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土木大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大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木大专业论文

第1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我国从2001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开始,各高校才陆续开设专业英语课,因此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改革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

一、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外语不够重视,兴趣不足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各大高校课时安排一般较少,如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英语课时减至16学时,远远不及基础英语大一、二每学期32学时。任课教师认为通过前两年的基础强化训练学生的基础英语已经过关,学习效果更多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和课下态度,所以并不重视专业外语的教学方法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则认为这样的一门16学时的课程,与专业知识相关性不大,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等专业课程才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2、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土木工程教材内容的一般形式是在阅读材料后面列出专业词汇,仅有对照的中英文,生单词没有音标,也没有其他的相关解释,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能全面领会。可能是出于教材在土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考虑,编排方面过于注重内容全面性和系统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这些对专业基础薄弱、英语水平有限的大三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困难,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

3、教学模式单一,影响学习积极性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的是传统英语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三单”模式――即教学形式的单调性、教学行为的单向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单一性。[2]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学时有限,课堂上老师一般注重于专业词汇的讲解和课文中长难句英译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听力和专业概念汉译英的训练,课堂讲解枯燥,氛围沉闷,学生认真听课的热情也不高。严重地影响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4、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本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择;二是从基础英语教师队伍中抽调。基础英语老师具有扎实的听说读书译等方面的基本功,丰富的英语课堂教学经验,但是一般欠缺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其在教学中表现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翻译用词的准确表述的不足。而将专业课教师任作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授课老师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基础英语的听说读方面的水平不合格,与科班毕业的英语教师相比存在口语不标准、听力跟不上、发音不规范,不熟悉英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很难在教学上完全发挥专业英语课本的知识内容。此外,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流动性较大,这些也严重影响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存在弊端,不能客观反映学习效果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注重英语应用的课程,它的实际价值主要体现在专业外文阅读、专业知识交流等日常应用中,仅从一次考试卷面成绩来评价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掌握情况已然不能适应现代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人门阶段、适应阶段和提高阶段。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初级入门阶段,在基础英语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意识的涉入一些工程中常用的专业英语,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早期渗透。(2)在适应阶段,除了课本上的专业文章或期刊上的专业文献以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工程活动与交流中经常遇到的文体的英文书写格式,增强其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3)在提高阶段,结合学生当前已学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课堂上介绍一些关于国外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或论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全方位的考察评估任课教师的基础英语水平(包括听说读写译方面)和专业知识,实行竞聘择优上岗;考虑到专业英语对师资的要求较高,在年度考核时加大专业英语的权重系数,促进任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主动性。(2)在上岗前,对通过竞聘的专业英语教师进行基础英语的强化培训,重点培训英语听说读的能力以提高英语综合水平;教学期间也要定期地进行培训,使教师基础英语水平逐步提高。(3)邀请知名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专家不定期举办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方面的讲座,认识到英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改进专业外语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构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

专业英语实践性很强,从传统的“生词介绍语法解析文句翻译”授课形式,转化为“理论授课+实践应用”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3]

(1)在理论授课阶段,主要教学任务为专业词汇讲解、科技语句表达方式教学以及专业文献快速阅读理解。(2)在实践环节阶段,主要教学任务为通过多个专题实例教学,开展英文文献的检索、收集与整理以及科研与工程应用中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讲授。掌握科研交流中摘要和各种信件的表达方式,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

4、细化考核评定方法

课程考核评定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5]专业英语重在实践应用,应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常规的以句子和段落翻译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法仅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在成绩评定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从学生平时课堂出勤、课堂口语表达、语法解析、长难句翻译、PPT专题汇报、课后作业、撰写英文摘要和小论文以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过程进行考核,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定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晓丽,姚建忠,谷秀兰.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消费导刊,2009(1)195-195.

[2] 张丽娟, 查珑珑.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高教论坛,2005(6)131-132.

[3] 戴俊,刘存中.土木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2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倦怠;教学改革

倦怠,是一种丧失动力、无聊、缺少兴致的心理状态。倦怠感的症状表现为: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所接触的对象没有耐心,不柔和,态度恶劣;对所从事的事情没有成就感,自我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打算有逃避行为。学习倦怠,是一种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普遍行为,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间接影响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良性互动。学者们就学习倦怠的特点、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以及应对学习倦怠的策略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笔者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虽然没有迟到早退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打盹、发微薄、做其它课程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了探析。

一、专业英语学习倦怠成因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熟悉专业词汇、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科技文体以及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以满足扩大对外经济与学术交流,把我国土木工程推向国际市场。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然而,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存在学习倦怠问题。

专业英语学习功利化。多数同学放弃了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认为专业英语学习既不能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又不能扩大专业知识视野,抱着打酱油的态度应付课堂学习,背诵专业词汇,学习语篇分析做不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选择性的学习与课程考试相关的内容,认为只要做好课堂笔记就万事大吉。这种功利化学习的行为偏离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初衷,应试学习和被动学习使学生不能掌握专业英语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短平快的学习方式。工科学生在大学阶段往往课程设计多,专业课作业多,而日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可支配的时间较少,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倾向于短平快的学习方式,重视词汇背诵,忽略文献阅读。即使是老师布置的课外翻译作业,多采用网上在线翻译应付了事,对文献翻译的基本要求考虑较少,做不到忠实原文、术语统一、行文通顺。课下的答疑时间不是向老师讨教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而是希望老师透露考试中的重点和焦点。多数学生存在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考前通过复印同学的课堂笔记和历年的考试样卷,认为这样就能通过专业英语考核。其实,虽然专业英语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但是考试内容却是丰富多样的,词汇英汉互译、段落英汉互译、参考文献写法、语篇理解在试卷中均占有不同比重,平时没有良好的语言积累,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很被动。

教材内容枯燥,语言输入形式单调。专业英语的内容多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学术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篇幅较长,课与课之间跨度很大,缺乏连贯性,而且教材内容多为二十世纪美国或欧洲的设计理论或建设成就,时代感不强,从时间或空间上学生感觉过于遥远。由于教材内容的冗长枯燥,把专业英语当成精度课还是泛读课,这个问题困扰了好多教师。如果只是讲解生词、句子、段落、篇章,将导致教学进度慢,超出教学计划的要求,而教师也并非有好的教学效能感;如果给学生放映一些科普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从宏伟的建设成就中感受土木工程学科的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输入形式形象、多样、生动、灵活、立体感强,能够达到图、文、声、像的有机结合,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往往无法寻找到合适的教辅光盘和影视光盘,直接导致教师的备课成本增加。

备课形式单一,课堂互动效果差。由于专业英语课程仍然是一门语言课,多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划分为词汇讲解、语法分析、段落翻译训练等版块,然后通过查询参考书或其他教材,采用填空的形式把一个个知识点放入相应的版块,这种点状备课形式虽然可以完成教学计划要求,但是课堂互动效果差,学生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评价: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的教学手段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变点状备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将相邻课的内容贯通起来,形成线型的教学思路。升级备课形式,将知识点从教师的“口”流入学生的“耳”,并从学生的“口”所反馈的信息记在教师的“心”中,也就是说,备课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让知识点“飞”起来,如何让教学活动更好的动起来。另外,点状备课和线型备课也有局限性,仅仅局限于现有教材和课堂内容,无法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无法感受到专业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景,会感觉到学无所用,“心中虽有伯仲志,怎奈无有报效门”。教师备课过程中应考虑设置情景式教学内容,比如模拟招投标现场,比如设置工程技术国际交流会,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缓解专业英语学习倦怠的对策

虽然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但可以提示学生和教师去探寻问题出现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快速摆脱困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专业英语,目的不只是了解专业英语中的一些词汇或语法规则,而是掌握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增强自己的语用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就是要求学生摒弃学无所用的功利化思想,放弃思想懒惰和行为懒惰,抛弃客观环境不利于主观能动学习的借口。从学生方面,通过阅读翻译自己所熟知并感兴趣的科技论文或行业规范来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将别人总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复制到自己身上,相信天道酬勤,那么你的努力和坚持将使你走上正确的专业英语学习道路。从教师方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情景式教学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听讲状态,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使师生间的“情”在布设好的“境”中有效的交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细心思考个中道理,就能发现说的就是“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好学。另外,任务式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强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各种技能。为了提高学生语篇分析能力,对于段落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在15分钟内快速阅读文章并写出长度为100个左右单词的英文摘要,并附上3-5个关键词。学生在前两次的锻炼中不得要领,上交的英文摘要要么不够简洁,要么没要表达出主旨思想,要么时态语态不对,通过点评英文摘要的写作特点和多次训练,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英文摘要的写法。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形式。现代教学应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等多元特征。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分两个学期进行,学时为40课时。解决学时短与篇幅长之间的矛盾,需要引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和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式、合作式和探索性的学习,引导学生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革新,需要教师实施“四个明确”的教学标准,首先,教学主题及形式明确;其次,重、难点明确;再次,学习指导策略明确;最后,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明确。下面以教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第4课“Tall Building”为例,说明我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整合方法。因为大三学生还没有学习《高层建筑设计》这门课,对高层建筑中的结构体系术语还很生疏,因此,预先接触并认识结构体系非常必要,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为高层钢结构,一组为高层混凝土结构,然后根据高层结构体系不同将每个大组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找关于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成束筒结构、应力蒙皮筒结构等的代表性建筑,搜集建筑地点、建筑体量、建筑构造、结构特点等相关信息,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中英文版PPT或Flash,然后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汉语翻译的形式来向其他同学汇报。如果学生对各体系结构特点存在理解困难,通过QQ群向我反映,然后由我来及时答疑解惑。课堂汇报需要重点介绍结构体系中横向承重体系、竖向承重体系的相互连接方式。最后通过教师打分和小组打分确定各小组的成绩,具体打分标准主要考虑课件制作是否图文并茂、中文介绍是否浅显易懂、英文介绍是否清晰流利。通过本次课堂实践,发现学生乐于利用互联网来下载资料,善于以聊天的形式向老师交流问题,敢于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习。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专业英语课通常由本专业青年教师担任,教师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青年教师因为从事课堂教学时间不长,教学规律不熟悉、教学内容不熟练、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长期以来,教研室活动的形式不外乎互相听课,或参加教学竞赛等,形式单调,往往受到时间、场所制约,而且听课教师有时非专业所长或碍于情面,很少认真评课,这种只“听”不“评”的教研活动对青年教师帮助不大。说课是一个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组织等的综合反映,无形中会促使教师主动学习、详细备课、改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因此可以将说课比赛作为教研室常规教研形式,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提供信息平台。专业英语课是一门语言教学,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复杂句翻译技巧以及教学语言的规范性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多参加外语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达到“择善而从,见贤思齐”的目的。

三、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同时兼具专业性和语言性的特点,反思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懈怠的不良现象,对提高教学质量不无裨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需要通过说课及观摩课等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应转变“以我为主”的教学模式,扮演好“向导”角色,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教学资源,采用情景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等组合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学生也应该摒弃懒惰行为和功利化思想,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第3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开始准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这表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增加等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对口。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中,未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

(3)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使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4)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实践能力较弱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5)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较大。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而且该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育、企业实习经历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如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王煊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付志霞等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的研究,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杨太华等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针对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详细介绍该校的系列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进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管理领域的工程师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大类课程体系。根据“卓越计划”要求以及目前专业就业状况,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2013年,根据“卓越计划”要求,该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施工课程从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工程测量学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另一方面,为了配合“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原定于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整到第五或第六学期,从制度上为推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以往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教学计划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工程测量学课程实习逐步从练习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学校在2013年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结构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信息管理课程实验。已有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两轮循环,这一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2013年的测量实习中,2011级学生成功完成了实测校园平面图、计算占地面积的任务。学生们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特别大,这种结合实际任务的实习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以论文为主,做工程设计的较少。2009年的系列教改中,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比重,最终达到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目标,并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多样性以及广度、深度等方面提高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这项改革对论文写作、排版等也提出严格要求,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排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级就有较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连年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6届毕业生中选做工程设计的人数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是历届人数最多的。选题内容涵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编制、可行性分析等,选题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学生对此一致反映收获特别大。

(3)强化实习环节,重视企业学习经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在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争取最好的实习效果,满足“卓越计划”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在施工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经交谈、实习报告等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其效果非常好。2014年,2011级学生第七学期课程较少,就安排系统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学生既能学到工程实践知识,又可以对自身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加种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两年该专业学生积极参赛,主要获奖情况如下:2013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2011级学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辽宁省一、二、三等奖:4人首次参加2014年辽宁省建设类院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本科组)大赛,获团体二等奖,5人参加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二等奖;3人承担2014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目前进展顺利。

(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ABET(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EC2000认证标准,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11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5)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专业的工作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团体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摒弃“60分万岁”等混学位的思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旗帜,争当未来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卓越工程师。

(四)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联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立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的联动衔接机制,缩短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距离非常迫切。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注册工程造价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很多课程都与认证考试有密切联系。注重执业教育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这次教改的内容之一。笔者讲授的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论等多门课程内容都与资格考试相关。在授课时常常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提前为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入注册考试相关信息,介绍对口执业资格考试种类、科目、具体考试内容与课内科目内容的关系等,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考试模拟题,这些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爆破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五)基于“卓越计划”要求建设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改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

三、结语

第4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公路监理,工程监理,监理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来我国将公路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公路工程的监理更是备受关注。为了适应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确保公路工程建设速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引入工程监理制度。本文将结合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分析我国公路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1 公路工程监理的作用

公路工程监理制度是以国际通用FIDIC土木工程合同为基础,建立起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了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参建各方的责权利更为合理、明确,有利于建设各方增强合同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二是突破建设单位“自编、自导、自演”的小生产管理方式的局限,有利于积累经验,促进建设项目管理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式转变。由于工程监理制度的引入,开始在制度上建立起一种比较科学的制约机制,工程管理逐步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信合同、守程序、讲科学的依法管理的方向过渡。论文格式,工程监理。。论文格式,工程监理。。公路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正不断完善,水平也不断提高,对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公路建设质量的稳步提高正说明了这一点。

2 加强监理机构的自身建设

2.1 建立监理组织,明确监理职责

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理组织机构,才能有效地开展监理工作。这需要有监理办公地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监理工作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及物资。制订完善监理岗位制度,明确监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根据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尤其施工工作的重点部位如路基土石方、桥涵构造物、路面各结构层等更要精心准备。切实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以便对每道工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健全的组织与制度才能避免因出现工作混乱,职责不清而监理影响工作效率。

2.2 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实行监理行业准入制度以来,我国监理队伍的相应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整体素质而言,仍然还不能适应监理市场的需要。一方面现有的监理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从不同的专业转换而来,多数来自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建设管理部门、大专院校或其他下岗单位的转行或退休的监理人员,缺乏现场实践经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社会阅历以及知识结构不等,面对新型的监理工作而言,其智能结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能完全适应监理工作的人员不多;而现代监理工作需要既有专业之长,同时又要懂法律法规、懂经济合同、懂管理、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监理人员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够等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时,才去了解它,学习它,这样就搞不好监控,工作陷于被动。如何由单一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复合型人才,如何跟上或超前于建筑市场的发展,这是摆在每个监理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也是项目总监和监理工程师必须过的关口。首先要向书本学习,尽快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合同和相近相邻专业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从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

3 监理工作的“三个控制”

3.1 工程质量控制是关键

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规定了工程的质量标准,而合同条款则是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中注明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允许偏差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对原材料和施工过程控制好。论文格式,工程监理。。因此要根据质量控制的依据和要求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进场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一旦发现不合格就要拒绝其进场或拒绝其使用,将影响质量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全过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全过程监理是对某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对工程准备阶段的控制,如测量成果的复核,试验数据的审批,施工工艺的慎重推敲等;事中控制是指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如突发事件的处理、人为因素的监督等;事后控制是指对工程结束后质量的控制。现场监督是监理监控的重要措施,现场监督主要通过巡视和旁站来完成。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巡视、旁站、抽样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承包商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质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便充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而对于每一次巡视检查的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在监理日志上,以便随时查找有关工程资料,及时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做出综合评定。

3.2 工程进度控制

工期安排的合理性,应符合合同工期的要求、关键施工工序的阶段性控制和材料设备的进场计划,避免或减少天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为工期留有一定的余地。工程的工期在合同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同时工程能否按期竣工涉及到业主和承包商的重大利益,因此监理工程师要根据合同严格控制施工工期。控制施工工期办法是由施工单位编制可行的施工计划来完成的,但是还会受一些外界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这样监理在控制进度计划时首先要考虑到影响施工单位的不利因素,把这些不利因素一一找出,并将其分析后逐步去解决,引导施工单位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真正有效地控制好施工工期。论文格式,工程监理。。监理工程师发现工程现场的组织安排、施工顺序、人员设备对工程有较大的影响时,有必要建议业主要求施工单位做出计划调整,以符合施工需要。

3.3 工程费用控制

费用的管理是与工程质量和进度相辅相成的,都是工程监理的基本手段和环节。只有质量合格的已完工程才能计量支付,因此工程质量是费用支付的基础,而进度是计量支付的保障。论文格式,工程监理。。因而在进行质量和进度控制的同时也要对费用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费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计量支付来实现的,合理的计量支付有助于工程的管理,但必须防止两种倾向的发生:一是超前支付,它容易造成业主的资金紧张,更容易造成承包商的依赖思想,不愿更多地投入;二是滞后支付,它容易造成承包商的资金紧张,甚至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另外,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的优化设计,可以为业主节省费用;合理的变更设计,可以使业主的有限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4 结束语

工程监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到公路工程建设质量优劣的关键。我们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工程监理工作对公路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的重要作用。论文格式,工程监理。。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有效组织结构来实施监理工作,同时需要有专业的监理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作为工作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第5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课程 教学体系 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9.51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1Z10);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SGH10325);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选科研项目(ZK11-01)。

引 言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院校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其培养目标计划和考试大纲中,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对本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课程数量以及考试形式都作具体规定。

应用科技大学明显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业实习;教育形式有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2012年7月至8月期间,笔者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就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相关情况进行研修学习,现将研修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情况简介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坐落于德国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多瑙河及空气清新的巴伐利亚大森林之间。州首府为慕尼黑,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巴伐利亚州还拥有26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3个大型研究机构、11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成立之初只有学生90余人,目前拥有在校生4800余人。该校位于下拜恩地区的代根多夫市,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该大学主要有以下行政机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职业服务中心、学生管理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人事部、国际办公室、IT项目管理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术转让中心、应用研究学院等部门。[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设有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企业经济学与经济信息系、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系、自然科学及工业工程系、机械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系等5个院系,14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继续教育专业。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国际管理、经济信息学、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组成,每个专业学习7个学期,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大,国际管理专业采用英语教学(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外学习2个学期,可得到双方大学的学位),旅游管理专业分5个专业方向(比如旅游管理、旅游健康管理等),学生可从五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三个进行专业学习;还有经济信息管理、战略与国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硕士专业,其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开设业务流程管理与研发、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与IT信息管理等)、IT系统工程、经济信息工程等课程,该专业主要是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继续教育,战略与国际管理专业学习需10个学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合办。工商管理系部是学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学生。为了适应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或研究领域:如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管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等学科。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及科技园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有嵌入式系统、信息技术、过程控制、机械数控加工、高精密测量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同时还拥有8个科技园区,该园区都属于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研究学院管理,园区一般设置在校外。整个园区的科技研究、建筑和设备建设资金主要是高校、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资金组成的,政府主要提供工业用地。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个学期,每个学期30个学分;第1-3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4-5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6-7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其中在第6-7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也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

以前德国的教育有传统的大学学士和专科学士之分,现在经过学制体制改革后,没有具体学士的区别。其中硕士有两种:高等技术培训学院培养应用型硕士和大学培养研究型硕士。欧盟鼓励学生在国外学习,政府对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有专门的财政补贴,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学习可以在德国国内相关企业,也可以在外国进行学习。

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

1.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2.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组合型、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国外实习为载体。

3.学分制的对比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学分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分制,目前没有真正实行,对于外语、计算机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获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要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按学分制和学生学习过程来划分阶段。期末考试环节的设置和毕业答辩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方式较为相似。

参考文献:

[1]http://hs-deggendorf.de/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学计划.

[2]梅创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3]朱方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第6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工程测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本文分析了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前言

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仅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马西斯教授指出:“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的陆地测量,和不属于法定测量的应用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我国工程测量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化”和“十六字”,所谓“四化”是:工程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其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十六字”是:连续、动态、遥测、实时、精确、可靠、快速、简便。

2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现状

2.1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三角网已被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所替代;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2.2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GPS技术。随着D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AS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历来就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和GEOMAP系统的出现,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成效显著。由于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国外研究成功的数字化测绘系统不适合国情,难以推广应用,只有依靠自己研究开发。1987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国内首先完成了“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系统”(即DGJ)的软件开发,并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被建设部列为第一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在80多个城市及工程测量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又有十几个大专院校、仪器公司和工程测量单位,先后开发和研制出多个类似的数字测图系统软件。

2.4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城市和工程测绘领域中得以应用,由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的研制生产,结合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能够提供完全的、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不仅不需要接触物体,而且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具有测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种繁多等特点。在城市和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公路、铁路以及长距离通讯和电力选线、描述被测物体状态、建筑物变形监测、文物保护和医学上异物定位中都起到了一般测量难以起到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出现,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该技术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程勘察单位得以引进和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是进行城市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与更新以及大型工程勘测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它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成果。目前,我国有100多个城市或工测单位利用航测技术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最大比例尺为1/500。采用的仪器除利用高精度的模拟测图仪和解析测图仪成图方法外,还用立体坐标测图仪与微机连接进行数据采集,经微机数据处理输入绘图机自动绘图。

3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

展望21世纪,工程测量将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使三维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第7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高校 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规范

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具有法律意识的人,因为他能为我们提供正面的东西,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仅仅只是一种义务,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法律意识却是需要在一个特定是时间段,由环境等因素去塑造,一旦塑造,变渐渐成型,慢慢朝一个方向发展。在高校校园的环境里,正是培养这个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好时机。知识产权公共课程应当从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提升为全国所有非知识产权专业全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限选课程以至必修课程。并要针对当前知识产权的焦点、热点问题,组织国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例如,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面向同济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科技法;面向法律系开设的课程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面向艺术设计系开设的课程是专利法;面向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课程是知识产权法;面向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是知识产权法。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一)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重要前提

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仅仅只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顺畅和高效与师生的文明礼仪谦让,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展和塑造了人的内心和谐文明,以人为本,注重了个人对整体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整体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校园存在的前提,在建设和谐文明校园中,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而我们不断加强学生和教师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必然要努力加快他们的申请专利。所以,在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时代要求下,我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力度和关注程度,必然影响着我们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成就,是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重要前提。

各高校都致力于发展自身的校园和谐文明环境,大力的开展和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促进校园和谐文明进步的活动,并在各高校之间加强交流,借鉴重要经验措施,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注重发展自身的校园氛围,把学生作为展示自身成果的重要环节。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在我们建设和谐文明校园中的重要性,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更是其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精髓的重要体现

高校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其素质的塑造。一个技能过硬素质平庸的人才,固然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推力,却无法将他的贡献不断扩大和发展,而一个技能过硬素质优秀的人才,必然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无限的推力和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大学给了他们多么高超的学识和技能,倘若他们在现在和将来不能以诚信塑造自我,就无法在人群中树立起值得信任的人格形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更应该注重对人才的知识产权法律的培训,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类型,而不是目光短浅,只是现实需求。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在有技能的基础上,加上有素质,在培养过程的开拓新思路,重视全方位的培养塑造,体现所培养人才的全新的精髓实质。

高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下,知识产权保护是势在必行,当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当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不能及时地诉诸于法律途径,使得自己的成果反而成为了他人的,特别像一些发明专利,可能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到的成果,遭到他人剽窃。

(三)展示院校品牌的首张名片

一个有着优秀的人,必然是有着正确职业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人,高校所培养的未来职业人,如果是一个有着法律保护意识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肯定和青睐,是打造院校品牌、打响院校名气的直接途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范的构建,不是单纯的仅仅为了名声,而是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无法短期的眼光去评价,而应当是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等待,它的价值一定是巨大的,对一个院校的发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二、新形势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缺失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淡薄

在高校的相关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相关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对落后,由此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落实好,高校应该把这个问题专门部门来进行管理,特别是针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的一些专利发明,技术资料,教学资源等等,可以说当前高校大部分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都显得很淡薄,究其原因:首先,由于有形资产价值取向,使得经济价值取向高于其他利益,从而引起高校对自身的利益权利保护不够;其次,高校在宣传方面做的不够,一些教职工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还存在很表面的程度,一些具体的法律程序都一知半解,这给他们维权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知识产权法知晓太少。再次,很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上能力缺失,特别是科技人才的专利文献不能将自己的知识文献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起到专利和知识经济结合的目的。

(二)缺乏健全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内容老套、滞后,缺乏时代性。并且知识产权内容界定不清,内容设置与法律保护是融合在一起的。很多知识产权的内容并不能与时代相结合,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知识产权内容达不到理想状态。知识产权在管理层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科研处管理,但管理特别零散,不系统,特别是知识产权转让时,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是由本人签订知识产权转让技术合同,还是院系领导,这些问题高校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使得管理不到位,使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流失,而找不到追究责任的人。

(三)缺乏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

不少教师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使得自己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专著、论文和发明专门等科技成果被其他人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在不支付知识产权转让费的情况下进行盗取和剽窃,有教师甚至认为打官司比较麻烦,就不去追究,这样就助长他人不正之风。在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一些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等异质性因素导致学校在对科研成果、技术进行评估时,致使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所以,我认为当代高校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缺失行为的发生可以从这种社会转型特殊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失范上寻找原因,即是学校、个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缺乏合力。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范的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集成并向更广大的范围传播和转化,知识财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详细而周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确定产权的归属,有效地解决纠纷。

处于时代前列,参与世界竞争的我国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模式和制度:

(一)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我国教育部曾于1999年通过并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这需要高校要在广大教职工、学生之间进行宣传、培训,让增强他们维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权益,同时高校可进行一系列地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讲座,聘请国内外在这方面有很多建树的学者进行讲学,真正把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教职工和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维权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营造一种和谐、诚信、尊重知识、依法维权的氛围。可以说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要无时无刻不渗透到高校学术和教学中。

(二)加强领导与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高校要起着主导地位,高校要成立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转让等相关部门,让学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不能出现流失,要充分考虑到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签订承诺书,以属于高校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不能私自进行转让和交易,要重视自身合法的权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进行私下交易,在没有经过著作者,专利拥有者,技术持有者的同意而进行无偿地卖给他人,造成不必要地流失和对知识产权拥有者本人的不尊重。因此,高校除了建立相关部门外,还要引入监督机制,让高校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8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一、《综合日语》课授课现状

《综合日语》课是大学日语专业的一门几乎贯穿大学4年,学时最多的一门主干课程。有的学校将其分为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或是叫精读课,其性质是一样的。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但目前传统的授课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由教师占有。这样就造成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上课睡大觉的现象。同时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应用,只是机械地记住老师课堂讲的内容,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学有所用。

2.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主要以听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往往是生硬、表面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不理想。反映在学生日语能力测试中的听力分数很低,阅读分数也不理想。另外,学生在就职面试时候,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要实现教师以学生为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做中学”理念引入到《综合日语》课教学,将使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有一个新的变革。

3.应试教育对本来的日语教学形成强烈冲击

语言教学如以应试为目的,必将失去其语言教育的意义。目前的日语教学太多的功利性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已经失去了日语教育原本的内涵。所以,对现有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今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

二、引入做中学理念的《综合日语》课新授课模式

“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大连科技学院日语专业2012级两个班级当中进行了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项目式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事先将每一课分成若干个项目,然后让学生分组找到解决各个项目问题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综合日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发言,并且这个负责人是动态的,实行轮流制。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A小组负责词汇的搜集、解释,B小组负责语法的整理、归纳,C小组负责文章内容的理解,D小组负责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搜集整理。学生搜集相关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次上课,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模仿老师将负责的项目讲解给大家听,然后由老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词汇掌握产生了兴趣,对语法学习也不再抵触,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语法用法,增强了日语能力测试的应试能力。另外由于是小组合作式项目教学,同时也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正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宝贵财富。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综合日语》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给学生布置课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做汇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理论认识水平。

教学手段方面则多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室,可以适当播放日语短剧等,让学生对所听、所看内容进行复述,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90后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熏陶下成长的,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视觉性”的学生,所以多媒体能更加促进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创造条件,营造丰富多彩的日语教学环境,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补充一些日语故事、日语笑话、日本的风土人情、日语背景等知识,使枯燥的日语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4.充分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日语交 际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综合日语》课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故事角色表演,安排学生日语值日报告,布置学生写日语日记,用日语讲述校园生活、兴趣爱好,开展日语园地、日语论坛、日语角、办日语报纸杂志等活动,并可以邀请外教参加到这些活动当中,增加活动的丰富性,让学生进入到学习日语的状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日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三、“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课评价体系改革

对于如何在新的日语专业教学模式下评价学习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往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靠期末(有的有期中)考试,这就造成了学习者忽视学习过程,往往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来面对考试,这也是造成学习者外语应用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引入CDIO理念下的学业评价方法,也就是分阶段按项目的内容、进度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以《综合日语》课为中心积极探索,实施了如下的评价方法。

缩减了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70%缩减到50%,而平时的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与“做中学、做中教”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是相匹配的。即将学生的每次课根据自己分配到的任务所进行的发表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法也不是单纯的老师评价,而是采取班级同学集体打分、小组打分和老师打分的方法进行综合测评。记录下每次课的成绩,然后在期末根据每次课的成绩加权算出平均成绩,即为本学期的平时成绩。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发言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听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小组学生准备任务的积极性。

另外期末考试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一卷定终身的现象。考试形式由完全的笔答改为笔答和会话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笔答占30%,口语考试占20%。口语考试形式是让学生抽签来选择演讲题目进行简短演讲,然后以抽签的形式再来选择两人进行对话。由老师根据学生这两项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结合试卷成绩,综合给出学生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

这与以往的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考核,从而淡化期末考试对总体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助于让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且在期末考试当中增加了口语考试内容,能使学生更加重视日语口语的训练,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同时,对学生的听力提高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结 语

课题组成员根据这一基本构思,通过课堂教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使之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首先,教师的作用由“主讲”变为“导演”;其次,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项目式教学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实施一年的项目式教学和阶段性评价,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日语的应用能力。

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此项改革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有个别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依赖于其他同学,自己不主动去查找、归纳、总结自己承担的项目,而是采用投机取巧的形式让他人代劳。二是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发现打分存在很多主观因素。三是在期末考试当中的会话考试同样存在打分不客观现象。另外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增强了,但是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出现了忽视现象。四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五是采取这种新授课模式发现同样一课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比传统的授课方法要多,容易出现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杨泓.“做中学”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9).

[4] 叶绿青.杜威的从“做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5).

[5] 王丽君.CDIO教育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

第9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层电大;学习能力;技能比赛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学习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技能。作为远程开放的电大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更显重要,因为事实的师生间的隔离状态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少之又少,学生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现状是,电大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偏弱,自主学习能力更弱,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校方的原因。

一、电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

(一)现状

1.学习意识淡薄

近年来,电大学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他们缺少主动求学的动力,60%以上的求学为了文凭、工作需要;20%以上的学生进校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主动求学的意识非常淡薄;同时,进校后,学习过程也非常被动,很多学习要求的完成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多次催促甚至父母的介入。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方面均是被动的参与者。对于一个成人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不仅导致了整个学习过程的磕磕绊绊,也使得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过程中几乎没有提升。

2.学习能力薄弱

如今的电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职院校、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从整个基础教育生源看,本身就属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学习技能差的一列,进入电大后,由于没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始终停留在中职水平,在电大这样需要大量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其学习能力更显薄弱。

3.自主学习能力更弱

电大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重点辅导、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应包括字面意义的主动要求学习的能力,也应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大学生工学矛盾严重,如何克服工学矛盾使自己的学习状态更加适应所处的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有效发挥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达到最优化,这就是电大学生需要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则更进一步,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即为创新。而事实是,电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偏弱、自主学习能力更弱,经常出现学期结束教材全新、教学平台从未登录使用等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可见一斑。学校进行过学生网上学习能力比赛,参赛的40位学生均是班主任从各个班级中优选出来的,但是面对一些常规的教学平台,很多学生还是不知该如何使用。

(二)原因

1.学生层面

调研得知,60%以上的学生来电大读书是为了拿文凭;2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家长而读,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意志不坚定;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中很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完成各种学习环节比较被动,有些甚至老师、家长全权代劳。同时,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技术不熟练。这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差,到了电大,以自主学习为主,其能力的弊端或弱势就更加显现了出来,他们无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融入成人学生学习的氛围,只能被动地跟着班主任、学校的要求逐个打折扣地完成任务。

2.学校层面

基层电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学校甚至连基本的面授课程都不安排,更别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安排面授课的学校,仅有的几次课,教师也都是急于把教学重难点传授,而对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引导也基本忽略。

以本校为例,作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学校在这方面一直有自己的规范:

管理层面:新生开课前一周,开放学院专门组织新生进行学习技能培训,讲解学习过程及学习要求,演示相关操作平台;同时把相关教学平台操作途径制作成微课上传在学院网页和班级QQ群;班主任还进行日常QQ答疑等。

教师层面:学校要求教师第一次面授课用1学时的时间讲解课程整体情况及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培训及引导等。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过程下,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非常薄弱的。学校、教师重视作业是否完成及成绩的高低,对于如何完成、过程如何关注较少,这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我们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示一下这些现状及原因:

二、电大学生学习能力构成

从电大实际、学生实际出发,我们把学习能力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

(一)基础学习能力

也即是完成电大学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参加面授课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能力、自主学习通读教材熟记笔记的能力、熟练使用电大各种教学平台的能力。

(二)专业学习能力

电大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会不同,因此在掌握基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如把握专业课程重难点的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基础积累。

(三)实践学习能力

电大一直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检验学业是否有成的一个标志。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电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高层次。如英语专业词汇量的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等。

三、电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途径――技能比赛

校生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现有开放教育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常规的培训和教育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各地电大都在苦思冥想。

(一)理论基础――学习优势理论

学习优势理论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67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顿恩教授把此理论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之后逐渐推广。我国对此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则始于2004年。

学习优势,是指学习者在吸收、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的时候,所采取的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通俗地讲即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校方,执行学习优势理论的最好做法即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通过搭建支架学生能够达到的高度,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正是基于此理论,从电大学生已有学习能力出发,结合电大实际情况,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项目组尝试以比赛促能力提升的途径。通过举行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各项学习技能比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以专项技能比赛提升学习技能进而提升普适性学习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通过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学习环节的比赛,推动自主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素养的目的。

根据能力结构,比赛设计也分层进行。

(二)比赛项目

1.提升基础学习能力的技能比赛

设计上,基础学习能力的比赛分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即如何利用教材自学及熟记笔记的能力。为此,项目组开展了“我来读教材,用心记笔记”的比赛项目。学期初,每个班级确定1门课程为比赛科目,全体学生参与,期末前上交教材原本及学习笔记,由专业教师组成专家组选评,教材原本主要看学生对教材的使用度及教材上的学习点滴反映(如划线是否为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内容边上是否有一定的学习体会、感受或疑问等);学习笔记则更加集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整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笔记要求包括学习时间、地点、学习具体内容、学习体会或思考等。通过此种形式的比赛,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把握教材重难点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际操作中,从任务布置到材料收集,项目组、班主任、课程责任教师全程参与,应参与学生316人,实际上交材料126人,参与率39.9%,与预期相当。从比赛的质量来看,学生教材使用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知识点边上也有各种记号(这与之前教材全新、甚至不来拿教材的情况相比进步非常大),但个别课程重点把握不准,如经济数学,学习笔记的记录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其一,很多同学没有学习笔记(上交材料的同学中,2/3只上交教材未上交笔记);其二,笔记的记录内容不完整、重难点不突出,比较随意。

第二层面,较具电大特色的比赛项目,即网上学习能力比赛。电大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因此,拥有较高的网上学习能力是电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网上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熟练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电大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展示在各教学平台上,学生在自主研读教材的时候必定以各平台的资源为依据;二是熟练完成各教学平台学习任务的能力。目前,上级电大的教学平台很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较多,以本省为例,一般学生需要完成中央电大形考平台、省电大课考平台、省电大远程实验平台、开放大学学习网、本校电大在线等多个平台的学习任务,没有熟练的学习技能是无法适应电大这种远程学习模式的。为此,项目组开展了以“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包括电大各教学平台的知悉度和熟练使用情况;学生利用公众平台了解电大的情况等内容。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平台的演示和操作,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推动各教学平台的有效运用,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操作中,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择优上报的原则进行。从比赛过程看,同学对电大的相关平台的熟悉度和使用情况基本面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对电大在线讨论平台、中央电大形考测评系统等常用的一些平台非常熟悉,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如对上级电大教学平台比较陌生,对本校提供的一些服务类平台使用率不高等。通过此次比赛,促使很多平时不常用平台的学生熟知了上网技能,同时也使部分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既是他自学能力的展示,更是查漏补缺的最好途径。对学校而言,通过比赛了解到了学生自学能力的真实情况,今后的学生服务工作和教学辅导工作将更有的放矢地开展。

2.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技能比赛

基础学习能力是电大学习必备技能,在此基础上,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提升则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能力。为了此能力的提升,项目组开展了一项普及所有专业的,以把握专业重点课程重难点知识为目的的比赛。

比赛以“一页纸”的形式进行,参赛每班级选择一门专业课程。结合学生一学期的自学、辅导、网上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把握课程总体结构、重点和难点,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在类似一纸开卷考试所用的“一页纸”上形成复习消化后的课程要点索引和学结。“一页纸”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课程结构分析、课程难点认定、课程重点解析,要求课程结构把握精准、重点分析到位、难点突破有自己想法,较全面地体现对课程的把握程度。

操作中,为了保证参赛人员,我们要求人数30人以上的班级全部参加,每班级选择一门专业课,学院共计17个班级17门课程788位学员覆盖。经过文件下发、班主任动员、学生参与,历经半月,共收到比赛材料459份,学生参与率58.2%,好于预期。 从上交的作品看,整体质量较高,虽然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结构并未完全按照比赛要求,但是专家组普遍认为学生确实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复习,一些重点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几乎没有质量过差的作品。同时,比赛进行后,对相关课程的网上资源点击率进行了查阅,发现参赛课程在嘉兴电大在线上的点击率明显提升,这是此项比赛的一个意外收获。比赛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能力,还引导了学生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关注和使用,对网上学习能力也是一个促进。

3.提升实践学习能力的技能比赛

提升实践学习能力的比赛也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我们选择了英语这个电大成人学生比较有畏惧心理的专业及科目,比赛以“你我学英语,大家记词汇”为主题,力求通过各种题型的英语词汇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进而推动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英语综合能力。比赛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两个大组进行(专、本分开),专业组重点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大纲要求,公共英语组重点结合开放英语1、2、3考试及网考大学英语(B)词汇大纲要求,以多种形式综合考查学生英语词汇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专业英语组全体学生参与,公共英语组学生以一定的比例参与。从比赛过程看,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个别学生卷面很多空白,早早交卷,但是也不乏认真准备、努力参赛的学生。从比赛结果看,专业英语学生分值较接近,公共组学生的成绩分差较大;专业上也有一定的区分度,会计、工商、行政专业学生略优于土木、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学生。比赛结束后,引发的讨论和学生对英语的关注维持了很长时间。

加强专业和课程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深化电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实践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为此,在学校工商管理、学前教育两个专业的学生间开展了案例分析大赛。工商管理专业以工商管理类学科为基本范围,可以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公共关系等。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参与,所有参赛作品均应为对嘉兴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要求案例有标题有正文,提问题有评析,可以是描述评价型也可以是分析决策型。学前教育专业则以该专业的基础学科为基本范围,包括学前教育管理思想、学前教育管理实务、学前教育实用技能等,作品要求类似。从上交的作品来看,与组织方的预期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相对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参赛学生上交的材料相对丰富、实际,评述能结合自身工作,看法有一定的独到性,后续好好跟进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良好素材,在专业素养提升上还是有所作用的。

四、项目反馈

(一)成绩

1.项目特生得以呈现

(1)各项比赛有序进行,体现系统性

教改项目以各种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虽然各项比赛内容、设计方案等不尽相同,但是比赛的安排具有系统性,比赛内容从基础到专业分学期逐个渐次深入,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2)以技能比赛提升学习能力,体现以点带面

一般的教学竞赛均是以提升学生的某项技能为目的,单个孤立进行,而本项目却是以一系列相关技能竞赛为整体进行设计,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学习能力。

2.预期目标基本达成

项目以层次提升、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各级各类比赛形式进行,两年下来,学生对学校的关注度、对学习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甚至会主动问及班主任下一轮的比赛何时进行,参与积极性极高。学校网站资源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也较赛前有所提升。尤其是英语词汇大赛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本科学生,学位英语报考人数明显增加,报名人数增加33.3%,通过率也有所提高。凡此种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也实实在在有所提升,项目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二)不足

两年为期的课改项目基本成功,但是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暴露了一些不足。

1.参与人数较多,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从各项比赛项目的参与学生来看,总体参与意识还不强,积极参与的始终是那些学习成绩好、之前就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很多学生都要在班主任多次引导、催促下才勉强参与。

2.能力有所提升,但综合体现程度不明显

如上所说,就具体某项比赛的参与者来说,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能力有所提升,但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上来看,体现并不明显,课程成绩与往年基本持平,及格率维持在90%左右,略高于全省水平;体现综合实践能力水平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无论是写作过程还是作业成品也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良及优以上的学生人数略有上升。

事实上,各基层电大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比较重视。如上所述,作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本校的教学管理一直比较规范,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辅导也较为明确和全面,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上还是非常薄弱。因此,项目组另辟蹊径,以技能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参与度,化被动为主动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如今,项目试点虽已结束,但探索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关于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