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

第1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一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重要作用[2]。我校自2012年开始创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历经两年,现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总结归纳如下。

一、《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

在课程建设中,虽然课题组的教师也能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去,但是却存在教学理念陈旧、不敢创新,依然习惯性的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建设,这必然导致课程建设的结果差强人意,不能体现以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2.建设队伍师资力量薄弱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支力量强大的教师建设队伍对我们现有的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自身建设团队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3]。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授课、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等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护理人才的需要,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4]。因而要想打造《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教学内容落后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

虽然近年来《护理学基础》出版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内容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革,存在教材内容相对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教材编写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等问题。而且《护理学基础》的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有重复的概念和知识,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也是需要调整和整合的。

二、《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应对策略

1.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

首先,作为护基教研室课程建设队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组织教师深入临床工作,使其深刻的认识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和创新,进行课程精品化建设。再次,可以参考同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资源共享,让教师了解创建一流示范性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只有使课题组成员的理念提升,才能发挥团队意识,共同创新,用于改革,实现课程精品化,提高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强化建设队伍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课程精品化的结果。结合我校护基组教师的现有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依靠高资历中年教师,培养少经验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经验丰富可以作为主导力量,青年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会议、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等来逐渐提高专业素质;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底蕴;④注重创新改革,很抓教师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⑤从学历、职称、年龄方面构建合理教师梯队。

3.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结合教学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前沿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便于学生观看、模拟接收新知识。②演示法:演示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内容的记忆,使复杂的操作变得容易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③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并增强学生的专业记忆。④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⑤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恰当的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既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精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第2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a comprehensive thorough expositio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原则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 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 房屋建造, 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3.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原则

城市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古人云:“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说明了整体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生产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 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证。城市景观艺术是一种群体关系的艺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只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首交响乐,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比作一位乐队演奏者,那么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4.整体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命系统,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5.综合设计原则

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 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构筑一个协调、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以往我们的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规划部门完成。

二、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模式

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和基质 (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同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支持,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目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高级研究中心(包括设计学博士计划)中已专门设有景观规划与生态这一方向,使景观生态学真正与规划设计融为了一体。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

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1.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勾勒出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该规划方案包括生态等级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植被规划、交通生态规划调整、人口容量、湿地恢复规划、能源环保规划等多项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内容。该规划的产生标志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生态化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建起。

生态规划与以交通因素为主的传统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为依据,指导土地利用的规划。根据海淀园后地区的资源特点,此次规划选择了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性、植被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地表水分布、用地成熟度、景观价值等8个评价因子进行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终确定了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缓冲区、生态建设缓释区、中低度开发区和中度开发区等5个生态等级区,同时,在城市交通的布局、跨跃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地下水开采、地面渗水率、河床的蜿蜒度、河岸的植被以及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等具体内容上都做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要求。该生态规划还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2.广州科学城规划

在广州科学城的建设中,设计师将生态规划方法引入其中,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生态因素分析评价入手,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全面分析科学城发展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特点,制定生态敏感性模型,进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科研用地、绿化用地等)的适宜度分析,从而揭示了科学城适宜发展用地及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科学城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据。

3.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

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注意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 In2tegrity) 。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把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尤其应注重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格局。这就需要分析景观生态过程,通过其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判别对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2terns) 。中山市城区在向东南山地扩展中尤其应注意山地与水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成都景观生态建设

成都市不久将在外环路到三环路之间的区域逐步建成8大景观生态片区,并由这些片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圈,将中心城区紧紧包围起来,让蓉城真正成为森林城市。这些生态“氧吧”以外环路为边界,向中心城区发展到三环路,部分生态元还跨越三环路进入到中心城之内。

5.三亚市景观生态建设

海南省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与城市景观、城市绿化美化相结合,连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亚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三亚将种植“三边林”130公里( 90多万株) ,营造一座“森林城市”,争取在五年内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今年年初,三亚市已正式启动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以狗岭、 临春岭、鹿回头岭、金鸡岭森林绿化带为主体的山头森林带;以三亚东西河为主线的河流、港湾生态景观带;以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等滨海岸线绿化保护区为核心的滨海绿化环境带。三亚市的“三边林”,主要以酸豆树、红豆、重阳木、雨树、凤凰、木棉、相思树等树种为主,突出热带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一、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1.平面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课程将点、线、面、体等抽象的形态作为构成要素来研讨,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原理和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平面构成中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法则可以扩展学生的园林造型思路,培养学生造型的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

2.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色彩组合构成,能使风景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园林中丰富的植物及其富于变幻的季相景观,为我们创造不同氛围、不同意境和不同作用的园林景观提供了便捷的素材。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而营造出功能不同的景观空间,设计师往往需要利用色彩的物理效应,如色彩的距离感、轻重感、冷暖感等来调整景观空间方面的不足,而相关的色彩原理都属于色彩构成的内容。

3.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是三维空间的实体形态构成。立体构成在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运用综合材料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观的形体。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塑造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学科,而风景园林设计恰恰就是从多角度表现真实的空间艺术构成。为了创造出层次丰富、灵活多变、充满情趣的景观空间,设计师需要利用立体造型中的设立、围合、覆盖、架起、组合与重建、变形与扭曲等手法。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需要的变化,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和不足。首先,以往的构成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构成本身进行研究和训练,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联系较少,专业指向性较弱,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脱节。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生基本上没有绘画的基础,对于构成课程的学习几乎是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对构成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最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应用也不多,因此加强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联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构成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加强其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横向教学,拓展课程,向专业靠近

在课程教学上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横向拓展。构成课不仅仅是基础的图案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中的专业方向性,对旧的传统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在保留讲授课程基础理论和练习的同时,增加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讲到点、线、面时,可以拿出一些国内外典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法国著名解构主义大师屈米的作品拉•维莱特公园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又使其对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

2.培养兴趣,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竞争意识。而枯燥、偏颇、空洞的评价只能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通过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豪和喜悦,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构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对学生自身而言,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创造新作品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再现性思维为主,发展创造性思维,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讲解理论与评讲作业外,还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这种新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自己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更直接、广泛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三大构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三大构成间的联系,向专业靠近,与专业衔接。在构成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关联三大构成的综合练习,包括一系列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具体景观的设计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别墅的景观设计构成模型,从形态、功能到色彩、肌理、材质,从平面的铺装、色彩搭配到立体的建筑、绿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构成美的规律,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这样的练习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使其将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将构成课程与园林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

第4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景观设计专业是最新的设计类型概念,是工业化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以后,才逐渐产生的设计概念。一般的理解景观设计师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国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观念也进一步的转变,随着高等设计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景观设计人才”全新的内涵,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新一轮景观设计人才正接受市场的检验。

二、地方高校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的主要问题

1.生源整体质量不高

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地方高校在与省部级名牌院校设计专业的竞争下,招收生源具有自己的问题。在高考应试教育中,文理分科的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同时全国高考艺术类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所以某些高中学校一方面将文化课弱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将专化课弱的学生也集中强化训练,有针对性的报考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这样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考生文化底子薄,应试型的学习方法,入校后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有缺陷,给地方高校的设计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2.专业教师年轻化,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短缺严重

河南省87所省属高校,加上民办高校多数都创办有自己的景观设计专业,学生逐年增加。各地方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有不均衡的现象,在职称上,高职称师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此外,地方高校由于条件有限,学校教师待遇、工作环境与部属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很难引进高职称和留住学科的带头人、旗帜式及领军式的师资。在学历上,某些地方高校并不注重专业对口,大量引进刚毕业的硕士生,导致专业教师年轻化,相当一部分的新教师,在没有经过严格、系统训练和实践锻炼的情况下匆忙走上讲台。由于师资短缺,有些教师从来没教过的新专业课程也只得临阵磨枪,凑合讲授。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许多地方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是沿用各大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教材、大纲均是传统美术院校的教材和范本,课程设置也是美院的“工艺美术”模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地方高校的教学机制。例如:在基础素描的教学中,传统的素描依然是调子素描。地方高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想通过传统基础课的长期作业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是很困难的事情,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技法提高,还占用了其他专业课的学时与学分,为后期的教学增添了障碍。

三、发展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1.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

强化以实践、应用为特色的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中,课本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已有的教材为基本依据,加以学生周边的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将学生组织为团队的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表达、解决身边的实际环境景观问题。

(2)将专业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实践能力是检验景观设计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设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请高级技师现场授课,例如《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利用学校在建项目讲解基础规范和功能要求,并带领学生走进现场,学习施工材料,感受材质。通过对现场的了解,技师手把手的实际指导,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3)将实际工程项目带动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实际工程项目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模式。例如《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中结合周口地区深厚的文化资源特色,在课程中重点强调传统元素在景观中的应用练习,并结合周口新城开发规划项目,带领学生下工地实地调研考察,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训练。

2.基于地方高校实际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突出实事求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地方高校更应该为了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中体现适应性、针对性、系统性的专业特点,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对待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沿用传统基础课的技巧与经验的提升,但景观设计需要创意与实践,与传统美术的意识有一定的区别,景观设计基础的课程需要加大改革。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程改为构成设计基础课程,这样基础课之间有机联系形成系统。同时,课程设计应该强调针对性,突出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早期课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中期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操作过程与技能培养,后期课程中,则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以市场调研为重点。引入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设计项目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与项目意识。

(2)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外的交叉与融合。景观设计专业学科内的交叉是指专业课与其他设计学科、基础绘画学科、设计理论学科的交叉,例如景观设计与公共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素描、色彩、人体工程学、中外建筑史,各课程之间的交叉,都体现设计风格、流派、表现之间的融合。这种综合性学科导致当前的教材与教法很难完全适应现代景观设计教学发展的需要。景观设计专业学科的外部交叉是针对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这种综合涉及一定的文化、宗教、政治、民族、风俗联系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不能只局限于创造性思维或设计史学的常规内容。例如:《景观设计》课程中,对场地的调研增加为对地域特色的综合调研,从而使学生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解决各种问题。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教师结构,培养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

(1)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地方院校的生源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

扎实的基础知识,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化风格、地域特色展开个人思维,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演讲与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的交流。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景观设计表现、色彩设计、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学生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表现能力。

(2)优化教师结构,培养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整合教师资源

目前,地方高校景观设计专业高级职称,高等学历教师严重缺乏,景观设计师高层次复合型学科,这就要求从事设计教学的高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交叉学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有所不同,高校教师的结构应该调整为老、中、青的专业研究团队。地方高校景观专业教师普遍以中级职称为主,对外交流机会少,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应该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组织参加交流活动。

第5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关键词l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53-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笔者以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为基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终生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深入开展了园林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

(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学习任务。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了解专业和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设置了渐进式的课程学习任务: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一园林构图基础一园林要素设计一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该任务以体现就业导向为前提,以培养适应园林设计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着力点,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项目教学。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在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以园林设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具体确定了各学习任务的重点内容:其一,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的重点内容在于通过现场体验,了解园林要素、审美内容和形式;其二,园林构图基础的重点内容为掌握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及构图的基本技能;其三,园林要素设计的重点内容为掌握山水、建筑、植物等各园林要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其四,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在于掌握建筑场地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技巧。以园林设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园林行业发展动态为依据,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二、改革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直观教学。应该做到: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视频教学。在当今信息传递高效、快捷的时代里运用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网络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如在介绍“园林艺术构图法则”时,把能体现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寸等园林艺术构图法则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展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赞可夫说:“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采用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应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视听兼备及表现力丰富的录像教学、资源共享及个性化强的网络教学等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校园环境、学院君武森林公园、学院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柳州市柳侯公园、江滨公园、市民广场、凤起新都小区等校外实训基地,均为开展现场教学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启发式教学法。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实质、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园林艺术构图的基本方法”学习情境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属性,而后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园林平面构图的创作构思,进而培养学生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构图的能力及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学生自由分组,每一组为一家“园林公司”,以某个公园的沙盘为目标,分析其构图艺术,然后以“公司”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相得益彰的充分展示。

2.采用诗词谚语趣味教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穿插借用一些古诗词、谚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养生保健谚语,反映了优美的园林环境是人们向往的好去处;“门前当桂(贵)”、“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兰草翠竹助文昌,家有读书好儿郎”等诗词介绍了几种优良的庭院树种;“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为明末计成总结造园的理水原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了障景的艺术效果;“两株一丛要一俯一仰、三株一丛要分主宾、四株一丛则株距要有差异。”说明植物丛植配置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有趣易懂的诗词、谚语,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院校园网络及园林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上传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快速地下载课件资料、上交作业、提出问题、在线学习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为任课教师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三、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

(一)改革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园林职业能力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确定实践教学项目,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践项目主要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设置,同时包含主要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项目一:园林体验与园林艺术认知,通过园林实地参观、体验、资料收集等实践活动,进而了解园林要素、内涵、特点、形式等知识点;项目二:园林作品评析,通过对园林作品进行分析、讨论、评价等活动,了解园林艺术特点、美学法则、园林空间组织等知识点;项目三:园林艺术构图设计,通过几何式、自由式构图练习,掌握园林艺术构图中的平面、色彩、立体构图的方法和技巧;项目四:园林要素设计,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的设计训练,掌握园林各要素的设计方法和技巧;项目五: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庭院园林景观设计训练,掌握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第6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关键词:闽台合作;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模式

随着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集更加紧密,在高校办学这一特色上,闽台高校办学的多元对接呈现常态化趋势。作为先行先试的全国首家闽台合作办学单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承担着福建省“校校企”闽合培养人才项目,其中环境艺术专业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合作办学。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角度上,以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作为研究案例,对于本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调整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借鉴均有着重要意义。

1两校环境艺术专业教育现状及特点

(1)闽江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1)环艺专业学科发展现状和专业设置体系。从办学方向上来看,环境艺术专业大致分为两大方向――建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闽江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师资倾向于室内设计,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室内设计人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模式较为狭窄。在师资构架上,尤其是具有优秀工程经验的景观设计教师的引进上,均存在较大难度,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利用台湾优秀师资存在较大的优势互补。2)艺术基础教学资源深厚。闽江学院漆艺、雕塑、油画、国画等专业有着较厚的底蕴,在环境艺术专业学科构架上,低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学科的学习,对于整个环境艺术横向学科发展建设均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未来多元化择业提供了基础条件。(2)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作为台湾老牌私立大学,在闽台高校合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文化大学环设学院整合了原隶属工学院的建筑学系、法学院的市政学系、农学院的景观学系,在跨领域的整合上较有开创性与引导性。景观系的根基立足于农学院,是台湾本科第一个创立推动景观建筑教育与培育景观专业人才的科系。在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学科建设上,立足于培养学生对生态保育、环境保全、生活环境适宜性的创造设计,这种创造设计是在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的前提下进行整合,不仅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思维,更是在产业、环保组织、土地开发商、政府、社区、等多元素考量下,培养学生在多维度的空间设计中去思考和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的景观设计师对于社会的应有贡献以及责任感。

2两校合作办学模式调研分析

(1)调查目的。本调查主要目的为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两所学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特色和户外教学方法等。2)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学生对环境艺术专业期望值与学习动机。(2)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闽江学院海峡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部分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一部分调研目前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就读的大陆交换生。另外一部分为闽江学院艺术类教师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师。(3)调查形式和内容。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题目涉及到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特色和户外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等。(4)结果分析。1)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架构。闽江学院海峡学院采用分段培养方式,采用“3+1”双校园学习模式,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期间,第三年到台湾合作大学学习,让学生以最经济的方式接受台湾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和优质教育资源。从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学生培养架构图中可以看出,文化大学景观系学生在二年级始有意识进行空间与社会尺度的训练,更加重视田野教学实地观察,务实生态规划系统教学的Core Course执行。四年学习阶段重视前瞻政策与议题的思考与解决方法训练,重视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的参与。目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较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本科部来讲,在本科环境艺术专业培养上,有所区别,相对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的务实生态规划系统教学,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在大陆环境艺术学科建设大环境下,努力依托中国文化大学较为前沿的景观教学模式,在分段培养上,在低年级以基础课程和室内设计课程打下根基,培养能在相关单位从事环境与建筑艺术的总体规划设计、室内外设计、园林设计以及科学与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2)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①课程设置: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从整个学科四年建设来讲,低年级两年在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接受基础课程学习以及环境艺术专业初步设计,第三年学习为专业课程最为重要的一年,选择赴台学习更为合理,开设敷地计划、景观设计、植栽设计、景观风水学等浓缩中国文化大学四年景观课程之精华。第四年接受景观公司企业导师的指导,开设景观实务课程,直接与就业对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始开设相关景观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学概论等景观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植栽设计、自然资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三年级开设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估、景观维护与管理等实务课程;四年级开设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从访谈和调研结果中了解到,台湾课程设置更加强化多元化建构。在课程设置上:a.加强训练学生了解空间环境问题,相关课程涵盖环境科学、环境艺术、人文科学等多向领域。b.训练学生全方位思考能力,就景观专业性质而言,在课程设置上,其空间尺度序列包含很广,由室内景观、庭院、公园至都市景观、开放空间系统、游憩园、原野地及自然资源等。从课程设置上比较,闽江学院海峡学院与中国文化大学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台湾优秀科学的课程资源,较之大陆其他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在环境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优势与国际接轨。②教学模式: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的教学模式注重互动式教学,为避免传统单向式(由上而下)教学,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运用定期评图、简报以及讨论来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强调学生系统思维及逻辑思考能力。课程以每学期的课薪设计可称为中心,配合专业观念课程的授课及实习课程,达到理念与实务并重的目的。主要授课模式分为五大类:核心设计课程、观念授课课程、专业实习课程、户外教学课程以及专题研讨课程。此五大类课程没有明确课程定义划分。以闽江学院海峡学院2010级学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为例,在台一年景观课程学习中,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核心设计课程,师资配备比最为合理,1:6的配备比使得课程质量显著提高。另外,植栽设计、景观工程、社区营造等相关课程均依托景观设计课程。以景观设计课程一单元项目为例,除应由景观设计师资指导外,植栽设计、景观工程、社区营造课程也为景观设计课程单元项目服务,课程师资辅助指导学生项目设计。并采用定期评图、简报形式,从调研结果以及课程最终作业效果可评析,这种教学模式是更为科学的,成效也非常显著。

3结语

通过对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进行特例研究,对于闽台合作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学生培养架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台湾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培养更强调的是多元化的立体培养方式,在教学方式等方面也更有灵活度;闽江学院海峡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闽台合作项目,在办学模式上,虽略有不足,但作为先行先试的单位,其办学模式以及成果展现对于其他兄弟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促进着福建省乃至大陆地区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第7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改革;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6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雾霾横行,室外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对室外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作为环境设计的两大方向之一的景观设计专业受到了普遍关注。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于1999年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首次将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基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背景,景观设计专业存在较多特点,如教师和学生在对于色彩、构成、形体、手绘表现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优势;劣势在于理性不够,基础理论掌握较为欠缺。国内各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整体侧重于室内设计,对景观设计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2 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于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建设这一背景,从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学生状况、硬件设备、教W过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1 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对比学院景观设计方向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2011级及以前专业方向尚未形成,13级以后分方向,专业方向日渐成型,15级授课计划于13级授课计划基本相同。通过分析对比两则大纲课程、学分、课时数、理论与实践课时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1 相关课程数量增加,得到重视

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课程安排时对景观设计方向有了大幅度的倾斜,景观设计方课程大量增加,由原来的9门相关专业课增加到19门之多,学分绩点和实践课时数也有大幅增加,不可谓不受重视。

2.1.2 相关课程面广,扩大专业知识广度

2013年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建筑、规划、生态学、施工等相关课程,是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对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

2.1.3 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重复现象

由于课程结构变化较大,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复现象时有发生。以生态学为例,环境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较多,而且景观设计专业教授这两门课的老师基本一致,所以该课程可加以精简,考虑专业相关性保留景观生态学更为合适。

2.1.4 课程结构偏理论,弱实践

课程构成中涉及到几个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初步与室内设计初步,学生在学习中重在对专业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手绘表达,实践环节则没有收到特别重视。

同时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区别于理工院校的与规划、建筑、生态学、土木等专业相结合的体系,也有别于农林院校与园林、植物、园艺、农学相结合的体系,景观设计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就注定其偏艺术,重形式的特点,史论和构成等课程相对来说较强,而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造价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欠缺。

2.2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虽然有着相对来说丰富的生源,师生比严重不均。以2013级为例,环境设计开设5个班,其中景观设计2个班,专业老师分布相当不均,环境设计教研室教师共计13人,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仅4人,其余均为室内设计方向。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多数史论课程和基础理论课以及计算机制图课程仍由室内设计方向老师教授,不能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教学的专业性。

2.3 硬件设施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处于刚刚半独立状态,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景观设计植物方面缺乏苗圃基地、植物栽培日光温室,而设计方面虽然已经在建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提供基本场地,对硬件的供应上仍存在较为缺乏。

2.4 学生状况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为艺术专业招生,擅长手绘表达,相比理工院校和农林院校学生在景观设计、考研上普遍具有优势,这一点是值得保留和发挥的;与此同时,艺术生比较感性化,在理论基础的系统学习中又有不足,因此,应加强学生理论学习能力。

建筑、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注重从科学、技术、植物等角度进行设计,通常涉及的为体量偏大的规划层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艺术学的背景和学科性质,主要以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景观设计方面更多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来把控,因而更偏重体量较小别墅庭院、花园等外环境设计。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园林、园艺、建筑、城市规划、室外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控制、指导和管理规划的实施,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概念相对模糊,难以把控较大的空间关系。

2.5 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多为艺术专业出身,而学生也是艺术生,教学方面不管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重点,多侧重与美学、艺术学的教学,而轻科学、数据等方面。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持续改革

景观设计方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方向,通过确定培养计划、明确课程能力目标,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

3.2 师资力量培养,借助外部资源

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资源偏少这一问题,既可以引进新教师也可以采取外聘形式,补充教师资源。更重要的是,室内设计方向的教师资源丰富,有兴趣和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手段实现专业方向的偏移,这既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促进教师进步,即所谓的教学相长。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土木学院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面拓宽和资源充分利用。

3.3 学生扬长避短,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3.3.1 加强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和了解

很多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就业专业倾向表现迷茫。缺乏对景观设计项目设计过程、步骤的了解和掌握;对景观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和认识不够;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杂而不全,更谈不上精;缺乏实例项目训练,使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2]。因此,在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3.3.2 充分利用设计表达优势,计内容强调立意和支撑

艺术设计类学生图面表达风格华丽,色彩丰富,但图纸表达不规范,缺少科学理论支撑,流于形式,缺少内涵。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较为有限,在设计创意上缺少立意和支撑,只是简单的功能布局设计和“填空”。更有甚者,学生甚至不能准确判断一个设计案例的优劣。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色彩、表达优势,在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设计案例的讲解,避免课程内容空洞乏味,更能使之与表达优势相互促进[3]。

3.3.3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主动同导师、与同学沟通,埋头闭门造车等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团队合作训练,在重视个人想法的同时,博采众人之长,在协作中学会协调、分配和资源共享。

3.4 教学硬件改进与借鉴措施

3.4.1 借鉴农林院校

借鉴农林类院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开设日光温室,配合植物学、花卉学课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设苗圃基地,用于树木学、苗圃、植物学、栽培技术、草坪学等课程,教学、科研、实习的基地;设立实验室,使学生平时学习、作业,与教师研究、教学紧密结合。

3.4.2 借鉴理工科院校

借鉴理工科院校实验室和工作室建设,教学结合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概预算等课程,通过设立工作室、设计室、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强化、丰富本专业。通过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

3.4.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要想提高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院应着重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尤其是校企结合,真正实现学校“学的”与企业“做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3.5 教学改进

3.5.1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

园林规划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完善课堂内容和自我水平。充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优势,例如土木工程学院师资,联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5.2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中可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理论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植物造景、园林设计等课堂中采用Lumion、Sketch Up软件,作为一个实时3D可视化工具,该能够快速生成画质优秀的图像[4]。避免植物材料尺度空而不形象,学生不易把握等缺点,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带的大量素材,将真实的尺度和画面展示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软件。

3.5.3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采用微课、软件、视频、演示、实践等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益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并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院的工作室建设也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设计项目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增加动手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提升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3.5.4 依托大赛完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大赛的评定标准融入了更多的行业规范、标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业规范标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也会越来越侧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创意性与可行性。同时,依托大赛对学生平时作业、毕业设计也有良好的导向性[5]。

4 结语

景观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学院背景下的发展有许多特殊性和限制性,只有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科特点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状况、学生学情,充分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加强相关院校交流,不断引进先进模式和策略,才能顺应发展规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人才[6]。

参考文献:

[1]刘庆华,王奎玲,刘庆超,等.青岛农业大学园林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林,2015,12(12):969.

[2]刘 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W报,2009(6):124~126.

[3]周玉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3.

[4]沙环环.Lumion软件在园林植物造景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73.

第8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关键词]园林美术课程 教学改革 面向园林

《园林美术》是风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较强,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美术基础,因此普遍觉得难度高,如何从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基础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一直探索的课题,根据农林院校的实际特点,围绕如何将教学理念切实地转化为教学行为,以风景园林为方向开展面向园林专业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面向园林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园林教育的任务是大量培养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园林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园林背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从学生想学什么,怎么样能学好的角度出发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1.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描绘园林景观的教学需要依次展开,包括:园林素描、园林速写、装饰色彩、园林景观手绘等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知识模块采取取长补短、技能复杂程度逐渐增加的原则。

“园林素描、速写”以风景园林为主要描绘对象,从简单风景写生开始,由简入繁地过渡到复杂景观园林铅笔素描、速写。此教学环节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而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基本的造型技法;体现速写线条所形成的点线面的长短虚实、疏密节奏的变化规律;提高对特定场景快速而概括的主观处理能力;培养对景观结构体面转折的理解与设计表现能力。

“装饰色彩”运用装饰色彩基本规律知识,从小画幅的园林装饰色彩练习开始,逐步掌握色彩基本关系的设计表现和对色彩基本技法的深入研究。在这一教学环节,在培养装饰色彩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设计画面色彩整体关系在“基本装饰层面”上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为园林景观设计手绘的教学奠定相应的装饰色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法保障。

“园林景观手绘”教学是对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的总结和整合,以不同场景氛围的园林景观为主要描绘设计对象。采用铅笔、钢笔线条和设计色彩装饰块面相互结合的形式,强调对画面整体性色调的把握。教学环节紧扣园林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不断提高画面基本设计色彩的主观性的概括处理能力,以简洁而快速地强化对美术基础与园林设计专业之间在审美和技法方面内在联系的认识,切实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具有园林专业特色的重要美术基础。

2.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围绕着园林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了“四步教学法”进行实施,其主要内容基本如下:

(1)示范讲解——范图分析与课堂示范相结合

在各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中,着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范图联系园林手绘甚至园林专业设计的需要,就构图造型、结构透视、空间层次、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以使学生有一个相对感性而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教学中的范图分析讲解显示了极为显性的启发意义,为学生分析理解和认知优秀作品提供了感性化的参考标准。

(2)技法步骤——技法步骤与教师经验相对应

技法基础是保持学习兴趣和画好一幅画的重要保障,技法步骤知识是课堂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内外,在不遗余力地阐述和分析技法步骤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部分环节的讲解,教师要及时结合自身的作画经验对应比较、细致阐述,以切身感受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理论上的技法步骤,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途径,为园林美术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在基本技法上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读画摹写——模仿探索与研读分析相印证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作为课内与课外作业进行独立完成,作为教师则针对学生摹写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性评语。在示范讲解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深入而全面地针对自己选定的范图研读分析,教师强调了对于铅笔、钢笔线条和色彩块面之间组合关系的研读分析与模仿探索,强调了对于园林素描和色彩结合互生的练习与体验。

(4)景观实践——实践写生和学生专业相联系

实践写生是检验或深入认识自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的重要方式,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之后,随即进行相应的实践写生教学。教师要求课堂内外的作业做到同步化,课堂写生和课外摹写之间的比照对应、取长补短,现场感受和摹写经验的对应思考,保障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事半功倍。

二、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风景园林专业的快速发展给园林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是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永远的挑战[1]。几年来的园林美术教学实践总结,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方面,显示了园林美术专业性特色,加强了园林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了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谐了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基本关系[2]。园林美术教学满足了园林专业设计课程的需要,尤其为更好地完成设计课程的徒手绘制设计图表现能力奠定了重要的美术基础,为学生毕业后的园林设计事业发展奠定了切合实际需要的工作基础。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49

[参考文献]

[1]樊保国等.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6)

第9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范文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设计;培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9-02

一、专业基础课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基础课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体系中都是起基石作用的,没有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再精彩的专业课都不会有厚重的根基作支撑,无法正真深刻和发展起来。在这一点上,艺术设计专业更显突出。试想没有系统而专业的色彩感知基础练习和大量对自然界物体色彩的观察描摹作基础,设计师们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是很难做到极度谐和具引导性的。没有通过素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严苛训练,设计人员很难对物体的透视,体块,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拿捏准确。甚至专业基础课中对于布置静物的这一细节都很重要。布置静物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静物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情绪和作画的进程与成效。布置静物首要的一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便能产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产生某种基调或意味。因此,在选择静物前应先构思,不要盲目拼凑一堆静物。必须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审美,首先应确定主体,选择符合主体内容的物体。大小、深浅得当,适于构图上的横竖变化从整体考虑物品放置的疏忽及前后层次关系,主体物的位置要放得适当,既不要放得靠边,也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环境或背景配置要好,要使衬布颜色的深浅、冷暖摆设得体,不能片面认为衬布只是作为背景。认真设计一组静物组合后的基调与效果,使色彩的构成给人美的感觉。为突出主体内容服务。没有专业基础课中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平面设计师就无法在广告招贴,书籍装帧,企业CI等一系列商业应用方面取得成功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再者,没有对人类艺术史的发展认识了解就无法真正深具优越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无法做正确的设计审美判断。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作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更对实用型人才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艺术设计行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作为人才的输送者都在因时而异的调整教学导向,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在进行各种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都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市场需求进项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适时导向性。而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是教改当中较为重要的一块领域。在国外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较好的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美国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学校与就业机会法》,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把使毕业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今后学习和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工作经验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英国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务实,尽量为学生提供取得专门职业资格的课程,而且都是根据本地区需要设置的,所以既有利于学生集中,又有利于学生根据当地需要就业。日本的私立大学设置课长直接负责联络各企业人事部门,与其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学校的基础课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就职讲座,还根据社会变化情况预测职业前景,进行市场分析来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导向,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德国的私立大学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与市场挂钩,即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二是科学研究与市场挂钩,即如何加强应用性的研究,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可见,市场的需求、市场的法则已成为制定专业基础课教育和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二、艺术设计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何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简单来说,在当下环境之下适应于市场发展,能顺利就业并较好的投入工作,符合用人单位部门的要求,创造艺术设计专业价值的人才就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下是内蒙古昌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资设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工装设计师五名,景观设计师两名,施工图绘图员两名,手绘设计师一名。工装设计师要求1.艺术设计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熟悉各种设计软件,能够独立完成方案图、效果图、施工图设计工作;2.有较高的设计品位和眼光,富有创意,思维敏捷、灵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成熟稳重,有上进心,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3.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能同公司一起开创业绩,年龄在25-35岁之间,性别不限。景观设计师要求:1.建筑学、园林、景观或相关专业毕业,有3-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知名景观设计公司工作经验者优先;2.熟练运用CAD,3D,SKETCHUP及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有相当的美感;3.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能同公司一起开创业绩,年龄在25-35岁之间,性别不限。再来看看深圳市雪俪尔服饰有限公司岗位要求:1、艺术类、美术类、平面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有一年以上网站网页设计经验;2、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手绘能力强,审美观强,工作效率高;3、精通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图形软件,优秀的审美能力,独特的创意,能把握网站视觉色彩,有较强的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能力;4、精通DIV+CSS、HTML等,熟悉W3C标准、JAVASCRIPT,可编写或修改网页代码;5、熟悉网站建设的流程和网页设计制作流程,能独立完成大、中型网站页面设计,有成功的网页设计案例;岗位职责:1、与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相关的各种专题页面及广告设计,包括网页页面、海报、专题、Banner等;2、负责网站美工设计,包括图片处理、flash设计制作;3、负责网站页面的美化,专题页面设计;4、负责品牌VI设计。其实从要求不难看出对设计师的专业要求都是基本的操作性软件应用,但细看要求,会发现对于熟练操作软件之后要求的是要有美感,而对于这个美感即一个十分抽象的内容,何为美感?假如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或许很多人会选择出富有美感的一类,但说不出其原因为什么会感觉它有美感。然而熟练操作软件时有模式和标准的,我们通常说越抽象的东西是越难掌握的,这个时候,我们之前所接受到的基础课教育才会显现其章华。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所带给学生的往往是艺术涵养,整体设计作品的品味和格调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课程体现了艺术造型的某些根本性规律,被广泛地接受与利用也体现了对于艺术的整体观念。例如基础课程素描从被认识的那天起,就在造型艺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的基础。色彩课程的基础作用同样不言而喻。艺术设计的主要内涵是视觉形象设计,人的视觉在感知形象时,对色彩的感知最为强烈,其次才是对形体轮廓及材料质感的感知,因此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同时在表达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设计的好坏。因此色彩作为基础课是重要内容才被安排在教学计划第一阶段之中。艺术理论是基础理论课部分,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课程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中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这基础课程可以说是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枝节的心脏部分,是必须重视的。虽然时代、社会和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同,但基础专业课对于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最为一个人才素质中的恒定基础因素,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根植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之中。

三、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由于现在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的不重视现象,因此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影响是艺术设计基础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之一。首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的每一门课程特别是入学的基础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导向性的内容安排。例如大一时期所有专业都要统一训练的素描色彩,外出写生及三大构成等课程在课教内容上从一开始就应该有区分,虽然不同专业不同加以引导。环艺专业在素描中应重点空间美感,视觉传达专业重点偏向素描的构成美感,产品设计专业则要注重素描中物体的结构关系等等,但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涵盖的整体概念和教学要求是最基础的。.其次,专业基础课课后交流回访机制的建立。统计应用方向和效果,启发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改思想。再总结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历年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变化以及影响。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分配时间,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数量的比例影响;艺术设计学院入学基础课程设计的导向性分类和具体教改方向细分;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体现。(在院期间的应用和社会实践应用。);建立专业基础课课后交流回访机制,统计应用方向和效果,启发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改思想。例如:1.在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引导中,基本是从各自方向性专业角度出发,而忽视了整个大一期间学生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2.在担任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教学过程之中,偏重方向性专业的作业要求和专业思维方式,忽略了基础课本身对于所有专业方向所涵盖的整体概念和教学要求。3.在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指导之中强调过多的是单一的专业性而没有重视基础课所带给学生的艺术涵养,整体设计作品的品味和格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