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节的来历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第1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我们小学生也许会干不了一些大事,不过,我们可以像那默默无闻的小草般,可以像学校的同学,小区的朋友,甚至在公共场所,遇见不文明的人,就可以制止。

星期一中午, 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家。刚好,有一位同学从我这儿经过。他没穿着校服,而且衣着不端正,红领巾也没打,走时有东西粘在他衣服上了,他用守刮,刮不掉。他就骂了一些难听的话。我忍无可忍,走上前去,拦住他,说:“同学,我看你应该是少先队员吧,你都成了少先队员,就应该是小学生的榜样。你看,你连校服也没穿,而且衣着不整齐,连红领巾也没打,你像是小学生吗?还有你说的那些脏话,学校都教育我们‘文明礼仪伴我行’你还这样!如果这时是2008年奥运会,这些话被外国人听到了,这不就是给国家抹黑嘛!”他听我伶牙俐齿,也没说什么,把衣裳整理好,从兜里摸出一条红领巾,端端正正地戴好,说:“谢谢。”愉快地走了。

文明礼仪,只要我们稍稍地改正不好的,不文明的习惯,加取别人的优点,一股清凉惬意的风——礼仪之风,包围着你,会流传到周围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家长亲戚。这样一来,当2008年的奥运会到来时,当异国他乡来的外宾到来时,你、我、还有广大的中国人民,都会微笑迎接每一位来宾,都会使用礼貌用语,让外宾连连说“Good”“真棒”,让微笑永久在每个人上绽放!

文明礼仪,我们用一颗颗激动的心,真诚地呼唤着你:“请你在2008奥运会上,伴随着我们去迎接这难以形容盛典吧!让全世界,甚至让偏远的小小岛屿,也让知道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吧!”

第2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农历三月初,每当农家院落里再次传来熟悉的呢喃燕语,人们就知道,燕子归来了,又是该过清明节的时候了。

然而回忆童年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每年给我们带来清明节消息的并非自天而降的归燕,而是母亲做的“燕子”。这种用麦面发成的燕子形状的面食,叫“子推燕”。传说春秋时有个人叫介子推,是随晋文公逃亡的功臣,回国后却不肯做官,躲到绵山,晋文公放火逼他出来,没想到,他宁被烧死,也不肯出山。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不忍生火,只吃寒食,以此纪念他,这一天就被称为寒食节。当然这只是传说,寒食断火其实源于周朝的一种很奇怪的旧制:春夏秋冬要用不同的木材钻火,农历三月要用新的木材,所以在“红头文件”批准使用新木材之前,只好暂不开火了。寒食节与清明很近,后来,二节便渐渐合一了。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和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一起,构成了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八节”之一。

清明节扫墓祭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扫墓的同时,人们还会春游踏青、插柏戴柳、打秋千、拔河、蹴鞠、放风筝⋯⋯咱们老祖先的春游项目还挺多吧?

据说扫墓之后放风筝,割断手中的线,让风筝飞走,断线的风筝渐渐远去,将带走一切的悲伤和不如意。

清明节在古代还与上巳节或三月三有关,上巳节有一个深受古代文艺青年们喜爱的游戏叫做“曲水流觞”,在流水中浮上酒杯,酒杯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作文。书圣王羲之的千古名作《兰亭序》就是这样诞生的。济南的朋友,咱们也组团去趵突泉风雅一把如何?

清明节过后,雨量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也增加,雨后,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天空中常常能映现出七色的彩虹。这时我们就知道,谷雨就要到了。

百花之王牡丹,又叫“谷雨花”,每年的谷雨是她开花的日子。传说当年武则天喝醉了酒乱下诏,命令所有的花连夜开放,只有牡丹懒得理她,结果被贬到了洛阳一个荒凉的山谷,结果竟然开出了奇异的花来。如今每年的四月,洛阳都有牡丹花节。

谷雨时节桑树枝繁叶茂,营养丰富,自古至今,有条件的农家户户养蚕,所以谷雨所在的月份又叫蚕月。对年轻人来说,陌上桑林边也是约会的好地方。

在古代,谷雨这天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但最高的礼遇是给予黄帝的史官――仓颉。传说仓颉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还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所以才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一直用打结的绳子来记载事件,民智未开,人鬼混杂。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就可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知识。上天为生民贺喜,降下谷子,鬼大概是因为再也不能愚弄民众而在黑暗中哭泣吧。人们从此把这天叫做谷雨,并在每年的这一天,祭祀仓颉,并称他为圣人。认为是他带来了智慧,并使文明得以延续。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呢谷雨的来历很简单,因为在传统农历四月十九至二十一日之间,此时谷物开始出苗生长,雨水也开始增多,因此就称为谷雨。

第3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学生亲身感受,身临其境以后经觉悟产生的内心需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用纪律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规范的过程中实现领悟、觉醒、滋生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本学期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1、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我们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根据我校实际,刚开学,就向全校学生提出要求,并召开了反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主题班会,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开展安全督查,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无小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大事,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间都有老师值勤,在课间督查,在楼梯处疏导,在放学时整队。

3、开展抗震自救逃生演练活动

根据教育局和农场通知精神,我校于4月2日下午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抗震自救逃生演练,并请消防队员有关火灾逃生的讲座。

演练前,由政教处制定演练方案,经学校管理人员讨论修改后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对参加演练的教师做了具体分工,对学生撤离路红做了周密的安排,确保演练安全有序完成。

2日下午3点整,学校拉响警报,开始演练。学生都能自觉成队快速撤到操场,报数给总指挥,经清点,无一人摔倒、受伤。演练后,又举行了一小时的火灾逃生讲座。本次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防震自救逃生训练,使学生懂得了简单的逃生常识,掌握逃生方法,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抓好团队的基础教育建设

1、抓好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重要的德育阵地。每周一全体师生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每周都有班级认真准备好演讲内容,围绕“安全、卫生、文明守纪、学习,感恩教育”等方面开展对学生教育。从思想到品质、从安全到卫生、从守纪到常规等多方面,强化学生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说教模式,让优秀学生作国旗下发言,激发学生的五爱热情,使师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

2、抓养成教育,坚持不懈。监督岗、值周师生对纪律、卫生的检查、监督,及时总结并发放流动红旗,对学生的文明礼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3、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我校团队队组织将始终不渝地抓好班主任的配备、选拔、培训工作,落实班主任的有关政策,为班主任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学习研究工作,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

三、强化团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1、中、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们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团员、队员不规范言行。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就从升旗仪式的排队、站姿做起,教他们做到升旗时行队礼或注目礼等,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守则》与《规范》的宣传,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2、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团员、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利用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通过举行团队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新队员入队仪式等形式生动的活动,在团员、队员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3、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在小学部深入开展星级少年评比活动。“争卡”活动继续得到加强。在大队部的指导下,目前所有的中队都已开展了“争卡”活动。,除学校的红、绿卡外,各中队还结合自身实际,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特色卡。全员争卡,全员进步。星卡制度目的是教育引导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做个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的好少年。

4、组织学雷锋上街便民活动,掀起学习雷锋新风尚。充分发挥团委主阵地作用,引导团员青年深刻理解和认识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感动心灵的力量,强调日常规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厚积薄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并通过手抄报和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宣传。

5、为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政教处,和学校体育组相互配合,做好第三套广播体操的推广工作。在五一举行了校广播体操比赛;在五月中旬迎接学区广播操比赛,并在五月底把广播操的光盘送到县里参加评比,全面展示了我校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四、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

1、第二周是安全教育周,在“安全教育周”活动期间,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开展以“校园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根据学生的情况,利用班会在全校掀起学习《中小学生应知应会50条》活动,还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与安全意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通过班会的形式,由班主任宣传火、水的危险性及防范措施。告诫学生清明节将至,上山祭祖时,不得在森林山地地带燃放烟花爆竹、烧纸钱。结合其它学校以前发生的溺水事件,对学生进行防溺水的安全教育。2、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懂得回报亲情,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的情感。少先队配合政教处在第四周举行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为主题的“三八”妇女节情感体验大放送活动。每个班级都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活动。

一、

二、三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举行了“这就是我的妈妈”一分钟夸夸妈妈活动,四至六年级的同学开展给妈妈写一封信,写一首小诗活动。通过在家里开展“以给妈妈过节日”为题目,在3月8日那天紧紧拥抱妈妈,在妈妈耳边说一句最贴心的话,并给她捶捶背七至九年级的学生以诗歌等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感受妈妈的无私奉献,传达对她的养育之恩的感谢。特别是四(1)班,师生携手,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妈妈的诗歌。

3、为响应国家植树绿化的号召,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大队委组织了“争绿护绿的小卫士”植树节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爱绿护绿”进行树知识讲座,给校园的树木、花草浇浇水。3月12日早上,大队辅导员邱爱素老师带领各班的安全小卫士来到白水岩庵山植树。此次开展的植树节活动,加深了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保护地球母亲,为了美化钱仓贡献自己的力量。

4、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校积极制定了“清明时节祭英烈”活动方案,以“缅怀革命先烈”为教育主题,并结合学校实际,以学生会、大队部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3月22日,大队委干部、学生会成员在团队的组织下,冒着纷飞的细雨,来到平阳山门中国工农挺进师纪念圆,开展了以“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的祭奠英灵扫墓活动。大队委、学生会还向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倡议:网上祭英魂,牢记民族历史,明确时代责任,共铸中华精神。全体同学、老师以网上献花、在网上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月31日下午,各班利用班队会时间,以“清明忆先烈”为主题,开展意义深刻主题教育活动。各班以讲故事、朗诵诗歌、演唱革命歌曲等形式,表达了同学们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内心深出明白学英烈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好校园的环境卫生,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回报。

5、艺术节、读书节活动里,政教处做好讲故事比赛、作文现场赛工作,并辅导陈思思、叶蒙祥、陈宗益等参加县里读书节活动。

6、五月份开展了以“让绿色永恒”为主题的节约资源活动。通过早会,板报,宣传栏,广播等途径,以“让绿色永恒”为题,宣传我国紧张的能源形势,设置“节约能源,从点滴小事做起”专题宣传介绍节能常识、方法。各班级组织学生以节约资源“四个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举行了剪报、手抄报比赛;各班级还设置了节约班长,督促同学养成节水、节电的好习惯,组织大家交流节约信息,开展节约活动等。发动学生开展资源节约监督活动,对身边的浪费资源现象进行及时举报和纠正,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还让孩子们“小手牵大手”,把节约意识带入家庭,带入社区。

7、从这学期开始,政教处和体育组配合,力抓学生的新操学习。从制定广播操比赛的方案入手到比赛程序,从校比赛到学区比赛,再到县的比赛,现在已圆满结束。

8、举行了庆“六一”祖国发展我成长合唱比赛。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政教处、团委、大队部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进行了学校首届合唱比赛,让全体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

9、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活动。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我们认真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月5日,我校政教处组织全校师生做一件身边的好事,开展“学雷锋教育日”活动。

在“六·一”那天,校少先大队组织了低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25名学生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心里无比高兴。通过此项活动,让新队员了解了红领巾的来历,知道敬队礼的含义,使他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队知识教育。

“六·一”儿童节,政教处制定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并有组织地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合唱比赛。通过比赛,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

第4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阅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7-01

文学经典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的积淀,是语文教学材料的上乘之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使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礼,在神游万里、思结千年之际,获得古人的智慧,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经典是文学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长河却愈加灿烂,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经典阅读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切实提升语文素质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能够长时间流传,大面积传播,经典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经典阅读中可以积累丰富多彩的词语,绚丽多姿的句段,从而慢慢地形成敏锐的语感。慢慢学会怎样谋篇布局、造句遣词,学会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为小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准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学生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可以声情并茂地诵读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的古诗文,还可以给故事配上栩栩如生的连环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仿写是小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的学习手段之一,就像初学书法的时候临摹名家的字帖。而好的蓝本是必不可少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既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此它们是小学生作文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孩子们尽可以以之为鉴,还可以进行续写、改写的练习。如学了《燕子》 以后,孩子们可以试着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 》以后,写写五光十色的美丽童年。还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活学活用学过的的古诗文。比如写《我的家乡》,写到杨树、柳树、鲜花等,叶绍翁的《宿新市徐公店》贺知章的《咏柳》,使学生观察、回忆鲜花、垂柳,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境。尽管文笔可能是稚嫩的,却吐露了孩子的心声,学生的表达能力慢慢得到提高。

2 熏陶思想,规范其言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体,对孩子来说读来朗朗上口,学来兴趣盎然。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经典的文学作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还可以使他们懂得人生道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七颗钻石》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良、孝顺、乐于助人的人;《锄禾》《悯农》告诉孩子们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卧薪尝胆》激励孩子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负荆请罪》告诫学生要知错就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弟子规》教会孩子们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阅读那些栩栩如生的经典的文学的作品时,不知不觉,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为之所打动,进而升华为自身的情感,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3 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博学多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之道之一。经典诗文中许多作品可以带孩子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望庐山瀑布》让人仿佛面对从天而降的千尺白练;《望洞庭》又把人们带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让孩子们领略犹如西子般美丽的西湖美景……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孩子们会沉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经典诗文还会告诉学生们我国民间的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爆竹声声,美酒飘香的春节时,可以吟诵王安石的《元日》;落雨纷纷,杏花吐艳的清明节,可以吟唱杜牧的《清明》;盛开,秋高气爽的重阳节,怎能忘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传世经典呢?……在传统的民族节日时,经典的古诗文向我们敞开了一扇了解民俗节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大门。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的气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真正地“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有学问的人。

4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开启智慧之门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精品,或文采斐然绚烂多姿,或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或自然清新返璞归真,都必然是孩子们爱读的东西。所以学习起来兴致勃勃地,自主性比较强。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也就轻松自如。同时,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告诉学生们读书要和实践、生活联系在一起;《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更不要生搬硬套不知变通;《伊索寓言》《古今贤文》更像是一位古代智者,循循善诱地告诉孩子们人生的道理……这些经典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了智慧。经典的文学作品阅读过程,就像在给孩子们用智慧的甘霖一次次洗礼,让他们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迈向成熟。

经典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法,合理地处理教学的环节,恰当地与写作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让它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大放异彩。

第5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经典蒙学的诵读,默化启蒙教育

《三字经》、《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书,换个说法,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小学教科书。《三字经》根据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深刻的含义。学生在课前和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每日一句,能够理解内在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为人处事的方式与道理。《百家姓》设计了一些活动:“说说名字的由来”,让学生在课前问问父母、爷爷奶奶,他们给孩子取名字的情况,以及名字的含义。“夸夸我的同姓人”,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同姓名人、伟人的笔名与故事,讲给同学听,增强荣誉感。知识要打基础,要积累,一些古代有名的学者,还有当代一些有成就的老学者,都谈到幼年时期读过的这些启蒙书,打下了一定基础,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学问事业,发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斗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比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三、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第6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寻找学生的求知兴奋点。

如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诗,传统教学总是害怕学生对文章字词把握不准,在疏通文意上下大功夫。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方面有其优点,但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的兴趣,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被肢解得“体无完肤”。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即对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世界的认识,颠倒了“皮与毛”的关系,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吃力而不讨好。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刘兰芝如此出色,却不讨婆婆的欢喜,最终被休回家”,因此着力引导学生诵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疑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彻底弄明白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同学们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人说是因为焦母的专制,有的人说是因为仲卿的懦弱,还有人提出这是人物性格悲剧,因为刘兰芝太倔强,太有主见。大家积极地从文章中找依据,谈观点,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他们从文本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得出的结论表示欣赏和赞同,同时又引导他们思考“难道有个性、有主见错了吗?为什么婆婆对媳妇有这么大的权利?”学生很自然就联系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了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学生们为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捍卫爱情的行为唏嘘不已,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桎梏人的个性发展的种种恶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后来学生写了《将爱进行到底》《为刘兰芝唱一支赞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看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性》等小文章,很有新意和创见。而我们一直担心学生不能解决的几个重点文言字词,在他们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大多也提到了,课后交代学生自己梳理,因为对文章存了浓厚的兴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归纳这些知识他们也并不觉得吃力。

二.教学形式要新颖多变,做到堂堂有新鲜感。

1.采用生成――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老师相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再别’呢?为什么诗人如此深情却又连一片云彩也不愿带走呢?”在阅读空隙,我把有同样困惑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我想,《祝福》一课,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可能更多地看到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并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提供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也会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2.采用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式学习指师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体验中学习,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体验式学习最经典的教例是美国的一节“蚯蚓”课,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在情境中体验,这里的“情境”一指具体的生活情境,二指设置情境,三指想象中的情境。具体在哪种情境中体验,应视学习内容而定,这里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习诗歌时,我经常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校园的草坪上,或郊区野外,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学习藏克家的《青鸟》,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这土地》以及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等诗歌时,学生在自然中大声朗诵,宣泄情感,这里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述,是在情境中自然产生对诗歌的生发,学生分小组交流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形象把握,探究个性化的朗诵技艺,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在学习戏剧时,我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再现影视材料,把剧中的场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习小组均把剧中人的感情作为研读重点,通过情境的设置,角色的扮演,剧词的解读(强调个性化理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发人所未发,不断升华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当然,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有时,情境的设置也有随机性,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检验,老师或者一段激情的表达,一首抒情的歌曲,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应善于在想象中构置情境,进行体验性学习。

3.采用“留白”――探究式学习方法,留下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教学中,老师如能善留空白、善用空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益处。如在《氓》的教学中,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续写结局。推测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解读,续写出各种情景,不可强求一律。在《雨巷》的学习中,关于丁香姑娘是谁,作者对她存有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探究补足这些空白。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较为常用,不再赘述。

三.见机相时开设文化课,享受“诗词曲赋”的文化盛宴。

语文课堂常常要走出文本之外,接触更广泛的文化和生活。如中秋节时,课前我先叫学生去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每人准备两首关于月亮的诗词或歌曲,课堂上若有提问回答不上的就“奖”背或“奖”唱有关月亮的诗词或歌曲。中秋节那节课,我一开始播放了两则明快很有节日气氛的中秋祝福电子贺卡,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中秋节的来历,有神话故事版的,有历史故事版的,有民间流传版的;然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背诵月亮的诗词,接着师生又共同鉴赏品读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李白的《月夜独酌》,杜甫的《旅夜抒怀》,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最后集体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整堂课既有浓郁的文化味,又有节日的气氛和愉悦的心情。其实,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地方风俗也不少,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语文课堂死板乏味,语文老师也大多有“夫子”味。

第7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心得体会1

“九月九,是重阳。插茱萸,赏菊忙……”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重阳节要尊老敬老。重阳节前一天,我望着爷爷在厨房里忙着做晚餐的背影,我决定在重阳节送爷爷一件礼物。

我来到商场,到烟酒区逛了逛,又到食品区看了看。最终,我的脚步停在了卖书籍的货架前。只见书分好多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海洋类的书籍,因为我的爷爷以前是航海家,所以我认为爷爷可能喜欢这一类的书。我仔细看了看,一些故事性的排除去,剩下的没几本了。我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我的心纠结极了。心想:买了这本,爷爷会不会不喜欢?买了那本,会不会又不太合适?我千挑万选,终于选出了一本《海底知识》。我捧着它,就像得了宝似的,一蹦一跳地走回了家。心想:爷爷一定喜欢!

第二天我怎么也不敢把礼物送出去,爷爷做饭时我不敢送,生怕他因为来接受了我的礼物而耽误了做饭;爷爷整理自己的包时,我也不敢送,唯恐他万一忘记了自己要带什么;就连爷爷在沙发上看手机时,我还不敢送,怕他因为这件事忘记了手机上刚刚出现了什么……终于,我挑中了一个大好时机,爷爷在阳台上看蓝天白云,我赶紧从房间取出礼物,蹑手蹑脚地向阳台走去,心想,爷爷会不喜欢吗?我现在送合适吗?我刚踏进阳台,谁知,爷爷突然转过身来,笑着问我:“怎么啦?”我顿时吓破了胆,把礼物往身后放了放,故作正经地说:“我要喝水!”爷爷“嗯”了一声,答道,“自己去倒吧。”耶!我就等着这句话,我长长地吁了口气,偷偷把礼物藏好,回到了房间。

在房间里的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态度真诚送出礼物比较好。我朝着阳台大喊一声:“爷爷!”爷爷听后直奔房间,我笑嘻嘻地对着他说:“有惊喜!重阳节快乐!给您的礼物……”说着,我把礼物递给爷爷。“哇,这是你送给我的吗?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那本书,谢谢!”爷爷说着,几滴泪珠渐渐从眼眶里溢出来,“我的好孙女!好孙女啊!”他把我举得高高的,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九月九,是重阳。插茱萸,赏菊忙。”只要我唱起这支歌,我就不会忘记给爷爷送礼物这件事,小小礼物传递了我对爷爷浓浓的敬意,希望他永远开心快乐!

心得体会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独在他乡的人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九月九,两九相重,即为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吃重阳糕、插茱萸……

今年的重阳节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给奶奶洗脚!得知重阳节的当天下午奶奶要从老家赶回南通,我便偷偷地做好洗脚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我拿好了洗脚盆;接着先倒入冷水,再加热水,我试了试水温,刚刚好;最后,拿好了毛巾、放好小板凳。

正当我把准备工作做好时,传来了“叮当!叮当”的门铃声,“奶奶回来啦!”我飞奔过去打开门,接过奶奶的行李。奶一脸诧异地问我:"你今天怎么啦孙子?”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奶奶,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您洗个脚。”说着便把奶奶拉到小板凳上坐下,把我准备好的洗脚水端到她跟前,帮她脱下了袜子,把奶奶的脚放进水里。然后,我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搓着奶奶的脚,发现她的脚后跟有好多的老茧,摸上去有些粗糙,我想这肯定是因为奶奶每天忙着做很多家务才会变成这样的。我轻轻地搓着奶奶的脚背、脚趾、脚掌,最后用毛巾擦干,再去拿了一些润肤露涂到了后跟上。这时候我看到奶奶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家的孙子真的长大了,知道疼奶奶了!”我也开心地笑了:“奶奶,只要您开心,以后我每天都给您洗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其实我们不仅要在重阳节这天去为老人家做些事,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要给予他们关怀陪伴,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不会这么快老去。让我们一起发扬“尊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吧!

心得体会3

秋高气爽,枫林尽染。微风送来幽幽的桂花香,甜甜的,那是大自然送来的暗号,悄悄地告诉你:秋天来了。

和秋天一起来的还有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每到重阳节,我们都会有一项活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在去敬老院的路上,我问老师为什么要在今天开展敬老的活动。老师告诉我,《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而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原来如此,听了老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

步行来到敬老院,简单的仪式之后,就开始了我们的慰问节目表演。舞蹈、相声、唱歌……我们的节目都还带着一丝稚气,可是老人们每一个节目都看得认真、开心。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大明星,于是,我们的表演就更卖力、投入了。

表演完节目,我们把带来的水果、饼干送给老人,然后给老人们捶背。我们让老人们坐好,不靠在后面,尽管我们还小,却都怕力气太大了,连连问老人重不重,轻不轻。捶着背,说着话,老人们和我们常常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这一笑,让我们不觉得疲累,心里都是幸福的感觉。

活动很快结束了,临别前我们握着老人们的手,虽然也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可我们都努力将内心的情感透过紧紧握着的双手,还有温暖的笑容传递给他们。老人们的手,经历岁月的磨砺,苍老而又粗糙。可是,他们的手都是温暖的,那温暖也通过手心传递到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的心里也暖暖的,我们的笑容也因此更加灿烂!

步行返校的路上,我们都很兴奋,都说明年的重阳节还要来看望老人们。老师听到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关心老人不仅仅是重阳节的事情。兴奋的我们听了这句话,陷入了思考:是啊,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爱老、敬老更要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心得体会4

每当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也是一个温暖的日子——九月初九重阳节。诗人王维曾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可见我们身边的亲人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

老师和我们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也应该为家里的老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孝心。我花了一晚上为爷爷奶奶做了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满了我对他们的美好祝福,我希望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第二天我趁他们不注意,偷偷地把贺卡放在他们的床边,准备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当他们发现这张贺卡的时候,感动极了,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对爷爷奶奶说:“我给你们敲敲背吧!”然后我便先给爷爷敲背,爷爷的背很硬,我加大了力气,虽然很酸,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爷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接下来给奶奶敲背的时候我变得很熟练了,奶奶连声说:“真舒服,真舒服!”敲完背,爷爷奶奶对我说:“你真是我们的好孩子呀!”

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关心老人,尊重老人,把每一天都当做重阳节来过!

心得体会5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许多老人们,都喜欢过这个节日。

而昨天,又是重阳节。我们一家人都在为重阳节做准备呢!相传,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我们一家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奶奶和妈妈都在做晚餐呢!爸爸和爷爷都在聊重阳的习俗呢!我知道重阳节是老人节,便也帮奶奶一些小忙呢!晚饭时,我们一家人都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过热闹的重阳节,大家都吃着重阳糕。听奶奶说,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晚饭过后,我们都去了小公园赏花。我坐在小河边,那水中倒影的花可真是美啊!我不由自主的沉浸在了这美丽的地方。

心得体会6

今天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今天准备帮奶奶洗一次脚,因为从小的时候,奶奶每一次吧,脸盆拿在我面前。轻轻的揉着我的脚,那感觉真是太舒服了。同时奶奶也太辛苦了。

晚饭刚吃过,我就像奶奶一样早早地把盆子和毛巾准备好了,准备给奶奶一个Surprise(惊喜)。这时,奶奶走了过来,我立刻把盆子和毛巾放在奶奶面前,奶奶并不知道什么意思,茫然地说:“又要奶奶帮孙女儿洗脚啊!”我顿时皱起眉头,低下头说道:“别把我想的这么坏。”话音刚落,我又立刻抬起头对奶奶说:“这次不是您帮我洗,而是我帮您洗!”奶奶听了笑的合不拢嘴说:“好,我的乖孙女儿。”

我先让奶奶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再微微垂下腰,严肃的摸测着水温,生怕烫到奶奶去。测了一会儿后,我轻轻的把奶奶的鞋子、袜子脱下来放在一边。

“奶奶把脚放进去吧!我会好好伺候您的。”我开心的朝奶奶一笑。当我的手摸到奶奶的脚时,原来奶奶的脚这么粗糙啊!其间,我的心不禁的颤着。

我慢慢地把奶奶的脚一遍遍的洗着、按摩着,我还认真的对奶奶说:“我以后天天给您洗脚。”奶奶听了,泪珠一颗颗的落了下来……

心得体会7

我最喜欢重阳节,每当重阳节的时候,我和妈妈就会到附近的山上去登高,爬到山顶看风景,运气好的话,可能会遇见晚霞。

去年的重阳节我去花井山登高,在山脚下抬头仰望,这座山高耸入云。一看到这景象,我就不由打起了退堂鼓,可转念一想:登山有什么好怕的?“九州道路无财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再说到了山顶,从山上往下眺望,也许能看到好风景呢!

终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爬山,但是这次和我平常登的山不一样,到处是岩石、杂草,有些石块还要攀上去,活像一座室外桃园,耗时耗力,还有几次脚一滑,差点掉进一个大土坑里,要不然我的登山节就是土坑节了。

经过努力,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但我已是气喘吁吁,我都想躺在地上躺个100年。只听妈妈喊我来看个什么东西,我跑过去一看,等着我的是我登山的报酬,只见远处霞光万丈,整个天空都变成了红色,宛如一团熊熊大火在燃烧,把云也染成了红色的,似一匹红色骏马在奔腾着。太阳徐徐落下,我看得入了迷,眼睛跟着这太阳一起,心里也在为家人暗暗祈福着……

我们年年登山,光顾了很多风景,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兄弟》这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山多好啊!

心得体会8

每年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国的祭祖节日,此外,还有三个祭祖节日分别是除夕,清明节,中元节。

重阳节来源于一个道教的神话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恒景的农村小伙子,他过着美满的生活。可好景不长,村子里爆发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恒景的亲人也不例外。原来是河里有一只瘟魔。于是,恒景下定决心,要除掉瘟魔,为家人和乡亲们报仇雪恨,为民除害。他拜了一位叫费长房的大师,学习了许多技能。在九月初九日的前一天,大师对恒景说:“明天瘟魔要来了,赶快回乡!让大家都拿好茱萸叶子和酒,可以防魔。”他照着大师的方法,让大家做好准备。终于赶走了瘟魔。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被的恒景善良与勇敢打动了吧!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登高、吃重阳糕、饮酒……

重阳节正值秋季,秋高气爽登高最好不过。登上高山,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边看着远处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记得一次学校举办了重阳节登高活动。老师先给我们讲了节日的来历,然后就开始了登高比赛。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一声下令,奋力地向上爬。有的很快就爬上了山顶,有的爬到半山腰就没力气了,有的干脆跑上几步便开始走着上去。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从这个名字,你便能看出这一定是孝敬老人的节日。没错,重阳节又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九月九日,寓意着长久与吉祥。

心得体会9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想为爸爸做一件事。今天就帮爸爸洗碗吧!我对爸爸说:“今天就让我来洗吧!”爸爸说:“好,今天就看你的了。”“我一定洗得比你洗得还干净!”我信心十足的说。

晚饭吃好了,爸爸让我来洗。我撩起袖子,开始洗第一个碗,把碗拿起来,打开水,用洗洁精把碗搓呀搓,一会滑下来,一会滑下去,像一个顽皮的小猴子,逃过我的手掌,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左手拿碗,右手冲洗,把碗洗得干干净净,给爸爸看,爸爸说我洗得很好,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

随着候鸟的远走高飞,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金菊争艳,秋高气爽,金秋时节让人心旷神怡。此时,九九重阳节带着所有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重阳节前夕,让他们享享清福,一起来度过这个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唐代诗人王维有这么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我们不但要在老人节多帮助老人,给老人们多一些心理慰藉,其实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老人,从点滴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让我们,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位老人吧!

心得体会10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写重阳节的文章作文。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