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学生实习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高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将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科技机密结合起来,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到社会实践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当中,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培养。
(3)高校应该将培养生产、服务、管理、建设一线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来实现,在结合社会实践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
(4)当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问题都十分重视,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来缩短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
(5)高校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高校教师营造更优良的科研环境,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6)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拉近高校与企业单位的距离,通过与企业建立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可以使高校及时了解经济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变化,以此为指导对原有的教学方案做出恰当、及时的调整,确保高效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7)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教育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创收,可以使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
(8)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使计算机教育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当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技术也是日新月异,而高校计算机教学因受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课程更新的速度较慢,该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的计算机技术到毕业时很多技术已经与社会当前所流行的技术有了一定的出入,甚至有些技术已被淘汰,而高校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及实习项目的安排,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采用当时较为流行的技术来解决高校所安排的实训项目。
(9)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与实践功能双重作用,既要负责专业主干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
2高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所需遵守的原则
高校在建立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过程中必须将实践基地日后的升级、扩建问题考虑在内。当前各大高校都扩大了自身的的招生力度,为满足扩招发展过程中的教学需求,在拟定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时应该为其预留出较为充分的扩展基地空间。此外,还因为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在拟定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时还应该将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日后的升级换代问题考虑在内,避免出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花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在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就因设备落后等问题而被废弃不用现象的发生。
(2)对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利用率。高校为在校生只安排了几个星期、最多几个月的实训时间,在拟定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时,应该将这一问题充分考虑在内,使基地在非实习期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3)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立工作过程中应该将校内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来缩减基地建设成本。当前各大高校都面临着建设经费紧缺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将现有的办公计算机、学生个人购买的计算机、校园网设备等多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立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管理工作。在明确实习项目和实习目的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实习计划,安排详尽的实习步骤,要求学生对实习内容做相应的记录,针对实习期间的学结出一份较为全面的实习报告,并在实习结束后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实习评价。
(5)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立工作过程中,应该将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科技机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到社会实践和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当中,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6)高校在为学生安排实习项目时应该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考虑在内,根据实际需求将实习项目划分成基础项目和提高项目两部分。通过基础项目的训练确保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基础性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分析已有答案项目的基础上来模仿建立自己的项目。在基础项目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项目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全新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做出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不为学生设置标准、统一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新程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7)高校应该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给与足够重视。高校计算机教师因教学任务较重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任课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际计算机工程项目,对实习中的很多问题无法提供较好地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企业中进行较为深入的实习,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习工作。
3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思路的分析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发展对策来加强高校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1)高校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实验室,实验室具有模拟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环境的先进功能,学生可以在该模拟环境下进行实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来缩短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
(2)高校在校内建立创业园,以高校名义成立独立的计算机技术公司,该企业的职员主要由高校教师和校内优秀学生组合而成,高校教师是该公司的正式员工,实习的学生担任临时职员,在双方的协作下完成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和公司承揽的项目。
(3)高校应该将已淘汰的计算机充分利用起来,将其作为维修实训基地的维修资源,将学生分成计算机维修小组,让学生练习拆分组装,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了锻炼机会,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的维修工作。
(4)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立工作过程中应该将校园网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
(5)通过打字社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办公自动化的实习环境,该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还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打字复印服务,得到了双赢局面。
(6)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校内实践基地建立工作过程中应该尽量与社会IT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IT公司为高校提供主要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以此来降低基地建设成本。
(7)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进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由培训机构提供主要设备和实习软件,并由其负责实习项目的确立工作,高校为其提供场所和一般设备,在学生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和培训机构共同完成指导工作,以此来解决高校师资力量匮乏和硬软件设备不足的问题。
4总结
【关键词】顶岗实习;分形顶岗实习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部分顶岗实习应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并对其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旨在对目前广东高职顶岗实习效果有所了解,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提供一个样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抽取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相关调查问卷1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发放调查问卷2共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
1 对问卷调查1的相关数据分析
在17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统计对顶岗实习的期待时,91%以上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期待通过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职业能力素质。这个结果说明抽样单位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基本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作用。
统计顶岗实习的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时,87名学生认为自己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约占49%;这个结果说明目前抽样单位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相关的程度不高。统计经过顶岗实习后学生能力提高情况时,有12%的学生认为有较大提高,有6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高,18%的学生认为无很大提高,只有9%的学生认为无任何提高。这个结果说明顶岗实习对目前抽样单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生能力的提高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统计顶岗实习期间是否跳槽时,有3%的学生跳槽,而想过跳槽的学生占19%。这个结果说明,一方面因顶岗实习单位的用人需求小于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一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实习学生另谋高就; 另一方面单位与单位之间待遇、工作条件的差距也导致了极少数同学心理不平衡而选择跳槽。统计学生对目前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的模式是否满意时,有45%的学生表示满意,有5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个结果说明,抽样单位部分学生对目前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的模式有不满意的情绪。统计学生对目前顶岗实习的实际效果是否满意时,有32%的学生表示满意,有6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个结果说明,抽样单位大部分学生不认同目前顶岗实习的实际效果。
在抽样单位的调查问卷中,被调查学生对我院以后顶岗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内课程与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希望学校能与更多的企业合作,能提供更多和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希望能在顶岗实习前接受岗前培训;希望顶岗实习能具有小组工作的氛围,体现挑战性。
2 对问卷调查2的相关数据分析
在6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第一部分的问题:“你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能否满足实习工作需要”时,有约65%的学生认同知识结构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52%的学生认同专业结构满足或基本满足,41%的学生认同专业技能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30%的学生认同独立工作能力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25%的学生认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能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这一结果说明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在独立工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对第二部分的问题:“结合现在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任务,你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时,认为“顶岗实习的组织”很好或较好的比例占39%,认为“顶岗实习的管理”很好或较好的比例占31%,认为“顶岗实习的效果”很好或较好的比例占19%,说明学生不能完全认同目前学校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实际效果。
学生们对顶岗实习组织及实习安排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能组队做实际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来组织顶岗实习;希望顶岗实习任务能更具专业性。
3 访谈数据分析
在对高职实习学生进行访谈时,大多数学生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认为目前的组织和管理的方式太过单一、缺乏灵活性;实习工作任务单一、枯燥,不富有挑战性,有些甚至2、3天就觉得无法再坚持下去。在对广东高职院校学校领导进行访谈时,大多数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顶岗以分散顶岗为主,较难做到集中式安排,一般采用系部、指导老师、辅导员老师组成管理小组的分层管理机制,很难做到与企业单位的长期合作;在对企业单位领导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管理任务。
4 对策分析
(1)教师参加顶岗。积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参加顶岗实习学习,担任项目组组长,与学生一起攻坚克难。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悉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厚,但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则相对不足,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参加顶岗实习学习,担任项目组组长与学生一起攻坚克难不仅对自身的能力是一个提高,还有利于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起积极引导的作用。
(2)营造良好顶岗实习氛围,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顶岗实习营造良好环境。
为了使校外基地的数量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对应岗位的要求,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尽可能利用行业协会、校友会等资源,选择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且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顶岗实习岗位,为顶岗实习营造良好环境。
(3)采用分形项目结构进行管理。采用项目分形项目结构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按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分为维护型项目组、开发型项目组、售后型项目组、管理型项目组等。
参考文献:
[1]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张静.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3]李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4]衣学娟,刘宝昌.高职实施“2+1”教学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7,(4)
[5]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2009,(2)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No.2011TJK077),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教改课题(No.JGW2013035)。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大多数教育模式注重的都是理论教学,在实践上并没有过多强调,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而技工教育旨在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技工学校部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也是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放在同等地位,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1.1必要性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模式。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注重技能培养的技工院校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将实用性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原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专业学科。计算机网络指的是通过不同的网络协议,将全球分散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目前在我国的技工教育中,多数技工院校都开设了此类专业,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以及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以及网络编程等多种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领域也在不断推出各种新型技术,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方面也在高速发展中。如何对企业中的IT资源进行整理和运用,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作用,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是我国多数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而传统人才教育模式中,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就成为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企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1.2优势
在当今时代下,信息化已经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运行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式。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可以从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面出发,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针对性的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能够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保证符合企业的要求。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人才的质量。通过人才在企业中的实践,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对教育资源以及场所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最大化地节约了企业和学校的成本,实现了两者间的互补,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模式。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阵地的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如何?
笔者以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为例,目前学院以校企双制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双高人才为目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2年在校)+0.5(校外教学实习)+0.5(校外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双制”办学。
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院各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进展不一样,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如下。
(1)学院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学生较多,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不够理想,能够与计算机网络对口的企业不多。
(2)学院有跟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面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但是知名企业、大企业较少,同时大多数只是签订合作协议,参加学院举办的招聘会,但进行深入合作的比较少。
(3)学院会邀请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的企业老师来校讲课,但是大多讲授个人对计算机网络的体会以及自己的发展历程,多数是一些理论的讲解,没有实际操作。
(4)学院每年定期举办计算机网络设计技能比赛,但是缺乏计算机网络企业的参与,技能比赛试题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5)学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制定了校外实习指导手册,但是参与一起制定的企业较少,制定的校外实习指导手册质量不高。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是整个环节的主体,追求企业利益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根据相关调查,企业往往会将校企合作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技工院校中,师资力量有限,专业技能的深入研究方面有所不足,往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像计算机网络专业在校期间偏向理论教学,就学院目前局域网高级工的通过率基本在60%左右。而企业普遍希望学生在实习岗位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需求独立开展工作。这样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
在校企合作中,既使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途径,但是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几项需求:(1)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方向不同,而教学计划则是由学校制定,企业可选择性差;(2)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政策并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保障,企业基本处于被动状态;(3)企业在合作时往往要投入较大成本,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能力则有限。
3.2企业人才需求不固定
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计划都有着一定的步骤,学生在参加校企合作以及实习时要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不能随意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的需求上往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情况进行变动。当企业的任务量多时,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实习生来完成企业任务,但是学校难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的变更,无法提供充足的实习生,和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3.3实习管理困难
目前学生在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然后就是所从事的岗位。由于学校中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通常安排一个校内的老师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通过一些通讯软件或手机等对学生进行遥控问接管理,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企业基本上不会和学生签订合同,不存在雇佣关系,难以对实习生实施企业的管理措施。当学生进入企业中,对于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环境会有陌生感,如果管理上再有不当,学生出现消极怠工、脱岗、不参加实习等情况普遍存在。
3.4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分散、就业难度较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并且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
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计算机专业的求职难度较高,并且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都倾向于有着丰富实习经验的求职者,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中的运营流程,能够迅速掌握企业的模式,降低企业的成本,并能在短时间中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益,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成本培养新员工。另—方面,很多培训机构比较愿意和技工院校合作,但是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一般难以负担起这些高额的培训费用。
3.5实习生待遇较差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的实习阶段往往在后期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参加工作,对于实习和就业之间的区别不明确,没有了解到实习其实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学生往往在待遇方面的要求较高,对于企业的薪资不满意,频繁更换工作,难以起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解决对策
4.1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组织机构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以及相关的场地资源等进行协商,保证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并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应当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的反应能力,拓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多个层面建立指导和监督制度。
4.2院校应当制定良好的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运行,加强院校人才的能力,建立良性循环,院校必须要对实习的学生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通过指派固定的人员对在实习中的学生进行管理,保证学生的良好出勤,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时刻了解学生的状态,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合作的良好进行。
4.3激发企业积极性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难以保障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积极性。首先,我国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确保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改善企业的被动地位;第二,进行校企合作时,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以未来的职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第三,目前大多是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学习和管理的机会,而企业能收获的益处较少。因此,学校要根据企业的情况,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加强企业的合作动力。
4.4利用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院校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将实习基地完善为具备企业化管理,将“教、学、研”进行融合,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基地;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管理标准、实际工作环境、生产流程等,通过合理的投资方式在院校中建立企业生产基地。让学生可以使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应用,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真正了解到企业的特点。
4.5融合院校师资力量和企业技术人员
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当和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制定学生的实习内容。教师应当参与到企业的培训中,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环境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另—方面,要让教师通过走访企业的方式,对企业中的实习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相应的评价,并将结果提交给院校的相关部门,从而对学生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
5.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中,由于专业性较强,未来的就业企业更注重实践性。因此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在现阶段中,校企合作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在未来求职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双元制 计算机专业 顶岗实习 建设 启示
引言: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特征,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而实现这一重大变革的基础和关键是加强顶岗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显然,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既是当前中国国情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内容融合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因此,研究和探索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建设,对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
(一)“双元制”的基本情况
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变化,双元制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学校每个专业均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德国明确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可免交部分国税。一般情况是,每周在企业时间3天,在学校学习2天。根据《职业教育法》,企业还要向学徒按月支付培训费用。学校和企业在职教育中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如图1 。
现在,德国已经有大约390个得到承认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此外国家还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制订了各种特殊法规,通过这些法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保障,能够掌握较高的生活和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
1.参加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通常的情况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凭借九年教育的证书就可以选择上理想的职业教育,但有的机构有更严格的入学考试要求。一般入学测试题并不追求高深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注重测试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了企业入学考试而进入培训阶段后,基本就没有太多的考试了。在职业学校里,学生主要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并参加两次理论考试(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除此之外,他们把心思和重点都放在实际操作上。另外,学校还要与行会、企业一起合作制定、完成教学计划。
2.签订培训合同、制定培训计划。学生在入学之前要和培训者(企业)签订一份书面的、受法律保护的培训合同。合同内容非常详细,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另外,企业也要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发展计划。企业根据培训计划对后备力量进行教育,根据发展计划对他们进行促进教育和继续教育。专业后备力量的质量、职业技术要求等因素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不超过三年但不少于两年。不过,技术性强的职业教育可能需要三年半的时间。
3.培训的组织形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如工作场所、特殊的企业培训课、学徒培训车间(在企业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学徒培训角(主要是小型企业里的培训形式)、培训室(主要运用于销售领域)、小公司(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企业)、授课区间(授课和讲授主要是在车间)、与其他培训企业联合的企业外部培训、与研究机构合作的跨企业培训(如行会、专业联合会等)、职业学校(学徒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
4.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该考试的目标是考察被考者是否能作为专业人员胜任其岗位工作。所以,这个考试也被称为进入职业岗位的考试。在德国,这种考试都由行会来掌管,企业自己没有考试的权利。
二、对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启示。
(一)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上机实验为主线,实验课只能作为验证课堂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手段,而很少涉及到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并且高职教育模式的稳定性与计算机产业的急速发展不能相互适应,社会缺乏的是有实际能力,能动手操作的计算机人才。另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概念,似乎已很难概括和限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未来时态。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科学,在它应用的每一个学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新的学科和专业。这种计算机综合人才既要求全面了解计算机、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也要求拥有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熟练的操作能力、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顶岗实习基地正是适应这样的需求,有效使工学相结合,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社会提供应用实践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以计算机应用培养定位为核心,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市场。”由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因此在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宽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存有困难与缺失,其一是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管理责任不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其二是由于学生实习点多、散、远,教师对学生疏于监管与指导,出现学生“放羊”现象,甚至导致实习生安全稳定问题,其三,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 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 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这致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来的顶岗实习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1.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校企共同管理问题
对于学校,顶岗实习基地是课堂的延续;就企业来讲,顶岗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初级演练场所。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顶岗实习基地的运行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共同管理。在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管理不完善。校企合作过程,校企双方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各自的切入点不同,导致各自关系利益不一样。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及企业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制度来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以保障顶岗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2)教学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仅要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实习记录,还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鉴定机制。就目前而言,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基本处于自由状态,而企业比较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往往忽略校方提出的教学任务。学生结束校外实训时,也就是填一张表,盖一个章完事。整个教学管理不是很到位。
(3)学生管理跟不上。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个学年,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往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奔波,有的甚至要吃住都在企业,基本脱离校园,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就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交由顶岗实习基地代为管理,而现在顶岗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管理基本上达不到校方的要求。
2.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性的问题。
顶岗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与载体,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到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就部分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却不多,一些实习点的建立只是为了某种形式上的需要,有些基地只是“一纸协议”,实际上是“开花而不结果”,更无后期投入和连续建设。一些顶岗实习基地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合作双方的责任不明确,对合作协议执行并不到位,对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缺少有效沟通,导致双方合作的热情会逐渐减弱,发展到最后,合作的存续往往主要是靠双方责任人的私人交情在维系,合作稳定性不够。
(三)顶岗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权利和义务问题
在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约束机制欠缺,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无法正确处理权利共享、义务分担等敏感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做法
(一)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法规。
德国为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两大主要法律:一个是学校教育法,对全联邦的学校进行约束;另一个是职业教育法,用于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另外,德国还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青年劳动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都围绕主法律从各个方面和层面详细而明确地规定了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教事业的重大进步,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但它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建立顶岗实习基地时,我们可根据区域需要,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规,以利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真正支持和实质性合作的开展。如在《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采取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二)借助地方的行业协会,促进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以行业协会为切入点,促进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可与IT行业协会、电子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联系。各行业协会与当地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当地企业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起着导航作用,学校应借助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作为信息平台,进而了解各企业的情况,从中寻找最佳的校企合作伙伴。学校应充分借助于行业协会,面向企业、广而告之,向各个企业介绍学校的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以及科研开发能力,以期引起企业的共鸣。一旦有企业给予响应,学校应迅速打开局面,以服务于企业的姿态出现,为企业展开多方位的技术服务与合作,最终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即:以学校的技术服务换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三)学生在顶岗实习前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
在顶岗实习前学生要与顶岗实习企业签订书面的,受法律保护的顶岗实习协议。协议内容要详细,明确双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书面协议的形式,双方严格按照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等来执行实习内容,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为保障对顶岗实习的科学有效管理,需要设立由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资料小组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岗位管理”的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系部领导和合作企业负责任组成,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策划,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实习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实施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顶岗实习各环节的责任,规范顶岗实习全过程,制定规范的流程、协议和各种工作样表。同时,全程监控顶岗实习的运行,研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由校内专任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实习单位校外兼职指导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其主要职责:负责联系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实习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前期工作;做好协调、接待和服务工作,与企业协商并签订实习协议书;加强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态度;组织好顶岗实习过程检查与管理,认真考勤登记,定期检查评估,做好实习生顶岗实习考核和综合评定工作。
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由学生自我选举,并征求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确认后组织成立,负责本小组成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工作的自主管理,并接受专业教师宏观指导、协调和督促。
(五)转变企业观念,使企业承担重任、与学校共同提升职教水平。
为了保证“双元制”的实施,德国的企业要承担三分之二的教育开支。企业不但对学徒实施技术实践教育,而且还要向他们支付工资(从300欧元/月到700欧元/月不等),以确保学徒在学习期间能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每个企业都有该义务,无一例外。
目前,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有些企业给实习生发一定的实习生工资。但从企业的角度看,这只是支付了较低的劳动报酬,企业应当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这个问题。我国现已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在各个领域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就必须使其亲临企业、亲身实践操作。所以,我国的企业应当肩负起培训高等人才的重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后备力量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深刻意义。德国企业认为,培养学徒对企业相当有利,因为一个学徒经过三年的训练就能成为功夫过硬的能手,而企业发给他们的工资比雇佣普通工人的一半还少。所以,培训学徒是节省成本的好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了人才。所以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时,应充分让企业认识到承担培训任务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长远利益。
(六)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成效
学校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搭建信息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讯资源,如飞信、QQ群、电话以及现场检查等形式进行沟通,及时将学校的有关要求通知学生,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报告学校和指导教师,及时发现、指导和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问题。系部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及变化,掌握每个学生的顶岗实习信息,要有学生的联系方式、顶岗实习单位的信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信息。
(七)要认真安排,做好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工作
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是前提。系部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内容打印成册,告知全体实习学生,履行教育和告知义务,安全教育结束学生要签字。同时,学校要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安全协议书,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三方安全责任书、学生要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管理协议,增加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
为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学校鼓励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将是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可以从顶岗实习的专项经费中补助学生的部分保险费,学生支付剩余保险费用,以保证学生在受到人身意外伤害时,能够获得最大的赔偿。
(八)严格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双方应该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这样能够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可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师共同完成。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可按企业评价占60%,实习论文占20%,答辩占20%,并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日记,制作企业评价表,其中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劳动纪律及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及现场提问回答情况、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企业综合评语等几个部分。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总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会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顶岗实习基地体系建设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也应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喻华明 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24)
[2]隋瑞歆 张亮 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112(4)
[3]贾涛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10)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是我国目前计算机教育首要问题,按当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交易平台的火爆形式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找工作应该并不难,实际上形成工作难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我所感受到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尚可,但他们仍缺乏实际应用程序开发以及对计算机硬件修复能力,由于有的学生接触社会晚,不了解社会计算机专业的实际人才能力的要求,而不能很好地将本专业技术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生产工作中。
我们如今吧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运用。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从业人才需求自然越来越多,但同样是专业性的行业千差万别,这样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就业机会多很多,但同时出现在毕业生面前的问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才能去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公司的用人需要。
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来看,通常有系统开发和应用开发两种。系统开发包括系统硬件开发和系统软件开发,大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单单只对系统软件开发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系统硬件的了解和掌握,硬件应用系统采用计算机实现其它信息与数字信息间的转换、处理和存储,以实现对生产、生活中的仪器、设备和系统的控制,这类从业人员没有过硬的硬件知识和技术显然是寸步难行的;计算机软件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他还是以硬件作为基础的,计算机的软件应用系统是在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通过高级语言设计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所要求的应用程序,如果只是要求做出应用程序,从事程序方面的开发基本不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只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就能设计出符合公司要求的应用程序,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其它专业的专业知识,对这类程序应用没有占有优势,这样一来,程序设计人员常常来自各行各业,而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有充分的了解及掌握,必须具备其他专业人员不具备的知识才可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知识包括硬件知识、系统结构知识和算法等,将这些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就可以设计出性价比更高的应用系统才能合理地选择软件和硬件,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在找工作的时候能力更为突出。
二、高校的教学方法,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而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这些方案以一味纯理论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而高校里的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社会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这些都需要在高校在教学方法,实习实践环节上进行加强改进。
三、高校的师资建设滞后
除了教学方面,在师资建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偏向于理论教学类型,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项目的经验,很少教师能够在计算机应用项目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经验指导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阐述,结合我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数年相关经验,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对现行高校教学模式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在计算机专业大四学年阶段以多进公司单位实习多进行实际操作实践为主,学校多联系专业相关的公司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期刊下多与企业创办实习基地。给毕业生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篇文章叫《小马过河》,其中所讲的意思就是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在大学里大多学的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程式化,即便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社会实践运用时还是会有很多力不从心的时候,而通过在企业,公司的实习实践,学生会了解到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走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2]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产学结合;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go the Road of Combining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Breakthrough the Employment Dilemma of Computer
Zhang Yu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Abstract: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in the job there is"neither hard nor soft,flattening,Bo,but not to meet the long period,"the defect,the counterparts of the students facing employment difficulties.Take the road of combining production,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job skills,breaking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Combining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Employment
2005年11月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中等职业教育承担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而计算机专业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却面临着就业的困局: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的缺陷,导致了该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笔者凭从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多年的经历,试探寻走产学结合之路,增强学生实际岗位工作技能,突破计算机专业就业困局。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现状
(一)计算机专业细化方向繁多无实际性内容。现在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了便于学生就业,计算机专业基本都细化了专业方向。比较多的有网络、软件、平面设计、动漫、办公、硬件等,但是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多是学习计算机基础内容,很少有与专业方向相关密切的。这样做的初衷一是为了适应学生素质,二是解决学生就业面的问题,但其实造成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软不硬、博而不精”。
(二)计算机专业批量顶岗实习机会少。计算机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同一时段需要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数量不多,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批量的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更多是在学校内进行项目模拟实践,造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不上不下”,就业后对工作岗位“适应期长”。
(三)计算机专业就业陷困局。就目前来讲,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的缺陷,使其就业成困局。
二、走产学结合之路,突破就业困局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没有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学生。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认真考虑这个因素,树立社会需求意识,将产学结合引入课程体系,培养出满足适应企业岗位,掌握现场生产技能的学生,就业困局将不再是问题。
(一)产学结合途径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实现产学结合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决策机构,一般由行业企业的专家、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它承担着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的职责。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标准;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需求。即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二)产学结合途径二:“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指作为培养方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途径。学校定时、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优秀毕业生,学校主要负责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用人单位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负责技能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采用国家规划课程+企业需求课程的程体系,即学生既要学习国家规划的课程,又要根据企业需要、岗位特点学习相关课程。在校学习2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校外实习1年,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技能学习、实习、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这种“订单式”培养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不仅为学生就业找好了出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三)产学结合途径三:兴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这是近几年我国中职学校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学结合形式。学校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智力资源、专业技术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学校把各专业相关的实业经营权下放到各专业,各专业把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科研融为一体,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四)产学结合途径四:开展职业培训,搭建校企连接桥梁。现代社会对计算机办公技能人员需求量大,学校可以依托平日的计算机教学资源为企业培养计算机操作员、广告设计人员、网络管理人员,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校提供对应的教学资源、实训场所以及就业渠道,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产学结合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做到双赢。
国务院也要求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模式,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化。产学结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激烈竞争的形式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学,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教育,无疑应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突破就业困局的一种新型、有效地模式。(本文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在读在职研究生,湖南省祁阳县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师,湖南省永州市计算机及外设维修专业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1:11
关键字: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用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发现不足,发挥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是切实可行的。
一、计算机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技能应用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应用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着眼点。但是目前,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比重较大,实践性、工程性的内容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与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定位严重不符,造成培养目标不明晰。
2. 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教学与市场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专业课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导致无法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
3. 实习实训环节不受重视
学校没有固定实践基地,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和见习场所较少,学校在管理上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校内实习一盘散沙,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课程设计抄袭严重,毕业设计应付了事。对实习实训环节的轻视,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4.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大都刚走出一个校门即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二、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的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措施
1. 明确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加强工程化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具备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领域合格工程师。
2.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面向应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引导任课教师组建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团队。将联系密切的课程组建成为课程群,设计完整的实际应用项目,结合项目讲解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项目,各门课程连续贯穿地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模块在实验环节中实现交叉。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组建课程群,Java语言程序设计、DotNet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组建课程群,等等。
另外,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环节比重,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大一到大四各学年,分别设置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实习实训环节,并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3.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目前,由于学校拥有的企业支持资源有限,将少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列入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累计1年,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并积累实际工程工作经验。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学校和参与“3+1”培养的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拟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工程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学校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教师岗位,优先聘任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不断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对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制定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工程实践1-2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立兼职教师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兼职,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同时,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师评价制度。配合学校人事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并将毕业生优秀程度和社会需求程度等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绩效的综合客观评价。
5. 以科研促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都比较抽象,教材中没有贴近实际的例子供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讲解困难、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将教师科研工作中相关的最新成果、探索的前沿要点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科研工作融入教学中,是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方针。同时,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力而行地承担一部分实际项目,既可以令学生思维灵敏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科研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研究。所以,尽可能地以科研促进教学,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我校计算机专业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近2年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其中有2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并实现了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有18人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成绩全部都是良好以上,其中14人成绩为优秀。
[参考文献]
[1] 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2] 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 黄惠, 丁莉萍.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J]. 江苏高教, 2012(5).
计算机实训报告格式【范文一】
一、实训目的
1、 贯彻坚强实践环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增加学生对专业感性认识的深广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较好的基础,计算机实训报告。
2、通过实习,开阔学生眼界和知识面,获得计算机硬件安装和系统维护的感性认识。
与此同时安排适量的讲课或讲座,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3、实习中进行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专业适应能力,初步具备职业道德观念。
4、通过对专业、行业、社会的了解,认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使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努力探索学习与就业的结合点,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训内容
实习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硬件组装,故障检测,bios系统的设置,简单硬件故障的排除,硬件工作原理的了解,系统的安装与备份,系统还原,软件的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等,并撰写实训报告,实习报告《计算机实训报告》。
此次实训由专业教师陈莉莉、梁金宏同志负责。
此次实训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 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的了解,硬件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了解。
2、 计算机硬件组装,故障检测与排除。
3、 bios系统设置
4、 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
5、 系统的安装、备份、还原
6、 常用软件的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
7、 撰写实训报告。
第一节:计算机组装维修
1.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
1.1.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硬件是计算机的实体,又称为硬设备,是所有固定装置的总称。
它是计算机实现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其基本配置可分为:主机、键盘、显示器、光驱、硬盘、软盘驱动器、打印机、鼠标等。
软件是指挥计算机运行的程序集,按功能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如图1.2.1所示。
1.1.2 存储程序控制的基本概念
“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 · 诺伊曼等,如图1.2.2所示。
于1946年提出的设计电子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要点:
1.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五大基本
部件组成计算机,并规定了这五个部分的基本功能。
2.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3. 将程序和数据事先放在存储器中,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
高速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
这就是存储程序概念。
这样一些概念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并开创了程序设计的时代。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计算机结构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性能也有了惊人的提高,但就其结构原理来说,至今占有主流地位的仍是以存储程序原理为基础的冯 · 诺依曼型计算机。
如图1.2.3所示。
结果
1.1.3 计算机硬件各部件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主要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几部分组成。
由于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三个部分是信息加工、处理的主要部件,所以把它们合称为“主机”,而输入、输出设备及存储器则合称为“外部设备”。
又因为运算器和控制器不论在逻辑关系上或是在结构工艺上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往往组装在一起,所以将这两个部分称为“中央处理机”(cpu)。
计算机实训报告格式【范文二】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学生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做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学生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
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
我们应该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学生信息管理中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学生信息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
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
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学生信息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各种多种信息管理。
管理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
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
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
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生信息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化管理的实施需要协调发展,学生信息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
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服务。
研究学生信息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反影响。
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
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
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
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
根据我校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学校纪,校规
2.确定奖罚制度
3.开学注册、学杂费用
4.异动情况
5.班级管理
66.毕业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的现代化。
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学生信息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学生信息工作的老师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学生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学生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学生信息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学生信息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使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
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
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学生信息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学生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学生信息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学生信息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
这样,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学生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学生信息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计算机在学生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学生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学生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学生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学生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学生信息系统,即计算机学生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学生信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学生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学生信息,可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学生信息,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更加广泛。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把教师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
因此,建立计算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学生信息管理现代化。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HtTp://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