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建筑类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类专业论文

第1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类 岗位需求 建筑应用文写作 课程

随着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步入供给期,建筑行业也在顺应时展进行着必要的改革,原有需求模式下的建筑人才供给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能独当一面、独立承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成为建筑类行业的首选。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岗位需求的基础课程正是培育优秀建筑专业人才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建筑专业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由此可见,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所要求建筑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发展前景,而承担育人职责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本着服务社会经济的基本功能担负起这一重担,从学校层面给与关注,加大建筑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力度,实现人才的最优化培养。

一、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筑行业企业的有效供给也正在有序的进行,原有的大批量高成本的建筑投入已转化为供给形态的生产,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高龄化人口比重的增加,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更为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与深度展开为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1.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提出,对建筑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知识结构的改变,能力素质的提升,写作能力的要求成为主流。尤其建筑行业市场情形的变化更验证了建筑行业对应用写作能力的事实要求。可以说,建筑行业的发展不再是绘图设计、按序施工、装饰装潢等一系列运营与操作的单一化,它更需要建筑专业人才具有相应文字材料的撰写与表述来实现项目工程的支撑,更需要计划方案、可行性报告、招投标书、勘察承包合同、报验单、规章制度、现场标语等系列应用文体的有效促进与保障。

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培养建筑人才在充分掌握应用文写作原理、体例、格式、要求、相关注意事项的基础上,与现行建筑专业相关理论实践知识进行实质性的融合和贯通,进而构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优秀人才成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从有形规则上确保建筑行业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素养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2.应用写作能力的具备是建筑类专业人才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大势所需

高职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岗位适应力和执行力,满足建筑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可以说,这是避免建筑类专业学生因单一技能而导致的狭隘发展空间的出现,使学生能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储备应对建筑行业 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使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以完备的职业技能适应建筑行业对人才的大势所需。

我们深知,建筑行业的每一个环间都需要运用应用文知识,如建筑人才培育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前所需要的可行性报告、勘察报告、工程申请书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承包合同、施工合同、报审表、报验单、建筑现场标语等;建筑工程施工一定阶段后所需要提交的总结、下一步工作的安排与调整等;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还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工作材料的撰写都需要有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功底来进行支撑,都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胜任。可以这样的说,应用写作能力的锤炼是培养建筑专业优秀人才的重中之重,是建筑行业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的必需。

二、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剖析

建筑应用文写作就其本身而言,是建筑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高频率文体,是培育高职建筑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知识点。虽说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但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程建设的倾斜,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把应用写作课程真正理解为职业所需,人为的忽视了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主观的认为专业技术才是第一位的,专业技能才是就业的根本。孰不知,专业技术与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更需要双方的贯通,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就是上述两者的桥梁与纽带,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地位不高

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相对于建筑类学科而言,地位尴尬,重视程度低,属于可有可无的学科流。这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思维和职业视野狭隘的后果,无论学校、教师、学生对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都未给予如专业课一样的关注和重视,普遍认为专业知识还没有学透彻、还没有掌握到位,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W写作课程,即使很重要也不愿意设置该课程,这是典型的能力至上观念。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忽视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迫切期望,从而导致建筑应用写作课程失去了本应不低于专业课程的地位,课程建设陷入发展困境、步入低谷,建筑类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滞缓,综合素质却是,已无法满足建筑专业岗位需求。

2.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法单一

当前,由于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得不到很好的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疏于教学教法研究,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弹幕教学等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涌现与实践,带来了教育教学新的革命,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虽有所涉猎但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化比较严重。课堂教学依然是以单向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再辅之以简单的练习。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形式,教学相长严重缺失,严重制约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推动与开展。

3.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师资匮乏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文科教师来进行授课的,对建筑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多,尤其建筑施工的相关过程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很难把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质和重点讲解清楚,其知识的融合更无从谈起;而建筑专业的教师毕业于理工科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不善于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知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明显缺失,很难用完备的书面语言和规范的格式体例来表述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环节及经验分析。故而,就其现状来看,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当前的首要难题,如何培育合格的建筑应用文写作教师值得我们深思与重视。

4.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兴趣缺失

建筑应用文写作没有文学写作那样能给人以激情,给人以思索,给人以斗志,尤其建筑专业学生本身就对文科知识兴趣匮乏,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提写点东西就主动回避,不愿意去触及,从主观上就加以抵制。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比较乏味的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失去了文学情调以后,学生的兴趣逐渐流失,只能更加被动的加以接受,机械的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根本放弃了这类学科的学习,认为技术才是生存的真理,建筑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在这种错误思想的主导下,我们的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又有何成就而言。

三、基于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策略

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能力课程已经逐步引起更多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课程建设已融入重要基础课程行列。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岗位需求,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强化教师培养、精讲多练、善用媒体,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建筑优秀人才培育力度,促进课堂教学相长,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优化,为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1.转变观念,凝聚综合人才培育意识

随着国家“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高职建筑应用写作课程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重新确立自己的学科发展定位。也就是说,我们高职院校及其师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技能至上观念,树立现代综合人才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岗位适应力为目的凝聚综合育人意识,进而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力和执行力,促进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真正融入建筑专业技能的学习,助力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建筑人才的培养。

2.强化师资,提升课堂授课水平

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虽说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储备了一批应用文写作教师,但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却难以驾驭,主要是因为建筑专业知识匮乏,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点难以与之融会贯通,高质量授课水平难以提升,教育质量堪忧。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积极的培养一批专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授课教师,以其娴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通达的建筑专业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与改造,进而帮助建筑专业学生解决专业实践中所需应用写作文体的应用和困惑,帮助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提升,促进教学相长,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综合建筑人才的培育。

3.精讲多练,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能力课程,是建筑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必备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勤学苦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职业能力的有效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建筑专业的特点,注重实际案例的导入,鼓励学生有的放矢、鉴别比较、深入思考、切题回答、触类旁通,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建筑应用写作课程中有重点的采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并辅之以仿写、研讨、修撰等教学手段,强力督促学生深度思考,切实提高建筑应用文写作水平,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

4.善用媒体,增强网络教学深度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教学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育的主要潮流。尤其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更多难以阐释的建筑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求知欲望普遍得以提升。可以说,网络教学的开展不仅改变了授课形态,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为此,我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善用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网络教学深度与广度,妥善利用微信、QQ聊天室,特别是课堂弹幕的高效使用,为师生双方提供更加自由而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真正适应建筑专业岗位需求的必备基本职业能力,成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J].职业教

育研究,2013(8):117-118.

[2]林圣娥.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专业的结合――以“毕

业论文”教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

81-82.

[3]严昭飞.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

革新,2010(31):281-281.

[4]何芸.点燃兴趣 以用促学――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

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1):130-131.

[5]黄键.与专业结合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J].科技展望,2015,25(35).

[6]李迎新.网络环境下开展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2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建工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合理开展。目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类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工作如下:

一、建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内容和存在问题

我院建工类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建立起来论文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含: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方面。

1.实验教学

建工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其性质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就有《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测量》等课程涉及到实验教学。教学开展上一直采用先在教室里学专业理论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由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场所的变化,实验教学过程成为了“前学后忘”的过程,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技能训练教学

建工类专业技能训练是对建筑行业基本工种的基本技能进行的培训锻炼,是我院实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操作技能训练等。因受到建设资金投入的制约,校内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未能满足建工类技能训练教学的正常开展需求。诸如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操作技能训练教学还需安排校外工地。而学生在工地很难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往往“动眼不动手”,严重地影响了对施工工艺流程的认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3.实习教学

建工类专业实习教学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职业技能要求,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实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参观实习、安全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基本安排在校外合作企业的工地上进行。但从实习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到,现阶段的生产和毕业实习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两大问题:(1)在校外开展实习教学,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不能保证实习效果;(2)由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岗位未明确或受工程建设实际项目情况的制约,学生未能在工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内容实习,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它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以及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实现。我院针对实践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取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教室、实验室合二为一

在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方面,学院根据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摒弃了原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调整实验室布局,将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进行,让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学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实现教室、实验室合二为一。

实验教学模式的革新不仅能够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边学边实验,及时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突破以教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提升教学质量;另外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场景布局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互动,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

2.校内外基地并举,提高工地实训效果

第一、继续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累积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来适应适应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生规模的需要,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合作,有针对性的安排技能实训和学生实习,改变实习学生只能看不能做的不利局面。

第二、加大教学计划的时间弹性,保证实训教学顺利实施。如:测绘技能训练是建工、道桥等专业技能实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学院测绘仪器数量不能满足多个专业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需要。对此,学院通过采取调整和加大教学计划的时间弹性,有效解决了该问题。

第三、抓紧建设校内技能训练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应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将其建成能够瞒足建工类专业的技能实训教学开展的实际需求的仿真型职业技术训练环境。

3.加强校企共管,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加强校企共管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采取主要措施有:

第一、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研究制定实习教学考核办法,实施学院和专业两级管理体制,强调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的全方位指导和监督,为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更新,强化实习教学的指导效果。

第三、到企业生产一线聘请工地项目部里的优秀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注重实习的过程指导和监管。

三、结束语

总之,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1] 吴敏,赵荣辉 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第3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建筑及其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兴起,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速,民营建筑企业及其相关产业迅速崛起,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切都对建筑类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起点的历史时刻,针对国情中国选择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趋动型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高水平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这一切都需要中国建筑类工程教育在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同时,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加速提升和改造。

一、树立人文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

作为一所以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我们强调工程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不断加强了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启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具体做法是:

(1)在学校内增设人文类、艺术类、法学类、理学类专业和系科,将学校由原来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改造成为了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艺、法、经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强调理科对工科的支撑,突出文、理、工、管、艺等学科的有机融合。

(2)每年举办200多场由文化名人、社会名流和知名企业家主讲的人文讲座,聘请大批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到校任教,提高教师的文化层次和素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3)在学校创办“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馆”、“自然科学展示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和多种文学刊物,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大学生们“不养而成”。

(4)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创建了大学生文学社、读书会、大成讲坛、国旗队、管弦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社会实践小分队等群众性社团,使工科大学生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增强大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养成。

几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的诚信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无人监考班集体。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心大大提高,“爱心家教”组织受到国家的表彰、“大学生支农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中被国家树立为学习的榜样。

二、制定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体系

在高度计划经济年代里,中国的工程教育主要由各工业部委举办。各工业部委主要基于对物的制造来培养人,工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的品种和制造工序为本。于是工业部委越化越小,工程教育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数目越来越多。学习苏联前的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数为215个,其中工程学科的专业数为15个。学习苏联后的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专业设置数为510个,其中工科类专业剧增到164个。1982年,我国的本科专业增加到1443个,增加后的工科专业达到255个。工科类专业经历了由学科设置专业到行业设置专业到由产品(或工序)设置专业的巨大变化。

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为例,1952年前仅此一个专业。1953年后开始设有“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和“结构工程”专业,到20世纪80年代就增加到建筑工程、地下建筑、道路工程、矿井建设、桥梁工程、铁道工程、水利工程等近10个专业。再如建筑材料类专业,1956年仅设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到1982年就演变为水泥、混凝土、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砖瓦、非金属矿产等8个专业。

缺乏人文教育的窄口径专才教育,使得学生视野狭小、心理封闭,很难获得奇想和创新的灵感,即使有一点思想的火花,也不会有实施的胆略和气魄。所培养的学生匠气十足,习惯于复制或重复性操作,不敢超越前人或越雷池半步,更有甚者性格怪僻,不能与人很好地协作共事。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科学和技术呈指数形式增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即使是一些传统的产品或产业,其品种和工艺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也不断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们职业的变动性越来越大。因而窄口径的工程教育与现代工业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化的大趋势相违背,难以应对产品替代、企业破产等引起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的转移,更满足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这就需要我们工程教育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已经从1982年的1343个缩减到1997年的249个。我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拓展为土木工程专业后,涵盖了原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和岩土工程。原水泥、耐火材料、混凝土等专业合并后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专业面涵盖原无机、金属等类材料的十多个专业。

专业口径的变化,自然引起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巨大变革。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三、构建“阶段、平台加模块”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体系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循序渐进得系统工程。根据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不断建设和完善系统、认真科学地实施该培养过程、适时检测过程运行状态并及时进行状态参数的调整,同时及时地发现一些拔尖人才,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构成工程人才培养的主线。这里面难点和重点是培养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校的做法是将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六个平台和若干个模块。三个阶段为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六个平台指依知识传授和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一专业启蒙教育平台一基础理论平台一技术基础理论平台一专业教育平台一专业知识拓展平台”一步步地推进。

所谓的模块是指组成某个平台的若干个知识传授或能力训练的课程或训练项目。公共基础教育是全校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训练,也依大类学科不同(如理工、人文、艺术等)而略有区别。

第4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始建于2000年6月,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管理各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经吉林省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获得学位授予权。校园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规划别致,设施一流,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院现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10个教学系(部),38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工、管、文、艺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学制四年,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由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院设有国家奖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学院现有省级重点立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教研项目6项,省级教研项目6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3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创新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在全国第二、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祖国万岁”歌咏活动中获国家教育部优秀组织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均获多项大奖。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定“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办学目标,贯彻“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强化实践、特色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院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艺术设计系简介

艺术设计系始建于2003年,是学院首批创建的教学系(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艺术设计系现设有环境设计等五个专业教研室,视觉传达等五个设计工作室,并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同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和风景园林五个本科专业。

艺术设计系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工作,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省级优秀课程三门,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五十余篇,公开出版《艺术设计优秀作品集》四部。公开出版高等院校教材六部,其中四部为全国“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教学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系学生与教师在国家、省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得艺术创作奖三十余项,省级艺术创作奖一百余项,优秀组织奖八项。其中2013届中国手绘设计大赛中荣获组织奖和佳作奖;2013年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有25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入选奖项,7名教师荣获中国高校名师奖,我院被授予团体一等奖。2014年第八届“创意中国”设计大赛9位同学获一、二等奖。2015年“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9位同学荣获一等奖,28人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摇篮。

艺术类专业介绍

1、环境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理论、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空间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景观设施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等工作。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传统平面媒体、现代数字媒体、网络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出版印刷、品牌与广告设计基础理论及设计项目管理等知识,受到视觉艺术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企事业传播机构、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平面设计史、视觉传达概论、包装设计、书籍整体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CI 设计、商业摄影、网页设计、交互信息设计、视觉识别与应用、品牌设计与媒介应用、广告策划与应用、展示设计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

3. 公共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公共空间设计及视觉展示设计的理论和知识,受到艺术设计创造思维和艺术表现技能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城市环境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公共艺术概论、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装饰基础、材料与工艺、展示设计、陈设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动态展示、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影像图形处理、视觉形象识别、公共空间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市政、规划、建筑部门及各类会展中心与博物馆及展览馆等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创作、设计、策展、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

4.动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动画设计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动画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动画概论、导演分镜头研究、动画运动规律、动画造型设计、Flash动画设计、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3DMAX、三维动画软件MYAY、三维动画软件扩展、动画项目设计与项目创作、动画短片策划实践、动画短片创作实践以及动画周边推广实践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学校从事动画教学工作。

考试报名

(一)招生计划和学费标准 2016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拟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500名,学费标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专业18000元/学年,实行文、理兼招(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各专业学费以吉林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二)报考条件 符合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各招生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 报名时间和地点:我院承认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艺术类专业考试文件要求进行报名。

(四)考试

1.专业考试 凡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均按照本省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专业考试。

2.文化考试 考生凭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

(五)录取

1.专业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

2.文化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3.录取办法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取得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按照考生所在省招生部门录取时投档的文化课成绩的60%与专业课成绩的100%合成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以专业志愿顺序依次录取。如综合成绩相同,有等级要求则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等级相同或无等级要求,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专业课成绩再相同,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素描成绩再相同或无专业课单科成绩,则比较文化课单科成绩:文科依次语、外、综、数;理科依次:数、外、综、语。(有关省招生部门有明确录取规定,则按该省录取规则执行)。

(六)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甲6路 电话:0431 –81865504 81865508 81865509

传真:0431 –81865507

艺术设计系网址:http://yssj.jlucc.edu.cn

招生就业网址:http://zsjy.jlucc.edu.cn

第5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创新

【基金项目】(1)2015年度湖南城市学院教改项目湘城院发[2015]42号;(2)湖南省教育厅,2016.06,2016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面向工程能力输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综合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4-01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思路

我校针对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特点,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转型发展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明确了办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即突出学校以建筑类专业为主干专业的特色,界定了本校建筑类专业的服务方向,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措施

1.创新产教融合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能力培养上,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职业的需求,明确每个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二是采取课程体系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践教学技能考核等方式来培养和验证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和辅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

(2)在制度建设上,正式将专业能力获取情况与学位授予挂钩,明确规定未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2.强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近四届毕业生从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对建筑类专业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并优化了“二三四”(两支撑、三层次、四模块,即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中小城镇乃至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为主。在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建立适应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如“模拟式教学”等。

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建立了建筑工程工艺实习工场等校内实习基地217个。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制定了创新实验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使实践教学管理有据可循;强化过程教学,执行阶段打分;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等。

3.打造产教融合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一是建立校办产业群。湖南城市学院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等校办产业。二是拥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平台21个。三是开辟了海外合作办学平台。

4.加强产教融合“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一是激励和吸引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建设带头人;二是实施青年教师轮岗培训制度;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执)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思考

1.取得的成效

从培养质量上看,近5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共获奖近700项。从毕业生的薪酬看,湖南城市学院连续两年位列第3名,居湖南二本高校第一名。从研究成果上看,学校牵头主持了“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土建类子课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从媒体反响看,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4篇(次)。

2.改革中的思考

一是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政府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而学校和社会(企业、行业)是双主体地位,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

二是学校要加强内部治理。学校、二级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把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工作落到实处;职能教辅部门要突出人才培养服务作用;同时,强化二级单位之间的联动和对外的协调工作。

作者简介:

第6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推动一部分地方高等学校向技术型大学转变,湖北省教育厅也下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14]5号)。湖北文理学院作为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开设有土建类专业的高校,根据国家和省教育厅的精神,提出在建筑工程学院土建类专业群(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四个本科专业)开展转型发展试点改革。为了卓有成效地转型,我院在领导的带领下创新性地提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制订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历证与注册执业资格证的要求进行融合,为了在不影响学历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将执业资格证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我院针对土木工程结构类专业课程提出“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以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为主线组织教学,有效整合了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整体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我院正在围绕着培养技术型土木工程人才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上述我们实施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土木工程结构类专业课程。而原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没有涉及,原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关系到转型改革的成败,本文拟配合我院转型改革和“双证融通”教学理念的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其它一系列教研项目,来探讨原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原理类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原理类课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原理,钢结构原理等课程,是结构类课程的基础。原理类课程主要学习组成结构的材料性能和各种结构构件的性能、计算和设计。结构构件多数是在一些简化假设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和设计的,要求学生注意其适用范围,各种系数的取值,以及配合公式的使用的一些构造方面的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起来一直都比较吃力。 另外,原理类课程所学习的是结构的构件,是结构的局部,与结构类课程相比,学生没有整体认识,容易感觉支离破碎,常常无法理解和想象构件和节点的形式,对其学习失去兴趣,进一步地会影响结构类课程的学习。

目前原理类课程的教学大体上还是以课本为主,老师课内讲解为主,没有安排参观实习,学生因为没有感性认识,参与度不高,再加上前面所述的原理类课程的特点,学生兴趣不高,学起来吃力,学习效果自然不甚满意。

2 原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构想

2.1 将“基于项目教学”方法引入原理类课程的教学

我院曾以“框架结构的设计”为具体的项目,进行了高层、抗震等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试点,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考虑到“项目”并不仅仅指“实际工程”,而是泛指某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任务”,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原理类课程中每个构件、每个节点设计、构造的学习也是“任务”,笔者试着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推广到原理类专业课程,借助我院“项目教学模式”现有研究成果的经验,以《钢结构原理》的教学为例,探讨这一教学方式在原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在《钢结构原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钢结构的各种节点、构件的构造、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将钢结构中常见的节点和构件作为一个“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三人一组,每组完成一个项目。为了保证学生制作模型的质量,老师在指定“项目”内容时,包含了常见的钢结构节点和构件,并考虑了授课时会用到的节点。学生接到“任务”后去图书馆,网络上找资料,主动了解自己所要制作的节点的使用、受力特点、构造和计算方法,并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节点模型,并制作PPT介绍所制作节点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样的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图1为学生在项目的实施中所制作的模型。

2.2 将LEGO式拼插积木引入原理类课程的教学

上面学生做节点的过程中,大多都选择了纸板,KT板作为材料,但比例不容易把握,模型不够精确。相比之下,lego积木尺寸精准,通过各种形状的基本块可以拼出几乎所有你能想象得到的造型,这个原理和我们专业的有限元软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切实保证“基于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我们尝试将Lego类拼插积木引入到原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图2为lego积木拼的钢结构节点。

Lego积木大多数只有一面有凸点,利用Lego的基本块,设计并拼搭出自己想要的形状本身就是个具有一定挑战,并且有意思的过程。而且,由于Lego在很多人心目中代表着快乐,让学生快乐地参与教学模型的制作,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做中学,玩中学”。对于复杂的模型,可以先通过电脑设计,再拼出设计好的模型。

3 结论

在土木工程原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找老师讨论问题的现象比以前多了很多,实现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由于Lego积木的特点,将其引入原理类课程的教学,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绝佳的手段,大大增强了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趣味性,增强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凌云. 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9期(总第561期),190-191

第7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工学融合;办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创新能力

近20年是我国建筑装饰业迅速发展的20年,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筑装饰行业到2015年工程总产值力争达到3.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左右;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800万人以上。到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队伍中,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力争达到250万人,比2010年增加100万人,年平均增加20万人。每年新增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争取占到50%左右。”建筑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迫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升业务技能,也为高职教育发展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建筑装饰工程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如何办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的工作方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过去三年里,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程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模式的融合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建大类设计小类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同属于这个小类,国内开办这些专业的院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工科类院系;一类艺术设计类院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办学模式与文化,工科类办学模式参照工科专业实践模式,以技术操作为主,缺乏创意教育环境与手段;艺术设计类办学模式重视对造型与表现的教育,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工程管理意识,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两种类型都缺乏对行业环境的认识,对设计与施工业务流程、工作成本、团队合作、客户沟通等职业素养也难以在实践性课程中充分体现,因此,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须走两种办学模式融合的道路,并不断创新,形成适合于当前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种模式的融合首先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定位,课程设计与实践体系的建设均要依据于此,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共同通过工作分析会的方式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讨论,将设计师助理和工程监理助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的目标,对岗位技能与素养进行提炼,设计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将会得到具体化,在比重上可能每个学校会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必须并行,这是建筑装饰行业普遍的要求,也是建筑装饰行业又便于土建工程行业的区别所在(土建行业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分离)。按照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分为设计与施工两个模块,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方向,但是基础技能与素养是均需要具备的,只有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才能保证两种模式的融合。

其次是实践性环境构建,即满足于设计、创意、表现的实践环境与满足于施工工艺实践的环境同步发展,不能偏废一方,我们在很多院校看到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室均以设计类实训室为主,施工工艺实训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更多的院校的是把施工实践寄托于校外企业和实际的施工场地,稳定性不够,学生应该在校内就能够经常接触到装饰工程中常用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完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所以实践性环境构架的合理性是确保两种模式融合的关键点之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2010年获得了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构架了由六个实训室组成的大型实训基地,包括建筑CAD实训室、三维造型实训室、工程制图实训室、创意模型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灯光照明系统设计与展示实训室等,涵盖装饰工程中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工作流程,教师与学生在该基地即能完成人才培养中的主要技能实践工作。

第三,师资队伍的综合性构架与建设是保障两种模式的核心工作,由于两种办学模式自身的历史背景,往往工科类的院校缺乏创意设计类教师;艺术设计类院校缺乏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营销与服务等类型的师资,教学团队的中教师专业来源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与办学方向的决策,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专业来源广泛的教学团队十分重要,是今后专业发展的根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装饰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有建筑空间设计与表现、水电路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预算等专业领域的教师,80%的专任教师具有室内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高级应用工程师、高级装饰美工、建筑行业工种考评员等行业资质。

缺少其中一个方面都有可能使得两种模式的融合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施,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落实才能保障两种办学模式的融合,为今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工学融合的办学理念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体现在每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体现工学融合的办学模式,首先要从课程标准修订入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岗位职业规范,在考核方式上,推行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岗位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真实任务项目为主,开展项目式教学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推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提出了“教学内容真实化、教学形式项目化、专业技术标准化、创意风格多元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突破。

(一)坚持“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

常见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训可以分为“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真题真做”,大部分院校的课堂实训基本上以“假题真做”和“真题假做”为主,“假题真做”一般由教师命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不具有商业意义和行业要求的设计项目;“真题假做”是把一个已经用于商业市场的已有项目让学生重新体验设计的过程。这两种实训模式是学生专业实践初期阶段的必要实训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按照企业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方案质量和技术指标来要求学生,这是造成学生日后进入企业以后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原因。因此必须扩大“真题真做”实训项目的比例,我院艺术与传媒系的改革尝试是在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二年级开始,所有技能型课程均要求实训项目的全真实任务实训课时不少于整个课程实训课时的80%,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就完成了20个以上的真实实训项目,对企业在设计项目中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设计和制作质量以及相关技术指标有切实的体验,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形成企业工作的方式。

(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班级”

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创意设计类企业由于是知识型企业,所以比较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企业对员工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和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管理形式也与一般生产性和经营性企业不同,学生在校内课堂上提前体验企业文化对今后进入该类企业有较强的优势。

企业文化的教育主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入手,对学生的着装、语言、礼仪,以及课堂环境进行具体和规范化的要求和改造,以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为典型,将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引入课堂。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对学生的着装提出要求,适应创意性企业的特点,形式上不要求统一,但要求庄重而有亲和力,可以适当施展个性和品位,以及作为知识型企业相应的礼仪素养要求。第三,将创意性企业工作形式引入课堂,改变常规课堂教学师生台上台下的关系。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

过去的学生专业成绩多以作品和技术论英雄,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我们常见的学生专业成绩考核形式是以学生在每个专业技能课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不能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能力、沟通意识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而不是将这些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单列出来,应该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在每门设计类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改造了学生专业考核的指标,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住宅装饰设计》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为例,学生综合成绩总评由实训项目平均分和职业能力分组成,前者占80%,后者占20%,职业能力考核指标包括行业意识与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量、工作效率、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等,事实上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得到企业的青睐,在职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在每个阶段确立几门专业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程改革固化成果,扩大影响,推动其它课程的改革。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实践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创意型工作室是校内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践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体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真实任务和企业文化有效的融于工作室的专业实践中,工作室环境的专业实践模式改革与探索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近年来积极推行创意型工作室建设与专业实践模式的研究,大部分专业教师参加了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意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主要改革成效体现在解决了传统创意型工作存在的缺乏企业环境创设,缺乏对业务流程、技术岗位、技术标准的设计与管理,缺乏创意思维激发的手段与过程,缺乏企业文化环境构建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了一批创意型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企业化或企业模拟的专业实践基地。

第8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岑敏仪.土木工程测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颜为莉.探究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136-137.

[3]许善文.浅谈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准测量实践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16(3):118-121.

[4]陈晓刚,赵海云,林辉.MOOC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测绘通报,2016(4):128-132.

[5]田桂娥,吴长悦.测绘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建筑,2016(10):246-248.

[6]宋岩.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69-71.

第9篇: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可用“缺失”一词来形容。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很少得到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训或指导。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2]王廷杰.关于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情.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