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掌握规律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如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利于呼吸酶的分布;因而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观察比较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比较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了解。
综合归纳
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是连贯的,构成生物学的体系。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和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抓顺序、抓联系、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元的结构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干。综合归纳就是简化次要,精炼主干。
4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记忆方法很多,下面列举生物学习中常见的几种。
4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或核心词来帮助记忆。
4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4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用对比法将有关的名词列出,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44衍射记忆法
衍射记忆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发散思维,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建立联系。
5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谓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51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通过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对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若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讨论弄清楚。预习将为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听讲
听讲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听什么?一节课要提高效率,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与难点。
第一是听思路。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思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和归纳的。如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思路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①构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②构成DNA的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磷酸;③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⑤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旧知识,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点与难点。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内容,有的课还有一些难点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会反复强调,会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会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时老师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都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5复习和作业
每天的复习要避免机械的重复,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点的联系。然后通过适量的精炼习题,可提高做题效率,既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54总结
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于章节内重要的知识点之间、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做好总结既能复习巩固,又能提炼主干知识。
55建立错题集
错题整理后写出错因,包括审题有误,基础知识记不牢,找不到解题思路,答案不规范等。找到错因,方有针对性的改进。建立错题集功在每天,成于高考。
生物组 于新玲
本次期末考试主要考察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虽是复习内容,但是难度是教之前提升很多的。本次试题的特点是考察的知识点较全、较新、较隐蔽(有些题目学生找不到思考点)。现就试卷内容(知识点)分布、学情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以及教学建议概述于下。
一、 试题分析
考查的知识点
覆盖的试题
分值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生物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2
细胞中的有机物
2、3、4、12、18、
24(1)(2)
15
细胞的基本结构
5、6、7、8、9、10、
24(3)、25(1)
19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1、
25(2)(3)
10
酶、ATP
14、17、19
26
18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13、15、16、20、21、22、23
27、28
36
二、学情分析
难易程度
涉及到的题目
分值
学生得分
易(基础)
1、6、7、8、10、12、13、15、17、18、19、22、23
26
中(综合)
2、3、9、11、16、20、25、26、27
45
难(能力)
4、5、14、21、24
29
二、 从经验和缺失两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反思日常工作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认真分析题干,无视题目中有效信息。
例如:非选择题24(1),题目中考查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看了分离方法,就写了离心,回答不准确,应该答差速离心法。
非选择题25(1),题目中考查的是提取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什么材料及选择原因,学生对本题的关键字词理解不到位,对语言描述不准确,答成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人和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细胞等。
2、分析图表题的能力欠缺
例如:非选择题第26题,该题考察内容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为必修一重难点之一,多数学生对呼吸和光合过程已经掌握,但是不会自己分析图中的有效信息,学生因为不会分析图表内容,而不会做题,因而得分率较低。
3、畏惧实验题,不认真分析
例如:28(3)是设计实验题,本题实验目的很明确,且已经给出表格,降低了题目难度,但是学生分不出对照组和实验组,更加不会分析,因此无法根据题意答出正确答案。
4、书写不规范
部分同学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不清,划掉改正的多,要么字写得小而密,要么大而乱的问题。
三、 整改措施
1、加大力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必修二和必修三中生物学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教材,揣摩教材,分析教材, 采取联系生活实例、多媒体过程演示、学生亲手实验等多种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加以灵活运用。
2、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3、注意相似概念或原理的辨析
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相似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工作,利用表格的方式、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等方法,进行总结。例如J型曲线和S型曲线,对照识记,加强记忆。
4、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关于联系的高级知识和建立联系的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把大量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知识,形成越来越有层次的生物学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
在复习中,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试卷分析任务分工
试卷任务
试题分析
于新玲
学情分析
于新玲
试卷质量分析表
于新玲
反思
于新玲
【关键词】 高中;生物;有效;互动
生物这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前后联系性小,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乏味的假象,其实书中的图片、例子、实验比其他学科更有趣,只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时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成绩。为此,我总结出以下三种互动方式。
一、随堂测验,学生相互批改
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后进行测验,在测验后再进行学习,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透彻,随堂测验可以说是最快、最直接且有效性最高的一种测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挑出一部分时间,根据最近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随堂测验都有一点抵触,觉得这种测验很枯燥很无聊,自己的水平自己很清楚,这种测验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测验只是针对于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厌烦了这种互动,只要稍微做一点改变就能让这种互动变得有趣,增强它的有效性。在随堂测验完成了以后,让学生互相批改试题,批改人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相互认真负责,在这个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试题发回自己手中的时候认真改正错误,如果有疑问可以去找批改的同学商量,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互动,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
生物课本必修一有一节专门讲细胞的化学组成,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混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的种类构成以及功能,首先是各自的元素组成,有相同的又不是完全一样,其次是包括哪些种类以及功能,最重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质有其特殊的结构,在随堂测验的时候就让学生互相批改,有的学生会说:“它们的元素用列表记忆就不会出错了”、“你看,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其实差别很明显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更避免了一些错误,互相吸取了经验,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增强。
二、利用多媒体,学生参与讲课
生物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大部分是微小的东西,不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的,而书上的图片文字又过于死板,很多变化过程不能表达清楚,如果运用一些视频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个过程,就能更快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利用多媒体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暂停,让学生去分析接下来的变化,如果有错误可以进行引导更正,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思路,然后再继续观看视频,学生看到结果和自己分析的是吻合的,不但自信心会得到提高,这个知识点更是不会忘记。利用课件讲课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采取他们正确的意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不再是单一的老师主导学生,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在必修二中有一节关于减数分裂的内容,书上有很详细的图释,可是毕竟它只是截取了开始和结束的主要时间点,缺少了逐渐转变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从一开始的联会到最后的分裂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在细胞分裂一次后暂停播放,问学生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的会说就结束了,有的就会说再进行一次分裂,这个时候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学生就能明白接下来细胞还会再分裂一次,然后再继续播放分裂过程视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制作教学模型,课上共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生物的知识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有规律,知识体系不明显”。可见,如何表现出生物的规律并且全面地传授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模型可以包括一节的知识点,它可以表现原型的形态、特征以及本质,更加形象地来解释对象。在教学中,遇到可以制作模型的内容,不但教师要动手去做,更要鼓励学生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就运用了相关知识。重要的是上课的时候让同学讲解自己的模型,用到的材料、每一块的意义、用到的知识,这样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讲解了一遍知识点,第一个同学讲解的不全面,后边的同学不断补充修正,就能逐渐接近完整的教学内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展示。既丰富了生物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形成了一个有效且有趣的互动。
生物必修二中DNA是最重要的一节内容,它的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特殊的反向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两端不一样、碱基互补配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NA模型,可以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展示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忽略碱基配对的原则,把长链两端弄成一样的方块,或者是各分子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模型由同学们相互帮助修改,教师适时地插入相关的知识点,动手的同时运用课本内容,最后展示一下比较完整的模型,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就让学生成为了主体,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总之,生物其实是很有趣很有探究性的学科,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一个好的气氛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互相批改作业和提出修改意见,还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三种方式多加运用,就能使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更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莉.浅谈生物课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1994年01期
[2]孔艳秋,包研新.生物学OES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3]高曲虎,欧阳晓德.对高中生物水分代谢的教材分析和教学体会[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4] 李玉明.谈高考试题中的生物学实验题[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关键词】基本方法 掌握规律 归纳总结 记忆
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一方面,它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在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记忆方法,以便快速、准确地记忆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学习效率进行了探讨。
1.高中生物的基本学习方法
1.1 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即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1.2 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 ,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1.3 深刻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 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4.归纳总结。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
2.高中生物学习中还需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
2.1 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2 联想记忆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这六种元素,可以用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这样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2.3 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明显,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2.4 衍射记忆法。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总之,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还很多,以上只是比较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好的学习记忆技巧,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化繁为简,既能完整地记忆生物课的基本知识,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胚胎工程 生态工程
新课程标本中的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必不可少,选修模块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尤其是选修教材,可能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仍处于摸索之中。
选修课注重的是理解和应用,理论结合实际,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需要过于深和专,只要学生能理解即可。每个工程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比如生态工程的原理就是一个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在记住这几个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比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组织培养的区别,等等。有些知识点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胚胎工程——《受精阶段》,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这部分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结合高考的要求,要求学生多做题,进行不定时的检测等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不变应万变。以下是我总结的每个专题的学习和教学建议,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基因工程
由于基因工程在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也容易得多。本章教学既要使学生应用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懂得无论是获得目的基因,还是进行蛋白质改造,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人类。
本章的重点是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过程。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例如:抗虫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植物油等好多都是转基因食品,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涉及必修教材中DNA的结构、复制、表达酶等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可以向学生提问:DNA是靠什么把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的?要使DNA分子断裂需要用什么处理?等有关的问题,既复习原来的知识,又可以引出基因工程的工具酶等。由于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因工程的理解。
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包含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大块。突出了细胞工程的发展和基本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于微生物的细胞融合技术,植物体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本专题看似抽象神奇,但是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区别于联系,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区别和联系,等等。高考中不可避免会考查到相关知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个热点问题,与当今社会的生物科学发展联系紧密。学生要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原理和制备过程,因为这也是高考选修题的一个考点。
细胞工程是在学生学习必修一细胞与分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回忆细胞有关的知识,从而引出细胞工程的内容,对于比较抽象的部分尽量做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便于理解。不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给学生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他们理解。同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影响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条件有什么异同点?(2)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常用的促融合因子是什么?(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什么?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什么?(4)常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胚胎工程
本专题是在动物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了解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胚胎工程的主要原理,技术,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最新热点,阐述了胚胎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本节的重点是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胚胎工程的原理和技术。该专题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精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提出:必修教材中的受精过程,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以及生理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中应注意多举例子来说明问题。关于胚胎分割应强调分割的时期(桑葚胚或者囊胚)和注意的问题(胚胎分割时应注意对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且分割的分数不宜过多)。对于体外受精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试管婴儿的介绍很自然地引入,教授过程最好图文结合,让学生明确这是有性生殖过程。
胚胎干细胞的技术及应用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交流三类干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生态工程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1.经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使用,我深深地领会到,实施高中新课改,须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另外,新教材知识构架的简单化,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加容易接受,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材里面,处处都体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3.生物新课程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必修模块体现了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
4.新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使学生能打好生物科学基础。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教学中一些困难和疑惑。
1.探究教学活动耗费的时间太多,加入学生探究实验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再加上有一系列学生验证实验,而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基本实验素养较差,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仪器不认识,也不会使用。我校由于实验设施不齐全,加上无专职实验人员,探究实验更多只是停留在嘴上讲而不是做,使学生失去了一定的兴趣。
2.在课时的安排上,我感觉有不少章节的授课是“高不成,低不就”,安排一节课讲时间很紧,但安排两节课来上,时间又多了,且按目前所给的一周两节课的课时,也不允许你把知识面拉得太大。
3.探究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探究时学生好像都懂了,但探究后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点却非常零乱,若再不记笔记,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很难自己把课本中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感到很茫然,不知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4.新教材必修模块的知识点相对旧教材把难度降了一个层次,但高考的要求是怎样地现在都还不知道,这使我在教学中感到很迷茫,不知是按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还是需要加深点难度以应对以后的高考。
5.由于本校实情限制,后进生而太多,一些教学思路、设想,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法的体会。
上述几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困惑着我,因此经过多次尝试,我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通过这些经验在某些方面能够使上述的矛盾得到缓解。
1.引导学生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来立起自信,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使他们能摸索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诱导学生学。生物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由浅入深,结合初中知识进行迁移类比,能使学生更易掌握相关知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关键词】光合作用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二氧化碳 光照强度
引言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光合作用无疑是一大教学重点,特别是针对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更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经典例题。为了夯实学生光合作用知识的基础,使学生的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本文主要对光合作用中对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进行了知识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可以准确、清晰地掌握有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一、 光饱和与光补偿点的含义
1.光补偿点光,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在一定的光照范围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刚好与植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相等。因此植物长时间处于光补偿点的环境中,其有机物的合成与消耗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利于植物的物质积累。
2.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的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但是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的数值时,光合作用速率将趋近于平衡,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是,植物的光饱和点的位置并不相同,一般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高于阴生植物。
二、光照强度对于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的影响
光合速率是我们用来表示光合作用中植物光合速度快慢的一个量,一般来说主要表示的是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生物考试一直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对于光照强度的考查,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本文首先对光照强度对光饱和点以及光补偿点的影响进行了知识的整合。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实验探究最终将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二氧化碳含量对于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的影响
CO2浓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其直接参与到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中,因此一般在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时都会与其主要作用以及所引起的植物内部物质的变化进行综合性的考查,因此一直是我们高中生物知识总结中的一大重点知识。CO2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其光照强度之间的变化可以用如下的曲线图进行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下图的绘制旨在设定CO2浓度并没有影响到呼吸作用的大前提下所统计绘制的。
CO2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曲线图如右图所示,根据图中的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会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如果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植物所处环境的CO2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图,图中各点位置应如下图虚线所示:
a点:不移动。因为CO2浓度的适当提升,不会抑制呼吸作用。b点:向左移。因为CO2浓度的适当增大,光合速率增大,呼吸速率不变。c点:右上方移动。c点光饱和点,其限制因子为CO2浓度或温度,适当提高CO2浓度,可促进植物利用更高的光强进行生命活动。
四、教学反思
通过对光合作用中光照强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对光饱和点以及光补偿点的影响所进行的知识总结,帮助同学们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图以及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测试以及随堂的习题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学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学出版社,2004:32-33.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