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播报范文

新闻播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播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播报

第1篇:新闻播报范文

知道吗,狗狗也会画画哟!稻糕D.G.宠物影像于2012年5月21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狗狗艺术家大会,召集了杭州城狗狗界的绘画大师们表演绘画。狗狗小画家们用爪爪当画笔,各显身手,挥洒颜料,描绘出一幅幅绝不亚于大师级的作品。期间,杭州晴杉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首席训导师吴波还为大家讲解如何与狗狗们友好相处并发掘狗狗们的潜力。一年一度的狗狗艺术家大会,不光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还引发了一场讨论:其实,当我们更了解狗狗后,是否会发现它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聪明呢?这是一场狗狗艺术盛会,更是宠物文化界的一次进步,以及关于人和狗狗该如何更好地相处的深思。

小编点评:谁说狗狗不能当艺术家,只是一爪的瞬间,大作诞生!一场狗狗们的艺术盛会,一场无与伦比的亲子游戏。

流浪狗跑步去拉萨 征服4000米以上高山

骑吉是“骑行乐”的成员,是以骑自行车旅行为乐的驴友。这次,“骑行乐”车队打算从成都骑车去拉萨。

5月3日晚,骑吉和队友正要穿过雅江的一个隧道,发现一只黄白色相间的小流浪狗趴在角落里,看起来十分疲惫。骑吉和队友下车给它喂了些吃的,没想到它吃完后就开始跟着他们跑,一直跟到旅馆。“其实当时我们只想着收留它一个晚上”,骑吉说。第二天,他们特地没让它看见,悄悄离开了旅馆。“但它跟着后面的车队一直跑,把我们追上了,结果它一看到我,就只追着我的车子跑,好像和我有种特殊的缘分。”骑吉笑着说,“之后我们就搭伴前行,因为我们的目的地是拉萨,所以一开始我们叫狗狗拉萨,后来直接叫它小萨。”现在,小狗已经有了自己的微博——“GOGO小萨”。

小编点评:一只奔跑在318国道上的流浪狗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我必须要向它致敬,这才是真洒脱:没有单反,没有背包,仅有一颗说走就走的心”。

“与犬共舞”晋级《英国达人秀》决赛

在第六季《英国达人秀》的初赛中,年仅17岁的女孩巴特勒和她6岁的牧羊犬帕奇就以高难度的《人犬共舞》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视频传到网上后,收获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巴特勒和帕奇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级明星。

而在近期举行的第一场半决赛上,巴特勒和帕奇又以一曲超难度的百老汇经典爵士舞蹈征服了全场的观众与评委:帕奇一听见音乐就转身,巴特勒踏步向前,它就踏步向后。不仅如此,后脚尖站立跳跃,玉背行走等高难度动作都被6岁的帕奇演绎得天衣无缝,她们完美的舞步与完美的默契令观众不禁高声欢呼。

一向以严厉著称的评委西蒙称赞道:“这是我一辈子都在等待的表演。这就是达人秀的精神!”他还开玩笑说:“我看到过很多狗,但从来没遇见过这样有明星潜质的,你能不能让帕奇多繁衍后代,送我几个狗宝宝?”

小编点评:看它在舞台上那陶醉的动作,仿佛它就是热爱跳舞的舞者,一只小狗能通过训练和努力做出那么多美妙的表演,人类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好励志!

摄影师为流浪狗狗拍写真

热爱拍摄宠物的摄影师Michael Kloth为遭人遗弃的小狗拍摄了专业的照片,帮助它们很快找到新的主人。他镜头下遭人抛弃的小狗们都很可爱,最终都找到了愉快的归宿。

他说:“想得理想一点,我希望想养宠物狗的人最好能收养这些小狗。我完全认同人们可以从有责任感的养宠物者那里获得很好的宠物来养,但是我也认为,他们也能通过收养被遗弃的小狗来取得很不错的动物伙伴。不能因为宠物是收养来的被遗弃之物就瞧不起它。我百分百地认为,有耐心的人会通过收养或救治来获得完美的宠物。”

小编点评:世界上从来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之前的犀利哥能拍得那么有型,现在的流浪狗也能拍出小清新,希望它们都能找到喜爱它们的主人。

日本人携爱犬旅行成趋势

近日,日本某宠物保险公司以签约客户为对象实施了一项与宠物狗相关的意识调查,共得到了3357份有效回答。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成主人表示与自家爱犬有过1天以上的过夜旅行体验。其中甚至有很多日本人把爱犬作为家庭中的一位亲密成员。

当调查问及“和爱犬的旅行”时,有57.9%的人回答“曾和爱犬进行过一整天以上的旅行”。加上回答有过“当日返回旅行”(24.7%)经验的人,共有多达8成以上的人曾和自己的爱犬有过旅行的难忘经历。

而当被问及携爱犬旅行的原因时,有近8成的人回答“因为是家人”,位居回答之首。另外“想要一起旅行”(73.1%)、“把它独自放在家中很可怜”(51%)等回答也十分显著。而那些从未携爱犬旅行过的人,对于其理由则答道:“把它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不放心”(52.1%),担心会给周围的人带去麻烦(44.3%)等。

小编点评:带着狗狗去旅行,真是个好主意,有谁能比狗狗更体贴呢,在旅途中既不会吵架也不会乱花钱,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走散哦。

美国夫妇爱犬死亡 花15万美元进行克隆

一对美国夫妇无法忍受没有爱犬的生活,他们的爱犬因癌症死亡后,他们花了15.5万美元做了克隆,希望与爱犬再次生活在一起。近日,这对夫妇向外界展示了这只克隆犬。

旧金山一家名为“生物艺术”的公司与韩国生物技术研究会共同进行了这次克隆工程。克隆后的小狗被叫作“兰斯洛特·因克尔(意思为再来一个兰斯洛特)”。它于2009年出生,是第一只被克隆的狗。在这次生物克隆技术中,将被克隆动物的DNA注入到一名狗妈妈的卵子中。

奥托夫妇说,这只小狗与兰斯洛特的行为举止在许多方面都一样,比如它们叠放爪子的方式就完全一样。因为与原来的兰斯洛特长得完全一样,新小狗与奥托夫妇家原有的9只狗相处融洽。

小编点评:花15万克隆爱犬,听上去是挺感人的,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家主人挺矫情的,家里还有9只狗呢,都这么折腾一下?

第2篇:新闻播报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特点;优势

一、现场报道的定义与特点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记者或节目主播置身于新闻现场,通过镜头直接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它既可以在现场直播出去,也可以录像回来再经剪辑播出。报道方式大致有现场直播、现场播报(报道、采访、评述均在现场完成)、电视访问等。

现场报道的最大特点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樱均在新闻现场一次完成,用“长镜头”拍摄,声画优势得到最充分发挥,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是各国电视新闻媒体经常、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这一报道形式表现出来的传播优势是:

1.完整的真实感。电视新闻画面所产生的真实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由于诸多条件限制,这种真实感是片断、零碎的。现场报道则不一样,它所产生的真实感,除了画面本身的视觉效应以外,还有其长镜头手法、记者入画、声画合一等因素所形成的完整性所产生的心理同构效应。画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完整的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使观众看到了主客双方的内在联系及其言谈情状,现场报道给观众的画面真实感,是一种未经干涉(如编辑)的、独有的、完整的心理真实。这也是一种较之普通新闻更有深度的真实。

2.亲初的参与感。现场报道由于运用长镜头采访,除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各种语言因素的交流给观众以视听刺激外,画内其他声画因素的发展变化,也不时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便是现场报道的声画多义性,给了观众以选择的自由,并自由自在地对声画含义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这种毫无记者主观选择形成的强制与约束,使观众感到亲切,仿佛置身于画中“围观群众’'地位,参与现场采访,这便是心理参与感的形成。除了现场的图像与声音同一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外,记者出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第一人称出现的记者将人际传播的模式引进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当中,亲切自然,缩短了观众和事件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心理参与感与认同感。

3.快捷的时效性。现场报道的画面和音响采集、记者的采访和口头播报都必须在现场完成,不允许事后添加,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剪辑,没有其他加工,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播报出去。因此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现场报道往往成为记者抢发新闻的主要手段,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尽快了解事态发展的欲望。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的优势

1.提高新闻时效,使受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新闻价值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效性也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先拍摄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播出的老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取了无剪辑摄像,省略了编辑合成工序,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新闻传播。其时间差距极短,新闻价值更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正是提高新闻时效的最佳手段。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报道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同步的,因而使报道与接收具有同时性,这就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观众与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使观众产出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例如两会开幕等重大新闻,最早都是由电视台现场报道或现场直播来完成的,使亿万观众与该事件进程同步知晓了有关新闻信息。

第3篇:新闻播报范文

建设部:将增加政府指导价的住房供应

建设部表示,对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要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政府应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要求,采用“双限双竞”方法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增加政府指导价的住房供应。各地从今年起将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廉租住房,逐步把覆盖面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其中“双限双竞”指的是:限套型面积、限控制性价位,竞房价、竞地价。

住房公积金超出法定缴存比例基数须纳税

近日,建设部负责人强调,将严格住房公积金管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不得低于法定最低缴存比例;超过法定最高缴存比例和基数的,要依法纳税。根据建设部作出的部署,今年将着力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政策,依法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同时,发挥住房公积金改善住房条件的作用,研究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政策措施。

《医药价格工作守则》:纪检参与药价制定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医药价格工作守则(暂行)》,明确提出,制定医药价格必须经过成本价格调查、专家评审或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体讨论、集体审议的程序。制定价格过程中的重要会议必须有纪检部门人员参加。

四部门将查禁网游赌博,虚拟货币不得兑换现金

公安部、文化部、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通知,将开展规范网络游戏经营秩序、查禁利用网络游戏赌博的专项工作。网络游戏服务商不得收取或以“虚拟货币”等方式变相收取与游戏输赢相关的佣金,不得以“虚拟货币”等方式变相兑换现金。

教育部:省级优秀生等五类考生高考可以加分

教育部日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规定称,省级优秀学生等五类考生今年高考具有加分资格(加分不超过20分)和优惠录取条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高招将全面、深入地推进“阳光工程”,将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中实行严格的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

一句话新闻

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包括增加投入用于对15种传染病的免费预防诊断和免费打预防针、推进中医特色优势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等。

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有益,而且可以降低母亲患心脏病的风险。

希腊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报告说,上班时利用休息时间睡午觉,可减少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尤其是男性。

美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抽烟会对大脑产生长期影响。动物在摄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其他使其上瘾的后,大脑也会受到类似影响。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研究发现,目前用来预防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的药物双磷酸化合物不仅具有抑制破骨细胞的能力,而且可以抑制肿瘤细胞。

美国科学家称,他们拍到了艾滋病病毒与免疫细胞发生对抗时的照片,并发现了这种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这一发现将为日后研制疫苗提供重要的依据。

美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孕妇患有糖尿病,血糖含量不稳定,将削弱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产下的婴儿更难形成早期记忆。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表明,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能延年益寿,相反,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萝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死亡率增加16%。

前沿资讯

窗体底部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让牙齿和毛发再生的技术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小组宣布,经由对老鼠的实验,成功开发出让牙齿和毛发再生的技术。至于再生牙齿是否具有足够的硬度,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由于这项技术的成功,今后将针对肝脏和肾脏等脏器也进行实验。

第4篇:新闻播报范文

关键词 微时代;科技新闻;科学美国人网(Scientific American)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67-04

1概念界定:“微时代”科技新闻

新媒体的发展使世界传播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以“微”字为核心,具有“微媒体”、“微内容”、“微用户”的特点。在Twitter、Facebook、微博(Weibo)、微信(Wechat)等社会化“微媒体”上,碎片化信息基于用户关系以浓缩式的“微内容”形式即时迅速地传播。在媒介社会化的web3.0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者——“微用户”。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传播者个人化、信息碎片化、传播裂变化等特点。在“微时代”媒介融合、大数据整合、多屏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等背景下,作为“微内容”的信息在传播中不再以媒体为中心传播,而通过多层次的“去中心化”传播,并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果,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面积的社会传播必须依赖“大媒体”平台的格局。

在我国,科技新闻是指针对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发生的科技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政策、科技前沿动态、科技工作者的取得的重大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等科技事件进行报道。①广义上的科技新闻一般也包括应时性科普类报道。西方国家的上述概念有所不同,科学新闻(Science news)和技术新闻(Technology news)分别侧重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前者范围更广泛,和我国“科技新闻”概念更接近。

处于“微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需要适应用户追求轻松、高效、浅显等“轻阅读”、“浅阅读”的习惯,采用多种媒介方式全媒体立体化报道,利用多屏移动终端等新媒介平台,力求使报道更具可视性、互动性、趣味性。

2微时代背景下“科学美国人网”的创新之处

2.1“科学美国人网”简介②

在微时代背景下,科学美国人网站(Scientific American,简称SA)③将诸多资源整合,为我们提供了新媒介环境下科技新闻创新发展的借鉴样本。其科学报道对当今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作以简明、通俗的介绍,涉及科学发展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健康、地球、心理、太空等方面。

旗下同名杂志《科学美国人》④( Scientific American )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大众化科普杂志,是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科学美国人网有效利用杂志的内容资源,结合《头脑》(The Mind)杂志《科学六十秒》(SSS)⑤等子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和传播,成为微时代科技报道的典范。

2.2传播战略创新

2.2.1融合化⑥

科学美国人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采用全媒体战略。在内容融合方面,网站在信息传播中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手段,实现了多媒体融合化。如:News&features(新闻和特稿) 、 Podcast(播客)、Slide Shows(组图展映)、 Video (影像)、 SA—magazines(科学美国人系列杂志)、SA—products(科学美国人系列产品,如科学美国人珍藏版,电子图书等)。从渠道上讲,网站和相关新闻媒体互享资源,专门设置“合作伙伴新闻”栏目(News from our partners),新闻来源包括Reuters(路透社)、 Nature(自然杂志)、CNET(CNET科技资讯)等。

2.2.2社会化

科学美国人网十分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和营销,首先,网站在明显位置嵌入Twiiter等社交媒体,实时更新最新科技资讯。用户可利用Email 、RSS 、Facebook、Twitter 、YouTube 、iTunes 等追踪Scientific American 的最新进展。每个编辑也都有自己的Twitter,方便第一时间收到和发送信息。⑦其次,用户在每条科技新闻下面都可以留言和分享,可以直接通过社交网站通科学家交流。在科学美国人网站上,用户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内容制造(UGC)⑧和利用自身在社交网络的关系资源分享传播。

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站还依托用户的社交媒体开展社会化活动,并形成一定高粘性的用户群体。其中,一部分是科研工作者。《科学美国人》杂志是顶级科学家向公众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成果的首选平台,多数撰稿者都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目前,有145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稿。网站成为杂志的延伸平台,科研工作者往往很乐意借助这一平台和传播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Blogs(博客)等专栏为其撰稿,形成用户自制的内容生产(UGC)。因而,科学美国人获得大量高质量原创性独家内容。

另一部分群体是网站组织的科技活动参与者。比如常设的solve innovation challenges⑨(解决创新难题)活动。用户可以尝试解决给定的一系列科技难题并获得相应的丰厚报酬。再比如一些增进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公益项目——1000 Scientists in 1000 days(1000科学家1000天)。这些活动很好的调动了用户参与性和互动性,使用户在现实社会中开展社会化的科技传播活动。

2.2.3平台化

科学美国人网试图打造整合式数字化传播平台。目前已有用户咨询平台、用户邮件资讯传递平台、用户订阅平台、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等。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 等微时代重要社交媒介推广传播信息。

它还建立多屏移动智能终端和传统纸质杂志相互促进的信息传播平台。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杂志、书籍,科学美国人网已经推出了专门的平板终端版(tablet edition),以提高平板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目前,网站一般的新闻、图片、广播音频、视频等均可免费在线浏览,但是科技新闻深度报道、《科学美国人》《头脑》杂志和相关书籍实行付费阅读。网站推出多种传统和数字化套餐阅读形式,分别满足在线体验、平板视听、纸质阅读的不同需求。

2.3报道业务创新

2.3.1“微报道”

这里的“微报道”是指在“微时代”背景下微模块式的报道方式。具体说来:

1)外观设计借鉴微博,每条报道形成相对独立的微小模块空间,采用标题加摘要式呈现,力求图文并茂,色彩亮丽美观;

2)每个“微模块”篇幅短,切入点小。体现“微内容”特点,适应轻松、快速的“轻阅读”和“浅阅读”需求;

3)报道时间短、信息量大。如《科学六十秒》(sixty-second science,SSS)在60秒时间内报道最新科技,突出最重要信息,节奏快,满足“速阅读”需求;

4)实现整合下的内容细分。首先在模块分类上,如Evolution(进化学说)话题下设9个子模块: Archaeology & Paleontology (考古学和古生物学)、Creationism (神创论)、Dinosaurs (恐龙学说)、Paleoanthropology (古人类学)等。其次,实现了多层链状式延伸阅读,这弥补了“微内容”的不足。相关文章中的重点科技介绍下设3-4层链接,充分满足用户深度阅读(intensive reading )的需要。

2.3.2可视化

科技新闻报道往往涉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免出现大量专业术语,将科学研究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可以使报道深入浅出,读者一目了然。微时代是读图时代,更是“悦读”时代。科学美国人利用微时代多媒体优势将深奥严肃的文字内容用可视化的语言表现和传播,其手段包括图片、表格。漫画、示意图、模拟图、视频、动画、互动式模拟软件等。科技新闻可视化操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时间先后类 如新理论提出前各种经典理论的梳理、科学实验的步骤、某种效果的产生机制等。科技工作者可以画出流程图再辅以核心文字说明。

数据类 根据需要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地理类 按重要程度在地图上依次标出重要信息。

2.3.3趣味性

《科学美国人》不是《自然》杂志意义上的顶级学术期刊,它是大众化的科普刊物,提供一个论坛来呈现科学理论和科学新发现。⑩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它不但介绍科学理论与发现,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与国际民生相关的各个社会科学分支?。

因此,科学美国人网非常重视科技新闻的趣味性(human interest)以 Attract audiences at the first glance (一见钟情)为报道原则。

首先,借助网络优势弥补杂志时效性不足,提供用户最想知道的信息。比如访问顶级科学家的talk show(脱口秀)栏目,在第一时间制作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节目。

其次,其科学报道选题往往富于贴近性,和生活紧密嵌套。例如在深秋适时推出《Why do autumn leaves change color?》(秋叶为什么会变色?)

再次,节目内容情节化,制作精良。《即时理论家》(Instant EggHead)是网站颇具趣味性的视频栏目,视频时长1——2分钟。在《why is yawning contagious?》 (打哈欠问什么会传染)一期中主持人(蓝衣女性)先以打哈欠幽默开场,然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打哈欠时的心理状态,接着探访表情对打哈欠人的影响,之后引出科学家对婴儿的实验,最后告诉观众打个哈欠吧。主持人语调抑扬顿挫,配以轻快的音乐,加之画面美感,情节化的叙述方式使观众轻松中获得新知。

2.3.4品牌化

《科学六十秒》(sixty-second science,SSS)?是科学美国人网极具辨识度

的名牌节目:在六十秒中,简明易懂又富于吸引力地呈现最新科研成果。节目短小精悍,伴随秒表的滴答作响的片头,SSS往往以细节切入,伴有吸引人的音乐、音效,节奏轻快,剪辑精当,成为著名品牌栏目。它把看似深奥的科学问题以看似随意,通俗易懂方式传播,充满着流行文化的气息。由于节目语音标准抑扬顿挫,词汇丰富、表达流利地道,成为世界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必听节目。

3对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启示

3.1搭建适应微时展的全媒体平台

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新闻报道机构都已经开始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如自建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形式。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科技报道机构在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方面已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即使开通了微博、微信,但又限于简单信息的,缺少契合微时代特点的专业性营销和版块制作。

在微时代,科技新闻报道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资源,设计文字有声传播内容、真正做到科普报道数字化,丰富传统报道载体形式,拓展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整合传播的全媒体平台。

果壳网?在微时代科技传播方面走在前列,网站在微版块视觉设计、可视化示意图制作、视频等方面均有借鉴科学美国人成功的经验。在内容生产方面,它尝试用户自制,依托科技兴趣小组创造专业、优质的内容。?

3.2树立“翻译”意识,增加科技报道的趣味性

科技新闻报道,既和新闻界跳舞, 又和科学界跳舞。?科学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因此就要求科技报道工作者具有翻译意识,把深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做好翻译科学的工作。

传统科技报道可以止于让公众“易读”,但微媒体背景下,要努力做到让公众“悦读”,其中选题贴近性和报道趣味性最为关键。

首先是创新选题思路,可以改变以往从科学界、科学论文里寻找线索的传统,将新闻事件纳入到视野中来, 使选题具有生活贴近性和科学权威性。?

其次是将报道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少用专业术语,摒弃刻板报道语态,增加人文性。调动图示、音乐、动画等多种手段,力求情节化、故事化、风趣幽默地解读科学,使科技兴趣能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元素。

注释

①梁索平:《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青年文学家》,2013

②http:///wiki/Scientific_American 2013-10-12,《环球科学》是目前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中文版

③http:///

④《科学美国人》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大众化科普杂志,是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它创刊于1845年,目前每月出版,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大众化科普杂志。

⑤Scientific American's Sixty-second Science

⑥融合化定义参考(澳)奎因,(美)费拉克;任锦鸾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⑦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 American 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1期。

⑧用户自制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

⑨Solve pressing science, technological, and policy problems and make innovation happen. Apply your expertise, stretch your creative boundaries, and win cash awards ranging from $5,000 to $1 million — all the while helping advance human progress and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place...http:///openinnovation/

⑩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 American 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1期。

?用户自制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

?Solve pressing science, technological, and policy problems and make innovation happen. Apply your expertise, stretch your creative boundaries, and win cash awards ranging from $5,000 to $1 million — all the while helping advance human progress and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http:///openinnovation/

?SSS源于 “科学美国人”的播客(podcast)60-Second Science。每天一条科技方面新消息,从医药、物理、生物、宇宙,到环保、食品甚至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介绍的科学动向,很多都是最近刊登在国际主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

?SSS源于 “科学美国人”的播客(podcast)60-Second Science。每天一条科技方面新消息,从医药、物理、生物、宇宙,到环保、食品甚至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介绍的科学动向,很多都是最近刊登在国际主要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李华.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张丽,等.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加]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译林出版社,2011.

[5]梁永霞,田宏.Scientific American 的成功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1).

[6]李正伟.对我国科普期刊的启示.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8.

[7]董艳华.新媒体语境下期刊的科技传播研究.南都学坛,2009(5).

[8]郭涛.当前科技报道一些误区及对策.中国记者,2012,2.

[9]王亦军.迷茫中的中国科普期刊.今传媒,2006(10).

[10]田利平.中国特色的科学报道——新闻报道风格探索.科技传播,2009,8.

[11]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6.

[12]喻国明,张佰明.嵌套性——一种关于微博价值本质的探讨(下).新闻与写作,2011,9.

[13]田智辉.论用户制作内容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现代传播,2008(2).

第5篇:新闻播报范文

关键词: 说; 新闻; 转变; 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01-01

一、为什么要“说”新闻

l.“说”新闻的概念

说新闻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主持人用“说”话的形式去描述新闻、表达自己的特质,使客观的新闻和主观的表达融于一体。

2.“说”新闻的产生

“说新闻”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它是在新闻规范播报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人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和个性兼而有之,这就是我对于“说新闻”的定义。

3.“说”新闻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柴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说百性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有句话叫做内容决定形式,“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极好地表现了新闻的这一特性。

二、为什么电视新闻越来越多的采用“说”的方式

1.“说”更具亲和力

说新闻是时代的必然。传统的新闻传播采用“5W线性传播”方式,即灌输式播报,受众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目的日趋多元化,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传播的方式,如获得全国电视百家栏目奖的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以及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长安夜话》栏目,就是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主持人平和、亲切的播报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收视收听率高,社会反响强烈。而那种依附于高高在上宣读式的播讲,自然脱离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难以争取受众的主动关注。而现代电视栏目则放宽了对电视主持人的要求,只要有特点,有个人表达的魅力,那他就完全可能成为一张“名嘴”。电视“说新闻”的产生,揭示了现代美学的一个审美特征,即平民意识。

2.“说”更贴近生活

随着人们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说新闻这种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平实的语调,极好地表现了电视“说”新闻的特性。新闻平民化也将主持人从高高的报告台上送回了鲜活的生活,这就使得说者的对象感清晰准确,更容易把握态度的分寸,便于更加准确的传播信息。也给说者提供了表现生活的语言创作的大舞台,感情就会更加贴近受众,能充分体现平等交流的亲和力,赋予更多人情味的人文关怀。

3.“说”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近年来,应受众的要求和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陕西广播电视台在“说”新闻中下了很大力气,许多新闻不“播”了,改为轻松地“说”着。比如我台都市青春频道开播的《天天晒网》,采用“说”的方式,为观众每天传递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新闻,赢得观众的认可和肯定。但观众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不适或惊异的感觉,仿佛新闻的播送早该这样了。如此现象的发生,说明新闻播音从传统新闻的“播”到民生新闻的“说”的变化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发创造,本已有了你轻松说新闻,我放松看新闻的心理预期。新闻播音人员是顺应了目前广大受众的收视倾向。“说”新闻受欢迎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三、当前“说新闻”存在的误区

1.一味求快

有些人片面认为“语速快”就是说新闻的“重要标志”,播音开始“提速”后,有很多播音员虽然速度上去了,但质量却降低了,忽略了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语气平淡、速度单一、语调平如死水。理论和实践都明确告诉我们,语速的提高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的事情,也并非越快越好,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有科学的态度。没有对新闻价值的深刻把握、没有语言表达的深厚功力,只是一味不管不顾的追求形式、开快车,就成了机械地“蹦字”,不仅听着紧张,而且新闻的信息量非但不会增值反而会大大损耗、影响新闻准确高效的传播。

2.无限夸大口语化

一些人无限夸大“口语化”,把随意调侃的所谓“个性化”当作说新闻的真谛,用日常不经加工的罗嗦结巴的口语混充新闻口语,加上对主持人“个性化”的误解,甚至把“痞子味”十足的粗俗口语当作贴近受众的法宝,这种倾向脱离了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习惯。因此在“说”新闻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为说而说”的形式主义和庸俗化倾向。

3.盲目效仿

一些节目主持人纷纷开始了对“说”新闻的盲目效仿,其中就存在随意化、个人化的误区。不同的播音员有着不同的姿态和语态,人家的秘决未必能成为自己树立形象的技巧,尽量展现生活中自己的风采,顺着节目主题展现真实的自己,便构成了自己主持新闻的不可替代的个性美。

“说” 新闻是为了缩短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通过创作主体将新闻播报方式口语化处理,采用简炼紧凑、富于个性化的消息式语体风格,使受众听来轻松、亲切、自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更加便利,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说新闻在短短几年里已经被人们认可,也有很多说新闻节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优胜劣汰,可以说“说新闻”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是,作为一种节目形态,说新闻仍旧处于尝试阶段,只有传播方式与节目风格相融合,才能展现出节目内在的魅力,只要适合栏目风格,受到观众的认可,就是优势的体现。作为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则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挑战自我。

参考文献:

第6篇:新闻播报范文

现场报道具有以下的传播优势:

一、电视记者与观众当面会晤,直接交谈,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

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 “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 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 现场感、 亲信感、 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第三,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仅负责播报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组织串联整个节目内容:而且遇到突发性事件、事件重大转折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事实时,还要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论、夹叙夹议。

第7篇:新闻播报范文

关键词:广播媒体 气象新闻 拓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频出现,尤其是2013年年初,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之久。复杂多变的气象、气候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议题,也成为百姓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气象新闻作为一种近年被重新发掘、开拓的新闻类型,主要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和变动的事件或信息①。自2003年以来,我国媒体尤其是报纸对气象新闻的报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局面,许多都市报相继开辟气象专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②与报纸媒体相比,广播媒体既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劣势,本文以2012到2013年4月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报道作为考察对象,试图展示广播媒体气象新闻报道近年来的新变化。

一、内容的拓展

1. 报道内涵更宽泛:从直线报道到立体解读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很强,这与广播媒体快速、高效的传播特点很符合,天气预报常常以消息形态出现在广播媒体中。

近几年,天气预报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更添加了包括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登山指数、供暖指数、过敏指数等。近来,PM10、PM2.5等专业概念也开始进入了报道领域。北京市2013年5月10日新修订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增加了霾红色预警,并引入PM2.5作为预警指标之一。过去单一的气象预报正在演变成为一种新闻形式,即气象新闻。

2. 气象新闻报道开辟大规模现场直播模式

近年来,随着预报技术的提高,常态天气情况下,广播媒体可以全天高频率地实时播报当地、当时或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变化或趋势。如北京电台新闻广播目前全天12档《整点快报》栏目全部包括实时气象预报,其中还4次连线气象台气象专家;遇雨雪、沙尘、雷电等突发天气,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各种预警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媒体线性传播的局限,受众能够有多次机会了解气象新闻。

特别是突发天气情况下开辟大规模现场直播模式,突出了广播媒体快速、直接的特点。比如:2012年7月21日,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京城。北京电台交通广播第一时间紧急启动突发应急报道预案,详细介绍暴雨对交管、防汛、民航、路面积水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创纪录地连续直播11.5个小时。直播期间,播出7个录音报道、1个小专题、近70个现场连线报道。在节目中除了绝大部分时间用来传递有效、实用信息之外,还摘取了很多感人的深度报道,比如守井盖的环卫工人,游泳救人的警察,站在水里当标尺的交警,以及为救人牺牲的派出所所长。

2012年11月3日下午,北京2012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降临北京。受暴雪影响,多条高速公路封闭,部分郊区铁路、公交线路停运,特别是积雪较深的京西北地区。北京电台交通广播这次直播20多个小时,发出各类报道150多条,并在直播节目中呼吁1039的士救援车队的出租司机前往机场接送滞留旅客。很多已经收车的出租司机从家里出来,数次往返机场接送客人,场面感人。

北京电台新闻广播也启动了长达近7个小时的暴雪特别直播《迎战入冬首场雪 用爱温暖回家路》。特别关注了京藏高速被困车辆的情况。

由于有了充足的时段保证,广播媒体的雨雪报道中有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情况;有一线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有气象专家对天气的权威解读和合理预测;有旅游景点、蔬菜、机场、绕行线路等服务性信息。这些已经超越了气象新闻原有的概念,对于深层次挖掘气象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大提高了气象节目的服务性和针对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相应需要。而且在时效性上、规模上盖过了纸媒的报道。

二、手段:广播为体、新媒为用

在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受众越来越习惯来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声音和解读。新媒体正在获得远远强过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权。③新媒体工具使用者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信息的第一提供者。在突发天气发生初期,在自我信息来源匮乏的情况下,新媒介、自媒体成了电台快速反应强大的助手,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来及时了解信息、收集观点、弥补信息源的不足。

在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迎战入冬首场雪 用爱温暖回家路》直播进行当中,一位车主发来短信求救:他们一家三口从周六晚上八点开始堵在风雪路上,已有十五个小时没有吃饭,而且年幼的孩子也在车中。接到短信,电台编辑马上和车主联系,把车辆特征、车牌号、具置和电话号码在节目中反复播放,并呼吁附近车辆伸出援手。

“7・21”特大暴雨报道中,Y595列车因大雨停驶,车上有一名乘客突发心脏病急待救援,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记者联系了当时在列车上发微薄求助的乘客,介绍Y595列车情况;此外,望京爱心车队机场义务接送滞留客,微博客提供免费休息房这些鲜活的新闻最初都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

在突发天气新闻直播中充分运用短信、微博功能,尤其是通过很多认证的官方微博,已经成为广播媒体气象新闻报道的一种常态。

新媒体为广播气象新闻注入了活力,电台既成了网络消息的引用者,又成为了权威信息的者,在一定层面上引导了舆论的方向,起到了对来源不明的网络消息的荡涤清源的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真实信息在更广范围内传播。④广播媒体快速、互动的特点,也能够得以最大化发挥。

三、范围:从地域性、实时性扩大为全视角

1. 报道地域扩大

气象新闻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作用人群窄,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所在地区的天气情况;在没有发生的地区,关注度和事件作用效果不明显。然而,2013年新年伊始,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灰霾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且持续数日之久,具有影响区域广、作用周期长、辐射范围未知、受害人群普遍的特征。天气变化不再只影响到某些人、某个区域,它变成了一个公共性话题。⑤这种气象特征,迫使媒体将关注视角从一时一地扩大开来。不仅浓雾影响所及地域的媒体予以充分报道,全国各地的媒体也普遍予以关注和提示。广播媒体自然也不例外,北京市的广播媒体除报道本地区的情况,也报道了各个城市的减排应对措施等。

2. 后续报道和外延新闻得以扩展

以往的天气状况持续周期短,突如其来,具有实时性特征。此外,辐射范围可控,通过应急手段在发生地迅速、有效地控制恶性后果,就不会加剧扩散。这也使得气象报道经常只局限于围绕单纯的气象现象来做文章,对天气过程评估、季节性气候特点分析、年度回顾等很少涉及。本次雾霾天气,因其独具的特征,广播媒体拓宽了报道视野、拓展了报道领域,报道中有对雾霾成因的反思及应对之策、有国外治理的先进经验。气象新闻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天气背后的故事和社会现象,真正体现为公众服务的职能,后续报道和外延新闻得以扩展。

天气变化向来影响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人们对气象新闻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广播媒体在报道气象新闻时,不断拓展报道与思考方式,有助于广播电台今后在类似报道中更凸显专业、职业、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 释

①麦尚文 《塑造新的咨询服务品牌――解读〈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版》,载于《新闻实践》2003年第8期。

②陈文艳 《我国报纸气象新闻报道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③范东升 《拯救报纸》,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第8篇:新闻播报范文

纸价上涨时的应对模式

1,提高订价。为应对纸张成本上涨压力,各地报刊纷纷上调或准备上调零售价格。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必然将成本压力刚性地传导给下游产品。新闻纸市场也莫不如此。面对新闻纸价格的上涨,一些报社选择了报纸提价。处于寡头竞争格局的武汉地区5家市民报,分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经过艰苦谈判,2008年8月6日统一调整价格,将报纸0.5元/份,上调为1元/份,同时订阅价也进行上调。当地一位发行老总介绍,由于调价处于奥运会期间,对于奥运会信息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当地报纸零售市场发行份额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订户这块,各报都在采取措施进行宣传,稳定老订户。

通过达成联合提价的联盟,共同应对新闻纸涨价压力。此前3月10日,南京市场上的4份都市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的零售价集体提高40%至0.7元每份,同时,订阅价格也从每年180元提至每年252元。

提价已成为报纸自救的最直接手段。《南方都市报》,自2007年11月1日起将其深圳市场的零售价从每份1元上调至2元,成为全国最贵的都市报;改版后《财富时报》从以前的2元提高到现在的5元;《经济观察报》也从去年的2元提高到现在的3元。还有《成都商报》也在4月14日宣布零售价格在周四、周五由0.5元调整为1元。

报界人士分析,报纸提价带来的好处并不仅仅是增加收入:由于报纸的提价,能使报纸剔除一些于增加广告无益的“无效发行”,增加“有效发行”的比例。但是由于报纸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寡头市场环境,风险性较大,区域市场反映不一,特别是垄断竞争性市场格局,各媒体面临“囚徒困境”。因此报纸售价的上涨对于各家报社来说是一个艰难抉择,涨价将会承受降低市场认可度,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涨价是报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博弈的结果。

2,转型“瘦身”。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的晚报、都市类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厚报时代的报业赢利模式以严重的成本倒挂为基础:亏损发行,以获取高发行量,吸引更多广告投放。

根据中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报纸印刷成本是0.17~0.22元每印张,即一份4开56版报纸的印刷成本最低为1.19元,发行成本约占报纸售价36%~40%,印刷、发行两项成本即达1.5元左右,大部分都市报的售价却常常为0.5元,净亏损通常在1元以上。以南京《现代快报》为例,该报平均74版,仅纸张和印刷成本近1.8元,而批发价仅为0.3元。一份报纸每天要倒贴1.5元,以每天80-90万的发行量计算,每天发行亏损惊人。

“厚报”的问题还远不止价值与价格倒挂。其带来的间接负作用是成捆的报纸将不经过读者市场而直接被拉进废品收购站,这一负作用也长期为人们所诟病。

随着新闻纸价持续暴涨,受利益驱动,捂报卖废竞成普遍之势。近期纸张价格包括废纸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报纸零售价有时与废纸价格严重倒挂。零售市场上出现摊贩捂报惜售。零售摊主把报纸捂起来当废纸卖,如一份60个版4开报纸,卖废纸的价格在0.6元以上,超过0.5元的零售价。加上报社付给的批零差价,其收益远远高于正常卖一份报纸所得。

在此情况下,减少报纸版面,将极大降低报纸因新闻纸涨价而导致的成本压力,并能减少这种捂报卖废的经济驱动力。

然而,对于报纸“瘦身”举措,目前,市民报采取“瘦身”对策较为常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已开始对集团所属主要报纸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减版减彩,以压缩运营成本。

一些市民报老总认为,在当前新闻纸上涨已成趋势的情况下,报业必须走“瘦身”这条路。同时,在信息海量的今天,人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介手段。报业更不应追求厚报的海量信息供应,报纸“瘦身”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报纸广告经理们有种担心,减少版面,报纸广告的占版率就会提高,报纸内容就会减少,读者就不满意:而提高单位广告面积的价格,以减少广告版面的空间也有限,因为处于买方市场一端的广告主们。报纸的话语权并不强势。

3,联合采购。2006年在新闻纸价格从2005年的高点跌落时,《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与《经济日报》曾经进行过新闻纸的联合采购。这一联合采购甚至影响了北京新闻纸市场的价格,使北京的新闻纸价格有所降低。同年,由华东报协牵头,浙江13家报纸为核心,也计划成立一个联合体,将有16-17万吨的采购规模,浙江绝大多数报社将通过这一联合体团购新闻纸,以降低采购价格。

通过成立采购联合体。整个联合体与纸厂谈判,在价格博弈过程中取得价格优势,联合采购实现后,可以用集体的力量监督纸厂,起到稳定新闻纸的价格作用。

还有一些报社成立专门部门进行纸张等耗材的经营,目的也是试图以规模采购获得议价可能。北京青年报社2001年就成立了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北青物流承担了北京青年报社的印刷服务并作为独立的企业与造纸厂和印刷厂发生交易,并以此吸引了一些北京青年报社以外的客户,联合起来与纸厂议价。

但这种联合采购的方式取得价格优势往往只能在新闻纸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比如2006年的新闻纸价格低谷。而在2005年或者是今年以来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下,“团购”的压价作用将很难实现。

由于目前国内纸厂因缺少原材料,不能开足马力生产。新闻纸生产商的生产都没有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排在报社紧迫问题第一位的是确保供应,保证出报,价格则被放在其次。

4,期货合约。一些报社采用类似于期货合约的形式应对新闻纸价格的波浪型涨跌。广西日报社在新闻纸处于低点位置时与纸厂签订期货合同,约定在合同期限内厂家以某个价格供货,由此应对新闻纸的涨价。但是,在新闻纸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下,也有一些纸厂不遵守合同约定,又必须进行协商督促。

面对波动时的应对策略

1,建立库存。由于新闻纸对于平面媒体来说。属于战略性生产资料,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应对,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未雨绸缪,加强市场监测和对策研究,树立风险意识。首要的就是实施库存战略。目前,国内一些报社即采取了这种战略。根据对新闻纸价格大致遵循涨久必跌,跌久必涨的波浪型市场规律,一些报业经营者纸价低靡时大量购进,在纸价高涨时

再拿出来使用。中央电视台在上世纪90年资数千万元为中国电视报社建成一个能存储5万吨左右新闻纸的纸库,最多时可以提供《中国电视报》两年的用纸量。目前该报社的库存纸量至少能用到2008年底,而这批纸是2007年纸价跌至低点时购进的。

由于现在供不应求的新闻纸市场现状,不可能采用赊欠的方式,大量的库存就必须首先支付大笔现金,一个中等规模的报社一年所需3万吨新闻纸,上亿元的资金,这就需要决策者有着超前眼光和足够魄力来实施推动。

2,资本运作。目前,国内纸业上市公司,在国家对一些纸厂实施关停并转之后,必然出现需求增加,规模扩张,业绩上升态势。报业集团可通过购入股票,成为大股东,通过董事会取得经营定价的发言权,或者通过参股纸业,以纸业利润补亏报业成本上升。通过资本运作形式破解新闻纸涨价困境。尚缺乏现实案例,但值得业界研究与尝试。

3,调整结构。目前,我国报业多为报业集团或传媒集团,报纸产业在其中处于经济支柱的地位。但是新闻纸涨价带来了利润增长的困难,必然促使各集团寻求新的对策和出路。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新闻纸涨价的形势下,该集团实行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策略,调整结构,顶住成本压力,继续扩大《杭州日报》和《都市快报》的领先优势,同时重点发展三类:一是《每日商报》(杭州唯一一张大众经济消费类报纸);二是《都市周报》(截至今年5月已完成浙江8个城市的布局工作);三是所属县市区域报。第三,将互联网作为投资方向,加大投入。目前该集团正计划引入风险投资和民营资本,以打造全省最大的社区消费网络。同时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之上。为每张报纸建立各自的品牌网站,并实现新闻的滚动播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坚持实行“一主两翼”的媒体战略,不断壮大报业群,壮大期刊方阵,拓展电子网络媒体。上半年。不仅购并了一家报纸。而且与国内腾讯公司合作,成立第三家网站“腾讯・大楚网”,还极力延伸产业链,拓展报业经济,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印务企业拓展、对老采编大楼进行改扩建、房产实业开发等,形成多个利润中心。

第9篇:新闻播报范文

关键词: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新闻;传播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68-04

席卷全球的美国华尔街风暴牵动着全世界人的神经,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然而,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却利用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脱颖而出,成为危机中的大赢家。通过对这次危机全方位的剖析和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成功地获得了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这期节目的播出赞赏有加。罗兰贝格公司中国区总裁程博利先生高度赞扬了经济频道推出的大型直播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认为非常深刻,非常及时。摩根大通中国区总裁李小加认为,经济频道的直播报道,是国内最深刻的关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报道,全面、客观,分析准确、权威,令人信服。本文就该节目在新闻策划、报道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

一、“直击华尔街风暴”新闻策划分析

像“直击华尔街风暴”这种历时4个月,前后共播出73期的大规模电视深度报道,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新闻策划。因此,分析首先从该节目在新闻策划上的特点开始。

1、审时度势,主动出击。新闻报道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播出时机。时机的选择对新闻策划的成败至关重要。此次“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报道推出的时机非常成功。

2008年9月14日,美国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158年的历史就此终结;有94年历史之久的美国另一家投资银行美林证券,也在同一天宣布,将以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和雷曼兄弟一样,这家“百年老店”也将不复存在;世界第三大金融机构、全美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也传来濒于崩溃的信号。这些消息震惊了整条华尔街,也震动了全球的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媒体用醒目的标题――“危情华尔街”对此次的金融巨变进行了报道。2008年9月16日,CCTV-2在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推出题为“直面‘华尔街风暴”’的深度报道,及时报道了在过去3天中国传统中秋节期间,发生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巨变。此外,这期节目还迅速采访了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在中国的代表处,调查这次危机对这些投行在中国业务的影响。请专家分析这次危机对中国的股市、金融业、经济以及财政和金融政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报道及时深入。之后,从2008年9月20日开始,CCTV-2就以“直击华尔街风暴”为标题,持续推出了72期特别策划报道,对这次危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大规模报道。

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以雷曼兄弟破产这样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及时推出资讯与深度相结合的专业电视财经新闻报道,是此次“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策划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因为,具有158年历史的美国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新阶段,或许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最。危机发生后,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都想知道这次金融海啸为什么会发生?它的破坏力有多大?它的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它对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太多太多的疑问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人们急需有人对他们的疑问作出专业性的解答。“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策划,无疑迎合了广大观众这样的需求。“正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说,我们的节目最早发出雷曼倒掉的警示,最先解释清楚了美国政府注资并非金融机构国有化,提醒中国不能因金融危机而止步海外投资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内容,不仅具有前瞻性,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这样的新闻报道能获得观众极大的关注,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

此外,由于2008年9月13日、14日和15日是中秋假期,很多中国观众还在度假。而且,在这3天中国股市休市,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对股市的冲击,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在假期后的第一天就及时推出相关的策划报道,既迎合了观众时间上的要求,又可以在16日观察金融风暴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持续传播,“培养”观众的危机意识。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主观环境”亦即人们的现实观,它是人们现实行为的依据。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而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务、重要的事务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务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直击华尔街风暴”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12月30日,历时4个月,前后共计73期节目。它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产生的影响、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对全球金融和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投资产生的影响,以及全球抗击金融危机的手段和效果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这次危机。在满足了观众全方位了解这次金融危机需求的同时,也塑造着观众对这次金融风暴和现实世界经济环境的认识,培养了观众的“危机意识”。此外,“直击华尔街风暴”还与CCTV-2《中国财经报道》和《对话》栏目推出的专题节目“华尔街风云”、“华尔街这些事”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了更加叠加的信息冲击力。成功的节目策划和上百位专家的智慧,构成了该节目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因此,有评论称:“‘直击华尔街风暴’将这场危机当成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深层次运行规律、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长经济知识的课堂。节目全方位展示各种视角,提供大量的经济学知识,让参与节目的各方和观众一起,共同深化对这场危机的认识,共同提高把握重大经济问题的能力。”

3、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根据议题设置理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

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各个问题确定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想的目的。

“直击华尔街风暴”在议题设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它及时大规模地深入报道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每晚准时通过该节目,了解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发展状况和专家从各个方面的解读。其次,在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和认识这次金融风暴这一点上,“直击华尔街风暴”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的作用。比如在中国企业要不要“抄底”华尔街这个问题上,2008年10月6日的节目通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教授的分析指出,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好机会,中国经济30年来,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融入全球化。走出去关键在于投资方向是什么,门不能走错。现在走出去,按照有些人的建议,投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不成熟:第一,美国次贷危机没有见底。和美国经济学家谈,他们都说我希望我知道,实际他们不知道,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去这个无底洞肯定不行。第二,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做好职业经理的人才储备。小股现在买也吃亏,所以走出去的主要含义,就是参与或者收购,或者投资于国外的资源型企业,解决中国实体的能源供给问题”。通过专家中立、客观和专业的分析,将观众的结论自然地引向总理的一句话: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全世界最大的贡献。此外,“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还通过其他期的策划,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10月15日节目)。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0月17日节目),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等许多方面来。为观众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巧妙地安排了金融风暴中观众思考问题的重要性的次序。

二、“直击华尔街风暴”报道方式的特点分析

在报道方式上,“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策划节目,突出了电视财经新闻节目的一些显著特点。

1、专业性、权威性。财经类报道是专业性强、知识密集型的报道。财经报道的专业性体现在要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分析各种因素对宏观经济、中观产业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深刻剖析影响经济发展形势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观众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今后的投资决策和理性消费提供重要的参考。

“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报道很好地体现了财经报道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首先,从专业性上来看,节目所请的嘉宾或采访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内的重量级专家,他们观点的专业性毫无疑义。而且,从他们对形势的判断和分析来看,也证明了他们的专业水准和专业眼光。以2008年9月16日的节目为例,当日,受国家减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个利好消息的影响,沪深两市中的房地产股票全线逆市飘红,而银行板块全线下挫,跌幅高达9.61%。但节目采访中的专家就及时指出,当日银行股和房地产股的表现都是明显的过激反应,因为从长远来看,减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而房地产股票的走强是暂时的,因为决定房地产真正走向的是供需关系。果然,后面股市的发展变化证实了专家见解的正确性。其次,从权威性来看,83位嘉宾和其他采访对象几乎都是国内外各领域内的重量级人物。我们随意列举几位的头衔和身份就可以看出这个节目的权威性特点,如美国财长保尔森,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英国施罗德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生,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道琼斯原CEO麦健陆。这些专家和业界精英的观点和分析大大增强了这个节目的权威性。

2、资讯与深度分析相结合。“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策划,每次在节目开头都会及时播出国内外当天或当时发生的重要财经资讯,满足人们及时了解事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节目中也时常穿插连线报道的形式,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和时效性。在此基础上,节目的重点就是主持人和专家就金融风暴和这些重要的资讯当中所蕴含的财经信息进行解读,分析金融风暴和这些资讯当中的哪些因素会对今后的经济走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2008年10月26日节目中,在报道完周小川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做关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报告后,就报告当中提到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时采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费达瀚,倾听他对金融风暴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的见解。这种资讯加深度分析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财经报道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因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而缺乏经济知识的普通观众对各种现象的发生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没有概念的。在报道完资讯后,及时对资讯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解读,为观众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3、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在报道方式上,“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报道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很多期报道虽然以国际经济形势和变化为主要报道内容,但最后的落脚点都在国内。由于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其影响遍及全球各地,因此要报道好这样一个重大的事件,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从9月16日最早发出雷曼兄弟破产的警示到“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到底如何发生”、“美国政府救市为何遭到国会质疑”、“亚洲实体经济受到美国金融风暴影响的程度”、“贸易保护抬头但不会泛滥”等节目,都是在全球的框架内来分析这次金融风暴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全球的金融和经济秩序可能会有的变化。此次“直击华尔街风暴”的报道打破了在全球重大经济事件中,只有欧、美、日等小部分国家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垄断局面。和讯网投资资讯部总监王正鹏认为,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报道来看,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在美国金融危机这一重大事件中,发出了亚洲声音。

而且,“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节目还注重加强经济报道的指导性、实用功能,将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的部位作为报道重点,将搞好国内经济作为报道的落脚点。比如说,节目请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等人士,介绍中国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客观分析了中国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损失。同时强调,由于此前几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金融业稳健开放的政策,中国金融业总体健康。这些内容既为国内各方面防范危机提供了预警信息,也为大家正确了解中国经济状况,提供了非常权威的信息,引导了舆论,提振了信心。此外,该节目还多次分析了这次金融风暴对中国股市、中国房地产、中国汽车业和中国出口等方面的影响。在每一次的分析中,在最后都会把中心落到这次危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百姓的影响上来,起到了“ccTV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媒体责任”。

三、结语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最最普通的观众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高度关注经济报道。这就是央视经济频道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的影响力,它肯定是经济频道在2008年里程碑式的力作,并会在业界引来关注与思考……”。该节目播出一个月之后,引来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华工商时报》等40多家媒体纷纷介绍这个节目。《香港大公报》、《欧洲时报》、《美国侨报》、《加拿大环球华报》也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其中《美国华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还为特别节目撰写了观后评论。此外,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中新网、腾讯网都在显著位置开设专题,予以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等也进行了关注。一期经济类的电视节目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经验确实值得业界和学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为中国电视今后的发展壮大留下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曾静婕,金融危机下:央视经济频道节目受追捧[N],中国商报,2008―10―31

[2]于都,有经济大事,看央视经济频道[N],中华新闻报,2008―10-28

[3]龙吴,全球经济事件中的中国声音[N],中国经济时报,2008―10-2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