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药学基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学基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基础论文

第1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假如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喜好和一定的感观熟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熟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新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新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熟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假如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和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和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新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和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心得——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心得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新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心得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新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和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假如课前没有充足的预备工作,很轻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非凡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1任兆英摘要:会计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的衔接新问题分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摘要:有关《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1)

第2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语文作为中国的国学被很好地发展,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学好语文,都应该将国学很好地运用,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的生活,才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国家拥有丰富的语文文化感到骄傲。

学语文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从拼音开始学起,然后在学写字读课文,最终学习写文章,这是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语文不但是汉字的组合,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本土特色的真实写照。在小学里我们将方方正正的汉字学到了脑子里,我们能够遣词造句,能够用汉字表达自己想要表达得东西,所以我们的语文基础算是扎下了根。

然后可以谈及到初中语文,学生上初中的年龄一般是在14到17岁,这个时间段正是一个人的成型阶段,各方面的素质被养成习惯,所以初中语文在这时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惯性。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被所有人都公认的。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此时的教育是极具成效的,因此初中语文的存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国学思想,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初中语文让他们学会了句子的含义、段落的意义。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初中语文养成良好的作文水平,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语文是主要的学习科目,是一门国学,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众多科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学好初中语文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好坏,因为其他科目都是在语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初中语文对于促进各科目全面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基础,写信读报聊天以后在工作中都要有良好的语文功底,所以在初中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语文水平,这是对未来的一份良好的保障。

同时初中语文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学习的一条有效的路,初中语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足够的印记,它可以成为一个人获得认知、赢得事业的有力保障。学习初中语文对增强自身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初中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修为和境界,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结合教育,所以初中语文的内容里聚集了许多的内涵表达,意在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意境,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思想境界,从而让他们更加洁身自好,成为一个正直的,坦荡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初中语文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考试或是在最终的中考中,初中语文成绩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提高语文成绩,抓住时间多用功在语文上,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要做的。

初中语文现在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深有体会,学好语文对人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他们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语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科目。在初中生心里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语文是科目之母,同时也有一句话验证了语文的重要性,学好语数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语文体现着国人的国文素质,如果连自家门的东西都掌握不好,那么学习别的知识和技术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初中语文更是语文中的铸就阶段,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学不学好语文就看初中语文有没有学好。

初中语文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更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养成的基础,它对学生中华文明的塑造有深厚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接的工具,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讲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翘板,指引了人们前行的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初中语文将会一如继往的发展下去,为衔接中国精粹的国学文化,它是铸就深厚学识的模具,在灿烂的文化史上永放光芒。

第3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回到课堂再实践

第4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药学专升本人才培养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与学历层次,增加就业机会,不少药学专科生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药学专升本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笔者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来全日制药学专升本的教育情况,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就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毕业课题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药学专升本学生的自身特点

相对而言,专升本学生属于较为特殊的人群:一方面,他们已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就业过,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心理年龄较一般的在校生成熟,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强;普遍具有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受专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能力;掌握的专业知识面比较浅,重在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此外,专升本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要比4年制的本科生差,不能较好地正视在学习、生活、实习或就业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药学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提高药学专升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学校应对专升本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提升其对环境等的适应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草药”嘉年华等,通过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最后,药学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理论性和技术性较高,从长远发展考虑,毕业生考研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很好的途径,可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

二、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升本的学生专科期间所学专业涵盖药学、中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因而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

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

2.教学模式

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

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邵海燕,蒯丽萍.药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75-376.

[2]姜远英,孙华君,曹永兵.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J].药学教育,2008,24(5):9-10.

第5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1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情况

美国临床药学的开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药师几乎都是临床药师[2]。美国的学位要求较高,学制也较长,一般为6~8年,只有获得药学博士学位(Pharm.D.)者才有资格参加执业药师资格的考试,而只有获得Pharm.D.学位和执业药师资格证的才能成为临床药师[3]。因此,在美国Pharm.D.学位是临床药师的岗位准入学位。美国临床药学学生在第6学年开始药学实践,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只有基础课和药学专业课都合格后才能进入实践阶段。学校在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而实习毕业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4]。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课并不比理论课轻松,而且实践范围很广,专业方向各大学也有所侧重。如:肯塔基大学的实践范围集中在医院、社区门诊以及特殊人群服务机构,专业方向主要在急救药学、社区药学、老年药学、药物经济学4个方面;而加州大学的实践主要在医院、门诊、戒毒中心、家庭护理机构、药物信息中心、慢性病护理中心等,专业方向以药学服务、药学健康政策与管理、药学研究为主。

2我国临床药学的实践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临床药学的概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家对临床用药也越来越重视,在医院等级评价中,明确要求各级医院需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5]。然而,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三级医院的临床药学开展得不够理想。除了受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学制较短的客观条件制约以外,笔者认为也与高等学校对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视不够、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不够规范有关。美国已经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合格的、有经验的临床药师是核心人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药学实践活动,其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对学生的药学实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在我国,目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临床药学实践的临床药师少之又少,临床药师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6]。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

3建立我国国情下的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模式

3.1临床轮转实践阶段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针对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7]、医疗机构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我校首先安排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临床轮转实践。临床轮转实践的目的不仅按照医学学生的模式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方书写,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患者整体状况的能力和技巧,学习各个科室的用药常规,与临床医师就患者的具体情况讨论用药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最佳个体化用药方案。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轮转既类似于医学学生,但又有所区别。这一阶段我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为26周,结合我校附属医院的各科特点,实践重点在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手外科。这5个科室在我院是省市重点学科,患者多、用药复杂,因此这5个科每个科的实践时间为4周,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2周。临床轮转实践中,要求学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线,以疾病的药物治疗为核心,制定用药方案。每个科至少要跟踪1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指导和解决所有药学相关性问题,协助医师筛选最佳治疗方案,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用药问题,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和副反应等。临床轮转实践结束后,学生必须向指导老师提交一份包括病例分析和用药分析在内的总结报告。我校规定,总结报告等同毕业论文,不得少于3000字,分为4个等级[8]: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需要经过答辩论证,合格后方可通过。这类似于美国的实习毕业证,是毕业的必需条件。例如,有一个同学在呼吸科实践时,遇到这样的一个病例: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医师的用药方案是5%葡萄糖250m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0.9%氯化钠250mL+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bid。学生看到这一用药后,认为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二药作用的靶位相同,联合使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当班医师进行了交流,最后修改了用药方案,取消了克林霉素的使用,同时书写了一份完整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技术报告。经过类似的临床实践,我校临床药学学生毕业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2药学各环节实践阶段

药学各环节实践主要包括药品采购、药品调剂、药品储存、药品效期、药品制剂、药品检验、不良反应的报告、治疗药品浓度监测、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实践时间为14周。其中药品调剂、药品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为实践的重点,每个环节3周,其他岗位为1周。药品调剂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学生在药品调剂实践时发现,由于患者较多,用药交待流于形式,就有学生提出,建议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如计算机、复印机等,设专职高级药师负责各类人员的药物咨询。为增强门诊调剂窗口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也有学生建议咨询窗口增设退药服务,这样既方便患者,也为不良反应的监测提供了资料来源[9]。医师在临床中由于门诊患者多、处方量大,存在处方诊断、规格、用法空项,也有学生发挥特长,修改微机程序,增设了“如果处方不规范,将自动退回,请医师补充”的环节。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挥,受到临床医师的好评。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了医院药学的全部工作,以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为核心,强化药品质量和安全意识,了解了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工作,掌握了医院药房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医院制剂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医院购入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医院常规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方法,为患者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学会了建立药历和处方点评分析,并能结合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学会收集药物安全性信息等。药学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药学功底,还为其更好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临床轮转和药学实践后,就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很多学生在实践阶段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发现很多问题,但撰写毕业论文时却无从下笔。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在学生完成医、药两个阶段实践后进行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即科研训练课。邀请院内、外的学术带头人就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易出错的问题进行系统培训。例如,在心血管实践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这是经典的老药新用,它与广泛使用的用于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的作用比较就可以作为一个毕业选题;在药学实践阶段,很多药品需要拆零调剂,如地西泮、盐酸布桂嗪,而如何保证拆零药品的质量安全也可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经过学术带头人的培训,论文的选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校还聘请了数位优秀的科研管理者就实验准备、实验研究、论文评阅的要点、论文答辩的技巧、论文的书写规范等方面逐项讲解,然后对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论文撰写教育。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我院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一般程序,掌握了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将来走到工作岗位能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6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1、征文内容 ①名医、名师诊治风湿病及疑难合并症的经验总结;②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③风湿病相关系统损害的诊治经验及基础与临床研究;④风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⑤中医传统疗法在风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⑥草药或民间疗法对风湿相关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研究;⑦风湿病及其系统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⑧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

2、征文要求 ①根据学会委员职责相关条例,要求委员和青年委员必须投稿。②论文具有原创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未曾公开发表,无侵害他人著作权。③论文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和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包括姓名、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英文投稿亦可,形式同上,字体为Times New Roman。④论文格式要求: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居中,其他文字均用宋体五号字;关键词中间用“;”隔开;如有英文题目或摘要,用Times New Roman字w,小四号。⑤稿件一律采用电子投稿,文责自负。经学术委员会评选为大会交流论文后,将另行通知进一步制作并提交PPT演示文稿。⑥截稿日期:2017年8月6日。

3、投稿方式 请以附件形式将电子版Word文稿发送至电子信箱,邮件标题命名为“征文-题目-作者姓名”(在电子文稿中请详细写明作者姓名、职称、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手机号码、电子信箱)。

第7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摘要:通过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学位论文评定标准以及合理设定职业发展方向等手段,实现并优化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达到真正适应该行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实现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0-02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囊耘嘌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药学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药学硕士等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中山大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全日制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8年9月,中山大学药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实行分类培养。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在我校药学院多年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新药研发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扩展。新建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与原有科学学位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对来说专业学位的课程更偏向于新药研发实践,以优质高效完成新药研发的需求而设定,但同样要求具备与科学学位一样的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可以说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是建立在药学院业已形成的较完备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下,适用于不同需求的两个重要分支,与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根据专业建设的现状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由双方各自指定指导教师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好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资格考核等教学工作,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借鉴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院在应用型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取得的前期总结,拟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就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一、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应在药学专业原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一方面,在保证学生获得药学专业完整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药物合理使用和评价的能力。为此,在保留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可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如细胞培养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应尽量在学生接触相关实验操作后,也可边参观实验室边讲解相关知识,这样起到的作用会很大,也符合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应用型药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为今后可能从事的药物研发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增加《新药注册与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解读》课程主要讲解新药注册的流程、法规及与注册相关的部门和注意事项等,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实践经验与学生一起探讨新药研发的思路、过程及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医药科研技能,也可以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性,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实践。

二、强化学生文献检索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文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应强化文献检索技能培养,并理顺文献检索、阅读与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关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高水平,还需要有熟悉市场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企业高级人员的辅助指导。对于以科学学位为基础开设的专业学位而言,在师资队伍方面,后者往往是短板。如何引进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并与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合作,进行从学术到研发的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是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药学院已有研究生导师在学术方面具有较强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将聘请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专家、企业高级人员参与指导,与国内最著名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北京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天津药物研究院安评中心)签订了药物评价方向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并与多个广东本地企业(如中一药业、珠海丽珠制药集团、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等的相关研发人员进行合作,以增强在新药研发实践的能力。

四、建立药学实践教学单位

与5至10家药厂和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药学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要求每个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6-12个月的药学实践活动,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实验室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真正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与高水平企业和研究院(所)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参与科技研究与生产转化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企业与研究生就业需求间的相互沟通。并聘请药厂和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通过药学实践合作关系的确立,进一步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双方寻求更多层次的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五、调整学位论文评定标准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实用性的高级人才,因此,在学位论文方面将不以学术创新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解决新药研发中的问题或环节为突破口。学位论文的选题则应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在科技转化、新药注册与申报、药品生产与技术改造、药品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并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学位论文将体现出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设定职业发展方向

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从自身拥有的技能来看将更偏向于新药研发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职业发展方面,应侧重指导他们在新药研发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发展自己的事业。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的成本不断加大,外许多制药企业正陆续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如我国),此类与新药研发相关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产生,而这些企业对于药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将是很不错的就业场所。当然,药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就业并不仅限于制药企业,而应适合于与新药研发有关的任何单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贵践依赖性等特征。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成为一种重要产业,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药品的不断研制与开发,对新药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有效、创新是发展新药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国新药研究水平、仪器设备及实验条件、人才素质、国际化程度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诸如GMP、GSP、GCP、GLP、GAP等药品管理规范的实施,给我国医药研发和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据新药研发和注册中的主要内容,并从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需求的角度,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在药物研发实践中具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整个药物研发(R&D)行业急切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进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研究很有必要并势在必行。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保证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药物研发行业,进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收稿日期:2016-12-02

第8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髙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 作和进行相关技能的基本训练,是完成学位认定的 必需环节[1]。近年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 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呈下降趋势,毕业论文的实施 和审核难以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行业和企业也难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水平,进行人才的 选择和评价,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了专 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需要对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 策,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分析,调查和走访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座谈 会等方法对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和总结。

 

1.1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不足对毕业论文的选

 

题类型进行调查,90%的毕业论文均为实验性类 型,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设计实验条件,开展实验研 究,研究内容多为基础性研究,而调查报告、实践研 究、案例分析等类型的毕业论文只占10%[2_3]。从课 题来源看,指导教师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选题占 91%,来自生产实践的课题为7%,自选课题仅占 2%,课题来源、类型相对单一影响了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试验研究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学生主观 上希望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试 验工作,并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有更大的自主 性,但是由于知识背景、实践经历和创新思维培养 上还有诸多的不足,很多学生对自主选题感到困 惑,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 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短,对学 生的引导不足也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

 

1.2毕业论文执行过程中外界环境干扰毕业论

 

文和毕业实习开始的时间为第7学期中旬和第8 学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面临着研究生考试、公务 员考试和兽医资格证考试等一系列关系到毕业后 进一步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考试内容,学生很难把 精力集中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上来。尤 其是部分毕业论文的依托单位为企业,学生进人企 业后,更多的是进行岗前的培训为毕业后的就业做 准备,而开展毕业论文实验所需的投人时间、精力 和条件在实习期间也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生即 使在主观上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投人来完成毕 业论文,但考试准备、面试奔波、参加招聘会和进行 岗前培训等客观存在面前,使得学生在就业和发展 的巨大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深入开展毕业 论文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导致毕业论文的工作量、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学校的预期相差较大,因此 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是在所难免。

 

1.3毕业论文评价过于宽泛毕业论文是反映学 生对学习知识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授予学位的 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在对毕业论文进行评价时,很少 或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在答辩时没 有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认可,而失去获得学位的资格, 因此造成学生越来越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通过 近5年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调查数据表明w],毕业论文答辩首次通过率高达99.5%。而毕业论文成 绩的核定也远高于学校的预期设定,优良率高达 87%。这些数据表明,在进行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 量的评价上,评价的标准虽然很严格,但评委进行 考核时评价的尺度较为宽泛,优秀、良好、中等、及 格和不及格等评价指标界限的执行过于模糊,导致 成绩分布不能体现为正态分布,峰值偏向于高分, 不能够体现出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1.4毕业论文作用趋于功利在很多学生的概念 中,进行毕业论文研究与实验课、理论课没什么区 别,都是在本科4年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被动的考核 环节,通过就是目标,对做什么内容,选择什么类型 题目,并没有更多的思考,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 地进行自主研究。部分学生由于面临找工作等问 题,常常要求指导教师不要给较大工作量的题目, 只要能够通过答辩就行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毕业 论文的选题和他工作关联性小,用不上,不愿意承 担毕业论文研究实验工作。由于带有功利性的选题 目的,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高等教育一个综合性的 培养,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 环节的效用性打了折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以个性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性化教育

 

突出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提供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 环境,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 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 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能够自主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 计、开展、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提升观察、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题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方向,为 个性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 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药学方面:药物 治疗效果的连续监测、进行处方分析、关注药品可 能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等研究;②制 剂研究:优化制剂处方,摸索含量的测定,优化制剂 工艺参数,对中药的使用和开发进行基础性研究 等;③其他方面:宠物疾病的诊疗与用药分析、动物 组织病理切片及观察,动物中毒生理应激反应等。

 

在选题类型方面要允许学生除进行试验研究 性论文外,还可以选择工艺设计、调查报告、诊断分 析等多种论文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论文的科学性、 创新性和工作量,形式不要限制过严。

 

2.2以校企合作提高课题的效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进行校企合作,在经过 3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在第7学 期和第8学期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实践能力训练, 第8学期既是学生与企业开展密切联系的时期,也 是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时期,而对于部分 执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言,最后一年 的实践学生都将在企业进行培训,该种模式必将与 毕业论文产生冲突。在这种形式下,要积极利用学 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机会,与生产全面展开接触, 在生产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的 企业配备了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借助企业和学校的 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调研,实现以 企业为主导,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同设定毕业 论文选题,在完成企业培训任务的同时,实施毕业 论文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在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时,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参加答辩环节,对其成果进 行评述,根据成果内容决定是否采纳并实施。通过 该种方式增强了毕业论文的效用性,与生产实践紧 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论文的成果能够在工作中 得到具体应用,并为其将来在企业职场发展提供了 科技支撑。

 

2.3以学期延伸拓展实施的时效性毕业论文选

 

题和实施的实践集中在第7学期和第8学期,学生 面临诸多干扰因素,在时间和精力上投人不足,针 对这种情况,动物药学专业制定了科研导师制,鼓 励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与专业教师联系(实施导师 制),进入实验室,通过“协助一关注一选择一实施” 的选题流程,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这个 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也可中断某一环节重新开始, 对选题的科研意义、创新点、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环 境进行充分的论证,使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不断增强,同时也为论文内容的充实和完成提供宽 裕的时限。科研导师制是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 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通过提前开展课题研究 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学 习科学研究方法,并且能够在一个相对单一稳定的 环境中进行论文研究,以保障论文的质量和工作量。

第9篇:药学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 药学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教改

药学专业英语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目的是强化和巩固基础英语,并运用所掌握的基础英语技能进行实践应用。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熟练阅读国外医药学相关的专业文献,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因此,专业英语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与实践,是培养药学类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与基础英语相比有许多属于它本身的特点,国家部委颁布了针对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应“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的指导思想,而专业英语则以信息量大、语言准确精练、陈述直截了当、句子结构完整且模式化等为特点,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此阶段的教学应以语言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达到专业交流的目的。

由于药学专业英语是一个较年轻的学科,对教学目标、大纲、教材及教育特点的认识可能不够全面,因此需要我们边实践教学边摸索。为了使药学英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让学生真正受益,在此过程中,我教研室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尝试着对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一系列教学策略的改进和比较研究后,获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为本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改善,以及为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教材

教材是教学环节的关键,选择适合的教材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我院选用由胡廷熹主编的《药学英语》第3版,该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编者涵盖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八个学科,涉及了大部分常用专业词汇,从专业内容上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衔接紧密,难易适中,但从人才市场和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角度讲,该教材在内容上缺少关于药品商品的部分内容,如药品说明书、药典等内容,因此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增加自编内容,包括说明书、部分药典、相关学术论文的书写格式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联系专业课程,使之图文并茂,用具体的动画机制或流程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之与基础专业课程相贯通。

二、教学方法

1.学教材

专业英语的特点在于其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及修辞手段的不同。[2]因此通过教材中数量有限的题材类别,可以集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药学二级学科的常用词汇及语言特点。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剖析典型的课文,分析其中词汇组成的规律,总结常用词根,再配合以抢答、竞猜为形式的课堂词汇练习,使学生很快将专业基础知识与英语表达联系起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本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和常用表达句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显著提高了专业阅读和交际能力。

2.读科技刊物

各学科领域的先锋科技信息首先出现在该领域的重点及核心期刊上,因此,引导学生选择性地读本领域学术期刊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让学生认识Nature,Science等年代久远、影响卓著的科学刊物外,还介绍一些国内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的英文版如: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中国药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等。并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在一些通用外文期刊检索网站(如:PubMed等)上进行学习,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方向,调动学生探知欲的同时,提高他们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我们安排每两周一次进行刊物阅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节选一段科技文章,进行课堂讲解和网络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科技文献摘要写作训练

科技文献中的摘要部分具有语言精练、文字简约的特点,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而言,完全掌握论文全文的英文撰写是很有难度的,然而基本的科技论文相应的英文摘要撰写技能的掌握,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指导学生熟悉其结构:摘要(Abstract)是由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等四部分组成的,并熟悉每部分的主旨;然后总结各部分一些通用的表达方式,如“The idea of our method of measurement is to analyze...”;“The study of...is based on...”;“The result shows that...”;“We thus conclude that...”等。[3]通过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学生逐渐掌握这种写作模式。在对近几年的毕业论文抽查中发现,学生英文摘要撰写水平整体有明显的提高。

4.说明书、药典等常用书面文件的阅读及翻译

为了让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更具广泛性,我们增加了对医药企业相关知识的阅读和笔译能力训练。在教材之外,添加了药品说明书的互译,如性状(Description)、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s)、适应症(Indications)、用法用量(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注意事项(Caution)、贮存(Storage)等。引导学生阅读国际药品原料标准的书写格式,了解常用药学商务词汇,为今后学生踏入医药企业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三、教学手段

除了利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之外,我院提供的数字资源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其中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能使学生拓展专业英语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查找和处理专业英语信息的能力。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答疑、讨论、留言等的设置,都加强了老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交流,很好地弥补了课堂提问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该门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

四、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

由于药学专业英语偏重应用性,因此不能完全采用传统英语的考核手段。我们将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听、说、读、写成绩,文献阅读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其中“文献阅读”考核方法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测试作业”项,让学生在线随机抽取外文文献题库,然后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问并提交。通过考核制度的调整,学生改变了以前死记硬背的学法,而将专业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去掌握,也改变了传统的仅仅依靠纸质成绩界定学生素质的评判方式。经过近几年的尝试,不但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能力增强了,而且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讨论

在目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拥有药学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就要具有敏锐地捕捉国际领域成果和最新动态的能力,无疑对药学专业学生来讲,专业英语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不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完善了该门课程在药学专业教育中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药学复合型人才,得到了相关企业的认可和赞同,每年平均有2—3位毕业生赴美英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任课老师也抓住不断提升自我水平、勤于与国内国际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4]尽管如此,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许多继续改善的地方,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只有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研,张清东.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96-97.

[2]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谢小苑.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5-1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