器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好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剪刀、彩笔、尺子、大饮料瓶,让学生根据要求做出雨量器,下雨前让学生将自制的雨量器放在教室前面,雨过天晴之后,观察雨量器上的刻度,记下这次降雨量,并将记录的数据填在学校年降雨量统计表中,回家汇报与家长,与家长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熏陶学生,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学生通常认为自己的左右眼睛、手、脚等器官都一样大小,将自己的照片中间画一条直线,左右一折肯定能左右重合,结论是人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而实际却是人体天生不具有对称性。

第6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重视实验思维

一、用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

思维的广度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善于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在实验教学中,借助于拓展性问题情境为学生开辟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这种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在关于"浮力"的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结合实验探索出"阿基米德定律",并向学生介绍关于阿基米德发现这个定律的生动故事:阿基米德正是在"如何鉴别金质王冠是否掺入了白银"的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才在洗澡时产生灵感,从而摘取了关于"浮力定律"发现的"王冠"。如果我们结合浮力实验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拓展性问题:"阿基米德关于王冠真伪的鉴别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可能使金匠蒙受不白之冤?"而学生通过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阿基米德的判断只适用于王冠为实心体的情况,事实上,由于王冠上有缨、簪、球、叶等几十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部件,这样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很难保证其内部没有空隙。因而依据排水多少的方法来鉴别其中是否掺入了银子可以说是有失偏颇的。当然这里并无对阿基米德的诋毁之意,有的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二、用延伸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

思维具有深度就似具有"火眼金睛"一般,表现为善于深入分析、思考问题,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以识破假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延伸性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使学生思维逐步向纵深发展,进而收到激发学生思维深度的效果。如就"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而言,借助于客观具体的实验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浮力"的概念的,也容易通过实验探究出关于浮力的"阿基米德定律",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认识浮力的本质特征,而需要能够创设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诸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中"浸"的理解,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在一盛有水的容器中有一正方体木块,该木块下面涂有石蜡,并与容器的底部密合,问该木块是否受到浮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用手对木块稍作晃动发现木块迅即浮起;若用小刀轻轻划去结合部的密合蜡层,当划去的部分达到一定程度时木块也会上浮。通过对这些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思考,就会使学生认识到"阿基米德定律"中的"浸"所指的应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漂浮或悬浮状态,对物体下部与容器底部有密合的接触面的情况不适用于"阿基米德定律"。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水对物体的浮力就是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本质特征。

三、用激励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速度

思维的速度表现在分析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能"快速反应",即思维敏捷,能出奇制胜地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激励性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的快速迁移中锻炼思维"速度"。如针对如下一个实验设计问题:

欲测量一小酒杯的密度,身边仅有一个量筒及水,看谁能利用现有条件尽快给出测量小酒杯密度的实验方案。在强烈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在问题面前表现得机智而又敏捷,许多学生很快就能理清思路:要测量小酒杯密度,必须测出其体积与质量,由于有水及量筒,只需让其沉入水中,由排开的水量便可知道其体积;怎样测量小酒杯的质量呢?这时他们又会联想到,物体的质量是和其重量相联系的,只要能想办法测出小酒杯的重量即可。小酒杯取口朝上的漂浮状态时,在重力与浮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所受的重力就等于浮力,而小酒杯所受的浮力就等于小酒杯所排开的水的重量。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经常给学生提供类似的一些激励性问题,让学生不断在充满竞争意识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速度是有裨益的。

四、用疑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密度"

思维的"密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特点,能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思维严密之效。如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教学中,可进行如下实验:先在盛有水的玻璃槽中分别放入泡沫塑料、木块、硬币、铁片等,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解释,学生很快就会给出"因为泡沫、木块比水轻,硬币、铁片比水重"的解释。教师再取出一个较大的木块与一较小的铁片(木块要比铁片重)放入水中,结果仍然是木块浮于水面,铁片沉于水底。这时学生就会对"铁比木头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疑问,就会激发他们对"物体的沉浮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思考。此时,再在水中放入任意大小的木块或铁片总是得出木块浮于水面、铁片沉于水底的结论。而伴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发现,物体的沉浮是与轻重无关的,只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那么漂浮于水面上的泡沫、木块在性质上有何相似之处呢?沉于水底的硬币、铁片又有何共性呢?通过分析思考(当然也可辅之以实验或查阅资料等过程)则不难发现,泡沫、木块的密度都比水的密度小,而硬币、铁片的密度又都比水的密度大,进而也就可以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的密度是大于、还是小于水的密度:但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密度比水小的物体才能浮于水面上呢?那么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不也照样能在水上穿梭往来吗?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沉浮的根本原因在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否大于浮力。而通过如此不断地"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学生也就完成了对"浮力"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五、用矛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精度"

第7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一、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

我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就近带学生到湖边看倒影,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他们看到在平静的湖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彤,即光线平行射入湖面,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这时让一个学生自己将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阵微波,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且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又如,我在讲分子的热运动时,分别给相临座位的两个学生每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他俩同时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红色墨水,过一会儿,就观察到热水中的红色墨水很快地而且均匀地扩散开来,而冷水杯中的红色墨水却仍聚集一团,扩散缓慢,几乎没有动静。实验表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能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理解并总结出抽象的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第8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卡西米眼皮都不眨:“当然是一样啦!这种脑筋急转弯问题,上个世纪就有啦。”

卡西奇则觉得嘎嘎猪的问题有玄机。果然,嘎嘎猪说:“哈哈,应该是1吨木头的质量大。想知道为什么吗?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巨大的天平,可以在两边分别放上1吨的铁和1吨的木头。”

卡西米:“这称出来的结果不是正好平衡吗?”

嘎嘎猪:“没错,可是,这是在空气中得到的结果。我们平时说某个东西质量多少,其实都暗含了一个前提——在空气中。”

“可是,如果在真空中呢?还会是这样吗?”

卡西米:“奇怪,木头的质量怎么平白无故地增大了?明明只是从空气中到真空中啊,难道空气在变魔术?”

可能真的是空气在变魔术哦!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请出魔数王国的老朋友——阿基米德先生。

阿基米德先生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定律——阿基米德定律。这个故事薯条们肯定已经听过很多遍了吧?

嘎嘎猪得意扬扬地说:“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同样一个秤砣,第一次不放进水里,质量是7千克:放进水里后,弹簧秤的指数指向了4千克,是秤砣的质量变了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它在水里受到了浮力,如果把溢出来的水称一下,会发现正好是:

7-4=3千克,

水中物体的质量=空气中的质量一排开水的质量,

结合最开始的问题,我们用空气代替水呢?

当然,同样体积的空气和水。空气的质量比水要小多了。

一般,1吨的铁,体积差不多有1/8立方米:而1吨的木头,则有2立方米左右。

所以,在空气中,它们因为受到了空气的浮力,各自“减少”的质量也就是相同体积空气的质量。

空气中的质量=真空中的质量(真实质量)一排开空气的质量。

所以,在真空中,“1吨木头”要比“1吨铁”的质量约大2.3千克,实际上,这是:

2-1/8=1.875立方米空气的质量。

第9篇: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物理源于生活也必须应用于生活。可以说,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能够有效结合课本上地物理理论知识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从而充分体现物理学科必须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但是,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往往会对物理理论性知识方面的传授过于重视,却没有将这些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真正地联系起来,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物理难学,难以掌握,甚至对物理学习怀着畏惧心理。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制定分析

1、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指导高效教学地开展,能在教学地过程中以及教学地内容上发挥着引导及调控地作用。要想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确,并且不能超在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范围,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容易但也不能过难[1]。

2、教学目标的教学预期要明确。在教学目标中,必须能够得到课堂上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其教学活动的期望以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的体现。制定物理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结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并以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地具体掌握情况及其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为依据,以学生现已掌握地知识水平作为基础而适当地进行拓展,并设置合理的难度适。

3、教学目标要能够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在制定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以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作为根据,加重培养高中生们的自我分析及思维能力,并注意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掌握创新技能。

二、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要明确,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进行观察,从而实现对学生物理知识地掌握的情况的真正了解。已经明确了学生存在困惑的内容,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对进行讲解。至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解浪费时间,而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思考就能解决的,教师也应该采取引导手段而不可以直接讲解,至于学生无法理解不能掌握的难度超纲的知识教师则不需要讲。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的呢?归纳起来就是九个宇:疑难点、易混点、易忘点[2]。针对物理教学中的疑难点,教师要着重进行讲解;在针对易混点进行讲解时要采取对比讲解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容易被混淆的定理或公式等内容;而对于物理教学中的易忘点,教师讲解时要反复强调,从而强化对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与掌握。

2、创设合理的物理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有利于课堂趣味性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地方式。在过去的单刀直入式传统物理课堂导入中,一般在引导性与趣味性方面比较缺乏,而这两者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传统的课程导入难以培养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出现厌学情绪。而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物理问题情境,有利于课堂趣味的增加,进而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既可以是在课前引导提问,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生动地展示,还可以是利用形象丰富的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在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下,将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围绕“动量”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用一颗鸡蛋从空中抛下,这时学生往往会屏气凝神,担心这枚鸡蛋在着地后会摔碎,但事实上教师已经提前在鸡蛋落地点隐蔽地放置了一块海绵,所以鸡蛋落下后并不会摔碎,这会让学生们感到迷惑不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课程“动量”与“冲量”导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3、培养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在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的作用。有一些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他们的观点中只有文科学科才可以调动气氛变得生动活泼。但事实上物理课堂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变得更加生动多样。因此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小故事以及教学视频等物理资料来变革教学方法,而不再只是单纯地围绕着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地兴趣,并引用与之相关地事例或故事。比如,在围绕着“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介绍阿基米德发现该原理的背后轶事。在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叙拉古国王想要验证其王冠是否是纯金制作的,便请来了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然而阿基米德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也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直到有一天阿基米德洗澡时踏入浴缸,结果发现浴缸内的水往外溢出了,于是突然明白了这个原理并兴奋的在大街上狂奔。这种有趣的历史物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到物理世界来[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