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把握了工作重点,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围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六是通过开展农机维修工、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七是通过对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农机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是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从目前我县农机校情况看,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培训质量无法提档。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新知识、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三是近年来分配的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生少,高学历、高技能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壮大。
三、建议
1、广开生源,适应形势。生源是农机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源,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机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杜绝无证驾驶现象。三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使机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会实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切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创造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3、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同时,基层工作站也受到经费的制约,培训时间和教学内容不能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建议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让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训和鉴定经费,保障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学文化;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基础学科,具有强大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是高职教育人才教育观的要求。将数学的文化价值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产生数学文化的共鸣,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生长性的生态课堂。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高职数学文化教育观
1.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就整体而言,高职数学教育仍处于“知识教育”阶段,即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或者说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受课时的限制,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因此往往只重“知识点”,却不注意对数学思想和本质的揭示;导致学生只看到数学的表面,而丢掉了数学的本质;只学到解题的套路,而丢掉了数学的灵魂;只学到公式定理,而丢掉了体验的过程。总而言之,学生往往得到了数学的壳而丢掉了数学的核,走入社会以后,这样的壳便随风而逝,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没有起应有的作用。
2.树立高职数学文化教育观
数学绝不仅仅是一些演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也不单纯是“思维的体操”。早在1981年,美国数学家威尔德就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因此,高职数学教育应当看做是高职数学文化教育观下的文化教育。将高职数学从知识教育转变为文化教育,即要求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以知识的工具价值为中心的教育到以人的文化素养为中心的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数学文化对于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作用,更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数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数学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数学能熏陶优秀的人格。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可以培养学生敏捷、迅速的工作作风,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判断力,数学思维的独特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而学习数学有利于养成忠诚、正直、脚踏实地的品质,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执着、顽强的追求精神,养成勤奋进取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将数学当做一种文化,就可以使数学教育成为造就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力工具。
数学又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数学美也是人们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杂乱整理为有序,将经验升华为规律,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这些都是数学美的体现,是人类对美感的一种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数学的文化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素养,认识数学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在美的熏陶下获得思维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品味的提升及创新能力的增强。
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的价值是蕴涵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有时并未直接出现在教材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改编和再设计,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重要思想进行重新组织,使其具有时空连续性,将学生看不到的而又很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性、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人类的作用等文化内涵。首先,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将数学的发展史,不同时空数学家的故事穿插于教学中,将数字游戏、调查、数学实验等穿插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其次,拓展数学教学内容的范围,构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如,利用函数解决销售与最大利润问题、利用数列解决住房分期付款问题、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图案(如matlab)等;此外,设计教学内容的情境,如函数的解析式与其图象、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等,都体现出数与形相结合的和谐与统一,曲线中有玫瑰线、翩翩起舞的蝴蝶定理图等,都体现出它们的和谐、匀称,富有诗情画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领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倡导师生互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活动
一旦把数学教育提升到文化层次,从文化的视角和理念开展数学教育,那么数学教育便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它应该首先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这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互动。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同,师生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和灵活化。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课外。活动过程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穿行,一个典故、一段视频等;也可以设计一个专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数学小论文并进行专题交流;还可以以生活资料和生活体验为背景,设计课题,以小组形式让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方案和解决的方法。如,利用函数解决销售与最大利润问题、利用数列解决住房分期付款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图案(如matlab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精神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
四、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促进数学文化的渗透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不能有效地反映数学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学”和“教”的效果。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实现评价对象和主体的多元化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管理功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数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学”与“教”的双边互动,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所谓评价的多元化,首先要考虑其开放性,可以采用口试、笔试、课堂提问、听课态度、作业分析、课后体会、小论文、调研报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研究、成长记录等形式;同时,评价也要考虑它的全面性,即在评价中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应充分兼顾“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的统一、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的统一、体现在数学领域中的效果与体现在其他领域中的效果的统一,体现出人的复杂性,更体现了人的‘发展’的观点。”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对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数学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需教育工作者切实地把数学文化教育置于高职数学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数学课堂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瑜,温红蕾.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8):116-117.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在校生所占河南旅游教育份额由2007年的34%逐年递增至2009年的74%,取代中职旅游教育一贯优势,成为河南旅游教育的主要层次,也成为河南旅游业最大的旅游专业人才供给基地。
随着旅游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高,“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带来对旅游专业人才质和量要求的明显变化,为河南高职旅游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规范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河南省高职旅游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专业设置问题尤其突出。国家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已经做出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河南省也很有必要对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方面的探讨。
一、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的综合产业,食、宿、行、游、购、娱是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因而旅游类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由于办学传统、思维惯势等与高职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融合不到位,导致专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
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类专业定位模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明确了旅游大类的地位。旅游大类包含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与服务类2个二级门类、8种专业。其中,旅游管理类包含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和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包含餐饮管理与服务和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但是,应用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等)和旅游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英语导游方向、涉外旅游方向等)却不属于旅游大类,而归到文化教育大类下属的语言文化类专业。
可以看出,旅游大类的划分是基于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而文化教育大类的划分就带有明显的学科分类的特征。在这样的分类指导下,现实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多旅游院系大都设置有旅游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文导游、国际领队等旅行社岗位人才和涉外或高星级酒店的前台、西餐厅等岗位人才,如果按照专业大类的要求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话,它往往会套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成熟模式,即很偏重理论性。但如果按照旅游大类的思路来建设,它就应该有典型的职业化性质,会带有很典型的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现实中就会有这样的混乱,相同的专业设置,五花八门的培养方案,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大相径庭,有的抢手,有的滞销。
另外,专业门类模糊。首先体现在二级门类名称和专业名称混用。由上图1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二级门类)与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同名,餐饮管理与服务(二级门类)与其下的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同名,这容易出现指代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另外,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竟然属于不同的门类,可是对比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几乎一样。因此,难免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偏重“管理”,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兼重“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他们的真正区别到底在哪?
再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试想,一个专业可能有好几个方向,但几个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同一个载体完成?又如,“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方向)”,我们的专业目录里既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又有导游专业,那么专业代码是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64151合适还是用导游专业的640103更准确?又如,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到底应该归到外语类专业还是旅游类专业?
(二)旅游类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根据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河南5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33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59%,酒店管理专业19所,占34%,其它专业10所,占17%。
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类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38.56%,酒店管理专业占56.1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4.66%;从在校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52.70%,酒店管理专业占41%,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93.70%;从2009年计划招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60.10%,酒店管理专业占31.4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总数的91.50%。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94.66%、93.70%、91.50%,说明河南省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这样的规模和结构是不能满足目前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有必要按市场需求和调节对这些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二、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探讨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中专门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准备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可以看出,这样做的效果:
一是专业定位更加准确。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明确了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与旅游业所对应岗位需求的匹配,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专业方向设置重复的问题;
二是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如取消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或归入导游专业,一方面充实了所合并专业,另一方面规避了学生因为知识面窄导致就业面窄的问题;
三是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如把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纳入专业目录,就是顺应了近年来旅游新业态的巨大需求,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二)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截止2011年3月,笔者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高职院校网站平台对河南省33所开设有73个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信息收集,除以上7个专业设置外,还有12所院校设置了旅游英语专业、2所院校设置了英语导游专业(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还设置了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小语种专业)、2所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一所为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另一所为旅游管理方向)、1所设置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1所设置了企划与营销专业和办公文案专业。其中,有27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37%,酒店管理专业18所,占25%,旅游英语专业12所,占16%,涉外旅游专业5所,占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3所,占4%,导游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各2所,各占3%,英语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各1所,各占1%,其它2个专业,占3%。也就是说,目前河南高职类专业设置共计为13个专业。
以“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调整建议表”为参考,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实践经验以及行业需求,特提出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方案。
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是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定位于培养服务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基层、中层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类专业的设置首要的原则应该先立足于服务――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然后才是管理――潜在的发展空间,所以建议把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其次,根据目前全国和河南酒店业的发展现状看,随着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急速扩张,对酒店管理方向的人才需求剧增,以现有的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大力扩大酒店专业的数量和规模;
其三,尽管旅游行业一直奇缺外语类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但旅游行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标准至少在本科培养层次之上,所以高职这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率几乎为个位数,甚至为零,所以应适当限制或停招此类专业;
其四,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明显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的设置不应该过多过细,否则反而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总之,河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设置原则以鼓励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适度发展景区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严格控制涉外旅游专业的设置。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更好的与行业需求接轨,使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并适度兼顾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从专业设置的层面上,尝试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业人才需求供需错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里,马勇,杜江主编.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杨红F.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透析[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
[4]曾曼琼.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2,(1).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3919.31万,占总人口数的56.8%,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25-02
【关键词】 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生长和发育;学生
研究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是观察社会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对生长发育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一项客观指标。通过对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沈阳地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为制定生长发育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沈阳地区城市及乡村61所普通中小学校共15 600名7~18岁汉族学生,按城、乡、男、女和年龄共分为48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样本含量城市男、女生各350人,乡村男、女生各300人。
1.2 方法 数据资料来源于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健康监测结果,监测采用的检测方法、测量仪器均按照《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1]要求进行。形态指标有身高(cm)、体重(kg)、胸围(cm),机能指标有肺活量(mL)、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等。
1.3 统计方法 监测数据经复核后录入计算机,建立Excel工作表。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城乡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 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男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发育水平城市普遍高于乡村,其中身高在8,10~18岁年龄组,体重在8,9,11~18岁年龄组,胸围在13~18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女生的身高、体重发育水平城市普遍高于乡村,其中身高以及体重在7~8,10~15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机能发育 表3显示,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男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城市普遍低于乡村,其中收缩压除11岁年龄组外,舒张压除7,11,12岁年龄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男、女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总体水平城市高于乡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不仅在性别、种族或地域间存在差别,而且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别[2-3]。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与周边的乡村相比,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由此伴随的生活环境、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城乡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上的显著差异。大量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异是社会经济状况对生长发育影响的集中体现。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会逐渐提高;反之,可出现群体生长发育水平的停滞或下降[4]。所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是消除生长发育水平城乡差异的根本措施。据报道,学生体质发育水平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平原高于山区,北方高于南方[5]。研究发现,发育水平与地球纬度呈高度相关,人群发育水平存在由南向北随地球纬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4]。沈阳市位于我国北方,可能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
沈阳地区7~18岁城市学生肺活量、血压发育指标普遍低于乡村。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肺通气量,而且能不断提高人体供氧能力。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体育锻炼或锻炼的时间、强度不够,可造成心肺机能发育水平下降[6]。沈阳市男、女学生肺活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据研究认为,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伴身高、体重、胸围的增加而增加[7]。沈阳市中小学生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与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高于全国有关;但肺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体育锻炼和锻炼的时间、强度不够可能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和体育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育运动场所的设施和条件,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18.
[2] 宋剑英.哈尔滨市城乡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5-686.
[3]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46.
[4]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92-93.
[5] 唐锡麟,王志强.中国汉族青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人类学学报,1994,13(2):143-148.
[6]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5-248.
[7] 陈虎,卓郎,张捷,等.徐州市小学生血压状况及多因素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1):61-63.
振兴之策
根据兵团党委常委会议决定,2012年4月至5月,兵团党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安排各师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对兵团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综合调研报告和单行调研报告40份。
为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根据兵团分管领导的安排,兵团党委统战部、兵团党委政策研究室、兵团发改委、兵团财务局、兵团统计局、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兵团民政局等部门共同组成4个调研组,选择6个师的8个团场(乡)进行了重点调研,形成了7份单行调研报告。
通过大规模的深入调研,相关部门摸清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基本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在认真集中和研究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最终摆到了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的案头,这一调研报告也引起了车俊的高度重视。
在兵团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指出,加强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加大扶贫开发工作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结合起来,举全兵团之力,争取各方面支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通过2至3年努力,使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困难职工群众基本脱贫,人均收入达到兵团农牧工平均水平。
会后,兵团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兵团党委、兵团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兵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举全兵团之力,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4月26日,在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上,车俊再次谈到,加快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大。兵团党委之所以下决心举全兵团之力集中2年至3年时间推进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即地位重要、任务艰巨、机遇难得、责任重大。
当年4月,兵团成立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所在师分别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把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和综合经济指标的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汇报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
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要求,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贫困程度,兵团决定将14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作为重点扶持团场,其中三师四十四团等8个团场作为兵团重点扶持团场。兵团、师两级组成由职能部门干部参加、师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分别进驻重点扶持团场,为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团场稳定做了大量重要、细致的工作。
一项项具体措施的实施,在兵团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产生了巨大成效。
喜人之变
变化一:团场成为美丽家园
10月23日,在十四师四十七团二连中心居住区,参加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会的与会代表们参观了职工居住的二层小别墅、各项基础设施和中心广场景观工程。近两年,借助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二连职工不但住进了美观气派的小二楼,喝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还有了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四十七团京昆小区已有居民1386人,与会代表听取了社区服务模式的情况汇报。目前,该社区的职能经逐步完善,社区职能正在有效发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当与会代表来到十四师皮山农场,夜幕已经降临。皮山农场新镇区楼房林立,道路宽阔,灯火通明,俨然是现代城镇的夜景。
10月24日,在参观新镇区绿化时,在缓缓行进的车中,看着新崛起的城镇,兵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武强激动地说:“今年上半年到皮山农场,我就站在沙漠上,看着规划图,听场领导的介绍。场领导在戈壁上指着说这片盖保障性住房、那片盖宾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再来到这里,蓝图已经变成现实,沙漠上崛起了一座新城镇。”
2012年以来,十四师不断加强3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给排水、电、暖、气、通讯等城镇基础设施和11个连队建设,使团场面貌日新月异。在北京援建和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下,2012年十四师保障性安居工程共投资1.14亿元,建成1010套;2013年,截至目前投资9004万元,完工1290套,在建1040套。
10月26日,与会代表来到三师五十三团,这个维吾尔语叫“皮恰克松地”的地方。虽然已是深秋,温暖的阳光依旧照耀在这片土地上,一排排外观漂亮、设计新颖的住宅小区错落有致,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休闲广场,绿色的风景树和草坪点缀其中,悠然自得的老人、嬉戏玩耍的孩童、舞姿轻盈的妇女,犹如一副副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这就是正在崛起的三师五十三团新城。
“今年年底,我就要从原来的土木房搬进‘别墅’了。白天忙农活,晚上还可以到公园散步,就跟城里人一样了。”今年3月,该团水管站职工斯迪克・艾沙布拉在团部花了21.98万元买了一套200平方米的别墅。他说,加上装修,虽然花了很多钱,但一想到一家人要住进别墅,心里美滋滋的。
去年,为了吸引周边连队人口向团部转移,该团按照少数民族聚集团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完成二十一连(718套)、二十四连中心连队规划(432套),其中别墅20栋。目前像斯迪克・艾沙布拉一样,搬进新房的职工就有140多户,另有2000套保障性住房自去年9月份动工建设,今年8月已完工。
“我们希望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建设,吸引周边连队人口向团部转移,帮助偏远连队、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职工,逐步转移到团部新建的楼房,让他们‘住在楼房上,休闲像城里,享受团场小城镇的便利’。”五十三团政委葛统一介绍说。
位于三师五十一团团部北边新区的唐王路两边非常开阔,路两边规划了6个小区,占地面积65公顷。4号和5号小区已经动工建设,今年交工,规划的道路两旁已经种上了法国梧桐。在观摩现场,承建单位负责人说,小区规划了公园、文化活动场所等,还安装了流动循环水系,将来这里的环境会和公园一样美好。
五十一团政委努尔买买提・买海提说,新区共投入7亿多元,将集中居住4700户连队职工,占到连队总人口的50%至60%,是团场集中连队职工最多、规模最大的居民区。
走在唐王路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路边色彩鲜艳的3号住宅小区。3号小区去年动工兴建的,今年已有部分职工入住。在团部学校后勤工作的维吾尔族职工热合曼・吐逊的新房里,地上铺着色彩鲜艳的地毯,家具样式新颖时尚。热合曼・吐逊说:“楼房比平房好多了,没有倒垃圾、倒污水的麻烦了,上卫生间、洗澡也方便多了,我们很喜欢。”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政策实施后,有了国家、兵团、师里的大力支持,团场资金多了,干啥都有劲了,这几年心里特别愉快。”五十一团团长苏建明说。2012年以来,五十一团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当年建了2000套,今年要建3700套,明年要建2000套,计划3年内3万人集中到团部居住。去年,团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亿元,今年计划投入7.92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一年多来,兵团共投入资金56.25亿元,实施项目365个,多数项目投在了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其中,兵团14个重点团场投入资金24.54亿元,实施项目193个,73个项目已经竣工,其中兵团本级专项资金5亿元,实施了53个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实施,使团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变化二:职工收入逐步提高
10月24日,与会代表参观了新建成的位于皮山农场老城区的民族特色手工地毯厂,这个地毯厂实现了民族地毯的生产由“原始粗放型的家庭作坊”向“科技集约型的现代工厂”的转变,不仅传承与发扬了少数民族特色手工工艺,还促进了农场近千名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开辟了新的多元增收渠道,转移就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10月26日,在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100名维吾尔族青年身着迷彩服,精神抖擞地在军事化营房前接受检阅。这些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团场青年,初中、高中毕业后本在家中待业,五十一团党委在小海子垦区率先成立了青年连,他们踊跃报名,投身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列中。该连现有编制150人,耕地1.5万亩,甘草0.5万亩,饲草1万亩。在刚刚运行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在团场持股的图木舒克市叶河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预计每人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
三师政委姜晓龙谈到,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五十一团青年职工的就业问题,还尝试开拓了师、市少数民族团场劳动力转移致富的新渠道。
自2012年兵团实施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政策以来,14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已转移就业5820人,其中三师、十四师8个重点团场已转移就业3493人,三师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3.6%,十四师增长28.5%。
变化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10月24日下午,与会代表走进皮山农场双语幼儿园。可爱的维吾尔族孩子们背诵了唐诗、唱了汉语歌曲。与会代表和孩子们用汉语交流一点也不困难。与会代表还听取了皮山农场第一小学、皮山农场中学的“双语”学习成果汇报。汇报中,各学校都选用维吾尔族学生用流利的汉语进行汇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随后,与会代表观看了学生们文体活动的精彩展示。
皮山农场为与会代表送上了精彩的文艺晚会和篮球比赛。文艺晚会演员全部由本场的干部职工、大学生志愿者和复转军人等组成,可谓是“本土出演、本色演出”。整台晚会贯穿着对党的感恩,对北京、对兵团的感恩,展示了皮山农场近两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焕然一新的面貌。演员的朴实表演和真挚的感恩之情不时令与会代表热泪盈眶。此次演出完美的舞美灯光、LED屏运用,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演出迭起,掌声不断。皮山农场职工组成的篮球队也为大家奉上了精彩的比赛,球队的技术水平不但在和田地区数一数二,在近期兵团的联赛中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近两年来,皮山农场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同时,双语教育、文体活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兵团精神和先进文化深入职工心中,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兵”的意识。
皮山农场开展了增强“兵”的意识“十个起来”,(即广播响起来、军号吹起来、军歌放起来、团歌唱起来、国旗升起来、广场活起来、阵地建起来、电影放起来、军训搞起来、“双语”学起来)已形成制度并在全师推广,这次也作为好的经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10月25日晚上,在三师、图木舒克市风雨活动室,一场展示三师、图木舒克市职工群众风采的演出在这里精彩上演,传统的“刀郎歌舞”、部分单位的红歌演唱、丰富多彩的节目,让台下的观众爆发出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立新观看演出后说:“几天的观摩让我不仅看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也从文化演出和职工群众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满足。”
努力之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代表们也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加快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与会代表、兵团财务局局长李萍认为,兵团应继续加大对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扶持。再用2年至3年的时间,每年从兵团本级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夯实基础,乘势而上,使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真正实现与兵团其他团场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同时,她建议,调整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将扶持资金的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0%用于职工多元增收,加大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力度,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与会代表、兵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穆坦里甫・买提托合提谈到,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发展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第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几个不同步:一是“三化”建设不同步,发展不平衡。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布局不合理,非农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高,二、三产业层次低,经济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弱,功能定位趋同,关联度不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辐射、支撑力不足,城镇内生动力不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弱,职工群众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三是城镇综合承载力弱。四是部分中心连队和一线连队的建设与轰轰烈烈的团场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强烈反差。
第二是职工多元增收处于短板,收入增长缓慢。
第三是团场富余劳动力过剩,就业形势严峻。
第四是《实施意见》中关于编制问题的有些政策尚未根本落实,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相关部门领导也提出了对策建议。
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郭灵计认为,应尽快增加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干部编制。落实《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要求,重点团场增设1名党委副书记,人口在2000人、3000人、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增加1名至3名干部编制。
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立新谈到,要加强先进文化引领,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要依托城镇,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兵团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职工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加大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武装职工群众。另外,应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兵团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师成立翻译机构,做好重要文件和各类学习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
兵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武强则表示,应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带动职工多元增收,让职工的钱袋子鼓起来。首先,要通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相结合,着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业收入。其次,要大力发展大型工业企业与促进民营经济相结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增加工业性收入。最后,要有计划地引导职工群众向城镇转移与鼓励自主创业相结合,从事商贸、餐饮、运输、维修等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从而转变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高见说,要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职工就业。要以“三化”建设为依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就业渠道;要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
10月26日,车俊在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会总结会上强调,既要充分看到取得的成绩和显著变化、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更要看到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进一步牢记责任、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紧紧抓住各种机遇,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更加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加快发展。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60-02
为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外来人口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更好地开展营养不良、肥胖等预防工作,并为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笔者利用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采用身高标准体重等级评价方法,对该地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外来人口密度较高的4个乡镇共12所学校的一~六年级全体学生2 163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 250名,女生913名。
1.2 方法 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试行)》[1]的要求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测试前对人员严格培训,现场复测,质量控制达到要求[2]。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按《1995年全国7~22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进行生长发育水平评价,第90百分位数以上为上等,第10百分位数以下为下等。营养状况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即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正常,110%为超重,>120%为肥胖。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生长发育状况 不同性别学生身高上等与下等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28和0.099,P值均>0.05);男女生体重上等与下等比例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89和0.397,P值均>0.05)。见表1。
2.2 营养状况 2 163名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8.26%,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构成比分别为87.59%(346/395)和12.41%(49/395),以轻度为主[3]。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30,P<0.05);营养过剩率为14.42%,其中超重率为8.28%,肥胖率为6.15%;男、女生超重率与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68和0.498,P值均>0.05)。见表1。
2.3 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与本地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比较 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生与本地区监测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昌平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学生中,身高与体重上等的人数高于下等的人数,身高、体重发育无性别差异;女生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男生,与国内有关报道[4]一致。
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与本地区学校相比,学生的来源、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学生身高、体重上等率均低于本地区学生,下等率均高于本地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本地区学生,而肥胖和超重率则明显低于本地区学生。其原因可能为:(1)本地区学生的生活水平一般高于外来人口子弟学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孩子,让孩子进食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因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孩子体能的培养和锻炼,造成摄入能量超出身体所需,导致学生肥胖和超重。(2)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总体低于本地学生,大部分家长知识水平较低,对学生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殊阶段未能充分重视。(3)在调查学校中,学生“集体食堂”饭菜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食物搭配不合理,导致学生摄取的营养素偏少。
有关文献表明,学生营养状况除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外,同时受本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营养失调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营养不良可致发育迟滞、贫血,影响健康与智力[6]。肥胖既是疾病,又是许多慢性病的重要诱因[7-10]。建议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家长和教师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确保学生集体用餐的合理营养,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提高身体素质。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监督司,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司.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北京:1993:23-31.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45.
[3] 徐子孟.河南省汉、黎族学生营养不良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2):119.
[4] 王晖.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77-378.
[5] 谢峥能,曾晓东,钟小梅,等.1995-1999年泉州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38.
[6] 石教伦,周学文.阳新县中小学生贫血与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37.
[7] NIETO FJ.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epidemiology: A look back
at the epidemic of the 20th century. Am J Public Health, 1999,89(3):292-294.
[8] LIANG W,SHEDIAC-RIZKALLAH MC,CELENTANO DD,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patterns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 J Prev Med, 1999,17(1):8-17.
[9] HARDY R,KOHR,WADSWOR THM. Smoking, body mass index,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in a British national cohort. Int J Epid, 2000,29(5):84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