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

第1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9-01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今后很大的可能性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由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的共同体。经过文献研究综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和对专业体育教师素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这样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入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现状

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的要求。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

(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师资为主,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2、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2)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的局限和“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致使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3)培训制度不完善。虽然继续教育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3、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他们很少沟通。其次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负责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修机构,主要任务仍是学历补偿教育。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通过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比较严峻。改革体育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作者从中选出几点进行逻辑分析,如下:

1、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连续性原则,打破职前、入职、在职教育分离、割裂的局面,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2、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使师范教育逐步实现由现存的三级层次到新的三级层次的转移。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3、优化课程结构,使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实现整合。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具体体现体育师范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打下铺垫。

第2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一、前言

职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任职后,所参加的国家或者学校组织的教育,职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还可以更好地完善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职后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对各学科教师的职后教育进行一般理论性的指导,而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具体到体育学科这一特定的领域,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具体探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每个方面。如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知识型经济己崭露头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学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头脑上不断改变思想,在教学上不断扩展技能。本研究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客观反映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总结职后教育过程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持续稳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借鉴发达城市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经验,为提高我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教师职后教育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二十多篇有关教师职后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查看部分的专著,对资料和专著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对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为93.0%,有效率为88.0%,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参与的次数和时间。问卷调查显示每年参加职后教育培训次数在1-2次的教师有136名,占全部人数的77.3%,次数在3-4次的教师有24名教师,占总人数的13.6%,培训次数在4次以上的教师有8人,占总人数的4.5%;参与职后教育培训的时间多分布在工作期间,部分老师也将职后教育安排在寒暑假期内。2.对职后教育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42名教师认为职后教育是提高学历的教育,占总数23.9%;56名教师认为是提升教学水平,占31.8%;45名教师认为是全面的素质培训,占25.6%;13名教师认为是更新教育的思想,占7.4%。此外,有20名教师不明确职后教育究竟是什么,占11.4%。这表明我市教师对职后教育模糊不深刻,认为职后教育就是单纯提高教学水平的观念普遍。部分年轻教师不清晰教师职后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且不重视。3.参与原因。结果表明,116人参训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占65.9%,89人参训原因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占50.6%;67人参训是因评职称需要占38%;127人参训是为提高教学能力占72.2%。提高教学能力、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学习新的教法和理念、评定职称等构成了教师参训的原因。其中提高教学能力所占比重最高,说明教师参训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而参训比例也偏高,可知教师自身参训学习的积极性仍需要引导,最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要求。部分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和提高工作,这样就偏离了职后教育的目的。4.职后教育形式。从形式上而言,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以提升学历为主,如进行自考本科或攻读硕士学位,而真正能够接受系统、全面职后教育的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职后教育的机会还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由于学校经费的局限性,学校把职后教师培训更多的安排到主干课程教师群体上,而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较少涉及,有的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基本知识的再培训,或是课程教法培训、函授教育。5.职后教育效果。研究表明,驻马店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都希望能够通过职后教育的培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教学技能与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也使自身能力可以符合教育更新的节奏。接受过职后教育培训的教师虽然参与了不同形式或是不同内容的职后培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均对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平均有58%的教师普遍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原因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要上10~12节课程,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再去投入到职后教育培训中去,即使参与了职后的培训,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类似于在职研究生的学历培训,因为费用较高,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因经济原因也放弃少有的提升机会,影响职后教育的积极性。参与到职后培训的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多数是为了评优或是评职称,而背弃了职后培训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一出发点。部分中学对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经费较少,也影响到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2.职后教育培训自身存在的原因。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培训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多数为体育学科本科课程的再重复,使得教师觉得培训枯燥。在培训过程中又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互动,使得参与过一次培训的教师感觉学习的意义不大,进而影响下次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度。对于体育学科前沿性的知识介绍不足,专业教学知识和专项能力知识少有涉及,教师真正需求的技巧难以满足,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满足中学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使得培训结果和实际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次数较少,多数教师认为职后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建议应该增加职后教育的培训次数。从职后教育的动机方面来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职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中学体育学科的教师职后教育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关注,建立职后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补贴。培训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传统一对多的培训授课形式比例过大,建议多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以确保职后教育效果的体现。

作者:李冬 单位:黄淮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志谨.关于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4(1).

[2]汪普健.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指导环境及优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4):1-4

第3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能力 软肋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61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目标顺利高效达成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教学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软肋,概括起来就是缺乏“四专”能力,即专注能力、专业能力、专研能力和专家能力。

一、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的能力

(一)缺乏“专注”能力

1.缺乏对教材的专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虽然从宏观上对各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了一定的规定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但把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权交给了学校和体育教师,改变了以往把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师对教材缺乏专注能力表现得尤为突出:初中阶段,迫于体育中考的压力,很多学校从初一就开始以中考项目为主的训练,根本不管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完全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日常教学;高中阶段,虽然大部分学校根据要求实行了模块教学,但是模块教学的质量不高,篮球模块一学习运球、传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模块二继续学习这些内容,有的甚至连教学重点和练习手段都一模一样。这些模式形式上紧紧围绕教材展开教学与训练,但实质上是教师没有理解标准,吃透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缺乏对教材的关注还体现在对教材的创编整合能力薄弱。优秀的体育教师平时会关注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学习优秀的科研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实践,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有想法的创编和整合,同时不断地开发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多体育教师所欠缺的。

2.缺乏对学生的专注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对于体育教师来讲尤为重要。学生的体能状况、生理特征、相关病史甚至心理健康程度体育教师必须清楚,但是很多体育教师会把注意力放在教学上,忽略了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因材施教难度很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能状态、技术掌握程度等实际情况,结果学生只会应试技能,也就不会存在学生自觉练习的情况。

3.缺乏对课堂的专注

缺乏对课堂的专注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力不强。教师都会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但是体育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上课,天气变化、突况等外界因素都会影响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正因为如此给了一些体育教师推诿的借口,他们的体育课随意性较大,想上什么上什么,要不就干脆安排学生自主练习,置课程的计划和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于不顾,缺乏对课堂的专注。

4.缺乏对自身的专注

体育教师缺乏对自身的专注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自我要求不严且经常言行不一致。“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技能A,练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某些环节出现差错,我们将在下堂课集中加以纠正。”这样的结束语基本每课必见,但真正第二节课进行上述操作的少之又少,或者干脆第二节课就更换了与之毫不相干的上课内容。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或者课后反思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因为对自身的要求不严,到了这个班的下一次课,教师已经把这想法忘得一干二净,连实践的过程都没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对自身缺乏专注的体现。

(二)缺乏“专业”能力

1.缺乏专业持久的能力

体育教师主要由体育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和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担任,他们都受过严格培训并通过考核,具备动作技术讲解示范、组织练习、队伍调动、运用口令、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安全救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是时代在发展,项目在更新,教师们先前掌握的理论和技能未必跟得上时代的要求,一开始在学生面前的“专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得不怎么专业,换种说法就是体育教师缺乏专业持久的能力。

2.缺乏专业评价的能力

体育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每学期结束时要用一个分数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难度很大。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将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生的个人评价、学生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要综合这么多复杂因素给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评价,这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培养。

(三)缺乏“专研”能力

所谓的“专研”能力就是专门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科研能力不应该归类于教学能力的范畴。其实不然,要想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而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体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能促使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通过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了解研究项目的最新动态,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体育教学形式更新颖、教学内容更丰富,容易被学生接受。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体育课堂、轻松活跃的教学互动、及时准确的练习反馈能给体育科研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能促进教学科研的开展。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专研”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方面的能力正是体育教师急需提高的。

(四)缺乏“专家”能力

1.缺乏专家的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小结、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反馈、教学观摩、资料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反思,了解自身专业能力现状,寻找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否定的起点,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起点。虽然现在每门学科都在讲教学反思,但是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怎样让反思具有高度,通过反思解决问题是体育教师应该考虑的。

2.缺乏专家的节奏把握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育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弹性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能把握控制教学的节奏并具有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捕捉有关信息,获得反馈,审视和检查教学活动的效果,并据此及时调节教学节奏,张弛有道,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能否针对课堂上的瞬息变化因势利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体育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能力。

二、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

1.体育教师“专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必须重视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摆脱传统教育观的束缚,用“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在此前提下专注教材的选择,因地制宜地进行教材的创编整合。其次是必须专注上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证,做到因材施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再次必须专注于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确保教学的正常化与学习的系统化,体育教师应该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保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必须专注于教师自身,在教学上严格要求自我,做到言行统一。

2.体育教师必须明确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有真正的知识传承,那就是组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注意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积极实践各种评价方法,掌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科学评价的能力,做到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持久能力和完善自身的专业评价能力。

3.“专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科研方面,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总结,然后再到实践中加以求证,这样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就是教研能力提升的过程。“专研”能力的提升标志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方面能力的提升首先得从巩固基础扩大知识面着手,因为体育科研的进行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撑。其次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训练等多方面的能力。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研讨活动,多接触最新动态,学习各种教育科研的方法。最后是勤于教学反思,善于资料积累,多进行各种教育科研的尝试,这样才能使科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很多人一看到“专家”二字就心生敬畏,认为“专家”是遥不可及的境界。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在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在课堂突况的随机应变和在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能力方面都有着过人之处。体育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时反馈的信息锻炼教学节奏的把握能力,根据突况进行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实际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总结,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同样也可以拥有“专家”的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如果想更好地胜任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培养专注、专业、专研、专家等几方面能力着手。这些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既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是中学体育教师不断完善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职责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张明伟.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思考[J].教师发展论坛,2011(4).

第4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具有年龄和职业的特殊性,在把握自己的事业发展问题上容易陷入迷惘,其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决定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双赢发展。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等连续性变化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把个人发展与自身工作发展相结合,并对其决定职业生涯的制订有关对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年龄和职业的特殊性,往往在把握自己的事业发展问题上陷入迷惘而随波逐流,在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进步有些缓慢和艰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显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与其他专业相比,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构筑自己人生的宏伟大厦。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自身的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工作风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二是外部因素,如工作环境、家庭状况、自身发展情况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工作经历、兴趣、特长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在对个人因素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后再对其所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制订个人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相应的工作、继续教育的行动计划,对这些规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使它成为直接可操作的具体计划,并付出自己的努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职业上的发展是随着自己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而提升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理论知识。

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是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前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追求人生理想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把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角色、职业行为、兴趣爱好、专业和工作的匹配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赢得自我实现。对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最初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有正确的心理准备,也有极个别人是迫不得已才从事这份工作的,这种心理状态和不正确的认识,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此外,客观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制约体育教师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但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对偏低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是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该原因在其成长过程中,在评定职称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以至又造成职称结构的偏低,这就必然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的发展,体育教师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学校相关的资料欠缺,教学科研方面前沿信息少,使得体育教师没有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少,其发展就愈加艰难;此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在课酬上体现的不公,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青年体育教师要立志本职工作,并根据工作的需求,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从而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最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正确分析认识“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青年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体育院系毕业的,受过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教育,这在思想上、精力上与心理上为他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具备知识新颖、理解力强、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勇于开拓进取、富于理想与追求、具有现代意识等优势,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对合理选择成才目标有更重要的价值。

其次,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青年教师成才目标的依据。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需求既是青年教师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它的落脚点和归宿。青年教师在选择目标时,应先考虑自己生存的社会现实,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把个人成才之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其三,注意适时地、有计划地对成才目标的动态调节。选择成才目标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权衡希望达到的目标高度与目标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制约关系,分解目标、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一个适应阶段,然后进入继续教育与学习提高阶级,逐步进入积极思索与创新阶段。这种台阶式的推进提高的动态调节,可以不断激励自己信心十足地向前发展。

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途径的选择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变量、多向度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有序的、且螺旋上升的。既有共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基本的成才过程离不开以下途径:

1.终身学习是青年体育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强调个体的发展,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让教师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参加学习,以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最全面和谐发展。“按需施教”是继续教育的特点,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这种终身教育观,极大地拓宽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养的思路和途径,并对它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师资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体育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二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应立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教学,从指导思想到方针政策,从培养规划到具体实施,都应有超前和长远观念,防止短期行为和“短视症”。从体育院系毕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必须树立继续教育的思想,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执业状况。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他一生获得知识的10%~20%,其余80%~90%的知识则是毕业后在教育和工作实践中去获得的。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实践工作经验,教师职业能力不强,不能全面地指导学生,因此,在体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在工作同时通过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接受继续教育,必须调整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并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体育科技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结果是新兴科学、边缘科学、中间学科、交叉学科等大量涌现,这些新产生的、边缘的、交叉的学科知识对当今和未来的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能动关系。青年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新兴学科知识,这对教师知识储量提出了相当宽广且较新的要求。当前,青年体育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没有科研方向、不善于总结经验和提出问题等现状。这些都必须引起青年教师的高度重视。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就必须抓紧业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通过多种教育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强化专业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能力。这是一条艰苦的成才过程,它需要意志、毅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3.理论与实施相结合的过程是获得职业经验的有效途径

青年体育教师的成才过程实质上是德、智、体、心、技的积累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的先师,学识的专家。心,是指心理品质,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不可能胜任体育教师工作的。技,是指运动技术与技能,包括教育技能与技巧。即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如没有运用技术和教育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一个德、智、体、心、技的释放过程。用自己全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用全部身心和能力把自己的德、才、技、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是自觉的、无私的、毫无保留的。体育教师在奉献与牺牲中。也得到了创造与达到理想境界的自我实现和满足。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素质和能力都是可成长的发展元素,教师的个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成长质量,职业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始终保持一种先进的、发展的基本态势,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全面培养观是对以往把师资培养看作是一种业务培训的观念的矫正。全面培养观主要是针对培养目的和培养内容,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水平,这也是青年体育教师培养工作中的本质内容和首要任务。

5.分步设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由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具有周期性特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职业针对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要求是有差异性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处于人生的第二阶段,步入社会时间短,知识巩固度尚低,求知欲上进心强,职业适应力处于不断增强期。但这一群体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它已分成相对明显的层次,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形态是职称和学历。职称分为“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层次,学历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职称和学历三个层次基本上是相对应关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现状,提出分层次教育和阶段培训的思想,分步进行成长的设计,选择最有效的成长途径。具体来说,可分成“职前—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见习阶段一助教、讲师阶段一副教授、教授阶段”。职前教育和培训主要是进行职业思想教育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帮助青年体育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理论观,使他们熟知体育教学基本规律和技巧,为搞好教学打下基础。适应性阶段(助教—讲师)主要搞好教学关,为科研奠基。发展性阶段(讲师一副教授)重点是以学术发展来塑造体育教师的学术形象,确立学术地位和教学地位。因此,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积累经验技巧,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向知识和科学的高峰迈进,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获得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6.把握各种机遇提升自己。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式可分组织和随机两种。组织性教育培训指由学校或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培训,而随机学习是指各种随意的、偶然的、非组织性的、短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觉的或半自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自我学习意识,它的精神本质是渗透,即将自我学习和提高渗透到工作、生活、娱乐等每个角落,并逐步转化为自觉意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断层”是普遍存在的病症。医治的良方是加速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因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抓住高等教育教师培养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政策和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随时随地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提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的反思,进行知识结构更新和能力提升,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成才之路千万条,发展模式各不同。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来说,在新的职业岗位,适应与选择,调整与发展,选择的余地很大,发展的领域广阔。因此,谁能规划好将来,谁就掌握了成才的主动,个人的才能就可以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就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 教练员 科研能力

一、前言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何为体育科研?体育科研是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是在体育领域中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或从知之不多、不深到知之较多、较深的主观认识上矛盾的解决,是揭示体育领域内矛盾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以及对体育活动实践中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体育科研是推动体育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事业进步和人类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的科学武器,其目的是为体育实践服务,为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上述能力要在个人有意识的不断学习中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在亲自动手中锻炼,在组织群众活动中不断提高。目前,根据我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了体育科研

调查显示,有17%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了体育科研。这类体育教师多数在50岁以上,以老教师为主。因为他们刚开始工作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被放在首位、倍受体育教师重视,而体育科研尚不成气候,所以他们在当时并不重视体育科研;加上他们当初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体育科研知识缺乏,理论素养不够,搞科研似乎总觉得缺乏必要的底气和条件。

2.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

调查表明,有55%的体育教师属于这种类型,占调查对象的大多数,而且以30-50岁的中年教师为主。这些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和培训,而且他们也具有比较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他们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但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肩负着学校太多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任务,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加上还要承受着各自家庭因素的压力,他们往往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科研。面对体育科研,他们总是习惯蜻蜓点水,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因此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也不强。

三、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途径有许多,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下列途径在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方面行之有效:利用继续教育进行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进入“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因此得到不断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来重点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意识,让他们了解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使他们初步具备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此,我们在继续教育培训时,要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科研理论和课程理论,突出安排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

作为一名体育中学教练员,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以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加强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执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教学中加强训练科学性的提升,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水平,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水平的真正提升,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

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是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加快体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体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存 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执业水平.中国考试,2012,6。

第6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状况

教师的职称、学历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据等人2001年对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的仅为1.86%),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1997年底,我国1032所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9%、2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8.2%,而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5%。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奇缺。

(二)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深入,尤其在当前职称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教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视,并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问题仍旧严重,据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近3年发表的人均论文为0.387篇/年,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以上的人均论文仅为0.197篇/年,与高校科研要求不符。

(三)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全球知识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面对学校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学习多方科学,培养多种能力;学习外语、计算机,以便将尽快获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知识经济的建立,给“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财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但目前,由于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地位低、待遇差,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又得不到重视,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他们得到的待遇形成明显的反差,造成许多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增强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要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教体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在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知识大致由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构成,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大论坛上指出: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大体育”的概念,通晓“大体育”知识。掌握知识面宽的人体科学知识,深层次的专项活动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掌握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优于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据曾吉等人1999年对武汉地区21所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19名教师中,患肝病的占51.9%,患胃病的占8.8%,劳损的占7.8%,慢性咽炎的占51.9%。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彻底铲除那种“锻炼身体还不是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年轻,用不着锻炼”等错误想法。应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高度,尽快建立其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目标,终身进行科学锻炼。

(四)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高校教师就要敢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惟心,不惟上,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用创新思维、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迅速的加以分类、整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想,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式。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师基础文化水平多数低于其它学科的教师,理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不够强,极大影响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改革高等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育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

当前,体育院系研究生招生与其它专业相比,存在着规模过小,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理想的现象。高校体育院系只有改变招生模式,重视文化素质,狠抓学生知识素

质的提高,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吸收其它专业人才从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其他专业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性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鼓励同等学力其他专业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利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

3、调整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体育院系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生存的常识,以及一些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等等,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教师在岗培训应规范化、目标化、科学化。培训应采用业余与脱产并举,通过各种讲座、教学演示、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组织一批业务拔尖的优秀教师出国学习、短期培训,或定期邀请国外体育专家讲学,进行交流;加大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增设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准许体育教师短期离岗培训外语、计算机,离岗进行科研等也不失为加强在职培训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管理

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健全和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建立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制约机制。让高标准与高待遇挂钩,未达标者应承担风险。在实行聘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处理好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多注意“感情投资”,与教师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尊重他们的自尊精神,多为他们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少,学历偏低;专业过于集中;综合教学能力较差,理论、技能、科研和工作能力达到较好以上的比例小;外语、计算机水平低;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不稳定,敬业精神不够;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条件差,收入少,不受重视;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改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多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等,也是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对中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职业信念、师德修养、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落实培养导师,落实传、帮、带任务和措施。

第7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摘 要 本研究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力发展学习型教师有利于学校建设、有利于团队协作、有利于人才培养。

关键词 学习型 体育教师 应用

一、引言

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书中系统的描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宏观的管理理论。自从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圣吉模型”“五项修炼”后,在管理界就掀起了一股探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

伴随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创新型、研究型、学习型老师。学习型教师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个人发展与体育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欲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形态引入到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以满足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为全面推进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和组织氛围。

二、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学习现状调查

(一)体育教师学习存在一定的误区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对科研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体育本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体育教师职能的认识有一定的分歧。认为在体育上搞科研根本无意义,在体育科研上不作为或迫于高院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科研工作量勉强做科研的高校体育教师所占比例多达30%。在高校中,一部分体育老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应付学生,课前根本不备课,“吃老本”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美国专家的测定,一个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到1980年时,他的知识50%已经老化,到1986年,知识已经全部老化。现在的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在校四年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老化了50%。可见,高校体育教师要是仅仅满足于目前所学的知识,以过时的知识和观念去教育学生,穿新鞋走老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缺乏共同的组织发展目标和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团体认可并愿为之奋斗的组织发展目标。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划和远景,都有明确的教育方针和清晰的办学定位,但是大都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明确的为高校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没有从根本上激发高校教师内心创造力,没有得到教师的信息反馈,导致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有成员没能形成为之奋斗的共识。“一个缺少共有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

(三)体育教师的心智模式有待完善

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内心,不易被察觉,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心智模式有稳如泰山型的,即他们觉得学习或改革与他毫无关联,只等月底拿工资,平安稳当到退休;有嫉妒同行型的,即他们自身不积极进取,怨天尤人、埋怨学校和社会对他不公平,一旦同事获得荣誉或评上职称,他就嫉妒;也有倚老卖老型的,即曾为学校的发展争得过荣誉、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有资格、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不再需要进一步学习。

(四)体育教师学习没有团队文化氛围

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后,各自支配闲暇时间。体育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反思和总结,无法达到经验的共享,无法建立共享的学习氛围。彼得・圣吉发现:很多群体中,个体智商都在120以上,而群体智商只有60。团体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团队成员间的“习惯性防卫”有关。习惯性防卫是人的本能,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说真话而受窘或感到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由于习惯性防卫,使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道屏障,阻碍了成员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实现共同学习。

三、学习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改善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条件

学校的共同愿景和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共同愿景和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命特征和广泛认同的内在生命,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是关乎学校日常管理和决策的生命之源,是学校发展的长久策略。共同愿景是校园文化之魂,校园文化是共同愿景的化生之圃。没有共同愿景,学校文化就无从谈起;没有学校文化,共同愿景则虚无飘渺。只有将它们渗透到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思想和心灵中,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热忱,才能使教师在学习和奋斗目标上实现自我超越,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使全体老师聚合成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从而带动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改善体育教师的心智模式

改善心智模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心智模式通常都是藏在人们心中的,所以经常被忽视和忽略。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旧的心智模式如果不去掉,所有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会触及到“心智模式”这块隐藏在暗处的“顽石”。由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从发展自我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努力创造出合适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改变对周围环境的既有理解和认识。

要想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教师一定要打开封闭的思想、开放心灵、倾听声音、虚心接纳意见、有效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体育教师要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用整体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善、超越自我。

(三)建立团队学习的信息反馈系统

学习型组织提醒我们,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也不代表组织在学习。从某种层次上讲,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现在几乎每个重要的决定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团队共同来完成的,并且进一步付诸于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整个团队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团队强大了,才能推动、保持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1.构建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网络学习平台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环节是构建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网络学习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体育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解疑;可以探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可以获取每个体育教师的教学反馈。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关键要有一位引领者来掌握网络学习平台的精义和架构。

2.建立以反思----共享----再反思----再共享的良性循环体系

反思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3.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自我超越

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必须能够为教师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符合教师的学习需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途径可以有: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学习基本的教学常规、教学技能、教学管理工作等;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讲座,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一个团队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超越意识,整个教师团队才能在学校共同愿景的凝聚下求得更高的发展空间。

为了自我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一名学习型体育教师。

四、结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时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学习型教师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学习型教师有利于团队的协作,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应该根据现有条件提供大力支持,为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向艺.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张声雄.解读学习型组织[J].企业文化.2003:62-63.

[3] 方国才.营造学习型学校--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构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

第8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拓展运动;普通高校;开展

1.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拓展训练活动是拓展训练活动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体育课一般是通过一定的体育手段,即一定的身体练习和体育游戏,使学生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增强并保持最好的体质,特别是增进并保持最适宜的身体素质水平,发展实用的身体技能,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发展有益的娱乐活动的技能,发展丰富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表现自我形象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协作吃苦耐劳等的精神。其中,体育课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即一种冒险精神和无畏精神。体育课与拓展训练在目的和手段上有许多相似部分,都是通过一定的身体活动,获得一些社会精神等等;在环节上也非常相像,体育课的环节一般是准备活动相当于拓展训练中的团队热身、个人与集体运动项目相当于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课的总结相当于拓展训练中的回顾总结。学校教育中再也没有别的课程像体育课那样与拓展训练这样相仿与殊途同归。

2.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拓展训练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创设各种方式方法来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每个学生的权利,素质的首要特征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得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拓展训练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的知识、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教育的创新。

从课程内容上讲要体现创新教育,首先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内容也是时展的要求。目前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各地新建了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其中有许多带有拓展训练的性质如河南省鸵鸟园,风乐葵园,龙湖国防教育基地等地点。拓展训练始终是以学生的创造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思路的一种练习方法,因此开设拓展训练符合时展的需要。

3.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拓展训练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第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英国课程专家劳顿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里的技术变化是指教师应熟练掌握获得知识的先进设备,如录相、多媒体、电脑等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利用和开发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正好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思想的变化要求教师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方式与国家课程有所不同,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因素上都有较大影响。

第二、促进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教师知识分类学认为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体育教师一般在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学习中可以获得,而且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的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大都是体育院,系的本科毕业生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发展主要是指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钻研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目标。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精神领域、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毛振明,赖天德.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3):21-22.

[4]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郭叶.学校体育呼唤人文精神[J].体育学刊,2003,(3):29-31.

[6]唐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5 ,(3): 35.

第9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4]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