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1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一、要落实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

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名合格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

1、较高的人格素养。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向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其最大潜能”。语文教师要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贫富不移,宝贵不,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还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

2、丰富的知识素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

3、较强的能力素养。未来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首先具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其次具备开拓创造能力;再次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

二、要适应新课标要求,要善于构建新的语言课堂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及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

1、课堂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课堂要有充分的阅读。阅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教师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让学生充分的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课堂要有冷静的思考。目前在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思维空白的缺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

4、课堂要有热烈的讨论。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总是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5、课堂要有自由的表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的质疑。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6、课堂要有客观的评价。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评价应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第2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安丘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第3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

1.1 加强文本的朗读引导价值取向。现行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意蕴,获取价值取向。

1.2 注重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引导价值取向。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或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2.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1 交际取向。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一方要根据另一方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双方都应有交际意识,讲话者应该心中有听者,要“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方式;听者应该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4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6-01

一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通常通过“教师的专心讲授与学生的认真听讲”来完成,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也不再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纷纷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二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合理化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没有实行新课标之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忽略了课前教学引导、课后教学评价等相应的设计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原因,只注重课堂教学,不免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吃不饱”或者“接受不了”,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设计从教学背景、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基础。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式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同时课程评价在课改之后,也不再使用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更有利于在过程中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情。

三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改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无非是粉笔、黑板、教材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通过板书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联系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思维联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之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能承载大量信息的新的教学工具,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展现文字中的情感和情景,使课堂充满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悟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注重学生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大量阅读、写作的训练来决定,而不是通过对课文的死记硬背来决定。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促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趋向于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图片、音乐的导入,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中的文字内容,迅速的转化成直观的感官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小学生整体的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第5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的口语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口语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最后,就是进行实践的练习,要求学生在实际的训练当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学习兴趣源于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学好口语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口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魅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为小学生创设各类语言交际情境,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交际水平,精心设计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口语技巧源于练习和教师指导

小学生是一个对新的知识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技巧。而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教给学生各种练习口语和交际的方法,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开展各类交际活动,练习学生所学内容。

三、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技能

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要让学生进行实践,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在课堂上、生活中,学生都能够找到机会,积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教师也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语文教材,明确口语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学习交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晓军.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2]陆早才.课堂中得法,生活中实践: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2007.

第6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细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97-01

一、引言

细节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所要教授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细微之处入手,分析和反思惯常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问题,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氛围的营造

新课程改革,最为强调的便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便需要改变以往较为粗糙的教学模式,运用细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教导和情感生活上的关注。细节教学首先需要实行的一个方面,即是营造一种较为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氛围无疑是凝重的,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记住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起来作答。由于考试这种评价体制的存在,很多学生在对于自己的答案不确定的情况下,并不敢贸然起来回答问题,生怕答错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不好的影响。小学语文细节教学首先要纠正的便是这种情况。教师运用自由引导的方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全部的发言之后,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里,学生们就没有了对于发言的恐惧。细节教学正是通过对教学氛围的营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细节教学,还要求教师设计好一定的教学内容。当然,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一些新的与语文学习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有趣味性的内容。这种有趣味性的内容能够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对于教材所要求的内容的学习,由易而难,使学生不致于学习得过于吃力。

四、教学方法的应用

1、阅读和倾听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细节教学的成功实施,还在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首先便是阅读和倾听的方式。语文作品的美感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要做的首要一点便是在阅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和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于作品的阅读,可以发现作品在最细微之处运用了怎样的表达,通过对于这些细节的考察,更好地理解作品。另外一点便是倾听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获得老师的认可。

2、互动交流的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方式便是互动交流的模式。一个会讲课的老师不会机械地照本宣科。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这样一群心智发展不是很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的群体来说,互动沟通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老师一节课照着课本来讲,学生很容易出现走神等种种情况,不能很好地进行课文的学习。相反,如果老师时不时便提几个有趣的问题,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们来进行回答,便能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些细节方法的运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3、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包括辩论、角色扮演、实际动手、竞赛等一系列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强化他们学习的趣味性,增加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自主性。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通过细节的学习,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了解。

五、教学效果的考察

最后,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善于回顾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记录,并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细节。课堂教学是由多个细节有机组介起来的,教学效果的考察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学效果的考察,师生都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应该规避那些问题。这样一来,大家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上的改正,慢慢地做到更好。从而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做好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细节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设计出一套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们还要运用诸如阅读和倾听、互动和沟通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小学语文细节教学的水平。另外,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懂得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不断的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中,了解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樊书强.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6)

第7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一、自我教育动机的引发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四、自我控制方法的指导

第8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3-01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根据地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需要经常向小学语文教育人员请教,或者请他们作专题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因此,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编写系列新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3义务教育

第9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地方文化;教育策略

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有了较大改观。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有效丰富语文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地方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积累,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宝库。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很多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把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方法。但从当前情况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地方文化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加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迫切需要

在辽阔的祖国大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成众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好优秀地方文化。

2.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学校要努力拓展语文课程内容,积极克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缺乏问题。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各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开发中有效设置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合理融合地方文化于小学语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不足之弊端。

3.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教育要趁早,语文教育承担了从小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重要任务。丰富的地方文化教学资源以最现实、最方便的方式为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供素材;地方性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吸收地方文化智慧,了解文化多样性,才能提高文化品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策略

1.科学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注重地方文化的融入

农村语文课程资源不足造成了长久以来课程内容的单一,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融入地方文化,通过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课外,教师要继续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虽然农村语文课程资源不足,但也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甚至社会生活等都是潜在资源。教师可以有效整合、发掘潜在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田野、走向社会并亲身体验、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和谐统一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重新整合了语文课程内容,那么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就要变革,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在熟知的地方文化营造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所抒发的情感。教师还要利用地方文化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思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3.调动多方配合因素,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