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加工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

第1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为了提升零件的精密度,提高机械零件加工的效果和质量,人们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应用到机械设备中,从而保障机械设备的运行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其中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编程技术可以优化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有利于研究分析与刀具设备相关的工艺信息,有利于人们用相关软件编程程序对复杂的机械零部件加工处理的时候对整个机械加工程序优化处理,保障其质量。

1.1刀具的选择

在进行零部件加工时,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会影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影响整个机械加工的质量。作为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的主要设备,刀具的选择就十分的重要。目前常用的刀具包括锥度铣刀、刀铣刀、以及圆角立铣等,不同的刀具在不同的应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效果,所以在选择刀具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原则。首先,在选择刀具类型时应该考察其被加工型面形状。再次,选取刀具时应采用从小到大的原则并考虑型面曲率的大小。最后,尽可能选择圆角铣刀进行粗加工。

1.1.1考虑被加工型面形状

为了保障被加工面的加工质量,在加工机械零部件时,有时也会对凹形进行精细加工处理,一般情况下,处理工具是球头刀。然而,在加工凸形面时,人们一般都是用平端立铣刀作为加工工具。但是也有用圆角立铣刀工具进行加工的情况,就是如果人们明确要求凸形面的加工质量。

1.1.2考虑从小到大的原则

在进行机械零部件加工处理时,不能只使用一把刀具,因为机械型腔存在许多不同的曲面类型。为了顺利完成整个机械加工处理过程,就必须在处理时采用从小到大的原则。这样可以在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时有效避免明显的质量问题,还可以提升机械零件的加工效益。

1.1.3考虑型面曲率的大小

为了保障机械零件的加工的精度,在进行机械零件精加工时,就应该用半径较小的刀具进行处理,尤其在进行拐角加工时,施工人员选择刀具时是根据型面曲率大小进行选择,并且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控制。

1.1.4考虑圆角铣刀进行粗加工

一方面,选用圆角铣刀进行粗加工,相比平端立铣刀留下较为均匀的精加工余量,而相比球头刀有更好的切削条件。另一方面,在切削过程中,圆角铣刀可以在工件与刀刃接触的90度以内的范围的切削变化比较连续。

1.2刀具的切入与切出

由于机械加工型腔十分复杂,所以在机械加工数控铣削中,为了完成机械零部件的加工,需要经常更换不同的刀具。在精加工过程中,加工表面质量的差异往往受到切出和切入时的切削方式的变化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刀具切出切入方式的选择。在粗加工过程中,每次加工完成后留下的余量的几何形状不会相同,如果在下次尽进刀时选择不正确的切入方式,就非常容易造成裁刀事故。CAM软件提供的切入切出方式包括圆弧切入切出工件、刀具以斜线切入工件、刀具通过预加工工艺孔切入工件、以螺旋轨迹下降方式刀具切入工件以及刀具垂直切入切出工。切削方式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刀具垂直切入切出,可用于机械型腔侧壁的精加工以及从工件外部切入的凸模类工件的精加工和粗加工。凹模粗加工最常用的下刀方式是将预加工工艺孔切入工件;较软材料的粗加工常用刀具以螺旋线或斜线切入工件;由于可以消除接刀痕,所以圆弧的切入切出工件常用于曲面的精加工。在进行粗加工过程中,如果是单项走刀方式,一般将一个加工操作开始时的切入方式作为CAD/CAM系统提供的切入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加工时都采用这种方式。而这主要导致了工件和刀具的损坏,解决方式一是减少加工步距,二是采用双向走刀方式或走刀方式进行加工。

1.3切削方式和走刀方式的确定

加工时工件相对于刀具的运动方式就是切削方式,在加工工程中,刀具轨迹的分布形式即是走刀方式。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效率与加工质量受到切削方式和走刀方式的影响。在保障加工精度的前提下,为了使刀具受力平稳,尽可能地缩短切削时间。在机械加工中,经常使用的走刀方式包括往复走刀、单向走刀和环切走刀三种形式。单项走刀方式切削效率较低,因为切削方式在加工中保持不变,这样可以使顺铣或逆铣一致,但加了空走刀和提刀。为了保证切削过程稳定和刀具均匀受力,在粗加工过程中,切削量较大,所以选用单项走刀方式。在加工过程中,进行逆铣和顺铣交替加工,质量较差,因为在加工过程中,进行不提刀地连续切削。一般情况下,选用往复走刀的情况是半精加工和表面质量要求不高的精加工,而在粗加工时,不宜采用,因为加工时的切削量太大。加工过程的平稳性、加工表面质量和刀具耐用度铣削方式受到铣削方式。在进行圆周铣削时,选用顺铣或逆铣,则是根据表面质量的要求和加工余量的大小。在实践时,一般为了减少机床的震动,进行粗加工时余量较大,选用逆铣加工方式较好。而在进行精加工时,选择顺铣加工方式,以达到表面粗糙和精度的要求。

2CAXA制造工程师方面的机械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曲面实体相结合的CAD/CAM一体化软件即是CAXA制造工程师。CAXA制造工程师功能强大,应用广泛,效率高,代码质量好,是国产AD/CAM数控加工编程软件。CAXA制造工程师支持批处理功能和轨迹参数化,可直接设定实体、曲面模型,支持高速切削,可以大幅度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CAXA制造工程师在高效数控加工过程中,具有通用后置处理;多轴的数控加工功能;支持高速加工;支持多轴加工;典型的加工仿真与代码验证;参数化轨迹编辑处理;加工工艺控制等。具有灵活的特征实体造型、强大的曲面实体复合造型、完美的曲面实体组合功能、NURBS自由曲面造型等功能。CAXA制造工程师的数控加工具体步骤是:

1)根据工件图纸,造型工件;

2)数控加工方案设计;

3)根据被加工工件工艺要求、形状、精度要求选择加工参数和加工方法;

4)轨迹生成与仿真加工;

5)后置处理生成G代码。工程师可以利用CAXA制造师自动编程系统进行各种造型设计,选取合适的设定数控加工工艺参数和加工方法,进行仿真加工,生成刀具轨迹,生成加工代码,解决了复杂零件不能用手工编程、手工编程耗时的问题,大大提高编程加工和编程问题。

3宏编程技术方面的机械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宏编程是可以使用变量进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AND、OR、NOT)和函数(SIN、COS等)混合运算与高级语言相像的程序编写形式。在宏程序形式中,用于编制许多复杂的零件加工的程序,一般提供判断、循环、子程序调用的分支和方法。在利用宏程序技术进行零部件加工不但可以加工复杂形状的机械零部件,而且还可以格式化普遍加工,大大缩短编程时间。比如本零件中的椭圆短半轴、长半轴值发生变化,只要更改A、B值就行。但是进行宏程序编写时难度很大,因为编程人员不仅需要知道关于基本机械工艺数控编程的知识,还需要知道深厚的计算机语言知识和数学建模知识。

4结束语

第2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微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技术主要包含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ICY工艺、能量束加工等很多方面和方法。如果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加工,比如面、线轮廓等的加工,采用的难点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刀具就能完成切削、抛光等技术。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结构,机械加工的方法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还需要工艺硅的加工技术。纳米机械技术和加工技术纳米机械技术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研究的方面有纳米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方面、纳米摩擦学方面和纳米构件工程等,本文所讲的纳米机械技术只是纳米机械实现纳米尺寸的一些方面的功能,比如纳米尺度的移动和定位等。纳米加工技术主要在两大方面发展,即:传统的超精度加工技术的完成,比如完成机械加工中及其极限的精度加工等;新的加工方法,比如使用可操纵的原子和分子的表面刻蚀等。这些加工工艺一般的加工是很难完成的。

2纳米技术在机械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的机械制造业大力发展,纳米的加工技术包含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微型机械的纳米加工技术总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加工技术,此项技术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为清洁的环境,主要是微型机械的零件刻蚀技术上的应用。第二,控制方面,比如微型传感器的应用,驱动器和控制器在传感器的作用下,可以协调的进行工作。第三,微装配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把微型机械所用到的微型机构、微型执行机构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是一些纳米技术在机械应用方面的例子。无摩擦微型纳米轴承最新的世界纳米技术成果是美国科学家研究出的接近无摩擦的纳米轴承,它的直径仅为头发的直径大小。这种新技术下的轴承在进行使用时基本上实现了无磨损和无撕裂,这将被投入到微型装置的原件使用中。微型机械本身的尺寸就相当于头发的直径,而纳米几点系统的尺寸更小,接近1nm,是普通微型机械的千分之一。在微型的机电中摩擦问题是一大难题,新型的纳米轴承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达到了最小摩擦的极限。纳米陶瓷刀具我国某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就完成了我国地方重大的纳米项目,研究出了金属陶瓷刀具的制作技术,并且这一技术已经通过认定,这将是一项利用纳米技术进行材料制作的新标志。纳米磁性液体密封磁性液体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同时具有磁性和流动性,是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密封技术.普通的材料根本无法达到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这种新型的材料满足了一些高硬度物料超细粉体的密封要求,在密封时利用磁场将磁性的液体固定在要密封处,此时就会形成一个磁液圈,这样不仅使得污染和浪费都减少了,还提高了效率。

3纳米材料在阀片上的应用

我国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同上海电瓷厂共同研究出的特殊功能的阀片,主要应用于功能陶瓷材料中,这里可以提高阀片的绝缘强度,也即提高了阀片大电流耐受力。这也是我国纳米技术的一项在机械方面的应用。纳米发动机材料纳米复合氧化锆是纳米材料中应用于工业方面比较成功的材料之一。纳米复合锆材料能够实现导氧及储氧的功能,同时它的耐高温性也很强,主要被应用到最新的汽车发动机及尾气排放等的系统中。纳米技术马达纳米技术马达是由美国研制,在中国首次面世的一项纳米技术。纳米技术马达体积很小,是传统电磁马达的0.05倍,长度是平常使用火柴的3/4,负载能力是4kg以上,与传统的马达相比,寿命也高了很多。主要用在玩具和汽车的一些电动设施中。纳米燃油装置我国的专家成功的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纳米燃油装置。这种装置与传统的装置相比,燃油更加充分。主要应用到了极地车辆中。纳米剂技术的产生很好地解决了摩擦和机械磨损。纳米剂的发明使得很大一部分零件不再需要频繁的更换,同时这些机械的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纳米技术在机械应用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机械工程相比,纳米技术在机械应用中体现出了很多方面的优势,在不断的发展中获得了明显的成果。纳米技术的尺寸效应优势纳米技术使传统的一些使用部件的尺寸缩小了很多,将过去的毫米级别的进化到了纳米级别。纳米技术在机械应用中,降低了机械体积,这也促进机械方面形成一种心动的机械:微型机械。微型机械不仅仅是在尺寸上减小了很多,在微机构、微驱动器、微能源以及微传感器等装置都有了改进,形成了一整套微型机电系统。这些微型机电构置都是纳米技术的研究成果。这种技术远远超出了传统机械的范畴,是现代的一种创新思维下的科技纳米技术成果。纳米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使得纳米技术的应用多元化。纳米材料在纳米技术下形成的产品,不仅形态更加微小,而且功能更加强大。对于传统材料无法完成的功能,纳米材料产品可以完成,而且还在不断的发明出更多新型的材料。纳米材料可以将微量元素融入到基础材料当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功能效果。纳米材料摩擦性能的提升纳米技术在机械应用中最为突出的应用是解决机械摩擦的性能。再继续额运动中,轴承间的摩擦是无法消除的。过去的轴承在使用当中摩擦问题是一个难题。当纳米技术出现后,一方面使得各类机械结构尺寸减小了很多,零件尺寸越小摩擦力的影响越大,如果摩擦力过大,那么更严重的还会磨损到零件,影响到正常的使用。但是纳米技术也解决了这一问题,纳米材料实现了机械的最小摩擦极限,达到了理想的运行状态。纳米技术节能效果纳米技术不仅实现了体积上的减小、功能上的强大,还能实现环保节能,真正实现了集功能、实用、环保于一体。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型的材料也被研发出来,这些新型的材料实现了材料的节约目标,所以传统的机械工程中有些需求量较大的材料使用率大大降低了,对于原材料的节省,起到了很大的节约作用。

5纳米加工技术与微型机械

纳米加工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微型机电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微型机电系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微型机械现在世界上的微型机械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已经能够制造出很多类型的微型机构和微型零部件。在三维的机械构件上已经有了很多研制品,比如微齿轮、微轴承、微弹簧等。其中微执行器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微型器件,但是也研制出了微开关、微电动机、微泵等器件。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电系统就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机电系统,比如微型机器人,它可以用于搜集情报、窃听等。微型机电系统在医学上也有荷藕使用的意义,比如微型医学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的血管进行一些操作。总之这些微型机电系统越来越接近实用化,接近人的生活。在航空航天上微型机电系统也有很重要的使用,比如惯性仪表,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等优点。现在微型器件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应用水平,加上微电子的工业集成电路的经验可以应用到这个新的方面,所以纵观各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现在MEMS的发展条件已具备。

6总结

第3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32

0 前言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其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光学技术实现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和系统化加工。机电一体化实现了加工技术、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的优化,对制造行业具有重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持之一。近几年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改造工作正在逐渐推广和普及。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效率和质量,对其实施改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机电一体化改造优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逐渐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的改造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有支持也有反对的[1]。就该种现象及机电一体化改造进行优势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第一,智能化优势。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会利用计算机控制软件,实现软件更新,在保障机电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操作。在改造的过程中利用智能化软件实现人操作和组合,具有自行判断、自行筛选等基本逻辑功能,从而实现人类自动控制危险因素的实际操作。因此,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机电一体化具有优化其智能化的作用。

第二,个性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优势是传统机械加工基础改造的必然趋势[2]。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变,企业和人们对事物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对机械加工的个性化需求。而机电一体化改造能够实现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加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其微控系统根据市场调研需求自主的对产品实施升级方案制定,以满足智能个性化产品优势。

第三,高速化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对机床的运转速度改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利用微控系统实现机床主轴转速的提升,可以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转速的基础上提高2倍左右,明前的加快了加工的速度,为整个机床加工生产效益的优化奠定了基础[3]。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逐渐应用,纳米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更是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的机械加工。因此,机电一体化改造具有其高速化发展优势。

第四,绿色环保优势。机电一体化改造不仅能够在技术、效率、性能等上现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优化,在其绿色环保上能够降低材料和燃料的使用,从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绿色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必将成为机械加工机床改造优化的主流趋势。

2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注意点

针对实践工作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和内容,提出未来在传统机械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处理。

第一,在改造稳定性上。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由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机床的加工一般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且材料的使用上一般是坚固的铸造件。经过改造之后需要将其改变为高性能和高精确度的结构。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其铸造件的性能出发,注重改造的整体性,在不破坏设备本身结构的基础上,保障机械加工机床的整体稳定性。

第二,在设备为维修操作山。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在其设备维修改造上为了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操作,也会对其维修性能实施改造,为改造后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日常使用和维护提供保障。因此,在其维修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对其维修周期和故障诊断性能实施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逻辑程序编制,以保障设备维修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4]。

第三,在技术运行改造上。在实施技术运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技术该噶发展方向速度对其进行改造,采用循序渐进的技术改造方案,从而保障实时提高设备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在不断提升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设备档次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运行改造。尤其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进行技术运行改造,这样容易形成技术壁垒和技术脱档。

第四,在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上。针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造是在设备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其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从精度、专业、生产三方面完成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进,这样才能够保障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在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机电一体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第五,在改造成本上。针对改造成本实施成本控制也是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可以采用分环节成本控制和材料成本控制的方式实现改造成本控制,在保障改造效率的前提下节约改造经费,降低企业成本,从未有效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3 总结

通过本文中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优势分析们能够看出,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是未来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改造稳定性、设备维修操作、技术运行、工作效率和质量、改造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智能化、高效率、高质量、高性能的改造,以促进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敬卫.关于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探析[J].时代教育,2016,19(01):199.

[2]赵占军.浅析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J].通讯世界,2015,03(03):230-231.

[3]李锐通.针对传统机械设备加工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6(04):144.

第4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理念 《机械加工新发展》 教学实践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知识渊博、专业技能扎实,而且具有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前两项主要任务,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但是,我国大学教学在“知识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一直受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传授知识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影响牢牢地束缚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的存贮器;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转变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在教学中践行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我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简介

1995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机械加工新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其出发点是向机械工程类的四年级本科生介绍近20年内机械加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状况,让学生及时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弥补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前沿内容的不足。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侨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工科院校均开设了相似的课程。

该课程在我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演变为目前的《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共24学时,教学内容是近10年来机械加工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旨在让学生了解当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概论、高效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内容,是《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设计》等专业课程前沿方向的拓展与延伸,是最适合创建成研究型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门课程。

2.研究性学习理念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中的实践

2.1研究性学习理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兴起源于对传统的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反思,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的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一门课程,有的将它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学习过程,还有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等等,看法不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

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要求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以探究的方式组织知识。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通过课程把知识内容或教师的理解传输给学生,教学的目的只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优势地位上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则认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听来的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应致力于直接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的投入活动,将自觉摄取与无意识的熏陶结合起来,以形成经验和掌握知识。强调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知识,强调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主动者,才能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体验,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着眼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2.2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教学方法实践

为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我改革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2.1教学目的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所谓的“发现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本门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学习活动。它的目的不仅是使得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综合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真实的或者特定设置的情景下,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依托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优势,围绕课程目标,将教学目的设置为:注重引入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前沿性科研成果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介绍中贯彻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2.2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对课堂教学规范日益强化,普遍要求授课必备教材、课件、教案、讲稿、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因而教学大纲、教材、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学的内容和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大学教师逐渐强化了“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教材,错误地将其理解为知识的经典,是知识的全部,从而使教学实际上沦为教材内容的移植过程,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这种“教材为本”的教学内容观,致使教学内容封闭化,严重不能适应《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设立目的,无法将机械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思路、科技成果及时地纳入教学过程。

其实,教材、课件、教案、讲稿、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这些只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本质内涵应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发展的智力、能力,灌输的思想、观点,培养的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因此,《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最初花费大量精力编写选购专门教材,改为向学生推荐一个参考资料目录,并每届更新,其主要为教师讲授时利用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电子材料和相关的科研新成果等。为了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脉络,将《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先进制造技术演变历程、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缓进给深切磨削技术、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先进刀具制造技术、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6个技术专题,教学中按照技术专题提出(why)―技术专题内涵(what)―技术专题研究进展(how)―技术专题发展趋势(future aspect)―面临的新问题(why)的脉络和线索,介绍技术发展的源动力、研究思路与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教学内容体系下,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便于以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教学内容,制定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潜能,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开放式的教学内容,解除了“以教材为本”教学模式的限制,不再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查找资料,对专题内容有取舍地进行充分钻研,务求自己发现,获得真知,真正地学会学习,使创新能力获得长足的提高。

2.2.3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在特定的教学目的指导下,为完成教学内容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一般采用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形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教学形式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进程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形式是注入式与启发式。

我国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在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广泛采用了注入式教学形式,以切合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存贮器。课堂上,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知识,教师成了知识贩子,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袋子。其极端的形式表现就是,教师一人满堂灌,学生则呈现群体失语的局面。有人对此给出了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模式,上课是赶鸭子,讲课是填鸭子,考试则是烤鸭子。

因此,我们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根据“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教学情景以营造创新氛围,在教学形式上改教师主讲为师生互动,改学生听讲为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探讨,培育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为了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我校该课程采用以每位教师面对20至25名学生的小班化教学方式。我在授课中,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通过课后的自我讨论,针对技术专题中的感兴趣的具体技术,确定组内的明确分工,分头查阅资料、参考书、网络搜索、企业调研等收集信息,结合课堂讲授,形成对具体技术发展脉络的认识,撰写包括专题技术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主要技术方法、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的研究报告,课堂抽出专门的时间由各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提问互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小组协作方式开展,小组成员分工由学生自行决定,采用平等互助的原则,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全面有效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准确、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2.4课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评价是课程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以筛选作为终极目的,以考核、测定学习者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主要内容,把学习者作为被评价的课题,而使测验、考试这类评定手段变成了评价的主题。为达成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于《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目标,我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将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考核的内容包括:①参与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课堂纪律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是否有适当的见解或建议,等等;②口头报告:通过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发言,小组汇报过程中的口头发言,等等;③研究报告的质量:关注的不是研究报告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在研究报告中所体现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信息。

课程考核评价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让学生体会自主研究学习过程比简单获取答案,培养能力比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学习理念。注意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及时将平时的评价结果反馈学生,多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的角度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发挥潜质的大舞台。

3.结语

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中践行研究性学习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涉及教学思想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采用的一些措施和手段是该门课程在研究性学习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但已受到课程班同学的好评,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创新意识有所激发,对考核过程和提交的课程报告的分析表明,完全达到了该门课程的培养要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相信,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深入和发展,必将为本门课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谢秉知.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23.

第5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王爱玲,1943年3月出生,山西省太原市人。1965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65至1978年在太原重型机器厂和国营红旗光学仪器厂从事机械产品设计、机床大修技术工作。1985至198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修CAD/CAM方向硕研课一年。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78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有: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兵工机加学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企业创新促进会专家、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十多项。

主张“高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技术化”并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亟需更多的机械工程原创性成果来撑起国家的综合实力。

王爱玲教授就是那时候开始投身到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几十年来,她的工作内容包括特种加工技术及绿色制造;精密仪器及机械: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讲授博士生课程:现代机械设计、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制造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专题等;硕士生课程:计算几何及图形处理、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机械工艺专题等;本科生课程:机床数控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机床设计、机械原理等。

目前承担项目及研究方向为:精益型集成制造技术、复杂产品快速开发技术、虚拟环境下产品设计、制造、装配技术,绿色制造及特种加工技术等。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王爱玲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很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及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主张“高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技术化”并重。她的不少科研成果,都是很快应用到了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为了开阔视野,建立更广泛的交流平台与合作关系,王爱玲教授曾于1994年前往新加坡理工大学,进行CAD及美国CV公司软件交流;1998年受邀美国哥伦比亚等5所大学进行先进制造技术交流;2000年,前往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就“WTO及我国企业的发展”专题进行深入研讨;2004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机械工程学会及高校进行先进制造技术交流。

身心沉下去 成果浮上来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专心致志地“气沉下丹田”,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天地,才能争取“一枝独秀”。王爱玲教授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背后,是她专注地探索,是恒久的毅力与不懈的坚守。

自1989年以来,王爱玲教授负责国家计委、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24项,其中科研、教学各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1项,2等奖5项,3等奖2项,专家评价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有关学术论文150余篇,SCI、EI、INSPAC等收录30多篇。

因科研成果的内涵与实用价值,屡次获奖,其中“数控旋口机CAD/CAM一体化系统研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用型CIMS数据传输系统研制与实现”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用新型集成制造系统及模具产品开发”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锅炉集成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于辊弯成型的生产系统反求技术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模具CAD/CAM产品开发与应用”获省百项技术难题攻关一等奖等。此外,科研成果“多功能绿色机械加工复合喷雾系统”,经山西省经委2006年12月鉴定验收,符合“山西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合格证制度”规定,准予批量生产,专家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

治学修身师之楷模 明德笃行哺育桃李

40余年的教书生涯,王爱玲教授指导博士生17名,指导硕士生75名,培养和指导和本科毕业生数以千计。

在王爱玲教授这里,不论是指导博士还是硕士研究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床数控技术》这一本科课程是门“必修课”。对此,她表示,“在研究生课题选择上,我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兴趣制定不同的选题,学生参照自己的侧重点,跟老师讨论后确定自己的培养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学生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王老师授课一般不按照课本来,她有她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通过各种方式来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新动态,把这些新信息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环节当中,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知识学起来不会很枯燥”

王爱玲教授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她采用启发引导与互动教学方法,着重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在数控技术教材建设中,王爱玲教授带领着团队成员编著的教材和著作涉及数控理论及专业技术、数控职业教育、数控操作及实训三个系列;分别由高等教育、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四大出版社出版;至2013年,她和数控技术著作团队已出版教材、著作50部, 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INSPAC等收录30余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第一负责人,王爱玲教授获得1997年度“NC&CIMS实验中心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21世纪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现代数控技术产学研基地的创建与人才培养”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实用数控编程技术》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010年度《机床数控技术》国家级级精品课程等。因科研、教学成就显著,2004年王爱玲教授还被授予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第6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主要荣誉:获2001~2002年度“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称号;2004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获“中华技能大奖”;200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高技能人才楷模”称号。

苗俭是上海市2012年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作为铣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双工种高级技师,经苗俭亲手制造出的运载火箭、战术武器和载人飞船等的关键零部件超过上千件。苗俭在航天世界中,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坚守在航天一线的女技师

苗俭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是卫星、火箭、导弹、飞船和航天飞行器等产品零组件的加工,产品精度要求高、任务急、难度大,容不得一点误差。而航天技术在全世界属于战略级保密技术,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和经验可以引进。从铣工到数控机床,再到工艺编程,上海女孩苗俭在这个许多男性都不敢想象的钢铁制造世界里深深潜修了17年,她和很多男工人一样亲手操作几百公斤重的超大零件,亲力搬重达几十公斤的机床压板、垫块、工装夹具等,她练就极强的站功以应对每天长达近10小时的站立式工作,她的高超技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断更新换代的最先进的航天加工技术。

苗俭是一个认准目标就会咬住不放的人,凭着对机械加工的执著和不懈坚持,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刻苦钻研的毅力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练就了复杂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和精湛技艺,担当重任、开创性地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

1995年苗俭成为唯一一名招进航天804所的女性铣工。而后,苗俭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了兴趣。最初的十年,苗俭为自己制定过两个五年计划,瞄准提高技术等级、学历提升等目标。她在十年间,完成了上海机电职工大学“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大专文凭,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拿到数控高级工,获得同济大学机械专业本科学历。

2005年,苗俭的身体出了状况,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让她几乎站不起来,领导和家人都很担心,但她还是拒绝从一线退下来,“我喜欢操纵数控设备,我跟它感情深厚,没有人能接手这台设备,让我再带几个徒弟吧!” 就凭着这种不放弃和坚持到底的精神,苗俭又挺过来了。

技能竞赛中展现实力

中国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她的技能不断提出高标准、高要求,让苗俭坚持不懈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和全面提升,更给她提供了施展才华和超越自己的航天大舞台。对此,苗俭一直心怀一份深深的感恩,而她的耐心细致、平和坚持的品性使她在机加工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国家航天重点工程某型号重要部件的设计工装中,苗俭让高精度复合变曲面不锈钢翼板的五点动平衡重量误差从2克减小到1克,产品合格率从10%提高到100%。而她多年来克服了对于软件的弱项,学习软件编程操作,掌握多种CAD\CAM软件,开发运用多款软件系统,解决了国家航天“高新工程”中大型件的高精度加工,完成了“导弹翼板”、“频率综合器盒体”等复杂产品的机械加工,其中难度较大的大型件就有百

余项。

除了攻关上的成就感,让苗俭一直最有自我超越激励的是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技能大赛。1998年在航天八院高级铣工比武中,年仅21岁的她获得了高级铣工第一名的荣誉。此后越是大型竞赛,苗俭的潜力和技能就越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9年,航天803所组队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决赛,各方的期望和压力都很大。在松江进行的封闭式集中训练中,每天早上的体能训练,白天8小时技能训练,晚上的业务知识、理论训练相当紧张。苗俭的腰不好,不能睡软床,便天天睡在床板上,早上起来和其他同事一样训练、跑步。比赛时抽签抽到西门子系统,对所有人都是全新考验,苗俭主动请缨:“我来承担这个工作。”通过短短一个月的勤学苦练,她的团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她的心理素质很好,很自信,在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比武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做到最极致。”这是人力资源部部长钱锡全对苗俭的高度评价。

搭建强吸引力的圈子

苗俭的工作室以先进数控加工专业为主要方向,麾下汇集高技能人才、工艺技术人员等方面的14名航天技术型能手,承担着我国航天星、箭、弹、船、器控制系统的精密机械加工任务,以及航天领域的各种技术攻关、竞赛比武和带徒传技等任务。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团队,是航天机加工技术技能人才的黄金团队。

工作室实行首席技师负责制,苗俭作为负责人,主持开展工作室各项工作。而今的工作室汇集了所里来自生产一线的技能能手,其中不乏和她一样曾获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高手,工作室并非行政部门,没有行政权力,苗俭以个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凝聚和吸引着技师们各显神通,她说:“我不是领导,我是要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圈子,让大家都愿意往里钻。”

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了卫星铸件支架多位旋转式装夹等工艺攻关项目,并把Studer数控磨床非圆磨削软件应用、侧压夹具的研究与制造、复合加工后残余应力对精密零件尺寸影响的探讨等攻关项目撰写成论文,起到技术积累和推广的作用。另外,工作室按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星环式多孔位膨胀夹紧装置研磨工装、薄壁复杂结构件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等7项攻关项目的研发任务。

做徒弟心目中最完美的师傅

多年来最让苗俭感触和开心的是曾被最腼腆内向的徒弟偷偷称为“心中最完美的师傅”,她从2005年开始被聘为上海市青年高技能人才导师团成员,现在工作室的重头工作之一是帮助新生代的航天优秀工人快速成长。

第7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他,没有上过大学,却让众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目瞪口呆。

一把老虎钳,一个锉刀,一双大手,他就可以把一个零件的精度打磨到一根头发丝的1/25。这些年来,为了保持这样的精度,他天不亮就起来操练;为保持手感,他每天都用温水泡手半个小时……

他,就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方文墨。沈飞工业集团是中国国产战斗机的摇篮,当航母舰载机上天的那一刻,方文墨说:“我觉得特骄傲,因为那上面有我手底下出来的零件。”

“长大了我也要造飞机”

在众多男性的童年回忆里,都有一个“飞机梦”。而从小生活在沈飞大院中的方文墨更是为此痴迷,但凡飞机经过,他就会不自觉地放下手里的事情,一直仰望天空。“长大了我也要造飞机,这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方文墨说。

2000年,沈飞技校一则招生的消息让方文墨兴奋得彻夜难眠,那一年,他只有16岁。“其实并没有想很多,就感觉自己考入沈飞技校,将来就能成为正式的沈飞职工,所以特别乐呵。”方文墨说。第二天一早,他第一个来到沈飞技校报了名,经过积极地备考,如愿以偿的考入了沈飞技校钳工专业。那时候的方文墨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以后再也不用拆装飞机玩具了,可以亲手制造飞机了。

走进技校的方文墨当即给自己制定了目标,“既然入了钳工这一行,就要成为全国最好的钳工,心系蓝天,报效国家。那时,我的这个理想没对别人说,怕人家说我狂妄。”方文墨笑着说。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几乎每天上完了6个小时课之后,还要拿出6个小时自学苦练,因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钳工理论基础,而手脑并用的实训课又提高了他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同学眼里,他在学习上是个永不满足的人,上实训课总是追着老师问全国和省市职工技能比赛会是什么精度,然后就超出课程要求,把0.1毫米公差提高到0.05毫米、把0.05毫米公差提高到0.02毫米……就这样过了三年,他成了全班专业上最厉害的那一个,学校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学习疯子”。

从技校毕业以后,他如愿以偿在沈飞公司当了一名钳工。

钳工,人称机械工人中的万能工。在机械行业中,一个好钳工需要具备乐队指挥那样的素质,不仅要熟知机械加工所涉及的各个工序、各种材料以及机械原理、力学原理等相关知识,还要掌握钳工自身的加工技术技能,尤其要具有掌控加工精度的高超本领。在机械行业日益信息化、自动化的今天,钳工这个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就愈发显得重要。

“我知道当一名钳工不容易,要想成为全国最好的钳工就更难了。”方文墨说,“我只能以一种试比高低的劲头,用一种近乎苛求自己的态度,去学习,去钻研”。

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方文墨白天在厂里勤学苦练,晚上回到家则系统学习理论力学、结构力学、钳工工艺学等相关专业理论和工艺方法。他一有空就去书店,常常是开店第一个进去,闭店最后一个出来。

因为专业书的价格不算便宜,他就站在书架前大段大段地抄录书中的精华。方文墨用业余时间搜集整理了20余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他购买了《机械加工工艺与窍门精选》、《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等专业书籍,最让人吃惊的是这里面关于钳工和机械加工类的专业问题他全部铭记在心。

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要有娴熟的技法。刚进单位的时候,领导安排了二位老技师做方文墨的师傅,在师傅带的一批徒弟中,方文墨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这个1米89的“自来卷”男孩,鼻梁上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十足的“傻大个”。不少“同门师兄弟”在三个月的时候就抢着上手干活,而他却不急不慢,在那来回摆弄,反复研究。而当方文墨真正上手的时候,两个老技师全呆住了,原来这是一个“高手”。

仅仅过了两年,在沈飞公司职工技能竞赛中,方文墨脱颖而出,名列第三,这样的成绩对于刚进沈飞没有多久的“菜鸟”来说,已经创造了奇迹,可倔强的方文墨硬是不满意,每天下班不回家,吃袋方便面,就拿块料在车间里开练,一直要练到半夜才罢手。后来他索性买了一台老虎钳子,安在自家北阳台上苦练不止。

“那时候的他就像着了魔,有时都凌晨了,不知他来了什么灵感,突然就跑到阳台去练。”方文墨的妈妈回忆说。

一边刻苦练习,一边参加各种比赛,他多次代表沈飞集团公司参加全国、省、市的钳工、工具钳工、装配钳工、机修钳工、模具钳工的职业技能竞赛,取得沈阳市、辽宁省、全国各级别、不同钳工组多个第一名的骄人成绩。他先后获得“沈飞钳工技术状元”、“沈阳市技术标兵”、“辽宁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沈阳市及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及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收获荣誉的同时,他三次破格晋升,在入厂6年后的2009年,成为了高级技师,创造了沈飞集团历史上拥有此技术职称者最年轻的记录,在沈阳、辽宁乃至全国也很罕见。若按常理,一个普通技术工人要成为高级技师,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2010年10月,第六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经过四个半小时聚精会神的钻、锉、锯、装配、调试,一块正方形的毛坯料在方文墨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了55度燕尾配合三件套,凭着这个机床导轨模拟件,方文墨登上了机修钳工的最高领奖台。

照理说,拿到这个奖,他就成为中国青年中最好的钳工,可以好好松口气,可是方文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琢磨”,在他的小屋里,装满了各种他买的钳工工具和设备。要知道,钳工的“十八般武艺”都离不开工具,而他对钳工工具的追求似乎超过了一切。他揣着3万元奖金跑到了沈阳五金工具城,把心仪已久的进口组合量规当宝贝买回家。在每年沈阳举办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最后一天,他总要赶过去,以甩卖价格,去选购他所钟爱的钳工工具。

所以熟悉方文墨的工友都知道他根本存不住钱,因为他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用到了买工具上,有时为了买一件工具要攒几个月工资,几年间光买工具就花费了4万多元。方文墨把买来的新工具与厂里使用的工具进行比对,研究其中的差距,然后动手加以改进。几年来,他改进各种刀、量、夹具200多种,经他改进的工具成了工友们的抢手货。有一种钛合金专用丝锥经方文墨改进后,提高工效4倍,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费46.2万元。

他是掌握着金刚钻的高手

很多人不知道,方文墨经常加工的零件平面一般只有火柴盒大小,每个表面起码得锉修30下才能达到尺寸精度要求,每天要往复单一的锉修动作8000多次。如果把方文墨工作8年多锉修的行程捋成一条直线,总行程可以高达6400公里,这无异于一次。

在钳工的岗位,方文墨坚守了十年,直到今天,他还是乐此不疲,这些年来,他改进的各种刀、量、夹具有200余把,改进工艺方法60余项,改进设备2项,发现设计问题26个,研究生产窍门24项,总结先进操作方法和撰写技术论文12篇,申报技术革新项目20项,取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2006年,沈飞公司在为国外公司生产大型客机舱门时,有一道紧固件的生产环节,用工多,时间长,加工难度大。这让方文墨动起了脑筋,整天琢磨着改进方法。一天晚上他在家看电视,《走近科学》栏目播了一个有关汽车刹车片的节目,这让他豁然开朗:为何不可以生产一个装置,事先预设好摩擦系数,通过钻床旋转实现紧固的目的呢?说干就干,从画图纸、做零件到装配、调试,经过十多次反复试验,方文墨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这个名为“定扭矩螺纹旋合器”的装备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生产加工中广泛应用。使用这个装备,以往需要2个人、1天半的加工装配任务,现在只需要1个人、2小时即可完成,提高生产效率8倍,仅人工成本每年就节约100万以上元。

机加厂曾加工某型军机的操控系统。这个立体系统由8个面嵌合而成,每个面空隙、平面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1/5,分到每个面上表面精度不到1/25,不能高也不能低。小于要求的公差,就会出现滑动、松动;大于这个公差就会发涩、发紧,从而影响操控性能。

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不少技术精准的师傅都望而却步,但方文墨单凭手工就可以完成。对于他的技术,老技师如此评价:“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也达不到这个精度。”

方文墨说:“再好的车也上不了珠穆朗玛峰,还得靠你的双腿;再好的机器也有盲区,还是不如你的双手。”事实就是这样,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至今尚无适当机械化设备可全部代替。一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仍需要依靠手工做精密加工。

所以,每次遇到难活、急活,工段长总要把它交给方文墨,而他每次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在领导和同事眼中,方文墨就是掌握着金刚钻的高手。现下,在军机机加厂,最难、最后的一道工序,几乎都是方文墨上,因为他技术高,心理素质好,很少失误,而且全部免检。

在2013年湖南卫视《成人礼》上,主持人说方文墨为了成为“最好的钳工”放弃了许多爱好。就像钢琴家爱护自己的手一样,方文墨对自己双手的格外呵护。钳工全凭那双手,为了干活手不抖,本来酒量了得的方文墨竟然戒掉了自己的嗜好,甚至连喜爱的篮球也不摸不碰了。为了使自己这双手保持分寸感,他每天都要用温水泡手,以便把茧子泡软泡掉。

第8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它的写作也是有标准的格式和要求的,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希望给大家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标准论文格式要求(1)】

1.中文摘要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个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好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一次标出。

4.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级层次

三号黑体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节级层次

四号黑体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节级层次

四号楷体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条款层次

小四号宋体左起;

(1)XXX(小四号宋体,接排)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2磅,标准字距。

6.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5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方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标号在图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格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标号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排列。标号在公式同行右对齐。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欣赏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机械制造发展现状和前景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度的有效指标之一,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现象越演越烈,如何将高科技融入机械制造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现状;趋势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机械制造的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新开发材料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现代技术运用。机械制造技术需要将传统的制造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制造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1.2机械制造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局限于机械加工制造的本身过程,它的产品面向整个市场,并且涉及到产品设计、开发、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的终极追求是产品投放进市场后的应用情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产品生产率,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矛盾已经逐渐向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矛盾。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2.1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实现计算机系统代替人为管理,并且尤其重视对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流水线模式的更新。已经全面提出了精益生产、高效生产、准时生产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时间较短,对于先进管理模式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对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运用并不广泛,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2自动化技术落后

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还没有掌握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设计的产品方案相对较为落后,仅仅是简单利用自动化技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将机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我国使用的机械自动化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动化的设备数量太少,导致我国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第三,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还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发展进度较为缓慢;最后,我国的机械种类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质量也无法达到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使用的范围也不够普遍、广泛。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发展潜力巨大。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融入网络化是工业机电设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技术普及的市场大环境下,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因此,将机械自动化融入网络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局域网络技术还将运用到大量的家电设备中,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正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这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2以智能化为依托,发展实用型机械自动化技术

人类的社会进步一直伴随对智能的开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进行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与传统机械制造自动化最大的区别,也是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体现在控制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理学、运筹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自动编程、人机接口和对话,在加工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从而取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对人类的职能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层次的发展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实际需要作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只有将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原则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才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取得高效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以新材料为支撑,进行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受到各方的关注,绿色化发展是工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工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依靠掠夺环境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改变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环境与机械制造发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光机电一体化发展

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很多高新企业以及高新设备的基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械一体化产品的基础,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生产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能驱动等等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第9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机械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其中金属切削加工是基本而又可靠的精密加工手段。在进行数控编程的过程中,刀具的选择和切削用量的确定是十分重要,它不仅对被加工零件的质量影响巨大,甚至可以决定着机床功效的发挥和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编制加工程序时,选择合理的刀具和切削用量,是编制高质量加工程序的前提。 

    一、引言 

    机械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其中金属切削加工是基本而又可靠的精密加工手段,在机械、电机、电子等各种现代产业部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这里我们所说的工具,不仅仅指进行机械加工的机床,我们更关心的是直接进行切削加工的刀具。刀具是推动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发展的一个极为活跃而又十分关键的因素,可以说切削加工技术发展、革新的历史就是刀具发展的历史。 

    我单位在2008年引进了小巨人公司制作的两台车铣加工中心。但一直未能在零件上真正实现和普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铣削功能。刀具选择、加工路径规划 、切削用量设定等,编程人员只要设置了有关的参数,就可以自动生成NC程序并传输至数控机床完成加工。因此,数控加工中的刀具选择和切削用量确定是在人机交互状态下完成的,这与普通机床加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要求编程人员必须掌握刀具选择和切削用量确定的基本原则,在编程时充分考虑数控加工的特点。研究掌握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铣削功能,对于形状复杂以及精度要求很高的回转体零件的精密加工,提升我单位数控精密加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控铣加工常用刀具的种类 

    数控铣加工刀具种类很多,为了适应数控机床高速、高效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所用刀具正朝着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铣削刀具和孔加工刀具两大类。为了满足高效和特殊的铣削要求,又发展了各种特殊用途的专用刀具。数控铣刀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刀具结构可分为:①整体式;②镶嵌式,采用焊接或机夹式连接,机夹式又可分为不转位和可转位两种;③特殊型式,如复合式刀具,减震式刀具等。根据制造刀具所用的材料可分为:①高速钢刀具;②硬质合金刀具;③金刚石刀具;④其他材料刀具,如立方氮化硼刀具,陶瓷刀具等。从切削工艺上可分为:平端立铣刀、圆角立铣刀、球头刀和锥度铣刀等。 

    三、加工中心刀具类型的选择 

    刀具的选择是在数控编程的人机交互状态下进行的。应根据机床的加工能力、工件材料的性能、加工工序、切削用量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正确选用刀具及刀柄。刀具选择总的原则是:安装调整方便,刚性好,耐用度和精度高。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短的刀柄,以提高刀具加工的刚性。生产中,被加工零件的几何形状是选择刀具类型的主要依据。 

    1)铣削刀具的选用。加工曲面类零件时,为了保证刀具切削刃与加工轮廓在切削点相切,而避免刀刃与工件轮廓发生干涉,一般采用球头刀,粗加工用两刃铣刀,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用四刃铣刀;铣较大平面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加工表面粗糙度,一般采用刀片镶嵌式盘形铣刀;铣小平面或台阶面时一般采用通用铣刀;铣键槽时,为了保证槽的尺寸精度、一般用两刃键槽铣刀;  2)孔加工刀具的选用。数控机床孔加工一般无钻模,由于钻头的刚性和切削条件差,选用钻头直径D应满足L/D≤5(L为钻孔深度)的条件;钻孔前先用中心钻定位,保证孔加工的定位精度;精绞前可选用浮动绞刀,绞孔前孔口要倒角;镗孔时应尽量选用对称的多刃镗刀头进行切削,以平衡镗削振动;尽量选择较粗和较短的刀杆,以减少切削振动。在经济型数控加工中,由于刀具的刃磨、测量和更换多为人工手动进行,占用辅助时间较长,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刀具的排列顺序。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尽量减少刀具数量;②一把刀具装夹后,应完成其所能进行的所有加工部位;③粗精加工的刀具应分开使用,即使是相同尺寸规格的刀具;④先铣后钻;⑤先进行曲面精加工,后进行二维轮廓精加工;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利用数控机床的自动换刀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等。另外,刀具的耐用度和精度与刀具价格关系极大,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好的刀具虽然增加了刀具成本,但由此带来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提高,则可以使整个加工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根据被加工工件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切削性能及加工余量,选择刚性好,耐用度高的铣刀,是充分发挥数控铣床的生产效率和获得满意的加工质量的前提。 

    3)切削速度的确定。进给速度是数控机床切削用量中的重要参数,主要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刀具、工件的材料性质选取。最大进给速度受机床刚度和进给系统的性能限制。在轮廓加工中,在接近拐角处应适当降低进给量,以克服由于惯性或工艺系统变形在轮廓拐角处造成“超程”或“欠程”现象。确定进给速度的原则:1)当工件的质量要求能够得到保证时,为提高生产效率,可选择较高的进给速度。一般在100~200mm/min范围内选取。2)在切断、加工深孔或用高速钢刀具加工时,宜选择较低的进给速度,一般在20~50mm/min范围内选取。3)当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高时,进给速度应选小些,一般在20~50mm/min范围内选取。4)刀具空行程时,特别是远距离“回零”时,可以选择该机床数控系统给定的最高进给速度。 

    4)背吃刀量(或侧吃刀量)的确定。在保证加工表面质量的前提下,背吃刀量(ap)应据机床、工件和刀具的刚度来决定,在刚度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背吃刀量等于工件的加工余量,这样可以减少走刀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四、结束语 

    我单位数控加工中心具有轴向和颈相动力头,能实现三个坐标的联动。利用极坐标插补指令和圆柱插补指令进行了程序优化和开发,并对机床加工工位重复定位误差进行了有效的补偿,初步实现对回转体的侧面进行快捷可靠的精密铣削加工,提高了加工精度和表面加工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