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火神祝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祝融,即:重黎,颛顼的玄孙、称之孙、老童之子、太子长琴之父。又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2、其中,炎帝后代、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火正、吴回兄长、祝融重黎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玄孙吴回在帝喾废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来源:文章屋网 )
那天阳光灿烂,是个外出旅游的好日子。因为抱着夜宿山顶,凌晨看日出的念头,我们早晨10点才从表姨家出发,离开衡阳市区驰车而去。在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南岳衡山脚下。
在古街吃过晚饭后,我们便直奔南岳大庙。一路上,妈妈说:“南岳大庙在南方一带是数一数二的大庙,占地9800多平方米,是仿造北京故宫建的。始建于唐,现在也是清代重修的。整个庙宇有9进,佛与道平等并存,相安无事。”
刚到庙前,我就被檐顶的角楼上八仙的塑像给吸引住了。才看完《东游记》连续剧的我,一下子就辨认出那角楼上的八仙人物:气宇轩昂的吕洞宾;窈窕婀娜的何仙姑;风度翩翩的韩湘子;鹤发仙骨的张果老,还有蓝采荷、汉钟离和铁拐李,真是惟妙惟肖,生气盎然。
走进正殿,只见大殿内挺拔着七十二根大石柱,我就感到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这个“小香客”也入乡随俗,在殿内正方的佛祖前跪拜起来。我手里拿着妈妈刚才买的香,拜了三拜,嘴里默念着“请菩萨保佑我学习好,身体好,爸爸妈妈好,谢谢。”妈妈也跪在旁边乞求着什么。
走出南岳大庙,我们立刻上山了。一路上,古树苍苍,流水潺潺,幽雅深邃,路边还有小野花点缀着。我们草草浏览了新建的神州祖庙和忠烈祠两个景点后,便到了索道站。
购完票后,我和妈妈坐上了索道车。随着索道的发动,我们徐徐上升了。过了一会儿,下面的树木就成了林海,游人就变成了蚂蚁。渐渐地,我感觉到越来越冷了。一看窗外,已是朦朦胧胧一片,原来是雾把我们包围住了。再俯视山下,竟然一点也看不清了,只是一片白茫茫了。
一下索道,我就感到全身被雾气包裹着,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看来明天早晨是看不了南岳日出了。我和妈妈牵着手,一步步摸索着,朝南天门方向前行。
一路上我感到自己漂浮在云里,深深呼吸着乳白色的雾。好像它们是仙气,我伸手一捧,仙气便从指间流走;我极目一望,这仙气似乎没有尽头。这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个仙人,正驾着祥云飞向天宫。而那路旁隐约散落的野花,正是被云雾遮住的繁星。
到了南天门,雾气就散了一些,可以远远地望到祝融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似乎飘动着火神祝融朦胧的身影。我们不由加快了脚步。
不久,祝融峰近在咫尺了。宏伟的祝融殿在云雾的映衬下,时而雄伟壮丽,时而虚无飘渺。真是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我们走进祝融殿,虔诚地拜了拜火神,希望他点燃我们家的那把幸福之火。走到殿外,我们在峰顶流连了许久……
Nüwa is agoddess in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best known for repairing the wall of heaven.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 quarrel between two of the more powerful gods, Gong Gong and Zhu Rong and they decided to settle it with fists. When the water god, Gong Gong, saw that he was losing, he smashed his head against Mount Buzhou (不周山), a pillar holding up the sky. The pillar collapsed and caused the sky to tilt towards the northwest and the earth to shift to the southeast.
This caused great calamities, such as raging fires, vast floods, and the appearance of fierce man-eating beasts. Nüwa cut off the legs of a giant tortoise and used them to supplant the fallen pillar, alleviating the situation and sealing the broken sky using stones of seven different colors, but she was unable to fully correct the tilted sky. This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that sun, moon, and stars move towards the northwest, and that rivers in China flow southeast into the Pacific Ocean.
2、女娲补天英文版翻译: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二神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
滕州位于“北辛文化”核心区位,春秋战国时为滕国、薛国都城,曾被孟子誉为“善国”。陆路便捷,自古有 “九省通衢”之称。因农工商贸业兴隆,催生文化繁荣。王楼村家谱载,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来的王弘光喜爱绘画,后专攻刻板并印刷喜神、床公床母、天地直符等,供乡邻贴用,世代相传。到清乾隆年间,王弘光后人王秉元之子王承河,为拓展木版年画艺业,先去济南、潍坊学艺,又辗转河北、天津、河南、山西深造,博采众长而集萃有成,在刻版、排版、模版、印刷、颜色配兑方面不断创新。其子王建良,其孙王永恩、王永镇继续发扬光大,创办了恒祥老号、滕西王楼等年画堂号的店铺,促使王楼村的年画生意十分兴隆。至清末民国年间,滕州王楼成为鲁南最大的木版年画基地,是山东省有名的年画之乡,年画销售辐射苏冀豫皖周边地区。
沧海桑田,岁月如流。笔者有幸拜见了当下王楼木版年画的掌门人王振军(王永镇之子)、王振义、王振相几位老艺人,也正是通过他们百折不挠地传承接续,使得王楼的木版年画逐渐形成了粗犷古拙、庄重喜庆的艺术特色。
王振军先生虽年逾花甲,依然神清目朗,气宇轩昂。他所珍藏的几十块年画的雕版包括明末的《福寿双全》《福寿图》,清中期的《增福财神》及清末的《五福财神》等。细察这些棠梨木质地的底子版上图文历历在目,虽饱经磨砺涂刷仍风采盎然。或幽幽蓝灰或隐隐橙黄的浑厚包浆底蕴中,人物形象清晰,姿态各异,一个个眉眼灵动,栩栩如生。雕刻线条遒劲有力,刀法圆熟,凌利峻深。尤其在线条迂回折转、抹圆时,表现出强烈的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滕州年画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它吸收了滕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浑厚质朴,粗犷古拙,赋予了汉画像石的生命。滕州汉画像石是滕州年画之根,也是滕州年画的源头活水。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民俗学的信息元素,在这里刻记着先辈们的思想烙印。目睹版画之魂,似乎启迪着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依稀看见了粗犷古拙与庄重神秘的农业社会的艺术气象。
现在王楼年画的主要品种有《福禄寿》《槊刀》《财神》《喜神》《状元及第》《五子登科》《武状元打虎》《灶王爷》《天地皮》《元宝山》等。纯手工雕版印制,一般用大红、粉红、橘红、橙绿、黄、黑六色套版,最多达7色。以毛边纸为主,也有光连纸。因其刻板刀法劲硕,线条流畅饱满,设色艳丽多彩,成品画的美感明丽爽朗,彰显了喜庆气氛的装饰效果。
作品《福禄寿三星》《古代武将》《槊刀》《增福财神》,十分生动传神。最突出的特点是构图饱满紧凑,概括性强,情境中的人物安排穿插巧妙,匀实对称。《福禄寿三星》表达了先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同时寄予了理想生活的祈盼。福星,能纳福迎祥给人福气好运,保佑五谷丰登;禄星,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昭示仕途亨通;寿星,佑护长生无疾。画面的老寿星一身平民装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画中还有金童玉女相伴。《古代武将》是张贴在户门上的门神,左边骑虎执锏的是秦琼,右边胯下麒麟手举金鞭的是尉迟敬德。相传秦王李世民连年征战,夜间常被噩梦惊醒,画上这威风凛凛的两员猛将张贴于门户,便可酣然入梦。该画整体造型动感极强,构图圆中见方。通过头脸放大的夸张性描绘,突出了面部五官的威武表情,给人印象深刻。官行民效,武将门神系列也是民间普及性最广的年画。该底版虽长久磨损,刷印出的图画线条却愈显流畅自然的古典风韵。
作品《福寿图》《火神》《喜神》《关公》等,均为单色印制。没有了绚丽的色彩,给人以素雅简约、明晰透彻的直观印象。经了解,这是我国木版年画传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般需用红纸刷印。如在福寿图(特指一位老人健在)或福寿双全图印出时,随即撒上金银粉,放置在贺寿礼物盒上,表达恭敬祝福之意。《喜神》是民间办喜事的用品。《火神》中塑造的形象,是汉民族崇拜的颛顼氏的后代祝融。因祝融以火施化并能驱灾,昭显天地光明,表达了人们敬仰他为民造福的意愿。人物描绘变形而张扬,浑身铠甲装束,跳跃的雄姿劲猛力刚。头盔上伸出尖翘牛角,奋举双臂的手掌刻画成犀利的鹰爪状。在先民的心目中,火神就是一位能够保佑百姓、善施恩泽的英雄。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碰到了漂亮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一切生物又都生气勃勃地活在大地上。女娲为人类和世界万物的生存而献身,真是令人感动。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兴于周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文化脱颖而出,进而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南北两支华夏文化相互融合、转变,更新,一起铸就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楚国兴衰史
按《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的说法,楚人是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时为高辛氏的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不断发展,在夏朝时已成为一个势力较大的部落集团,号称祝融八姓,祝融部落集团依附于夏朝后,曾帮助夏人征伐三苗,但祝融八姓中,不少又为夏朝灭杀。殷商时期,祝融部落集团分布于商之南境,因其地生长牡荆,被商人称之为“荆”。殷人为开疆拓土,向南推移,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时,荆人多数臣服,少数逃散,呈分崩离析之势。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熊绎建国都于丹阳(今南漳县境内),率众在“号子男五十里”的狭小之地辛勤劳作,艰苦度日。《左传·昭公二十年》记其事曰:“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楚国此时尚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的门槛,虽清苦仍显向周天子尽忠效力,楚人对周天子尽的职分主要有三方面:守燎以祭天、贡包茅以缩酒,贡桃弧棘矢以御王事。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并开始对中原虎视耽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随后几年里,熊通先后征服了邓国(今湖北襄樊境内)、郧国(今湖北安陆境内)、权国(今湖北当阳境内),武王晚年,楚人又攻占了东邻卢国、鄢国、罗国,西邻谷国,江汉平原东南的周围,以及南阳盆地东南的蓼国。文王继立,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境内)。他继承武王遗训,先后占领了申、蔡、息等中原南部三国,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庄王于公元前597年在泌水大败晋军,饮马黄河后凯旋,庄王既没,共王继位,此时楚国开始走向衰微,鄢陵之战后,晋国抬头,历史上呈现晋楚并霸的局面,康王、灵王、平王、昭王之时,楚国进一步衰落。公元前506年冬,吴、蔡、唐三国合兵攻楚,并陷落郢都,昭王仓皇出逃,申包胥入秦求救,秦王发兵。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后,昭王回到破败不堪的郢都,感伤满怀,与臣僚商议后,迁都长江北岸的今湖北荆州,都名仍为“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怀王未能把握好合纵连横的机遇,致使楚国在战国争斗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楚国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21年春,秦大败楚于丹阳,秦军乘胜南进,夺取了楚汉中郡,此后,楚与列国争战各有得失,还于公元前306年攻来越国,扩大了版图,但总的来说,国力已不如前,顷襄王继位后,楚国每况愈下。公元前278年春,秦军对楚国国都发起总攻,并很快占领了郢。顷襄王东逃至今河南淮阳,建立新都陈郢,在庄辛的治理下,楚国又趋于安宁,考烈王时,迁都寿郢(今安徽寿县),春申君黄歇治楚25年,颇有功勋,楚国又有一些起色。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楚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二、楚文化的发展阶段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是祝融的后裔,楚文化的源头自然也从祝融部落集团开始。祝融是高辛的火正,其职责是观象授时,掌管天界之火和人间之火,楚文化中对火的崇拜和天文学的发达当源于此,夏朝时,祝融部落集团依附于夏,神界的祝融也因之从属于夏朝崇奉的火神兼农神炎帝,楚人对炎帝的崇拜始于此,楚人对凤的图腾崇拜也与祝融有关,《白虎道·五行篇》载,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凤。鸟也可算作凤。祝融部落集团处在夏人与三苗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楚文化的外向性在早期即有所体现。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总的来说,此时的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尚没有明显而重大的区别,尤其是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毕竟显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爱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从社会形态上看,农奴制布满了楚国各个县邑,奴隶制相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于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对于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楚民族风俗独树一帜。楚人尚赤,建筑服饰器物均以赤为贵。各地楚墓出土的黑底朱彩漆器就是例证。楚人尚东,生之坐向、死之墓向均以东为荣;与周人的面南背北、头北脚南迥然不同。楚人尚左,也与周俗尚右不同。楚人念祖、爱国、忠君比之周人更为突出,他们习惯于用原有地名命名新地,丹阳、郢数次迁移不改其名就是为了缅怀先祖。楚人由于历尽艰辛而建国称霸,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异常强烈,钟仪南冠面晋,南音不改,屈原成为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都是典型的例子。楚人崇巫好鬼神。鬻熊就是酋长兼大巫,后世因袭,还出现了以巫为世官的家族;屈原的《山鬼》则是描写人鬼相亲的例子。另外,楚人男留长髯、女爱细腰也是不同于中原的风俗。
楚国的物质文化开始显示出自已的独特风格。陶器中的“楚式鬲”、长颈壶造型特异,表现了楚人的审美情趣。楚人修建的期思陂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改变了当时的农田灌溉方式。青铜器由于创造了中原不曾有的失蜡法或漏铅法铸造工艺,而卓然一家,并领先于中原。铜礼器是楚国铜器发达的象征,在表现形式、组合关系和装饰方法上别具一格,黑漆镶嵌工艺中原不曾有,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的娴熟使得中原相形见绌。乐器中楚人最爱钟,并视之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楚钟不仅音色绝佳,而旦造型独到,甬钟、钮钟等都有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的组合关系,因而称为编钟。众所周知,编钟是楚国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台谢建筑也有楚人的独创,楚人筑台追求高峻,以纵目远望,楚人修榭追求空灵,以澄怀远目,而且在建造中还有层台累榭的特点,这一点为后来的南方园林所继承。此外,楚国修城不建池也有别于北方而显示出自己的个性。
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与勃兴期明显不同的是,鼎盛期的楚国精神文化大放异彩,给予后世巨大的启迪,从哲学到文学,从字画到乐舞,无不独,彪炳千秋,更为主要的是,楚人的政治社会体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式等趋于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独特的“这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秦国灭掉了楚国,并排斥楚文化,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击。但楚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远比物质因素方面根深蒂固,因此楚文化被打而不倒,秦末,楚人刘邦、项羽大兴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复苏之势,但离开了物质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终究是不可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自成体系的楚文化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却与传统中原文化一样,成为新的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三、楚文化的基本特征
楚文化内容广泛,笼统谈其特征是难以揭示楚文化的博大内涵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很多展示的层面,第一层是这种文化高度概括出的精神要义--我们称之为民族精神;第二层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为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民族心理;第三层是这种文化的物质产品方面-我们称之为物化文化,包括作为物态形式的哲学、文学作品。楚文化在这三方面都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事例、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积极进取就是不满足于既得和既知,勇于向未知领域渗透,向未得领域开拓。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楚人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开拓进取的精神。楚人不以处蛮地而自卑,敢于在逐鹿中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展露自己的锋芒。
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楚国建国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暱”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都要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革新鼎故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井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在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熊渠封儿子为王、熊通自称武王均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别人不敢做,楚人做了;问周鼎大小轻重,各路诸侯想都不敢想,楚庄王不仅想了,而且做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是楚人的一种性格,最后逐渐上升为以蔑视既存、敢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
楚人走过的历程是一个既不服周、也不服秦的历程,是一个生不服、死不屈的历程。楚受周封,理应为周天子服务,起初楚人还勉强应付,立足既稳后,楚人就开始“包茅之不贡”,就敢于使“昭王南征而不服”,到后来还有夺周鼎之意,使得周王室无可奈何。秦国强盛后,楚敢与之争斗,以致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楚国虽然被秦国打败了,但民族魂魄依在,楚人精神不死,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楚人最终还是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此外,楚人尚赤、尚东、尚左也与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深沉。
楚人的民族心理深深积淀在楚人心中,表现在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楚人的衣食住行、自娱自乐、思维想象等各个方面都是上述民族心理的反映。
2、盘古开天:传说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他为不使天地会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多年后,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3、女娲造人: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同时也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4、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向曹营驶去,曹操以为蜀军来袭便率军向草人上射箭,于是诸葛亮得以圆满完成任务。
步入神坛的鸡文化
从许多遗址发掘可看出,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很早就出现了重鸡习俗。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状像鸡的陶器。由于与人们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有的鸡形象已经被神化,“鸡” 就此一步步登上了神坛。
关于鸡的考古发现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都发现过家禽鸡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把野雉驯化为家鸡。湖北境内的石家河文化遗物中有大量陶鸡,三足而立,造型生动。还有鸡形陶壶等像鸡形的器物。这些都是长江流域“重鸡习俗”的早期表现。
黄河流域的重鸡习俗出现更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形状像鸡的陶器。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经研究,论定这种器物应该是鸡彝,后来被山东龙山文化、夏文化继承并改造,成为夏代的重要礼器――灌尊。鸡彝早期形态是袋足,后期形态为封口,形状都与鸡形相似。山东地区是它的主要原产地。
山东及其邻近地区本是东夷之域,祝融是传说中东夷的日神和火神,山东青州苏埠屯晚商墓葬中曾出土大量“融”族徽号的青铜器,祝融八姓最早也出自东方。祝融是日神、火神,而家禽中的鸡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积阳”、“为火禽”。而且祝融的“祝”与“朱”音相近。汉应劭《风俗通》说:“呼鸡曰朱朱”。吴裕成先生认为,古人呼鸡为祝祝,或朱朱,推测祝融与南方炎帝之佐朱明相同,而且与鸡、朱雀、凤关系密切。因为鸡鸣以后日出东方,所以古人以为是鸡唤起了太阳。由此看来,祝融与尚日、崇火、重鸡的习俗是相关联的。后来,祝融八姓中不少陆续向西南方向迁徙,祝融又被尊为“南方之神”,他们原有的重鸡习俗也影响到长江流域。
东方地区的陶礼器鸡彝,此时传入了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长江流域也广泛流行着与尚日、崇火、重鸡相联系的鸡彝(、封口),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均多有发现,足以说明这种器物遍布长江流域。而且,长江下游、中游出现较早,表明鸡彝是由山东及其邻近地区传到东南地区、中南地区,然后传至西南地区。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晚期出土了青铜制作的“金鸡”和青铜“扶桑树”,二者都是日神崇拜的产物。《神异经・东荒经》:“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然后就应该是日出了。扶桑山因传有扶桑树而得名。所谓扶桑树,是古代传说中一种两两同根偶生、像互相扶持的神树。三星堆所出的青铜树共6株,如置两株于一处,正是两树相扶。金鸡与扶桑、太阳的关系源出于古代现实生活中鸡与桑树、太阳的关系。东晋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写道:“鸡鸣桑树颠。”看来古代的鸡可以飞至桑树的最高枝啼鸣,鸡啼日出。到了神话传说中,就成了扶桑金鸡鸣,然后日出扶桑,金鸡居于扶桑树枝上了。
青铜“金鸡”和前面所说的陶鸡、鸡形壶的象征意义比较接近,而与、等略似于鸡的器物不同。、等器物象形性较弱而象征性较强,原因是它们主要用于祭祀,是祭礼中的礼器,虽受重视却不是崇拜的对象。此类器物,名曰“鸡彝”,而彝字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就是双手奉鸡献祭的形象。根据民俗学材料,上古祭祀用鸡,用的是公鸡。如果再问,为什么祭祀要用公鸡,原因是:母鸡能下蛋,公鸡对于鸡的繁衍用处不大。一群母鸡,留一只公鸡足矣。假如一群母鸡中有两只公鸡,就会斗架。斗架也造就了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与地名,如宝鸡斗鸡台遗址等。
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于是,就有陶鸡、鸡形壶和青铜“金鸡”等,有的可能本身已经被神化,有的早被看做是神的使者或助手。这里说的“神”,首先是太阳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对象的鸡,地位当然要高一些。可以说,此时的鸡已经步步登上了神坛。
关于鸡的生肖来历
鸡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够在十二生肖中占据一席特殊的位置。它是惟一的禽类,而且与“六畜”中的排位相仿,稳稳地坐在了犬和豕之前。
生肖出现于何时,至今不明。很可能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其萌芽。《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草字头+底下一个“咸”)、任、荀、僖、(女子旁+右边一个“吉”)、儇、衣是也。”其中的酉恰好与后来十二生肖中的鸡相配。
酉的字形为酒器的象形。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发现《日书》两种。其中有一种载有生肖,并指出“酉,水也。”于豪亮解释说:“酉,水也。”水读为“雉”,“雉是野鸡,现在说酉属鸡,当是从酉属雉发展而来的。”可能在十二生肖出现之时,人们以鸡和雉同为酉的属相。到东汉时,酉与鸡相配成为定论。王充在《论衡》中明确地说:“酉,鸡也。”
汉代以后,鸡不仅对人的生活有种种影响,而且鸡生肖与千百万具体的人相联系。鸡的艺术造型有不少人格化了。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便有鸡首人身的守门神。唐代十二辰中的鸡,也是鸡首人形。直到清代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水钟的鸡生肖造型,也还是鸡首人身,只不过立像变成了坐像。
古代的鸡又被称为德禽。传说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鸡与“吉”谐音,更寄托了古人许多美好的祈盼和祝愿。
人类和鸡在3.1亿年前出自共同的祖先
最近,科学家们关于鸡基因的研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由美国领衔、中国等12个国家参与、170余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组经过9个月的辛勤工作,以现代家鸡的祖先“红原鸡”为对象,绘制成基因图谱。
2004年3月1日,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两个研究小组宣布绘制出鸡的基因序列草图和遗传差异图谱。科学家选取了家鸡的远祖――红原鸡为测绘对象。报告指出,鸡的基因有大约2万到2.3万个,与人类的数量大致相当;但是鸡的基因组却只有人类的1/3:鸡拥有大约10亿个碱基对,而人类则有28亿个碱基对。
重要的是,在分析中科学家还发现,在鸡的活跃基因中大约60%与人类相同,这暗示着在大约3.1亿年前两个物种从共同祖先分化出来的时候,遗传物质具有守恒性。正是从那时开始,两个物种开始向着不同方向进化。不过,是什么原因让“鸡跨到另一条路上去”,领导这次国际合作译码研究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威尔森教授表示,这个进化之谜“还悬而未决”。
吉祥可爱的鸡形
鸡的形象一直在民间美术中担当着"吉祥物"的主角,永无休止地把吉利和福运带给世人。
人类关于鸡的造型出现得很早。已知最早的鸡形,发现于屈家岭文化遗址,都是陶鸡,手捏成形,生动而简洁,类似今天的民间玩具。几千年过去了,有关鸡形的艺术创作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
鸡的造型与其他民间工艺题材一样,不受材料、工艺、地域与时代的限制,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的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材料、工艺,哪个地区、朝代,都有鸡形的创作。
如此广泛的创作活动,主要取决于对鸡的情感投入。自从新石器时期,原鸡经人工饲养培育成家鸡以来,鸡的经济价值就得到了普遍开发,历代沿承,一直在中国农副产品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喜欢食鸡、食蛋的民俗由来已久。
鸡的自然形态也广受赞扬。它形体挺拔,行动矫健,毛羽艳丽,气概非凡。学者们多认为,古代的凤凰形象,就是以公鸡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古人还认为鸡能驱鬼、避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上说,正月初一为"人日",在这一天,大家贴画鸡于门户,上悬苇索,旁插桃符,这样做可以使得"百鬼避之"。
又因为鸡与"吉"谐音,常用鸡比喻吉祥、吉利。将鸡与磬合为一图,称"吉庆";与山石合为一图,称"室(石)上大吉(鸡)"。河北省新城县白沟镇,过去出产的泥玩具中有一对男女童,女孩抱着一只公鸡,男孩抱着一条大鲤鱼,称之为"吉庆有余"。公鸡有冠,与"官"谐音。把公鸡与鸡冠花合为一图,则构成"官上加官",意思是仕途通达、连连高升。公鸡善鸣,与"功名"谐音,把公鸡与牡丹合为一图,构成"功(公)名(鸣)富贵"。
公鸡打鸣时有昂头的动作,与"扬名"谐音。把一对大鸡与五只小鸡合为一图,寓意《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教五子,名(鸣)俱扬(昂)。"
在民间美术中,用鸡所表现的寓意,一律为正面与肯定的取向。剪纸、泥塑、陶瓷、木雕、布艺、木版年画等各类民间工艺都竞相将鸡形做得优美动人。
20世纪50年代,江苏扬州剪纸艺术家张永寿曾经剪过一张"公鸡除害",表现一只大公鸡正紧张兴奋地啄食一条蜈蚣,公鸡身体仿佛蕴含着很大的力量。作品中饱含的抑恶扬善、除恶务尽的寓意,十分鲜明集中。作者遵循剪纸艺术的创作原则,将形象压挤在一个平面上,刻画出基本形体,但是并不满足二维空间的效果,尽量在公鸡的尾羽、翅膀等处,调动剪纸语汇,追求立体的感觉。
河北蔚县彩色窗花中的鸡形,显然吸收了当代美术创作的元素,表现为圆润丰美的装饰特征,但是仍然在背景上加了一枝鸡冠花,这无疑是对传统寓意题材"官上加官"的继承。
斗鸡风云录
中国的斗鸡民俗据说从夏朝时就已经开始。它掀动的狂热,曾紧绷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闹出人间悲喜剧,甚至演成政治风云的变幻。
斗鸡的历史
雄鸡的神经系统如弓弦,被雄性激素拉得满满的,因此,它好斗,争强好胜不示弱。
斗鸡这种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据说夏朝时就已经开始。它掀动的狂热,曾紧绷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闹出人间悲喜剧,甚至演成政治风云的变幻。
《史记・周鲁公世家》:"季氏与氏斗鸡,季氏芥鸡羽,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氏,昭伯亦怒平子。"斗鸡引起纠纷,鲁昭公也被拉进纠纷中来。鲁昭公发兵攻打季平子,季氏则联合其他力量抗击鲁昭公,把鲁昭公赶到齐国去。
"季氏芥鸡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为:"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距。"介为甲。介其鸡,有种解释是:"为鸡著甲。"另有一说,介芥相通,《史记》说"芥鸡羽",宋代裴集解所引的解释是:"(提手旁+右边一个“寿”)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氏鸡目。"在鸡羽撒上些芥粒或芥末,用来眯住对手的眼睛。《史记》此段记载,据《左传》而来。司马迁用"芥"而不用"介",大约是鉴于汉代斗鸡实际采用的"技术"吧。
但此后写斗鸡的诗文便常用"芥羽"一词了。如汉代有"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诗句,南朝梁简文帝诗有"芥羽忽猜俦"句。北周王褒《看斗鸡》诗也有:"妨敌金芒起,猜群芥粉生"的说法。
为了取胜,斗鸡者的手段不止芥羽一项。依《左传》和《史记》所记,氏在与季氏斗鸡时也采取了置敌于死地的措施--金距。金距是给鸡爪套上锐利的金属爪套。鸡五德之一的"足傅距者武也",说的就是经如此武装的鸡,与赤手空拳相比,杀伤力自然大增。
为提高斗鸡的战斗力,古人还发明了另一种小手段:在鸡头上涂狸膏。三国曹植《斗鸡篇》言"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北周庚信《斗鸡》说"狸膏熏斗敌",所言的便是此项手段。狸膏即狸的膏脂。狸,也叫狸猫,善于捕鸡,为鸡所惧。斗鸡前,将狸膏涂在鸡头上,借助狸的气味,涣散对手的斗志。
斗鸡者对于胜券的把握,不仅在于为鸡装上“明枪暗器”,更重要的是对上场厮杀的鸡进行特殊的驯练。《庄子・达生》记述了周宣王的斗鸡。纪(三点水旁+右边一个“省”)子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只鸡,为驯其善斗,至少专门驯养了40天。先驯10天,不行,还显气躁;再10天,不行,欠沉稳;又10天,驯鸡人仍不满意;又过了10天,可以了,那鸡被驯得沉着若呆,各种善斗的本领都掌握了,即使有鸡打鸣啼叫,它也阵脚不乱,似木鸡一般。旁的鸡见了它掉头就逃,没有敢于应战的。《列子・黄帝》中也可见相同的记载。这个驯斗鸡的故事,就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而《庄子》所称赞的"望之似木鸡"的境界,是一种大智惹愚一般的境界,确是不同凡响。
唐代――斗鸡活动最昌盛的时代
统治者、贵族阶层嗜好斗鸡,上行下效,使斗鸡之俗延续了几千年。
唐代,因玄宗皇帝喜好斗鸡之戏,而造成一种社会病态。据唐代《东城父老传》记,李隆基即位前就好斗鸡。那时斗鸡之戏是清明节俗的一项内容。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在宫内建鸡坊,"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坊中",并有500人专司驯鸡。结果,"上之好之,民风尤甚"。有钱的倾家荡产买鸡,没钱的就以假鸡为戏。长安有个名叫贾昌的少年,驯鸡有一套办法,博得玄宗欢心,一下子就荣华富贵,成了闻名天下的"神鸡童"。
这个"神鸡童"确有本事。据《东城父老传》描写,元宵节和清明节时,贾昌至骊山为唐玄宗表演斗鸡,他"冠雕翠金华冠,锦袖绣裤,执铎拂,导群鸡叙立于广场,顾眄如神,指挥风生。树毛振翼,砺吻磨距,抑怒待胜;进退有期,随鞭指低昂,不失昌度。胜负既决,强者前,弱者后,随昌雁行,归于鸡坊"。为使斗鸡昂奋起来,贾昌先激发之,使得雄鸡"树毛振翼"--毛羽竖立,亢奋地拍着翅膀,"砺吻磨距"――再磨砺尖喙和跖距;"抑怒待胜"--处于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斗鸡开始后,贾昌驯的鸡,随着他的指挥鞭,进退周旋。斗鸡结束后,这些鸡排着齐整的队形,随贾昌返回鸡坊。这不仅是斗鸡,也是出色的驯鸡表演。
唐代斗鸡驯鸡发达,社会却为此付出了世风靡废的巨大代价。斗鸡使人如痴如狂,也使一些"斗鸡小儿"恃宠骄横,不可一世。诗人李白《古风》诗:"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行人皆怵惕。"
如此丧志,使斗鸡走马成了并不怎么光彩的词。明代张居正等辑《帝鉴图说》,将历史故事付诸图画,进呈当朝天子,以事规谏。其中有两幅涉及斗鸡题材。一幅表现斗鸡场景,两只鸡正相持,周围站着观斗者;另一幅,不仅有抱鸡者步行于途,而且有抱鸡策马者疾驰而过,画面上端,云间依稀露出宫殿的屋脊。此画要讲的意思一目了然。
琳琅满目的野生鸡类
在民俗、艺术当中,鸡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吉祥,但在现实社会里,野生鸡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据动物学家研究,全世界的野生鸡类共有276种,中国有59种,占21.39%,居世界之首。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20种:松鸡、黑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绿尾虹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8种: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镰翅鸡、花尾榛鸡、淡腹雪鸡、暗腹雪鸡、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蓝马鸡、黑鹇、白鹇、原鸡、勺鸡、白冠长尾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
而列入世界红皮书中的全球野生鸡类有18种,中国有11种,占61.11%。其中濒危种有: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易危种有:藏马鸡、蓝鹇、黑长尾雉;珍稀种有:黑颈长尾雉、白尾梢虹雉、灰腹角雉。
中国是野生鸡类分布最多的国家,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出土文物中就有长尾雉的图像,殷商的甲骨文里也记载有雉、鸡字样。近些年来,由于森林砍伐,破坏了原鸡的栖息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繁殖,加之乱捕滥猎,导致数量减少。为了保住家鸡的祖先,中国已把原鸡列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野生的原鸡--这种生活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热带原始林中的鸡,远看像是品种不纯、发育不足的小型鸡,它的外形与目前农村饲养的中国家鸡非常相似,只是雄鸡的尾羽较长,而且略向下弯垂,如不细分很难辨别。原鸡又叫红原鸡,生长在南方的热带雨林中,常活动于村落附近的耕地上,有时,混于家鸡中一起觅食。性极羞怯畏人,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只要有一点异常,便起飞入林,或疾驰逃走。它们的活动很有规律,清晨和黄昏取食饮水,中午气候炎热,躲进林中阴凉处休息,洗土澡。雄性原鸡的叫声与家鸡近似,只是尾音较短,截然而止,声音似“茶花两朵”,故此,云南当地居民又叫它“茶花鸡”。每年2月开始繁殖,巢置于地面凹处,每年产卵1次或2次,每次产4~8枚,多则可达12枚。孵卵只由雌鸡承担,雄鸡觅食饲喂雌鸡。
这一天的暮晨,烟雾缭绕在山间,森林也时隐时现,犹如一处世外桃源。在一处高耸的悬崖山腰间,隐藏着一个不宜发现的小山洞。忽然,七色彩光爆射而出,整个天地都颤抖了起来。耀眼夺目的光芒也没有持续多久就消散了。生活在这片地带的动物们,都好奇地来观看,想知道是什么宝贝能散发出如此漂亮的彩光,能引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动静。
不久,一只美丽的小鸟走了出来,向这个自己从未见到过的世界发出一声略带稚嫩和欣喜的清脆叫声。它张开羽翼未满的小小翅膀,在蓝天白云中盘旋。而动物们沉醉于它的风采,所以在它饿了、没地方歇息的时候给予帮助。于是,那只小鸟和动物们开始了与平常无异的生活,只是小鸟的到来给森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可是好日子总是会轻易地过去,大灾难来临。一场大火烧毁了许多树木,焦黑焦黑的,不断倒下。动物们想方设法地想要灭了这火,大象家族跑到河边,用鼻子吸水,再回到硝烟弥漫的森林中,喷出晶莹剔透的一股股水流。但哪有那么容易熄灭?这火是火神祝融炼丹时不经意间窜出的火星儿,此火威力无穷,不会熄灭。
这回轮到动物们遭殃了,火势已经蔓延到森林中央,而这里就是平时动物歇息的地方。动物开始纷纷逃窜,能飞的飞上暗天。陆地上的动物死伤很大,刹那间,这里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那只小鸟见到这幅惨不忍睹的一幕幕,忽然,它猛的扑向火灾蔓延的中央。奇迹发生了,火势渐渐消弱,到最后竟然就这样熄灭了!动物得救了,可是它们宠爱有加的小鸟牺牲了。它们感激它,只有报以哀叫。
‘‘啾——’’
清脆的鸟叫声响彻云霄,随后在小鸟牺牲的地方射出跟它出生时一模一样的七彩神光。它还活着!小鸟出现了!只见它头戴鸡冠,身体巨大,尾部有七根不同颜色的羽毛,全身覆盖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它一出现,王者气息弥漫天下,令世界万物为其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