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散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杜甫的诗《阁夜》中有这样两句:“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70页说“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如果说百姓的哭声是乱世的音响,应该没有疑义,但说渔樵的歌声是乱世的音响就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了。《西游记》中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写猴王参访仙道,路遇樵夫唱歌,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樵夫告诉孙悟空,这是神仙教他的,烦恼时,唱来散心解闷。这里的渔樵歌声只能说明樵夫生活困顿艰辛,不能说就是乱世的音响。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中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词句,从这两句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渔樵淡泊超脱的襟怀,这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所以,笔者认为说渔樵的歌声是乱世的音响过于绝对,过于武断,缺乏依据。
2.教参93页关于李煜《虞美人》的赏析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个是治水的大禹,一个是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就是李煜。”其中,说“治水的大禹”重瞳,笔者认为不对,应为上古的贤君舜。《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五帝本纪・第一》中关于舜是这样写的:虞舜者,名曰重华。书中注:重华,传说舜有重瞳,故号重华。据此,重瞳的是舜而非大禹。
3.教参99页问题探究四关于《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冷暖难辨的说法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依然写音乐的感染力……李凭演奏的音乐把长安城中寒冷的月光都融化了,人们不顾深秋寒冷的夜气,都在月光下聆听她的演奏。不仅如此,音乐也感动了皇帝,也来欣赏她的演奏。
关于李凭是男是女,众说纷纭,《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996页关于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中这样介绍李凭:李凭是梨园弟子,因擅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里用的是“他”,读者自然认为李凭是男子,而教参用了“她”,这就容易使教师产生混淆,李凭究竟是男是女呢?笔者认为如果不能确定男女的情况下,应用“他”更合适些。
4.教参122页《阿房宫赋》的参考译文中对于课文中“直栏横槛”的解释是“直的栏杆,横的门槛。”笔者查阅了工具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对槛(jiàn)的解释为:槛的本义指圈养兽类用的栅栏。引申为房子的栏杆、栏板。而对槛(kǎn)的解释为:由横木活石条制成,贴近门框地面的门限,又作“坎”。结合语境来看,这里的“槛”应读jiàn,意思为栏杆,而不是门槛。
关键词:阅读 有效 主导 自主
高考试题中,逐年增加阅读方面的试题,散文阅读是这些阅读中的重头戏。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大散文阅读的指导性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借助课本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课本文本一般都是精挑细选的名篇,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这都是散文中的精品。而人物传记也是近年来高考中古文阅读的主要方向。这就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和训练的方向。散文教学中,教师用课本中的经典来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和做题的规律以及答题的方式,这一点很重要,需要教师引起重视。从试卷来看,根本不考课内的散文,但是,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吗?事实不是这样的。课内的散文就是一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会学习例子,若在试卷中遇到课外的文章,因为学习了解读散文的知识体系,具备了解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那么,在遇到课外散文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解读散文阅读的相关题目,并通过不断的系统训练,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这篇文章中,结构是一大特色,描法是一大亮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耐人寻味的。结构是典型的首尾呼应。从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披了大衫走出门去,到结尾,不知不觉已到了门前,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特征非常明显。另外,作者的行踪如一个圆,从门前出发,沿着池塘作者慢慢地踱着,在月色中,得一时的心灵宁静。一切是那么朦胧。月下的荷塘美到了一种极致。池塘中的月色更是如同仙境,令人陶醉。作者的行踪恰恰是首尾呼应的基础,人是移动的,所以才能在行踪上体现首尾呼应。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积累首尾呼应的知识点。另外,作者情景交融的描法也堪称经典。这和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中,作者也把修辞的运用技巧上升到了极致。尤其是通感,是这篇文章的亮点。这也是文学鉴赏中的经典语句。通过这些精彩的修辞,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美景,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也为之沉醉。教师以这篇为散文典范教给学生如何鉴赏结构,如何鉴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如何鉴赏文章的语言。并延伸到课外,加以训练拓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有了大幅的提升。
二、以针对性训练构建知识框架
高考题比起一般的训练题来,要规范的多,且答案和分值设置也很合理。高考题中的散文选篇,难度适中,很适合学生进行常强化训练。在常规训练中,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要选择知识点的考察方向,每篇例题中,所考察的知识点不一样,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避免机械的无目的性的重复。做一道题,就要有一道题的收获,在做题中总结做题规律,提升阅读能力。
关于做题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点的系统,我主张学生自己总结,不能被动的靠老师。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题,是无法真正得到提升的。学生自己要把所见得题型总结到本子上,答题模式和答题框架需要形成固定的知识框架。不能一答题就丢三落四的。例如,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类题:考察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一见到这类题的时候,往往很冲动,只答内容这一方面的作用,而忽略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例题反促强化,巩固相应的知识框架。唯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夯实。通过总结,教师要学生把知识点系统化,把相应的知识点建成一个大的框架构造图,怎样的知识点,应该运用怎样的答题方法去答,期间又需要注意什么,这样慢慢的积累,整理,知识框架就形成了。例如,关于字句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需要先理解这个词或这个句子,必要时需要加以解释,接下来,看这个词所起到的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在文中是否起到点题或点明中心等这样的作用。关于写作手法,要先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怎样的特征,再谈它的作用,才能有落脚的地方。例如,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要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的特征,就是在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先对一个事物进行批评,或对他感到反感,后来通过事情,再发现这个事物原来很好,感情也有了大的改变。而且,这也是文中的重点。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掌握相应的技法,才能让知识更系统,更牢固。而这样的知识构架,离不开做题训练,如果没有训练和总结,就等于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旦面对正式的试卷,就会大面积都分,损失惨重。
三、读写结合教学的反思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会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与挑战,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习惯让我们老师和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应付考试的思想来对待语文学习,“教”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一言堂”,“学”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只管听讲和记录,下课之后则是一头钻进各种各样的题海中。读写结合实验研究则改变了这一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为“师生双主体互动”,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能力意识和合作意识,旨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对当前学习考试有用而且终生管用的语文能力。
要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就要注意创新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又更充实更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真正在这些活动中树立起大语文观,感受到语文对涵养自身,丰盈心灵,提升素质的作用,进而自觉地把阅读与写作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为未来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取得知识,在写作中享受快乐,既增智又养心,从而实现读写双赢,学生个人发展与语文学科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廷敬理,徐行.《朱自清散文》(上、中、下)[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课件主页分9个专项,分别是:情境导入,导学提纲,散文阅读,互动测试,散文名家,电视散文(自创],网上答疑,我的教案,作业展示、赏析、互评网。
“情境导入”采用的是CCTV首届电视散文大赛获奖作品:《妹妹――永远的遗憾》。以此作为导入,意在突出亲情奉献,启迪学生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观察角度,学习主人公真诚豁达的心胸与处世态度,提升精神境界。
“导学提纲”以幻灯片的形式设置了课程教学相关要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只要点击相关按钮即可。此项内容的设置,体现的是启发指导性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便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
“散文阅读”是本课件的重点。既为教师课堂教学准备了充分的多媒体资料,又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辅导性材料与自学教材。可随时操作选用,可用性强。本项又细分为引子、概说、分类、特点、阅读五项。每一项均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在这五项内容中,重点是“阅读”。学生点击“阅读”按钮,就会出现“散文鉴赏方法”。方法又分抓准线索、找到文眼、分析景物和反复诵读四项,每一项均设置了深入指导,并附有事例及相关图表。
“互动测试”设置了30个中外散文常识题,并附有答案,可用于课上测试、反馈、竞赛等,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鉴赏水平。此项目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交互性特点。
“散文名家”设置了近现代多位散文名家的背景资料及精美作品。此项内容的设置,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延伸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它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使中学语文教学在时间上、空间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它也突破了课堂的限制,使课堂教学主体得到了尊重,使学生能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更陕更好地生发出创作思维与创作灵感。
“电视散文”这一项是“学校电视散文”的自创作品,是“电视散文鉴赏课”科研成果,有9912班摄制组创作的《归来的千纸鹤》《希望,让我上路》,还有9913班摄制组创作的《军训琐忆》。页面上彩花飞扬,灯光绚丽,突出同学间真挚的友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意识,以及学生自强自立的主题。此项内容意在激励学生进入语文实践性学习,进一步培养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上答疑”创设了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和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扬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方式,而是以个人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自己作出思考与判断。
“我的教案”属于教学必备文件之一。
“作业展示、赏析、互评网”是学生作品展示、鉴赏、互评的平台,能充分张扬学生的创作个性。学生在展示作品、张扬个性的同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问或求助,对某一同学的作品进行鉴赏、评价。
一、电视散文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从小学就阅读和学习散文,在初中教材中也有专门的散文单元,甚至学生自己也创作过散文。可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出散文的内涵、特点、分类等。电视散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很多孩子只是简单的接触过,更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所以把散文知识系统地梳理一遍,把电视散文知识,特别是散文文章如何能和影像结合一起创造出艺术美感,介绍讲解给学生就十分有必要。
(一)散文知识的梳理
散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中指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所以早期的散文定义较广,它可以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我国“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约公元976至984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增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的概念由广义逐渐转变为狭义。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狭义的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作者记述自己经历见闻以及其中的真情实感,是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现代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取材广泛、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情真意切、意境深邃等。我们根据散文的主要内容可将它大致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在教学生阅读或创作散文时,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特别是赏读过程中更要做到,品味散文的语言,注意识别其中的“文眼”;抓住散文的神韵,领会出作品的内涵;展开合理的联想,创设出感人的情境。
(二)电视散文知识的讲授
老师必须要先明确电视散文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这门艺术形式的特征。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它作为电视文学样式,主要运用多媒体制作手段,将散文的文字形式和多媒体影音手段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散文似的意境。可见电视散文和散文文章的精髓相同,只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复杂。好的散文如何制作成优秀的电视散文呢?首先要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立意新颖,联想丰富,文才飞扬,即“营造诗的意境、运用造型语言开拓联想、蕴涵深刻的哲理”。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赏析时要抓住其中的意境美、情思真、哲理深、形式多等特点加以分析。
二、电视散文欣赏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单纯地教授给学生散文或电视散文的知识,不免有些枯燥,不如多选择名家优秀的散文文章和好的电视散文作品让学生去感受,去思考。他们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更真实可信,自然也就学得牢靠。结合学生课堂上学过的散文,选择相应的电视散文来欣赏,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辅助手段,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都有拍摄精良的电视散文作品。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画面的美感和朗读的范例。课外也可选择其他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每年各大电视台都会制作电视散文作品,很多作品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则可以将电视散文欣赏作为一门初中校本课程在本校开展。
(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发现当今的初中生有较强的个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较高的多媒体运用和信息处理能力,除了具备品鉴电视散文优劣的能力,也有制作简单的电视散文视频的可能性。让他们欣赏好的电视散文作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的视频拍摄录音设备简单,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电脑也是人手必备,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极易操作,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将自己喜欢的散文制作成视频,但不能保证都是高水准。老师可以选择更多样更多层次的作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选材、朗读、配乐、画面、整体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还可以将小组制作电视散文成品作为语文实践活动,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特点分工合作,老师及时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并将所有成果在班级分享,评选出奖项。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拍摄班级的电视散文作品――班级纪念手册,将班级的点点滴滴汇成文字、声音、画面。
我们的学生除了会欣赏文字的美,也要能创造出美的文字,朗读出美的语音语调,拍摄出美的画面。所以电视散文欣赏教学在初中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学生由欣赏到模仿再到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时逢教研与科研活动全园大练兵,要求教师每人准备一节多媒体课,主题不限。我选择了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诗欣赏《梦姐姐的花篮》。这篇散文诗描绘了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梦,梦有着漂亮的颜色、优美的意境。整篇散文诗结构工整、意境优美、语言凝练……
于是我给整个活动制定了这样两项目标: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能连贯地复述小动物的梦境。2.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并表达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编能力,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截取片段1:
老师:小黄鸡梦见了什么?
幼儿各抒己见:金色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金色的太阳……
老师:谁能把小黄鸡的梦说一说呢?(围绕目标我让孩子们把每一个梦境都复述一次,却没有将如此美好的梦境继续下去,让幼儿到梦境里体验那景致、那颜色、那感觉)
片段2:
老师:梦姐姐也想把花送给我们,想要吗?请悄悄地闭上眼睛,梦姐姐就会把一朵花送进你的心里。请小朋友想想梦姐姐送给你一朵什么颜色的花,你会做什么颜色的梦,会梦到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创编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想象与他人不同的内容,引导幼儿用完整的散文诗语言回答:梦姐姐送给我一朵××颜色的花,我会做一个××颜色的梦,我梦到了……(幼儿虽然仿编了很多梦境,但都局限于散文诗类似的情景和事件,没有创意)
二、目标调整
第一次活动目标的制定局限了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机制,导致整个活动表面程式化、教学化,使素有“美文”之称的散文诗中的美变得直白而空洞,因此我立即将目标调整如下:1.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有感情地复述主要情景。2.丰富词汇“五颜六色”“金黄”“绿色”“火红”,并修饰所表达的事物。3.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并表达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编能力。
三、在新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二次上课
(一)回忆经验,直接导入
1.你们做过梦吗?都梦到了什么?
2.导出:是梦姐姐让我们做梦的!梦姐姐有件宝贝,谁得到这件宝贝就可以做出美丽的梦。你们想知道梦姐姐住在哪里、长什么样吗?
3.观看课件第一段,并介绍梦姐姐。
4.针对上面的情景进行提问。
(1)梦姐姐住在哪里?
(2)梦姐姐长什么样子?手上有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五颜六色的东西?谁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呢?
(二)欣赏散文
1.听一听,梦姐姐让谁做梦了。(欣赏散文第二段)
提问:梦姐姐先让谁做梦了?她的宝贝是什么?它给小黄鸡一朵什么颜色的花?小黄鸡梦见了什么?(小黄鸡的梦真美呀!孩子们请闭上眼睛,使劲地闻一闻,油菜花真香呀!咱们也轻轻地溜进它的梦里,看看它还梦到哪些黄色的东西。)
2.还有小动物想做梦呢,是谁呢?(请继续欣赏散文第三段)
提问:梦姐姐也让小青蛙做梦了,你们猜梦姐姐给了小青蛙什么颜色的花,让小青蛙做了什么颜色的梦,梦到了什么?(听!小青蛙正打呼噜呢!我们也悄悄地溜进小青蛙的梦里,看看它还会梦到哪些绿色的东西吧。)
3.还有谁呢?原来是小红鸟呀!你们猜梦姐姐给了小红鸟什么颜色的花,让小红鸟做了什么颜色的梦,梦到了什么?(看!火红的晚霞照在小红鸟身上真美,我们也悄悄地溜进小红鸟的梦里,我们看到了哪些红色的东西呢?)
4.整体欣赏散文
(三)创编梦
梦姐姐最想把最好的梦送给我们班的孩子了,你们想要吗?请你们悄悄地闭上眼睛,梦姐姐就会把一朵花送进你的心里。请小朋友想想梦姐姐送给你一朵什么颜色的花,你会做什么颜色的梦,会梦到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创编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想象与他人不同的内容,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用上优美的词汇:梦姐姐送给我一朵××颜色的花,我会做一个××颜色的梦,我梦到了……
四、案例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儿童散文诗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所以散文诗的特点决定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教研活动中我对《梦姐姐的花篮》进行了两次上课、两次调整、两次反思,得到以下感悟。
1.教学手段使之感受美
《梦姐姐的花篮》此散文诗结构工整、意境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它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表述了美丽的梦姐姐送给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黄色、绿色、红色的花,并使它们做了黄色的、绿色的、红色的梦,梦见了与花色一样的事物,整首散文诗充满了色彩的美丽。因此我用动漫的形式展示本散文诗,优美的意境、流水般的音乐背景、强烈的颜色刺激、动感的画面。本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营造一种和谐、充满趣味、让幼儿自觉参与并能够和幼儿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这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入主动建构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实践中去。
2.教师语言使之启迪美
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为教学中情感的准确投入作好准备。散文诗所承载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是靠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如:感受小黄鸡的梦境时,我闭上眼睛说:“孩子们!咱们轻轻地眯上眼睛,到小黄鸡的梦里去,用你的鼻子使劲地闻闻,金黄的油菜花、金黄的田野、金色的阳光真美。闻一闻油菜花那甜甜的香味!仔细看,你一定还能发现有其它黄色的东西,谁能说说呀!”孩子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梦境,说出了许多黄色的事物。
3.创设氛围使之想象美、创编美
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细致地分析作品段与段之间的重复性描写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保留作品个别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原则,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从而仿照散文的结构,创编出自己的散文段落,甚至创编出新的内容,拓宽原作品的意境。在《梦姐姐的花篮》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领会小动物的梦境美,我分别用了闻、听、看和悄悄地四个词汇,使幼儿沉浸在小动物的梦里,拉近了梦与现实的距离,仿佛小动物的梦都一一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于是当幼儿进入小动物的梦境后看到了更多的事物,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发展语言使之表达美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必修课常见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两者差别不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修课也要遵循基本的规律,教师应当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能随意舍弃。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者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必修课强调课程基础与均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可选择性也更大。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学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选修课的基本特点和必修课不同,所以选修课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并且它要求的活动也更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必修课相比,应该要有更多、更丰富主动学习的时间,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的,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关系密切,在教学内容上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模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注重主题、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理论性,但它的完成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往往需要一节甚至好几节课的时间。在选修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其在学习上的热情。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它和其他优秀的名家名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给教师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屈原《湘夫人》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当老师。教师在简单讲解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写教案的基本要点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书写教案、以及做课件。教师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诗歌意境、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性的自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很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具有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角色的了解来发挥表演,将角色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演员和观众两个部分,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应当交流各自的所想所感。演员和观众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
组织学生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学生积极报名申请,申请内容要包括如何选定演员,如何进行排演等。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选拔若干名演员。要求学生都积极报名。学生递交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中要写明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及理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将会如何来表演这个角色。这项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研讨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申请,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判,选拔出导演和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的观看和评价后,选出一名最佳演员,并且给其颁奖以资鼓励。第四,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和现代汉语进行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会朗诵古文,而且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想象力是一条快乐的小溪
也许是童心未泯吧,我喜爱与学生们互动。记得有一回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和两条略带倾斜、又有些延展的线。我悄悄地播放着贝多芬的钢琴曲,引导着学生们尽情去憧憬,去幻想:那圆就是一片光洁如镜的湖面,而那两条曲线就是通往大湖的七彩长廊……
音乐在继续,学生们随着我一起展开了遐思的翅膀。几分钟后,小手举起来了,学生们欣喜地告诉我:“老师,那湖是绿色的大染缸,映着天,天变绿了;映着云,云变绿了;映着鸟儿,鸟儿变绿了……”“青山倒映水中,像两抹翠绿的屏障,也似两株新生的竹笋……”有了平时的语言积累,学生们的想象力随着音乐自由地驰骋着,就像乡间那条无忧无虑流淌的小溪。而此刻,我愿做那小溪中荡漾起微波的石子,更愿做那投石者。于是我继续启发学生:“静得出奇的湖面多没生趣呀,你能让湖‘活’起来吗?”
随着潺潺的乐曲,学生们再一次陷入了想象,在他们快活的笑脸上,我读出了他们将给我更多的惊喜。果然,一番静默之后,心有灵犀的他们开始尝试发言了:
“在美丽的湖面上,荷花在窃窃私语呢!”
“它们头碰着头,多亲密呀!”
“微风习习,在恬静的荷叶上,羞涩的花骨朵禁不住露出了小虎牙。”
“白肚皮青蛙懒懒地躺在荷叶上晒太阳。”
“掀开荷叶,瞧,你会发现一群群穿梭的小鱼,它们追逐打闹,多惬意!”
学生们灵感的火花相互碰撞着,在想象力的驱动下,那看似简单的图形被他们稚嫩的想象“涂鸦”得五彩缤纷,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当然,那天的作文课上得异常快活,当学生们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畅快淋漓地挥洒时,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飘向家乡那条恬美的小溪,它带着我的梦,流进了学生们的心田……
一条缝一扇窗
今天作文课的要求很明确,用一小段文字鲜活地刻画出“冷”,于是我要求学生利用下课时间去室外感受体验。
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提着大衣,小脸通红,满头冒着热气回来了。稿纸一发下来,他们便开始构思,却抓耳挠腮迟迟不下笔。一问才知道,学生毕竟是学生,只顾玩了,忘记了身负的任务。片刻之后,他们额头的汗渐渐消了。环视之余,我的目光突然落在了窗户上,于是心生一计:“将窗户打开!”我板着面孔下令。学生们不约而同“啊――”了一声,表情僵硬地看着我,我故作不会意,继续“演戏”,胡乱指着一扇窗:“快点,就那扇!”
命难违,于是精彩出现了:靠窗坐的张佳皓与黄韵娴几乎同时站了起来,各自使劲拽住自己这边的窗户,生怕被别人拉开。他们僵持的动作和滑稽的神情引得哄堂大笑。“两虎相争”,最终窗户间被打开了一条10厘米宽的缝。初冬乍冷,寒气尤冽,学生们立即忙活开了:衣服带拉链的迅速拉上了拉链,有帽子的戴严实了帽子,其他学生也将毛衣的袖子拉长,双臂紧抱胸前。
“最可笑的是王凇,同学们快看!”在我的提醒下,教室里又热闹开了,那王凇不知从哪弄来件厚厚的外套,忙乱中像小孩围围嘴儿一样套在了胸前,被我一说,还挺不好意思的,露出俩调皮的小酒窝,瞅着我和其他学生傻笑。坐他前排的陈彦昊发现了那外套是自己的,急着要往回抢。急脾气的王凇不甘示弱,高喊:“窗户不关,就不还!就不还!”
窗户终于被关上了,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说着,笑着,调侃着……我轻轻提醒学生们:“现在会写了吗?”“会!”学生们如梦初醒,教室里又传出那熟悉的沙沙声……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机一动打开的一条窗缝,轻而易举地开启了学生们快乐作文的一扇窗。
收获“意料之外”
第二天有习作课,主题是“我来做家务”,当天临放学,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放学回家后,女同学帮着妈妈做家务,比如洗洗衣服;男同学帮着爸爸做家务,比如拖拖地板。
第二天课上,我先询问他们“作业”是否完成了,想不到,有几位同学没有做。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我从不责备,更不惩罚,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他们当众给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解释。
调皮小男生孙悦首先站了起来,他挠挠头皮,嘻笑着解释道:“柳老师,我爸爸前天出差了,我没法帮他干活。”
这倒是个充足理由!我差点笑出声来,但还是努力控制着自己,一脸严肃地让他坐下:“你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你就什么时候帮他,做完了再写,好不好?”
小胖墩吴阳,两只小眼眯成一条缝,支支吾吾说:“老师,我家请了阿姨(保姆),我想干,老爸还不让,说我要是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会让个够的!”
此言一出,同学们都笑了,而我――无语。
女生吴嘉艺微低着头,小声说:“我妈妈从不洗衣服,她说大件的放洗衣机,小件的归爸爸。”
我终于也忍不住莞尔,同学们更是朗声欢笑。
吴嘉艺见状,忙解释说:“别误会,我妈可不懒,主要是我爸闲不住,他可是咱家公认的‘家庭主夫’……”
又是意料之外!
一是重表达,轻育人。叶老提出“作文即做人”。然而,现今的小学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一些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很少顾及作文内容的真实性与生活味,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
二是重模式,轻能力。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像公式一样抛给学生,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消减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学生缺少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与独具匠心的表达。
三是重课堂,轻生活。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的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或者假话连篇,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反思作文教学的种种问题,更多地是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多只关注作文内容、形式等要求,而忽视作文教学的对象――儿童,忽视了儿童作文最重要的动力――兴趣与热情。
好奇心、求知欲是儿童作文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儿童观察未知事物时的好奇,获得新知后的满足,倾吐感受时的愉快,对个体而言,是最有吸引价值的动机。如刚人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学校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十分新鲜,他们渴求了解和认识学校。教师就可以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校园,认识环境,同时进行适当有趣的说话训练。
好胜心、求成欲也是儿童作文动机中的重要成分,这是一种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希望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把作文训练与科学实验、小创造、绘画、种植、饲养等能体现学生聪明才智、展示成就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运用作文倾吐自己成功的喜悦,满足成就需要。
教材中的作文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往往给人的感觉是重视知识性和工具性,而少了些人文性。其实,儿童写作不能缺少人文关怀,要让儿童从写作中感受到驾驭文字的乐趣,使他们热爱写作,热爱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便是创设一个尽可能轻松的环境,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以作适当的“置换”与修改,设计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熟悉的生活中写“天性之文”、“禀赋之文”、“随心所欲之文”,写自己喜欢的文字。
基于儿童文化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活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文化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希望。杜威的“儿童是教育的中心”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措施要围绕着儿童而组织,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夸美纽斯使我们明白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因为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不应当不加辨别、不考虑儿童的成熟度和“能耐”,而将成人世界的东西生硬地教给儿童。有些东西即便最终还是要教给儿童的,我们也必须耐心等待,等待适当的时机。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文化,尊重、呼唤、弘扬儿童的个性,用儿童的文化来引领学生成长。
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对实验教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进行案例解剖,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在分析、透视中寻找教育教学规律,最终提炼成比较固定的“儿童文化视野下的‘三・三・三’作文教学模式”。
“三・三・三”作文教学模式是指“三感官”、“三无”、“三步”作文模式。
“三感官”即看、听、做,眼看、耳听、手做。“看”,可以看演出、看电视、看春天、看秋天、看花、看草、看动物、看书等等,一切儿童能够看得见的,儿童的视野范围内的东西。“听”,是听广播、听录音、听音乐、听故事、听课、听同学交流、听爸爸妈妈的“唠叨”、听爷爷、奶奶讲“历史”等等,只要儿童的耳朵能听得见的。“做”,指的是体验,亲身参与,如小制作、小实验、做游戏、做客、结伴旅行等。“看”、“听”、“做”是儿童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为学生的表达交流提供重要保障。
“三无”指无体裁、无主题、无字数限制。即在写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内容,选择感兴趣的、有话想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步”指习作过程的三步骤:活动―写作―交流(博客)。写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活动”环节就是前面的“看、听、做”;活动过后把自己的感受、体验以及经历的刺激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写”;把写好的发到博客上,让全班同学以及朋友、同伴甚至家长共享,即为“交流”。
运用该模式进行作文教学,儿童的思维很少受到束缚,可以较多地吮吸着自己需要的营养,他们所产生的精神活动是全身心的,并由此创造出儿童生活的意义,创造着儿童的文化。实践表明,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了激发,才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三・三・三”的教学模式进行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是心灵得到了释放。由于“三・三・三”作文教学模式力求解放孩子的思维,无体裁限制、无字数限制、无主题限制,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发挥个性,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拘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态,这就很容易坚守住属于儿童自己的童真与童趣,提高了孩子的写作兴趣。
二是积累了体验的素材。由于平时的作文多半是闭门造车,孩子无生活体验,往往无话可说,文章自然显得苍白干枯。“三・三・三”作文教学模式,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做,用心灵去感悟,孩子们可以调用各种感官去倾听生活,发现生活,触摸生活,创造生活,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鲜活的写作素材。他们的心中装满着各种各样的“小鸟”、“飞虫”、“白雪公主”等等,在这样的心境中,写作的欲望常常就像喷泉一样哗哗流淌,不让他写也不容易了。
三是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三步”中的第三步,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发到博客上,和同伴共享,这是孩子们最得意的时候。因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倾吐的对象,找到了说话的伙伴,找到了商量的朋友和知己。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里也是孩子们最能找到自信的地方,当被同伴夸奖的时候,他们更多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他们夸奖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激动、高兴的样子,他们也会高兴、激动,因为他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了,相互之间找到了“共鸣”。同时这里也是孩子们自我完善的“场域”,当别人给自己提出建议的时候,既是在完善别人,也是在完善自己,既是在发展自己,也是在发展别人。所以,“博客交流”让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完善了自我,发展了自我,是一个互利互赢的“场”,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