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语文素养
全国多个地区已经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我国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学好它。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进行素质教育,在目标、教学方法上都体现时代特色,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是: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注重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一)转移教学的重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取不一样的感受,教师不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载体,也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学会和同学做朋友,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是一味的为了完成课堂进度,不殴打、谩骂学生,以更加尊重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教学的重心不是讲堂上的老师,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才是重点,老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且能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主题的开放性, 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对《阿 Q 正传》中的人物进行评析,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人物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学生的个性。语文的开放性还表现在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化。众所周知,语文许多试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老师在判卷评分时,不能只参考标准答案,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语文素养的一种表现,在试题的选择上,语文试题多具有开放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探究题”的字眼,也经常见到“酌情给分”四个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语文的许多课题都取自于生活。 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随处见到共享单车,大家骑着单车去上班、去上学、去游玩,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个热点。“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同年 5 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了“一代一路”的高峰论坛,这也是非常贴近实际的。 还有近两年兴起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语文是非常接近生活的,历年来,高考语文的作文都备受关注,高考语文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今年全国卷的作文中,涉及到了“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 “美丽乡村”等关键词,如果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而是一味的只是去背背古诗词、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写作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些关键词是什么意思,怎么向来华留学生绍中国。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热点问题。
(四)引导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认准字音字形, 还要在阅读或者朗读过程中进行感情的培养,真正体会到文字的优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读”,重视阅读课,学生的肚子里真正有东西了,才是教学的成功,文学素养的提升,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记录那些触碰心灵的句子,如此一来,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言文的阅读可以和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 考试试题一般与一些诗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有关,此外还有,一些包含重点词的特殊句子的翻译,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记忆一些常见的词的意义,学习些通假字,那么他们是无法体会到原著中人文情怀和感情流露的,探究不到本质的东西,同时,文言文的阅读也比较枯燥,许多的同学在不了解历史文化的情况下,无法深入到文章的精华,只能进行一些枯燥的应试训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喜欢经典文本,使其真正做到“饱读诗书”,这是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有的职责。
(五)提高教师的文化内涵
教师需要对学科进行不断的研究,注重人文知识素养,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语文课本中的《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文章就涉及到琵琶,涉及到音乐,如果教师懂得一点音乐, 那么讲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有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开导和减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取得好成绩。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的教学讲究“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应该继续重视读、写、背三种教法,并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其次,新课标下,注重学生突出自我,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要老师少讲课或者不讲课,而是更多的注重学生自由发挥老师不仅仅只是扮演一个“倾倒知识”的角色。 然后,营造开放性的课堂,并不是老师可以做事不管,任由学生“胡闹”,教师要把握一定的度,不断总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形形的教学问题,教师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与学生共同发展。
四、结语
新课标下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发展自身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转变教学模式,跟进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周金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下),2016,(04):85.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1.实施探究式教学
1.1营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假设情境,合理想象,逆向推理。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辟崭新的发展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发现问题后,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着力营造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区,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1.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既能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能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见解,又能使学生尊重他人的说法,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要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营造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充分发表见解,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回答,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后现代课程观把教学活动视作复杂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在无序的涨落中,在一些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突变中实现的。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看做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须充分考虑众多不确定因素,更不能以为有了预设就万事大吉。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因此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怎样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到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到的认知目标则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到,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最后,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的,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根深蒂固。随着电子玩器的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更是令人担忧,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果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仍是中小学生阅读的问题所在。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理想或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点原因去分析。
(一)学生可利用的阅读时间少
时间是保证阅读的基础。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就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高中生面临繁忙的功课及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进行讲解、讨论、提问,这种教程安排及争分夺秒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拥有自己可支配的阅读时间很少,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可以从古代语文教育中发现,在古代语文课堂上,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并作讲解,注重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等各种能力。但现代语文教育的课堂阅读已难以见闻。语文课堂被教师完全掌控,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极少,或者说没有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此外,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不充足,阅读量不够,消遣性阅读多,课业负担过重,且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鲜有或少有阅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是极其重要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功利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一切教学以升学率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只注重写作,注重技巧,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功利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个性化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等。”但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来看,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似乎偏离了这个目标和方向。教师方面,只注重传授给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及相应文章精细的分析与学生做题能力的训练;学生方面,也是为考而读书,为考试而分析理解文章,丧失了阅读本来的面目,割裂了阅读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割裂了阅读的整体性,也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其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不够
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源于对语文的兴趣。而教师对课堂的严格控制及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学生产生怠慢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预设模式化的提问,这种提问陈述性知识多,预设性强,而学生的自主性少。在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显然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一种牵制。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质疑、探究性阅读。如果阅读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失去了这些能力得以培养的土壤。
二、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高中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转折点,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加强教师的阅读指导
教师要在对语文教育有所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确立教育的目的、价值以及自身的理想、信念,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而指导行动以实施达到目标的措施、方法;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门性人才,具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具备教师普遍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能说会写的能力以及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专业性知识。
(二)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阅读态度是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态度作明确的指导和教育,把阅读习惯的培养视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态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自身阅读能力能否提升。要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只有当学生把阅读当做自身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自愿地去阅读、学习时,他们的主动意识才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才能促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感情化阅读方式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主动性、主体意识等都会因为感情的融入而丰富多彩起来,其兴趣、主动性及主体意识也被调动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入“人文味”,让阅读教学形成一种“魂”。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注入“人情味”,让学生有所感悟,如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学生品味或优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丰富诗化语言。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创新教学形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然会主动参与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采用讨论式、演讲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更多的教学手段走进学校,教师将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相整合,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容量增大,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感情地朗读和优美的旋律,能调动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优美的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语文这门课。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跃,加强语文学习的应用。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使其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集中精力、坚忍不拔地探索下去,并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直观性,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课堂体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就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1.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除要用好必修和选修教材外,述要扩大语文学4范围,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引导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可以运用网络科技手段,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使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大量的网络信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鲜活的、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网络的互动性又为学生搭建了运用语言的平台。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教师著名学者肖川说:“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题性道德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课中,只有发挥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第一,打破思维定势,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诱导学生从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用于打破思维定势,引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事物、发现问题。第二,巧设情境,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巧设教学情境,多设思维角度,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第三,挖掘探究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参与式学习的快乐。
五、实现心理相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当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在心理上相互理解、信任和配合时,就实现了心理相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之爱,是学生和教师产生心理相容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管理良好运行的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果心理相容,就能让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从而达到教师准确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准确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的目的,就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应。事实上,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上普遍都存在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自尊心特别强,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激情、热情度不高,这部分学生就会把教师在课堂上提的一些要求当做对他们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惩罚”。要转变这些学生的想法,教师就要满腔热情,用一颗爱心、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如果教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会获得学生特别是那部分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进而把对教师的这种感情“爱屋及乌”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是指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新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新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近一年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不够成熟,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眼光从关注知识转移到学生身上,着眼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求,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这些教学目标无疑可以通过建构主义来实现,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得以广泛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有助于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首席学习者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助于课堂学习更有意义,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主动建构、多向互动、自我反思,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
二、教师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也不只是学习内容的传播者,而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法、筛选信息、判断信息,教会学生怎样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进行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新课程开拓了研究性学习的领域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从2004年起研究性学习正式编入高中语文新教材。
以前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起来很困难,学生要查阅各种书籍,花费大量的时间。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开拓了广阔的时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最有力最便捷的支持。如网络上无限丰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或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功能,能帮助学生解决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大量资源,网络的开放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要求等。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语文创新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讲具体一点,就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和创造。比如借助信息工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等。特别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自行通过工具平台从资源库中搜索、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流,最终获得新信息;还可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而人机交互更能及时反馈,激发他们强烈的再学习欲望,此时学生已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像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现代教育改革中来,不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妍.浅谈合作探究式作文方法――元认知在语文作文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文将以Patrick R?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为框架,简要分析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就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提些建议。
二、Patrick R.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
Patrick R.Moran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著名学者。Moran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对文化的界定、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及如何加强学习者的“文化体验”等提出了独到的理论见解。本文简要介绍如下。
(一)文化的“五要素说”。
Moran提出了文化五要素说,即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这五个要素的关系是互动的,图示为:
Moran用“文化冰山”(the iceberg of culture)表述文化五要素的不同:文化观念大部分是隐性的,只有少部分是显性的;而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则都是显性的。语言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只能是对文化冰山显性部分的教学,但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更需要注意“文化冰山”下的隐性部分。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Moran认为语言是文化“五要素”的整合体,并用图表分析文化学习中语言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用于学习文化的语言
(三)文化教学中的“文化体验”。
Moran进一步提出“文化体验”(the cultural experience)的概念,他认为“文化体验就是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文化体验”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化内涵(the cultural content)、学生参与这一内容的活动(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content)、预期或实现的结果(the outcomes that are intended or achieved)、参与文化体验的教师和学生(teacher and learners),以及师生关系的实质(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 develops with students)。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ings),还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循环”(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实现积极的“文化体验”。“文化体验”包括文化知识四个要素的互动:
理解内容: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cultural information)
理解方法:文化实践(knowing how――cultural practices)
理解原因:文化观念(knowing why――cultural perspectives)
自我意识: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self awareness)
三、高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状况分析如下。
(一)教师不够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对什么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技能的关系、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等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二)教师不重视文化教学目标。
李丽洁(2009:67)的调查结果表明,“教材资源在使用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导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现象严重”。文化教学目标的缺失,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知识的叠加,这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他语言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文化教学手段不够充分。
课堂是英语文化教学的主阵地。然而,课堂上,教师无法及时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充实文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未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体验文化、反思文化。
(四)学生文化知识匮乏。
周秋琴(2009:119)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结果认为:学生在西方节日里盲目跟风的现象,反映了大多数人只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对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四、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下文将结合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对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提出许建议。
(一)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文化“五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指导学生对比、发现汉语和英语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词汇的内涵往往不同,其联想意义差异很大。
如:“阴”、“阳”、“寒”和“上火”等概念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然而,西方人对此是一头雾水。此外,一些颜色词汇也可体现中外文化的异同,例如:
2.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
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要同时介绍其使用的意境和交际功能。如:
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这是无疑而问,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为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用问句形式提出的请求,表示有礼貌的请求。
3.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文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下面以“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为例,分析如何把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从文化认知内容层面看,阅读前,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头脑风暴”、讨论等方式,介绍马克?吐温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轶闻趣事,让学生了解有关美国人民的历史、社会状况和道德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戏剧中的舞台说明,让学生获取有关文化“五要素”的语言信息,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样可以营造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展开。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解读人物台词、动作、神态及情节等,从而让学生能够体悟剧中人物对亨利的态度变化,学会描述体会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文化认知方式层面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万英镑》的视频,模仿剧中人物语言,小组表演戏剧及改写剧本,让学生感知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体悟戏剧折射出的社会百态。
从文化认知原因层面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对亨利态度变化的原因,深挖剧中人物的态度、信仰与价值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透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哀。
从文化认知自我层面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就“Money is not everything.”这一话题进行辩论,激励学生积极反思自我,丰富自己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二)明确文化教学中师生的角色。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与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参与阶段:学生活动是操作、仪式、对话、角色扮演、表演、戏剧、模拟及实地体验;教师是示范者和教练。
2.描述阶段:学生活动是真实材料、教学材料、体验及个人记录;教师是资料来源、信息资料提供者、判断者和启发者。
3.阐释阶段:学生活动是文化分析、研究性实践活动及实地体验;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研究者。
4.反应阶段:学生活动是反思、聚焦交谈及聚焦写作;教师是倾听者、目击者和合作学习者。
(三)丰富学生体验文化的方式与途径。
1.拓宽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指导学生订阅英语报刊,阅读富含英美文化的新闻、文章和各类文化小故事,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自觉性。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影视节目,了解西方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利用英语教学网站拓宽英语素材,感受英语文化。
2.搭建学生体验文化的舞台。
指导学生在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组织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讲座、英语知识竞赛、英语知识宣传廊、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化,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3.创设学生探究文化的平台。
教师可开设校本课程,利用《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研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材料,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概貌,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总体的异同。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英美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选择课题,如:“英汉语在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中外文化中的时间观念”等,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并展示研究成果。这种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成了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对高中语文动态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促使高中语文实现教学目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根据新课标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策略和评价方式进行规划,通过构建教学系统,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老师作为新课标实施与改革的执行者,对新课程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调试者和执行者的作用,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大力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老师教的学习方式,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高中语文高校课堂构建思路看,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组建学习团队
在组建学习团队时,除了男女生要有比例外,还必须根据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选出带头人,然后任命班长。通过学习团队章程,组建团队活动,强化团队文化建设。文化作为无形的力量,在每个章程创建时,都应该以人为中心,并且统一取向与愿景。通过完善、推进学习团队,在选好主持人的同时,探究实践存在的问题,从而落实客观规律和课堂问题。
(二)老师引领
在素质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效能,除了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外,还必须主动淡出课堂,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老师不能主宰老师,但是必须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境界和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基础教学效率,可以采用阅读引领的方式,从源头上培养学生情感。例如:《项链》中主人公知道是假项链的反应?在诗歌学习中,通过品会语言魅力,具体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衔与引两字字进行细细的品读,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或者其他方式的教学,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作为语文教学质量的保障,思维是不断提问、解答、追问、明朗的过程,所以精心设问,引领学生克服困难,才能发展才智。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学习时,针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设问:出现不宁静的原因及摆脱的方法。这样就能以硬实力引领学生探讨课堂教学,而人格魅力则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方面。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实践
(一)对联训练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是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有散文、诗歌的优点,还可以帮助人增长学识。具体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上联:“含辛茹苦,春蝉到死丝方尽,夕阳黄昏,一波秋水升起千波血汗,联谊澎湃。”下联:“不知疲倦,化作春泥更护花,朝日清晨,十山李桃绽放万顷芬芳,势不可挡。”横批:“师恩海深。”虽然最后一个在严格押韵上不太成功,但是从学习角度说,具有很强的魄力,毕竟是学习创作。
(二)诗歌训练
中国作为传统诗歌的国度,青年正是诗歌创作的季节,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能,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例如:在《荷塘月色》后有学生进行的创作《月下独行》:“无意起徘徊,寂寞荷塘边。月照青青立,风拂丝丝斜。忽忆采莲曲,望尽风流人。不知何时归,蓦然已规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押韵不够,但是情景交融恰到好处。
(三)填词训练
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在文学历史上居于很高的地位,试想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填词,创造词牌,那么对提高学习效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荷塘月色》后,有学生这样写《踏莎行・荷塘月色》:“池塘水绿风微暖。夜寂静,桂影自婵娟。曲径通荷塘,荷出绿波天接水,思悠悠。瑶草薄雾十里香。山黛运,天短人梦长。风姿扶倩影,袅娜娉娉下九州,人寂寂。”这首词填的不仅正统,还很讲究,情景交融得非常好。
三、结语
高中语文是重要的学习科目,对终身学习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应用教学方法,从各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通过强化教学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和敏.构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6):16-17.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75-03
一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1.集体备课是践行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封闭的、单向的、片面的教学。传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所以传统的教学就以知识为本位,也以教师为本位,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设定的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更多地强调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学也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备课应该有所改变。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的备课方式也要把握这一方向,与时俱进。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2.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有效方法
由于教师的知识功底、学科专长、教学年限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如果只靠教师个体的单兵作战,仅靠教师个体的能力打拼,将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因而教师有必要团结协作,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如我校教师有从县城选调的优秀教师,有从乡镇考调来的教师,也有来自全国各师范大学的新教师。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理念、方法经验等不同,我们只有团结协作,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使集体备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集体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可以引发老师们智慧的碰撞,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弥补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校2011级语文组,在2013年春季学期(高二下学期)所开展的集体备课,主要针对本学期的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组织了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复习备考方面的集体备课。本组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备课,中心发言人认真准备发言资料,其他教师主动参与讨论,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课方案供大家使用。结果是2011级两千多名学生全体通过了本次学业水平考试,创造了我校学生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过关率百分之百的新纪录。
事实证明,集体备课与一人独自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会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会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应备什么
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后,就要进一步分析备课内容,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使学生更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1.备课标
备课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集体备课一定要有“课标意识”。学校教育只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使高中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2.备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集体备课要研读教材。教师要把教材弄懂、弄熟、弄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到优秀教师备课时认为,教师备课,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他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作为教师,要想备好课,要想课堂实现高效益,必须在教材研究上下功夫。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方法和能力。只有教师真正读透教材,才能找到处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如我校语文老师的备后反思,一是对前一周全组教学工作的总体回顾和反思,肯定成功的策略,找出不理想的环节;二是在讨论中、在听取其他老师的发言中、在互相听课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教学体验中,反思自己对语文新课程的理解、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重难点的突破、对已经实施的和计划采用的教学策略等进行反思,在这一系列的比较、思考、判断和调整中获取进步。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是新课标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大面积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意义重大,我们应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侯全民.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J].教书育人,2001(1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