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第1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使用广泛,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开展的调研以NSSE为基础,参考“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NSSE_China),结合实际,抽样调查了涵盖学校各个学院、专业、年级的4309名本科生,取得一手资料,采集数据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一调研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研方法将学习投入度作为理论基础,更侧重学生的“学”,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对学习质量和收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和努力度的因素统筹考虑。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学校学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师生交流、同学关系、学校政策等各因素,问卷由五部分构成:学生的背景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行为(对学习的认识、在校时间分配、人际关系情况、学习习惯和方式、互联网使用情况)、院校行为和要求(教师行为和要求、课程教育目标达成、课程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程度)、学生对院校行为和要求的反应(学校满意度、毕业选择)、学生收获。

二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依次对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力图在完整呈现学校本科生学习情况整体面貌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分析,以期既能从整体上掌握学校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及其学习满意度,又能分析和比较各年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环境的不同感受以及学习投入和努力度,总结其变化趋势,为改善不同阶段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总的来说,本科生学习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兴趣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调查显示,高校本科生对于学习目的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明确和清晰的,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知识获得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但在学习兴趣方面并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具有相当兴趣,能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但也不难发现,26.59%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26.11%的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内容充满期待,35.74%的学生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来投入和参与学习,37.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这表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生对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学习的动力。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无论是基于兴趣学习,上课提问老师的欲望以及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二和大三学生呈现出消极负面情绪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大一大四学生。在学习导致自身满足感的问题上,相对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徘徊在70%左右的相对平稳趋势,大四在人数比例上猛增到80.78%。在对待自身学习是否因为对学习有兴趣时,大四比例居各年级之首,达到75.52%。这也表明,如何能够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重新提振和激发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2学习策略不够科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校时间分配”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投入在学术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到校内外工作的时间多集中于少于10小时或10~20小时,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各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分配不均,投入和参加学术活动、校内外工作和图书馆自学的时间则明显过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听讲和上自习两类。这一点从学生上课的高出勤率和上自习的较高频率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不甚科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均和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单一。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在每周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这种随着在校年限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的现象,可能与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四“教学虚化”的情形直接相关。如何防止大四出现“教学虚化”,根据大四量身定做符合其年级特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亟待我们思考。

3课堂体验存在差距

课堂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学生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感知的课程教育目标达成以及感知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程度三方面。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按照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观念与行为来处理和把握课堂教学,但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缺失良好的课堂体验,44.23%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54.72%的学生感觉自己经常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35.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部分同学良好课堂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也限制着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大一到大四分别有94.92%、95.04%、95.42%和92.68%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大一到大四分别有71.30%、75.55%、72.59%和72.54%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这一普遍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现象表明,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未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4师生疏离形势严峻

我们发现,分别有91.90%、95.54%、95.22%、95.38%、95.89%、96.19%、96.21%、92.69%、92.95%、95%的学生偶尔或从未与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利用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参加过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参加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讨论过自己的职业计划、与教师讨论过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交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整体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背后,大二和大三学生仍然首当其冲地成为最高比例的两个群体。无论是师生面对面交流、师生讨论课程内容、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师生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学生都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显然,学校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不乐观,令人堪忧,亟待改善。大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存在的学术共同体,缺失师生良好互动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学教育,本次调研中所暴露的师生梳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业导航

针对本科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和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比例偏高的现状。首先,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通俗易懂的课程导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和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再次,要紧密联系职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2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本科生学习策略不合理、课堂体验有差距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从而保证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改革考评模式,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3优化课外活动

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还要依赖丰富多彩、引人人胜的课外活动。要构建覆盖范围广,活动普及度高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层级化体系,避免活动参与的“二八现象”。同时,要注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以增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师生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以教授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修身立志、明德守礼,博闻躬行,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第2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等,正是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水准等等都有一定的差别。而传统的数学“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方法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等,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初中阶段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将学生分层,使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都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化发展而创新得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所有学生都“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创新而来的。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法主要指教师针对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评定,按照综合评价的高低,将学生中综合评价相类似的学生分为一层,从而使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数学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每个学生的适用性,增强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收获度。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方面的应用有助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都能够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有所收获,能够帮助学生在教师教学中充实自身的学习成果,提高自身的学习有效性以及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二、如何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使用分层教学法优化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在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综合分析方面进行切实的加强。

(一)提高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

使用分层教学法优化教师的教学实践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有知识储备、有能力水平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教师的知识技能输出能力的提升两个部分。

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的提升指教师在数学知识、数学解题能力、数学思路的整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细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的提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再学习、再教育提升自身技能。教师数学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指教师将自身所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这部分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积极探究和摸索,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等等。

(二)了解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本情况

对学生开展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数学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等等。例如,了解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本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考试、数学摸底测试从学生的数学成绩方面显示;教师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中的日常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等课堂教学中获得。

(三)按照学生的数学基本情况综合分析,对学生适当分组

对学生的数学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教师要按照学生数学基本情况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即对前面了解到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性考虑,按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适当地分组。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以及对学生的逐一座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学生按照数学综合能力水平由高到低分成A、B、C、D四层,把综合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层内,A为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最高的一层,D为数学综合能力水平最差的一层。

(四)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特点,有区别、有目的地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提问问题、授课习惯、课堂氛围、小组作业布置、个人作业布置等方面开展有区别、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作业分组,按照学生的层次布置不同组别的作业,教师可以将作业分为a、b、c、d四组,a对应A层的学生,d对应D层的学生,让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水平上通过适当的作业使数学能力水平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后开展教学。而不同的学生由于前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方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下高效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分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作业、教学氛围等等,从而促进初中阶段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一、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程序

1. 课前教师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的情况下,才能编制教学程序。

2. 在上课初始,教师利用声像、讲解指导等手段,创设学习情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自学自练。

3. 在自学练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步子,做到自学自练,降低难度。练习方法采用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方法。调动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在学习技术时,学生利用CAI反馈自己的动作。比较分析有无错误动作,这时教师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或学生自己从教学程序中找出解决方法,再进行强化练习,最后完成技术学习。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的基础性测试

对两队学生进行基础水平前测。通过对所选对象的身体素质(身高、体重、100米跑、摸高)和基本技术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1、表2。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1队学生与2队学生在身体基本情况、身体基本素质和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两个队的情况基本一致,各项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因此本实验做到了齐同比较,保证了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二)实验后两队篮球技术对比分析

通过教学实验的实施,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得到两队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水平表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结束后,1队和2队,在篮球基本技术方面较实验前均有显著差异,成绩均有提高。说明经过程序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掌握有了提高。

(三)对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影响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p

三、结论

1. 程序教学法运用于篮球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技术成绩。

第4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小学 东新区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城乡结合部”亦称“城中村”[1,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转变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具有动态性,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3,4,5]。城乡结合部小学由于所处区域位置亦城亦乡,生源不稳定;服务半径较大,不便于学生就学;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教育资源短缺,城乡差距拉大。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2010年周口市委、市政府确定东新区区划范围,位于周口市东北部,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下辖文昌办事处、搬口办事处和许湾乡,主要功能定位为周口市行政文化中心。近年来,东新区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建设速度逐渐加快,逐步形成了以“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生活居住、综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新名片。随着东新区的快速发展,目前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将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本地区,给本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实质性的进展,区域内将逐步成为城市建成区,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特殊的地带——城乡结合部。本课题以典型城乡结合部——东新区发展核心区文昌办事处为研究对象,对此城乡结合部小学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发展意见和建议,旨在为促进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本项目主要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听课、基本信息统计等方式了解教研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情况[6,7]。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学生基本情况等。

3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东新区典型城乡结合部——文昌办事处辖区小学的学校现状、师资队伍、学生基本情况三方面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设计与步骤,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3.1 文昌办事处小学现状情况。

表1东新区典型城乡结合部——文昌办事处小学现状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多媒体班级和普通班级数量严重失调,学校占地面积小,校舍建筑年限久远,建设标准低,学校运动场面积少,且缺少运动器材和设备,无室内活动室等问题,这对于开展现代教学,实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利的;且在调查中发现,三所学校均坐落在社区居住区内,教学环境噪杂,学校向外无预留发展空间,造成学校内部用地紧张,外部无法扩建。

3.2 师资队伍基本情况调查。

表二 师资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三所学校师资的基本情况,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三所学校教师在性别上以女教师为主,且大多数居住在郊区,本村居民较多,其中大多数是转干教师身份;在年龄结构上,43岁以上中老年教师占总数的69%,43岁以下(含43岁)的教师占总数的31%,在所调查的文昌办事处辖区学校内,40岁以下年轻任课教师三所学校只有14人,而在中老年教师队伍中,未来三年将有70%教师达到退休年龄标准,且无特岗年轻教师进行补充,城乡结合部师资队伍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在学历层次上,第一学历以中专(中师)学历为主,大多数是通过进修获得本科或大专学历,第一学历本科的师范生所占比例较少,无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分布上,数学、语文教师充足,而体音美、计算机都只有1名教师,无专职英语专业教师。

3.3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表3 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注:“外地”指东新区范围外的所有学生。

从表3中可以看出,城乡结合部地区学生生源复杂,主要来自农村和郊区,无来自城市的学生,只有6%来自外地,这些外地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或外地亲戚的孩子,在最近今年外地学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有68%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65%来自失地家庭,在城乡结合部,大面积土地被征用,失地家庭父母外出务工较多,造成大部分儿童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或不经常在身边;学生人数由2009年的783人减少到2011年532人,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4 小结与展望

4.1 创建稳定的外部环境。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相比工作条件艰苦,社会矛盾突出,工作环境差。因此,政府应适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要逐步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与生活状况。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改造、建设和管理,改善学校的生存状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4.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城乡结合部小学师资队伍结构性不合理。为改善现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资格考试聘任制度,积极吸收高素质年轻教师加入到小学义务教育的队伍中,拓宽小学师资队伍高学历人才的来源。同时设置义务教育公益岗位,实行教师聘任制,吸引现有社会资源,如特岗教师、公益教师、见习教师等,充分利用周边高校资源优势,如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幼儿师范学校等,大胆为这些高校优秀学生和志愿者提供见习机会和平台。

4.3 加强交流合作。城乡结合部相对中心城区环境建设滞后,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存在严重的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为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中心城区与城乡结合部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城乡结合部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4.4 合理布局,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城乡结合部随着土地的大量流转和征用,大量市政道路和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落实,以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原来的社会布局结构和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调整现有小学的布局结构已势在必行。结合新区建设详细性规划纲要,以及上级有关小学和学前教育的要求,高标准,高要求,在整个新区范围内重新调整和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本文系2011年度周口市社科联调研项目《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以周口市东新区为例》(项目编号ZKSKDY-2011-092,项目负责人李雁冰)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金.吉林市城乡结合部小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4):3~5

2 卢俊松等.我市城乡结合部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15~116

3 许建国.河南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与对策探析[J].科技

纵横,2011(7):204

4 李春梅等.城乡结合部普通中学学生心理偏差问题[J].重庆教育

学院学报,2011,24(2):13~15

5 朱芸等.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引导与发展问题[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6):5~6

6 姜梅等.城乡结合部小学英语教学状况探究——以昆明市落索坡

小学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57(6):217~219

第5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 辽宁省 大学生 体力活动 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比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文章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书籍、并对与体力活动与体质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研读、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长卷,国内外由大量的研究验证了该问卷的效度,可以广泛使用。该问卷在国内经常使用,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测试信度与效度高于或等于同类型问卷,并且问卷长卷所记录的体力活动的量与日常监测的体力活动的量接近。该问卷长卷共6部分21道问题,研究对象需要通过对最近7天的体力活动进行回忆,如实填写该段时间进行各项体力活动的时间。

现如今,孩子们在诸如散步、爬山或骑车等户外活动方面所用的时间显著减少,与此对应的是电脑游戏、看电视等非体力活动的时间急剧增加。当前医学界和教育界普遍关心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虽然亚健康主要发病人群是老年人,但是大学生群体亚健康问题近些年也越来越严重。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质存在比较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自评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质下降、心理抗压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亚健康状态。 然而,体质健康受体力活动多少的影响很大。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要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更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今后事业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就近几年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逐渐下滑事态,尤其是生理机能素质方面,下降趋势明显加快。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增强大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切切实实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

二、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内容

1.辽宁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包括辽宁省大学生身体形态、肺活量、耐力素质、力量柔韧素质、速度灵敏素质、体质测试分数等基本情况。

2.辽宁省大学生体力活动基本情况

包括日常交通情况、日常家务情况、运动锻炼情况、静坐与睡眠情况、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情况等。

3.辽宁生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

包括日常交通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家务劳动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运动锻炼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静坐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睡眠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等。

(二)结论

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同的体力活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体力活动水平是反应体力活动充分度的指标,充足的体力活动、有利于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以及一些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重的控制,预防超重和肥胖的产生;反之亦然。通过对辽宁省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测试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内在关系,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辽宁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辽宁省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的基本情况。并且,使用数理分析法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了体力活动的研究以及两者相关性的研究上。并且从学术的角度上,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6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上级指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2学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3班级实际情况。班级情况包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整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群从性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稳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2工作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各层次具体目标等。3措施安排。主要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4检查办法与总结。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期计划,二是月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

第7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日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高校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1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高校足球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里程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状况尚处于初级阶段,与足球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各个方面与其存在一定的差距。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高校在生源、经费、师资等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因此,这种差距更为突出。笔者现对广西13支高校男子足球队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广西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整体水平及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8年“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广西赛区比赛的13支足球代表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①采用文献计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了解;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参加2008年“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广西预选赛参加比赛的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当面发放,约定时间回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有效率为100%。

2 现状

2.1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3支高校足球队当中,共有足球队员275人,运动员技术等级分布以及专项训练水平来源情况,见表1。表1 广西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运动员基本情况(略)

2.2 教练员基本情况

教练员的年龄分布、训练性质、运动员技术等级、培训以及学历,见表2。表2 广西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基本情况(略)

2.3 运动队训练情况

广西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工作基本情况,见表3。表3 广西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工作基本情况(略)

2.4 训练比赛经费

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比赛经费基本情况,见表4。表4 广西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比赛经费基本情况(略)

3 结果分析

3.1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偏低

广西由于受政策、地域条件、经济发展、观念意识等方面的约束,各高校基本没有单独招生或者招收优秀运动员的资格,影响了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报考和录取,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权限上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制约了一些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进入高校的机会。绝大多数为足球基础较好的普通生,其训练水平和运动能力不大,不具备优良的运动潜质。虽然有少量专业运动和具备基本足球技能的运动员加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支高校足球代表队的整体实力,加强了足球竞技竞争激烈程度,但因绝大多数队员竞技水平起点偏低,可继续挖掘的运动潜力不足,训练的成效不高。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3支足球队中,无运动员技术等级队员占86.55%(238/275),一级仅占0.36%(1/275),二级占13.09%(36/275)。因此,有待改变广西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队员来源现状,为今后提高广西大学生足球竞技水平创造条件。

3.2 教练员的学历偏低

从表2结果可看出,教练员队伍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情况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布局,其中二级人数最多,占61.54%(8/13);无运动等级占30.77%(4/13);一级占7.69%(1/13)。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13支球队的教练员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学士学历,占92.31%(12/13);硕士研究生毕业仅占7.69%(1/13);在教育教学与球队日常运动训练中,10人为兼职,占76.92%;3人为专职,占23.08%。13名广西高校足球教练员中,仅有7.69%的教练员经常参加教练员培训;61.54%的教练员偶尔参加教练员培训;30.77%的教练员没有参加过任何教练员培训。在13支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中的13名教练员中,有10名教练员身兼体育教学和足球队运动训练双重身份,占76.92%;兼职教练员接触足球训练实践较少,同时,由于兼任体育教学和足球训练工作,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进行足球运动队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在足球训练领域潜心研究,各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教练员执教能力的不足使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有所偏低。其余3名为专职教练员,具有相应的足球基础理论知识,占23.08%;大多数教练员缺乏较深刻的足球运动实践经验和足球专项训练理论知识。

3.3 训练计划欠缺

调查显示,在日常训练中有4支球队每周训练次数为2次;3支球队每周训练为3次;2支球队每周训练为4次;4支球队每周训练为5次,训练时间每次都在1.5h之内的有6支球队;训练时间每次都在1.5~2h以内的有6支球队;训练时间每次都在2~3h以内的有1支球队;在训练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之由于学生的一些具体情况,每次训练中队员还不能全部到齐(比如课程安排不一致;队员不能按时到齐;考试期间队员也不能按时参加训练),有10所高校把运动队员分散在各个不同专业编班,课程安排不一,加上有些学校校区间距较远,给集中训练造成一定的困难,使训练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也达不到预期训练效果。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难根本解决的。在训练次数和时间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要大幅度地提高球队整体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支足球队为全年系统组队;其余的11支足球队为赛前系统组队。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在比赛中,场上的11人思想统一,行动要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形成这样的整体意识当然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只有长时间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显然赛前组队训练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足球队水平的整体提高。

3.4 经费不足

经费是运动员训练的保证,是队伍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高校足球队向前发展的基础,经费是否保障,直接影响着训练、比赛的质量。表4结果显示,46.15%的球队表示经费不足;46.15%的球队表示经费基本满足;另有7.69%的球队表示经费较为紧张。经费额度为5 000元以下占15.38%;5 000~10 000元占69.23%;10 000元以上占15.38%。所有球队的经费来源都来自学校拨款。足球队是一个多人集体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为基础保障,由于经费不足也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和教练员自身利益与训练热情(训练津贴、营养、医疗),这些因素将阻碍训练和比赛水平的提高。

3.5 竞赛制度

比赛是检验训练成果的唯一途径。广西高校的高水平足球比赛相对较少,各高校所参加的正式比赛就是他们目前仅有的统一赛事——“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广西预选赛。而目前代表广西参加过全国性大学生足球联赛的队伍也只有广西师范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这2支队伍的运动员参赛机会明显比其他高校的要多。比赛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比赛或者比赛少就会导致训练成果无法检验、运动员教练员积极性下降等相关连锁反应,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1]。各高校普遍都存在着没有比赛可打或者高水平的比赛很少,无法很快提高球队整体水平,更加难以把球队整体水平提高到另一个高度。

4 对策与建议

4.1 改善招生体制,积极吸纳优秀足球运动员入校

放宽招生政策,赋予办队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利,便于选择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入校。通过新生的足球联赛,发现并培养普通生中的足球人才,充实到高校足球队,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大学生运动员[2]。

4.2 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练员水平

现代化科学训练的发展对教练员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将成为教练员的基本素质[3]。教练员在高校从事足球训练工作不能仅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指导训练和比赛,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给自己在知识方面充电,学习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管理模式,否则将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定期进行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教练等级、训练理论和带队实践水平,同时聘请高水平教练员来改变和提高球队的整体水平,减轻教练员教学和训练的双重压力,使教练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球队发展中去。

4.3 改变组队模式、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运动员训练热情

高校足球队伍不同于职业球队和专业球队,应根据高校队伍的特点,教练员要注重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的制定[4],改变组队模式,增加训练次数与时间,给予球队更多的空间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训练是一般高校所采取的基本训练手段,课余训练工作的顺利实施是运动员竞技水平逐步提高的重要保证,只有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和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4.4 加大经费投入,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应尝试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企业赞助、运动队冠名、社会捐赠等方式,保障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高校体育部门领导应该加强认识,转变观念,尽最大努力挖掘体育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经费来源结构多元化。

4.5 健全竞赛制度,增加比赛场次

体育职能部门应当适当增加比赛数量,扩大比赛规模,既可以增加高校球队比赛的场次,又可增进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样会有利于调动各个高校足球队的积极性,对促进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健康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波.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6):23.

[2]郭守康,陈建华.在宁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30-132.

第8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兴起,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求。这时就出现了一类叫做教育类APP的软件,它们不仅可以呈现出学生需求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想学即学,学生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教育类的APP还可以为学生适当地节省一部分学习开支。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教育类APP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6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APP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同时教育类APP也在不断兴起,从最初学习语言类的APP到现在驾驶、公务员等考试类的APP,从只有简单的单词、界面到现在越来越充实的内容,各式各样的界面设计,吸引着许多学生的眼球。APP即application(用),是手机客户端上的应用软件,教育类APP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应运而生的教育类软件。课堂上的传统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传统教学也满足不了学生想要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这时教育类APP的出现正好满足我们现在大学生的所有愿望。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延边大学学生使用APP的基本情况,延边大学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基本情况(频率、种类、获取途径等),教育类APP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探究学生对于现在的教育类APP有什么样的建议(包括界面设计、内容设计、交互设计、技术性能等)等。通过对延边大学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现状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现状,并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以后教育类APP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延边大学学生使用APP的情况分析

1.延边大学学生使用APP的基本情况分析。学校中有95%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APP,5%的人使用频率一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认识到APP的好处。72%的学生在大学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到APP,21%从高中开始用APP,7%的学生在初中就早已使用过APP。62%的学生手机中有11到20个APP软件,27%的学生有20个以上的APP软件,仅有10%的学生有10个以下的APP软件。

2.对延边大学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基本情况(频率、种类、获取途径等)分析。大学生中69%的人非常了解教育类APP,只有31%一般或者比较了解教育类APP,没有人不了解教育类APP;66%的人经常使用教育类APP;82%的人手机中有1到3个教育类APP,只有18%的人手机中有超过3个教育类APP;29%的人手机中有词典类的教育类APP,27%的人手机中有考试类的教育类APP;大多数人每周在教育类APP上学习的时间为6小时左右;74%的学生不会在教育类APP中花钱,仅有4%的人花钱在100元以上;70%的人在大学时才开始使用教育类APP;46%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开始使用某种教育类APP,仅有15%的学生是通过广告宣传才开始使用某种教育类APP。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了教育类APP的存在,每个人的手机中都会有几个教育类APP的软件。由于大学生的需要,他们运用词典类和考试类的教育APP较多,对于教育类APP的发展,学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APP软件质量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并发挥它的价值,因为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依靠朋友、同学、老师的推荐,才会使用某种教育类APP。

3.延边大学学生已使用的教育类APP所存在的问题(内容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技术性能等)分析。大学生中48%的人认为他们运用教育类APP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时间一般;52%的学生认为他们现在所使用的教育类APP不会特别吸引他们的注意;66%的同学利用所使用的教育类APP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只有18%的同学认为现在所使用的教育类APP可以对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即时反馈;25%的同学认为现在所使用的教育类APP界面复杂、导航设计不方便,17%的同学认为界面无美感,声音、内容与音效结合不好;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使用的教育类APP中有大量的广告植入,26%的同学认为软件会出现卡机或闪退现象。

4.延边大学学生使用的教育类APP对其学习的影响情况分析。大学生中27%的同学可以从他现在所用的教育类APP中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26%的同学可以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66%的学生认为教育类APP对他们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此项研究的原因。

二、教育类APP的制作意见与对策

1.教育类APP内容改进建议――有道词典。在大学校园中,基本上全体学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背诵大量的外语单词,包括英语、韩语、日语,特别是英语。延边大学是一所“211”重点大学,它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怎样才能随时随地的学习英语呢?这样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类APP――有道词典的帮忙了。现在我就以学生最常使用的有道词典为例,分析下它的优势与劣势:有道词典是一款英语学习软件,现在的许多学生都会在手机里下载这款APP,刚进入软件页面时,会有一个选项,例如你用这款软件的目的是什么,它会为你量身选择一个适合你的界面,之后会出现一个大体框架。

从界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款软件基本可以分为词典、百科、翻译、发现以及我的设置,这款软件不得不说它的词汇量是很大的,对于单词的翻译很详细,在百科栏目中会有一些英文文章,可以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有它的缺点:它的单词量大但是没有关于单词的用法,只是单纯地解释单词的某种意义;它的结构很清晰、简洁,但是很少有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构;它有自己独有的四六级等考试的课堂教学视频及方法,但是它的收费还是很高的。

2.教育类APP界面设计改进建议――驾校一点通。驾校一点通这款软件是专门针对考驾驶证的人所设计的,其中不仅有科目一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点,还有很多驾驶视频,刚进入这款软件时,从它的界面我们可以基本上了解它的框架结构,它将知识点按照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来分类,其中有视频、音频、文字,来帮助我们学习知识,同时这款软件有自己的学习论坛,学生可以在论坛中与其他的学习者一同讨论驾驶问题,同时附有许多考题来辅助学生学习。同时它的界面简单整洁,没有过多的广告植入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3.教育类APP改进建议。运用两个实例我分析了当下大学生运用最多的两类教育类APP,我们用来评定APP好坏的因素分为内容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技术性能四个方面,良好的教育类APP软件要拥有简洁、美观、大方的界面,来吸引学习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即时的交互设计,能让学习者们进行讨论,不至于W习得枯燥,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要有丰富的内容,不至于学习者找不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如果教育类APP软件中的知识与教科书上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拓展,那么这款软件也就没有了意义;技术更是要过关,如果总是闪退、卡机,谁还会用这款软件呢?

三、结论

传统教学是当代主要的教学方式,运用教育类APP学习也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选择了以延边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现实状况为出发点,对延边大学学生对教育类APP的使用现状做了调查。从六个维度进行调查:一、基本信息,包括民族,性别,学院专业,用以作群体差异分析。二、延边大学学生使用APP的基本情况。三、延边大学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基本情况(频率、种类、获取途径等)。四、延边大学学生已使用的教育类APP所存在的问题(内容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技术性能等)。五、延边大学学生使用的教育类APP对其学习的影响情况。六、延边大学学生所使用的具体的教育类APP的软件名称及对其的建议和意见。

教育类APP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随着软件的流行和发展,也暴露了许多教育类APP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毫无新鲜感的教学设计、复杂的导航设计、大批量的广告植入、卡机、闪退等技术不过关的问题。因此教育类APP不是随便做做,它综合了教学的全部知识,它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整洁的教学仪态能让学习者学起来更舒服,由浅入深,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思维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顺畅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更加尊重这位APP老师。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信息时代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第9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范文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

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

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鄙霞吨甘荆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2毖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3卑嗉妒导是榭觥0嗉肚榭霭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

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1蹦康男栽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闭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比捍有栽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蔽榷ㄐ院土榛钚栽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背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卑嗉兜幕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惫髂勘辍W苣勘辍⒔锥文勘辍⒏鞑愦尉咛迥勘甑取

3、贝胧才拧V饕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

4、奔觳榘旆ㄓ胱芙帷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

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期计划,二是月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

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

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

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