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综合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第1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只有上好体育课,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质量,才能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要全面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而开始了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以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教学,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学校的体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们乐在其中、玩在其中、练在其中,享受体育教学带来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体育教育方式

小学体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而且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的天真烂漫的本性展示在体育课堂上,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有灵活性、多样性。如在跳绳活动中,当学生拿到跳绳时,可采取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各种各样的跳法),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防止过于成人化,我们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仅仅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更要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了解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课堂更应该贯彻落实这一方法。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变化,充分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才能抓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实行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变换方式进行体育教学,防止枯燥、重复的体育教学。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游戏是W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可选择针对性强、难度不大、活动量适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例如: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可以模仿小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有利于引起孩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炼,玩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2.通过竞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做到分组合理,比如:男女生要分配、体质差与好的同学的分配等,学生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们乐在其中,动在其中,调动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可以合理利用辅助教材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一些辅助材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掌握动作。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模仿、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看清楚。可以运用挂图或多媒将动作直接展示给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动作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容易掌握,可以提高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首先把教学氛围变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多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多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变地锻炼变为主动,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还要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技术的形成,学生通过体育实践中练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当中的主导者,承担着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方向。作为主导者的我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团结同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恰当选择教学时机的能力。

(一)团结同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上课积极性

提高教师团结同学的能力体现在教师进行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展现出来,真心诚意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的得到有关教学信息的积极反馈,从而对教学方案及计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第2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原因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应该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具体地说,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重视语文文化知识的素质外,还要重视以下素质的培养:

1、要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2、要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使每个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使同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不同人身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要重视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4、要重视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意识非常淡薄,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重知识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课文,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第二,表演“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针对这一特征,把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同学们自编、自演,通过 “演”与“看”,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只有熟悉现实生活,才能使文章中的描写变为真的情、实的景。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敢爱敢恨,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与课文结合起来。

2、挖掘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第一,要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第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当学生寻求到答案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种感觉就会激励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出现分歧时,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辨论,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并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身心素质。

3、体味美感,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创设情景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

第二,用节奏增强语感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感知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第三,剖析形象,感受想象美。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师应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

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第3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政治;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7

科学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地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笔者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经历体验再现,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既为自己定位,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赢得评价,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邓演平,李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2] 夏兴春.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催化剂[N].黔西南日报,2010.

第4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一、数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在中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所代表的进步观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中学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数学史是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中学课本中直接介绍中算史的就有17处,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等近50个方面的内容,并以习题、注解、课文(如“勾股定理”一节)、附录等多种形式出现。

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产生了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以及以等积变换求体积等朴素的数学辩证思想,刘徽的“割圆术”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中学数学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教学中应当注意渗透以下观点:①运动、发展的观点。在中学数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都有自身的内在矛盾,都是运动、发展的,使学生充分认识一个数学对象自身的矛盾形态,而且利用这种矛盾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中学数学中的曲线与直线、点与圆、点与椭圆、无穷小量与零等都处在这种矛盾形态中,而这种矛盾恰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过渡和说明。例如:过圆上一点P的圆的切线方程,就可视为该圆与P点所对应的“点圆”的公共弦方程。

②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学数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未知与已知”、“相等与不等”、“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动态与静态”等等。我们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在解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时,可以考虑用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求解;在含有参变数的问题中,参变数既是变数,又是常数;在处理极限问题时,往往是变无限为有限来处理;几何中探求动点的轨迹的本质,就是寻求处在动态的对象中的不变因素……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③量变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如,圆的切线就是割线运动的特殊状态……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④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例如一个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总是互相制约的;一个数学分支的因素与其它分支的因素也存在着横向联系。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握数学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类比、联想、变换、数形结合等,既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又提供了探寻这种联系的方法。

3.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严谨与抽象是数学的特征,也是数学对于一般文化修养所提供的不可缺少的养分,通过数学中严密的推理、论证,通过错例分析、检验解题过程的合理性及条件的等价性等,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思考、言必有据以及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数学需要智慧,更需要热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开创精神。数学是发展的,其历程又是艰难曲折的。通过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推广命题、难题巧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4.审美方面的教育。“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中学数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数学语言的简练,数学思维的灵巧,数与形的融合,数式形的对称……它们无不展示了数学的美,数学的美,具有无比的感染力。

易被忽视的,是发挥数学美在学习知识、深化理解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其实,这时数学美是有其独到之功的。比如,可以根据数学美的和谐性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串联,沟通它们的内在联系;适时阐述解题中的和谐化思想原则、方法等等。揭示了数学真与美的有机统一、岂不是使学生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步入新的天地!

数学教师,不要忘了美的诱因,美的魅力。

三、数学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强化德育意识,更加重视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努力学习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力求站在哲学的高度分析教材,处理教材,阐述教学内容;要加强数学史的学习,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各个时期的数学思想体系,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还应了解美学的有关知识。钻研当代的基础教育理论,探求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特征,以不断提高教学与教育水平。

第5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一、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学生在解题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表达方式,良好的思维方式既能让学生表达出准确流畅的语言,又能培养出学生对于解题能力的提升。遇到问题就是学生的思维开始活动的起点,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也应该是由问题而展开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释疑,表达是否流畅或条理清晰,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问题的现象,阐述问题的关键,以及如何与人进行辩解等等都是学生思维方式是否有效启发并运用的现象。从问题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适度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来融入课堂,并把这些疑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在思维上徐徐展开,把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秩序述说清楚,并尽量的细致周密。让学生习惯这种问题教学的方式,并积极主动的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行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全面培养。语感其实是一种对语言能力进行深刻把握和领悟后的潜在能力,其既与感性结合又与理性统一。同时,语感又是一种悟性,对事物的认知中既有本质的理解又有理性的认知,既有逻辑思维作基础,又有感知思维作延伸。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不论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悟性来说,还是学生在语言文字上的灵敏性上都能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力以及驾驭能力。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与交流思想的最基本的工具。只有在拥有良好语感的前提下,学生的感知才不会只停留在表象的层次。由于丰富的积累,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在语感的助推之下会表现出更多的联想、理解、感知、想象,也能让学生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化,更具备穿透力和说服力。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对阅读的理解会更透彻得多,在写作上表现上的思维也更灵动、更深刻。学生对语言感知和领悟的层次,同时是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及准确运用的有效前提。

三、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第6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教师综合素质实践性探索

如今英语已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对于学习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在校学生学习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的就是大学英语。[1]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软硬件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发展,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英语教师仍主要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还很薄弱。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而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想,推进教学观念。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求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多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

(二)改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总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各种角色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同时,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

(三)探索教学形式,增进活力课堂。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教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能说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并能使其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二、大学英语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学习一种语言必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才会生动,也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语言以情景为依托,通过视觉、听觉的协调作用能力加速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过程。文化语境是指背景知识,即读者理解某一个语篇所必须具备的该语篇所涉及的态度、价值观和共有的经历、对行为方式的期待、做事或达到共同目标的方式等外部世界知识。背景知识是英语文化的部分,对说母语的人来讲,阅读那些相同文化背景的著作要相对容易一些。[3]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语篇的理解中会存在文化语境空白,要想深刻理解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篇,就得学习相关国家的文化语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

同时,大学英语的传授过程绝对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教授好英语,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心理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2]。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地关心他们;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现代大学英语教师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其他手段

在教学中,大学教师应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可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通过将传统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结合,两种教学法之间呈现很大的互补性。传统教学法强调的是语言的理性知识,是规则;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法强调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具体操作,是内容。只有结合好传统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手段,才能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现代大学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爱心、激情等综合素质,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邱明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与经济,2006,(4):73-76.

第7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78-01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是不能令人乐观。

新课标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1.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不是信息从外到内单向的输入,而是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碰撞融合。它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不能只是满足于记忆。学生要不断地将新接受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从而将二者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想的光芒。课堂上教师只应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而且这种引导是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引导,而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2.保持平和的课堂心态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了,“一言堂”贯穿到底,这怎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3.教学要以生为本

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一方面应该从选择素质教育对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编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把那些具有生长型、迁移性和教育性的内容选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考虑到所选入的教材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是否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比如说经过时间和社会考验过的经典作品的选入,的确合情合理。但是在当下时代,学生的兴奋点是与当下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一方面能够坚守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吸纳最新的能经得起推销的“经典”作品。

4.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的策略

4.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4.3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策略。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8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素质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管理能力

多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背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在一个一个升学“阶梯”面前,学生成天在题海奋战,家庭学校都尽可能的提供“优质服务”,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一些学生与家长等轻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愿参加任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同学只愿啃书本知识,他们不愿去探索与研究书本外的东西。不想去体会生活,不想开拓自己的视野与思维创造能力。我们国家为什么在增设这门课时,他为什么不把科名称为“实践活动”课,而要在前面加以“综合”二字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广大家长与师生深思的问题?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由于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有些学生勤俭节约的风尚淡薄了,贪图安逸,摆阔气,讲排场,攀上之风盛行,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大大存在。在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活动课中,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去体会劳动的艰苦与丰收的喜悦。从而增强劳动意识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者的心理品质。如:园林活动组以养花种树。参加校园绿化管理为重要内容,学生在烈日下,寒风中,浇水,锄草,松土,治虫,体会到了校园每一朵花都浸透了园丁的心血和汗水,懂得了怎样养护花木,更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农作物活动小组以种植蔬菜为主,学生亲自购种,种植,管理,采收等,当尝到他们甜美的劳动果实时,便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护集体荣誉的作风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提高了劳动素质。从而使之懂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来之不易,都需要付出辛勤和汗水才能得到成正比的收获,当学习也不例外。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创造能力

今日的教师是未来科技基础的导师,将担负着人类创造的先进的科技知识,以通俗易学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科技素质,科技能力的培养,决定着未来建设人才的科学文化水平。综合实践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很强的课,单靠学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弥补了课堂实践的不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如:无线电小组的同学,通过制作一些电动作品,学会了一些无线电技术.在综合实践课中,学生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巩固了课堂知识,进一步掌握了技能,提高了技术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通过实践操作训练,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进行独立的实验制作,安装和创作。把学生的求知,探索,创造精神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进行了花木栽培,校园绿化设计,电动作品的制作;训练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出了大量花木,描绘了校园绿化蓝图等。使学生学到了许多技能。又能根据家庭,学校和家长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科学的种植业,实现学校和家庭电器自动化,为今后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办学条件等打下基础。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申美素质发展现象能力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感受美,评价美,还要学会创造美和体现美,在审美中发展现象能力,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点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在繁重的种植,浇水,锄草等过程中,为学生描绘通过管理后的花卉,万紫千红,硕果累累的美好景象,则给枯燥单调的劳动增添了色彩,鼓舞了学生的干劲,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让他们获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美,劳动本身也直接创造美。通过花卉管理劳动,开出了五彩缤纷的花朵,装点了美的校园。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创作了古典雅致的东方式作品。通过校园绿化设计,直接从美的角度评价,审视校园绿化现状,并参加校园美化,绿化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设,这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充分体现,并出现质的飞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了现象能力,审美素质得以一步一步提高。教师只要注意把握好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就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管理素质,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第9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一、 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示个人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之上,能够妥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音乐鉴赏作为学生审美能力、事物感知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情感的集合体,音乐中集体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因此从听觉器官的启发出发,借助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能够帮助其不断辨别自身情绪。同时,音乐鉴赏过程是以音乐情绪唤起个人情绪的过程,因此借助音乐鉴赏,可以强化学生的情绪认知,促进其情绪抒发,进而加深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帮助其不断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二、 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

(一)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通过音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从乐理知识教学、音乐背景知识教学、音乐综合体验三方面出发。

首先,从乐理知识出发进行与音乐相关的节奏、节拍、和弦、乐谱等知识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分析音乐结构,进而借助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音乐感知能力,为其后期音乐情绪的感受提供条件。

其次,利用音乐背景知识,如音乐创作的历史情况、音乐的基本流派、作家的生活状态以及主要创作手法、不同作品的创作目的等内容展开音乐鉴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把握能力,进而促进其音乐结构把控能力的提升。

最后,通过音乐综合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整体了解音乐的基础上,将音乐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扩展自身的音乐知识,同时强化对音乐中所描绘的具体情感的把握,进而促进个人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心理情绪的有效抒发。

(二)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涵养,使学生心理获得平衡、 情感得到协调

音乐净化论的观点表示,利用音乐可以帮助个人进行情绪调节,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内心能力的增强。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受到人际关系问题、失恋问题、就业压力等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节奏欢快的音乐,帮助个人摆脱忧郁的情境;利用悠扬的乐曲,帮助个人重获身心平静;利用内涵丰富的音乐,强化个人心灵等。

总之,作为自我情绪释放的出口,音乐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促进其深入内心发现自我,得到心灵的升华。

三、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有积极作用

音乐艺术本身即为想象形成的艺术。音乐鉴赏的过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意识,促使其探究自我,解读个人情绪,对其想象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增强和表现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可以借助这音乐一想象的艺术形式,打开大学生的思想闸门,帮助开发个人情商,让学生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音乐、对于自身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认知的意识,进而为其创造能力的开发和自我表现力的增强提供条件。

四、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的相互合作、集体协作能力起到的作用

音乐鉴赏的过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进而有助于激发其换位思考意识,加深其对他人、对集体的理解,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般来说,音乐鉴赏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歌咏比赛、演出等音乐实践过程,为保障集体化的音乐表演效果,需要个人积极参与与他人的合作,并在与他人不断交际的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增强自身情感表达效果;同时,利用音乐比赛的实践过程,也能够激发个人或集体的竞争意识,应变突况的意识,促进集体协作能力的提高;当然,音乐比赛所提供的实践过程,也能够为个性的培养和个人特长的开发创造条件,促成个人开朗性格的形成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