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师职称专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自我鉴定
本人自工作以来,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绩,在2003至2006年完成北京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与管理的学习,并取得毕业证。在2006年08月年取得云南省乡镇企业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受聘于锦华建工集团,在各个项目中担当重要职位,较好的完成我的岗位职责。工作中一直不曾松懈,坚持学习、坚持关心国内国际行业动向,充实自己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履职期间,2006年至2010年被评为合格,2011年、2012年评为优秀。根据有关规定,本人现已达到申报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条件。
本人承诺:所提供的材料真实准确,因提供信息、证件不实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
签字:
年 月 日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一、本项目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优势,突出企业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重新构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实践项目、授课方法、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全新调整和组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教师与企业人才的协作,使课程总体上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从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践内容的独立与延续四个维度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是2009年教育厅批准的特色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特色,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三、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通过企业专家座谈、毕业生访谈等对施工类课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调查,并分析整理。
2.与企业专家等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技能项目,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时间安排,并协商实践教学指导的具体安排。
3.结合校内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教师安排等进行分段式教学实施。
4.对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实践项目、时间安排、授课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5.根据总结完善分段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6.把分段式教学模式向校内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通过聘请建筑企业领导和技术人才,结合校内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条件,充分分析解剖施工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施工类分段式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结合企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过程,与企业人才对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授课时间分配、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安排: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施课程分段教学设置:
(二)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分段教学设置:
五、深化驾证式考核,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以服务地区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根本目标下,大多高职院校均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了课程体系。但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致,制约了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因此,为了开发出更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构建了该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现行较为先进和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式,常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得出本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即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人才需求和专业定位工作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
三、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为了更好的掌握本地区水利施工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我们对省内16家水利施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对学生职业成长的作用,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频率,筛选和归纳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五大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其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及工作结果等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2.行动领域归纳
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在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水利行业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根据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分析与归纳,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20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7个专业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是指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行动领域是学习领域的基础,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是转化的过程,也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我们根据已经得出的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知识要求相近或相通的行动领域进行整合。最终,我们将水利施工技术专业17个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15个专业学习领域。
4.课程体系构建
以水利工程施工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按照“四五分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标准。
四、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以“就业为导向”思路,强化了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跟着水利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施工过程走”的思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欧盟 Asia- Link 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65-03
2004年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专业。同高校其他应用性学科一样,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中着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市场结合,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理论教学,以实训项目来推动教学以形成新形势下的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各个专业永恒的、值得探究的课题。
2008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城职院)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列为重点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建筑装饰行业职业素质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具备建筑装饰设计软件操作技能,能完成整体空间的装饰方案设计,掌握装饰施工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建筑装饰的初级设计及整体表现、项目组织及工程管理的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教学模式上,基于校企合作,主要采取了课堂与实训室紧密对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利用校内实训室保持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不断交替的方式达到“工学融合”。经过四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企合作,虚实交替”的独特教学模式,2010年该专业实训室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
(一)参照行业规范,构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实训室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高职院校设计各个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实训室的建设对于实现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解决毕业生创业需求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城职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广西美力时装饰工程公司、广西亿川装饰设计公司等10个有代表性的创意设计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除为学生提供校外顶岗实习外,参与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实训室的建设提供行业规范,营造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环境,避免了知识与技能的脱节,使学生尽快适应行业要求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例如,在企业指导下建设的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主要是为本专业的各类施工课程提供实训教学。按照企业氛围,实训室内划分为若干个区:吊顶工艺实践区、电工工艺实践区、水工工艺实践区、墙纸工艺实践区、腻子工艺实践区、砌筑工艺实践区、铺设工艺实践区、住宅空间概况等。住宅空间概况又按照行业标准,详细标注了:贴墙砖方法;厨房布局分类;壁纸分类;沙发的种类、构成;铺地砖方法;洗手盆尺寸;实木地板铺装等。又按照行业规范标注了规章制度等,实训室的环境建设完全参照企业氛围,使学生进到实训室犹如到了企业,构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环境,学生很快适应了行业要求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好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提供实践经验,实验室的建设和课程教学都围绕这几种综合能力的培训来开展。
(二)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室弥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场地的不足
以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教学都是在企业进行。本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主要困难在于:一般建筑装饰企业的工作岗位少,可提供给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教学的岗位数非常有限,一般每个企业可提供1~5个岗位。因此,本专业在实习、实训教学时无法进行集中实习,基本上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散在各地各个企业中,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另外,随着学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多数企业接纳不了大批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而且受商业机密影响,企业不肯让学生接触真正运转的商业数据,实习实训教学难以展开,成了走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城职院在解决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上,通过到企业调研、请行业专家开工作分析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在企业指导下建立专业实训室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训室操作,模拟公司运作和企业环境,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弥补了本专业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的不足。
(三)企业参与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为保证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城职院邀请企业帮助本专业完成课程设计,并且本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5门课程:室内空间设计、公共性建筑装饰实务、住宅建筑装饰实务、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力学与模型制作。要求教师在实训室进行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时按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项目来源有保障,有行业、企业专家指导,教学评价也有企业专家参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工作,工作过程即为学习内容。
对开设的实训教学,除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外,还聘请来自企业的技术工人担当现场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校外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解决实训中的问题,保证实训教学质量。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训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训练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如室内空间设计、住宅建筑装饰实务、公共性建筑装饰实务、水电路照明系统设计、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规范等课程,加强对学生施工实操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校企联合承接商业项目,将真实项目引进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到企业做,本专业校外实训内容一般包括:整体空间的装饰方案设计实训、装饰施工管理实训、项目组织及工程管理实训等,这些实训内容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单位接受相关内容的实践训练。但实际上因实训单位设置了各种限制,学生很难真正进行相关内容的训练。另外学校对校外实训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工作没有详细的规定,他们也不懂得如何教授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训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实训室不仅满足学生专业实践实训需要,还利用实训室设备和人才优势,与合作企业面向社会承接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带动教师和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已成为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重要的平台和校园文化,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项目服务。实训室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快速发展的有力后盾。
(五)基于行业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因为高职的实训教学发展时间不长,具体的实训方法和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一般都是自己制定实习指导书和实训方案,没有行业指导,缺乏规范性,实训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没有从行业实际出发。实训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对实训报告的评价往往都很高且雷同,缺乏行业标准,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城职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及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接的真实设计与施工项目引入实训课堂,与虚拟设计项目交替,完成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方式,校企合作,项目来源有保障,有行业、企业专家指导,教学评价也有企业专家参与,如:承接忻城县街道民族化改造工程,接到任务后,教师以企业典型工作流程为教学流程,按照客户表述的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创意构思、效果图和施工图制作、项目方案表述、方案制定和修订等,规定的时间里做出初步设计,然后请企业专家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大胆实现创意表现,激发视觉创意灵感,实现多元化、多风格的设计面貌,学生修改完成后,由授课教师、企业专家对各组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行业标准评价,记入学生成绩,最后由企业专家、客户选出满意的设计方案,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和人力资源进行施工,达到了满意效果。无论学生的设计选没选中施工,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这次方案设计了解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
二、实行虚实交替的项目化教学形式。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
从2008年起,城职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推行“教学内容真实化、教学形式项目化、专业技术标准化、创意风格多元化”为教学改革理念,依靠实训室实行了虚实交替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往在低年级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和虚拟项目实践,到高年级进行企业真实项目实习,在时间上会产生前后知识与技能的脱节,课堂学习难以准确地为实习服务,城职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采取了课堂与实训室紧密对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保持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不断交替的方式达到“工学融合”,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以“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实践技能”三方面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将“基本专业技术+项目导向+实践技能+顶岗实习”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之中,即在校的三个学年分别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一学年为基本专业技术训练;第二学年以项目为载体,在校内开展工程项目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第三学年,以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了虚实交替的项目化教学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虚拟项目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经过到企业调研、召开工作分析会,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案,针对职业能力,基本专业技术采用虚拟项目为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实训项目主要来源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给学生出一个虚拟的项目。第二部分,由历年来的各类比赛项目组成。第三类就是行业中使用过了的项目。这类虚拟项目基本都是以往几届学生做过的或客户使用过了的项目,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及完成后,可以有一个对比学习的条件,贴近了行业,改变了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方法,如:教师按照企业要求,组织学生学习创意构思的技巧、效果图和施工图制作基本技法、项目方案表述的基本方法、方案制定规则等,通过这些虚拟的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二)构建真实项目,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
城职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从2008年开始进行“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专业设计核心课程必须以真实项目为主,实训室教学的真实项目均要来源于企业,同时邀请企业参加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按照企业要求完成每个实践项目,有效提高的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参与真实项目也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技术标准以企业技术指标为依据,尤其在建筑装饰材料、工艺、表现技术手段、表现工具和载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实训室积极实现企业标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会了企业技术指标。实现了真实项目进课堂,真实项目选题、教学等方面能与市场对接。实现多元化、多风格的设计面貌,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BIM;土木工程;知识体系
近年来,BIM技术引发热烈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较大成果,也存在一定不足,文章整理土木工程学习这一技术的理论体系,以此使得BIM技术的知识框架更为清晰,一方面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开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能够从中发现知识体系的漏洞并能够深入研究,更好的应用该技术,并能够有所完善。
1BIM技术的背景及概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CAD技术开始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之中,但是随着信息的复杂化和信息交流的一体化趋势的发展,CAD技术的弊端逐渐显现,建立在几何图形交流上的数据交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于是BIM技术便应运而生。BIM技术就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来为工程各项流程提供数据支持的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于CAD技术而言,BIM的统一化知识库能够容纳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数据更加全面,能够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流,贯穿于工程规划到实施完成的所有过程。并且,BIM知识库中的数据具备即时性和连续性,即数据快速更新的同时能够实现前后数据的连接,数据具有参考价值且具有一致性。数据库中资料以IFC格式为基础,为不同阶段的工作人员创设了一定的协作标准,使得交流更加便捷,而信息的修改以及综整合等都能更加快捷而且便利地实现。
2BIM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
2.1BIM信息数据模型
数据信息模型的学习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IFC格式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空间架构,其次是学习STEP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之后,能够以STEP的语言规范来讲解IFC使用的语言,对二者的表达格式进行比较,并解析IFC的空间层次,总结其表达规则及符号意义。总而言之,数据信息模型中,主要是IFC格式的学习,以STEP的语言来学习IFC的语言,而后是空间层次,最后总结表达规则及符号意义,IFC的学习分为这三大板块。IFC是BIM技术的基础数据格式,数据交流体系中最为基础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如果不能掌握,则土木工程专业便无法融会贯通地使用BIM技术,可以说,IFC是BIM的语言。
2.2协同工作技术
协同工作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其概念、目标以及现今的发展情况,具体而言,首先学习协同技术的三个模式,初级、中级和高级,结合图标进行学习,其次,介绍协同技术的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狭义协同和广义协同,前者指企业自身的协同工作,后者还包括企业外的协同工作,都需要做一定了解及区分,类型的学习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各类协同技术的概念、相同点以及区别都需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协同工作技术中的重点对象,或者是重点章节是协同工作技术在BIM技术中的应用,即BIM技术如何应用协同工作技术,实现协同工作,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应用的方法,支持的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与现实对接性强,需要大量图示的理解,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
2.3数据信息集成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BIM技术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其背景及内涵,也相当于BIM的理论概述,其次是具体的技术应用,即数据模型、协同工作及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技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发展过程、集成方法以及模式。具体学习而言,首先对于数据信息集成是什么以及其在BIM技术中所起的作用展开,然后学习其发展过程,对于其具体的模式以及应用方法和利弊衡量进行了解掌握,通过过程集成以及组织集成模式的细致分析系统学习信息集成模式的运行,联系BIM技术的发展过程,详述其信息累计过程。信息集成是BIM技术能够创建统一数据库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容纳大量数据并进行有效整合的关键,也是BIM技术能够突破CID技术弊病的重要原因。
3土木工程中BIM的实践知识体系
从实践知识体系而言,可以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效果、建筑成本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实例研究,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接轨。BIM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将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使得土木工程的学生对于该技术有了全方位细致而深入的了解。建筑结构作用可以以水立方工程或者墨尔本的Eureka作为讲解案例,BIM技术在这两座建筑的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中的BIM技术应用可以以AR公司为例,同时,以此为例还能够对于BIM技术的节能、成本控制等进行分析,经典的应用案例在现今的世界各地已经不少,其中既有效果突出的地方,也不乏缺陷漏洞,土木工程学生对该技术的学习不能止步于了解已有的知识更是要从实际中的不足出发进行探讨,力求完善这一技术,这也是笔者将实践纳入知识体系中的原因。
4总结
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BIM教学活动有所帮助,促进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更为系统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崔建华,夏珊,丁克伟,陈东,刘运林.将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J].安徽建筑,2015(03):45-46.
关键词: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教育,明确的职业属性要求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秉承“以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职教思想,立足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潜心研究学生现状、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需要的关系,积极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以求突出专业和课程特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效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应深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在深刻理解“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教学指导方针的基础上,明确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潜心研究社会职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能力,摒弃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落后教育理念,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过分追求课程理论的高深性,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重视校内学习与未来实际工作的对应性,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既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得先机,又能形成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使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和教师应根据道路桥梁工程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能动地调整课程,并对通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处理上打破统编教材的设置与结构,以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少、精、新为原则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如在课程的开设上,按照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组建核心课程网络,根据学生施工测量、施工技术、现场管理、质量检测、工程监理、养护维修等不同求职方向,对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强化教学针对性。同时,对应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更多地关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等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梁工程一线最需要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现代职教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把教学重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上来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必须坚持的方向。结合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行动导向教学。以道路桥梁工程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把课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工作任务的完成之中。如对于路桥工程监理员的工作任务,将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监理方法,合同管理、招投标的管理方法以及利用所收集的各种工程特征数据判断工程的最终特征值构设为一个模块,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实现模块教学目标。②案例教学。通过剖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应用案例,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公路工程施工测量与放样”内容时,引入高程控制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③项目教学法。以某一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总结性环节,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创设与生成。根据现代高职生视野宽广、头脑灵活、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教师要立足人文理念和精神,不仅关注学生对道路桥梁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表现、学习态度、情感意识、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进行科学的判断。要做到对学生的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就应有所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天性,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每个学生,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运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学习过程和谐性的不断增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法;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50-0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任务与学生状况分析
一个建筑物的建成是从下部基础施工开始,到上部主体结构施工,直到内外装饰完善,由许多道工序组成,而每道工序都涉及一个工种的施工,都会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物各工种的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案的选择,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各初中学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在这之前,他们已学过建筑制图、建筑力学两门专业课,同时,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测量与建筑施工技术正同步学习,他们对建筑施工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这种了解非常肤浅,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到过建筑工地,也没有见过施工,特别是没有见过真正大规模、有组织的施工,对很多施工技术的领悟和理解非常有限。
在课堂上,教师讲施工技术课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法传授知识,常常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几乎听不懂。因为学生缺乏切身体验,加上专业课的概念和原则比较多,表述上具有抽象性、确定性,比较枯燥,甚至有的知识点很难理解,特别是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在这种大部分是男生的专业中,如果知识不容易让学生领会,或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就会出现很多的状况,如:睡觉、聊天、看小说等等。
专业课教育教学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专业能力,还具备所学专业的关键能力。在现代教学理论看来。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要指向学生的需求、兴趣,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其在情境学习中,脑、心、手并用,既重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专业教学法及其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专业教学法即遵循教学理论,采用适合的专业内容教学,在相应教学媒体支持下,达到专业教学目标的方法的总和。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过程演示法、实物展示法、小组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专业教学法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使多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很多内容只要能合理地运用专业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完全不同。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建筑施工模板,主要是介绍建筑模板系统的作用、种类、构造、支设等,这一章节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技能的掌握就容易多了。项目教学法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思路。“梁柱模板支设”,这是一个真实的课题项目,学生对“建筑模板系统”的概念有了基本了解后,即可去具体完成这个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一个小组3~4人,基本步骤为:确定任务―计算及方案确定―领取材料并操作―检查―评定。学生在完成该项目课题的过程中,知道“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要求”,会对建筑模板系统的知识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提取有关知识完成相应的项目。无论是方案的确定和编写,或是材料机具的计算和选材,还是建筑模板的支设和质量检查,都离不开同学相互之间的帮助和配合,所以,运用项目教学法,不仅可达到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不再将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过程并非结果,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及监督者。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砌体工程,教师要通过一定的专业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砌筑知识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从而对施工现场砖砌体的组砌形式能进行判断,对砌筑方法能进行说明,对施工过程能进行分析,对施工质量能进行评定,使学生掌握砌筑的组砌形式,施工工艺过程及保证质量的措施,了解砖砌体质量检查方法。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课程教学时,课堂上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教学光盘或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很多地方使用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借助真实、典型、完整的事例,反映专业理论知识点和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把案例内容与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因为案例具有鲜明的时空状态,特定的人物,情节生动,事例的描述非常具体明确,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回应和沟通,并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学生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案例分析。比如:某综合楼在完成主体工程后,该楼的饭厅、会议厅突然整体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此案例分析如下:(1)工程概况介绍:该工程由客房、饭厅、会议厅、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4281m2,由正规设计院设计,某建筑公司施工。(2)调查结果展示:建筑结构设计分析,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过程调查结果展示。(3)倒塌原因及分析:学生根据砌体的相应专业知识,讨论分析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记录总结。(4)结论: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施工方面盲目蛮干,不按规范作业,施工质量低劣引起。从案例中,不仅使学生更深切理解理论的真谛,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将来在工作中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教师也能从学生对案例的多视角分析与不同意见的争辩中,发现新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他专业教学法的运用 用过程演示法来讲述知识点,可以弥补学生没有到过工地、没有见过施工的空白;使用实物展示法,把带到教室的砖、砂、砂浆等作为实物展示并说明;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担当“施工管理员”,去处理各种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观察,鼓励学生描述,带动学生分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描述及动手,不断强化知识点。
专业教学法运用的效果
有统计表明,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头脑思考以外,能把各种感观也运用起来,他学的知识三天后,也能记住65%,但是仅仅使用听觉,三天后,他只能记住10%。现在很多中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看书的时间很少,但他们好奇心强,接收新生事物的速度快。《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各种专业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看、听、触、想、说、做中学习,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他们所学的东西并不空洞,它实实在在地发生着,“百闻不如一见”,“所学为所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精益求精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培养了他们严肃认真的职业态度,负责求实的职业品质,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仅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认识、模仿、运用、开发各种专业教学法,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经柏龙.论案例教学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2006,(10).
[3]武海华.在职校专业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杨澄宇,周和荣.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电影、电视、访谈和纪录片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从海量资源中选择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的素材提炼应用,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纪录片在国外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化产业。每一年,都有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问世。这些纪录片,涵盖领域广泛,角度各异,深浅不同,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在建筑工程和制造领域,有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伟大工程巡礼》,共一百多集,介绍人类史上大型建筑的是如何从建筑师手里的蓝图变为现实的;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攀爬伟大建筑》,通过实地攀爬英国国标型建筑,走进建筑物背后的历史和建造方法;美国公众电视网的《建筑巨无霸》,将桥梁、隧道、摩天大楼、教堂、水坝等五大类型建筑,依照编年方式列举四至十个经典案例,加以详尽说明。这些都是非常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使用的视频资料。
美国科学频道于2013年2月播出的《层层透视大都会》,以地震城旧金山,海港城悉尼,沙漠城迪拜,地底城伦敦,历史古城罗马和冰雪城多伦多六个城市为标本,通过先进的电脑合成影像,逐层拨开每座城市的外表,显示掩藏在地表和建筑外皮之下的城市建筑骨架,解答困难的建筑难题,例如,没有现代科技的古罗马人如何打造一个容纳百万人居住的城市?迪拜的超高摩天大楼座落在不稳固的沙漠上,为什么不会倾倒坍塌?位在地震断层边缘的旧金山如何侥幸生存?等等。对于一个职业高中的建筑专业学生来讲,此类题材比较前沿,专业性强,能够引起他们的足够注意,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可靠地专业词汇来源。
为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原始素材应选用720p的片源,不应有中英文字幕。素材选择好后,就需要对素材本身进行加工和提炼。《层层透视大都会》系列一共6集,每集一个城市,每集都针对该城市的特点,从建筑领域提出多个问题,对每个问题的解答构成一个小段落,综合成篇。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使用长达40分钟的原始素材,需要对其进行截取、拆解和重组。以地震城旧金山为例:开篇部分,在介绍旧金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上世纪两次大地震的时间和损失后,马上提出问题,为何旧金山会有地震呢?一名建筑师,该如何对建筑物加固来防止地震给城市中生活的人们造成财产生命损失呢?
在这一小节中,可以通过泛听的方式,最小化视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演示问题,让学生通过泛听,回答诸如“旧金山每天要经历多少次地震”、“最大的两次地震的年份”这些细节题。这一阶段,不宜给学生太多生词和提示,重点培养学生对陌生语言素材的猜测理解能力。
泛听结束后,给出细节题答案,并介绍该段视频主题,讲解重要生词。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同旧金山一样的地震城市还有哪些?2.作为一名建筑师,应如何保护城市建筑物里的居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搜索,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搜索到的资料整合。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使用英文搜索引擎的能力和材料整合提炼的能力。
此类问题可作为日常作业留给学生,给出一段时间,在下次上课时,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回答。也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要求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作成幻灯片,到教室前面进行讲解分析,说明自己的搜集整理过程,根据表现打分,计作平时成绩。如果采用后者,应在学期开始时向学生说明期末总评成绩分布情况,提升日常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比例,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
对纵深型问题,教师应有清晰具体的解答。在影片中,制作者以泛美金字塔为例,通过电脑合成图像,剥开建筑物表层,使其显露出内部的钢筋结构。教师应在自己的幻灯片中,以提示词的方式列举出这一建筑物所采用的加固方法,如:
1.其三角形的结构降低了建筑物本身的重心;
2.外层钢筋骨架为大楼提供支撑;
3.基座部位的巨型钢衍架为其提供额外支持;
4.地基由3万吨钢筋混凝土组成,把大厦牢牢固定在地面上。
原始素材可以通过视频截取软件,在不损失画质的前提下截取为小段,每段长度应控制
在两到三分钟以内,每次上课,围绕一到两个关键词,给学生播放泛听材料和纵深材料。本堂课解决泛听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回答上节课留下的纵深问题。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自行控制是否对视频材料进行充分详解。遇到重要的专业词汇,应配以图片、例句等加以讲解,说明。整个视频学习环节不宜过长,应控制在总教学时间的20%以内,以保证原始教学进度。如学生反映材料过难,应加大课前生词的讲解,并将视频转为Mp3,给学生提前拷贝,供其课前预习,已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学生的对于问题的解答,应鼓励其使用全英文。纵深问题的解答和说明,应有能力在提示词的基础上完成独立讲解,培养其英文演讲的能力。在整个视频教学环节中,还应给学生慢慢渗透著名英文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教学生学会交叉搜索。并向其介绍维基百科、互联网电影数据基地、美国城市数据库等便捷的数据检索网站。通过一个学年的基础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大二的英语课中,独立完成对纵深问题的提出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