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中花开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重点;特点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党的事业成败,关系着基层战斗堡垒的强弱,也是对每一个工作干部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引起重视,不可听之任之。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我国的干部工作核心要明确――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公务员,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当好人民的公仆。其次,要提高政策水平的关键点是要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要有严格的几率自我约束。要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我们要在群众学习掌握之前更好的理解政策内容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争取主动。同时,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破解新形势下工作难题的有效手段。结合我国乡村工作要求――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干部需要下工夫去对待本职工作,对于做好群众工作来说,是个有益探索和基础保障。
首先是干部要有责任心。要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做起,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做好群众工作,体恤民心是我们每一个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有热心。热心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动力。
要戒浮。干工作不能浮在表面上,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要不得的,要自我把控心态,沉着稳重。工作中要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掌握情况,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做群众工作急不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群众朋友,要心平气和、理性地面对群众,多讲道理、多沟通。
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
(一)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抓住各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按照突出主旋律与多样化并重、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并重的原则,积极因势利导,将我市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给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强大的综合功能和教化功能,新春佳节,各地人民都要搞一些喜庆的节日活动,诸如耍龙灯、观花灯;文化宫要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并日趋丰富、完善。我县群众文化工作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逐步认识到搞好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就能带动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并将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这个时期倾斜,每年提前部署、周密安排,抓典型点、示范点,使节日期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同时也使群众文化工作不断跃上了新的台阶,为民族的振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人们的文化消费多了需多选择,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舞厅、音乐餐厅、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桌球室、网吧等,由于其灵活的文化样式,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因为其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清闲的心境而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遗忘。
在对群众文化进行革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这样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群众工作改革,强化干部的工作职能。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应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弥补经费的不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文化宫寻求再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这就必须要有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打个比方,群众文化的空间可以蔓延到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需求,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对文化学习,对艺术学习,让校园文化的延伸空间逐渐融合到群众文化中来,也是非常有利的。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素质的摇篮。
(四)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首先,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比如,长期以来,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人们往往能想到各类文艺比赛,省级城市搞省级大赛,市级城市搞全市大赛, 县级城市搞县级大赛,而在群众眼中,这些大赛是最缺乏观赏性和可看性的,因为这些大赛很难在外在环境上为观众提供集中于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特殊氛围,所有的大赛程序都是雷同的,而且在演出过程中,组织者要开题演讲,评委要频频亮分,工作人员在场内来来往往,最后还有领导的颁奖环节等等,这些很难激发观众再次欣赏这类艺术的活动的欲望和情绪,像这种严重缺乏欣赏性的各类文化大赛活动应当得到彻底的改革。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创作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创造条件让群众文化工作者到通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另外,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和应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器乐设备也是发展通俗文化所不能缺少的,因为通俗的现代艺术离不开这些物质设备。它们也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五)发展城市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虽没有以前那种特殊的地位,但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大型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建设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政治、经济色彩过浓,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其次,市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城市居民的收入有所上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因此,必须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
二、总结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开展群众文化是非常困难的,如何有效的完成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个干部都需要深刻理解思考的,本文提出的几个议题希望对未来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有所帮助,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群众工作遗留的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拓宽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道路,让群众文化实现其根本价值。希望未来在新形势下开展的群众文化工作可以有效解决文中所提及的困难,将工作重点实践完成,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柯维群,于波.试论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中审美意识的提高[J].大舞台.2011(01).
[2]潘宇.新形势下加快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01).
[3]白沣.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5(01).
[4]丁华.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挑战与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6(01).
她生活在泥土里,渴望看到广阔的天空,闪亮的星星,她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自己,而变得美丽。
一天,一条蚯蚓钻进泥土里,他听见了她的愿望,便嘲笑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你以为你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破土而出吗?这石缝里没有水,没有阳光,你就别做白日梦啦!”说罢,蚯蚓一副智者的样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于是,她一点一点地生长,等待着冲破泥土。
她的邻居玫瑰,却嘲讽她:“别白费力气了,就算你冲破泥土又怎么样,你还是一朵又丑又笨的野罢了,何必浪费力气呢,而我就不同,有高贵的血统,人人见了我,都夸奖我。”
她没有理会玫瑰,只是拼命生长。
终于有一天,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发胀,十分难受,但她忍受着,并使劲冲破泥土,终于,她冲破了泥土。她头上、脸上全是泥垢,于是,她甩了甩脑袋,把头上、脸上你泥土都甩掉了,她揉了揉眼睛,被广阔的天空、闪亮的星星——这个全新的世界迷住了,但她并没有就此满足。
她望着这个全新的世界,心中像是盈满了山一样坚不可摧的信念,她怀着坚定的信念,拼命生长。
一天,上次嘲笑她的蚯蚓来到了石缝的泥土里,当他看到野从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吓一大跳,他不敢相信,一颗在石缝底下的泥土里的种子,居然能冲破泥土!
她的邻居玫瑰在数天后也冲破了泥土,玫瑰还是那样的骄傲,她满脸惊讶,眼睛睁大:“嘿,我说我的邻居呀,你怎么冒出来了,你怎么不听我说呢?”
她没有理会玫瑰。
【关键词】群众文化;健康发展;思考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宣传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群众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及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群众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限制。
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范畴,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独特的文化传递性。群众文化由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亲和性”,它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群众文化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多元文化的互补性。当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群众文化越来越富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研究、辅导都不断扩大视野,不仅考虑接受对象,也关注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状况,增强互相学习、借鉴的互补性。
二、群众文化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早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一般把生产对象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民间文艺逐步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曲艺、故事、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文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围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及碑碣楹联等。民族民间文艺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生活。民族民间文艺有鲜明的个性,即口头性、集体性、流传性、通俗性。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中一些有益的东西,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件,没有任何命令,端午节全都吃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相声、京剧为很多人耳熟能详,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从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证。再以春节为例,人们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审美习惯被强烈而又极致地发挥着,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盛典。很多地方的春节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大放异彩。庙会期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气氛热烈,欢快火爆。形式多样的精彩表演,色香俱佳的美味小吃,个中乐趣又岂能是歌厅舞场所能替代了的。民族的凝聚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像一个磁场,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学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虽然群众文化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学许多内容和形式,但二者并不能等同,群众文化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手段都比民族民间文艺宽泛得多。
三、抓住机遇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必然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群众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勇敢地承担起传承、繁荣群众文化的历史重任,不断开创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要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多样化的题材、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唱响代表时展方向和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把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使他们得到鼓舞和激励、教益和陶冶,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新需求,适应文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要紧紧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指导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美好生活。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继续深入开展以“聚集新农村,文艺为农民”的主题采风、慰问、展演、展映、展示活动,引导文化工作者努力创造出一批以“三农”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农村建立文艺活动示范基地。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活动,把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贫乏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55-01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自身为主体的活动行为,娱乐身心,坚持健康和谐生活的取向。在全而构建礼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形势的今天,积极推进新形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形势建设的莺耍内容,它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居民的综含素质,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而小康进程。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认识
新型社区一般是指为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经过社区体制改革模式,进行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新型社区的建设在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也有条理、顺利的进行着。传统意义上,社区群众文化是以街道辖区划分单位,以教育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开展群众文艺、普及法制纪律、宣传科技知识等为教育内容,以达到群众思想情操的陶冶、知识技能的提高、健身娱乐的开展等目的。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可统称为在乡下开展文艺文化的传播,具体表现为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开展的文艺活动、文化宣传、文艺作品下乡演出等。新型社区群众文化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最直接方式,使农民能更多的接触大众文化、最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而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建设创设基础环境。
二、新形势下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实施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项群众自主参与,主动接受的大众文化。它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有利于陶冶群众情操,提高群众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近几年,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有所提高,城乡文化差距也在逐步减少。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在加快了群众文化建设的步伐,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有利于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方式是我国长期存在和实施的城乡发展方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建设观念一直存在,这种思想的存在就导致城乡发展的两极化。同时,“城乡二元化结构”也导致城乡文化的差距,使城市文化发展越来越蓬勃,乡村文化发展缓步前进,甚至日益衰落,逐步形成“二元文化结构”。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文化设施布局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使得农村文化建设速度加快,缩短了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同时,注重乡村文化的建设,开发具有本土特色、传统故事的文化,建设独有的本土文化旅游产业,将改善乡村群众的经济生活,在经济方而的提高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条件,进而在经济、文化上弥合城乡发展鸿沟。
(二)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城乡之间的文化整合,而城市化建设的内涵是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不断吸收城市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乡镇的现代化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建设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群众的传统思想的模式的改变,实现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农民群众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理念的群众,这样在本质上就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展。
(三)有利于实现建设和谐社会
城乡文化的二元性导致城乡文化的不兼容性,产生文化冲突,而文化的冲突常常造成城市中的原市民、迁移市民及农民工之间的矛盾,破坏社会和谐。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使农村文化逐步提升至城市文化水平,城市文化包容农村文化,提升农民观念素质,使农民的思想跟上城市生活,城市思想理解农民处境,真正达到“和谐共处”。
三、新形势下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
(一)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通过传播文化作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向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教育,增加群众了解文化的机会,从而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在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各级文化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当地文化的特色,纷纷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农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同时,建设乡镇文化馆、社区文化管理会、组建社区文化小组,根据农村生活,开展文化活动,使群众参与其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城乡文化融合的速度。
(二)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首先,要制定和落实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鼓励政策,进一步疏通职称晋级渠道,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与忧患,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确保基层工作人员在编在岗,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培训的内容也要进一步创新和充实,不仅要有业务知识,更要有思想上的先进意识。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积极扶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来白农村各个层而,活跃在乡村山问地头,紧贴在农民身边。只有最大限度地、持久地把他们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因需而施,切实提高农村文化白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缓解城乡矛盾
新型社区的建设,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的形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精神追求。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群众在迁移到城市,对城市的交通、环境等造成压力,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农村群众在思想精神方而低于城镇居民,而城镇居民也不能理解外来人口的思想,这就造成这类人口的冲突。新型社区的建立减少了群众外迁的数量,群众文化的建立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明,形成了城乡文化一体化,缓解了城乡居民的矛盾。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社会建设的指导。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提高农民精神文化水平,弥合城乡文化发展鸿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新型社群文化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文明都有所提高,文化的宣传也更广泛,使农村生活慢慢的向城市生活水平上靠拢,逐步实现文化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璋.走向城乡一体,:未来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0(1):52-55.
[2]刘颖.浅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群众文化的交融[J]大众文艺,2014(18):19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开展途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今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都是楼房座座、别墅成群,彻底改善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如今,老百姓已不仅仅只满足对物质的需求,更多的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
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呢?
首先,要健全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机制。以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大繁荣”为目标,建立乡镇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基层群众文化组织,逐步完善“打基础、建网络、改设施”的文化发展机制,为加快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步伐,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乡镇文化站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创建规划,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序地开展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
其次,应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文化站的站容站貌。要想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首先要有一个适合群众娱乐、演绎,能够展现自我的“舞台”。那么,基层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以河北迁安市蔡园镇为例:2009年,该镇党委、政府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经费全力投入到了文化建设中。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投资302万元建起了一座占地5亩,集娱乐、学习、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楼。楼内设有多功能放映厅、演出舞台、棋类活动室、牌类活动室、康乐球室、乒乓球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舞美室、美术书法室、展览厅、工作人员办公室等活动室,一应俱全。有了宽敞的场地,农民群众举办各类室内棋艺赛、知识竞赛、美术书法展览、读书会等文娱活动将不再是一种奢望。
再次,还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抓好本土特色文化的宣传和开发。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需要一支精悍的文艺队伍。在组建一支强大的“文化大军”的同时,我们应该重点抓好本土文化的宣传和开发。
抓好本土文化的宣传和开发可以从发展通俗性文化事业和发展广场文化方面入手。
“大俗便是大雅”。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常人的心态,基层群众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文艺创作上应该贴近大众化,用极为通俗的艺术展现基层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艺术效果会不同凡响。
同样,发展农村广场文化也是更好开展基层群众文化的一项措施。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现今,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娱乐设施逐渐完善,以前属于城市的广场文化,在新农村的夜景下也初放光彩。我们可以利用广场文化来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比如利用广场的大环境把农村大秧歌、民间落子等农村娱乐活动发展起来,给这些本土文化开辟一个更适宜的展现空间。
此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民间艺术搜集,寻找原始、有特色、能够传承地区特性的群众文化。以河北唐山地区为例,最具当地特色的民间演艺莫过于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了,这三门演艺被称为“冀东三枝花”。由于其来自民间,因此,农村的广大群众尤为喜欢。但,再好看的皮影、评剧、大鼓人们看的时间久了也会看腻。地方特色性艺术在演绎的同时还要注重剧本、题材的开发,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使地方性的群众艺术能够不断发展,从而走向更深广的文化领域。
最后,要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还应引进先进的文化元素,为当地基层群众文化注入鲜活的“血液”。
1 更惠民
厦门,2011年被确定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城市之一,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则是创建工作的重要窗口。同时,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免费开放的文件精神,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自2011年8月正式全面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责无旁贷地开展免费开放工作。免费开放以来,共开设少儿舞蹈、少儿美术、中老年民间舞蹈、电钢琴、吉他、国标舞等各类艺术免费培训班62项、121个,受惠群众约11.5万人次;举办中国(厦门)漆画展、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邀请)展、百名最具影响力中国画名家展、唐卡展、李自健油画新世纪巡展、首届大漆作漆画联展、厦门与爱沙尼亚摄影作品展等公益性展览108个,受益群众约78万人次;开展群众文化艺术节、“温馨厦门”广场文艺演出、少儿趣味融合同乐会、少儿故事大王比赛、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军营等公益性文艺演出和赛事134场次,参与群众约34万人次;培训教室等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2011年以来共128家企事业单位、团队、个人免费使用,受益者达2万人次;举办“百姓健康舞”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550余场,参加群众累计达17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文化馆、美术馆的阵地作用和业务职能,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相对厦门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190.92万人、常住人口367万人这么一个人口比例,开展的工作仍存在局限性、片面性,因此,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不满足于现状,如何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和免费开放的普及面和均衡性,着力思考并运用新媒体。
2009年,对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和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cn)进行全新改版升级,并在几年里,随时对栏目、内容等进行调整、更换,使其更直观、更丰富、更具有时代的特点。
2012 年10 月启动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该平台已于今年完成了设计、制作、资料收集、信息录入和网络管理等工作。现在市民只要登录厦门市文化馆网站,就可以尝鲜“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带来的全新感受。此外,“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也早于2010年就已投入使用。
2011年8月,开通新浪微博“厦门文化馆_厦门美术馆”,备受市民及兄弟单位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各类展览、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消息实时在微博上,与粉丝交流,形成互动,并活动预告,提供活动咨询,吸引更多人关注,让这些活动与市民更贴近。
继开通新浪微博后,市文化馆又于今年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xmwhgxmmsg)。
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宣传,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有效拓宽社会公众了解、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形成了市文化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微博、微信三管齐下的服务和供给方式,丰富并活跃了宣传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了一个即时性强、信息量大的文化平台,不仅加强了兄弟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亲和力和社会影响力,还更加扩大了市民享受文化的权益,扩大了享受文化权益的市民圈,真正使文化更惠民。
2 更便民
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培训班每年分别于3月、6月和9月开班,即将开班的2013年第三期免费培训正式将报名改为网上进行,有别于传统的现场报名,市民无须顶着烈日出门,也不必拥挤排队,只需坐在家中轻松点击鼠标,便可在网上选择青睐的免费培训项目并报名,原本两天的现场报名工作,仅在8月17日上午网上报名系统开放不到两小时内就基本完成,不仅减少了大量的工作,还解决了以往报名时早上8点半开始,但很多人5点半就来排队,现场人多拥挤,老同志、小孩多,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另外,厦门市文化馆规定每个人每期最多只可报两个项目,但有时候市民排队报完一个项目,另一个项目就错过了报名时间,而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能让老百姓更加便利、快捷的了解到开放多少项目和班次,哪些班次还剩名额可以报名,让大家方便快捷、安全有序、从容不迫的报名,免除了心仪两个项目却不能同时报名的遗憾。网上报名的开通更好地体现了便民的原则。
日前,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正着手完善“远程辅导”,将免费培训办到市民家中,同时,已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计划于2014年启动“文化馆、美术馆手机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数字化建设。据相关报道,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也将进一步运用新媒体,开拓“文化惠民、便民”新平台。
会上,金州新区东居小学司萍校长和金州新区第十高级中学于书全校长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心育文化”和“怡心文化”办学特色。东居小学崔艳老师指导的《无私更快乐》和十中陈燕老师指导的校园心理剧《走出阴影》在会上作了展示。
东居小学从2004年开始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被评为大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2014年又被评为大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校。学校始终坚持“为了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以此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多年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东居小学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学校将其延伸,凝炼出了“怡心教育,健康成长”的办学特色,而今“怡心教育”已成为成为东居小学的学校文化主题。
第十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强势崛起的普通高级中学。学校遵循“让每一个生命日日新”的办学宗旨,坚持“生态十中、博雅十中、人文十中”的办学目标,秉承“以心育心、以博启智、以雅塑格”的办学理念。2013年以来,学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三个融合”构想,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与学校教学相融合,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灵魂融合进“以心育心”的理念,取得了斐然的办学业绩。
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基础教育处翟艳莉处长宣读了《金州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了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领导机构和重点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政策理论依据,指明了下一步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推进、改革创新的实践方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主任孟万金教授,是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科院宁波鄞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幸福教育总设计师,国际幸福学校联盟中方发起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大连金州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率先建立的东北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不仅为金州新区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使金州新区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先行一步并初显成效。
在本次会议上,孟万金教授作了《积极心理开启幸福教育》专题讲座,让与会人员对国际前沿的积极心理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幸福学校联盟(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建设项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宫学莉副局长在会上对第十高级中学和东居小学两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以高度的肯定,同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大连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重点和具体要求。
大连金州新区地处美丽的辽东半岛的黄、渤两海之滨,是大连市改革开放先导区,是辽宁省政府命名的“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和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这里陆域面积1122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已建成国内完备的教育体系,拥有义务教育中小学90所,公办高中7所,公办幼儿园11所,在校中小学及学前儿童10万人,另拥有大专院校12所,社会办学机构400余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围绕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结合2015年金州新区教育局确定的“高品质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年活动,以及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2014年底由大连教育文化体育局牵头、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和区教科院共同研究制定了《大连金州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依据国家、省、市、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在中国教科研院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大连金州新区幸福学校联盟建设项目计划》,把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为:用国际化视野下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引领,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引进国内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经验,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要求基础上,着力关注培养师生优良美德、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心理力量。一年打基础,突出重点;两年上台阶,区域推广;三年出成果,领跑东北;四年有影响,国内一流;五年高品位,国际知名。努力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为教师幸福生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为家庭幸福引航。
面向未来,大连金州新区作为中国教科院的实验区,将进一步与中国教科院的各方面专家开展深入的合作。2014年6月份,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普新区。金普新区由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三区组成,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人,分别占大连全市的18%和22.8%。2015年3月27日,金州新区召开“高品质课堂和教师专业成长”主题年系列活动启动大会。市委常委、金普新区、金州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世坤,大连市教育局局长赵阳,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和辽宁省教科院等教科研机构领导参加了上述启动大会。张世坤主任在讲话中强调,金普新区是第10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东北地区惟一的国家级新区,承担着“一地、一极、三区、两中心”的功能定位。金州新区作为金普新区的核心功能区,金州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