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学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改革物理教学探究式初探
引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正文:
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理论上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教学方式。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
对学生要信任,遇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四、教材的编写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的入门,在编写上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强调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五、本着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地信息、完整地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六、探究式教学的结构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讨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得结论应用反思
下面以“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为例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可从生产、生活等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来自于不同的观点的撞击和争辩。好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猜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的,而不是凭空猜想。但教师也不要追求严密的逻辑性,要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及工作情况,提出问题:如保险丝断了那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进行猜想:短路、总功率过大、电源电压过大等,然后让学生说出理由。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再对每个局部进行微观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也可以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指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注意方案设计不仅仅为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时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给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修正、完善。开始时可提示从而降低难度。
如本节课设计方案时,可先提示如下:在设计“短路”造成电流过大的实验中,最好给哪个元件短路?用什么来观察电流过大?应选用那些器材、规格怎样?然后分组讨论,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如下:
图1图2
对于显示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还坚持用量程大的电流表而不用保险丝,对此,可让学生根据电流表的特性及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排除只用电流表的想法从而确定和统一实验方案。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方案出来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不完善,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作风,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修养。下面就是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步骤,然后让学生按总结的步骤去操作。由于是初次尝试探究法,学生对此还不大熟悉,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可给以下提示:与什么情况相比电流过大?学生再讨论总结出如下步骤:(1)连好如图1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2)断开开关给灯泡短路,如图2,闭合开关,再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3)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步骤归纳后,学生就可以直接去操作。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渗透科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如本实验中如何判断保险丝是否断开可讨论:图1现象:灯亮,保险丝无现象。图2现象:灯亮,保险丝瞬间发出亮光。对比两现象得结论:短路可以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对此,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保险丝瞬间发光灯不亮,能确定是保险丝断了吗?学生讨论后要更换保险丝试试,经实验后才能确定保险丝是否断了。实验后确定结论是正确的。
同理,在研究“总功率过大”“电压增大”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也采取了如上探究过程。
5.反思应用
反思探究过程,梳理思维线索,可使学生认识深刻、理性。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总结探究过程的困惑与喜悦。在应用中巩固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中研究后两因素也可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让学生反思后在课下自己完成。
七、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教学领域提倡已久,但在我们农村中学真正实施也还不久。平时我在教中多多少少也进行过探索式教学,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还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总算对它有所了解,但还并不完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我觉得还不够完美,如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才做到简练和恰到好处,还有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及学生通过现象能容易得出结论,这三方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这一点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和总结。
结论:虽然对探究式教学初次研究,但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少它把我引向了教学的改革之路,使自己勇于改革、敢于探索,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感谢那些在我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学习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进一步地统一和协调,这有助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把握,取得深层次地认知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1.2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发展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是一个潮流,通过有效教学可以挖掘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潜力,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作用。同时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以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核心,能够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学科和教学方面的基础。
1.3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改革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有助于教师主动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对教师技能发展的作用,在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形成了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与变革,使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改手段得到发展,进而确保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2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行为特征
2.1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开放性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灵活性和权变性的特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倡导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采用主动引导的策略,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主动发展的维护来扩展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发展的可能,以更加开发的系统和态度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2.2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适应性和差异性,以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初中历史课堂的内容进行有效发散,以此来适应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这样可以在尊重学生个体需要的同时,使教学资源得到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培养,进而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上实现学生综合的发展。
2.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统一性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将教学内容、教师行为、课堂情境做到最大层面地统一,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而且也有利于历史课堂情境的创立,还有助于师生双方良好地互动,这样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满足学生对初中历史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有助于初中历史课堂效果的保障。
3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要点
3.1创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
初中历史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特点,。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3.2积极运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上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外,还应该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不仅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尽情地挥洒他们的想象力,更会自然而然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取舍,这样我们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而体现初情境教学的效果。
3.3提高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应熟练地驾驭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语言,如开始语、讲授语、提问语、演示示范语、结束语等。教师开始讲授新课时开始语,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力求简洁、扼要,承上启下,富有吸引力,切忌不顾学生的心境,一上讲台就机械地讲。讲授新课时“讲授语”要准确精练,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又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连贯适中,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在提问时“提问语”要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巧妙设疑,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烘托课堂气氛。
4结语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目前很多地方的初中英语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初中的英语学习是具备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就会很难做到循序渐进,掌握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英语的学习并不一定是付出就有回报。有时付出同样的精力与时间,结果却是差异很大,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
(二)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学习进步的唯一标准,在考试中过于追求分数,没有理解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另外,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过于依赖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自学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在学习基础上做到迁移延伸、举一反三。长此以往,逐渐限制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间接作用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时期的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逐渐演化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既然课堂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满足,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友谊与归属感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方法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直接作用
【关键词】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渗透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实行多元化科学化教学改变了以前落后的教学体制。提高了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革教学,更新教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能力正是目前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就要:
第一,改革课堂师生互动方式。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机械训练;学生两个耳朵、一个笔记本的被动接受学习。因此要改革课堂师生互动方式就要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教师都不会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报以鼓励赞许的目光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自由想象,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研讨、互助、发现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培养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正反两方辩论,就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历史现象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及撰写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同学协作编演、排练小历史剧,使学生在增强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时间及历史人物。
二、注重初中历史情结培养
到了初三,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但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喜欢历史的也不多,于是教师就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
1.把历史当作缓解压力的副科。因初三年级主课学业繁重紧张,因此许多学生就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像看小说、上网、打游戏等能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的科目。
2.某些历史知识如历史故事、历史事件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但是新鲜感只能是一个短暂行为,持续时间不能持久。这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感官阶段,我们知道,刺激性的感官阶段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枯燥无味、课题深奥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学生会感到趣味索然,如果这时候感到困难时,刺激性的感官就会麻木、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且当作是抛砖引玉:
一是提高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及地位,指导学生怎样学。首先我们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历史学科在社会这个大范围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弃死记硬背就能考好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学好历史,我们可以改革以往的历史考试方法,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运用历史事件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历史讲座、历史图片展、每天黑板一角填写历史的今天;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
总之,校园不但要增添人文氛围,还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在学校里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感觉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会逐渐增加。
二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乐”学。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一比较,因为掌握的内容较多,所以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老师有时可以让一些同学扮演“老师”上课,而老师成了忠实的听课者和点拨者,这既锻炼了学生口才,又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内容,都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再比如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除了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或者见解独到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也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的学生予以高分或适当的点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历史小故事,绘历史漫画比赛等。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分层互动式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培养与分层分组式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基础及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参加各种活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2.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储存量大、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引导他们想象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不凡气度,培养其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甲午风云》影片中的几个关键片段:邓世昌等在海上英勇抗战,为国牺牲;李鸿章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以求自保;慈禧太后为准备她的六十大寿,大肆挪用公款铺张浪费;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如此先进的北洋水师竟然在短短几天内被日军毁灭?在真实可感的视频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家仇国恨在内心百感交集,经过全面客观细致的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认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3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强的优势,便于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首先播放《》影片的几个特写镜头:官兵大肆吸食鸦片,战斗能力不堪一击;国库白银外流,导致出现银荒;百姓因食用鸦片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令人痛心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的苦难时期,无需任何语言,就可以形象地再现鸦片给祖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危害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真实的历史,而且也得到了反毒防毒教育。
2.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自学方法加强实际动手操作的技巧。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十年》这一课时,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是那一时期的会议记录、老照片以及流传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同学们将这些历史资料做成电子课件,用以在课堂上展示,形成资源共享的学习模式。由于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多渠道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广泛开展交流讨论,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媒介,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为每位同学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密切联系,丰富了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评价与反思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界改革的深入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走进课堂,实现光、色、形、声等多感官信息辅助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历史记忆,从而对知识有一个全景式的总体把握,所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借助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情景再现和诠释,摆脱时空与抽象的局限性,尽管多媒体只是用以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教学主体,但它的确能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历史场景中触摸时展的脉搏,领悟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存在。但是在探究性教学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2.互动性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但是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和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了情感体验、情境创设等互动。
3.灵活性强。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和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相比,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切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口头传授,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1.新课标的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如下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充分展示了新课标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实施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是认识主体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史料为中介,不断追求达到历史存在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让学生像史学家那样收集历史资料,利用历史资料来认识历史,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认识历史的特点。
3.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并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探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实践的途径
1.常规课堂。
在常规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任务;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
在历史活动课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为基本阵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3.课下的自主探究。
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有:通过读书、上网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历史问题;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实行探究式学习教育模式,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反对接受性学习。历史学习不可避免地仍存在接受学习,因为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必须要教师进行讲解。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2.避免探究性学习向僵化的形式主义转变。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这4个阶段。但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按照上述4个步骤机械化的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主义。
3.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删减、改动,可以说达到了比较精炼的程度。教材在学科知识的信息编排顺序上,主要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为线索而不是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往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产生较大的差距。教材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而设计的问题也会因信息容量过大而导致学生思考时思维受阻,以致对问题产生厌倦,影响到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有这样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感受工业文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地处县城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对广大农村中学来讲,更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旦讲到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往往都是“爱国主义”,这种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顺其自然,讲究水到渠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一、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农村基层初中在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活动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相对薄弱的则是政、史、地等小学科。在我国农村基层学校,这些小学科的教学工作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农村中学特有的实际问题,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农村基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不足: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在许多农村基层初中,专业的历史教师寥寥无几,历史学科大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学,他们缺乏对历史教学的专门研究,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敷衍搪塞现象,严重滞后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实际需要。
(二)教师教学研究不深
笔者发现,走进有些教师的历史课堂,发现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少有创新。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输,只顾将所有历史知识点罗列出来,甚至将一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以问答题形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缺乏深入有效地研究,未能融合并利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一些新的、有效的、能大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技巧、经验,教学成效停滞不前。
(三)校内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有些学校虽然也在学期初制订了历史学科教研计划,但直到一学年结束,这样的计划还是停留于书面,停留于完善会议记录、应付上级检查,而实际组织的活动次数少、质量差,有些纯粹是走过场,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未能发挥校内教研活动对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促进功能。
(四)课堂改革推进不足
课堂改革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最主要抓手,遗憾的是,农村初中部分历史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环节的作用,不愿多动脑筋想一些“花头”,甚至也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引用别人的一些成功的课改经验,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大多以灌输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低下。整个课堂演变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与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大相径庭。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力
许多历史教师虽然也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在教学中依然嫌麻烦不愿意适应多媒体手段,或是技术掌握不熟,不能灵活运用和自主制作历史教学课件,导致初中历史课堂上难见多媒体踪影。
(六)课外拓展程度不高
在农村基层中学,有些历史教师只片面重视课堂教学,没有对历史课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部分历史教师图省事、怕麻烦,在课外根本没组织这样的活动,甚至连对学生的基本指导也较为匮乏,无法体现历史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如何突破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一)多措并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与关键,农村学校也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骨干教师,历史专业出身的教师原则上应当专门从事历史教学,还要培养一批在历史知识方面较为丰富、历史教学研究方面比较深入的骨干教师,形成以专业出身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龙头,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的优质师资队伍。其次,要重视历史教师岗位培训工作,在业务能力培养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脱产培训、跟班学习、教学观摩等,培养一批在本校、本区域有影响力的教学能手,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培训。另外,还要重视专业师资力量的引进。通过新教师招录、中心校教师送教走读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现有历史教师师资结构,为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人才基础。
(二)主动积极开展历史教学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主动深入研究教学经验和方法,要主动汲取外地外校在历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将他人经验技巧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这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当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学习、订阅教学刊物、浏览教学网站等多种方式,积极搜集历史教学经验,将先进的经验与本校教学联系起来,加以消化吸收和运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养成博采众长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有较大帮助。学校还应将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建设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参加课题研究、取得教研成果、发表历史教学论文等方面进行表彰奖励。
(三)丰富载体推进校内教研活动
校内教研最为直接有效也更加形象直观,是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有效抓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学校也应当通过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扎实有效组织开展、监督校内教研。首先,教研活动计划要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师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计划要细化到时间节点,细化到活动方式、内容,细化到责任人员,体现教研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其次,要对教研活动的形式、内容进行丰富。教研形式既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教师沙龙业务学习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实践课、观摩课、微型课、说课等方式进行,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加生动的教研教改活动,让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只有建立起层次分明、内容丰满的校内教研活动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岗位成才。
(四)与时俱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历史教师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专门研究,要站在时展和教育改革的层面落实、推进这项工作。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取一言堂的灌输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踊跃发言、拓展思维,保护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创新的智慧火花。教师还要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演示设置情境,以及组织研讨专题活动等方式,赋予初中历史课堂更多的活力,使历史教学呈现出更加活泼的良好状态。课堂教学改革是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主体性的体现,教师一定要以此为目标和抓手,扎实有效推动教学深入进行。
(五)体现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功能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历史教学所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需要的信息量也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丰富程度。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的直观效果,笔者专门开展了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对比、数据对比,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人均收入、家庭拥有的家电数量、存款数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对比,基础设施投入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等方面素材,在学生思想上引起强烈震撼,尤其是对比的巨大反差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效果的有效路径。
(六)积极开展拓展活动巩固成效
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可以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进行延伸,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研究、梳理和总结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拓展教学课堂,例如《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中,指导学生编写调研计划,针对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背后揭示的深刻道理,自由组合开展社会调查,从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感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这样的拓展活动既是对历史课堂的延伸,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广大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拓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有效部署,确保每一次的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立足农村基层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校也应加大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创造、优化各学科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帮助教师着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加高效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来,我主持完成了3个省市级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提升了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搞好课题研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从教以来,我养成了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教学随笔虽然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涉及面比较小,但长期坚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教学论文和课题素材。我的教学论文和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时关注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时了解中学教育科研动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识,很难有所作为;哪些问题大家关注不够,可以深入下去。我经常通过期刊、网络等了解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3.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如2001年江西省选择了3+文综/理综的高考模式。这次改革不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变化,更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当时教育部强调指出,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的设计要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要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所有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加以深入研究,作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师,要通过研究,明确高考文科综合有哪些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
如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江西省进行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普遍感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历史教材脱节的问题,包括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以教学体例来说,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不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史体例,尽管这种体例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这给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二是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脱节;三是初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四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我省的许多地市初中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些问题已经给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势必继续影响我省我市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灵诵江西》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主要有: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师,而《人杰地灵诵江西》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有如何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压力,地方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一周一课时,如何解决地方课程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如何检验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针对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请了省级课题《江西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与整合》,获省级立项。
4.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如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参加课题研究的文综三科教师明确了各自学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变了教学观念,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探索出了能力培养"三部曲":在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在高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有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和知识检测都有意识地围绕重点展开,日积月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受到师生的好评。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2006届、2009届我校文科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大为提高。事实胜于雄辩,2006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仅次于乐平中学)。另外,根据高考文综试卷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课题组编写了十余套文综检测卷,许多试题被有关资料引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只有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