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

第1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找准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对症下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如下:

(一)“课题制”管理模式的隐忧由于当前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排名”,也是高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为刺激教师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许多高校都将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实行高比例的资金配比,同时也导致了对其预算及使用情况的疏于监管。甚至有观点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己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花自己的钱,其他人无权过问,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甚至部分领导也对此给予认同。

(二)经费开支合理与否的界定一方面,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物品、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手提电脑、微波炉、冰箱等,既可以用于居家生活,也可以在科研攻坚阶段,为教师在科研场所日以继夜地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用课题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效益型评价指标的缺乏科研经费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评价以获得批准项目的“立项申请书”、“技术开发合同”为主要依据。但其中对完成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而社会效益评价又以定性描述居多,以科技部、财政部2006年7月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0号]为例,其中第38条规定要对科研项目实施效益评价的内容仅为:“……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这样的表述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而不能作为审计依据,没有具体可操作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内外兼修,搭建和谐发展的科研经费审计平台一方面,高校内审人员应熟练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科研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部门网页、学报、座谈会等形式,宣传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的和作用,增强教师及相关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加强自我约束,赢得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而搭建和谐发展的高校科研审计平台。

第2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是在1963年被斯坦福研究所提出, 之后弗里曼等西方学者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弗里曼指出,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 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个人和群体。最早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被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中, 20世纪80年代左右, 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也被利益相关者理论引起兴趣, 因此其研究范围逐渐扩大。20世纪80年代, 开始有相关学者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校治理研究中, 他们认为, 高校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受高校发展影响, 同时其行为又影响高校发展的群体。近年来, 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与高校治理相结合, 被运用在高校经费管理的研究中。

我国现在正大力着手现代大学制度搭建工作, 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已经到了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 政府及社会的关注点会逐渐聚焦于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群体, 这会对我国高校财务治理工作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高校人才的摇篮、创新的沃土,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搭建新时代大学制度的大背景下, 从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进一步更新我国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结构, 加强经费管理, 是我国公立大学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 具有必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 高校经费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在高校中, 利益相关者有它独特的定义。与经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不同,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与高校既存在社会利益关系, 又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因此,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可以维持高校组织持续生存的群体或个人, 具体分为投资方与主管方, 管理者和使用者。

投资方与主管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我国, 高校资源主要依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拨。虽然高校属于事业单位, 但不能忽视它的经济特性, 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是它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政府是高校的主要投资方, 并且对高校科研资源分配起到主导作用, 因此, 政府应承担起对高校科研产出的管理与评价责任。

管理者高校领导。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是其能力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 高校管理层对经费管理全权负责。在高校经费管理过程中, 高校财务部门花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对经费进行管理, 以实现对经费进行合理管控的目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合理运用有限经费创造出尽可能多, 尽可能优秀的科研成果。

使用者从事科研工作的广大师生。高校教师与学生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科研工作者在做出科研贡献的同时, 需要有相应的利益支持与回馈。如何做好经费合理使用, 做到不挪用经费, 不滥用经费, 在不影响科研水平的前提下, 节约经费开支, 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3、 利益相关者角度下高校经费管理存在的缺陷

高校各项经费是高校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职工是高校最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因此, 如何能够实现高校经费合理合规运用, 如何改善高校经费的管理混乱的现状, 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广大师生解决经费使用的后顾之忧, 打破管理办法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束缚, 有效提高高校经费管理效率, 从而改善高校财务治理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3.1、 高校教职工对经费的审批、管理、使用等程序认识不足

在高校教职工使用经费, 报销各项费用过程中, 存在大量不规范操作。如做预算时金额归集不合理, 报销时选择科目不准确, 经费开支审批权限不明确, 审批签字过程中存在代签现象, 对财务部门下发的各项财务管理办法、经费使用指南等重视程度不足。由此导致的报销人员与财务人员发生纠纷现象, 很大程度上对高校财务治理工作的进展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而且要对高校科研工作进展速度变缓承担一定责任。

3.2、 高校搭建的信息化平台不够完善

首先, 要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需要有足够完善的信息化平台, 让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预算变更、经费使用等过程中不存在跑断腿的情况。由于目前高校各部门之间传递信息大多为纸质报告、表格的形式, 从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申报到科技处审核、国有资产处备案, 再到财务处进行报销或转账程序,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过程, 进而需要对相应文件做出大量的改变, 增加劳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处理时间, 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度。

其次, 在科研人员进行报销时, 由于用于支出的可选择科目较多, 很多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目、判断经费类别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 在财务报销过程中出现约单错误情况, 增加沟通成本, 影响财务人员工作进程的同时也会耽误科研进程。

最后, 高校缺少能够将学校各部门信息整合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 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科研、财务、审计等科研经费管理部门没能共享信息资源。因此, 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3.3、 经费监督员监督流于形式

项目组内部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监管机制不完善。虽然项目组都按照高校科研管理办法规定设立了两名监督员, 但在实际操作中, 监督员一般由项目组内部的成员担任。报账时, 两名监督员在网上预约报账单上签字这一要求流于形式, 经费的支出实际上还是由该项目负责人一人控制, 并未实现对经费的监督控制。由于形式上的监督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发生虚假业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3.4、 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分离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 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经费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财务部门需要对不同来源的经费以不同手段加以管理, 导致财务工作复杂化。审核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时, 仅仅对业务是否实际发生进行了检查, 忽视了对该项支出的必要性的检查, 容易造成经费的浪费。除此之外, 虽然项目组向财务部门提供了招标书, 合同等相关项目资料, 但由于财务人员对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 因此很难对经费尽到实质性的管理责任。因此, 财务部门很难发现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不合理支出, 自然也不会给科研部门做出反馈, 这就造成部门之间缺少沟通, 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分离的情况, 对经费的控制形同虚设。

4、 完善高校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4.1、 试行财务助理, 规范财务管理

高校为每个项目组配备科研财务助理, 并制定相关聘用程序和报酬支付标准等。财务助理可以从高校自身培养的财务相关专业的学生中选拔, 培训, 既能使学校节约用人成本, 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财务处可以对选拔出的财务助理进行项目预算调整与编制、经费支出、日常报销等财务流程的培训, 使其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专业化服务, 让科研人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4.2、 增强信息化建设, 提升服务的水平

首先, 要想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必须建设或引进能够实现全校联合办公、信息共享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把项目的申报、预算的提交、审核、调整、监督员更换、经费的使用、控制、结算全面联网。这样, 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就可以在同一个信息化平台办公, 在进行信息传递时摒弃传统的纸质报告、表格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无缝对接, 明显提升信息化水平, 实现更好的服务。

其次, 要大力推广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 提高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还要经常对平台进行维护, 对平台上的信息及时进行更新, 防止平台出现信息滞后, 卡顿等不良情况。除此之外, 高校也可以将最新的科研管理规定和相关的财务制度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宣传和通知。

4.3、 加强监督员队伍建设

首先, 培养自身利益与项目组利益相分离的监督员队伍。改变原有的流于形式的监督模式, 选择项目组外的人员作为监督员, 或几个项目组之间相互指派监督员。在项目组发生经费支出时, 监督员要对经济业务是否确实发生, 以及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进行检查, 并在没有问题的业务单据上签字, 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 应该让监督员拥有足够的独立性, 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不受项目组影响的情况下实施监督职能, 达到对经费监督的目的, 而不是制度体系下流于形式的摆设。除此之外, 监督员大多为其他项目组内的科研人员, 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监督培训, 难免缺乏必要的执行能力。因此, 应对选拔出的监督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高其监督管理水平, 使监督员的行为更为规范有序。

4.4、加强政策宣传讲解

高校规章制度对高校实际工作有着指导与约束的作用, 然而, 政策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 解读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在没有进行宣传的情况下, 每一个相关者对政策的了解有限。因此, 加强科研与财务管理相关政策的宣讲势在必行。除此之外,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大网络信息宣传的推送, 如制作小视频、微信公众号、举办科研经费管理知识竞答等,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政策宣传, 改变以往政策刻板枯燥的形象。

第3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参考文献

[1]康卫国.高校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39-41.

[2]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58-59.

[3]王晶.医学院校临床科研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81-183.

[4]周文泳,李娜.机遇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与防范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3-28.

第4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必须全面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有的问题,并正视问题的存在,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搞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科研管理水平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交叉渗透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处理“人―事―物”系统运动的规律。总体来说,高校科研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事―物”系统,要求全面考虑、研究和处理人、事、物相关的问题。二是容量性。高校科研管理是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融合交错,是科研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综合。三是人本性。高校科研管理所研究和处理的问题都是有人参与的,主体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参与,客体是教学科研人员的参与。四是优化控制性。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方案常常不止一个,需要按照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对方案进行优选。

为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全面进行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令人实在担忧,严重制约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高校科研如何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实现其发展目标,就显得极为迫切。必须尽快找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多层次、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高校科研管理在观念、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里就从这几方面加以论述和分析。

(一)观念和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到目前为止,高校科研管理观念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缺少主动服务的意识。同时科研管理创新意识也不强。部分管理人员也不能很好地转变职能来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服务。因此,更新管理观念是首要问题。

2、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极少考虑到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功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管理功能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相结合,对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不够。

3、市场意识不足,政策和机制的应用研究相对缺乏。当前,高校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如何使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都缺乏很好的政策和机制给予研究和指导。很多科研项目在立项审批时,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在项目的技术水平方面考虑较多,而进行市场分析较少,并没有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二)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完善。科研管理政策的不配套与机制的不尽合理使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长期以来,不少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大大忽视了科研管理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高校虽拥有一支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科研队伍,但迄今高校科研小型化、个体化、分散化等现象仍相当严重,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科研投入相对不足,科研经费监督机制缺乏。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科技研发经费还是相对较低,高校研发经费远低于日本、美国、英国的水平。在科研资金的筹集方式上,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经费主要依赖于拨款,规模不大,给高校筹集科研资金造成一定的挑战。对科研经费的前、中、后期的监督管理也不到位,致使科研经费虚报、挪用、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科研经费使用上不计损失和浪费,以及支出不合理、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3、科研管理手段落后。目前,高校科研管理手段较为落后。虽然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计算机管理,基本也建立了网络数据库,但科研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通过输入大量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才能实现简单的检索功能。另外,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没有标准化,造成统计数据不一、重复统计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使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愈加繁重,而且造成了很多弊端,大大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科研成果转化体制缺乏,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在知识经济时代,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是进行知识创造、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这一点上还比较落后,缺乏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基本上,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是从科研项目、经费数量、数、成果收录数等方面进行考评。科研绩效指标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纵向项目轻横向项目等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高校过于行政化,致使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发生方向性的变化,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

5、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科研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来源较复杂,导致科研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为此,急需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准。另外,高校也缺乏一支稳定性强的技术支撑队伍。可以说,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校相对僵化的用人机制,使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出国、跳槽等,这种显性和隐性的人才流失严重削弱了高校科研实力。

总体来讲,高校科研管理现有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要尽快寻找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创新科研管理的观念

由于科研管理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特别要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要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要能够做到既了解本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另外,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思考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管理能很好地面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同时,要积极转变职能,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与市场对接,加强校企协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加大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较单一、经费不足的现状,需要不断完善支持方式。一般情况下,高校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随着国力的增加,政府要大力加强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作用,使高校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在科研经费使用上要杜绝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最终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

要顺应时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健全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促进科研管理组织体制创新,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结合。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实现科研研究的创新,加强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服务,提高现有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并提倡资源共享,从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投入。此外,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效能,完善激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针对现状,要求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说,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和动态。而且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加大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其次,建立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的网络平台。此外,可以开发能够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等工作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高校科研的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

(五)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没有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导致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和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等现状,高校科研管理应引进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引导科研人员追求科研创新和科研质量。可以采用绩效评价、质量评价、专家评价等。第一,绩效评价,评价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资金投入的效益、经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性。第二,质量评价,主要强调创新和绩效,定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科研成果数量等。第三,专家评价,主要是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保障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

(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稳定的科研队伍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创新和交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性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此外,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高素质的、稳定性强的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性。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校科研团队的组建牵线搭桥,做好各方面的有效集成和整合,根据科研相关内容和高校科研发展需要,科学地组建并创新地管理科研队伍,从而打造不同的学术队伍,构建出相关的科研平台。

四、结束语

高校科研工作,现如今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对于高校发展,既具引导之功,又具推进之能。因此,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个科学有效运行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持续稳定发展,从而为高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春玲.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9(5).

2、蒋银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J].河南科技,2003(8).

3、汪季石.高校科研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第5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1. 巨大的报账业务需求与财务人员饱和的工作量矛盾

随着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的扩大,高校的资金来源也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变为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不仅包括国家财政拨款,还有学费住宿费收入、纵横项科研经费拨款及校办后勤产业经营收入等,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经费支出量也相应增加。高校资金量的巨幅增长,导致高校需要报销的经济业务量逐年增加。财务人员要对报账人员的原始发票进行分类、核对、计算及审核;又要为报账人员解释报账流程、报销的规定,对不予报销的原始发票要给出合理的解释。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每天都处于饱和状态,而学校每天需要报销的经济业务也是只增不减。并且学校在财务管理工作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没有增加相应的财务人员,导致了报账的巨大需求量与会计人手紧缺的矛盾日益凸出。

2. 高校财务报账的内容日趋复杂,报账程序繁多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导致财务管理核算的内容也日趋复杂化,高校财务管理除了要核算财政预算资金,还有大量的科研支出及其它经营性支出,而高校财务管理不仅要依循《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其它一些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法规等,还要遵循学校制定的财务条款。以我校科研报账为例:首先经手人和课题负责人要在每张原始单据上签字或者盖章;其次,如果涉及到报销课题所需用的试剂耗材、实验用品等的需要分管的二级学院的院长签字;此外,如果一次报账的金额超过两万元的还需要找分管财务的校领导签字。在财务处报账时,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找财务处处长签字,然后由科长审核每张原始单据的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审核通过拿给会计复审并制单,最后由出纳付款。报销人员走完这一系列的程序已经身心疲惫,若在最后的报销环节被告知因手续不全而退单,难免会有烦躁的情绪及怨气,提到报销难免胆怯。

3. 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报账人员和财务人员矛盾突出

高校财务报账主要是针对广大的师生及科研工作者,现在各个高校的校园网站上都会公布会计政策法规和财务报账指南以指导老师顺利报账,但大部分报账人员因忙于教学和科研,根本无暇去了解这些财务政策及报账流程。这样难免就会出现报账人员拿着报销票据往返多次才能报成账的情况,既浪费了双方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因为疲于奔波而引发矛盾,着实影响报账效率。同时,由于报账人员不固定,时常更换,财务人员除了要核算整理报账人拿来的各类原始单据还要告知报账的相关政策以及流程。因为重复而繁重的工作量,财务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同报销人员有言语冲突,而报账人员提起来财务报账更是有满腹的牢骚,认为来财务报账办事困难,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

4. 报账环境嘈杂,前台分工不均,财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首先,每天来财务大厅报销的人员络绎不绝,各种人声、机器设备声混杂,在这种嘈杂的工作环境中,财务人员要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但要审核原始单据,制单、打印凭证,同时还要回答报账人员的各种咨询问题,严重影响其制单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其次,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人员每一天都要与各种票据打交道,对原始凭证分类汇总核算后,再根据不同的经济科目编制凭证。这一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枯燥繁琐,同时其个人利益并不与工作量挂钩,造成其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财务“报账难”现象产生的原因

1.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职能受限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现有的财务报销审核制度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财务报销审核工作依旧是以报账、算账为主,过度重视核算职能,忽视了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不利于高校内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比如科研经费支出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对账面金额进行检查核算,而没有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缺乏对经费使用人员的指导和约束。

2. 财务报销方式单一,浪费时间精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报销方式还是以现场报销为主的“集中式”报账方式,需要报账人员亲自来财务报账大厅完成排队―审核―制单-复核-取现或转账等流程。这个繁琐的流程会耗费报账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大量时间;同时报账人员办理的业务性质、种类、数量各不相同,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业务办理所需时间也就不等。让所有报账人员无差别的排队等候,会在无形中浪费报账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降低报账效率。由此可见,单一的排队报销方式,同样是造成“报账难”的重要原因。

3. 财务人员配备有限,分工不均

财务工作是一个相互协作的流水线作业,财务部门报账大厅分成几个报账小组,一般会根据业务内容的不同分为预算报账组和科研报账组。每个组配备的人员数量不等。面对财务报销业务量大幅度增长的现实情况,有限的财务人员很难满足巨大的报账需求,导致报账人员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日益严峻。我校由于和预算的财务人员数量比分管科研财务人员多得多,难免出现报销科研账面的师生排长队而预算报账人员相对松散状况。

4. 对财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

财务人员的报账工作单调繁琐,导致了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同时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存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压力,加上学校领导对财务核算不了解,对财务部门不重视,忽视财务部门在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决策为学校做出巨大贡献方面取得的成绩,从而导致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降低。

三、改善高校财务“报账难”的建议

1. 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实现无现金报账

实现无现金报账,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报账人员只需在报账时把相应信息填写完整(如:收款人姓名/转账、汇款单位名称;收款人账号/转账、汇款单位账号;转账、汇款人开户行名称等),无需在会计制单完成后再排队等候即可收到款项,也无需再去银行排队凭支票取钱。网上银行业务服务方便、快捷,简单易用,提高了财务报账的效率。

2. 利用多种信息沟通方式,大力宣传财务审核报销法规

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高校师生大多数对财务法规、财务规章制度等相关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可能会对财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的处理方式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大财务信息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沟通渠道。首先,高校可以借助校园网平台或者印制宣传册、多媒体电视播放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普及财务报账相关规定和业务办理流程,使学校广大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政策。通过建立报账咨询系统,归纳总结财务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解答报账人提出的疑问,有效减少退单情况的发生。其次,定期公开财务信息,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把涉及到教职工个人财务信息资料要及时更新,像发放职工的工资、福利、补助等方便职工核对。第三,对于各部门专职报账人员可组织集中培训,学习新出台报销相关制度;为科研项目较多的老师聘请专职科研秘书,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对前台财务审核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和掌握政策法规、财务制度,减少经办人员往返财务处的次数,在报账过程中尽量少用会计专业术语,做到报账程序简洁易懂。保证对报账人员提出的疑问回答一致,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一致。最后,建立财务预审制度,由各部门分管经费的负责人对原始票据进行初审,初审后统一来财务处报销,不仅保证了一次性报账成功的机率,也提高了报销双方的办事效率。

3. 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服务意识

财务处作为学校的窗口服务部门,前台会计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影响着报账人员的情绪。财务人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摆正心态,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做事的方式方法,就会使报账变成一份愉快的工作。会计人员也应不断收集各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听取报账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及时修订各种管理办法,使得报销业务更加合理。

4. 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提高财务报销审核人员工作积极性

学校可以引进智能叫号系统,统计财务人员的个人业务量。同时设计一套系统的考评指标,如审核单据数量、错误率、师生评价打分等,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的考评,根据考核结果设置不同的奖惩等级,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原则,对于业绩突出、考核结果优秀的工作人员,除给予一定的奖励外,还要大力宣传,树立榜样,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第6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为了紧紧跟随时代步伐,我所一直奉行“科学、公正、精湛、高效”的核心价值观,它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公平公正的态度,精湛的检测手段,高效地完成各项检测工作。

观念创新

要提升检测质量[3],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革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思想上进行思路的革新改变。我所前身主要是进行单一的棉花及其制品的公证检验,在以往纺织品检测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检测方法都是向其他机构学习加上自己研究摸索实践进行的,容易出现抓大放小、急于求成等问题。为了成为优秀的检测实验室,我所从过去单纯讲究检测方法的观念,转变到讲质量、讲管理、讲服务、讲效率等多个方面上来。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进行监控,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做到实验科学、操作规范、数据准确,保证高效、科学、公正的检测服务。

第二,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并完善标准。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已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产品[4],这些产品已经进入社会,投入市场,用于百姓,而产品的检测方法、产品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一方面,我所积极根据市场需要确立科研方向,参与制定及修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与企业共同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化活动。另一方面,我所积极根据客户需求,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对新产品检测方法的研究,开发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帮助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标准技术含量,并促进企业产品升级。

第三,坚持围绕企业需求出实招。我所在服务方式上,积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变“坐等办事”为“靠前服务”,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举措。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立足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长远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原先简单的提供检测数据的服务提升到为检测不合格项目分析原因,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升管理水平,规范生产要求,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走质量兴企的路子,积极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要结合观念创新[5]共同进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从实验室的管理上进行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只有依据国际惯例,成为国际大家庭检验互认中的一员,才能加强生存与竞争能力,不被淘汰。我所实验室坚决按照ISO/IEC 17025:2005[6]条款要求,并通过了我国认证认可机构的审查,获得国际上对检测和校准结果的互认,这同时也利于实验室之间的协作、信息交流和检测结果的统一和协调。ISO/IEC 17025:2005全面概括了实验室工作的管理及运行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实验室,不论是大还是小,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检测结果的“科学、公正、准确”,这是实验室追求的共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每个实验室都应该依ISO/IEC 17025:2005来进行运作,在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模式下,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会获得更广泛的空间。

第二,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目前我所隶属于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着上海地区纺织制品和服装产品的质量监管任务。纤检机构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纤检机构都面临着知识的更新、人才的不断培训和培养,不去追求发展,就会被竞争淘汰。我所实验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是纤检机构赖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在本实验室实现独立的管理职能,还有传承和发展实验室的作用。一个目光远大的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一定会给实验室带来巨大的效益和科研上的收获。我所注重充分发挥实验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第三,重视对标准研究和解读。技术标准是纤维检验的基石,是质量检验的法律依据,纤检机构的工作质量与检验人员对技术标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有极大关系[7]。我所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研究技术标准,必要时请编制标准的专家宣贯标准,准确领会标准的实质,掌握标准给出的检验方法、检验步骤,并按标准规定做好相应的检验,确定试验的准确性。尽管技术标准从编制到实施历经多个环节,但最终的标准仍有可能存在不足的地方,我所检验人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研究完善,确保标准适用性及可执行。

第四,重视机构人才的培养。我所有针对性地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岗位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对各种人才进行设计,根据其特长进行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形成实验室的人才梯队:有高精尖的科研人才,有应用型的检测人才,有管理型人才等[8]。

第五,注重执法方式的革新。在执法方式上,我所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变“刚性”执法为“柔性”执法,让“说理式”执法贯穿于执法全过程,不仅强化执法维护法律尊严的作用,还通过执法过程提升执法对象的守法意识。同时,我所还从单纯执法的思维中解脱出来,通过执法发现问题,帮助企业找出解决办法,有效帮助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机制创新

在观念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后,还需要在机制上进行一定创新,将理论转化成实践[9]。

第一,对科研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我所为了加强科技工作,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来保障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特安排技术管理科负责科研项目论证、组织项目申报、组建项目组、管理项目进度、组织项目验收等工作,使科技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让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科研项目的奖励等相关事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管理,科学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科研课题进度应进行跟踪,定期审阅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日志和工作进展,并按时间节点进行考核,确保科研效率。另外我所还紧跟科技发展方向和社会热点问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争取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

第二,对人才培训机制进行创新。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使科技创新工作落到实处。我所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采取一切措施提高人员素质,把科技创新活动和培养人才、提高人员素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每周、每月的业务学习活动、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人员技能。同时还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到高水平技术机构短期培训,及时掌握各个学科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员工的现有学历和相关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我所还积极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开展检验比对工作,高校的技术力量都比较强,可通过利用高校实验室的高素质人才来援建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我所还聘用社会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带动和指导科研水平的提升。

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质量法制社会的今天,上海市纤维检验所也在各方面展开质量提升创新工作,从观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开展人员、设备、科技创新来保证我所纺织品及纤维制品优质、高效、科学、公正的检验工作,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林宁,郑恩财. “双抓有效性”创新质量管理机制[J].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2(6):34-35.

[2] 潘建君. 新形势下纤检机构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纤检,2010(13):46-48.

[3] 韩刚. 新形势下做好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创新研究[J]. 科技信息,2010(27):807-832.

[4] 张红生. 浅议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的管理与创新[J]. 中国纤检,2010(6):42.

[5] 王建龙. 关于质量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 中国纤检,2005,18(6):93-94.

[6] 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S].

[7] 张音,沈婵,赵静波. 提高实验室新项目和标准变更能力确认评审有效性方法[J].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5):57-58.

[8] 田世宏. 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新水平[J].质量与标准化,2011(5):1-5.

第7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22

一、科技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报告缺失

目前, 国家科技计划在线申请时已经有了对知识产权的要求, 但对知识产权态势分析的提交还没有硬性的要求 (即分阶段的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的数量)。 这样就会使得科技立项报告提交时的新颖性、 创造性、 知识产权化的预期以及研发经费的配置缺乏评价的依据, 就会造成低水平、 重复性研究,成果的原始创新缺失和重复研究。

2. 知识产权的形式审查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科技立项管理部门实施的知识产权形式审查, 尚未作为申报立项的条款之一加以严格把关, 这样就会造成以下不足:

① 识产权查新审查落实不到位知识产权查新审查包括文献查新和专利检索。 目前, 大多数项目只进行文献查新, 而专利检索普遍不受重视。

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的缺失

虽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各地高校相继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但和其他行业相比,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制度不够完善方面。

知识产权管理者的绩效大多没有和业绩相联系, 相关的激励政策不到位, 因而对项目申报者知识产权管理的审核存有缺失。

③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缺失

专利的获得要缴纳一定的经费。 如申请费、 费和维持费等, 申请国外专利费用更高, 因此, 获得专利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现在很多高校的职务发明专利费用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 由于课题组的临时性及科研经费的有限性, 课题任务完成后,专利就很难维持。

3. 知识产权实质审查过程中具有专业水平的评审专家缺失

专家遴选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科技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因素。 目前, 科技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实质审查虽有所关注, 但尚存不足。 国家科技计划立项评审大多采取专家评议制, 评审专家库的遴选是重要一环。 现在科技主管部门已经建立自己的专家库, 随着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的深化, 及时将具有专业知识产权水平的专家编入评审专家库则成了科技管理部门的紧要工作之一。

4. 科技计划合同环节中知识产权管理的缺失

现有的科技合同条款中对预期的知识产权指标和专利的法律状态没有明确的要求。 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权的分享比例、 纠纷的处理等方面也没有具体的约束条款。 特别是没有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条款,使得立项的科技合同的知识产权实施得不到保障。

二、科技计划立项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1. 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阶段增加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报告

在科技计划立项书中把对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报告的提交列为硬性指标。 据统计, 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 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约 60%的时间, 节省 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以防盲目开发, 重复研究, 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项目立项之前, 可通过专利文献检索系统, 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 可以开阔研发人员的视野, 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 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 保持研究的先进性, 并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项目实施时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2. 知识产权的形式审查方面

①在课题立项前做好专利查新工作

科技管理部门应当明确专职的科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在项目指南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 并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专项经费。 项目指南提出时应明确重点领域的技术指标要求, 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 对本行业的知识产权态势进行全面分析, 并形成知识产权调查分析报告, 作为制定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基础依据; 将知识产权调查和分析报告向科技计划申请单位公开, 使科技计划申请方尽量少走弯路, 在高起点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②强化科技计划评审环节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在科技计划评审环节中, 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增设知识产权形式审查, 对知识产权实质审查进行深化。有资质的知识产权部门出具的知识产权文献报告是确保科技立项研发的高起点、 成果专利化、 产权化的关键。 在项目评价中增加申报方知识产权管理的审查,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专门的机构、专职领导、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或兼职人员、 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和专项基金、 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相关配置管理办法。

③在科技计划研究经费中增加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审核

科技管理部门应专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化专项经费, 在项目评价体系中增设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的审核条款, 并对该专项经费的使用加以监管。 经费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不得截留、 挪用或挤占。 由财政部门会同组织实施部门负责检查、 监督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3. 深化实质审查, 增加具有专业知识产权水平的评审专家

聘请专业知识产权专家参与评审。 在专家库的建立上, 要求专家不仅要熟悉所研究的技术领域, 而且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产权创造、 使用、 扩散的经验, 熟悉国家相关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沿信息。

4. 在科技计划合同环节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科技管理部门在现有的科技计划合同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产权条款进一步给予明晰化, 并增设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条款。 具体对策如下: 一是原有知识产权条款的明晰化。 对申报立项的项目, 应在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中明确约定项目的预期知识产权指标及进度, 特别是发明专利是处于申请公开、 实审开始、 实审结束还是即将授权阶段, 以保证项目实施阶段研发经费的再投入用于知识产权预期目标的实施。 二是知识产权归属条款的明晰化。 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认定、 专利申请权、 专利权的归属或共享;非专利技术的归属、 版权归属及技术成果发表的形式、署名方式等内涵的明晰化。 实施技术的方式、 专利使用权及相关条款的明晰化, 主要包括由该技术成果产生经济利益的分享比例; 后续技术改进的分享及归属纠纷等。 三是增设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 在合同计划经费支出中单独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由科技计划承担者提出申请, 由科技管理部门统一审定。 该项经费用来支持知识产权的申请、 维持、 保护等, 由科技管理部门监督使用。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及结题后的新构想、 新发明、新创造均可申请专利保护。 对未申请专利的成果应做好技术保密工作, 将参加国内外展览、 等有可能把技术秘密公开的一切途径做到严格把关, 通过专用技术来保护申请单位。 对已申请专利的成果在专利有效期内, 将专利技术转让, 以公开技术为条件,独占市场而受到法律保护。 要严格把好对外技术合作关, 严格遵守合同审查制度, 签订一份合法、 有效、详尽的技术合同。

参考文献:

第8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运行机制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兼职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送”、“双挂”工程,即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送教师到高校深造;选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突破现有体制,建设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重点, 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制订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校企合作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校企合作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保障。

依托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学院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使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顺利实施,要完善和制订《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项制度。

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学时津贴发放办法》、《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发放办法》、《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奖励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企业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项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用

在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中进行遴选,通过国外学习、国内培训、生产现场锻炼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中聘请1名专业对口、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联系企业,开展技术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课程建设。

校内专业带头人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德国等国外对口院校或企业学习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先进的职教经验、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的知名院校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校内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开发课程体系。

兼职专业带头人在国内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规划专业发展,从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组织、教学及课程设计能力,并获得工程师资格,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核心期刊,带领整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兼职专业带头人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能够与校内专业带头人一起组织领导教学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

校内选拔具备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熟悉该专业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动手实践、技术研发、教学改革与创新等能力,能够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加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或自治区级(以上)精品课建设,主持1到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从校外兼职教师中选拔具备工程师、技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骨干教师,能从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并培养校内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参加专业建设、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校内骨干教师①到国外专业对口、教育水平较先进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以及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院校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定期到内蒙古黄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富凯龙水利水电集团等合作施工企业顶岗实践;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或项目开发。校外兼职骨干教师参加校内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或讲座、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等。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使骨干教师能够协助专业带头人完成专业建设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任务;承担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的论文,带动青年教师,为本专业建设发挥骨干作用。

四、兼职教师的聘用

兼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技术革新及设备操作能力,能进行教学及实习实训指导工作。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择优挑选,建成由50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整体质量。建设期内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聘用相对稳定的30名实践经验丰富、精通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落实学院《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兼职教师,根据学院有关兼职教师的基本任职标准和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提高其待遇。在兼职教师上岗前,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及教育理论等科目培训,使其具备高校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使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承担实习、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计划将指导学生实施完整工程建设项目、顶岗实习指导任务、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水工建筑结构》、《典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的任务均由兼职教师承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超过50%。

五、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对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加大下企业锻炼的力度,继续进行保鲜培养。针对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等途径,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的高职院校培训1次以上,及时了解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②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到校企合作施工企业进行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使其具备在企业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实践技能;③参加全国各项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④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⑤参加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

六、教学团队建设

第9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科技条件平台;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钟会超,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条件财务处处长,副研究员;陈盛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条件财务处会计师,广西南宁530012;韦永诚,广西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009-0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国家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施步骤,我们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结合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突出自主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共建、项目带动、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工作思路,认真推进平台建设。

一、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成立自治区平台建设领导机构,加强平台“顶层设计”

为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工作,2005年成立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科技的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担任,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作为领导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负责日常协调工作。

根据国家《纲要》精神,结合广西实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认真做好广西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和教育厅联合颁布实施了《“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体,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装备精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机制健全的广西平台建设体系。突出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实验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资源、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四大平台及重点内容。

2、建章立制,逐步规范平台建设的管理

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广西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平台建设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发展轨道,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3、以平台建设试点项目为载体,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围绕广西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对平台建设的需求,选择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资源,重点在研究实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和实验动物资源等,以项目试点与示范研究为载体,加强部门联动,集成整合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共建共享。

4、加大投入,建立平台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

会同自治区财政厅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逐年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2004-2007年,共安排104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工作。2008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部门预算中安排68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文献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建设,力争广西平台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成效

1、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资源整合及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1998年,由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累计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立了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运行以来,对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07年底,入网仪器达到419台(套),总价值2.7亿多元,其中单台(套)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54台(套),占入网仪器总数的40%以上,仪器开机率从入网前的30%提高到了50%以上。目前,入网大型仪器覆盖南宁、桂林、柳州、玉林、北海、梧州等区域,涉及食品药品安全、机械电器、环境保护、冶金矿业、橡胶、医学等自治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2007年,大仪网通过安排164.9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56个单位155个科研项目,完成检测项目5427项,样品2709个,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集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已经泛珠三角区域和全国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链接。

2、广西实验动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以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作为整合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加快标准化基础条件建设,提高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为切入点,建设实验动物资源信息和技术服务共享平台,安排了实验动物专项试点研究。通过试点项目研究,2005年“广西实验动物信息网(省略)”这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广西巴马小型猪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建设取得好的进展,2007年底,巴马小型猪存栏数200头,确保有一定数量的良种资源;广西食蟹猴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促进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5-2007年广西共出口实验猴达到28000只,创汇超过450万美元,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

3、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采用“统一规划。统筹采购,规范加工,网上联动,联合建设、共同管理”的基本方式,围绕广西支柱、优势产业发展,抓好重点资源共建共享试点示范项目研究,现已经建成了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并投入运行,该网站服务器和存储器容量达到近20T,配备了最新的操作和管理系统,信息资源仅期刊论文就达到1800多万篇,可提供查询的中文文献和信息超过2000万篇;外文科技文献方面,链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50多个,可提供1万多种外文期刊文摘检索,满足国内外文需求的60%以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2008年1月4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宁服务站也已启动。

4、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科技创新中起到积极作用

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选择机械、医药、制糖、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领域,先后建设了25个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9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其中有4个

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国家项目和自治区应用基础战略高技术以及攻关研究任务,其中,2007年承担研究项目814项,获科研经费8810万元,技术成果转让189项,为企业创经济效益24383万元,实现产业化项目5项,实现产值4.5亿元,3286篇,吸引人才179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对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依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为1600多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平均每个中心完成新产品开发7项、新技术开发2项、新工艺及流程开发3项、新材料开发及应用2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的45.1%),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大约7亿多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2%。

5、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县域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

2004年至2006年,自治区共安排40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共投入建设经费1580万元。其中:安排科技经费379万元,建设农业示范基地面积5710亩,进行农业新品种示范112个,新技术示范93项,提供种苗种畜178万株(头、羽),培训农民42086人次,辐射带动应用面积139280亩,示范基地创造经济效益1176万元,认定为“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并挂牌18个。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之一,也是科技部2001年批准建设的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园区建设在广西百色市右江河谷盆地。园区建设坚持“面向西部、面向东盟、面向‘三农’”的做法,发挥右江河谷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引技术、引人才等工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园区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展示、科技交流、成果推广和示范的功能,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辐射源,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和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园区将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核心区1.2万亩,带动示范区6.5万亩,辐射面36万亩。

二、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几点启示

(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必须明确平台建设战略和功能定位

1、明确平台战略定位,把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定位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国家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属性明确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战略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与国家平台建设相衔接,又要结合广西实际,我们把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如下战略定位:立足于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发展,为构建广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面向国内外,构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平台;在建设水准上,努力建成国内先进适用、有地方特色和优势,能提供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多元化服务,有效开展研究与开发,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和物质保障。

2、明确平台建设功能定位,为各类科技条件平台构建框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功能定位,要体现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分工,即根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资源禀赋、整合资源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等,把选择能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的科技资源集成和优化、研究与开发、服务产业或行业,作为自己发展导向的行为。对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功能定位是:国家科技平台的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发展的引导者,科技交流的窗口,学科带头人和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把广西各类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成为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成果孵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聚集创业、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的试验和示范基地,对广西科技、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广西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力量。

(二)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稳定的平台建设投入机制,试点示范先行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是国内外先进地区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的实践体会。根据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和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到各主要部门、各行业和各重点领域对科技条件平台迫切需求,统筹兼顾,对各类平台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2、夯实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实质内容,突出建设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涉及面宽,必须夯实建设的实质内容,突出重点。我们在资源建设方面,突出以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实验研究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和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四大平台为主要内容,以及其各类平台建设的主体(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和共享环境三大要素;在建设布局方面,提出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共享平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享平台建设;在资源共享的制度机制即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提出制定《广西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各类平台运行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促进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

3、建立稳定的平台建设投入机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其惠及各方面,要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需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我们会同财政部门研究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制订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资金来源,重点支出范围、管理和使用、经费管理职责、经费开支范围及监督管理与检查等具体规定,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

4、试点示范先行,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

面向广西经济发展,面向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分别选择具有影响和覆盖面宽的建设项目作为试点,启动了“广西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广西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研究”、“桂林地区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与科学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试点示范研究”、“广西实验动物大小鼠资源整合、优化及利用研究”、“广西食蟹猴实验动物化服务体系研究”、“广西巴马小型猪实验动物化及质量控制地方标准研究”和“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和试点示范研究,为资源建设、整合、共享、优化提供了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