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第1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2-02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特别要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应结合中国的具体问题,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法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 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会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世界贸易组织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关于成员国家与地区数量的问题时,就应该采用最新的数据;又如,讲到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个问题的时候,欧洲债务危机是当前的热点,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再比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教材中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数据是2004年5的1日,只有25个成员国,而实际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2007年1月1日零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27个。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新知识的传授,学生会感到知识陈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集思广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等等。

(三)课堂讨论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同学们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门头表达和组织能力。

例如当讲到反倾销问题时,结合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案例,针对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又比如在产品周期理论教学中,提供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探究发现袖珍计算机电子产品从研发到成长在到成熟,基本遵循从美欧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和东盟的产业转移途径,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转移的过程,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产品周期。

(四)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性,突破视觉的限制,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加上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另外,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为了避免用多媒体教学感觉像放电影的现象,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另外,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网上,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将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都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联系实际法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更好。真正做到:要实学不要空学,要活学不要死学,要真学不要假学。例如讲“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概念时,可以联系实际谈谈中国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的原因以及影响;又如讲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能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六)多元考核方式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采用“一卷定乾坤”方式,即到学期末举行一次性的考试。它不能了解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甚至到学期末由于考试的科目多而复习时间少,不得不请求老师划考试范围甚至考试期间抄袭作弊……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向着高分低能而努力。因此,对本课程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设置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建立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如:在一学期中,针对所学的每章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进行检查;布置一次学习论文、平时的到课率、平时提问发言等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试方式使学生不处于被动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既能多学知识,也能活跃课堂,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小结

以上是笔者数年来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世界经济概论》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习空间,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国琴.在专业基础课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2)

2.陈亚温.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教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

3.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6)

4.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大学学报,2004(4)

5.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6.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

第2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概念

(一)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①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其势不可挡的独特力量冲进各个国家的视线之中。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科技全球化为先导;第二,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第三,跨国公司为载体;第四,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五,为发展中国家所参与而又为发展中国家所抗拒。这五方面特征共同构成经济全球化的独特力量,向世界蔓延开来。

(二)文化

文化(culture),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多义性概念。就文化观的本质而言,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对象化结果,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影响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多元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需要从多方面认真探析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所以自从人类文化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呈现出的一直是以地域特点或民族特色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如华夏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的这些文化,对各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发生影响。

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文化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随着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现象应运而生。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融合表现极为明显,文化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本土文化繁衍和发展。例如:一些洋快餐来到中国,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将原本西方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洋快餐,以满足消费者的餐饮需求。然而,这样的文化融合一方面能够促进一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严重的文化冲击。例如,动漫业是我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一来,其它国家的动漫进入我国,极大地冲击我国本土动漫文化发展,另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动漫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出现畸形和扭曲。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和冲击,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再加上国内文化的庸俗化倾向导致文化安全面临种种挑战,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不能把文化的不安全归结为一种原因,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引起文化不安全的因素③。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保护我国本土文化不遭受破坏和负面冲击变得十分重要。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多元化的另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势必导致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传统文化更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文化之时,二者产生的是火花还是摩擦,需要辩证地分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结果对我国文化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利影响,这其中最严重的当属价值观的冲突。例如,我国传统价值观提倡节俭、厌恶骄奢,而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非科学的价值观传入我国,对青年人的毒害甚深。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当代中国,面对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如何处理好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问题,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不能回避的挑战。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尽可能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同时应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契机,在维护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不断壮大我国的文化实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深入人心,使文化在安全的氛围中不断的发展壮大④。只有充分发挥我国本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挥其精华作用,才能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冲突降低到最小范围。(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2010年6月 第194页

②崔越《文化多元化视阈下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5月

③④顾良艳《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孟娜《多元文化影响与心理和谐构建》[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5月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3]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

第3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际 现实生活 历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25-0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然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遥远的多,现实的少;理论的多,实际的少;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长期以来,学生中普遍认为历史就是机械地记忆历史事件的背景、事件的经过及意义的过程,就是死记硬背;认为历史课就是枯燥,沉闷;没有一点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社会的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使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给沉重的历史插上会飞的现实这对翅膀,带领学生走出遥远的历史,走进美好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伟大,生活与人性的美好。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 历史语言应具有时代特征

历史学科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不可重复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贴近生活,历史教师应恰当地应用现代人的语境去理解历史,用贴近学生心理的语言去讲解历史。从而使过去的历史显得生活化,大众化,现实化,人性化,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近和理解。

历史学科是个知识性很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天文、历法、生物、建筑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知识渊博,学贯东西,上知科学,下晓民情民俗的学者,更要做一个汲取历史人文精华的思想者。

2 历史知识应联系生活实际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材料,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过去历史对当今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借助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追本朔源,由果导因,不仅可以拉近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例如教学“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知识点时,在介绍完了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背景、成立时间、成员国、特点和意义等有关知识点后,笔者还不忘把问题深化:“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接着分析反映出各国家都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世界和期待繁荣、健康的生活,希望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只有参与并组建一些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来加深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例如在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中讲述到海上丝绸之路问题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水下考古和2008年5月~8月“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前期科考成果展的有关情况,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探究论文,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素质。

3 历史经验应启迪学生智慧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不但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承载着指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体味生活哲理,获得生活经验的任务,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要将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转化为当今和今后的生活智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历史情境、古为今用、史论结合等策略,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成败得失,联系现实生活,达到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名言警句:“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等等。还有很多事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却处处碰壁,但是他没有放弃的这种精神;鉴真年老体衰,却经历六次长途跋涉,最后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最终回到自己国家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极好素材,对照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优秀品质,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哲理。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纵使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必须主动开发历史学科与自身的潜能,克服万难,在历史课堂中注意加强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人翁精神。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让遥远的历史回归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性;产生的条件

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社会,从法律的产生来讲,它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和约束的,因此,对于立法者就应该以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事物的本质为前提。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在中国,经济法学领域在系统、整体研究经济法的产生社会条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一、经济法现代性概论

经济法现代性的定义比较前沿,学术上比较认同的是,经济法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其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以及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从这三方面我们所探讨的课题为:①经济法是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人类会以自己的精神来追求某一喜爱的事物,这种追求更直接地体现上层建筑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法制建设等方面,由此使法律成为体现人类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领域。②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这强调初始的条件或选择对某一国的经济发展的特殊影响,并且,一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样受许多比较有特色的特殊背景因素影响,对此可称之为“背景依赖”。以法理来讲,每一个部门法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该国特殊的背景。③经济法所在的制度建构上现代性,经济法即在精神追求上具有现代性,而且在制度设计层面也具有现代性。

经济法的现代性,就目前学术上而言,并没有多大的论述的分析,在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我认为经济法所具有现代性的条件有两方面,一是经济法所产生的历史起点做一分析, 二是经济法的内在运行上分析。

(一)经济法所产生的历史起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和时间的起点、发展脉络。对于经济法而言,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府一系列的干预失灵所产生的法律部门。它的产生依托于政府的干预,是在政府对经济干预失灵后为解决政府干预失灵应运而生。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调控国家日益衰败的经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制订了大量的经济政策,从以后的结果和法理看,这些经济干预政策,不具备现代经济法的规范政府干预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导致了政府干预的滥用,最终政府干预走向失败,进而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60、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美国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失灵”。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现代经济法在作为解决“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应运而生了。

(二)经济法的内在运行上分析

它不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政府干预的约束和规范,是政府干预法治化和市场秩序优化的必然需求。可以说,只有 认识到经济法的双重职能,才能防止出现“政府失灵”,使政府干预经济在一个法治的轨道上协调,长久、有效地进行。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 需求,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产生的经济法无疑应肩负起上述双重职能。另一方面,现代经济法法益保护也具有双重性。既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又兼顾市场 经济个体私利的保护,实现社会公益和个体私益的最大协调和平衡。

二、经济法现代性的思考

从经济法现代性所产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法现代性可以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私益,并且有着双重保护法益的功能。对经济法现代性的研究,可以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学界的一些理论提出一些建议,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一些贡献。

(一)我国没有古代经济法

我国经济法学界,一直有些学者认为经济法,我国自古就有。陶和谦先生在其主编的《经济法学》一书认为:“古代经济法,一般包括奴隶制 国家经济法和封建制国家经济法,所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是这些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片面的认为我国古代就有经济法,从经济法现代性来看,这个答案是错的。

中国古代的经济法,同现代经济法相比,没有可比性。从形式上看,它只是我国刑律的极小部分;从数量上看,虽然中外法律中的经济部分详略不一,但数量很少,因此也只能把它归为古代刑法中。而且经济法的产生的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古代并不具备经济法所需的市场经济土壤,不可能产生经济法。

(二)推动我国经济法制建设

经济法现代性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许多经济法制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集思广益,攻克我们所遇到的一道道难关。而我国目前市场运行中所存在的行政垄断、市场统一化所受到的地区封锁以及许多组织创新过程中严重的权力资本化,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法现代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我国经济领域中还有许多侵害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合法性、严重阻扰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经济自身竞争性的政策措施,还常常会有一些部门和地方以法律条文形式合法化,使不当的行政干预在市场经济中完全孳生化。这些违背国家法治精神的“法制化”做法,还被冠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美名,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为加强我国经济法现代性的建设,我们就必须想法子将那些有违现代经济法特征和宗旨的“恶法”彻底的扫除神圣的法律殿堂,这样建设健康发展的统一的经济法部门。

综上所述,该文章以从经济法产生的条件,即社会条件的这个时间和历史起点上以及在经济法内在精神追求上解释了经济法的现代性。可以得到,经济法的现代性显著特点是经济法独立于传统私法和公法,因此,我们可以明白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98年版,第60页

第5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课程设置能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能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直接影响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内容重复、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失调、缺乏对行业的动态性关注等,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求。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2]有鉴于此,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探究,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优化设置策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必要性

1)优化课程设置是缓解酒店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的迫切要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布局中国的进程加快,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社会对酒店业的整体服务也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酒店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因此,适应全球酒店行业发展趋势,缓解酒店行业人才供需矛盾,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办出特色,一直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科学发展步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3],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从近几年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内在要求来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式,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优化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优化课程设置是实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一方面,我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困难,专业不断萎缩,毕业生流失率高、专业对口率低,“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主要方式,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兴趣,进而留在酒店企业获得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现状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任选课;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包括哲学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国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训(含军事理论)课程。公共限选课则是学生在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课程中限选两门课,共4学分64个课时。公共任选课则是面向全校,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教师开课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门课进行学习,每门1个学分16个课时,共2个学分32课时。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专业核心课包括英语类课程、经济学概论、形体与礼仪、前厅操作与管理实务、客房操作与管理实务、顾客关系与营销实务、旅游消费心理学实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水知识与调制、酒店督导管理、国际酒店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酒店财务会计、酒店信息系统操作和旅游、酒店及餐饮业概况,按照课时进行授课。专业核心课程还包括实训实践课程,如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基本是按照实践教学周进行统一授课,如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课程安排了2周,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则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共计35周的时间。专业限选课则是从中外饮食文化、酒店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西餐制作、宴会设计与管理、食品营养与配餐、酒店消防与保安六门课中选择三门,共计6学分,96课时。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能与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契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国际酒店业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具有实际服务技能和初级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未能进行有效的区分,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的特点,特别是对一些原先就读中职的学生来说,很多课程如职业基础课程是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在升入高职后,继续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大减,对职业能力的提升有限。

2)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现有英语类课程共包括英语写作与语法、英语演讲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会话、酒店专业英语五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设置较多。另外,管理学概论和酒店督导管理,专业必修课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实践课程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和专业限选课宴会设计与管理也存在同样的内容重复设置问题,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3)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调。根据调查发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重理论、轻实践”和“在校学理论、社会学实践”的传统教学意识还某种程度上存在,许多课程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实践课比例过低,沦为理论课的附属。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酒店一线服务部门进行10个月的顶岗实习活动。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过长,且往往在酒店一个部门实习,不能轮换工作岗位,学生对继续留在酒店工作的兴趣、愿望降低,很多学生实习后选择不再从事酒店行业,导致人才流失。

4)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消化吸收。从2005年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进行深入合作,引进其行业课程体系与标准、教材讲义、师资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按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开发课程,以课程组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符合国际酒店业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探索符合国际酒店业职业标准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其中的某些课程不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应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旅游、酒店及餐饮业概况课程,旅游、酒店、餐饮三者存在包含关系,且范围过于宽泛。再比如酒店设施和资产管理课程不太符合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取消该门课程。

5)缺乏对行业的动态性关注。酒店行业是我国最早与世界接轨的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与实践、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新技术、新技能、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必须紧扣酒店行业发展实际,不断开发与酒店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但目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调研和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与酒店一线实践真正接轨,不能将酒店行业所需人才的新能力、新要求传递给学生,也尚未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专业培养目标无法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发展而随之调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酒店行业发展的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6)师资力量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迅速增长,每年招生数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特别是自2010年起,专业师生比从以往的13∶1增长到38∶1,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课程被迫采用大班合堂上课,且刚引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建议

1)契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高等性、职业性上体现与中职、本科课程设置的不同,既要体现和中职教育不同层次上的区别,又要体现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上的区别,使得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点,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2)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避免内容重复设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课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设置,将英语类课程整合为酒店专业英语和英语会话与写作两门课,将管理学概论和酒店督导管理合并为一门酒店管理基础课程,并适当加大课时量,为学生以后走上管理岗位、进行基层管理打下基础,保留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取消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将宴会设计与管理部分作为餐饮服务的一部分整合到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并将该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分离,实践操作部分和酒店管理专业资格考证进行整合,考取酒店餐厅服务员证书。

3)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接轨酒店一线实践。美国饭店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业和酒店业行业协会,全世界有13000多家酒店集团认可其职业标准,全球有2000多所大学与学院使用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的教材,今后要进一步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教学成果,对课程进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并与酒店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对酒店行业、企业进行座谈、调研,根据酒店一线管理和服务实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设置,将国外先进教学资源、理念与中国酒店管理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开创业类、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聘请酒店企业管理和服务一线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省内外高校和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组织教师深入酒店服务一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他们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改善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为课程优化设置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总之,课程优化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应当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变化,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做出调整。我国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断优化自身课程设置,为培养更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促进中国酒店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20)[2015-08-20]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6-16)[2015-08-20]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3-05)[2015-08-20].

第6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第7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所以应明确一下跨国公司是什么,以及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更便于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1跨国公司的概念

什么是跨国公司,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定义。起初,人们把跨国公司称为“多国公司、全球企业、多国企业”等等。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在拟订《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时所下的定义为大多数国家接受,其为:跨国公司是指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不论这些立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活动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可以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3]

1.2跨国公司的特征

1.2.1跨国性

跨国公司的跨国性主要是指其以本国为基地而从事跨越国界的经营之特征,而非要求其组成实体必须具有不同的国籍。[4]组成跨国公司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必须设在不同的国家,它的基本模式是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一般情况下,是指母公司或总公司设在某国,并以母国作为企业集团的基地,而在别的国家(也称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自己的分支机构即子公司。

1.2.2战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

因为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分设于不同国家,所以跨国公司制定战略时,不再从某个分公司、某个地区着眼,而是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以全世界市场为角逐目标,从全球范围考虑公司的生产、销售、发展政策和策略,以取得最大限度和最长远的高额利润。例如:在中国,国外跨国公司都十分重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与策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为手段抢占世界市场的制高点。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采取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技术—专利—标准”战略,以及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出现,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优势谋求市场竞争更大优势和更大利润的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5]

1.2.3公司内部一体化

跨国公司的法律人格问题,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母公司以及组成跨国公司的诸实体的法律人格问题;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能否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6]从中央控制和内部一体化的活动等方面看,可以说,跨国公司具有企业的特征,是一个经济实体;但不是一个法律实体。

2、跨国公司的历史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哲学认为凡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跨国公司也不例外,既然分析研究跨国公司就要从它的发展过程说起。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活动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快全球一体化的脚步。

2.1跨国公司的历史起源

跨国公司并非“古已有之”,而是资本主义在垄断阶段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和集中过程进一步加强,在许多生产部门,特别是新兴工业部门形成少数大企业的统治。由于寡头统治,竞争对手旗鼓相当,垄断组织只有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去谋求出路,而那些具有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以及有着广大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垄断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7]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新成果在通讯、交通、运输、生产等部门的广泛应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越来越提高,加强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再加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规模经济的需要以及大企业加速向多种经营发展,跨国的生产活动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2.2跨国公司的作用

据统计,现在约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2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组成的跨国生产与服务网

络日益扩大,正在形成一个由跨国公司组织和管理的国际生产体系。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行为的核心组织者,并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跨国公司是技术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常常将资本、技术、培训项目、贸易和环境保护等结合在一起,进行一揽子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资产,这些综合资产刺激了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利用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织管理能力使其成为潜在的、效率很高的生产组织者。因此,就经济影响来说,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提高母国与东道国竞争力并且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跨国公司集诸种经济活动于一身还意味着,东道国的政策需要相应地在广泛的范围内对这些公司可能作出的潜在贡献和作出敏感反应。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跨国公司生产的区域战略加快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一旦某些国家被纳入了这种区域生产网络,政策上更深地卷人一体化的压力也就由此产生了。这意味着邻近地区国家间更大程度上的政策协调与政策趋同。跨国公司作为一个与世界经济有许多联系的一体化组织结构内的机构,作为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协调者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8]

3、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责任及其法律依据

回想一下上面提到的哈根达斯“脏厨房”事件、卡夫饼干含转基因成分风波等12起跨国公司弱化责任的事件,我们不得不关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责任问题。

对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责任问题,目前各国有以下不同的做法和观点:(1)严守有限责任原则说。这种观点认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一般是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根据法人的有限责任原则,在内部上,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而公司则以全部资产承担责任。换言之,母公司与子公司,两个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应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2)整体责任说。这种观点认为,应把跨国公司看作一个统一的实体,该实体中任一组成部分所造成的损害均可归咎于该实体的整体。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子公司,只要违法,其责任都由设立其的母公司负责。(3)单一企业说。该说认为,母公司虽然在法律上是相互独立的法人,但如果从有关因素看,子公司不具有经营自,母子公司构成了单一企业,母公司就应对其子公司的债务负责。即承认母公司与子公司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在例外情况下,如果子公司受母公司的支配和控制,已不具有独立性时,法院可以认为子公司仅仅是母公司的“化身”,从而适用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thecorporateveil),否定公司人格独立,由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对此,我国《公司法》做了这样的规定:“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进行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在具体的债务清偿时,先以其拨付给分支机构的运营资金清偿,不足部分再由母公司清偿。笔者认为,对跨国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原则仍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对跨国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原则的同时,在特殊情况下“揭开公司面纱”。

3.1对跨国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国,原因有以下几种:(1)有利于鼓励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如果一国法律规定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适用无限责任原则,这样就会让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不利于一国引进外资。(2)有利于鼓励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的合作,因为采用有限原则可以使外国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也可以保护东道国的投资者,合营企业的方法可以使东道国的合营者学到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些,所以这种方式更是发展中国家所乐意接受的。有限责任原则有时可能对债权人的保护有失公正,但现阶段其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是其他制度所无法代替的,利大于弊。(3)有限责任原则在公司法律制度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各国一般都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即跨国公司在投资方面享有与东道国的投资者相互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甚至对外国投资者实行较本国投资者更优惠的待遇。如果一国对本国的投资者实行有限责任,对跨国公司却实行其他更严厉的制度,如要求跨国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等,势必阻碍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因此,笔者认为,对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总体上实行有限责任原则仍然是权宜之策。

3.2“揭开公司面纱”的特定情况

目前各国在运用“揭开公司面纱”来处理母公司对子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问题时,是基于衡平、正义的考虑。我国的《公司法》虽然没有对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作出规定,但我们在实践中完全可以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适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特定情况”:(1)母公司滥用对子公司的控制权,造成子公司徒有其表,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活动完全是代替母公司,母公司理应承担责任。(2)子公司资本不足,即子公司的资产总额与其所经营的性质及隐含的风险明显不对称或不成比例;(3)母公司操纵子公司实施有损子公司利益的行为。如果跨国公司存在上述情况,一旦子公司的债务超过其本身的清偿能力,必定会使其债权难以实现,母公司就应该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3母公司对子公司债务责任的法律适用

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住所或注册地经常位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应使用何国法律来追究母公司的责任?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此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和解决:一是直接适用东道国的法律来解决子公司的独立人格问题;二是子公司人格被否定以后,原子公司因合同或侵权行为而产生的债务应根据合同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来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9]

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欢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但是,对跨国公司的法律责任问题我们应该提起高度重视,在我们的立法中要考虑到这一点。

4、对跨国公司法律规避行为的国际管制

首先看一则报道,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抽样调查则显示,1/3的亏损外企属于经营不善,而60%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40%是虚亏实盈;30%在华跨国公司从未交过所得税,80%的跨国公司逃漏税,跨国公司年“避税”300亿。[10]目前,各国及国际社会没有针对跨国公司法律规避行为的专门法律规定。跨国公司的法律规避问题更多的是表现在其他具体问题中,如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问题、避税问题等等。

4.1对跨国公司国际管制的宏观分析

4.1.1对跨国公司管制的种类

(1)法律管制。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跨国公司行为所作的反应又常常导致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并给国际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跨国公司的活动进行法律管制。

(2)国家管制。为了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限制和避免跨国公司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各国都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司法、外商投资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涉外税法、外汇管理法,等等。这种管制我们称为国家管制。

(3)国际管制。国家管制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组成跨国公司的各个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各国的法律规定并不一致。因此,单靠一国的法律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制。这就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协调和合作,进行区域管制和国际管制。[11]

4.1.2制定国际统一的行动守则

早在1977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专门委员会就开始拟订《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由于各国对守则的内容、法律地位、与一般国际法的关系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使守则搁浅,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制定行动守则是解决跨国公司管制问题的最佳方法。因为,跨国公司行动守则可以对跨国公司的消极活动予以管制,促使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确立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新国际规范,促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2对跨国公司国际管制的微观分析

通过分析诸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违法行为,多以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定价和国际避税为主,下面就这两种行为加以分析。

4.2.1对跨国公司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定价的管制

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行为的管制更多是在国内法措施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的管制都实行正常交易的原则,即将关联企业的总机构与分支机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相互间的关系,当作独立竞争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处理。许多国家在确定正常交易价格时都规定按以下方法进行:比较非受控价格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以及其他合理方法.国际上,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拟定的《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对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其中涉及转移定价的管制。《守则》草案的大部分条文已经确定,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的待遇、国有化和补偿、国际法的适用等问题上分歧较大,这一草案在联合国大会上仍未通过。

4.2.2对跨国公司避税行为的管制

随着跨国公司避税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单靠各国单方面措施难以有效地管制,为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综合运用国内国际措施。目前,各国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形式,通过签订有关条约和协定达到防止国际避税的目的。主要有:建立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使各国税务机关了解掌握纳税人在对方国家境内的营业活动和财产收入情况;在双重征税协定中增设反滥用协定条款;在税款征收方面相互协助。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管制跨国公司避税行为。[12]

5、对在华投资跨国公司的管制的必要性

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新动向。伴随跨国公司的进入,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及新型的经营策略引进我国。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期间会出现一些违法行为,比如前面提到的哈根达斯“脏厨房”事件、卡夫饼干含转基因成分风波以及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华逃税等案例,这就说明对在华跨国公司管制的研究是必要的。具体如下所述。

5.1是维护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需要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国际市场和获得利润。为此,在设立合营企业时,跨国公司总是利用其资本优势尽可能地实行控股。通过控股掌握合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支配权、原材料采购权,从而能逐步控制东道国的市场,以便为进一步改变东道国的市场结构,为实现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东道国吸引海外投资除为获得本国经济建设急需的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营外,最终目的是发展民族工业,实现本国经济腾飞。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与东道国引资意图是存在着矛盾的。

我国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因而,为避免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形成操纵,为保证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宏观调控,为维护和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障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受侵害,有必要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管制。

5.2是我国有序进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企业刚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尚未完全适应竞争规律和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处在转换经营机制的紧要关头。我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将企业培育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而不是盲目地将积累多年的国有企业拱手让与外方,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中策现象”已经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引导跨国公司的收购行为有选择地转让一部分企业的产权给跨国公司,而不是由跨国公司任意选择收购国有企业,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这也是防止我们利用外资却被外资所用的必要措施。

5.3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产业结构不平衡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工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尤为突出。为此,我国进行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注重引进外资的规模,而忽视了利用外资的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局面未能根本扭转。目前,跨国公司的大批涌入使我国利用外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应该把利用外资同国内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指定明确的、具体的产业政策规划,有目的地将跨国公司的投资引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产业,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农业、交通业、能源和原材料、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避免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企业市场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突破我国的行业准入限制,排挤民族工业。

5.4是保护我国民族工业的需要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致部分产业虽已形成规模,部分产业却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十分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如果任由跨国公司来华与之竞争,必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冲击,甚至会扼杀这些幼稚产业,造成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的损害。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发展初期均对民族工业进行保护。二战以后,日本发现与欧美各国的产业差距,也采取了对本国产业的有效保护措施,使日本能迅速振兴民族经济。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我们必须将国际竞争限制在中国的民族工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有步骤、有区别地将民族工业推向国际市场。[13]

6、我国应对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政策及法律原则

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法是党的政策规范化、具体化。是贯彻党的政策的工具。坚持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政策,同时又是完善和建立我国外资立法的指导原则被写入宪法。法和政策作为治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扩大,现行外资立法的缺陷也就越来越明显。为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使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在最大程度上与我国引进外资的价值目标协调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政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完善我国外资政策内容,同时也更好地弥补我国现行外资立法上的不足。

根据上面对跨国公司责任管制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应对跨国公司来华所制定和应用的政策及法律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1)积极引进的政策及其法律原则。(2)加强引导的政策及法律原则。(3)合理限制的政策及法律原则。(4)严密监督的政策及法律原则。[14]上述四项政策及法律原则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引进外资跨国公司的事业要取得成功,缺一不可,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我国对外商投资、对外国跨国公司政策的内容、手段和具体措施都会相应调整和变动,进行不同的组合,但是上述四项政策及法律原则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忽视或放弃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将损害我国引进外国跨国公司的事业。

7、结论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其经济发展可以起积极作用,因为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只要发展中国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就能够弥补本国资金不足,提高本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国际收支,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具有消极作用,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和技术垄断等手段,可以攫取高额利润,控制当地重要行业部门,排挤民族工业,恶化国际收支,阻碍经济发展。[15]然而我们不能怀着狭隘的民族情绪把跨国公司看作“洪水猛兽”,一方面我们应给予其国民待遇,甚至一些优惠待遇,把跨国公司请进国门;另一方面,需要对跨国公司的不法行为加以管制。同时制订国际统一的行动纲领,这样就会更多的维护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戴琼:《浅议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责任问题》,《国际法学》2004年第4期,P23.

[2]余劲松:《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P24.

[3]王先林、寿步、王莉萍:《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滥用》,《商务周刊》(新浪网)。

[4]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第21页。

[5]南开大学,滕维藻:《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世界经济》1982年第六期,P1.

[6]郭瑜:《国际经济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P200.

[7]陈翩:《涉及跨国公司的五大法律问题》,《国际法学》2002年第一期,P9.

[8]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华琼:《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学习资料网)。

[9]戴琼:《浅议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责任问题》,《国际法学》2004年第4期,P24.

[10]《跨国公司违法“避税”长亏不倒》(《法制早报》2005年11月14日)。

[11]陈翩:《涉及跨国公司的五大法律问题》,《国际法学》2002年第一期,P12.

[12]赵志琴:《跨国公司法律规避问题及其规制之探析》,(法律论文资料库)。

[13]盛杰民:《论对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反垄断对策》,《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14]徐泉:《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P528.

[15]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P31.

摘要: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活动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追求高额利润,这就会在跨国公司子公司与东道国、子公司与与母国间、东道国与母国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跨国公司的活动会给有关国家以至国际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就会产生对其管制的法律问题。

我国面对全球化趋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如修订相关法律,实施有关政策,来解决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种种问题。

第8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商投资 外商并购 经济安全

外商在华并购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后,外商在华并购开始出现,进入21世纪,中国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外国产业和金融资本开始加快并购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优秀企业的步伐。

本文所指外商在华并购主要指: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合并;收购中国企业(指中国本土资本或自然人控制的企业)的股份;收购中国企业的资产;外商对中国企业进行增资的投资;合资收购,合资中方出资为中国企业的资产或股份,外方出资为现金及其他资产,法律形式为新设投资(如设合资企业),实质是以合资企业形式部分取得或控制原为中国企业的资产;外商收购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或自然人)持有的股份或权益。

国家经济安全(economic security)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运行不受根本威胁,没有根本危险的状态,“是遏制和排除外部的经济或非经济威胁的方略”,包括国家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和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

外商在华并购状况和特点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跨国公司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30起,环比增长57.89%;披露金额23.91亿美元,环比上升109.37%,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完成并购交易数量按行业分布来看,共涉及13个行业,制造业、金融行业、食品饮料以7、4、3起案例分别占比22%、13%、12%。其他各行业占比较小,呈均匀分布。

并购交易金额按行业分布来看,医疗健康行业以13.63亿美元居各行业交易完成金额之首,占比57%。其中,2010年11月1日,赛诺菲-安万特制药集团公司出资5.206亿美元收购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股权的案例是医疗健康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 2010年11月19日,朝日啤酒株式会社出资435亿日元收购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0322.HK)6.5%股权的交易是食品饮料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从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排名前十的案例来看,食品饮料、医疗健康、物流行业并购交易较为活跃。

并购企业来源国家中,日本以7起并购交易数量和5.64亿美元完成并购交易金额居其他各国之首。

外商在华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财务投资者的并购,总体经济效果较好。这是因为财务投资者并购通常与增资相联系,投资者解决了企业的问题,同时获得财务回报和上市回报,而企业财务实力提升有利于企业发展、扩大出口、保持就业,形成有效竞争的结构(投资垄断或寡头企业除外)。

产业投资者并购影响行业领先企业,总体的经济效果较好。这种并购在多数情况下,有利于被并购企业发展,还由于存在本土领先企业竞争,收购者一般还必须持续投入技术等资源支持,才能促进企业较好发展。

产业投资者并购行业领先企业问题较多。根本原因在于当外商并购了中国领先者外,外商就同时有了原有优势和本土化优势,拉开与本土企业的差距,更容易实行“外商的中国制造打败中国的中国制造”的战略。

从国际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大公司重视以全球竞争的眼光在全球进行生产、研发、销售的布局,通过收购更快在中国布局及建立竞争优势。

从国内角度看,引进外资更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解决产业或企业实际问题的需求,是中国许多方面接受外商并购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中国允许外商在境内投资,希望以此解决中国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问题。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接受外资并购要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主导型的外商并购,即政府将外商的并购作为解决国有企业改制、发展困难问题(包括机制、资金不足、获得技术等问题)的手段;一种是企业主导型的外商并购,即基于企业战略考虑或为解决资金等问题,主动出售部分资产或子公司,以引入外商投资者或获得资金等相应资源,收购中方决策者通常为民营企业或改制后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控制人。

企业在外资并购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国投资者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逐步增多,促进了我国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球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重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外资并购,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一是我国企业应明确自身在行业领域中的位置,只有在基于正确判断自身产业地位的前提下才能做最佳的应对策略。具体而言,企业要明确自己是否属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所在行业是否属于领导者,进而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二是对于在并购中具有优势的国内产业领导者,面临外资并购时,应审慎应对。对于外资并购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并购应采取谨慎对待的态度,应仔细衡量自身在并购前后的利益得失。因为国内原有龙头企业在市场形象、销售网络、品牌效应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在不同程度上具备影响国内产业的能力,外资凭借技术、资本优势收购龙头企业后,会分享品牌、销售网络等带来的垄断租金,收益向外资转移。这种外资并购最终会使整个产业受外资控制,不利于国内产业的发展。

对于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内产业领导者而言,最需要做的还是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和产业中领导者地位。如果盲目寻求外资并购,可能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产业领导者的地位也会逐步丧失,成为外资企业扩大中国市场以及加强其在国内产业地位的工具和跳板。

如果实施并购,在实施并购过程中要坚持保有对企业的控股权。我国企业不必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做出过多的让步,而应该有自己长远的规划,力争持有企业控股权,为日后企业及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好铺垫。对那些很有发展潜力,不满足于外方并购出价的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机制,借鉴国外常用的防御策略,如公平价格条款策略、永久性条款策略、员工持股策略等,防止被收购。

三是对于在并购中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面临外资并购时,可以采取适当接受并购的策略。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对于外资并购可以适当的接受,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利润。在面对外资并购时,要对并购活动的利弊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并购合同条款要做长远的预期和评定。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多方评估并从中挑选最佳合资伙伴。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特别是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评估机制相比其他国家来说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导致企业的品牌价值不容易被准确的估算。因此,企业在面临合资并购等问题时,需要多方选择收购公司,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收购公司之间互相竞价,以此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品牌价值被低估的风险。

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强化了外资企业的市场领导者地位,如果没有政府对并购行为的规制,市场力量使外资的动态并购过程不断重现与强化,甚至可能会造成同一外资企业连续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内并购浪潮,最终形成“外资通吃”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丧失产业意义上控制权的结果,出现国内产业被外资完全控制的不良局面。国家颁布的《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明确了并购安全审查范围、审查内容、审查工作机制和审查程序,为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是提高品牌意识,保持品牌独立性。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并购中,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来评估其品牌价值。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品牌转让给外资企业,而应将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外资并购中坚持做大做强我国的“本土品牌”,是我国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五是建立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管理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员工素质偏低等现象。这样的结果就是目标市场定位不清、营销渠道不畅等。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由于意识上的缺乏,过多关注短期的既得利益,使得企业失去了长期发展的现金流。因此,重视并建立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保持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筹资渠道,为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强企业研发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培育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企业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六是成立企业战略联盟,加强企业间资源整合,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的本土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也极为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以化妆品行业为例,国内的4000多家本土化妆品企业只占有国内市场40%的份额,且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而国内现在的近500家合资化妆品企业,其销售额就占到我国化妆品总销售额的40%左右,同时外资企业还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占领着市场的高端领域,运用一切办法切断本土品牌的上升通道,接着反过来加强中低端市场的进攻力度,严重影响了本土品牌的发展。因此,我国企业之间必须要进行有效地联合,成立企业战略联盟,迅速壮大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及在合资过程中的谈判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英,胥和平,邢国仁.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雷家.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顾海兵,沈继楼,周智高,唐帅.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4.马晓河等.中国产业安全态势评估、国际借鉴及若干对策建议.改革,2009(4)

5.吴庆荣.国家安全行政法基本论.时事出版社,2008

6.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7.杨毅主编.国家安全战略理论.时事出版社,2008

8.纪宝成,刘元春.对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若干看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9

9.朱钟棣,孙瑞华.入世后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5)

10.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德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尚鸿.美国国家经验安全战略―从杜鲁门到克林顿.复旦大学博士论文,首都图书馆收藏,1997

12.秦治来.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3.王元京.外商在关键性产业投资并购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4)

14.周燕,齐中英.基于行业特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9)

15.黄静波,付建.影响FDI与广东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9)

16.蒋殿春,张宇.行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10)

17.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黄志强等译.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信出版社,2008

18.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UNCTAD数据库,2002,2005,2008

19.花井寿,木村卓司.美国的国家安全保障政策:决策过程的政治学.原书房,1993

20.川口博世.技术转移和国家安全.劲草书房,2007

第9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范文

作者简介:龙海丽(1976―),女,汉族,新疆奎屯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摘要: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模式为研究目标,对中国和国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点,分析了我国旅游专业方向上、课程设置上及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旅游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提供了便利,对改革旅游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分类图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由于其具有投入少、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在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产业已经被定位成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60万个[1]。

机遇带来挑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不仅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更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对中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旅游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材选择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而比较欧美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旅游院校的相关专业与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等,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经验是关键。在此,本文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并结合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以下看法。

一、专业设置比较

1国内专业方向设置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正式设为本科。下图为我国高职旅游专业方向分类图,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类为主线培养人才,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为旅游管理大专业。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水平较低,师资较为薄弱,英语政治等基础科目占用了大量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分配到众多的专业方向中,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一个方向只了解皮毛,尤其是技能,到了企业有时要从头开始培训。

2国外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3]。国外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评估自己的专业优势。

二、课程设置比较

(一)我国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深度调研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长期与实践脱节。此外,我国大约70%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过来的,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原来是地理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地理课程多一些;原来是历史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历史课程多一些,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结构脱节。

(二)国外课程设置

1注重通识教育

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元化产业,其组成部门可以涵盖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国外对旅游业的界定较大,在课程设置上分得没有那么细致。国外部分旅游教育是从旅游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出发设计课程,旅行社与酒店、酒店与景区等教学内容没有我国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划分,更多课程是从总体上把握。在学业初期,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综合类知识的传授,比如,日本JTB(日本交通公社)设置的旅游业概论,英国旅游职业教育设计了旅游业介绍和研究技巧,瑞士旅游业教育中的游泳与酒店研究等。这类课程多是必修课程,很难解剖出许多分支,但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以后将要进入的旅游产业从全局视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且研究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会发现许多陌生的“新课”。例如,韩国济州大学设置了珠宝设计、音乐艺术、广播照片、观光美容、东西方餐饮、跆拳道、酒店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潢、休闲体育运动等课程;英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有事件管理、遗产管理等课程。这种大旅游产业理念下的多元化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2注重实践教学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都是按酒店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习惯养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时间占到了整个学习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际。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对教学负责,同时也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用考试,而是用毕业论文来考核,毕业论文必须是自己深入实践调研、深入思考完成的,大多是采用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学生自由选择组队,无法组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要么和剩余同学再组一个队一起完成。团队需提交论文报告,如通不过,整个团队成绩要受影响,有时甚至重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师资比较

1国内师资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猛,近年来,高素质旅游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旅游教师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有限。同时,我国高校教师岗位有限,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而有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一线从业者则因学历要求很难进入教学岗位,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2国外师资现状

国外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有旅游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丰富。意大利的多数旅游教师都有自己的酒吧、旅行社、餐厅等第二职业,这样不仅使上课的教室有了更多选择,而且使理论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结合。国外旅游专业对教师的职业资格证要求也很严格,大部分旅游教师都有各类资格证书,如欧洲领队证、导游证、调酒师证等。

四、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1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的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较好的身心素质。由于旅游属于涉外型专业,因此,学生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强化实践环节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服务性、实践性强。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是: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国际大酒店学院的办学特点就是:学以致用,产教结合,教师与行业接轨、课程与国际接轨。这样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酒店就业、顶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与酒店旅行社合作,将其直接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多种形式丰富教师资源: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的队伍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通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即提倡聘请有关业内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CEO或是旅游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做讲座,请他们带来新的理论和信息,补充校内经验的不足。所谓“走出去”,即派教师到国外或国外相关高校或酒店进修或到酒店挂职锻炼,以使他们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及动态。并加大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包括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

总之,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产业。我们总结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理念,对比不足,认真总结学习,开拓出符合我国综合国情的旅游发展之路,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引入科学的、健康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张颖.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