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清明节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

第1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1、李商隐关于清明节的诗《柳》,原文: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2、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1.创新组织,赋权于师生,“培植”主题活动

我们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总体目标。每学期初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实施意见”,年段主任负责制定“年级实施计划”,再由“走班教师”制定“各班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领导小组制定的实施纲要,只对活动的基本理念、评价指出指导性意见,对年段主任活动管理提出要求。课程实施权力下放,让“走班教师”自行制定走班实施方案,自主性选择活动主题。“走班教师”更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有效的引导,从提出活动的主题到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方式,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去创新。

“年段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采取70分钟大课时,在每周五下午1:10—2:30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走班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活动。设定每周三午间半小时的体验活动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研究,各班主任老师参与指导、评价。一般在第九周后,进行第一次集中交流、或展示,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可以是成果报告会、上交作品、小报展示、社会与家长评议等。学期结束前一周,进行一次“红红火火中国年”实践成果大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参与。

2.拓宽途径,融合实践时空,“走活”实践活动

实施两年多来,全体走班教师,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年段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之路。

2.1整体推进主题活动与差异实现相结合

我们的实践认为,“走班为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走班教师坚持“整体推进”与“差异实现”的教学原则。所谓“整体推进”即教师在同一年段或同一班级组织实施和开展活动,活动的目的、要求、基本流程是同步的。所谓“差异实现”,即同一班级或同一年级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活动,因各个班学生会有差异、同一个活动班的各小组之间,也会有差异。 “走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班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活动进程,有选择地确定研究主题、活动内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如,探“清明节”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清明”这一主题,“走班教师”周老师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其中几项活动。在四A班中,孩子们对“清明节”来历与习俗比较感兴趣,随即引导学生:(1)收集有关清明起源;(2)查找并讨论清明的习俗有哪些?学生分组去查资料、调查、访问。一次走班下来,孩子们获得大量的关于清明传统节日的信息,还对清明节的饮食,作了研究——东北、四川、江浙一带不同的风味食品。在四B班的综合实践活动种,几位小组长对我们在清明节干了些什么事,清明节的诗歌、文学十分感兴趣,学生在活动课上以“我在节日里”、“节日里的感受”为小主题,通过交流汇报、查找诗词、佳句,朗读体会等让孩子们的心灵更丰盈。四C班的活动课,孩子们以我来介绍清明节为主题,将清明节的各项小课题研究,作了汇报与交流。

周老师围绕一个“清明节”这一主题,预先确定了与主题相关活动内容,因三个班级之间存在教学时间差,走班过程中,只对孩子们感兴趣的典型主题作指导与剖析,为学生作思路与方法上的启发,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帮助特别直接有效,实现了“整体推进”和“差异实现”的效果。

2.2“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以少先队活动为营,“焊接”走班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迅速地与每个学生靠拢,使活动更完整、更有序地开展,并容易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因为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力课堂”,如果中队辅导员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展示放到少先队活动中,不仅拓宽了实践活动的空间,也给队活动注入了丰满的内容。

如《家乡一日游》的主题活动,“走班教师”沈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引导学生查找家乡的旅游资源,同伴之间分享了各景点的特色,还制作了景点一日游的路线图,以及参观景点注意事项等。而五年级班主任的陆老师、赵老师,在班级中分别提出将在三周后开展“我爱家乡”和“赞我家乡风光”的主题班队活动里。孩子们随即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认识与研究方法,有的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家长带领下,体验、经历一次一日游;有小组用真实的照片记录了家乡的一个个美丽景点;有小组把家乡的古老传说描绘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连环画;有小组用生动传神的诗歌来赞美家乡;有小组用一份导游路线、解说词把家乡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亮出了孩子们自己的实践成果。

“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增强了活动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还保证了活动的时间,避免了走班教师“一走了之”的局面,既满足了中高年级学生自主、体验,又检验了学生实践活动成效。

2.3“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拓展课程”相结合

年段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同年级、基本相同兴趣与学业水平而组织的,统整各相关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很多内容源于学科课程,而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则可以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来教学。学科教师整合教材、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等诸多因素,并加以改造与整合,形成“主题活动”,把学科实践活动提升为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某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如,《母语启蒙的研究》是我校葛银铨校长近几年一直在探究与实践的特色课程,葛校长将《对联》、《字谜》等作为学科创新实践活动,以“走班的形式”为六年级的9个班实施教学,让每位孩子都能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和语文拓展的引领。省教坛新秀、上虞数学学科师傅邱爱国老师主要研究“生活数学”;董超群老师是校园内的短式网球“高手”;董冬梅老师被称为“黑带教头”,是跆拳道训练省级优秀教练……有他们选定活动主题(项目),为某一年段孩子“走教”,深受孩子们欢迎。

这种以学科教师学科延伸、改造整合为主,将指导老师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科专长充分发挥,拓展书本知识,让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学科课程个性化。同时,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培养的是学生今后安身立命的必备素养。正如科学教师姜老师在走完“安装遥控赛车”实践活动的反思录中写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给予孩子们更多地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机会,孩子们就能带着自身的能力,独立自主走向生活,今后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2.4“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家校联系”相结合

家庭是哺育孩子的基地,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把学生带出校园,是因为安全的顾虑,一个班有太多的学生,在校外根本管不住。“走班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就需要通过定期与父母的交流,促使配合,这样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实践体验任务,同时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把主题实践活动迁移到家庭,促进活动的有效。

如,在开展“秋的收获”主题活动,包括寻秋、画秋、赞秋。其中“寻秋”活动,以开展“秋游活动”为重点,这项活动学生兴趣很浓,但现在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人数多、安全隐患大,还涉及收费、开支等因素。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中,我们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规划活动方案,制作秋游线路,重点组织《秋游活动》的活动方案评审、线路图的合理流,让各小组将自己的方案作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 ①一份选择秋游地点时所要注意的问题列表;②不同秋游地点的比较表;③当天活动的详细说明;④一份秋天活动的花费表;⑤一张标出从学校到秋游所在地的路线图,及一份路程和所花时间的说明。

具体“寻秋赏景”的实践体验活动,就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掌握学生的实践过程,使主题实践有效落实,老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家校联系表或发短讯。家长朋友收到学校告知书和联络短讯后,带领孩子们外出游览,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设想与现实的差异,领略平时学习对今后生活的有用性与相关性,丰富实践活动的意义。

2.5“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与“专项技能训练为主的社团活动”相结合

专项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指导老师,在某一年段“走教”后,吸引了有一大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走召之”。孩子们都想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时间,再次深入学习和锻炼。就鉴于此,学校开设的“活力”的社团就能填补这个空白。只要孩子们需要,老师愿意,开展社团活动,不再受规定时间和固定空间所牵制,也不会太受传统原则与方法所束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因此,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又称为孩子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大基地!

正如潘莉丽老师所讲,现如今,戏社的成员已有18名之多,每位孩子在戏社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唱腔和特色。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对戏曲的那份热爱感染了孩子,在我的“丫丫”戏社中,孩子们不论是欣赏还是学习都很专注。午间休息、课外活动时间,只要我开着门,总有几个戏社的孩子来串门、打招呼、练声、唱戏……

3.活力走班,绽放师生个性

“走班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潜在能力和素质的开发,符合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主流,更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创举。

(1)大规模学校运用“走班的形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教师发展。实施走班的教师要研究学生,并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的,教师持续研究实施同一主题,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实施更有效的指导,也能不断反思与改进,积累实践智慧。

第3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当教育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之后,就出现了所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然,班本课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在众多的课程挤压了孩子们本不多的自由空间之后,班本课程的出现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呢?

当前班本课程的误区

笔者有心“百度”了一下,结果让人颇为惊诧――这些“班本课程”要么是把活动本身当作课程,要么是不成系统的碎玉乱珠,要么是虽成系统但却担不起“课程”二字。

前二者暂且不论,下面以成系统却担不起“课程”二字的“班本课程”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笔者能“百度”到的此种类型“课程”最多的是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似乎除此之外鲜有其他。此类所谓课程,自然是成系统的,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众多,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于是,每一个节日到来时,班主任就会对所在班级的孩子进行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以清明为例,通常教师做的是以下几项工作:

结合介子推或者其他典故说说清明的由来与文化价值;

向学生介绍寒食和清明的区别,顺带介绍寒食的风俗和清明的活动;

找来一些有关清明的诗歌让孩子们背诵或者来场朗诵比赛……

教师美其名曰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确,孩子们是了解了与清明有关的相关文化,介子推的精神或对先人的追念意识都会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印记……

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这一次”的活动,都只是在人的心理表层做一次调节而已,很难影响到人内在心理的稳定结构。清明活动的举办是让孩子了解了一点文化,但很难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中去,毕竟这是“这一次”的活动。教育者没有将清明的文化活动延续下去,至少延续到可以让孩子形成习惯的21天。诚然,此类“班本课程”的设计者也许根本没有想过要将之深入到人的灵魂需要有时间的保证。似乎在“设计师”的意念里,他做的这些就足以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了,或者说是否能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不重要,他更关注的是这个“课程”环节是否开展了。

既然不能影响孩子的内在灵魂,倘若来场辩论,请问如果不开设这个所谓的课程,是不是孩子以后就不了解关于清明的文化了呢?笔者当年没有参与过这样的课程,也敢说了解得很透彻。诚然,这里有斗嘴之嫌。只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活动的结果是什么?它真的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他们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吗?反过来说,如果孩子不了解这些,真的就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吗?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不只是让人了解知识或记住知识,它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如果这个知识了解与不了解对当下或将来的发展没有影响,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不大(笔者不是否认清明文化的价值,而是否认这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何况按照此类“课程”设计,清明节后的下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就是端午了。端午和清明的联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课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统性,没有系统性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任何试图通过一两次活动、一两节课就可以教育好或者改变学生的做法都是一种幻想。

行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最浅层次的习惯养成也需要21天。

把两个在内容上毫不关联的节日放在一起,以为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以为就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了,这同样是教育幻想。

课程没有内在的系统性就无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促进作用的课程自然是没有价值的课程,应该说,根本就不是课程。

不是课程,又没有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会挤压孩子们的自由空间,面对“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的孩子们,我们如何忍心再占用他们的时间呢?那么,这些课程为什么会如雨后春笋呢?

班本课程的四个要素

班本课程有必要吗?或许真有,因为不少教师带班往往跟着感觉走,根本无暇考虑什么是教育,不考虑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倘若真有一个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系统的班本课程,不就改变了此种尴尬,走向了真正的班主任专业发展道路吗?

这个世界上不缺该如何做的道理,缺的是如何做的具体实践。

曾在自己的脑海里做过一个详细的规划,或者将之称为我将来要做的一项“班本课程”,现在我把它呈现出来。

课程主题:我的节日。

具体而言是让班上每个孩子自己设定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也可以取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名字,如王小明礼貌节(日)。设立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都有那么一个日子是自己的舞台。诚然,其他节日自己也是配合其他孩子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设立过程:

1.让每个孩子说说自己所设立节日的名称和目的。

2.每个孩子设计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

3.规划其他相关事宜。

自然,无聊的主题不会被通过,设立节日的目的必须是传递正能量为主,兼顾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节日整合:若一个班上有36个孩子,一定会有36个节日。这36个节日一定会出现同种类型,例如关于公益活动的。此时班主任可以将关于公益活动的节日组织在一起。

假如共有6个节日是关于公益活动的,36个节日,每学年大致9个月的时间,平均每月会有4个节日,也就是说每周都会有1个关于公益的节日活动。通过6个节日、共计一个半月时间持续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是不是就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了呢?

倘若一个班级的孩子更多,那么节日的密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更长,当然,效果也会更好。

何况,一年中月月都有节日,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活动开展:

1.主题被整合后,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处的月份,选取具体日子。

2.节日方案由节日发起人制订,但开展具体活动时由全体同学和老师配合。让每个孩子因为自己的节日而成为师生聚焦的人物,找到尊严感和存在感。一个孩子为主、众人参与的节日活动,既是对个体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全体孩子的能力锻炼和意识培养,自然,这就形成了课程所具备的系统性,更带来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果您认同节日的整合是对孩子成长培育的系统化,而活动的开展是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的话,我觉得您可以认同这就是课程了,它是孩子发起的、教师参与组织的、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属于班级的课程。

第4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

1.高智商的野蛮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完善素质教育,但受应试和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生的综合素养严重失衡,从小学到中学,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剥夺,很多孩子被培养成了高智商的野蛮人,书店里的各种练习更是受吹捧,而传统文化书籍更是无人问津,即使家长一厢情愿地买回家也是束之高阁,应试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2.学生缺乏修养,暴躁易怒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放松情绪,感受文化的幸福时光。曾几何时语文也变得“唯分数论”,凡是考试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学都被视为“异类”。长此以往,没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许多学生缺乏个人修养,没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3.父母无恩论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简简单单的爱字,孩子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摆脱“传统”的羁绊,很多孩子选择了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弑亲”事件层出不穷,本来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演变为社会的悲剧,值得反思。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1.深入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由于语文教学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所编成的,而此类文学作品不仅措辞优美,可让学生从中学会语言应用技巧,还潜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时,能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优秀的文化特质,从而得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真正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师说》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表述的“师道”思想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这三点“师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应的能力,人人可为师,且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而不耻下问、尊重老师更是从师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在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此文章中,可让学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师”这一概念,这便成功地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到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思想。

2.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主接触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也应注重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主动了解,主动接受的良好心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形式,因而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直接感受借助节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由此对于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可起不容小觑的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并开展朗诵比赛,以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关优美诗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阖家团圆这一节日内涵。在重阳节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学习到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等传统习俗,并分析以往重阳节习俗的寓意是为了健身祛病、以畅秋志、辟邪求吉,而时至今日,重阳节已演变成为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节日。由此也令学生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3.鼓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第5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1

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一想到这个节日,我就会想到我的爸爸妈妈,因为九月九日重阳节是长辈们的节日,所以今天我要给我的爸爸妈妈洗一次脚。

今天我去找妈妈去给她洗脚的时候,看见妈妈从卫生间里端出来了一盆洗脚水,然后妈妈就说:“今天不是过九月九日重阳节吗,所以说我要给你洗一次脚,给你洗完之后,我还要给你爸爸洗一次,要不他又该说我不给他洗脚了。”我听完之后就对妈妈说:“今天是9月9日重阳节,可是这个节日是你们大人的节日,不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六月一日儿童节才是我们的节日,所以今天应该是我给你和爸爸洗脚。”妈妈听完之后很感动,因为这只是我第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我给妈妈洗完脚之后,就去爸爸的工作室里面找他了,我看爸爸还在工作,我就没打扰他等他工作完成了之后再给他洗脚,可是我等到了晚上,睡在了地上,我的旁边还有一盆洗脚水,爸爸看到我之后就把我叫了起来,说:“赶快去你的自己床上睡,不要在地上睡,要不会着凉的。”爸爸说完之后我就对爸爸说:“爸爸不是,我也不想睡到地板上,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你们大人的日子,所以我要给你洗洗脚,看你这么忙,我再帮你捶捶背吧。”我给爸爸洗完之后,爸爸就让我回床睡觉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过得很开心,我还为爸爸妈妈洗了一次脚,我的`爸爸妈妈也很开心,他们还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2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是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是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3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记得上一次的重阳节,我们学校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走在路上,人们统统将目光投向我们,好像在看“新新人类”似的,他们纷纷议论,“这群孩子是去秋游?”“他们怎么不上学啊!”“这光吃水果怎么够啊,一个中午能吃饱不,这些孩子家长也真是的,秋游都不知道带点好的上。”我的心里感到愤愤不平,难道没人知道是重阳节吗?这架势一看就是去看望老人的啊!唉,重阳节!人们都忘了吗?

《三字经》里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性格都是善良的,但渐渐地,后天的养成使人们差距越来越远。我们现在的好习惯都是由父母公婆养成的,但如今的社会,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这都是大家渐忘中华传统文化而造成的。

又一个九九重阳节来到,我去滨江路转悠了一圈,希望能看到和重阳节有关的事情,哪怕只有一点点,可是没有。我大失所望,难道重阳节真的已被人们忘却了?正准备失望而归,没想到,惊喜出现了,一个大约五十岁的叔叔搀扶着一位老奶奶向我走来,“小朋友,帮我和我妈妈拍个照吧,谢谢!”我拿起手机,仔细认真的调整好角度,手机的方框里,一位叔叔和一位奶奶,扬起灿烂的笑容。我欣慰不已。

重阳节,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铭记在心,不该淡忘!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4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年节”。可是,你可知道它的来历?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做重阳,也叫重九。据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始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沿袭至今。历来过重阳,都是以登高望远笑傲人生为主题,民间多开展一些登高、爬山、郊游、品酒、赏菊、书法、作赋等活动。自从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后,每逢重阳,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通过组织的形式组织老人过节,形式虽然不一,内容却基本相同,大体都是组织老年人座谈会,对老年人进行慰问活动,自此很少看到有开展传统的重阳文化活动的了。

重阳节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个节日都有很重的文化份量,都有她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文化渊源,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元素。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渊源深刻而悠长,登高望远,品酒赏菊,吃重阳糕,这些都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仅以一个敬老显然不是重阳节的本质和内涵!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节日的文化氛围却在逐渐淡化,除一些特殊的阶层或群体还能想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名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节日的文化元素已开始渐渐被遗忘,以至出现有韩国人把端午节拿去申请为该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荒诞,而笑话的背后难道不是我们背弃了传统文化后的一个痛心疾首的教训么?

如果继端午节被端之后,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文化名片再被人家拿去申请为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我们中华文化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要被人一锅端掉,真要那样,我们怎么去对我们的子孙进行五千年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拿什么让我们的子孙信服我们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诚然,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相比整个中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比敬老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重阳节不等于敬老节,敬老只是重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外来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争夺较量不止,并且外来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取胜于我,在向我们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好处。我们传统文化这最后的堡垒如果也被攻破,那时,我们就失去了支撑民族意志的精髓和脊梁,就失去了民族的沧桑与尊严。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要有她的一种精神,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内涵深刻、底蕴深厚的精神,是能够扛得起千年文化和亿万人民的精神。

因此,重阳节,我们不再应该仅仅把她当做敬老节,而要将她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现代人丰富的文化生活中,过出她的现代意义,过出她的本质内涵,让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扛起千年文化和现代文明。

2021重阳晚会观后感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到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熟悉的诗歌又回荡在我的心田。

你知道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重阳节是什么来历吗?嘿嘿,告诉你吧,传说古代的时候,河里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青年桓景看不下去了,就去找仙人拜师。待他学成后,驾着仙鹤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妖魔受不了了,败下阵来,被少年一剑刺死了。后来,这天就被叫做重阳节,不少人家都有登山,赏菊等习俗。我今天也随了一把“潮流”——登山。

葱郁的树林间挂着一轮金光闪闪的太阳,下面是肥沃的土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这就是我。我在林间窜来窜去,恨不得把整座山都照下来,买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的印象中。鸟儿还在枝头欢迎我的到来呢,他的歌声随着丝丝阳光从树与树的缝隙间传下来,那么清脆,那么响亮。让我也想与他高歌一曲,表示我此刻的欢愉。花儿与我一起跳舞,无论风雨多么残酷,无论阳光多么刺眼,我们都用笑脸迎接他们。

第6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七夕节俗;农耕文化;爱情观;生育观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载体。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尴尬境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新解读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民族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比较悠久的节日,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穿针节”、“乞巧节”等。董乃斌在《唐人七夕诗文论略》中说:“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①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七夕节自汉代产生以来,经过不断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确定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与古代民间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七为阳数,七月七日是阳数的重叠之日,与五月初五端午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一样,是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农历七月也是农业丰收的季节,织女被作为七月立秋的标准星,因此,人们将七月初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并定名为“七夕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天上有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人间有君臣与百姓的庆祝活动。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习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与织女的六大神性有关:主嫁果、生计、财货;主掌生育、庇护儿童;主寿命;主婚配;满足人们的私愿②。

1.农耕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在农耕生活中凸现着百姓的集体智慧。很多节日庆典活动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百姓表达心愿的方式。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联系紧密,人们借助七夕节日表达他们对牛郎织女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渴望。

牛女传说中,牛郎星和织女星自然而然地被拟人化,牛郎具有质朴、勤劳、坚韧的品性,织女则代表着智慧、忠贞、善良,他们成为劳动人民尊崇的对象。

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很难预料,女性往往将幸福的赌注押在婚姻上。她们从小学习各种女红,这也是她们能否成为合格的妻子和媳妇的重要资本。《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说明刘兰芝是一位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的女性。

“七夕”是一个以女性参与为主的节日,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这与以织女为主人公的牛女传说有关。织女智慧与善良兼备,又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节自然成为妇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载体。当代作家冯骥才说,七夕节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西方的节日往往主题单一,或表示感恩如母亲节;或表达爱慕之情,如情人节。而中国的节日主题多样而深刻,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七夕节习俗,既是对白头偕老、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祷心灵手巧和贤惠聪颖的重要节日。

2.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使人们这一基本的情感追求受到束缚,尤其是女性,因为封建礼教的残酷压制,往往成为婚姻的受害者。她们对美满婚姻、家庭幸福尤为渴望。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自然而然就成为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密不可分,而牛郎织女故事中因西王母的阻挠,有情人不能相见,从而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给牛郎织女带来了希望,这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中国人崇尚大团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大多以大团圆结局,故事主人公在经过悲欢离合后重新团聚。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正是这一美好心理的表现。“七夕相会”是牛女传说的精妙之处。两个相爱之人不能朝朝暮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正因为有每年七月七日的相会,牛郎和织女备受煎熬,仍满怀期待。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爱情观,正如《诗经・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亦虚亦实的情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表达一种相思之苦,这是中国传统爱情诗歌的主旋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将这种相思之苦抒写到了极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唐代女诗人李冶有一首充满哲理的六言诗《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人用“八至”道出了人间的事理,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微妙关系。男女双方不管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一旦走入婚姻,就是对对方的认可,要对双方及其家庭承担一份责任。夫妻双方耳鬓厮磨,相濡以沫,浓烈的爱情渐渐转化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爱情模式,它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升华。正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两个有情人的至爱之约,是生死不渝的伟大爱情的宣言,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原因,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爱情观的源头。

3.重生育的观念

古人把生育现象看得非常神秘,最普遍的求子方式就是向神灵祈子。民间有送子观音、碧霞元君这样的神灵形象,而且流传着许多关于送子神仙的神奇故事。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古代中国崇尚的观念。由于古代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神灵保佑孩子能够健康长命。没有子女的夫妇更是虔诚地拜送子娘娘,喜得贵子后也认为孩子是神灵所赐,还愿的环节必不可少,因此各地的娘娘庙香火不断。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郎织女育有一子一女。在国人的观念中,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是人生中最幸福和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些学者在研究牛女传说和七夕习俗文化的过程中,认为二者起源于生殖崇拜,七夕乞子就成为顺理成章的节日习俗。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一文认为:乞巧含有深刻的生殖意蕴;用瓜果来祭拜牛郎织女,是子嗣繁盛的象征;用蜘蛛求巧寄托人们对喜得贵子的期盼;用凤仙花捣汁染指甲的习俗在于体现对老人的“孝”。在七夕乞生活动中,已婚女性有一项重要任务―乞子。按照父系传承的原则,只有儿子才是延续香火的后代。未生养儿子的女性,七夕晚上虔诚地祈祷,即是渴望自己能够如愿。古代社会,女性几乎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能否生养儿子,也决定着她在夫家的地位。《仪礼・丧服》中有:“七出者,无子,一也;,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这是为妇女设的“七出”之罪,无子被列为首条,而且是女性独自承担这一罪名,可见封建礼教对妇女要求的苛刻和无理。这一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就连鲁迅笔下一无所有的阿Q也明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害怕自己断子绝孙,认为“应该有一个女人”。

小结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华民族是崇尚美好、团圆、幸福、和谐的民族,与牛郎织女故事有着渊源关系的七夕传统节日因此有其存在的土壤,只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文化心理,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这样的传统节日依然可以大放光彩,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

七夕是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也应该考虑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起到推动作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习俗,手捧玫瑰花,口嚼巧克力,跳的是街舞,哼的是Rap、Hip-Hop,对于本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让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不理解,也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境地。我们并不是拒绝外来文化,但不能舍本逐末,厚此薄彼,正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样,应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不失为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等著《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

[2]张晓华主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之七夕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6.

[3]周媛著《节日长安之七夕节》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9.

[4]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5]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6]冯骥才《七夕・摩喝乐・仲爷》《今晚报》副刊2010.9.

[7]张勃《压力下的憧憬―七夕节俗中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七夕文化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注 释:

第7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秋天是快乐的,在秋天里有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吃月饼、赏月,非常开心。还有人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供大家学习。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1有人喜欢热闹非凡的春节,有人喜欢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但我却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即使它没有春节那么热闹非凡,没有国庆节那么举国欢腾,但意义非凡的团团圆圆的中秋节还是我最钟爱的。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妈妈带着我去超市买月饼。月饼的种类非常之多,有肉松月饼,有蛋黄月饼,还有瓜子仁味的月饼,它们都散发着香喷喷的气味。晚上我和妈妈去了奶奶家,刚把月饼送到奶奶的手上,她就笑眯眯的考我:“乖孙,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我一听就来劲了,有板有眼的说起来:“知道。”我便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嗯,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散发出强烈的光芒和热量,把地面上的植物都给晒死了。后羿拿出了一把弯弓,射掉了天上的九个太阳。王母娘娘便奖励他两颗长生不死的仙药。后羿很高兴,把药交给自己的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很想变成神仙,于是有一天嫦娥趁后羿不在家,把两颗仙药都吃了,然后飞上了月宫当起了神仙。虽然梦想成真了,可是嫦娥在天上很孤单。嫦娥看见人间热闹非凡,发现是在过中秋节。她也想过,但只有她一个人呀,于是她仿照月亮的形状做了一些饼子,自己尝了尝觉得很好吃,但太多了吃不完,于是把饼子扔到了人间。凡人尝到后觉得很好吃,便也学着做,并且根据它的形状命名为月饼。

“说的真好”奶奶听完不住的夸我。到了晚上,奶奶准备了很多美味佳肴。一家人来到餐桌,我看见桌上有宫保鸡丁,香辣大闸蟹,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等等。我迫不及待的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了,我擦擦油光光的嘴巴,打了几个饱嗝,摸了摸像西瓜一样又圆又大的肚子,舒舒服服的躺在沙发上说:“奶奶下次少烧一点,我的肚子太饱了。”

全家人都吃完后,我们来到院子里赏月。我看见明亮皎洁的月亮像圆圆的肚子,又像一个大西瓜,还像大圆盘子。啊!我喜欢这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2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字串9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

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3中秋将至,似乎人们都在期盼着,或盼望着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地观赏者中秋的圆月,或举头望月凭借着这个众人团圆的日子,彻头彻尾地将内心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宣泄一番。我从没有体验过远离自己的独自处在外地的生活,所以没法感受出门在外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思念心绪。

中秋夜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我家的院子里那几盏路灯显得摇摇欲熄。此时此刻,我的思绪我的心情像是被对月思乡的游子们传染了一般,院子上空的那一轮明月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显得是那样孤独,那样纯洁,那样光亮。此时我的心中涌现了无数话语要向这茫茫月色的倾诉。

我不由想到了苏轼的那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我爱太阳,但我更爱月亮,那种白玉盘似的月亮。在我眼里,太阳是个豪放,热情的男孩,而月亮则是个温柔,恬静的女孩。我爱这种恬静也爱这种优雅。再望着那轮明月,我感觉她如同天空中镶嵌着的一颗硕大的明珠,光泽艳丽,闪闪发光;她如同一块无与伦比而又价值连城的玉盘,纯洁高雅,讨人喜爱。瞧,天空飘来了朵朵淡云轻轻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见在云层中穿行闪光。她挤啊,使劲想钻出来。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来,云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丽的脸蛋,像小女孩撩开了披在额上的乌发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却觉得那穿于云层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诗意。我又发现月姑娘正用月光铺成一条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请我到她的家里去做客呢!

今天夜晚,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静静的坐着,悄悄的等着,一轮明月的升起,终于,这个小女孩露出了小脑袋,看着人们,好像还有些羞涩,渐渐的,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她,呵呵,也胆大了起来,不停地爬向天空,我们一家人看着她,像看着一块宝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将眼神儿转移。

这是,姥姥拿出一盘月饼,给大家分开来吃,每个人都笑眯眯的,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心里美极了!

周围依旧是那样的寂静,我也渐困了,悄悄进入了梦乡,唯独只有那轮明月依旧散发着那优雅,温柔的光,依旧是那样纯洁、恬静。好美丽的月色。

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之夜啊!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4一年中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伦……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作文小学三年级600字5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兴高采烈的准备了各种节目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谁知这天刚好是徐叔叔的生日,全公司的高管及我们大家一起要在酒店里为他庆祝生日,并且共度佳节,一下成了双喜临门。

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一声声的祝福,整个酒店里热闹非凡,我心里惬意极了,坐在餐桌旁尽情的享受着这一道道美味佳肴。饭后各种诱人的水果及各种口味的月饼,又使我狼吞了不少。果足饭饱之后,在等待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开始了酒店散步发现之旅,走累了,我们趴在窗台上等待天边的的月亮升起,看!它从东边升起来了,先是黄橙橙的,缓缓的穿过一绺一绺烟雾似的白云,向天空慢慢的移动,忽然,它的颜色一下变成了白色,犹如餐桌上的那银盘似的。

宴会结束了,我们陆陆续续的走出了酒店,一阵秋风刮过,使我打了个寒颤,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呀!这才下了两场雨,夜里就这么凉了,真是立了秋,凉飕飕啊!抬头向天空望去,直见在这碧蓝的天空中,月亮就好像一个透明的大玉盘,几朵轻纱般的云儿飘过来,把月亮装饰的格外迷人,又神妙莫测。好像能看到月宫里的嫦娥姐姐和那只可爱的玉兔似的。夜空里一闪一闪的群星围绕着月亮,仿佛是在倾听那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