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历史范文

中学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历史

第1篇:中学历史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标;教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79-03

任何学科的课标都规定着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框架,并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但要做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光研究课标还是不够的,还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所以分析中学历史教材与中学历史课标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一、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中学历史课标

历史课标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依据。它规定了历史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1]。在中学历史课标中,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而内容目标则按照学生的学习板块和学习的主题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则是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的以及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动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渗透。

(二)什么是中学历史教材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材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凭借。在很多人眼里会把历史教材与历史教科书对等,认为历史教材就是历史教科书,这只是狭义的历史教材,而中学历史教材的含义所指应该是非常广泛的。新课改下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练习册、地图册和填图册等;历史补充读物;历史教学工具书、挂图;历史文物、模型等实物教材;历史学科方面的音像教材[2]。

二、中学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关系

对于二者的关系,不但是历史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中学历史课标为依据的

历史教材的编写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历史课标对于历史教材的编写要求也体现着这一点,充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应领会历史课标的基本思路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体现出其要求来。可以说历史课标就是历史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而历史教材又是历史课标最主要的载体。历史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中学历史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另外,历史教材的内容要达到历史课标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又不能无限度的提高难度,历史教材的内容编写方式还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二)对学生最低限度要求的历史课标有利于教材的多元化

历史课标要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还要适用于绝大多数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历史课标对学生有着最低限度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国内普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几大类,这就体现了历史课标在最低限度这一基本要求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教科书。

(三)中学历史课标赋予了教材编写的灵活性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自然条件等不同,又考虑到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等因素,每个地区可充分利用该地区的特色丰富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又能体现本地区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历史教材,这也叫乡土历史教材。它充分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反过来检测了课标的合理性

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对历史课标的检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可以检验历史课标是否可行;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历史教材可以不断完善历史教材和历史课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就是通过历史教材,而中学历史老师在使用历史教材时肯定要先懂得如何很好地运用历史教材。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补充教材[3]。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中的历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历史教材和历史课标也会得到补充和改善。

三、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措施

(一)深入研习中学历史课标

深入解读中学历史课标,并用其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教师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v史教学,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历史意识并提高认知水平,进而得到全面发展[4]。

(二)在教学过程中钻研中学历史教材

教学过程应依据中学历史课标的要求,了解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拓展和优化教材内容。

1.关注历史知识之间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为专题史,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如:必修一中和运动两课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课与必修二中的关系。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更加严重的剥削,困苦不堪的人民奋起反抗,最终爆发了由底层农民掀起的运动。而第二次和运动又促进了开展,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而起步了。

历史教师在依据中学历史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各知识点之间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从横向、纵向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2.适当补充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通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必修一中一课,在讲述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影视资料《白鹿原》,并通过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对白和结局,提问并激发学生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的理解。另外,再补充鲁迅的文章《风波》《药》,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者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尊心。

总的来说,中学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关系就像树干与树枝的关系,无论树枝有多少个,都会围绕树干延伸,相应地,无论中学历史教材有多少版本,它都必须围绕中学历史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也就是说,教材内容的编写和结构、风格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和围绕历史课标,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联系课标和教学的纽带。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跳不出课标的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历史课标,并立足历史课标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中学历史范文

 

栏目设置

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编辑部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的高考资讯、江南和苏中众多知名学府,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刊物信息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邮政编码:215021

第3篇:中学历史范文

1.有助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对教育过程、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心理思维加以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并不缺少课程资源,教师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非常之多。在隐性课程的视角下,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家庭中的历史资源。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选择和处理。学习的获得,是在学习者本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看法。教师在充分开发隐性课程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2.有助于构建“三维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倍受重视的一环。隐性课程的视角下,教师的人格品质、职业精神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耳濡目染的集体生活中,其他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精神世界;社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社会风尚,社会倡导的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人文精神,还会逐渐升华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开发利用隐性课程使历史教师不再只看重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而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课程隐性资源当中。但是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历史新课程中。同时教师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寻找最适合学生学情的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促使历史教师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同时进行自我总结、反思,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隐性课程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策略

1.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学生由于课业安排,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在隐性方面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环境上,一方面可以将校园一处建设成颇具有历史气息的“历史角”,教师、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探讨历史问题,讲述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走廊、墙壁上张贴历史故事、历史地图或历史人物事迹,学生在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后会激发起对于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

2.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显性化。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课程资源多不胜数,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显性转化。隐性课程虽然难以进行编码、表达,但并不代表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只能隐藏于显性课程背后,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合理手段将未被教师主体意识到的隐性课程开发为可被教师主体意识掌握但尚不能用语言表述的隐性课程资源,最后通过显性转化成为能够用于教学实践的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是历史教师拓展教学资源的宝库,教师通过显性手段转化隐性课程,才可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促进隐性课程的创新与增值。

3.家庭、社会的历史隐性课程开发。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更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开拓家庭的历史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亲情。若有家长是从事文史类工作的,学生更是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我国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出,我国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接受程度较高,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学史、读史的热潮。家庭、社会对于历史的关注同样作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中,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避免隐性课程的负面作用。隐性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隐性课程的双重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运用过程中,保证其积极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副作用。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产生催化作用,健康积极的隐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课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2.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在着眼于隐性课程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才能圆满完成整个教育课程。如果没有进行系统、规范、合理、科学的显性课程,那么隐性课程的进行就没有了坚实的学科底蕴和知识基础;如果不重视隐性课程中学生思维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势必会缺乏思想品质的锻炼,有碍学生的心理成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学校和教师要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基础上,研究运用隐性课程,将二者有机结合,方为治学之道,也正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3.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在隐性课程的视角下,都要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隐性课程的视角下,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与探究的潜力,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身也应当在隐性课程中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为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隐性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作用特别契合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需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由于隐性课程的性质具有双重作用,在运用隐性课程的同时,要时刻予以关注,防止其产生负面影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二者偏废其一。中学历史教师开发和运用隐性课程的过程,同样也是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教学实践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第4篇:中学历史范文

1 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就教师来说,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2 历史教学方法

在上面的历史教学理念的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2.1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2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3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4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2.5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2.6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第5篇:中学历史范文

近年,中学历史教学界存在着一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历史课不受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是每年一度的高考中,历史试题大有越来越难的趋势,其中有些题目本来是用来考研究生的,却拿来考高中生。教师学生拿到成绩,总不免英雄气短。许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抱怨:我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正规的教学,几乎每年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度过。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前者,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历史课不好学,学生对历史缺少兴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虽然十分重视历史,将历史列入总统规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门核心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据美国全国人文科学捐款基金会对部分大学生抽查后公布的调查报告(1989年10月10日)中披露:当抽查问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句名言时,竟有1/4的人认为语出美国宪法;当问及杜鲁门哪年发动朝鲜战争时,近60%的学生都回答说不知道;有50%的学生不清楚美国南北战争发生的年代。东方近邻如日本,这方面的情形同样不妙,“历史课在(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中占据首位,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历史教师也因历史课很不容易教而感到苦恼。学生们不喜欢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人们都说,那就是一些不要求思考的历史用语、重要事项的罗列和强记的课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办、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79页)。为改变这种状况,世界范围内,人们正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令人疑惑的是后者。诚如一位教育学者所指出的,“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学校主体的话,那么课程与考试就是左右学校教学的两翼。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蓝图,考试则是评价教学工作的镜子。”(吕达:《英国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制度的改革》,载《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6期)。课程改革必然要引起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成败,不仅反过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且必将对教学产生导向作用。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中小学历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公认的事实。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新一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已于新近颁布并出版发行。与新大纲配套的高中教科书试验本,也以崭新的面貌陆续与广大师生见面。然而,近些年的高考,虽然在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在注重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历史课的重视,但也确实存在不够完善之处,客观上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既不切合大学大文科选拔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命题人员主要由大学历史系教师组成,他们重视学术研究,命题首先注重考查“一个中学毕业生在历史学科中将进入大学文科历史系学习历史时所应具备的学习潜能”,而不是考虑一个中学毕业生在历史学科中将进入大学大文科各专业学习时所应具备的学习潜能,表现出明显服务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倾向。几年来材料解析这一题型占分比例越来越重的趋势,是这种倾向的突出表现之一。用分析、解析某一材料的手段来测试考生的能力,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很古老的测试方法,但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引进中学历史教学与测试领域,却是近十年的事情,最早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练习册》当中。我们认为,适当地采用这种题型进行训练,给学生接触文字材料的机会,有助于锻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但是,把它作为一种固定题型运用于高考,将所占比分逐年增加至总分的24%,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学究式地寻找微言大义,与科举制似有相近之处。这种测试方法,多大程度上符合大学大文科各专业选拔人才的要求,我们且不去深究,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这种超出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试方法,程度不同地影响了正常的中学历史教学。为帮助学生应付这类题型,“老师(只好)搞题海战术,你去年考卷上出了一道A类题,我就让学生复习时做100道、200道这种题。这就是完全不顾教学规律的所谓‘应试教育’,对于命题本身,也会走向僵化、单调、脱离实际,甚至‘新八股’的死胡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负责人谈高考命题》,见《光明日报》1996年7月11日第2版)。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近年有关材料解析的小册子为何泛滥成灾了。这一题型在高考中的出现与固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大了老师的教学难度。

1995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30分,39行一千多字。过大的文字量,占去学生过多的时间,使全套试卷所能容纳的信息量相对减少。例如,第一题有关司南和指南针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因与教科书叙述和所引材料基本重复,实属多此一举,使第①问缺乏效度;第③④问,因答案过于宽泛无定,既不严谨,也不唯一,缺乏信度。这一题型,是高考历史服务于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指导思想的产物,个别命题人员对此颇为得意地说:材料解析题测试功能的宽阔,广为人们所肯定。一份中学历史杂志载文评论这种题型功能时,曾指出:“高考试题中出现这种题型,是一个创造。它不仅可以为大专院校历史系挑选优秀生提供依据,而且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材料解析题这一题型的功能,随着逐年的实践,其材料来源不断被扩宽,其功能也逐年拓展,其〖ZZ(〗绝对难度也越来越大。他们对自己的只为大学历史系挑选人才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不讳言。如此下去,中学历史教学只好将中学生当成准大学历史系学生来培养。人们不免思忖,大学历史系每年招多少学生,在大学文科招生总量中占多大比重?以历史系的选拔标准要求所有文科专业的考生,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强人所难之嫌?由此可见,这类试题的导向作用越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就会越严重。

二、历史命题即使改变了为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服务的倾向,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会大于积极导向作用

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是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年龄段,在学校教育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这一时期,课程繁多,课时总量有限,各科教育内容的平衡应摆在首要地位,因而各种矛盾相对集中。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后三年或四年,学生只在小学社会课中学过点滴的历史,这一阶段的历史课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任务,是打基础的好时机;高中阶段,学生素质有所提高,历史课的三项任务没有根本变化,但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即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既要满足大学历史专业的选拔要求,又要顾及大学其他各专业的选拔要求,更要符合其他各行各业对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历史课基础教育的性质没有变化,面向的是大多数,所以任何拔苗助长,只抓“40%”,不顾全体的做法,都将有损于基础教育的办学性质,影响正规的中学历史教学。

受现行高考体制的制约,历史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考不同,是选拔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新生提供考试分数。普通高等学校要从当年的考生中选拔40%左右的新生,因此,考试还须在全体考生的成绩中,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高考试题的水平(或难度),是由全体考生,特别是成绩在前40%左右考生的水平决定的”。事实上,只要上了高中,几乎没有学生甘居60%之列,也没有哪位教师单纯只抓40%,于是,高考试题的难度,也就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如此居高不下的难度,使广大学生忽视基本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逐步陷入片面追求高、难、深畸形发展的境地。

中学历史教学,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基本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通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并对新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知识越是归纳为定义、原理和法则,越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有助于记忆,有助于从已知到未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缩小高层次知识与低层次知识间的差距。历史高考因为“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所以不免脱离基本的学生、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在长期的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基本”,实施“应试教育”。这种情形不单影响高中,而且贻害初中。由于决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将要进入的高中学校的质量,大多数初中的学生都面临巨大压力,千方百计要在这个既高度平均主义,又竞争十分激烈的体系中上一所好高中。为了准备中考,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集中大量时间复习备考。因历史往往被排斥于中考科目之外,历史课仅有的每周两课时理所当然地“临时”取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学科课时都得不到保证,何谈“基本”,何求兴趣与能力?长此以往,历史教学大纲所设计的蓝图,只好遗憾地留下若干空白。

三、历史高考引发出对历史教科书地位与作用的两种不切实际的看法

第6篇:中学历史范文

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三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人们对历史学科教学与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讨。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德育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最终那个要的形式,加强改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第7篇:中学历史范文

1改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不仅是一句口号或是一种形式,而是将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传递下去,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一直未得到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机械的背诵,创新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历史教育,并且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等措施,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

2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督促者,因此必须对历史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使其能够提高教学技能,改变以往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向着“四合一”型教师努力,即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以及特色型,这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端正思想,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从多个角度剖析学生学习情况。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历史教师想要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必须从自身找原因,对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属于“知识传授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历史文化代代相传,但是无法适应创新教育,更无法满足时展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尽快进行角色转变,进行创新式教育。第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对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是其必备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如计算机、投影仪等辅助完成历史教学,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应时展,培养现代化人才。

3教学目标要求

在整个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历史学科中,一些事件的历史年份很难记住,教师可以将其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思考,例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应该脱离教科书,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思考。对于历史课程中的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而历史学科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教师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的意识,促进其能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并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知识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做出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4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积极备课,熟悉教学内容,制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教学方式的突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粉笔写板书,以课本为基础,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师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追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课本中历史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等形式,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多元化,例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当一节课的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剖析,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这样的教学尝试也会得到不一样的历史课堂。例如:某市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开元盛世》这一堂课的教学时,该教师在课前制作历史课件,用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首诗,即杜甫《忆昔》,然后提问学生这首诗歌描写怎样的一幅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补充,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并且请同学描述,教师借助同学的回答引入教学,紧接着播放一些关于开元盛世的图片以及视频片段,使学生对这段唐朝文化进行了解,如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会形成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采用了分组探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完整。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而且教学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历史教学创新的成果。

4.2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进行学科整合,因为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地理以及政治学科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中进行点化,帮助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进行联系。例如: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如过程中,经过地方具有一定的地形特点。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

5结语

第8篇:中学历史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 阅读能力

一、提出中学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的依据

1.历史阅读的特殊性。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说明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历史学科的语言更具有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不像写作文,可以灵活一些。第二,历史学科的知识概念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概念:一般概念和学科特有概念。一般概念的认识和掌握的手法注重概括;学科特有的概念则注重分析与综合。第三,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考实性认识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其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

2.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认为:历史阅读能力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三项能力之一,也是其它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首要途径。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学生会阅读。

二、中学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把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应用于中学历史阅读的教学实践,可以构建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系,进一步建设和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同时,为中学历史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能够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第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 学,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成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诠释,而对学生学习心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缺少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成绩不太理想。而随着学生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就能够逐步摆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师生的交流互动上,这样就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

三、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加强指导阅读的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年龄、知识积累的影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老师应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的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阅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前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筛选几个知识性、思维性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让学生阅读时,带着问题,有目标地阅读。有目标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本的中心、重点,对提高学习效果起重要作用。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阅读思维能力。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②指导学生设计板书标题,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观点的能力。③由学生用简炼的语言来概述历史事件,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④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出合理分析,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⑤设计适当、适量、高质量的练习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明确记忆目标,提高阅读水平。

4.利用课本原始材料,通过对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课本原始史料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补充说明,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学生忽略。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史料与课本正文的关系,如何从材料的出处、时间、内容等信息同课文整体内容相结合。对提高阅读能力、解题技巧、答题的正确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9篇:中学历史范文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育 情感教育

就社会学角度而言,情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长期处于国家或者是国家的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作用下的产物,像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等,因此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满足人格、人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不但可以完成合历史教学的任务以及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人格、健康情感、优良品质。是我国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

就心里学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态度体验,包含了非常多的品质,是一种和社会整体需求与个人意识有关的状态。在心理学上,人的情感被认作为平行于人的意志、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激发人的潜质,使人向上等等。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并对学生自主认真学习的意识进行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情感还可以帮助青少年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情感教育还可以建立起一种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现在很多的国内外的老师和学者已经把情感教育当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模式,并逐渐的应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

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情感教育是其中的一项,并不是单独出来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手段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协调发展。我国的一些中学历史教育大纲内已经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等教育放了进去,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育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情的,而且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为了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时使用一些情感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符合于现代历史教学的趋势和理念。

二、增强中学历史教育情感教育的方式

(一)老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正确的对待差生

历史教师自己要做到热爱学生与教育事业,理解、尊重以及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抱有期望感、信任感,循循善诱,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形成一种亲密、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对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及其重要的,主要是因为老师的态度可以决定学生接受情感的程度。历史记录的是过去,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又离我们很远,就中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水平来说,让他们去理解和感知历史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部分学生就不喜欢历史,对历史有一种畏难情绪。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尤其是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一些鼓励,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还是关注他们的、没有放弃他们,进而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比如说在课堂上提问差生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等等,防止由于失误过多带给他们挫折感。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热爱该学科的程度,所以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和话语,进而引发出学生的兴奋感、愉,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努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给自己下劲“我也是能学好历史的”。

(二) 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同样的历史内容,有的老师就能讲解的十分生动,学生十分喜欢听,进而喜欢历史;有些则是十分沉闷,学生基本不听,导致对历史兴趣缺缺,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出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没什么效率。所以历史教师想要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就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说,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情境创设方法等等。在一定的情境中情感才可以产生,所创设的情景之中的所有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其一般会对情感产生综合作用。老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使用适合的教训媒体,按照教学内容,将其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们感到身临其境,进而给学生一个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老师要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品质所进行培养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育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课堂的氛围才会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历史老师一定要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学生,让真正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自己的真正情感去感受各位历史人物以及各个历史故事,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情感品质,这样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岳飞、刘胡兰等英雄历史人物时,一定要讲解他们的英雄事迹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事迹,进而将学生对榜样的热爱之情调动起来;对于秦桧等反面人物时,一定要用仇恨的心态去教育教学。所以在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时,一般要在历史人物的作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中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在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不但提给了中学历史教材更高的要求,也提给了历史老师更高的素质要求。历史老师只有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素质以及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情感教学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被达到,我国的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学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8).

[2]曹友军.历史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J].考试周刊,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