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哲理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 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顶端,那就是蜗牛。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的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蜗牛只要爬上了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生命的起点由不得自己选择,但是生命的终点是自己决定。
(三) 你周围的人之所以会离你而去,也是有原因的。在埋怨周围的人没有站在你这边之前,应该考虑一下,为什么没能把那些人变成你这边的。也许你的孤独是你的错。
(四)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五) 风景这么好,我们的生命还有很长一截,路的确是弯曲一点,但有什么关系?我们终于会到达罗马。
(六) 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七) 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八)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九) 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十) 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会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
(十一) 在年少时,生活是盾,我们是矛,自以为坚硬,于是总是爱以棱角冲撞它,看看它背后藏着什么。但那时生活原谅我们的年轻,所以不与我们计较。而长大后,走出了校园,走出了青春期,才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其实是矛,不断地冲击我们,坚硬而冰冷,于是我们只能将自己变成一只盾,再疼也要把棱角磨平。
(十二) 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十三) 什么是真正的白富美?身为女子,洁身自好为白,经济独立为富,内外兼修为美。
(十四)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十五) 女孩子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倔强一些,骄傲一些,二十几岁的女孩是最美的,可以肆意的笑,可以倔强的哭。二十几岁的女孩要做最真的自己,最美的年华留给灿烂的微笑,敢爱敢恨,敢于追求。
(十六) 我觉得,你可能是累到了极点,你想找归宿,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想做不正常的正常人。但就算你找到了你所谓的归宿,你也看不见尽头,因为,人生是没有穷尽的,也就没有什么归宿。
(十七)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十八) 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
(十九) 小的时候我们哭得声嘶力竭,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受委屈了。长大以后,我们受到更大的委屈,却连哭都只能沉默着不敢发出声音,怕恨自己的人听到,更怕爱自己的人听到。
(二十) 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
(二十一)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二十二) 我因此想起了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岁,因为一些小事踌躇满志,连走路的步伐都快了起来,仿佛急于直面人生;但是当鞋里掺进了一颗硌脚的石子儿,便又会呼天抢地,倒戈弃甲,觉得世不容我。但是终于在其后的其后我渐渐承认,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善良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深处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
(二十三) 命运永远无法打败一个白痴,它能打败的仅仅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
(二十四) 成长的道路上总有更新奇的事情,更有趣的新朋友,人的心灵却很小,根本装不下那么多,所以一路前行,一路抛弃。
(二十五)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二十六)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
中华经典古诗文内容深远,哲理深刻,但离新时期幼儿的现实生活较远,不容易理解,我们把古诗文与幼儿现实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幼儿理解应用。在学习成语“背信弃义”时,教师结合幼儿喜欢动画片形象的特点,自编了故事:“猫和老鼠”,幼儿很快理解了成语的意思,成功拉近了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使诵读更加贴近幼儿实际生活。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成长,是经典教育的主旨。
二、拓宽思路,让幼儿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自参加课题第二届年会以来,我园积极拓宽研究思路,从单纯的诵读古诗文扩展到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研究、传统文化与各领域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对高碑店民俗进行调查,召开课题会,帮助课题组教师开拓调查思路,明确调查任务。如我们调查了河东散灯花的习俗、新城“龟城“的传说、当地回民的民族习俗、高碑店的来历等等。教师不辞辛苦,来到乡下与年长的老人座谈,与老艺人探讨,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了调查报告20余篇。其次,我们还结合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系列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家园赛诗会,我园15个实验班均组织了幼儿实践活动,有近600名幼儿、400名家长参加了赛诗会。活动中我们边赛诗边品尝粽子,还栓五彩绳、吃鸡蛋、挂灯笼为孩子祈福,在赛诗环节幼儿诵读古诗文,演唱古诗文,表演古诗文等,形式多样,气氛热烈。有小组诵、亲子诵、家长诵,还有的班级邀请小朋友的太爷爷来园展示书法艺术。请家长交流端午节知识,孩子们画龙舟,手工制作纸粽子等活动,幼儿在玩、做、诵、看、听的环境中亲身感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学得待人处世的道理,促进孩子良好人格行为的发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组织了教师诗歌朗诵会。在朗诵会上,教师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王雅靖等三位老师表演的古诗词《虞美人》更是将诵、演、唱、画有效结合,唱诵交替,声音优美,意境深远,表演贯穿,动作到位;教师现场作国画“梅花”更使节目达到。教师把传统的古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三、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品德培养效果明显
经典古诗文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在开展诵读活动的同时,紧紧抓住经典诗文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除了语言课、社会课以外,我们成功地利用经典古诗文进行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幼儿首先明白道理,然后表达理解,而后生活实践,促使幼儿将深刻的道理转变为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不用教师、家长说教,是幼儿的自然行为。诵读经典让我们轻松完成了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工作。如我们将幼儿感兴趣的经典游戏进行改编,加上幼儿诵读内容,幼儿非常喜欢玩。将幼儿熟悉的动画片、故事与古诗文结合,幼儿听得津津有味,并且能较快理解古诗文的蕴意。我们把《弟子规》教学与幼儿品德培养有效融合,把《弟子规》中的孝、谨、信、亲、仁等思想落实到幼儿日常生活,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要将信用,亲近有仁德的人,努力学习等。在进行品德培养的同时,我们有效利用弟子规来规范幼儿行为,如中二班最近总是发生东西找不到的现象,一会儿兰兰的剪刀没了,一会儿班里的积木缺两块,放大镜也找不到了。于是教师巧妙地引领幼儿学习了弟子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并给幼儿讲解其中深刻的含义,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与幼儿交谈,使孩子们明白了不乱拿别人的物品,自己需要时要先争取别人的同意再动手拿的道理。再如,以子课题《艺术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研究》的开展为契机,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请幼儿欣赏了青花瓷,并设计了活动;我们还制作过国画“熊猫”,帮助幼儿体会中国小写意的美。结合六一晚会,编排了“说唱脸谱”“老鼠嫁女”等节目,幼儿对中华国粹“京剧”、“古代结婚习俗”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抓住古诗文蕴涵的哲理,支持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认真挖掘古诗文的内涵,积极与广大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等。通过课题研究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幼儿园工作,家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拉近了家园间的距离,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积极创设主题墙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情感孕育理性:哲理的揭示
哲理性记叙文和一般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它的叙事是为哲理的揭示服务的,叙事的“草灰蛇线”直指哲理。此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洗礼,在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理性的深刻程度来自情感被震撼的程度,感之切,才能思之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使他产生深刻的人生启迪。文中父母亲的形象非常鲜明,出于对儿子的爱,两人采用了迥异的教育方法,正是这一褒一贬的态度给成长中的“我”造成极大的情感落差:母亲夸张式表扬时的洋洋自得,到渴望父亲赞赏的急切,再到父亲冷淡否定的失落。这富有张力的情感落差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生命印记,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比较、反省父母的话,最后得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教学中以哲理的揭示为着眼点,强化渲染作者的心路历程,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以下问题:1、等待父亲回来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复杂的变化?(自豪——急切——紧张——极其紧张到害怕)。2、文章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心路历程?(誊写、描边等动作,时间词的特殊用法,独特的心理活动)3、意外的结果是什么?(极度的失望)这样的情感经历引发“我”怎样的思考?对“我”今后的人生造成什么影响?(哲理的揭示)
哲理性叙事课文的重点是哲理的揭示,事与理的纽带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这类文本的主人公都有类似深刻的情感经历:或由喜到悲,或由惑到解,或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教学这类课文捕捉这一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理解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比重点引导学生去品味人物形象,更能准确地把握哲理性文本的主旨要义。
二、生活解说抽象:哲理的阐释
从故事中揭示出来的哲理,具有抽象的思辩色彩,小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是由于一方面哲理的获得带着作者特有的生活印记,读者因为缺乏这种经历很难与作者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小学生长于感性思维,而哲理却是以抽象的理性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欲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最好的方法是引入可感的生活具象和生活经验,让感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阐释抽象的哲理。
《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讲的是作者从三十四年前的放鱼行为中得出这样的人生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哲理表述对学生而言显然还是抽象的,教学时我设计这样的引导策略:假如三十四年前“我”和父亲不是选择“是”,而选择了“非”——留下了那条大鲈鱼,那么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当“我”无意中在路上捡到别人的钱物时,就会;当“我”在考试时碰到难题,就会;当“我”过马路,红灯亮起而刚好没有交警时,就会……久而久之,道德的约束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当“我”长大,大学毕业写论文遇到困难时,“我”会;当找工作要和别人竞争时,“我”会;当身无分文,身处困境时“我”会……古语说,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道德的行为终会被人发现,那时“我”将。在生活情境的层层推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道德中“是”与“非”的选择将造成不同的人生结局,抽象的哲理由于生活情境的溶入,变得如此鲜活生动,教师无需再做任何分析解说,深刻的哲理已自然地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深处。
生活不仅是写作的源泉,也是读者理解作品的源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理表述,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学生可知可感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鲜活的生活来阐释深刻抽象的哲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实超越传统:哲理的发展
一些文本的写作年代久远,叙事和哲理都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与学生的阅历有相当的距离,这种文本至今还能被选为教材,足以体现其哲理价值的经典意义。教师在解读和演绎这类文本的哲理内涵时,既要把握它的恒定价值,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着眼点,开掘哲理新的内涵,让传统的哲理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写作者通过一次家庭活动,感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朴实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哲理时,常常出现以下两种偏异的倾向:一是学生囿于传统思维定势,总是把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对立起来,说不愿意做只讲体面的苹果、石榴和桃子,只愿做默默无闻的花生;二是教师以理就理,对学生进行苍白枯燥的说教——一定要学花生做默默奉献的人,哲理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在哲理内涵的坚守和新意的开掘上,我设计以下三个引导层次:1.肯定价值,做“有用”的人。(1)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花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花生和桃子、石榴和苹果一样有用,但作者认为它更可贵在哪儿?(3)作者为了写花生的有用,说桃子、石榴和苹果只会炫耀自己而没有价值对吗?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初衷非把花生和桃子、石榴和苹果进行取舍性的对比,只是例举两种相对事物的形态,在肯定前者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后者的价值,二者都指向“有用”。教学时要把握住这一恒定价值,否则就会造成哲理价值的偏异与混乱。2.丰富内涵,做“体面”的人。让学生懂得:人的价值观是与时俱进的,当今社会倡导人勇于表现自我、善于表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可度的最大化。落花生的品质固然可贵,但当代社会既需要有花生一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要有桃子、石榴和苹果那样大胆表现自我的勇气和意识,内外兼修,二者可以殊途同归,都指向对社会的“有用”。3、认清自己,做最好的“我”。引领学生价值提升: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的天生特质是不可选择的,如果我们有幸拥有苹果、石榴和桃子那样,有光鲜的外表和优异的禀赋,我们不但不能骄傲,而且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如果上天只给我们花生的平平资质,我们不但不能自弃,更要奋发进取,因为“上苍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门”,“天生我才必有用”,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你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认识你“自己”,做最好的“自我”!把哲理内涵定位在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高度,无疑更切中时代的脉搏,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都市情感剧 语言特色 哲理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7-02
韩其敏(1971-),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都市情感剧是以都市为题材的电视影视剧,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都市里男男女女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交织,人物塑造则定位于普通人,通过都市生活场景、人物语言和对白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近年来,《小爸爸》《咱们结婚吧》《北京爱情故事》等都市情感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取得了巨大的收视率。与此同时,剧中的一些精彩对白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转载。探究这些对白,种种话语看似普通寻常,却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哲理性是现代都市情感剧的最主要特色。
一、都市情感剧语言哲理化的主要表现
现代都市情感剧中人物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推动着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发展,这也是触动受众产生心理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影视剧借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都市剧和乡村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语言的魅力。都市剧中的人物因其自身生活的背景比较丰富,且人物的定位多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阶层,其语言也富有极大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性体现在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的认识上。
(一)言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热播剧《小爸爸》讲述了一个“80后”男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儿子时的种种表现,从最初的惊诧,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到逐渐学会爱和承担。剧中涵盖着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探寻。通过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向观众展示出一个“80后”不靠谱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个靠谱的男人、父亲的过程,让更多的人理解“80后”群体成长、成熟的经历。
剧中由小演员朱佳煜扮演的夏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英雄没关系,反正你是我爸爸。”从这句话来看,在夏天眼里,他只需要一个爸爸,至于爸爸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一句简单的“反正你是我爸爸”饱含着一个孩子对父亲所有的爱的表达。在孩子眼中,爸爸就是英雄,就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一座山。
同样,在剧中那个性格可爱、幽默又显得很“二”的小爸爸于果的言语也随处可见哲理的闪光,如于果有这样一句台词:“他教会了我一件事,爱就是要在一起,今天我站在这里,我还学会了一件事,爱就是容忍。我儿子一直在包容我,等待我改错,就是无条件的在爱我。”于果真挚的话语是一个小爸爸在明白责任和爱之后对生活的理解,对爱的理解,是在面对突如其来儿子这一过程中成长和经历的沉淀,是对生活的感悟。
(二)言语充满了对婚姻的思辨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都市情感剧中爱情是主线。在都市中,面对物质诱惑和现实考验,都市男女的爱情观各有差异。在都市情感剧中,语言的对白里是对爱情的反思,是对人性的探讨。生活在当今解构的时代里,人们呼唤的是“重估一切价值”,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物质”淹没。爱情如何在现世生活中遗世独立呢?
热播剧《咱们结婚吧》讲述“恨嫁女”杨桃和“恐婚男”果然趣味横生的爱情故事,呈现了两个心灵受伤的大龄青年面对现实、重树信心的励志爱情。语言对白里是对爱情的定位,是对爱情观的反思。在该剧中,经典台词比比皆是:“婚姻就是照妖镜,婚前甭管你怎么美好,婚后全都爆露出来了!幸福不是你等就能等来的,幸福是追求来的,好男人好女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当今这个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代社会中,这两句简单的言语足以启发人们去反思婚姻、反思人生。
(三)言语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
爱情永远都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美好事物,现代情感剧中关于爱情的台词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在情感剧中我们常常感动于这样的对白:“真正对的那个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能在原地等待,必须自己迈出那一步前进去找。两个人刚刚认识只是了解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两个人彼此的交往和沟通才能深入了解,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态度与经济基础不矛盾”。其实人们应该感谢这些情感剧的对白,就是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告诉快节奏下的人们,爱情并不是刻意迅速消费的快餐,这些经典对白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既与语言有关,也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二、探究都市情感剧语言哲理化的原因
(一)对现实语境的解构
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多的是因为其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通过戏剧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情况。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一方面能够感受都市带来的种种时尚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因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的丰富产生了自我的矛盾。在面对爱情、面对生活的时候总有诸多的感受,却无力理清。还是以《小爸爸》为例:“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哪本书教会我们做父母,是夏天一直在教我怎么做爸爸”。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无疑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父母的,生活的阅历不够,但是在有孩子之后的成长却让于果逐渐长大,他明白了为人父母应有的承担,这是对生活的思索,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现代都市剧把人们对生活的困惑搬上荧屏,通过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来反映人物心理,反映都市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结,继而通过哲理化的语言将这种困惑解开,将教育蕴涵在无形中,将哲理性和思辨性体现在剧中。电视剧中的都市人面对都市的困惑,他们用饱含哲理的个人言语来表达自我面对工具理性社会的思考,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二)受众审美水平的要求
都市情感剧的主要对象是电视机前的受众,受众的喜欢与否是该剧能否畅销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编剧很大程度上会主动迎合受众。比如,在情感剧中那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台词都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这些台词感动了无数善男信女的同时,关于婚恋话题也在网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通过人物语言对白所表达的朴实真挚的爱情观也成为很多网友的爱情观,不少观众都表示找到知音了。这种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对爱情、对生活的理解。剧中,编剧直接通过人物的对白,去追寻爱情的真谛,这种哲理性也是该剧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引发思考、引发追捧的原因所在。
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感动电视机前万千观众的心,主要是由于它里边人物的言语往往充满了浓浓的生活色彩,而生活中的哲理随处可见。从都市情感剧的收看群体进行分析,情感剧的主要受众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只是戏谑或者好玩,已经不能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需要,必须在欢乐的同时能够带给他们种种思考,才能达到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要求。因此现代都市剧也在哲理性和思辨性上苦下工夫,以此来赢得观众的认可。
与此同时,对于剧本的创作人来说,也希望通过电视剧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剧中的人物来实现的,因此剧中人物的思辨性和哲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分析都市情感剧言语特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哲理性和思辨性是其语言的主要特色,也正因为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都市情感剧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这种语言特色既是满足观众审美的需要,也是结合现实语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宋立民,敖慧仙.镜头语言的现代性颠覆——从《好想好想谈恋爱》看电视剧语言的话剧化倾向[J].戏剧文学,2005(12).
(浙江卷)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自己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分析:这是一道哲理性寓言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抓住寓言中的主要信息――庄周感到蝴蝶自由自在,而蝴蝶怀念自己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参考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这道题是语言表达题中的“创新点”,备受好评,因此切不可忽略对其的关注。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根据寓言写寓意题,笔者认为在做此类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明晰寓言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寓言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喻体指所叙写的故事,本体指寓言所阐明的教训或哲理,即寓意。
2.虚构的故事情节,或者说寓言是用巧妙的比喻构成的。它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将整个故事当作一个比喻。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无论是哪一种,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因此,要读懂寓言的寓意就要读懂蕴藏在故事中的寓意。不同的寓言有不同的寓意,但归纳起来,寓言有三类:哲理性寓言、劝诫性寓言、讽刺性寓言。如我国古代寓言《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都是典型的哲理性寓言;《弈秋》则是典型的劝诫性寓言;《南辕北辙》《东施效颦》《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是典型的讽刺性寓言。浙江卷考查的就是一则典型的哲理性寓言,要求考生能读懂材料的言外之意。
二、明晰高考题型的设置
1.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设题。这一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寓言直接写出寓意。因而材料无论是哲理性寓言、劝诫性寓言,还是讽刺性寓言,在寓意上都具有隐秘性。同学们若在推断过程中只是“就事论事”,就有可能望文生义或弄反了材料的意思。
讲经说法应该回到道教宫观的本来位置。讲经说法是道教宫观的日常事务和弘道工作。玄门讲经旨在带动宫观形成学经讲经的风气,并以此为依托,让道教的信仰与智慧进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因此,玄门讲经绝不仅仅是表演式的艺术、脱离生活常态的做秀。开展玄门讲经活动就是要努力恢复道教宫观讲经说法的优良传统,逐步推动讲经说法返回到道教宫观本来的位置上去。希望通过讲经、巡回讲经活动的引领,能促进更多的宫观面向信众开展讲经说法活动,让道教文化和信仰真正扎根在大地之中。唯有如此,玄门讲经才能不是脱离生活的自娱自乐,而成为播撒信仰的神圣之旅。
回归传统,发挥讲经说法的教化作用。从历史上看,讲经说法是高道对道众和信众进行的开示,是心灵到心灵的触动与照亮。因此,讲经应该具有度人的作用。古人说:读经不是明性,但是明性必须读经。真正的讲经,就是有道之士明白地运用经典向普通百姓开示,让信众豁然开朗,获得教益。因此,开展玄门讲经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发挥教化作用,而不仅仅是具有学术的意义。让玄门讲经逐步发挥春风化雨般的教化之功,应该成为玄门讲经的根本方向与工作重点。这既是玄门讲经在新时代的开拓,更是当代道教向伟大传统的回归。
玄门讲经应该强调自身修持的真功真行。道须修行,不行没有道。光知道、只会说很多大道理,眼前身边的事却不明白、做不好,那么玄门讲经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这是我们要避免的误区。玄门讲经不应该片面强调言谈的空洞说教,也不应该是单纯依赖理论的抽象思辨,而应该强调自身修持的真功真行。没有真功真行作为根基,玄门讲经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希望道门中人能以学修道教经典为下手处,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让玄门讲经真正成为有道之士向广大信众的智慧开示。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不会是歧路,更不会是迷途,而是一条导向光明境界的正道。
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无论从特技或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3D电影媲美,但它却是儿童片里永恒的经典。这一版《绿野仙踪》场景真实,感情真挚,剧情细节处理上温情感人,让人久久难忘。同时,这部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歌舞电影内容也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主人公桃乐丝误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则想要胆量,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每个人都如愿,桃乐丝也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
影片处处流露着童真与活力,充满了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乏教育意义,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经典好电影。
【电影推荐】
一、将《弟子规》融入生字教学
从识字教学的角度看,《弟子规》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字集中出现,字不重复,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二是把生字放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做到了学字、学句、学知三者兼顾;三是音韵定位、节奏分明,韵语是一种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传”这一生字过程中,许多学生能轻松地掌握“亻”部首与“专”字。可是,“专”也是一个生字词,为何学生会认识这个字呢?原来,“教之道,贵以专”早就烂熟于心,看到“传”字自然也就会很容易联想到“专”字,并知晓其义。可见,通过熟读《弟子规》,对字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再稍加训读,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动识字”能力便会凸现出来。
二、将《弟子规》融入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将《弟子规》中的礼仪要求与课文知识点进行“融合”呢?首先,利用《弟子现》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穿插《弟子规》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路,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据文辨义,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的经典词句,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孔融让梨》一文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引导学生通过三次读句,并结合《弟子规》中的内容进行拓展教学。一读“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的句子,穿插引入“兄道友”的传统小故事;二读“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的句子时,适时播放“弟道恭”的动漫小故事。三读孔融父母感慨地夸奖孔融“好孩子”的句子,穿插引入《弟子规》中的“兄弟睦,孝在中”的课本剧。以故事为载体,在故事中晓义。这样,语文不再是教“教科书”,语文课堂也不会仅局限于“小语文”,而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课堂”。
三、将《弟子规》融入习作教学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作文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弟子规》贯穿其中。比如,通过开展《弟子规》经典词句品读交流会,让他们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美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他们积累更多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亲身参与积累写作素材,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会引用经典词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让他们了解古人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妈妈,您听我说》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先从《弟子规》的内容入手,以生活实例为点,以生活行为镜,以生活常理为尺,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想对母亲说的话。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化的导入,学生就会产生心灵上的触动,从而有想表达的欲望。基于对母亲的“孝”,有学生会说出“父母命,行勿懒”;有的学生会从“谨”的角度表达出行为上要“出必告”,有的会表达出言语上要“信”,有的会表达出在学习上要“勤”。学生把内心的话表达出来,情感得到了抒发,也会发现有内容可写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动手写作文,他们也会得心应手。
四、将《弟子规》融入口语教学
从口语交际原则的视角来看,《弟子规》对人们的日常言行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言必孝、言必敬、言必信、言必仁、言必雅。“言必孝”指的是人应当在言语上体现出对父母长辈的孝顺;“言必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言语要恭敬;“言必信”是指言语交际要真实、守信;“言必仁”则是指在言Z交际中要有仁爱之心,要有人文关怀;“言必雅”是指交际中言语要规范、优美。可以这样说,《弟子规》不仅阐述了言语交际的基本内容,同时对言语交际的形式也提出了基本要求。从语言形式上来说,《弟子规》三言成语的体例,十分注重用韵与对仗,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际,将《弟子规》融入小学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想说、乐于说,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也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007年,江苏省高考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1部长篇小说及《论语》等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紧随其后的是福建省,考查角度、命题方式都与江苏省并无二致;时至2011年,湖南省语文高考也出了选做题,其中一道选做题为“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异同”,也算是迈入了“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队伍。在全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这种新题型的横空出世是偶然还是必然?它的考查方式是科学成熟还是有待改进?它的考查结果是否符合命题人的初衷?就此,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名著考查“功德无量”,高考现身纯属必然
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品。人类所建造的事物,无能经久:纪念碑会坍塌;国家会衰亡;文明会因古老而为人摈弃……但有许多书卷,历经兴亡盛衰,仍复存在,永不衰老。纵观泱泱中华,分明就是悠悠三千多年读书史。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读书也理应成为获取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1. 多数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表示“没兴趣也没有时间”,宁愿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外出游玩。2.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非常少,其中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卡通故事”和“脑筋急转弯”之类,很少有学生去读名著名篇。3.课外阅读时学生多数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从不摘抄好词好句,也没有查字典、词典去理解生字词的习惯,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于是,不少学生谈及《西游记》,只会感慨“悟空与紫霞仙子”的凄美爱情,因为他们看的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听到问题“你对黛玉看法如何”,只会回答“待遇不求多好,万八千足矣”,因为他们不知道“林妹妹名黛玉”;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对文化经典及文学名著十分陌生,他们的思想几乎已经荒芜成了沙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们仿佛看到了扭转此种惨状的曙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既重视课内又重视课外”“不要注重知识的记忆,而要重视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注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何而来?肯定要从阅读中来。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切实引导学生去阅读我们的经典、感悟我们的经典,铸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语文高考中应该涉及对名著、对经典的考查。此举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效;另一方面,高考这根神奇的“指挥棒”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毋庸置疑的约束和强化作用。所以,我认为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功德无量”,势在必行。
二、考查方式机械单一,师生教学流于形式
先再现2011年的高考真题(福建卷):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
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
这两道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只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A级。我的评价是:1.设题角度单一,考查识记名著故事情节,此点无须赘言。2.设题较为机械、目的性不强。就第一题来看,答案E项错误的关键是“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描述中的“查考”,错误原因在于枢密院不可能审查案件的是非曲直。这到底在考查什么?考故事情节?考人物形象?考对著作本身的思考?这样的出题方式未免不妥。
因为设题与提倡文学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初衷相去甚远,考查的仅是记忆和概括能力,与文学鉴赏无关,所以师生的教学也就流于形式。《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必考篇目时,已经是3月份了,所以有人说,这是在考教师,不是在考学生,教师们尽心“代读”,学生们则按图索骥。有教师坦言,现在学生根本不可能重读名著,只能由教师“代读”,即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
如果名著阅读题是这样出,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个人的品味感悟在考题面前将会一文不值。这类试题不仅考不出文学素养,而且败坏了学生的欣赏口味,更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
三、考阅读、考鉴赏、考运用,考出一片新的天地
再以2011年的湖南卷为例: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这道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两段原文,学生不需要再现文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第二问,结合现实去评价古人思想,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用自己在名著与经典中汲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进而观察周围的社会、改造周围的世界。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对于名著和经典,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加以阅读、鉴赏、沉浸、反刍,最终建构起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背情节、记人物,陷入只为应付考试而不为提高自己素养的怪圈。
笔者认为,名著阅读题可以像诗歌那样考鉴赏,引领学生品评大家的语言魅力;可以像作文那样考感悟,由经典名著中的跌宕起伏去体悟人生的哲理;可以像语用题那样考运用,用先贤的思想去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再让我们看看别的国家是怎样考查学生的素养,指引学生的阅读的。
1.美国西北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一:“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向世人传达了哪些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美国芝加哥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一:“开车进入芝加哥市区,你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表现芝加哥特征的建筑装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学生怎样才能答出精彩的答案?多阅读,还要多咀嚼、多消化。把经典从高高的神坛搬下来,融入自己的灵魂,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出题人的初衷就得到了完美的实施与展现。对此,我们不妨多反思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