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细化工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实验方法
1.1.1MTT法检测华蟾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根据参考文献提供方法[6-7],将宫颈癌HeLa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调整其细胞密度后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200μl/孔,分组为:调零孔组(只含RPMI1640培养液,无细胞)、对照组(含RPMI1640培养液、细胞)、华蟾素组(浓度分别为1、10、100、1000μg/ml),待细胞贴壁后加入药物,其中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然后置于细胞箱内继续培养24、48、72h后弃掉上清,加入MTT(5mg/ml)20μl/孔,继续于细胞培养箱中培育4h后,每孔加入200μlDMSO,在振荡器上震荡使结晶充分溶解。用酶标仪检测各孔的吸光度值(OD,其中波长为570nm),按以下公式计算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抑制率=(1-实验组平均OD值/对照组平均OD值)×100%。
1.1.2流式细胞术检测华蟾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宫颈癌HeLa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将细胞用胰酶消化后,重新接种,分组同步骤1.3.1,其中药物组每组加入华蟾素(浓度分别为1、10、100、1000μg/ml),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液,培养48h后收集细胞,用固定液固定细胞过夜后,离心弃上清,PBS洗涤,用含0.1%TritonX-100、50μg/mlRNAse的PBS混合液将细胞重悬,加入90μlPI(0.5mg/ml)避光孵育半小时后,用尼龙网过滤,然后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
1.1.3划痕实验检测华蟾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根据参考文献划痕实验方法[8],将宫颈癌HeLa细胞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中,分组为:对照组以及药物华蟾素组(10、100、1000μg/ml)。将细胞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h后,用20μl加样枪头于细胞层中竖向划一宽度均匀、一致的细胞伤口模型,每孔划3条伤口,然后药物组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的华蟾素培养液,而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液,分别在细胞培养箱中孵育0、24、48h后,于光学显微镜下测算各划痕的宽度(每条划痕各取3个固定位置计算距离,取其平均值)。细胞迁移能力以迁移率表示:细胞迁移率=(原划痕宽度-现划痕宽度)/原划痕宽度×100%。
1.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均用(珋x±s)表示,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
2结果
2.1华蟾素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MTT法测定结果示:当1、10、100、1000μg/ml华蟾素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24、48、72h后,可见细胞生长显著变缓。且随着华蟾素药物浓度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具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各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华蟾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示:当1、10、100、1000μg/ml华蟾素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48h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华蟾素各浓度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不断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期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各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华蟾素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迁移细胞划痕实验结果示:当10、100、1000μg/ml华蟾素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24、48h后,划痕宽度均大于对照组,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各组细胞的迁移率发现:华蟾素组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24、48h后,迁移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显示药物华蟾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迁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宫颈癌HeLa细胞向远处转移的能力。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医药材逐渐成为当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以及新的策略之一,中药材的优势主要在于不仅对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对机体的损伤以及不良反应小。因此,研究中药材抗肿瘤效应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华蟾素系传统中药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其主要成分是蟾毒灵及吲哚生物碱等,具有消炎、止痛、抗肿瘤以及提高宿主免疫力等多种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华蟾素对如乳腺癌、骨肉瘤、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且动物实验显示华蟾素具有升白细胞的作用,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但是其对于宫颈癌的作用还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为华蟾素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华蟾素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后,通过MTT法观察发现,华蟾素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后,可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且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这说明华蟾素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时效性,表明华蟾素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结果发现,不同浓度华蟾素作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48h后,华蟾素各浓度组将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G0/G1期,使细胞S期所占比例明显减少,从而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而有研究显示,华蟾素能将肿瘤细胞阻断在S期,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这表明华蟾素能够通过阻滞细胞周期的进展进而发挥其抗肿瘤效应,但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周期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另外,华蟾素还可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迁移能力。
1.1可以更好的控制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不仅仅追求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还要保证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为国家和社会节省开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可以通过精细化的预算体系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估算,同时还可以对原材料和人工的开销进行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不法人员投机取巧暗箱操作情况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实现了工程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2可以提高技术和施工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单纯的依靠企业的领导阶层是无法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可以让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所有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就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实现全员精细化管理意识的提高。
2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2.1构建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上层到格式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层面,就必须把它落实到制度方面,构建一个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关政府部门要针对公路施工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写出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并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构建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确保公路施工有章可循,制度的内容能够贯彻落实到实际,从而为公路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公路施工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限的管理体系,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提供很多有利条件。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责任的细化,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公路施工企业还要实现对施工的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满足质量的要求。
2.3制定公路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案为了实现公路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在施工之前全面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全面规划。方案制定以后,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的贯彻执行,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就需要提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执行能力,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施工程序进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不合理之处,要及时指出并进行修正,防治对公路工程造成更大影响。
2.4实现公路施工技术的创新随着新科技和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各个生产领域,并且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了更好的实现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就要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企业要鼓励企业员工踊跃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想法,并且对那些切实可行的技术予以采用,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公路施工项目的创新,除了实现建设形式的创新之外,还要在立足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监测、安全控制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公路施工技术的创新,还可以保证项目能够保质保量、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一)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
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注重企业长期性和稳定性发展的战略性管理方式。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等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型。实现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中,首先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全面性,精细化管理要求在财务管理的资产、财务、成本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在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中,还要强调全员管理的概念,精细化管理对每个财务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所有工作人员的力量促进企业财务活动的标准化进程,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果;在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中,还应该体现过程管理的概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做到环环相扣、道道把关,从细节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现阶段,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先,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数据管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数据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的成果也通过数据来体现。其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之一应该是流程式管理。作为一种典型的流程导向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按照专业分工的要求,实现了由职能导向到流程导向的转变。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各个流程“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再次,人本管理可以堪称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第三个显著特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方式就是要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如何体现人、如何激励人、如何监督人的的机制,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四,系统管理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第四个特点。这个特点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应该注重协调配合,将系统性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始终。
二、高速公路企业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具有耗资大、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大、收益周期长的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在高速公路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由粗放转向精细化的进程。而高速公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促进资金审批程序能够规范落实,保证高速公路建设资金能够实现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从而防止挪用专款的现象发生,确保财务管理部门的安全。在高速公路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有利于缩短工程建设工期、确保工程及时交付,确保工程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投入运营,促进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早日实现。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高速公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然而企业的利润与风险是并存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风险系数也不断增加,甚至威胁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多元投资主体也不断出现,高速公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理财意识也应该不断增强。通过在企业内部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为此,高速公路企业应该不断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高速公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全面性预算管理
实施全面性预算管理是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全面性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企业不断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从而实现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在具体操作中,高速公路企业应该根据每年的投资情况和企业具体战略目标,做好全面的资金预算工作。其次,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企业财务支出的结构的规模。第三,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对盈余资产进行调整和预算,明确该部分资金的流动方向。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
高速公路企业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就应该不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为了确保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质量,现阶段,高速公路企业应该对内部控制体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确保内部控制体制能够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建立精细化的作业成本管理体系
跟高速公路企业常规的成本计算控制方法相比,作业成本管理体系有着明显的优势。精细化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对不同经营对象的共同费用进行分析和跟踪,从而实现对资金的准确分摊。在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作业成本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对成本费用科目、流程管理、产品管理、服务费用的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对高速公路工程的成本控制,促进高速公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四、结语
关键词:江苏省;精神文化;供求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8/09-0020-04
作者简介:沈利华(1964- ),男,江苏昆山人,江苏省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和变化,尤其是人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不断确立,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正被迅速释放。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结构性变化调整。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康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范畴。小康文化,也就是指文化上达到小康水平,包括文化体制和法规的健全、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人们文化消费欲望的不断满足和文化生活的充实等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当代大众文化在我国日益形成,并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着整个社会。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理论认为,当代大众文化是以文化工业化为特征,以市民为消费对象,以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当代市民的形成,闲暇时间的逸出,是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形成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作为文化活动的大众文化也同样摆脱不掉这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精神文化产品就是当代大众文化活动的产物,主要包括休闲娱乐、报刊出版、广播电视、影视音像、艺术、演出、展览等。
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元态势。从文化消费品的索取、享用类型和存在形式看,都有不同的变化。首先是商品性文化消费的比重明显增加,而自给性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这种结构性变化是商品经济或商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是知识性、娱乐性文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目前知识性文化消费在我国现实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娱乐性文化消费也深受各个阶层特别是工人、农民等喜爱,无论从现在还是将来看,这种消费必将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消费类型。三是实物形态文化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和文化消费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会逐渐转向其他方面,其增长速度会有一定的下降,在文化消费结构中占有的比重将趋于缩小。各项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元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美元到2000美元、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到达2000美元至4400美元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
社会发展到人均GDP2000美元的新阶段时,文化发展的选择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2005年江苏GDP为18272.12亿元,人均GDP已经达到3038美元,财政总收入为3124.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322.7亿元,经济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面对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已有较大提高的基础之上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如何拿出让各阶层居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是目前全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目前,江苏省的文化产业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江苏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协调,另一方面说明江苏在文化产业上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江苏的文化供给能力在质和量上都迫切需要大的提高,供需矛盾仍有扩大趋势。矛盾突显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公众所渴求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和力作十分匮乏。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文化供给的质与量上,仍显得相对不足。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评价精神文化供求的重要标准。据2003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就当前群众的文化消费和需求情况联合调查的报告显示,有11%的居民对江苏省目前的精神产品市场满意;有44.4%的居民比较满意;而有32.8%的居民觉得我省目前的精神产品市场一般;另外有11%和0.8%的居民觉得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应当说,总的来说我省城乡居民对我们目前的精神产品市场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问题在于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认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产品一般,这说明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需求之外,我们没有将精神产品市场进行足够的细分,使得各阶层、各类人群都能在精神产品市场中各取所需。
文化供给的有效性不足。只有真正为群众接受的文化供给才是有效的供给。因此,在既定数量的前提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衡量文化供给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群众对精神产品市场不满意的焦点,多数仍集中在精品问题上,认为“精品太少”和“伪劣品较多”的占40.3%。分行业看,认为影视作品“缺乏精品”的市民约占15%,认为舞台艺术“原创剧要多出精品”的占16.5%,22.8%的市民认为图书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是“品位不高的低俗书籍太多”和“互相抄袭的书太多”,14.8%的市民认为“精品书籍太少”。从江苏省创作的精神产品来看,虽然这些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说优秀作品还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具有重大影响力、震撼力和市场号召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多,特别在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的影视剧方面精品力作较为匮乏。精神产品市场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良莠不齐的分化程度也随之有很大的扩大,导致不少城乡居民不满情绪的产生。
第二,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江苏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具有文化产品雄厚的物化生产能力。但江苏文化产品生产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缺乏有市场号召力、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更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是精神生产和物化生产结合、文化艺术与大众消费结合的产物。优秀的文化产品是艺术创作与商业运作的结果。艺术创作与物化生产的脱节、品牌塑造能力及营销能力弱仍然是江苏进行文化产品创新的短腿。在有些文化生产和服务领域,创作生产与策划营销之间脱节比较严重,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效能不够高。
以畅销书为例,它的策划、创作、出版比较能够体现市场化程度。江苏作家作品蔚为可观,但畅销书却不多。据《望》新闻周刊报道,高居各地图书市场销售榜首的总有“80年后”作家的作品。这批人可以排出100多号,但大多数来自上海、浙江等地,作为近邻的江苏却鲜有其人。江苏作为出版大省,在畅销书的策划、出版方面曾有过较大影响,但近年来上升趋势趋缓。在各种权威调查机构公布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少有露面。在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举办的十多届“全国优秀畅销书”评选中,我省有一些上榜书,但其中真正靠市场和读者认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较少,销售量特别大的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少。
第三,文化消费和接受文化服务意识不强,消费心理不清。虽然精神文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城镇居民对精神产品的实际投入却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期特征,是一种过渡状态。调查显示,表面上,有超过一半的市民每天大约花2-3小时来欣赏和消费精神产品,但剖析这一群体所欣赏和消费的精神产品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指向是“电视”和“报刊”,前者的选择率高达70.9%;后者的选择率为47.6%。再统计他们的经济投入,每月的精神产品花费为101.2元,平均到每小时的花费为1.3元。具体说,有40.6%的市民“从不购买”期刊,36%的市民“从不购买”音像制品。与其他省市相比较,江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在全国排名约在13位,不仅排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之后,而且排在山东、湖南、陕西、福建等省后面。可见,当前群众的实际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状况的存在除了与“票价太贵”、“精品太少”等客观原因外,市民文化消费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便是公益型的文化服务,城乡居民接受文化服务的意识也不强。
第四,文化投入相对不足,文化供给的地区差异比较严重并有加大的趋势。文化工作在各级政府工作中往往受轻视,被旁置,或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在实处。很多地方领导干部至今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文化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表现为经费安排不到位,文化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限的专项资金也被挪用。
据统计,江苏省平均每74万人才有一座县级以上图书馆,所有的图书馆持证人数加起来不过70万,还不到全省人口的1%。这种情形与江苏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十五”时期,江苏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97%,比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幅21.74%,高了14.23个百分点。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占本省财政收入的比重,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为0.52%、0.44%和0.42%,呈逐年下滑之势。总体上看,省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到对教育事业投入的2%。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省文化供给能力的发展提高。
文化供给能力的地区差异比较严重,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集中体现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的差异。从投入经费上看,人口占全省总数不到三分之一的苏南五市(含省级)文化事业费人均27.31元,是苏中的四倍半,是苏北的七倍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调查显示,苏南、苏中、苏北市民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有着同样的迫切需求。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一致,这就使文化供给能力的地区不平衡具有了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完全相同的意义,需要在省各有关部门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时把文化扶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甚至需要优先发展文化事业。
三
江苏将在“十一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居全国前列。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依托科技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技术日益融合的产业,特别是一个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产业,代表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力量。面对发展机遇,江苏必须要抓住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广电、通讯、信息等产业突进,以内容生产为纽带,推动产业格局重组,使网络文化产业走向前台。打造网络内容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产生的产业链,使内容增值服务成为带动数字传媒业、网络游戏产业、手机内容产业等硬件投资和电信运营的龙头,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高端。
加快文化载体的技术创新。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快文化载体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数字传媒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附加值高,前景广阔。利用江苏IT人才优势,将网络信息业、网络游戏业、动漫制作业作为江苏未来重要的主导性产业来发展,培育网络品牌,并形成相关产业的全国制作基地,推动我省网络产业、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
第二,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生产力中,文化产业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现是通过市场获得的。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江苏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省份,但这些资源目前大部分还是潜在的,还没有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离集聚效应的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成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当前,可通过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开展群众性剧评书评影评活动等,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努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
加强全省文化市场建设规划,加快市场整合,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市场体系。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平台。造就一批竞争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促进文化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着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加大对苏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投资,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江苏文化产业资源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城乡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现象突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市场发育投融资条件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距。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科技资源、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开放的国际市场条件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创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苏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而产业薄弱,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地区发展。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文化产业发展中要优先考虑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关注区域公平,加大对苏北不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投资,以满足城乡居民对文化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
加大扶持苏北文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辐射功能,带动小城镇和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根据苏北地区实际需要,可在资源配置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引导消费,培育市场,使之与各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提高对苏北城市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社会支持。对于能够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拉动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应该加大补贴和扶持政策。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适度的文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突出重点,扶持苏北地区有特色的资源项目,可安排一些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鼓励外部资本进入,扶持特色品牌,提升苏北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和创造就业的功能。
第四,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特点,做好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江苏民众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职业地位、收入水平的人群,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诉求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也将对文化消费市场的个性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文化消费市场细分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研究,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特点,统筹规划,做好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
文化消费需要引导,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简单化地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将其商品化,可能会导致低俗文化充斥文化市场,并以其各种方式影响着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最后形成文化与消费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这一点上讲,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真正含义并不在于将文化商品化,而是在文化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关系,即用优秀的文化产品促进消费者审美水平的提高,反过来,高水平的消费者又有力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政府要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增加投入、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N].新华日报,2006-03-02.
[2]顾江等.江苏省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M].江苏社会科学,2006(1).
能源及其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由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室等4个研究室组成。(1)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光伏发电、制氢技术;②大型风力发电机载荷、噪声、振动测试及分析技术;③风电场空气紊流场测试与分析技术。(2)先进节能技术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校园热力供暖智能控制技术;②先进氢储能技术;③高效能燃料电池制备技术。(3)能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企业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②基于ICT技术的局部能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新疆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②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及推广工程研究;③循环经济发展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各研究室研究内容之间相互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2总体建设方法
2.1学科建设
(1)由科研处从院科研经费中划拨10万元在院内设立“能源及其精细化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科研课题,由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指南并负责具体实施及管理,其目的与作用在于:①对学院教师进行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起到导向作用,使部分教师逐渐将其研究方向转为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入到研究中心的建设中;②选出部分专业相符、有意愿和能力参与研究中心建设的教师,初步构成学科团队;③从申报的项目中选拔出研究基础好、人员结构合理、创新性强的项目,经过进一步深化,申报更高级别的项目,从人、财、物方面进一步充实研究中心。(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聘请在相关专业研究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保证其每年在研究中心工作半年左右,推动研究中心的发展,加大相关专业博士人才的引进力度。(3)在条件成熟后,对于新招聘的人员,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和研究背景的选择,为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4)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高层次人才进行学科前沿、科研方法等理论及技术类讲学。
2.2研究中心的资金投入
研究中心主要依靠本中心所获科研项目资金进行实验室、研究室的建设,用项目资金购买的实验设备登记认定为研究中心的固定资产,学院每年给研究中心拨付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已立项项目的设备配套资金及科研奖励资金。研究中心从立项的纵、横向课题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于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2.3实验场地建设
学校在主校区实验楼为研究中心划拨了实验室用房,对于获得厅局级以上部门资助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心根据项目需要为其提供相应实验室。当项目结题后,如果基于其科研成果获得新的资助项目,则可继续使用原有实验室;若项目结题后一年之内没有获得新的项目资助,项目组需退出原有实验室。
2.4研究中心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措施
2.4.1建立重点实验室网站建立能源及其精细化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站,网站注重增强专业性及学术权威性,关注本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同行、学者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信息服务和多种学术交流手段,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
2.4.2加强重点实验室间的联合,发挥群体优势由于新疆工程学院科研基础较薄弱,单学科的科学研究竞争力不强。因此,研究中心将科研重点定位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之间、重点实验室之间的联合。研究中心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与学院其他相关的实验室、自治区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形成群体优势,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组成学术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除了共享研究信息、学术资料、仪器设备、优秀人才外,还可就某一学科组织较大范围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拟定课题指南,召开学术研讨会,合力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攻关项目,并参与国际竞争。
2.4.3加强实验室、研究室设施设备的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对实验资源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并通过网络为相关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既要满足目前实验室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实验室不断发展的需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资产设备管理系统(互联网版)”立项研究,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实训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分布式管理体系,实现实验数据网络化共享、资源与成本管理,为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实验室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
2.4.4合理开放实验室在新疆工程学院原有的实验室运行方式下,各实验室在空间上是相互割裂的,技术和交流是相对封闭的,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拟按学科相近、功能相似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对相关专业、系部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合并、调整和进一步的投资建设,使实验室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管理更加规范。此外,每年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合作,接收科研教学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培训、学术交流,促进了科研进程,推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全方位开放的步伐。
3结束语
在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具有相对的优势。精细化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主要是指将养护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实现精细化处理。具体来说,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可靠性较强的公路桥梁管理体系,并且保证工作方法的准确性、系统性。此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同时将其贯彻到养护管理的每个过程。最后,将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只有采取以上措施,才能解决养护管理的根本问题,使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符合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转移养护工作的重点,将其放在如何提高为行人、车辆服务的质量上,使得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般来说,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营对于人民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定的前提条件。目前,尽管相关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部门对这方面较为重视,但是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养护管理工作中,粗放模式被广泛采用。但是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没有关注一些细节,一些部门错误地认为在这方面花时间是不必要的,所以往往敷衍了事。如此一来,一些公路桥梁在建设的时期就已经存在问题,加上养护工作没有达到要求,使得公路桥梁接近于瘫痪的状态。
3、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3.1构建科学的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体系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精细化管理体系具备以下特征,严密、务实、精细。所以,要想构建一个合理的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体系,最为紧要的一点即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这就需要我们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采用谨慎的态度以及合适的手段建立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然后,必须在理解公路桥梁精细化养护管理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外延进行研究,给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为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严格贯彻管理体系的各个规章制度,使得工作有秩序地进行,特别是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要将制度的约束力落实到进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员工上。第二,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既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也需要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第三,管理制度必须符合施工的实际要求,尽可能地在思想、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使得公路桥梁精细化管理与时俱进。第四,将管理过程彻底分解,将信息进行量化、数据化的精细管理。注重细节工作,使管理更加科学。另外,对于各管理点的责任必须落实,把管理指标转化成数字,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第五,在执行各项制度以及进行各项工作时必须做到用心,将每一件工作认真完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养护管理。
3.2完善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制度
为实现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精细化,必须改进原有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方法,坚持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不断地创新管理制度,使之符合社会发展:
(1)交通部门应该统一领导工作的开展,并且将责任从上到下落实,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
要确保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真正被贯彻到实际中,市、县、乡各管理部门也需加强责任意识,各监管部门必须协调工作的开展。
(2)在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必须采取责任目标管理。
将管理的责任一个接一个地分给各个管理点。要想保证在管理全过程中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加强交流,必须依赖一定的原则,即职责、权利、利益一致的原则。只有真正地将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目标和责任细化,让每个单位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使得每个部分都有人进行管理、监督,才会形成一个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良好局面。
(3)对公路桥梁实施检查评定制度。
为了能够对桥梁的使用情况进行适时掌握,及早发现公路桥梁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实施养护。应对公路桥梁进行定期检查与评定,从检查的时间间隔来划分,检查类型可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别检查。在开展检查工作时,应严格按照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的规定进行。
3.3桥梁养护的施工过程要实行精细化作业
作为当下一种实效性强的管理模式,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精细化管理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全过程、多角度、超细致、程度细化、繁复。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细节管理,本文在总结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公路桥梁养护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工程前期,必须细化工作过程,这要求在公路桥梁养护每个过程中,坚持精亦求精,尽量使工作完成近乎完美。细化的要素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制度、人员管理等;接着,需要将工作目标量化处理,利用对人员、材料等要素量化的方式,给养护管理提高可靠性的保证;之后,需要做到施工流程化,把整个养护的工序进行分解,分单元进行,同时不断改进原工程养护管理中的问题;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进行生产标准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养护工作中的纪律性,促使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不断进步。
4、结论
(1)氧化锆结构陶瓷:氧化锆陶瓷轴承、氧化锆陶瓷阀门、氧化锆研磨材料等。
(2)氧化锆功能陶瓷:圆珠笔用氧化锆陶瓷球珠、氧化锆陶瓷刀具、氧化锆高温发热材料、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氧化锆涂层材料、氧化锆通讯材料、氧化锆氧传感器等。
(3)氧化锆装饰材料:氧化锆宝石材料、氧化锆陶瓷首饰。
(4)氧化锆的医疗用途:氧化锆陶瓷材料因其致密、美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尤其是良好的断裂韧性,使其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义齿材料。
1.2精密工具氧化锆陶瓷这一新型材料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加工工具的市场前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其加工工具的设计和生产就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氧化锆陶瓷材料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于切削加工来讲,这种工件材料为难加工材料,刀具极易磨损,且磨屑的积留则会影响磨头刃口的切削精度,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加工精度。目前市场上对氧化锆加工的工具称之为氧化锆瓷块铣刀,这类铣刀其主要材质为钨钢合金。国内的氧化锆陶瓷切削刀具主要是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各行业的加工需求。
2市场分析
2.1国内市场供应商现状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氧化锆瓷块铣刀的供应商主要分两种:其一是销售国外产品的公司,这些公司进口国外的先进产品在国内进行交易,从中获取贸易差价;其二是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其主要是模仿国外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销售。第一种公司在国内主要占据高端市场,产品技术领先,质量上乘,虽然其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少,但其产品价格高昂,一支铣刀的价格高达600多元,是国内生产的产品价格的10倍甚至更高。第二种公司其产品主要占据国内的低端市场,厂家主要依靠大批量采购获利,其产品研发费用较少,产品技术上缺乏独创性、专利权,质量和工艺较粗劣,一支铣刀的批发价在4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100元,最低可低至15元,超低的价格为其在市场中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2.2国内市场空缺结合上述市场现状可发现:第一,国内市场上缺少自主研发设计的专利性氧化锆瓷块铣刀,没有掌握核心数据,钨钢合金铣刀的设计参数就难以保证,生产出来的铣刀在加工一些精细的氧化锆陶瓷产品方面就不能保证其产品品质;第二,国内高端铣刀的供应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其产品进口的各项税收及运输费用无疑增加了产品的价格,其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使用商望而却步;第三,国内缺少专业的氧化锆瓷块铣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厂家,基于对市场的调查和统计发现,现有的厂家产品呈现多元化,氧化锆的切削打磨铣刀仅为其众多产品中的一种,并且厂商名称多以“五金”、“精密工具”,不利于新入购买者寻找相关产品。
2.3市场前景鉴于氧化锆陶瓷的广泛用途,对氧化锆切削工具的需求量也随着氧化锆陶瓷的使用量的增加而日益增大,而国内现有的供应量一方面不足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供应的磨具的技术达不到加工要求。因而就需要一批针对切削氧化锆瓷块的专业研发设计团队以及生产商,针对国内市场对中高端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研发设计以及产品的改良设计。近年来,牙科医学针对氧化锆陶瓷制作义齿的研究使氧化锆陶瓷在医用方面的使用量呈对数函数曲线上升。氧化锆陶瓷(ZrO2)属于生物惰性陶瓷类,由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磨耗性接近牙釉质、不导电、化学性能稳定、不产生CT和MT的伪影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牙体缺损和牙列缺损固定修复、种植义齿的上部结构、前牙区美容的修复治疗等方面。我国目前设有口腔科的综合医院约1.8万家,专业口腔医院近300家,私人口腔医疗机构近5万家,这些机构口腔医疗产品的市场年销售规模超过160亿元人民币。但是我国的全瓷修复材料及CAD/CAM系统一直被国际大公司所垄断。随着氧化锆全瓷修复的出现,以及国内口腔CAD/CAM技术的成熟,为我国齿科材料及设备生产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氧化锆铣削是氧化锆全瓷系统修复体CAD/CAM制作工艺的核心,医用氧化锆陶瓷铣刀专门用于医用氧化锆的成型铣削加工,加工医用氧化锆上的内槽、外槽和深沟,并能满足槽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国内医用氧化锆铣刀的空白为专业生产针对氧化锆瓷块切削的磨具研发生产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市场开发
在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取“STP”市场营销,即采取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市场目标定位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也是决定营销成功的关键。市场细分(Segmenting):五金工具(Tools&Hardware)是指铁、钢、铝等金属经过锻造、压延、切割等物理加工制造而成的各种金属器件的总称。根据产品用途其市场可划分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厨卫五金、家居五金以及五金零部件等几类。目标市场(Targeting):氧化锆瓷块切削铣刀属于工具五金市场中的又一细分市场。基于现有磨具五金市场中缺少专门研发氧化锆切削刀具的生产商,为快速打入市场或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新进行业可将氧化锆瓷块切削刀具这一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市场定位(Positioning):氧化锆陶瓷的医用价值在近年来被逐步发掘,而用于材料的切削工具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国内供应商技术不足以满足其切削精度。国内市场上的空白,给新进厂商提供了契机,以义齿材料氧化锆陶瓷的切削打磨工具为市场进入产品,致力于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品质服务于国内高中端义齿加工厂家及医疗机构。10工具技术
4基于SWOT分析的新进企业成长
战略SWOT分析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最常用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
4.1优势氧化锆陶瓷的切割工具属于科技产品,其产品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获取适宜的产品参数,进入这一行业的商家是有一定的科技骨干的,企业拥有的研发团队或技术产权相比其他企业而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导者。
4.2劣势新进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低,打入市场需要一个前期的市场推广阶段。前期为占有一定市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较多,在利润、投资回报等方面跟老牌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同时,产品针对氧化锆切削相对其他综合型五金企业而言呈现单一化,产品的购买方范围相对比较局限。
4.3机遇氧化锆瓷块切削铣刀在国内的高中端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然而国内的企业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尤其是缺乏专门针对氧化锆切割刀具这一市场的生产商。这一市场空缺对于专营氧化锆切割刀具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同时,国家政策对科技产品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支持,都是新进入企业的机遇。
4.4威胁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氧化锆陶瓷材料逐步被其他新型材料所替代,其市场的使用量下降带来的“多骨诺米牌”效应。同时,现有氧化锆陶瓷的切削刀具已在老牌工厂中投入使用,已有刀具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新产品迅速更换老产品的难度系数较大。生产加工氧化锆陶瓷的厂商现在使用的切削刀具未被完全淘汰或损坏的情况下,其采购新的技术产品的意愿未必高。其已购产品的库存处理问题将是影响新产品入驻其工厂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抢占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上,旧产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威胁。结合上述优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新入企业可采取增长型战略发展。
5结语
1 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
1.1 有效节省资源
就传统的卫生档案管理而言,往往采用的是保存纸质材料的方式,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把这些纸质档案信息进行归类、装订、装盒等,这些复杂的工序不仅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而且在一段时间之后档案资料就会积累到较大的数量,在存储过程当中更是需要极大的空间,后期管理特别是信息的调用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信息化从纸质管理变成电子管理,无论是录入还是管理保存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节约存储空间的同时,极大节省了资源,让档案调用更加方便[1]。
1.2 提高工作效率
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以往会选用手动归档的方法,而在这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需要在其中投入较多的管理资金,特别是在手动归档当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工作效率明显较低。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卫生档案的信息数据逐步增多,如果仍然选用手动归零和管理的方法难度会越来越大,而且在这其中如果出现错误的话,会出现难以,会出现难以。在信息化的卫生档案管理当中,则能够确保工作效率,而且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会极大降低,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1.3 优化医疗资源
在面对突发性医疗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中,卫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显得更加的关键。这些危害深远的医疗事件有着突发性的特点,而且一旦发生会以迅猛的速度迅速扩展,如果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话,数据的处理以及准确性都不能够得到保障,很容易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在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之后,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迅速的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研究机构也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来总结疾病规律,并且提出控制和解决办法,使得医疗资源得以优化和有效利用。
1.4 促进整合共享
社会在向前推进,科技而是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那么信息量也在逐步扩大,无论是哪一个部门都无法把全部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管理和应用,那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有效构建信息化的卫生档案管理系统,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以及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档案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凸显出信息管理的整体性优势。除此以外,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让我国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有力举措,有效推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
2 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策略
2.1 加强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卫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在先进技术的推广实施当中不单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更为主要的是要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并且能够把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够让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得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卫生档案的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培训,强调档案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先进以及完善卫生档案的管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对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熟练应用。由此可见,人才建设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以及关键资源。因此,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得到综合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外部人才的引进,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充实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队伍当中,为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注入活力。
2.2 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投入
如果说人才建设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的软件的话,那么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则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所以需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完善卫生档案管理的硬件系统,更好的是用信息化的背景。基础设施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的保障以及基础,但是当前档案基础设施落后和不完善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基层机构设施更是缺乏,与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此,卫生单位必须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提起较高的重视程度,并且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切实能力来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果单位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结合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来开发研究专门的管理软件,优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技术,使得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逐步走向正轨[3]。
2.3 构建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就目前而言,有关于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和规定还有待健全,这使得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得不到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作为支持与保障。另外,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推进当中,会涉及多个环节以及部门,要想让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規范性的管理体系来发挥约束作用。因此,构建标准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各方的责任,使得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可以做到各司其职,把每一个管理环节紧紧联系起来。另外,为了满足信息检索交换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需要构建有着很强兼容性和通用性的信息交换以及存储的标准,并将其在制度当中进行体现,提高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和完整。
2.4 推进实现卫生档案信息电子网络化
电子网络化建设是卫生档案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整合和共享的关键所在。在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加强对现代设备的应用,提高纸质资料到数字化的转变速度,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以及全方位的管理。取得信息化但管理的各项工作可以联系成一个网络,通过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来构建完善的数据库,让档案信息的共享以及整合得以充分的实现。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那么在档案信息电子网络化实现之后信息的咨询、查询、检索、应用等都可以赞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当中得以解决和高效的处理,档案服务的整体质量也可以得到提升[4]。
关键词:精细化;全过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房地产、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各类工程项目发展迅速。然而,在项目建设中经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使得作为承包方的施工企业叫苦不迭,承包商与建设单位的扯皮、纠纷事件屡有发生;在已经运营的项目中,出现运营成本高出预期费用,或产出远小于预期等现象。上述原因主要是在项目管理中仍延续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工程造价管理,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由原来的“粗放型”的单一阶段造价管理向“精细化”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转变。我国通过颁布2003、2008、2013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立了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尤其2013版凸显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理念,并提供了操作细节,体现了工程造价管理应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国内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精细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然而,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设置较晚,人才培养也需要周期等原因,目前能满足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要求的从业人员很少。我国高校对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进行诸多探讨,主要侧重于如何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其应用能力,但对如何在高校的培养计划中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 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其具备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并无涉及。本文分析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及具体要求,并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2现阶段我国造价从业人员的不足
2.1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足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设置较晚,目前我国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的技术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知识面较窄,技术水平不足。且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的造价咨询机构只能单纯地开展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及工程结算的编制及审核业务,而对于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设计的造价分析及设计方案的优化、施工中的合同价款的调整及管理等真正意义上的造价智力服务则很少涉及。因此,大部分工程造价人员主要集中于计量计价的基础性业务,缺乏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知识进行增值服务的能力,不能满足我国工程造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2.2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较为粗放,工程造价控制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对前期决策阶段重视不足,使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估算与实际严重不符,造成后期设计或施工的返工或变更,使工程管理难度加大;在招投标阶段未能科学地进行招投标策划,致使为施工过程的合同纠纷埋下隐患;施工过程的合同价款的控制能力不足,工程变更及造价纠纷屡屡发生;竣工结算阶段未能有效控制结算,由于过程的粗放式管理,使结算未能真实反映工程造价。上述问题的产生,有造价管理体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造价管理人员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
3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与人才培养的要求
3.1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技术,不仅仅重视宏观控制,更注重微观操作。“精”就是紧盯对造价影响比较大的环节,准确控制;“细”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造价控制得以量化。精细化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通过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造价的控制为出发点,以专业化为基础,依靠组织管理制度为保障,借助信息平台,通过精细的策划和准备,从准确到精确,对整个施工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
3.2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3.2.1培养综合型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精细化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观念上应较为开放,思路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另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3.2.2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成果标准化。即根据每个建设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细则,摒弃传统管理中只注重事中和事后控制,应将控制重点提前到准备阶段,细致地做好事前的各项策划工作,将各项管理目标细化,责任明确,保证得以有效控制。
3.2.3成果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不仅要求实施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同样也要求成果必须标准化、精品化。如编制的造价成果,必须按照规范的格式;合同价款的调整(如工程变更),也应按照规范的格式。
3.2.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集成、共享,参建各方可以依托共同的信息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实现高效管理。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及应用前景。
3.2.5强调创新和持续改进精细化管理虽然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工程特点的复杂性及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精细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解决问题的特点,创新方法,持续改进,不断提升。
3.3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3.1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建立在国际以及国内对精细化管理人才实际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造价工程师执业的能力要求,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工程造价各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培养具有信息化管理能力(如掌握BIM技术),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应用性。
3.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应用中,应帮助学生将孤立的课程联系起来,既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工程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又能从微观入手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并通过掌握工程造价或BIM技术软件,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4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国家从计量、计价、定额消耗以及造价活动管理等各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指导规范,目的为推进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发展,而高校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国家最近的相关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中,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
4.1培养规格
参照《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5版)的规定,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应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相关要求。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能力结构包括综合专业能力及表达、信息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本文主要从专业知识结构、综合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方面概述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1)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应建立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五个知识领域构成。(2)综合专业能力①精确各阶段造价文件的编制及审核能力,包括投资估算、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②方案的比选、优化及决策能力,包括决策阶段的方案优化、经济评价及决策;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技术经济论证及决策;施工阶段的技术经济比选及施工方案优化;③造价的协调控制能力,包括招投标阶段的策划能力、施工期的合同价款的调整与管理能力,处理结算纠纷、诉讼的能力;④造价信息的管理能力,能利用各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行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提升执业的现代化水平。(3)专业素质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需要获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追求真理的良好科学素养;具有系统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能够从工程造价角度分析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不足和缺陷,具有预防和处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能力。
4.2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在之前的“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4大课程体系基础上,再增加“信息类”的课程,如: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工程造价信息管理、BIM原理及其应用等。除了对课程体系略有调整外,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梳理及链接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将国家的规范或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中如以《工程造价术语标准》(GB/T50875-2013)为依据,规范专业术语;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及《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GB/T51095-2015)为依据,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活动等等。(2)帮助学生将各课程的知识有机联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因此上述课程不能孤立的学习,而必须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效果。如“工程造价管理”这门课,按工程建设阶段划分,需要掌握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的造价相关理论知识;按平台划分,需要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相关知识;在时间安排上,先学专业基础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逐步展开;在内容设置上,相关知识前后搭接,步步深入,实现从分散到综合的过渡。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和训练,可以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形成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孤立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将五个阶段、五个平台的知识通过具体工程管理过程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的有机整体,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需要掌握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工程量的计算、施工工艺的确定、定额的套取等。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定额原理”、“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施工”等已修课程。同时分部分项划分及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必须遵循《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45-2013)等计算规范;单价的计算规则必须遵循《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定额的选用及定额工程量的计算,应与“工程定额原理”的课程密切联系,并参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TY01-31-2015)等国家或地方定额;造价文件编制成果以《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GB/T51095-2015)为指导;在教学中将各个不同类别的主干课程的要点适当地串联、汇集,反复解构和组合课程内容,在训练中将所学的知识重新搭接和有机结合,达到深入了解局部、系统把握整体、明确相互联系,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及实践能力。
4.3实践与创新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各类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1)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研究性实验,如建筑材料、大学物理、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等实验。对实验的训练,应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实验技术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如实验原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为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2)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设置课程实习及时进行训练,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各种实习,循序渐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大四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从实习岗位设置以及实习内容,应注重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接轨。(3)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主要应用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处理好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完成符合实际要求的设计任务;毕业设计(论文)在于巩固、加深、扩大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之系统化,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都比课程设计高。(4)创新训练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除了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创新训练,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者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5结语
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必然要从原来的“粗放式”的单一阶段管理,向“精细化”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方向转变。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国际、国内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建设单位及承包商等对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给我国工程造价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应在工程造价或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培养方案上,重视全过程精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规格上符合要求;其次应调整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再次应通过实践体系培养学生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应创造创新平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当然,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靠高等院校,高校的教育只能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必须依靠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行业协会培训、继续教育、企业培训等多种途径来辅助。随着造价管理业务范围的扩大,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还必须在执业过程中,通过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廖礼平.《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建筑企业的应用及对策——基于2013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5(1):127-130.
[2]尹贻林,白娟.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工程科学,2015(1):114-119.
[3]夏玉英.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51-152.
[4]严玲,霍双双,邓娇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6):113-121.
[5]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