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计数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方法;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提供了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数学基础,这些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与分析、数据库理论、自动化理论和操作系统等。学好离散数学,一方面可以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但由于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枯燥等特点,致使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单一的把该课程看作是一门与计算机毫无关系的数学课程来学,对该课程在计算机领域的作用认识模糊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改进离散数学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前几堂课的教学,尤其是第一堂课,不能直接进入离散数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要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离散数学的用处,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等。通过前几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从思想的高度认识此门课程的关键性。
当然,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感染力也是培养学生对离散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方面。因为大部分学生对离散数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与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那么高涨,上课容易走神,从而导致最终的考试结果不理想。教师除了对这门课程内容要熟练掌握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正确运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驾驭好课堂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可适当制作一些动画和图形避免视觉疲劳,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2注重离散数学理论与它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相结合
在“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它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该课程的重视。
数理逻辑是所有数学推理的基础,在人工智能、程序理论和数据库理论等的研究中有着实际的应用,如专家系统、机器人等都离不开数理逻辑。集合论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为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奠定了数学基础,如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中也会用到。抽象代数是关于运算或计算规则的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密码学、网络与通信理论、程序理论和形式语义学等方面都要用到代数结构的知识,其中格与布尔代数在通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论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数据结构中的图和树都是以图论为基础,网络中的拓扑结构都是用图来表示。
通过这种关联,并对适当的知识点举例说明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应随时介绍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3.1找到结构,克服“散”
在离散数学中,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点散,抓不住重、难点,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听起来吃力。因此,每节课的内容都要有一条主线,选择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用一条线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以命题逻辑为例,可以这样把各知识点串起来,如图1所示:
每个知识单元完成后加以总结,讲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结构,达到系统掌握命题逻辑知识的目的。
3.2有取有舍,克服“满”
离散数学的内容太多,若课时有限,那我们要有取有舍,可以选择其中的60%~70%的内容进行讲授,其余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或布置作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节省了课堂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课堂上一定要把内容讲透,不能蜻蜓点水,除了要讲解基础性知识和本节的重难点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学科方法的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要交代清楚。而对于一些类似的方法或例子、推广的结果、能够自学的知识和某些繁琐的推导要舍得放弃。
例如在讲解代数结构这一部分时,代数系统、群要重点讲授,这是后续内容的基础,环、域和格可以简单讲授,课时少的话可以只把概念讲授清楚,独异点等可以留给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再如组合数学部分,基本的组合计数、递推方程与生成函数、容斥原理重点讲授,鸽巢原理、Ramsey定理、Polya定理等简单讲授,推广的容斥原理、Ramsey定理的应用、带权的Polya定理留给学生阅读。
掌握好取舍关系,才能让学生把握离散数学的关键点,而不至于偏离方向,不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
3.3掌握节奏,克服“快”
离散数学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开小差,因此课堂上一定要掌握好节奏,给学生喘息和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学时时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课堂上,对不同内容的讲解要穿行,有张有弛,如概念、定理与应用实例可以结合起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解题方法的分析等,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放慢节奏,或者是介绍一些历史背景、相应知识点的新进展等。采用适度“慢”策略,是在强调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
3.4启迪思路,克服“灌”
离散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克服“灌”的教学习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为归根结底数学是人类一种高度的精神活动。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R•Courant)在《数学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求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造,一般性与个别性。虽然不同传统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数学科学的生命、用途和高价值。”因而数学教学决不能只告诉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或让他们死记公式定理法则,然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某些数学理论及逻辑是非常困难的,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认真思考,这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精髓在于“提出问题讲解方法推广应用”。首先我们通过列举实例提出问题;然后讲解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即建模(利用离散数学中学习的方法和理论来求解);再通过典型实例细述此方法和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总结此方法和理论适用的条件及一般化推广。
如在讲“有穷集的计数”这一小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实例来提出问题,例:求1到1000之间(包含1和1000在内)既不能被5和6,也不能被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我们可以利用“文氏图法”和“包含排斥原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讲解如何利用“文氏图法”来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为后面引出“包含排斥原理”做好铺垫;接着可以引出“包含排斥原理”,并讲解用此原理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最后,总结一下“包含排斥原理”的适用条件以及它的推论。
再如在讲解图论时,我们可以模拟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实景,通过场景描述对比,让学生明白七桥问题跟桥的长短、岛的大小无关,从而抽象到欧拉图问题,这也就是图论知识的起源,同样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哈密尔顿图等问题的讨论。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的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列举类似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定义、定理以及推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目的。
3.5适时地给学生总结
离散数学的内容多而杂,课时少。讲课时,授重点解难点,对于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者留作课下自学。除此之外,课堂小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技巧与授业解惑利器。鉴于离散数学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学生课上容易走神,如果上堂课没听好则必然会影响下堂课的听课兴趣和听课质量,因此,进行课堂小结是必要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每次课的最后留下5分钟左右,对本次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小结,尤其是重点内容。每次课开始时对上次课讲的内容进行回顾;每章讲完后适当进行小结,总结前后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给学生们一个总体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自我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信心来学习这门课程,而不至于陷于越学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4结语
由于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离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离散数学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和数学工具。本文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角度论述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注重与计算机学科的结合及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了“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效果,以及如何在该门课程中引入实践课,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可研究怎样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网站,补充、整合离散数学的教学资源及网上答疑和讨论,方便学生课外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 Rosen K H.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 袁崇义,屈婉玲,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元元,张桂芸. 离散数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 离散数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Analysi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QIU Li-ke, ZHAO Jing, ZHAO Yang-fan
(Qingdao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dao 266300, China)
了解数学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在学习《加法与减法》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制的国家,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记载;十进位计数法在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中,人们以收入钱为正,付出钱为负。在农业活动中,以粮食增加为正,减少为负……我们在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时,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我们要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对这些数学历史成就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小学生还处在喜欢听故事的年龄,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紧张的教学之余,关注到数学名人故事这一隐性课程领域的开发及利用。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著名数学家严谨治学的作风,将数学研究成果贡献于人类,服务于世界的高尚品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比如,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华罗庚,为了祖国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教授待遇,还为国家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卓越的数学家。数学家陈景润酷爱数学,他的“陈氏定理”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通过这些数学家的故事,陶冶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到学好数学的精神养料,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环境,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出数学隐性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积极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素质教育下,师生间要构建友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关爱、赏识、启发、引导,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下,度过愉快的学习生活,真正使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教学相长。积极的课堂环境所包含内容除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结合班级特点,设立班级学习目标,为班级明确努力方向,由此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再如,“让墙壁说话”,教师结合学生数学的学习情况,将一些标语,如,华罗庚名言:“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图画,如“数学手抄报比赛”等,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天天不自觉的就看到了墙壁上的内容,教室的墙壁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激励。教学实践证明,积极的课堂环境的创设,是开发及利用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应该引起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主要环节。
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内在驱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探究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像磁铁一样对学生产生强大吸引呢?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形象思维更活跃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好实践课、观察课等,让学生从这些隐性课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除了教材中出现的“轴对称图形”外,笔者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很快就找出来了。
1 从具体到抽象,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时,笔者按照让学生先实物再立体图形的顺序开展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要求他们按积木的形状分类。学生很自然地把桌上的积木分成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四类。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看看、摸摸和比较后认识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而有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就是长方体。第三步,笔者在黑板上画图形,先画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改得短一点,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看老师画的是什么体?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正方体的图看上去有什么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特征的印象。第四步,笔者说一种物体形状,让学生蒙眼从袋中摸出相应的物体。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认识立体的几何形体是个难点。笔者在课堂上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通过观察比较――感知辨认――抽象提取――建立表象――空间想象的过程,开展循序渐进的感官协作的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能力发展。
2 从语言表达抓起,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训练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要抓好语言训练,引领学生在“说”中理解知识,在“说”中学会思考。
在教学“认识减法”时,首先,笔者请3个小朋友表演,其他学生在观察他们的表演后会说:“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后来走了1个,现在还剩2个小朋友。”笔者随即在黑板上列出算式:3-1=2。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例题,要求学生先看图,用数学语言说3句话,然后再列算式。练习中发现有学生看见图上左边有3只鸟,右边飞走2只鸟,就写出算式:3-2=1。笔者就顺势组织讨论:这位同学列的算式错在哪里?他是怎样看图的?引导学生怎样正确看图,明确图意:“左边的3只”是从“原来的5只”中飞走2只后剩下的,而不是从“3只”中飞走“2只”。从抓好学生的语言表述来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图意,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来解答。
一年级数学教材大多直接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学生往往根据图中提示,凭直觉来列算式,并不会自觉地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理解错误。所以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抓好学生数学语言的引领、训练与培养。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中,笔者也经常让学生先说说题目条件中的数表示的是“什么的数量”,再说说“根据问题要把条件中的两个数量怎么样”。
又如在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要求他们说出从图上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找到几组不同的信息:1)在水里有5人,在岸上有3人;2)带游泳圈的2人,没带的6人;3)戴游泳帽的1人,不戴的7人;4)男孩4人,女孩4人。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每组的两个条件,各提出一个问题,并完整地说成3句话,然后列出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通过这种说的训练引领学生在“说”中理解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重视数感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口算”时,笔者按照教材,组织学生先进行摆小棒、计数器拨珠的操作活动,再引导他们发现口算方法。但在练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一离开直观的学具,就算得很慢,错误较多,有的甚至连十位、个位都分不清。笔者反思其因,发现原来是学生没有“两位数的数感”。比如,有的学生看见“34”,只看到一个“3”、一个“4”,而对“34”这个两位数缺乏完整的感知,也就更不懂得怎样再加一个数了。
为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开展“数感训练”。
1)训练对“数”的感觉。①摆小棒。教师说一个两位数,学生摆小棒,并说出“几十和几组成几十几”。②看数字卡片,摆小棒,说两位数的组成。③看数字卡片,直接说数的组成。几天训练后,学生看到一个两位数就能自觉地去想它的组成了,这样,加错数位的错误大大减少。
关键词:兴趣 习惯
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谈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有意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1、创设情境,唤起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判断。当露出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会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锐角时,学生也自然会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可能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锐角却不能确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这样让学生积极探究,其兴趣就能被激发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以动促思,培养兴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通过操作来学得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把长方形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可以转化成一个平面,学会了转化的方法。第二步,让学生重复上述做法,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卷成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找出这种关系为止。第三步,让学生做填空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高 )。第四步,让学生计算自己手中圆柱的侧面积,掌握圆柱侧面积的公式。通过这些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但弄清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3、学用结合,保持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容易激发起来,却难以保持,针对小学生兴趣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1)用数学的内在美去吸引。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让学生体验数学题目蕴含的美以及解题过程中产生的美感。如在方格纸上用三个不同的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个投圈活动,如何站立,才让参与者都觉得公平(围成一个圆)。(2)用数学的运用价值去激发。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如借助于运动场里的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修路最近等。学生通过应用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习惯。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会听讲,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师在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备课要严肃认真,讲课力求生动,条理分明,充分利用教具,每节课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而不是干巴巴盯着老师。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不仅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还要求他们认真听同学回答问题,当老师提问时,要求同学都作准备,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也要默答。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用表扬、用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
2、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精心设问、引导思考。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掌握知识。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这时提问:所得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找到关系后,紧接着又问:剪出的一个三角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再向学生发问:你能不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架起了“迁移”的桥梁,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太简单,太深都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
[关键词] 信心;情境;互动;巩固
一、关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以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童心为主旨与学生交流,就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因此,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使他们有信心做的更好。对于学的好的学生的鼓励,使他不断进取,越来越好;对于学的差的学生也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使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会做好。老师切莫一味的批评学生,打击他们的信心。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兴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精心创设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 如: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刘老师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刘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可以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于是很快把学生导入学习课题。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三、课堂互动,让学生从“说”中体验学习快乐
有效互动就是克服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的教学行为,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过去,教师一人问,指定一人回答得数学情景,不知挫伤了多少想说而无机会表达的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做到课堂上人人有机会说。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可运用一幅画让学生口头编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画面中展示出2个苹果,然后展示出2个桔子,紧接着再展示出2个桔子,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动口说出应用题。学生甲说:“有2个苹果,4个桔子,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学生乙说:“有2个苹果,4个桔子,桔子比苹果多几个?”。这时好奇心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带入一个比一个高的层次,学生丙说:“有2个苹果,4个桔子,苹果比桔子少几个?”学生丁说:“有2个苹果,4个桔子,桔子是苹果的几倍?”。总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丰富的互动中亲身体验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练习多样化,巩固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练习时学生更容易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一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找朋友、开火车、等,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是是快乐的,是有用的,有趣的,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热爱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1]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
一、科技档案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教育。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学;课程设计
一、微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事物刚刚出现已经显示了它优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显著特点.它以视频为表现形式,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清晰完整地阐述某个学习内容,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了数字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如何将科学、艺术与情感等因素与数学的抽象性相结合
(一)科学性
实现高校微课教学的科学性,主要通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点清楚、分析深刻、概括全面、知识前沿的教师教学文本即讲稿或详细教案内容来保障.逻辑严谨、概念清晰的讲稿或详细教案,是实现微课教学科学性的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因素不能替代应有的教学设计;撰写那种主要依赖教育技术方法拷贝、粘贴画面,配以音响进行图解的诠释式教学作品,尤其是过于追求感官刺激、图媒艺术很美却与教学联系不紧密的作品,不仅违反了高校微课教学的科学性,也不符合在线网络教学的要求.
(二)艺术性
教学艺术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因为教学艺术关系到知识能否有效传授、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艺术也是教学方法的灵魂,没有教学艺术的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就难以实现;富于教学艺术的教学过程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缺乏教学艺术的教学过程味同嚼蜡,其教学的科学性自然也会大大降低.但是如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稀释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节奏,甚至干扰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和注意,其结果不仅会降低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也会违背教育艺术性的应用原则.
(三)感情因素
教师在微课教学视频中有无亲和力、自身教学情绪是否饱满、教学语言有无感染力、教学是否有激情,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事关教师教学形象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好坏.人的情感犹如人感知渠道的“阀门”;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情感冷漠时,其感知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必然低下,此时要去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皆不大可能.所以,高校微课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性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
以《高等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七节――曲率为例.
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直入主题、简单明了;以砂轮儿打磨工件内表面的实例来引入砂轮直径的选取既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而大小的选取又是由工件处的弯曲程度来决定的,把用来度量弯曲程度的量就叫作曲线的曲率.这样以实例引入的概念既生动形象又突出了概念的实际应用,这就是很好地把科学性、应用艺术性与抽象概念结合的例子.
下面提出问题:曲线的弯曲程度跟什么有关系呢,怎样来刻画曲线在某个点处的曲率呢?下面通过小竹条弯曲实验测试得出结论――一段弧的弯曲程度与这段弧的弧长成反比,与两端点处切线的倾斜角度差成正比.这点设计的亮点是小竹条弯曲实验,它让曲率公式的出现有了直观的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也反映了人们认识概念的一般规律;接着类比瞬时速度的研究方法,借助极限思想给出了曲线在一点处曲率的公式,教师马上又提到这种“类比”思想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很常用的,这种设计就有机地将科学性、艺术性及情感性与抽象的数学公式结合在了一起,既保证了知识的科学准确性又艺术地演示给学生以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从情感上来说更是有理有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巧妙联系、易于接受.
为了能直观表现曲率值大小所表示意义,介绍完概念及公式马上引入曲率圆与曲率半径,再回到开头砂轮打磨工件的实例中,以直观的动画演示在这种可以度量弯曲程度的工件上面到底以多大的圆砂轮来打磨效果才最佳.这种设计与开头呼应显示了设计的艺术性,开头与结尾优美的动画演示更是体现微课的技术性,这些都让微课的教学效能大大提高;最后联系实际,提出怎样设计公路的弯曲程度的思考作业,对微课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和深入挖掘的机会.
四、Y语
总的来说,一堂抽象的数学课,必须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在每一个细节处尽可能巧妙自然地结合艺术、情感、技术等因素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能.
因此,未来微课对教育促进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尝试,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1-13.
[2]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9):30-36.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7-7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这七年的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认为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所在,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教育源泉,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
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学生的意识错误;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五年级的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一、评价方式:首先从课堂评价入手,对学生的作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要更进一步提出创新要求;当然不好的学生我们更要从多角度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再者经过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对学生、教学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找出不足,调整教学,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建立,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学习结束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二、评价内容:首先是知识的评价,要求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是能力方面的评价,操作能力是基础,应用是根本,具有学会迁移知识、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思想、作品创作、学习应用的能力。三、评价策略:建立和内容、方式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做出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档案、学习成绩档案、作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