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小学生科普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普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科普文章

第1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解放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

第2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一、加强实验指导,交给学习方法,培养探讨技能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教给学生科学探讨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科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从而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生动形象的概括出来,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讨技能。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讨技能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成立兴趣小组,激发科学志,提高动手能力

志趣爱好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是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动力。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科学志趣,才能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表现与课内,也表现在课外,因此,我校也因地制宜地成立了多种兴趣小组。

(1)成立了标本制作兴趣小组。我们厉庄镇地处山区,生物资源丰富,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各册教材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也是科学课课外拓展的内容之一,我们制作的标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标本;有昆虫、鸟类、两栖类标本;还有各种岩石标本等。学生通过制作各种标本,不仅了解到家乡丰厚的物产资源,也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们学校制作的昆虫标本,荣获县小学生标本制作集体一等奖,刘吉跃同学写的文章《走进昆虫世界》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

(2)成立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兴趣小组。我们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兴趣小组,主要以科学教材为基础,以《小学生科技》为主要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制作、发明活动。学生根据学到的科学知识、原理制作了航模、潜水艇模型、火箭发射模型、气垫船模型等,在一年一度的“六一”节游行时展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开辟校内生物角,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科学教学渗透美育。开辟校内生物角,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结合校园环境,让学生动手栽培、饲养、观察、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教育。我校占地面积大,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花园里栽培了不同的花草,在学农基地里种上各种蔬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管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是生物园地的维护者,广大同学是生物角的小主人,他们千方百计地为生物角增添新的内容,学校的花园里经常有新的花卉增添;池塘里经常有同学们放生的小鱼、小蝌蚪等小生命。他们在课余时间一边看着鱼儿戏水,一边学习养鱼知识,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校内生物角的管理和学习,既丰富了学习知识,促进科学课的教学,又美化了校园环境,陶冶了情操。

四、指导课外阅读,拓宽教学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只靠教科书是不够的,我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要活动有:

(1)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并推荐科普读物如《科学家的故事》、《植物王国》、《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并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2)指导学生订阅《未来科学家》、《青少年科技》、《少儿科技》、《少年科学画报》等科技报刊杂志。

(3)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视节目、科普展览等活动。

(4)每周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每周出一期科普知识专栏。

(5)每月举办一次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

五、举办科技成果展评,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第3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拓展阅读

阅读是学生吸收和拓展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材选用的虽然都是经典作品,但毕竟示范数量和种类有限,不能满足小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引导小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以此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名家的描物状景技巧,进而陶冶个人情操、完善人格,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学习目的。鉴于此,笔者特借片语之地,从小学生的阅读情趣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怎样引导他们开展积极、主动的课外阅读进行讨论与研究。

一、激发阅读情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驱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发条。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死板抽象的理论性书籍不感兴趣,要想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倾向,诠选符合他们认知和发展的形象、趣味的课外读物,逐渐培养其广泛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内驱力,阅读量就会呈几何式发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认知比较活泼、形象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阅读活动和课外读物:笔者曾经通过设置故事会的形式,给大家讲活泼可爱的童话故事,先让学生坐着静静地听,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然后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或偶然看到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以此来吸引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汲取兴趣,激活大家对阅读的期望和欲望。引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搞笑的小故事比如《聪明的小一休》《猪八戒吃西瓜》以及《阿凡提的故事》,还有故事性比较曲折的小故事诸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和《白雪公主》等存在普遍的兴趣。所以,我们在选择读物时一定要摒除那些说理性比较强的、抽象的读物,要选择这类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认知的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开展阅读的欲望。

此外,根据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去自主吸取营养。我们的知识竞赛内容要灵活广泛,不拘一格,可以设置故事接讲,也可以设置古诗趣对,还可以改编故事等等,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浓浓的课外阅读氛围中,从读故事入手来体味和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情趣。

二、教师言传身教,设置任务驱动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在跟教师学习知识的同时还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规范自己的阅读行为,以此来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给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笔者就率先垂范,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以自己丰富的读书经历去指导学生,并努力在阅读过程中和学生结成志趣相投的“书友”,和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打成一片,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在教学策略上,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设计一些趣味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外阅读任务,以此来驱策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行动。

教学过程中,笔者本着“营养均衡”的原则分不同知识类型和题材给大家设置课外阅读任务:科普读物是小学生拓展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必由之路,笔者就给大家遴选了图文并茂的趣味科普读物,诸如《动物世界》《走进非洲大草原》《月球的秘密》等;故事类读物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所以我们还要布置一些诸如《安徒生童话选》《小猪唏哩呼噜》《窦蔻流浪记》以及《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给学生展现千奇百怪的童话世界来吸引他们深入阅读。此外,小学中年级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散文等其他文体,诸如朱自清的《春》和《匆匆》等,虽然学生不一定完全懂,但是可以感受散文的韵味,享受文字的魅力。

教师现身说法,学生任务驱动,这样里应外合就具备了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开展全方面阅读的条件,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被激活,知识面得到有效扩展。

三、挖掘教材文本,积极向外拓展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过程,读者的阅读是对作品的再一次诠释。所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该从文本的引导中实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太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阅读这一黄金时间段,借助文本进行引导阅读。在每一周抽出几节自习课时间,挑选经典文章和书籍,集中给学生进行集体阅读。这样做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尚显薄弱的关系,需要教师在关键时期伸出手拉一把。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帮手,通过教材中名篇的阅读学习,进一步拓展教材,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

比如,我们学习了《航天飞船》课文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航天、卫星及火箭的科普读物,诸如《月球的呼唤》《火箭发射秘密》等让学生探知天文知识。学习了《海底世界》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电视上看《动物世界》里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如此立足教材,积极对外拓展,可以以点带面,脚踏实地地扩充和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值得借鉴。

上文是笔者在自己多年的一线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中诠选的几点心得体会。课外阅读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和诠选符合学生认知的阅读形式和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有针对地读书,有思考地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任福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08(06).

第4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众所周知,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理应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都比较重视编排一定数量的科普说明文,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1. 课堂教学,名重于实

科普说明文不如写人记事类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不如经典美文有“挖掘深度”,不好读,也不好讲,因而众多公开课中少人问津,经典课例较少。加之受《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这一要求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它们教学成一些科学知识传授课、说明方法讲座课等“四不像”课,一边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另一边则是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2. 课外阅读,瑕瑜共存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发现:经典名著或《马小跳》一类的文学类图书飙红,绘本类图书、作文类教辅图书长销不衰,动漫类期刊也很受学生欢迎,只有少部分男生喜欢订阅科普类杂志。

如果这样的现象持续下去,不但科学素养无从谈起,就连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那么,能不能借助科普说明性文章的各种语文教学元素, 让说明性文章教学从无趣低效走向有趣高效?能不能借助部分男生对科普杂志的偏爱,作为这一类文体教学的突破口呢?

二、 依托教材实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

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

(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

(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04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在反复涵泳中让学生体会:这看似含糊的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品读文本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中还有一个词――“喜怒无常”,作者借助此词表达了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如果在教学中能倾情关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说说大海的“喜怒无常”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出示课文语句(略)。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想对海洋说什么?

生1:海洋啊,你有博大的胸怀,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

生2:海洋啊,你温柔时如母亲,愤怒时如雄狮。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师:大家说得挺好。再给大家看两段有关海洋的文字(出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个人的自述》中两段有关“海”的描写),再把这三段文字连起来读一读,领略一下大作家笔下海洋的“容颜”吧!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涵泳关键词句和拓展相关内容,进一步发掘和解读了文本,让学生发展了课文语言,并产生了深层次感悟,促使学生对此课文产生兴趣,语文味不知不觉地浓了起来,学生整体品读与关键感悟能力得到了均衡的发展。

三、 依托科普读物,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阅读欲望

1. 利用新颖的形式,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采取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普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也较多。相应的,针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可采用更新颖灵活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会等,培养学生迅速浏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010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课赛课,执教课题为《走进科普世界》,阅读主题是指导阅读课外科普杂志。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整合课文《变色龙》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发现号》等科普杂志中有关变色龙的信息,给一段外文视频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好评。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类书籍较多,较少涉猎科普性读物。加之目前图书市场上此类读物适合小学生的较少,个别经典的科普书籍由于知识性较强,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读科普杂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查找资料、引用资料”“默读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连接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例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之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假设、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方面的资料,并进行阅读。随着学习的深入,讨论斯帕拉捷可能会提出哪些科学假设,并如何解决这些假设,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课文表述的严谨性。再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可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伊林,同时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科普读物的盲目选择。

第5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赵老师,能和我们讲讲当年建立少年海洋学校的情景吗?

1996年,我受青岛市市南区人大邀请,去青岛市各所小学视察科普教育工作。当我来到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时,对这所新建的学校很有好感,我就和当时的校长说,你们这所学校建得很好呀,我给你们推广推广,将来你们做些海洋知识的科普工作。校长一听也很感兴趣,我们一拍即合。接下来我就给学校订购了不少海洋科普书籍,供师生们学习。1998年,在市南区政府和中国海洋学会的支持下,青岛第一所少年海洋学校在市南区实验小学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第二所少年海校在市北区同安路小学落成。2004-年,第三所海洋学校――山东银海少年海洋学校在青岛银海学校诞生。到目前为止,青岛崂山区凤凰台小学、黄岛区薛家岛小学等也相继成立海洋教育特色校。我希望为少儿海洋科普搭建一个平台,我的目标是建立多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全国第一所少年海校成立后,您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在正规小学开设海洋课程是之前没有过的事情,学校没有海洋方面的专业教师,更没有配套的教材,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把老师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培训了两天,就讲普通海洋学知识。培训结束时进行考试,检验一下老师们的学习情况。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为学生授课,课后总结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我们编出了一套自己的海洋科普知识小册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但小册子不能代替正规教材呀,我就下决心,一定得编写出一套正式的少年海洋学校教材。我就组织了几位海洋专家和海校教师,经过了近三年的努力,编写出了《少年海洋科普知识教材》。

赵老师,这些年来您一直为海洋科普工作四处奔走,去过很多所小学为同学们讲授海洋知识。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哈哈,当然有了。首先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孩子们对了解海洋知识的渴望,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每次我去学校搞讲座,都会有很多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子拿着一张图片,问我上面的是什么鱼,我当时就被难住了。我就如实告诉他,我不认识。小男孩很惊讶。他说赵老师您竟然不知道?我就告诉他,海洋知识有很多分类,别说我一个学物理海洋的不认识,就是学生物海洋的也不一定把海洋中两万多种鱼类都认过来。不认识不要紧,回去我再去研究,去请教专家,下次来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而你们呢,多看书,多学知识,以后还可能反过来教我呢!所以说,我最鼓励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质疑和钻研的精神。

赵老师,您说过,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您就会一直为孩子们讲解海洋知识。我很想知道,您如此投入地做这些事情的动力是什么?

我26岁从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毕业,搞了大半辈子海洋工作,我对海洋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我想这个情结是我会将海洋科普工作搞下去的动力之一。另一个动力就是作为一名海洋人,对“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因此我希望从娃娃们起就培养一个意识,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第6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科教活动;学校;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E8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18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馆事业也迅速兴起。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阵地,其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日益显现。面对观众日益增长的科普参观要求,就需要突破科技馆发展的瓶颈,必须要突出特色,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方法,来满足社会公众对科普场馆的期待和科普知识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而如何转变旧有观念,创新思路,探索一条适合现代科技馆发展的展教模式和科教方式,是目前科技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1、科技馆的科普方式应做到“与时俱进”

科技馆要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要从传统中的展教模式中解放出来,要解放就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的科技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橱窗式的展览,对于参观者而言,倘若浏览这样的橱窗式展览其结果大多是走马观花,受益不是很大。因为隔着一层玻璃看到的只是一个实物附带着文字,或许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可能有些字还不会认,他们收获的也许只剩下脑海中出现枯燥乏味的说明性文字。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对传统科技馆以往发挥的作用作出否定,而是要强调科技馆需要与时俱进,要出陈推新,做到“扬弃”,科技馆如果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态势的话就会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势必将和科技馆的终极目标―普惠科学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相背道而驰的,而科技馆是青少年从认知科普过渡到科学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科技馆要想有全新的创新,就要向社会化靠近,它不再纯粹地作为科普知识宣传媒介,而是一个面向社会各个层面人群的知识实践的大工厂。

2、科技馆开展科教活动的方式方法

2.1 科技馆的科教活动应分析观众类型

科技馆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缩影。正是因为有社会化职能,脱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科技馆的科普必须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各类人群,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有区别性地提供科普服务,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活动。因此,科技馆在开展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种科教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等特点,对观众的种类加以分析。曾经有专家将科技馆比作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工厂,而这个知识大工厂所适合的人群也是要与之相匹配的,根据当前参观人群主要可以归类成五类: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特殊人群,普通大众。面向不同群体,他们的学习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2.2 科技馆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科普活动

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科技馆的辅导员在开展观众类型的区分,兴趣爱好调查后,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活动设计和安排。比如,面向学龄前儿童,就可以采用相应的科学教育活动。因为学龄前儿童思维、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不成熟,他们首先应该学习社会交往,以游戏的方式学会分享合作帮助等,所以科技馆在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科教活动中,以开设游戏课程为主,通过游戏等活动引入科学概念,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如场地、器具、教具、模型等等,又可以寓教于乐,让年幼的孩子对科普有个初步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游戏增加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特殊人群――先天有缺陷的孩子如盲童等等,他们很少能感知外面精彩的世界,而科技馆具有特色的实验课如“奇妙的声音”等,以及依赖它独特的科技设备如4D电影,可以让他们从其他感官感受世界的奇妙。对于大众群体,科技馆的作用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素质,大力开展民生科普,推进科普惠及民生。

对于学校的中小学生,开展科教活动室要注意“馆校结合”,实现科技馆与学校充分合作。作为学校校外的科教第二课堂,学校老师可以先设计课程内容,然后同科技馆的工作人员联手合作,开展一些活动。科技馆依据学校的设计方案,进行有目的、有方向地的拓展。这种拓展,既要依照学校老师的设计要求,又要结合科技馆自身的特色和科学资源,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学习兴趣,填补学校科教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该活动提高科技馆的知名度,实现科技馆服务大众,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当然在开展这类活动,对工作人员除了专业素养有所要求,在职业素养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爱心和耐心。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科学教学和科技馆是有所不同,有所区别,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不能照搬书本知识,套用学校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趣味性、多样性、拓展性上下功夫,同时通过这类活动让孩子从书本上解放出来,因此还要增加动手和实践与体验环节。例如,科技馆利用多种实物讲解,进行操作演示给孩子观看,然后让孩子亲身实践,亲自动手去体验,通过这种方式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科技馆辅导员可以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写总结感想,双管齐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记忆在课堂上学习科技知识,构建相应的抽象模型,增强学习信心。不仅如此,科技馆开展面向学校学生的科教活动还可以增添社会、人文的信息在其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校的学习应该与生活接轨,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最丰富,所以课外知识的拓展是必不可少,而广泛的了解可以让他们决定以后专攻的领域是什么,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肯定大有益处。而介于这些,科技馆应该要让员工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当然可以进行专业的培训),最好能引进各类专业不同的人才。还要提出的一点是工作人员不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不能学生想了解什么就解答什么,或者让他们自己先进行摸索,先思考,然后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再实施帮助,其目的就是强调动手动脑,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总之,科技馆面向学生发挥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使青少年动手动脑全面发展。

3、科技馆的社会化还应与国际接轨

第7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高年级小学语文学习。阅读能力提高可促进听、说、写能力提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所以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先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薄见解。

一、高年级小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阅读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又需要一定的氛围环境,在现今高年级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往往很难自主地形成浓烈的阅读氛围,毕竟高年级小学生身心尚不成熟,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念,比较被动地去接受周围的环境,所以如果没有人专门去引导的话,很难自发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而环境的创造是高年级小学生形成阅读氛围的关键,不容忽视。

2.家庭教育不重视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问题往往不是特别重视,只是把各种书籍买给学生,根本没时间去管学生有没有好好利用。家庭教育在教育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环,对于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3.教师不重视与高年级小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高年级小学生的教育中只注重课堂教育,对于与学生互动教育没有看重,也可能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没有注重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高年级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更得不到褒奖和鼓励的情况下更加不会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二、如何激发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在教室各处张贴读书名言,创建班级读书角,把教室布置成书的世界,保证图书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资源。图书向学校图书馆借用,或者由学生各自从家中携带,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书籍,这都可以提高读物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读书角的存在会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布置一个专门的读书园地,用来分享学生的读书心得,在浓郁的阅读氛围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构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从生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极寻求家长配合,取得家长的重视,帮助学生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可由家长监督学生阅读,更可进一步提倡亲自阅读,从而激发与保持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3.教师与学生共读

一个人因为阅读可以慢慢地丰富其文化底蕴。小学生身心尚不成熟,容易产生模仿性,为人师表,需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精神气韵对学生起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共读既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还可以通过褒奖来鼓励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进步。

三、如何引导高年级小学生正确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

适合才是最好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各不相同,有喜欢名著的;有喜欢科普的;有喜欢军事知识的;也有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的。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只有适合才是最好的选择,只要保证书籍的健康、有意义就行。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文章的信息,以及在短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含的信息。阅读方法不同,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技巧,然后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如何去揣摩作者的言词以及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言外之意,以及如何去梳理归纳,进行逻辑推理。阅读时要让学生耐心读完全文,这样学生对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许就能轻松解决。

3.提高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阅读量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熟能生巧。”阅读得多了,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给学生制定一个阅读的计划,要求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文字的阅读,阅读量多了阅读速度也自然会有所提高。阅读速度看似与理解准确性有矛盾,但是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依然能正确理解,这才是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高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当高年级小学生达到想读、多读、会读的时候,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 杜俊荣.浅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1(51).

第8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一、指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尤为重要。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而在我们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家长或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空闲时间或者打牌,或者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老师义不容辞的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如在学完《卖火柴的女孩》后,我便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我就建议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教学完《草船借箭》、《石猴出世》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原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我还精心挑选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其次,我还适当推荐给学生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通过阅读各类书刊,学生慢慢明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还有更浩瀚的书海等待他们去遨游。让学生能慢慢走出语文课本,走向语文大世界,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因此除了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外,我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学生掌握多种读书方法和技巧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可见,阅读应有多种方法和技巧,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所读材料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我主要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精读法主要是针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提倡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记忆内容,想象情境,感受意境美、文辞美,人物美;略读法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就可以跳过去;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等。这样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然,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2教学生学会摘录批注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中的“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记的意思,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采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方便随时记背,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也可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自我体会等等。摘抄可在读中进行,也可在读后补记,感想可长可短,语言繁简皆宜……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总之,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受制于空间。长期积累,终就“厚积而薄发”,就会合理用于写作之中,下笔如有神。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

课外阅读如果缺少教师的检查和监督,有时候很容易虎头蛇尾,所以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循序渐进,分层要求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他们喜欢读书,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读起来,读进去,带着一颗愉悦的心,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含英咀华,品味感悟,丰富情感,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感染,为生命成长奠基!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拔高要求。

2、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 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班开设了大阅读课。把每周星期五的第六节课定为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3、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价 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要经常采取谈话、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可以把检查阅读情况和班级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比如,开故事会、专题知识抢答,批阅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等,以此促进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表彰先进,坚持阅读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评为班里的“阅读小明星”,把该生照片贴在学习园地上,并写上她最喜欢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教师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兴趣高涨,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第9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关键词:阅读;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的要求。农村学校,经济不发达,人才缺失,因此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亟待提高,实践证明:重视阅读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效果较好。

一、立足课堂朗读,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有位教学育家说过:“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教科书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可以说篇篇是佳作,句句是经典,通过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思维,激发想象,刺激感知系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1.明确朗读要求

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正确,不读错,不读漏。读得流利,不结结巴巴。读得有感情,抑扬顿挫,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教师讲,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

2.重视示范朗读

小学生对枯燥的指导不感兴趣,也无法直接接受,但他们很善于模仿。课堂中我通过深情地朗读《桂林山水》一文,学生们兴致大发,我还没有读完,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学着我的样子,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只有经常给学生示范,学生才喜欢语文课的朗读,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3.采用多种方法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朗读中同样可以体现,师生配合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既能让学生主动展示,又能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利用多媒体诱导出学生情感因素

在学生朗读《荷花》一课时,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基础上,展示给学生一幅清清的池塘,圆圆的荷叶,晶莹的水珠,轻盈的蜻蜓,爱唱歌的青蛙,活泼的小鱼的活动画面,再配上一曲轻松的音乐,学生们很自然地表达出情感因素。

二、重视课外阅读是保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极大的作用。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拓宽小学生的阅读面,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1.在班级举办读书活动

每生读一本课外书,可以是反映名人事迹的;可以是反映家乡文化的;可以是体现关爱他人的……培养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勤动笔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读书过程中作记号和批语,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落,写读后感等。在学生之间互相传阅、互相交流,进而共同提高。

3.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给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

诗歌朗诵会,小小故事会,优秀习作展示,科普知识讲座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平台,孩子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