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美术毕业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毕业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毕业展总结

第1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师美术学专业 毕业创作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就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利用创作的方式加以完成的。为了做好毕业创作教学,更好地检验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实践以及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就需要增强学生的毕业创作意识。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毕业创作。

二、当前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现状分析

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通常都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中进行的,其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都认为基础知识以及技巧的学习才是最为重要的,毕业创作与就业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在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内四处奔波,为就业做准备,基本无暇顾及毕业创作,所以学生大部分都不能放下手中的一切来进行创作素材的收集以及毕业创作的构思等。而且在毕业创作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的往往都是“一对多”关系,这样就使得指导老师疲于应对,加大了教学难度。而且一些学生因为认识不到位或者是基本功不到位,没有创作兴趣和积极性,以这种消极懈怠的情绪进行创作,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氛围和思绪;更有甚者还会不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席,致使教师找不到所负责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就会因为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而对毕业创作更为应付了事,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水平和经验还不够高,因此在学生创作阶段不能提出相应的创作指导,进一步降低了毕业创作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毕业创作课程的安排与调整

为了避免学生毕业创作和就业的冲突,学校可以对毕业创作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提前开展毕业创作的教学,这样既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创作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毕业创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可以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组织学生开题,开始毕业创作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双向选择,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主动地接受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然后在完成分配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开展指导约谈,以此掌握每位学生的毕业创作意向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以及创作意向和素材,完成创作方向和题目的拟定,就可以避免学生自拟题目过大和宽泛等问题。

(二)提高毕业创作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必须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出色的专业技法以及创新创作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开展毕业创作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这无疑也是对从事毕业创作教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创作和艺术修养,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将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而在学好自身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创作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意识和兴趣。

(三)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力度

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创作意识和心态,不能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应该从生活中感受艺术,进而挖掘出蕴藏在复杂生活中的艺术创作题材和形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身的创作主题。而且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高水平的美术展馆和作品让学生观摩,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民族文化艺术以及传统遗留的文化艺术,为实际创作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规范学生的创作行为,督促学生投入到毕业创作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师院校应该加强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当前教师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意识,加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此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瀛.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02):86-88.

第2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 灵活就业 美术类专业 教学改革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是指不同于传统的、正规的就业形式的非正式就业形式。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中的界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名称”。近年来,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所占的比例已远远高于签约就业的毕业生。我们就“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对武汉地区开设美术类专业的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涵盖国画、油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画等美术类专业(方向),学生对其中的“你希望的就业形式”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表统计:

这一调查结果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基本一致。以我校为例,2009年6月底的实际就业率为93%,而其中的灵活就业则占65.3%;2010年6月底的实际就业率为95.5%,其中的灵活就业是77.6%。由此可以看出,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灵活就业,除去就业困难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美术类专业的特点及毕业生在就业形式上的个人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这应该说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就业特点。

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反映出毕业生的择(就)业观念逐渐趋于理性,但同时也应看到,从事灵活就业不等于低要求就业,它不同于正规就业,因其“灵活”性而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全面、更高,压力则更大,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否则就无法适应灵活就业。就业形式的新变化和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规格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新变化,实现培养观念的转变

培养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实践,高校的职能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高校的存在价值。但实现高校职能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以求贴近社会需求。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不仅反映出就业形式的变化,更对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培养观念不能还停留在培养艺术家上,仍沿袭着以往的精英教学模式,脱离社会而关门办学。高校应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及时转变培养观念,弄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应给予学生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将来能干什么、能否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等。如果办学者和教育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受教育者就更是心中无数,只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被动地接受教育,由此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服务,它既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又为学生提供教育培养服务,社会的需要就是高校培养的导向。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对象对培养形式、内容提出新的要求时,高校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化,适时转变培养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使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对素质、能力的需求渴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对美术类专业的人才要求。

2.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与美术专业相关的新兴文化(艺术)产业如媒体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网页美工、影视艺术等朝阳产业,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就是为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培育人才、积蓄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实际上,创新是美术类专业的根本特点,也是艺术的生命。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艺术设计,离开了创新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就没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整体呈现出多元化,而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能力日益凸显。因此,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美术类专业过于注重专业培养,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理解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而且要结合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独创、什么是首创、什么叫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照能力,学会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历史、辩证、有前瞻意识地认识、分析、研讨问题,从而具备丰富的形象感知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结合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结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实际对作品内容、作品形式、技巧等做独自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学生能把创新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不断创新的能力。

3.增强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是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课程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综合化的趋势。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发展应该以个体发展规律为基点,同时课程发展系统与社会系统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所谓综合化指课程发展与知识编排需要按照现代知识发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变化,高校美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内容和形式等,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既要强调专业基础课程,重视美术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原理,加强实践美术课程,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习“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社会实践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的开放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建构开放式课程体系,使课程具备开放性,课程与社会发展、个体需要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课程选择的个体性,充分尊重个体价值,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强化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设包括诸如设计伦理学、美学、法律、市场学、行为学等在内的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工艺美术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术专业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单一的设计问题和造型装饰问题,而应该培养学生用整体的价值观念认识和研究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中的质量问题,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化教学。信息时代技术高度发达,美术教育应注意技术知识(包括高科技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民俗艺术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使艺术与技术实现完美结合。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

理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知识的应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正是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培养、提高和检验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让学生走出去,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当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技能,综合提高诸如吃苦耐劳的能力、适应生产实践的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及竞争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使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合二为一。让学生走出去,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充分体现课程极强的实用功能性特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既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又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实践经验。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实践性教学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二,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又使其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了拓展课堂教学功能、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所达到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的效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实践性教学改变了过去学生课堂认真听课有余、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创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增加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交流贯通的机会。

5.加强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而且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多画种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口头讲授变得更加直观和丰富,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绘声绘色。再如室外课堂的开展,这里的室外课堂不仅是指室外风景写生,还包括外光静物、人像写生和市场实践、课程调查等,原本只能在室内开展的理论、实践课,应当充分配之以适当的室外教学。教学场所的转换,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加深印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学应当注重开放搞活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训的不断总结、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防止封闭和排它的倾向。改革、完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倡现代的教学观念,改革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着教师对知识资源的使用,以及对学生思想空间、眼界的关注。

我们要适时更新教材,从教学传统化、考试一统化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行为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认真作好选修课的指导,并不断深化、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的理念和方法。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是技能技法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应当注意现代的艺术教育教法已扩展到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模式。这非常需要教师在艺术理念判断上的清醒和教学思想上的开放、宽容。教师必须注意对现代科技、材料、手段的及时借鉴,注意以此来改造、开发、研制、创造新的教具,并熟练掌握应用。

此外,在教学管理上,可以考虑建立工作室制度,将学生的专业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实施工作室制度,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具体实施如下:成立基础部、工作室部和选修部。学生进入二年级的同时由专业教师申报个人实名工作室,申报教师公开展示个人作品、专业方向、教学理念。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申报工作室的报名学生人数不足一个自然班则视为申报失败。所有教师都可以被基础部、选修部和其他工作室聘任。每个工作室申报成功后,在不超出学校学分总数的情况下,根据工作室自身的专业指向和教学理念自行拟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报管理领导审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考核成绩一律由领导组织学术组考评。学校根据每个工作室的学生人数划拨教学经费,工作室以此实施组织教学。实施工作室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处在一种创造风格、研究技艺的学习环境中,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独特定位的研究领域中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作室有效地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处于一个在独立自主学术前提下能处于不断“动态发展”之中的“开放空间”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愿,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毕业生就业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需求上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需要的新变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包巍峰.关于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6,(1).

[2]彭永林.灵活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6,(8).

[3]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

[4]蔡伟.关于普通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3).

[5]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

第3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4-01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本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设置美术学专业(装饰艺术方向)近5年,学院重视该专业方向发展。装饰艺术方向硬件设施配套逐步在完善中,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装饰艺术方向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主专业课程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任教后学院派出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能力培训。该方向学生生源稳定,固定在两个自然班级约50-60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本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断地进行调整,总结得出建立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发展模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专业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厚基础、大平台”,致使专业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学时过大,专业课学时相应偏少,造成实践环节学时缺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由于校内实验设备、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不足,使得目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验实习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没有建立较为规范的实践教学的终极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低,考核流于形式,使教师对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4.个别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操作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提高的瓶颈。

二、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本院对装饰艺术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讨和修订,学科内组织专业必修课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研讨。根据装饰艺术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例如在壁画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位置来设计制作壁画效果图,并形成图形与文字,进行讲述与说明。

2.通过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首先,加强教师的实践意识,让本专业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建设,系统地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从而指导和带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假期时间内学院可以派出专业教师到装饰艺术相关的工厂、企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交流培训。如有关雕塑工厂、漆艺作坊的培训、兄弟院校组织的短期专业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实验实训教学比赛,展示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积极申请学校财政支持,构建一流水平实训室。拥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装饰艺术类课程实验室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现已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但现在的工作室设备还不能满足做出高、精、尖的作品,有待加强和改善。

4.关注课程建设与发展,推出精品课程。装饰艺术类主干课课程如漆艺、壁画、岩彩、陶瓷、雕塑,可选择其中某项作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来建设。

5.在现有的实习模式上有所变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进行校外实习之前,可以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改革实习模式的同时,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先后与中国铜官国际陶艺村、佛山市南海雕塑艺术工艺厂 、深圳市自在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签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及联合培养基地。

6.加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等竞赛和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能力。

7.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并严格实施。近年来,本院装饰艺术方向的毕业设计环节、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设计题目围绕专业实际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结语

第4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特点 借鉴

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教育可以从陶器和玉器制作的成熟期算起。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出现彩陶,标志着陶器在实用功能以外具备了装饰功能。工匠从制胚到烧窑再到绘制纹样,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制陶技术,并加以创新。而玉器大量出现的良渚文化,距今也有5000多年,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包含有璧、琮、钺、璜、环等,品种丰富,做工精细,并且形成统一的样式和规制,从而证明了设计者及工匠间的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已经形成。这些手工业工艺品的出现,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雏形,早于纯粹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其匠人间的技艺传承模式对古代工艺美术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在国内已经形成独立、专门的学科,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来自于西方,同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教育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异。现代观念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渴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或传承方式多为父子、师徒间于作坊内口口相传,缺乏系统的理论教材和教学研究,加之从业人群相对固定,“工之子恒为工”,传播范围也不广泛,故此往往为现代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所忽视。自近代以来,大工业的高效率、机械化严重冲击了工艺美术行业,大量的手工艺作坊倒闭、破产,仿佛也证明了古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落后和失败。那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就没有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地方吗?能否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某些启迪呢?纵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历史,可以发现其有如下特点值得今天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们研究和反思。

一、沿袭传统,着重规范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完整的艺术风格,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工艺美术,能够在本国的历史发展中保持这一统一精神内涵的几乎没有。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相对稳定并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在工匠技艺的代代相传中,非常注重传统的沿袭,并严格遵循产品制作的规范。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对规范的遵守有着上层统治者的硬性要求和手工匠师的因循守成两方面的因素。《孟子》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再如北宋《营造法式》,于建筑间数、进深、斗拱结构、屋顶形制、装饰程度,乃至砖瓦竹木大小诸端,皆以等第分别,总领建筑的礼制仪轨。无论是被动或主动地遵守规范,这种教育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反观当今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生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相当薄弱,要么是生搬硬套的照搬,要么是生物本能的自我解放,要么是没有文化语境的空洞自嘲和自虐,总之看不到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往往是最受学生冷遇的课程,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所遇到的尴尬。

二、熟能生巧,注重实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很少见学院式高规格的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私人作坊或官作工场里的父亲带儿子、师傅带徒弟的教育形式。无论是在官方开设的工场或是私人作坊,生产产品都是第一位的,而教育的过程也是在实践生产中完成的。长期的往复劳动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并在总结和吸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技法技巧。如敦煌之画匠、经生,如北魏之刻石工匠,精美的艺术品无不蕴含着工匠们高超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甚至超越了作品内容本身创作者的艺术造诣,留给后人无尽的艺术遐想。这种教育类似于今天职业院校所提倡的“工学结合”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型课程,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对理论知识加以印证,从而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并完成和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三、术业专攻,分类系统

古代对工艺美术类器物以及工场、从业工匠的分类是非常明确和系统的。仅从工艺品的材料上就可以分为玉器、陶瓷、丝绸、皮革、漆器、铁器、铜器、木作、石料、琉璃,等等。从工匠所从事的工种上分类就更加繁杂,自周以降,即有“百工”一词出现。春秋齐国之《考工记》一书,依“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搏埴”六大部类,分别就30个工种做了分类。虽然古代的“百工”并不全指工艺美术从业者,但从中亦可见古代对手工匠人的分类是非常细致的。这种分工的明确是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其决定了行业的传习者受教育的结果是对某一门技术的精通。乾隆《浮梁县志》卷五物产志云:“青花绘于园器,一号动累百千,若非画款相同,必致参差互异。故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只学染,而不学画。所以一其手,而不分其心。”“术业有专攻”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精通一门技术即可谋得一定的行业地位,并可保障自己的生活用度。这一特点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分类不细、课程庞杂,学生对每一门课都是浅尝辄止,毕业后到社会上却无所适从的尴尬现状是有一定的反思价值的。

第5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一、立足课堂、提高质量

1、每个教研组均注重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要求,继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水平。教学中鼓励教师抓好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研究,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发挥典型课例、案例、课件的示范作用,各学科初步建立了本学科课件资源库,并以此为平台服务教师。

2、继续发挥以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小组的服务指导作用。本学期分学科开展听课活动,重视对常态课教学的评价,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从而科学合理地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状况。

3、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发挥以美术、劳技、德育为主的校本课程的龙头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专长,创设条件,开设美术校本课程。为进一步推广我校美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并结合美术课题,美术组举办了区级课题中期展示活动。

4、强化各教研组、学科组集体研究工作,提升学科、学段两极教研活动质量,结合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工作,认真总结课改成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完成了首届课改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5、加强学科组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参与教学常规的检查。组织好各级各类听评课活动。本学期开展各学科组毕业年级、非毕业年级常态课听评课活动,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教学活动。注重评课环节,开展教学反思。教务处精心编排,将教学研讨安排在教研日,听课后由做课教师先说课,再由集体评课,最后教研组写出评课意见,教务处给出评课等级。真正使老师们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6、积极倡导教学实践,推广初二数学组备课模式,成功组织了全区数学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会。目前学校多个教研组正在尝试学习备课模式。此外学校结合“课堂教学时效性”开展校级论谈活动。

7、认真组织好区级“学科典型教师常态课研究”的评课活动。支持、帮助参评教师,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我校课堂教学上水平。

8、加强对新教师的业务培训,完善青年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手拉手活动。使青年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各自学科领域崭露头角。

9、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认真组织好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报名工作。引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籍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电子化。完善学校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对全校50岁以下教师进行多媒体的使用和简单课件的制作、下载、使用等相关业务的培训,使全体教师能够较熟练的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此外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手提电脑,方便老师们使用。

10、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搞好与河头中学的教学联系活动。同头教师之间继续开展听课活动,不满三年教龄的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

11、教务处根据《教学工作常规》,抓好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继续完善、实施《教师一考两评方案》,正向激励教师的个性发展。

12、教务处加强对年级组教学情况的指导力度,开学初分别召开了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老师会,分析成绩,交流经验,反思不足。继续深化起始年级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期中前又召开了全校老师的教学分析会,将半个学期的教学日常工作、课堂教学状况、教学改进的措施,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图文并茂展示给老师,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继续做好学生学习成绩跟踪分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3、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将地方课程有机的融入日常教学之中。积极组织、认真准备初三学生的语文、英语竞赛活动。

14、注重教研组建设,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期中组织了教研组长汇报,及时了解情况,沟通信息,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抓实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工作是学习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暑假我们及时召开了毕业班工作研讨会,使老师们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假期上课,学生纪律稳定,精神面貌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帮助各学科组做好试题的研究,我们为每一名教师提供了本学科近三年中考试题,开学第一周及时总结初三假期上课情况,并组建了不同层次的辅导班,召开了家长会,老师们倍受鼓舞,热情高,干劲足。初三期中统考后我们又及时召开老师会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家长会明确形势、统一思想;学生会反思差距、制定目标。目前老师们正在全力拼搏,力争期末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年假期,我们又将召开初三老师会,鼓干劲、想办法做好最后的冲刺。一学期来,能经常深入初三年级组,了解师生情况,帮助师生解决困难。

第6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相继开设了更多丰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已经和过去纯艺术美术专业截然不同了。它更加适合国际美术专业交流和经济科技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美术专业。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当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专业、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转而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类高校来看,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发展空间。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结语

第7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与一般美术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观点;②对国内中学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的梳理,将国内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沿革概括为五个阶段:追求实用的开端、理想化的成长阶段、渐趋边缘化的沉寂阶段、恢复成长的阶段和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的阶段;③根据对中学教育发展史的考察,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传统文化剖析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出现代学校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向;④以综合创新、情感慰藉、设计伦理和持久兴趣等为代表的几个关键目标指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状况分析、规划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建议等。并从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第8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①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类高校来看,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发展空间。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

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

②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9篇:美术毕业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高专院校美术教育

一、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的意义

谈及中国本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象征。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众多绘画种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具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审美程式,是中国文学、美学、哲学的综合体现。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很多东方艺术备受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文明和严谨完整的绘画体系,拥有毫不逊色于西画的程式语言和审美价值。不论是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从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在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本土艺术的强大自信。同时,在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小学教育体系推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乃至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毫无疑问是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专院校有很多学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学岗位,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笔者在高专美术教育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绘画、书法、篆刻感兴趣,这应该源自他们对本民族艺术的一种天生的崇拜和共鸣,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意识。这种本能与天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可能会逐渐消失殆尽,这不管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施教者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

二、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国画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约120余人,为三年制教学,主要专业课程为素描、色彩、美术史论、中国画、油画、工艺与设计、手工制作、教学方法论、实用美术、毕业创作等课程。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及对课程教学的观察,针对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分析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中国画教学现状。近年来,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根据美术教育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反映,由于美术专业统招制度主要以西画中的素描、色彩为主,部分学生之前较少涉及中国画的相关内容。中国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接触的事物,他们理应热情高涨,但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中国画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并不是因为学生对中国画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而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学生初上手并不容易,而学生刚刚入门正要深入研究的时候,课程又结束了。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中国画课程有工笔、写意花鸟与山水、写意人物几门课程,分别有36、36、48课时,课时量相对西画略少,间接导致学生对中国画接触不深,而难度越高,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也越高,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另外,课时量少也导致了一些中国画写生课程和创作课程难以开展。学生仅仅学习相关技法,并没有体悟“搜遍奇峰打草稿”的主动性,更没有独立思考、创作的机会,这与三年级的毕业创作课程衔接不够,导致毕业创作的立意、形式都缺少一定的内涵和深度。毕业创作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所学零散知识技能整合、提升的一个过程,各大专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毕业创作都非常重视。与以往专业课程中以临摹、技能训练为主不同,学生从选题、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独立体悟、思考的体验和表达。但是,据笔者所了解,中国画课程中并没有设置相关与毕业创作衔接的创作课程,学生要从临摹阶段直接跨越到创作阶段,其中的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观察近几年大三学生的毕业创作,虽然技能方面较之前课堂习作有所提升,但在选材、立意以及形式、创作完整性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缺少新意,在尺幅方面较为拘束,缺乏深度和内涵,这值得教师深思。

三、中国画课程改革建议

1.选订适用性教材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艺术,关于中国画的教学并非是几十节或者一百多节课程所能涵盖的。但高专院校学生学制大部分为三年制,去除半年实习时间,仅余两年半时间完成大学期间全部课业,分至中国画的课时较少。就学习时间而言,高专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便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根据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也无法开设类似本科学校的专业方向针对性学习。所以,因高专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同,课程安排和教材选订也无法同本科院校一样。尤其是在教材选订方面,笔者认为,统编适用于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材的内容设定、知识点侧重方向、实用性等方面应根据教学需要仔细推敲。质量优秀、适用性强的教材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2.优化课程结构

在高专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课程内容大部分偏重广泛性和实用性,这样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的绘画技能,但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在总课时量不变、课程增多的情况下,部分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重实用、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长久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国国粹之一,高专院校的中国画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但院校面对有限的总课时也无能为力,所以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安排是大多数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以及对周边同等类型高专院校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调整、整合课程,分模块进行人才培养,并开设不同的专题研究小组,如基础造型专题、西方绘画专题、中国书画专题、艺术理论专题、当代艺术风格鉴赏专题等;组建相应的工作室,针对不同专题开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必修模块内的专业基础课程,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课业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精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在教育事业中,教与学永远都是相互影响、无法割离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高专院校中,大部分中国画专业教师是各个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中国画专业毕业的,他们接受了严谨的学院派教学模式,对传统绘画和当代绘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多数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穷其一生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画艺术的传播者,高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增加与其他院校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专业进修,提高科研创作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书画比赛活动;教研室里的教师也应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沟通教学感想和心得感受,并相互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