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第1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科学史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简单介绍历史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但科学教材的容量终归有限,而科学史的内容纷繁复杂,我们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科学史的教育呢?

一、在教学环境中渗透科学史教育

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张贴有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的图片或利用黑板报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现等。可在学校的阅览室增添有关科学家故事、科学发现史等方面的书籍。有一次,在上“电”的内容时,讲到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时,有一个学生就举手说:“老师,我家里就有一张爱迪生的图片。我知道爱迪生的故事……”下课,我找了那个学生,原来他的家里有一本挂历,上面就是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在教学环境中渗透科学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科学史教育

1.课始导入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史大多具有故事性,如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得发现了浮力定律等。每一项科学发现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科学史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阿基米得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地大喊大叫:“发现了,发现了!”跑到街上,那么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五下第一单元物体的沉与浮的引入部分,从而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又如在六上《电和磁》一课的开始,教师就可以直接谈话引入本课的学习:“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有什么发现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获知,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还让学生感觉到我就要经历科学家那样的研究了。

2.课中融入科学史,引领学生经历探究

科学史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理解的本质和实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与科学史教育紧密集合起来。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及科学的本质内容。《电和磁》一课老师在介绍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断开电流,磁针复位。最后,要求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从多角度来思考,归纳出是电流产生了磁性。于是这又能引起学生无比的成就感。

3.课末引入科学史,引发学生拓展学习

课结束前,老师再引入科学史,激起了学生对科学新的关注。在课外学生可能会去像科学家一样去做研究,可能会去进一步地了解科学家的事,增强认识,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如在讲到《动物的繁殖活动》时,可以告诉学生:“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又有了一种新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克隆。想具体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请大家课后再去阅读资料库中的知识或查找其他相关材料。”这样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三、在课外活动中拓展科学史教育

1.在专题研究中学习科学史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科学家书籍等来搜集专题性质的科学史料开展学习。课外收集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比如以报告形式、编写科学小报、课堂交流等形式来介绍科学家的重要事迹或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科学的思想性、社会性、文化性等人文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在网络资源中学习科学史

互联网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科学史资源。这个资源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感受与体验。作为老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科学史网址,并可通过学校网站或个人博客提供科学史资源。如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社的网站上就有“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里面具体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

第2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数学竞赛;抽屉原理;题型

一、引言

本文以抽屉原理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竞赛题目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抽屉原理概述

抽屉原理在国内外都被广泛的应用,我国被记录的最早运用这个理论的是在《晏子春秋》中有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是晏子采用借“桃”杀人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杀了得罪他的三个齐国勇士的故事。抽屉原理形成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完成成,所以抽屉原理又被称为狄利克雷原来,建立成理论后,以后逐渐地应用到引数论、集合论、组合论等数学分支中,逐步的成为各级数学竞赛常见的题目。抽屉原理被首次应用是在1947年,由匈牙利数学家把这一原理引用到当时的数学竞赛中。当时匈牙利全国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即:“证明:任何6个人中,一定可以找到3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3个互不认识的人。”这道题是数学竞赛中的经典题目,这道题目从表面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也是不符合常识的。但如果你懂得抽屉原理,要证明这个问题是十分简单的。由于这是一道非常创新的题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全世界广泛的流传,随着也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一原理。通过这道题目,使得抽屉原理被广泛的流传。由于这个试题的形式新颖,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使不少人知道了这一原理。在我国身边,最长见的如招生考试、招聘、工作分配等等,都可以看到抽屉原理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成功地运用抽屉原理来分析问题的例子。我国古代科学家虽然很早就会用抽屉原理来分析具体问题,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并未发现关于抽屉原理的概括性文字,没有人将它抽象为一条普遍的原理。最后还不得不将这一原理冠以数百年后西方学者狄里克雷的名字。

三、抽屉原理在数学竞赛中的题目分析及总结

在上文中,对抽屉原理在数学竞赛中和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可见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在数学竞赛题目分析与解答。例题1:“证明:任何6个人中,一定可以找到3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3个互不认识的人。”分析:看到这道题目,首先要把用编号1、编号2、编号3、编号4、编号5、编号6代表6个人,从中随便找一个,例如编号1吧,把其余5个人放到与“编号1认识”和“与编号1不认识”两个“抽屉”里去,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3个人。不妨假定在“与编号1认识”的抽屉里有3个人,他们是编号2、编号3、编号4。如果编号2、编号3、编号3这三人互不认识,那么我们就找到了3个互不认识的人;如果编号2、编号3、编号3三人中有两个互相认识,例如编号2与编号3认识,那么,编号1、编号2、编号3就是3个互相认识的人。所以不管哪种情况,本题的结论都是成立的。例题2:(第6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试题)17名科学家中每两名科学家都和其他科学家通信,在他们通信时,只讨论三个题目,而且任意两名科学家通信时只讨论一个题目,证明:其中至少有三名科学家,他们相互通信时讨论的是同一个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和例题1类似,是例题1的一个变形。在解决本题是,首先视17个科学家为17个点,每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表示这两个科学家在讨论同一个问题,若讨论第一个问题则在相应两点连红线,若讨论第2个问题则在相应两点连条黄线,若讨论第3个问题则在相应两点连条蓝线。三名科学家研究同一个问题就转化为找到一个三边同颜色的三角形。考虑科学家A,他要与另外的16位科学家每人通信讨论一个问题,相应于从A出发引出16条线段,将它们染成3种颜色,而16=3×5+1,因而必有6=5+1条同色,不妨记为AB1,AB2,AB3,AB4,AB5,AB6同红色,若Bi(i=1,2,…,6)之间有红线,则出现红色三角线,命题已成立;否则B1,B2,B3,B4,B5,B6之间的连线只染有黄蓝两色。考虑从B1引出的5条线,B1B2,B1B3,B1B4,B1B5,B1B6,用两种颜色染色,因为5=2×2+1,故必有3=2+1条线段同色,假设为黄色,并记它们为B1B2,B1B3,B1B4。这时若B2,B3,B4之间有黄线,则有黄色三角形,命题也成立,若B2,B3,B4,之间无黄线,则B2,B3,B4,必为蓝色三角形,命题仍然成立。回顾上面证明过程,对于17点染3色问题可归结为6点染2色问题,又可归结为3点染一色问题。反过来,我们可以继续推广。从以上(3,1)(6,2)(17,3)的过程,易发现:

6=(3-1)×2+2,17=(6-1)×3+2,66=(17-1)×4+2,

同理可得(66-1)×5+2=327,(327-1)×6+2=1958…记为r1=3,r2=6,r3=17,r4=66,r5=327,r6=1958,…

我们可以得到递推关系式:rn=n(rn-1-1)+2,n=2,3,4…这样就可以构造出327点染5色问题,1958点染6色问题,都必出现一个同色三角形。

第3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一、更新理念,树立人文教育意识

教师如果重视人文教育就应该将人文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设计中。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仅仅只设立知识目标,更要设立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确定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后一定会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人文目标,并且设计相应的内容来实现人文目标教育。如在讲授《惯性》时设定交通安全中保持车距和严禁超载、超速行驶的教育目标;在讲《压强》一节课时,设计一个冰窟救人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救生知识教育;在讲《光的传播》中日食和月食现象时进行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教育;讲小孔成像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这些人文目标的确立不仅让物理教学变得切近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博览群书,明了人文教育的内涵

物理学中的人文内涵不外乎是物理学家的精神,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中体现出的和谐与美等等。这些知识,物理教科书上是没有的,需要老师自己进行课外积累。如在课堂中我经常会给我的学生讲那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波兰而把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与研制两弹一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会讲那些为了科学事业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科学家的故事。如法拉第历尽十年艰辛,做了无数的实验,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丹麦物理学家第谷几十年如一日对太阳和行星的运动进行观测记录,为他的学生开普勒最终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提供了精确的观测资料。在教学中我还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古代科学家在光、电、磁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客观指出我国近现代科技水平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更要指出我国现代科学家在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等方面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会教给学生要善于从物理学家失败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如科拉顿由于固守着“稳态电流”而错失良机;牛顿晚年致力于神学研究,偏离了科学轨道而致晚年无所建树;而那些致力于永动机研究的人就会由于违背客观规律,哪怕穷经一生的光阴,最终也会一事无成。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挖掘教材,抓住人文教育的契机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之本,课堂教学也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与学,离开教材谈人文教育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例如我在讲能源一节时,不仅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更要教给学生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讲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效率观念;讲电场和磁场时,对学生进行物质观的教育等等。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走向和指导生活。同时在教学中,我不仅教给学生一些物理结论,更要教会学生物理规律得出的方法和过程,比如伽利略在做自由落体试验时用的归缪法、托马斯·杨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获取相干光源的“一分为二”法、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体现的将微小量放大法、密立根的油滴实验,通过引导分析这些大师们实验设计思想之巧妙、实验技术之精湛,引导学生投身科学、发明创造。

第4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打破迷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竟还有人传播迷信、信奉迷信。他们轻视科学,对所谓的神明诚惶诚恐,视其如命。更有甚者明目张胆的利用一些人迷信的心理来赚钱!什么跳大神、当大仙给人治病、算命先生、所谓的起名社……这些迷信活动不知葬送了多少善良百姓的血汗钱,更有人为了让“大仙”治病,而被活活打死,真是可悲呀!

据我所知,早在很长时间以前,科学家就证明了我们的上空是大气层,而且越往高空去,就越缺氧,所以根本不能有生物存在,当然,天上有神仙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科学家们又证明我们的地下最深处是火热的岩浆,那里的温度最热,人根本不能接近。越往上去,温度逐渐降低,岩浆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直到地面,温度降到我们人所能适应的程度。自然,地下有地府的说法也破灭了。但现在的人似乎忘记了科学家的证明,有人甚至说世界上有没有鬼、神还是个“谜”。说这种话的人真是可怜!

诚然,封建迷信为何打不破不光是一些人的愚蠢,还有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封建迷信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就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可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民间流传甚广的许多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心灵所向往的社会,这是多么好呀!但迷信也给人民带来深深的痛,比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家人,父母双亡,留下一对兄弟俩。这对兄弟长大后都笃信佛教,后来他们各自成家立业,各专设一个屋子用来供佛。一日弟弟慌慌张张的来找哥哥,说是他和媳妇吵架了,他媳妇一怒之下把他的佛像摔破了,问他哥哥怎么办。哥哥沉吟一下,说“你已经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了,趁天兵还没来抓你,你先自杀吧!”弟弟只好随哥哥来到一条小河边,和哥哥挥泪告别,然后就跳河自尽了。这在封建社会里时有发生,但那时没有科学依据,所以干出傻事的人只能叫愚昧;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相信封建迷信的人就叫做愚蠢了!

让我们打破害人的迷信,让科学之光充满整个社会,照亮所有人的心田!!!

第5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逗哏:某甲

甲:各位观众,你们好!

乙:大家好!

甲: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

乙:嗯、、、

甲: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某甲读成语》。某甲,也就是我。今天我、、、

乙:你等等,你等等。

甲:怎么了?

乙:我们不是来说相声的么?你怎么讲起课来了?

甲:说相声??和你么??

乙:对啊!和我说相声。

甲:这个、、、你是谁、、、??

乙:啊??我是某乙啊!

甲:哦,我想起来了。忘了告诉你了,我临时改了主意。

乙:改了主意?

甲:对,今天我决定不说相声了。改给大家上课。

乙:你??、、、怎么会这样啊?

甲:没办法,现在说相声都没有人听了。为了混口饭吃,我只好给大家讲讲课了。

乙:你行么?别人上台讲课的可都是名家呀。不是教授,就是博士。

甲:你放心,我怎么地也说过几年相声,自信嘴皮子还可以。

乙:这不是嘴皮子的事情啊,需要有知识的。

甲:你怎么知道我没有知识?我所讲的就是知识。

乙:真服了你了。那我怎么办?

甲:你嘛,你可以下去找个座位坐着听。

乙:嘿,这就赶我下台了。

甲:你也可以在这里站着听,但是你得遵守讲坛的规矩。

乙:什么规矩?

甲:在我讲课期间,你不能提问,不能质疑,甚至不能在私底下自己嘀咕。

乙:这不成了你一家之言了么?

甲:一家就一家。你什么时候见过两个老师一起上课的?

乙:还真没见过。

甲:明白了吧?

乙:明白了!

甲:那你还不赶紧下去?

乙:呵呵,我想,我就站这里听你讲好了。靠近一点接收知识比较快。

甲:遵守规矩啊!

乙:嗯!

甲:嗯?

乙:、、、、、、(捂住嘴巴)

甲:各位观众,这一讲的题目是《某甲读成语》。某甲,也就是我、、、

乙:知道是你啦,废话。

甲:你???你给我下去!!!

乙:对不起!对不起!我不说,我不说还不成么。

甲:遵守规矩啊!!!

乙:、、、、、、(捂住嘴巴)

甲:大家都学过成语吧?应该都知道每个成语都有它想表达的意思在里面吧?

乙:嗯、嗯、嗯(点头)。

甲:比如说,成语一帆风顺,就是说做某件事情很顺利的意思;朝三暮四,就是说一个人很容易改变主意,反复无常。

乙:嗯,没错。

甲:嗯?你说什么了?

乙:没什么,没什么,心里话,心里话。

甲:是的,这些就是我们所学的成语。但是!大家是否能真正理解那些成语的意思呢?

乙:词典上面不是都有注解了么?

甲:啊,没错,有的观众或许会是这么想。但是,你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意思。我现在就要来给大家讲解成语的更深层意思。

乙:请讲。

甲:就拿上面说过的成语“朝三暮四”来讲。现在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很容易改变主意。但是,这个成语的深层意思,或者说是原意,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一下。

乙:哦?

甲:或许大家也知道了,成语“朝三暮四”有个典故。古时候,某国的一个人,他养了一群猴子。刚开始的时候呢,他是早上喂给猴子们四个水果,下午喂三个。结果猴子们到了下午特别的不满。于是这个人就想了法子,他把早上改成喂三个水果,下午改为喂四个水果。果然,这么一改,猴子们就高兴多了。这就是“朝三暮四”的典故了。

乙:没什么特别啊,大家伙都知道的。

甲:但是你们看,古时候的这个典故里,并没有现在所说的‘人很容易改变主意’这个意思吧?

乙:嗯、、、好像没有。

甲:大家可以想一下,其实人类随意改变主意的时候多了。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典故是说人改变主意的。但是为什么偏偏就选择了这个典故来表达这一层意思呢?

乙:那您的意思是?

甲:我觉得,古人并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朝三暮四”其实就是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次经验总结。

乙:什么自然规律?

甲: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吃早饭的时候,只要吃三两就够了;吃晚饭则需要四两”。

乙:啊???这个是怎么理解出来的?

甲:从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候,人们是通过对猴子的饮食习惯长期观察,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乙:啊!感情古代中国就有自然科学家了。

甲:那当然了,你以为随便一两个养猴的山野村夫也能总结出一句成语来的么?那是我们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正是由于他们不遗余力的到处推广宣传科普知识,才使得这成语能够留传到今天。

乙:啊?但是书上明明说是、、、、、、

甲:你叫什么叫?什么时候轮到你质疑我了?简直没有一点课堂纪律!

乙:、、、、、、(捂嘴巴)

甲:书上说什么了?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乙:、、、、、、(举手)

甲:你又想干吗?

乙:我想到了另一个意思相近的成语“朝秦暮楚”,想请你解析一下这个、、、

甲:近什么近?你懂不懂成语的?早就跟你说过,不要提问,不要质疑了。你偏不听,自己跑出来丢丑。

乙:那这意思是、、、?

甲:“朝秦暮楚”,这是古代科学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种想象。

乙:什么想象?

甲:古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乙:马呀。

甲:你觉得一个人骑着一匹马,早上从秦国出发,下午就能到达楚国么?

乙:如果是千里马的话、、、应该可以吧?

甲:没有什么如果!科学家讲究的是事实!你以为千里马到处都有啊,如果是那样,也就不需要有伯乐了。

乙:讲究什么事实?

甲:事实就是,当时的交通运输能力相当落后。所以当时的科学家就想象着,在未来某一天,人们必定能够生产出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真正实现在一天之内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的想法。

乙:啊!就是这个想象啊?

甲:于是,科学家们把这个想象编成了成语,写到书上,到处宣传。要让后代子孙统统继承这个伟大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朝秦暮楚”了。

乙:哦,我明白了。就像法国的凡尔纳,他写的飞机、潜艇都变成了事实。唉,只可惜他们不懂得成语,要不然也不用写那么长的小说来宣传志向了。

甲:对!

乙:还对那?有这么理解成语的吗?

甲:那是你们不懂。在这方面,我们的某些台湾同胞要进步得多了。

乙:怎么讲?

甲:比如说成语“罄竹难书”,你知道什么意思么?

乙:知道啊,这个成语是比喻罪恶多得难以说完。

甲:错!!!

乙:这怎就错了?

甲:根据最新词解,“罄竹难书”指的是「用尽竹子都写不完。

乙:啊,是这个事情呀,我明白了。那你是不是也觉得“三只小猪”也是成语呢?

甲:“三只小猪”?

乙:对,三只小猪!

甲:这个、、、这个、、、,“三只小猪”说的是什么来着?

乙:你不知道三只小猪的故事吗?

甲:呵呵,我思考了一下,没发现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这个故事呀。

乙:当然没有了,这外国的童话故事。

甲:原来是外来品呀,难怪、、、

乙:别难怪了,你觉得这“成语”如何?

甲:从字面上来看,“三只小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你先说说这个故事吧。

乙:好吧。咳咳,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芳草茂密的牧场、、、、、、

甲:你能不能简短点啊?

乙:哦,简短点。有三只小猪分别盖了三个房子。

甲:小猪盖什么房子?

乙:这是童话故事!

甲:哦,接着说吧。

乙:一个盖了草房,一个盖了木房子,一个则盖了钢筋水泥房。

甲:不错呀,很自由的创意发挥。

乙:什么啊,这样的自由可是要付出代价的。

甲:什么代价?

乙:大灰狼来了,一脚一个,很快就把草房子和木房子给拆了。

甲:后来呢?后来呢?

乙:后来,大灰狼一头撞在混凝土房子墙上,死了。

甲:啊,就这么地就死了呀。可惜可惜。

乙:你可惜个什么劲啊。

甲:大灰狼为什么要拆房子呢?

乙:这个、、、我怎么知道!

甲:哦,我知道了。就像现在的钉子户,以前老旧的草房木房统统都要拆迁。

乙:你扯到哪里去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扎实,不要偷懒。要不然盖出个草房子、木房子来,后患无穷啊。

甲:没错啊,现在的钉子户真是的。都这么老旧的房子了,还不肯盖新房子。

乙:你不要打岔啊,你说说这个能不能算成语?

甲:呵呵,呵呵,有寓意嘛,应该可以。

乙:那你用这个成语给造个句子看看?

甲:用“三只小猪”造句?

乙:对。

甲:我想想,有了“现在的钉子户啊,真是三只小猪!!!”

乙:啊!!!这是什么意思啊?

甲:这个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不肯拆迁的人,就像三只小猪一样,不肯盖一些认真扎实不偷懒的房子,后患无穷啊!!!

乙:瞧瞧,把我的话都用上了。那里面不是还有一只小猪盖的房子很不错么?

甲:哎,对哦。这么看来,这个典故里应该包含着两个成语的。

乙:这就成典故啦?

甲:一个是“两只小猪”,一个是“第三只小猪”!

乙: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你别着急,我给你造个句看看,你就明白了。

乙:再怎么造也不行!

甲:你看着“两只小猪的旧房住户们,非常羡慕地看着第三只小猪住进了新房”。意思就是说、、、

乙:你不用说了,感情现在猪都住高楼大厦了。

甲:不是的,我是说、、、

乙:你啊,你慢慢说啊,我看我还是早点到台下去好了。

第6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后小河小学2014年元旦“智慧园”活动方案

我校书香校园的创建将学生的读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凸显出强有力的教育功能,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打造书香校园,为我们学校的品牌发展找准了支点。我们在校园内播撒读书的种子,强化阅读的理念,营造阅读的氛围,构建阅读的课程,开展阅读的活动,努力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成为师生的自觉习惯。“让人人爱上阅读”是我们的活动主题,“我的阅读我做主”是我们这次读书活动口号,读书活动,使教师树立享受读书,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一生与书香为伴;读书活动,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与好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育人格,形成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我校将在元旦积极开展“读书成就梦想”智慧园活动,方案如下: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30日——31日(周一、二)

活动地点:后小河小学至善厅及各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少先队员

指导思想:为推进全民阅读,尤其是在少先队员中倡导阅读风尚,我校大队部推出“我的一本课外书”达人秀活动。

活动宗旨:阅读是精神意义上的存储,希望全体少先队员能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以随时提取所需要的经验、智慧和能力。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今天存储知识,明天提取智慧,读书成就梦想”。

活动环节:

一、每个中队选出小河家“小小安徒生”、“小小李白”、“小小司马迁”、“小小朱自清”、“小小哥白尼”、“小小”、“小小华罗庚”及“小小曹雪芹”等八个方面的优秀小读者各一名作为选手。

二、每个参加的选手需要准备:

一本课外书及介绍本书中的主要内容的演讲词

我最喜爱的十本课外书的书单

小河红领巾“阅读银行”储蓄册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16日——20日)

以各中队为单位开展“我的一本课外书”活动,评选出优秀的代表参加后小河小学2014年元旦“读书成就梦想”智慧园活动,每个中队推荐参加选手,剧作类、小说类、散文类、童话类、数学类、科学类、历史类、诗歌类各一名。

第二阶段:(2013年12月23日——27日)

1、在各中队推荐的基础上,开展学校海选工作,评选出优秀选手进行组合训练,准备智慧园汇报展示。

2、方案制定策划组织成员:

赵红校长、高爱玲校长、刘丽萍主任、孙丽丽主任、聂峻梅老师、

评委组成员:

韩芳老师(“小小”剧作类)、 郝怡老师(“小小曹雪芹”小说类)、

赵蓓老师(“小小安徒生”童话类)、许学梅老师(“小小朱自清”散文类)、

常林老师(“小小华罗庚”数学类)、杜磊老师(“小小哥白尼”科学类)、

任众老师(“小小司马迁”历史类)、白志红老师(“小小李白”诗歌类)

3、“我的一本课外书”达人秀活动考核细则:

“小小李白”(诗歌类)

低段:1、学生能熟读熟记书中内容。

2、学生要了解书中的作者、朝代,了解大意。

3、学生会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表演古诗。

中段:1、学生能够背诵书中的好段落,熟知作者、朝代、大意。

2、学生要了解有代表性的诗人,并且能够讲出诗人的历史故事。

3、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诗歌的分类,例如:描写四季诗、出塞诗、送别诗等等。

4、学生能够创作出简单的诗歌,能够将创作的诗歌集汇集成册。

高段:1、学生能够在熟记书中内容的基础上,非常熟悉本书的作者、创作朝代、大意、写作背景。

2、学生能够知道古诗、词、现代诗歌等等各类诗歌的特点,积累创作诗歌的知识,掌握诗歌的规律特点,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汇集成册。

3、能够将经典名作,诵、演、说、唱等等形式呈现。

“小小曹雪芹”(小说类)

低段: 1、了解所读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三要素)

2、能够流利的朗读小说中自己喜欢的片段。

3、能将所读的小说插图并汇集成册。

中段: 1、了解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长短分类 、按作品类型分类 、按艺术表现分类、按写作语言分类、按作品内容分类 、按写作风格分类、 按文字语言分类 、按作品载体分类、 按写作人称分类、 按主义流派分类、 按年代分类、 按进程分类分类。

2、知道一些著名小说作者及著作、朗读小说精彩片段并积累。

3、将自己读过的小说制作成“好书推荐”交流册。

高段: 1、了解创作小说的细节、创作的技巧、创作的经验、创作的误区。能知道网络小说创作技巧及分类,(玄幻类 奇幻类 武侠类 仙侠类)掌握一些当代作者、古今小说主要作品、古代小说、 现当代小说的知识。创作小说汇集成《小说集》。

2、背诵积累经典片段。

“小小司马迁”(历史类)

低段:通过阅读历史类书籍学生可以绘制历史人物形象,

写出历史人物姓名。

中段:通过阅读历史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历史故事情节绘制小报。

高段:通过阅读历史类书籍学生要进行经典故事演读。

“小小”中队、个人(剧作类)

低段:了解什么是剧作,知道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和剧作类书籍。

中段:通过读剧作类的书籍,表演喜欢的故事情节。

高段:阅读剧作类的书籍,以阅读指导的形式呈现阅读班会课。

“小小安徒生”(童话类)

低段:1、喜爱阅读童话故事,能借助拼音自己读童话故事。

2、可以以亲子共读与师生共读的形式阅读童话类书籍,并共同写出阅读感受。

中段:1、有阅读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主动阅读中外童话故事。

2、将自己读过的童话制作成“好书推荐”交流册。

高段:1、能够主动而独立的去阅读童话类的书籍,能从童话中感受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积累童话的写作特点,创作各类童话汇集成册,以各种形式体现所阅读的童话故事。

“小小朱自清”(散文类)

低段:1、阅读经典散文,精读精彩的片段。

2、能够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优美片段。

中段:1、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名人名作。

2、精读散文名著,交流心得,创作简单的散文汇集成册。

高段:1、能背诵名家名作,开展漫步散文殿堂知识竞赛。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文章中的优美语言,结合具体的描写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小小华罗庚”(数学类)

低段:1、有兴趣的去阅读数学类书籍,了解书籍中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家的故事。

2、用亲自共读、师生共读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

中段:1、主动去阅读数学类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

2、通过阅读数学类的书籍,养成良好的数序学习习惯。

高段:1、结合阅读数学类的书籍,讲出成功数学家的故事。

2、通过阅读数学类的书籍,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生活中的数学》编辑成册进行智力竞赛。

“小小哥白尼”(科学类)

低段:1、通过阅读科学类书籍,了解中外的科学家及著作。

2、制作所读书籍的读书卡。汇集成册《我知道的科学家》。

中段:1、通过阅读科学类书籍,能够让学生有创作和研究的愿望。

2、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制作小发明或小创作。

高段:1、主动的去阅读科学类书籍,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分类及科学家的实验课题,掌握科学家对发明及创作的历程。

2、对科学知识要熟悉,智力竞赛。

第7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一、一心爱学的习惯

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爱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平时一心爱学,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了他们灵感的火花。

二、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与这个故事的寓意相同的还有中国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这些故事都是要告诉我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所以,一心二用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就应该专心致志。

三、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正是凭这种“善于思考”的精神,才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

四、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养成讲究学习卫生习惯,重点应克服以下几种不良习惯:(1)克服有劳无逸的习惯。学习时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及时消除大脑和眼肌的疲劳,提高总体学习效率。(2)克服躺着看书的习惯。躺着看书、看电视,容易引起眼睛疲劳,严重时就会造成视力损伤,而且还可能因为条件反射,引起习惯性失眠。(3)克服闭目思考或躺在床上思考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坚持不懈。最后我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养习惯、一生益、同学们、要牢记;春争日,夏争时、养习惯、不宜迟。”

第8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古名人    文化旅游   开发前景    名人效益。

如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文化,用通俗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传媒百家讲坛的节目存在,表明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兴趣。2011年中国文化旅游年,人们在休闲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自然景观,而是越来越多地在意旅游本身的文化内涵。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如今旅游成为各个省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的状态之下,打造古名人文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开发的方面。

在这样的文化旅游氛围中,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整个省的旅游文化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的梳理,探讨、规划、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提升古名人文化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景点概述。

河北省曾经从传说时期的黄帝时期,经历了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保定、沧州、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廊坊、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古代名人资源,可以感觉到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都散落着历史的记忆,那些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沉淀出的是河北省的整个历史,在美好的风景呈现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河北省的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而这些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个的自然资源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可能脱离整个的旅游状态,了解各种不同的古名人文化的存在方式,才可能更确切细致地开发和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内在品质。

第一类关于历史传说类的景点:孟姜女庙也称“贞女祠”。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到此拜海求仙并驻跸于此而得名,是我国惟一一座以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灵山相传灵山乃女娲娘娘补天炼石处。沧州千童祠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的故事。武灵丛台,相传是战国埋藏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所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京娘湖风景区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在此地梳妆、搭衣之传说。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邯郸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所著传奇《枕中记》故事而建的。邯郸学步桥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明万历年间(1617年)改建为石桥,解放后重建,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邯郸涉县娲皇宫是我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

第二类关于古名人的故居墓地遗址: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邢台内邱扁鹊庙风景区据记载始建于汉,是祭祀中医圣祖扁鹊的重要场所。清东陵位于遵化市境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定州碑林院中高大的封土之下保存着一座完好的东汉墓室,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满城汉墓、清西陵、兰陵王墓等。

第三类关于名人的历史事件: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张家口下花园鸡鸣山景区,名山自有众人攀,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圣宗、辽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清康熙帝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历史上曾有秦始皇、曹操、唐太宗等九代帝王登临的千古神岳碣石山。

在这些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资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文化历史的久远和厚重,但是大部分的已经开发的资源,力度和规模都有所欠缺,而有的开发耗费巨资,却没有能真正打造出古名人的文化效应。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理清出现有的资源和开发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开发可借鉴的成功范式。

探寻名人名胜对于旅游者而言,是在旅游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美丽的山河大川,并同时感受拂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徜徉于有着深厚的名人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就有必要更好地打造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关于名人与旅游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唐诗人刘禹锡的名言已经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自然景观的美丽尚需名人效应给以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丽风景,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润物细无声地渗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大家对于古名人文化开发的探讨中,值得借鉴的成功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寻求因名而贵的物,因名而胜的地方。比如说“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因为范仲淹、王勃、崔颢的文句而闻名。

第二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成功范例。比如四川省绵阳市把“李白”这张牌打得很响,李白文化氛围很浓,李白文化游很火。绵阳市有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太白洞等有影响的景区景点。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景点众多,陇西院、太白祠、太白碑林、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等均为省级文物单位。

第三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积极建议:比如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开发建设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开发建设名人陵园;开发建设名人文化广场;开发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自己的历史和名人当作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可出版发行名人事迹图书、音像制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的精美图案的纪念品、发行纪念币、纪念章、面塑、泥型、木雕、袖珍式的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第四是寻求河北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开发中华“三祖”文化,清帝史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邯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综合开发,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美誉,将旅游与古今文化密切结合,提升其品质,充实其内涵。

第五是寻求适合推广名人文化的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大型的实景表演,还有现在所新的推广出来的经典影视剧的拍摄和放映。比如庐山放映《庐山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表演等等。

以上的内容只是在中国古代名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些小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地的考察,学习那些旅游发达地区的开发的精髓,规划河北省古代名人文化开发的前景,并真正地打造属于河北省独特的文化旅游品质,创造出真正地品牌,实现名人文化的效应。

3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规划。

在这么多灿若晨星的古名人文化的资源和遗迹中,打造古名人的名牌效应和经典旅游路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记住所有的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和抛洒热血的人们,但是不一定全部用物质实体的打造来完成这样的文化记忆。所以进行整体规划就是最重要的了,并且要在做规划的时候,同时要消除恶性竞争,单纯为了旅游的经济效益,不尊重真正的历史事实。河北省名人类型众多,在燕赵大地的这些古名人们在中国各个不同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绩。在这些古代名人中,他们所表现的业绩与这片土地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关联性有多有少,现在以人物为中心,以出生地或者祖籍为宗旨,在原有的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基础上,来规划河北省古名人的文化旅游前景。

第一,开发最有价值的历史传说旅游。胡服骑射、奉公守法、药王摘匾、背水一战、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鹿”的传说、黄梁美梦、猛张飞工笔画美人,金石为开这些历史传说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有的还彼此相关,但是对于同一个古名人的历史传说最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避免割裂和重复。

第二,开发帝王类的名人文化旅游。赵武灵王、燕昭王,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很多,都是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而秦始皇这个人物,他的传说众多,并且洒落在各地,比如千童祠,比如求仙入海处,还有他的出生地,死亡地都不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寻找最可以遗存的遗迹来开发这个古名人文化,真正地达到可以有开发性。

第三,开发文学艺术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邢邵;北齐文学史学家魏收。隋代诗人卢思道。唐代诗人崔护、李峤、卢延让、卢照邻、刘长卿;唐代散文家李华。金末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王若虚。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元代戏剧家李好古、尚仲贤。北宋文学家刘筠、柳开。明代文学家马中锡,明代散曲作家赵南星。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清朝祖籍河北丰润人文学家曹雪芹。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典籍,是可以很好开发和充实文化旅游的资源。

第四,开发政治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商末孤竹国叔齐、伯夷。战国末期燕国高渐离。秦南越国王赵佗。西汉大臣窦婴。三国时蜀国将领赵云、张飞。唐代政治家魏徵;唐朝名相宋璟。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宋代民族英雄李若水。元代政治家、法学家何荣祖。

第五,开发科学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春秋战国名医扁鹊。东汉名医邳彤。南朝宋齐间科学家祖冲之,齐梁间数学家祖暅之。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初史学家李百药。五代造墨名家李廷。金朝著名医学家刘完素,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元代数学家李冶。明末清初历史学家傅维鳞。

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王清任。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前沿贡献值得后人尊重和学习。

第六,开发艺术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汉代造诣很高的音乐家李延年。隋代画家展子虔。五代后唐画家胡瓖。元代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唐朝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南宋画家赵伯驹太祖七世孙,太祖第十一世孙赵孟坚。元代著名画家刘贯道。北宋皇帝画家赵佶,河北涿县人。

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有着与之相关联的古代名人,虽然有的名人只是在这片土地上是短暂的存在,但是依然带来了最为夺目的光彩,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应该书写他们每个人的传奇,那怕是轻微的,却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这些资源与已经开发的资源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打造全新的古代名人文化的旅游品牌。

注释。

①李卓文。三峡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3.

②熊春水。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应打响陶渊明品牌。九龙网,2006.

③许文建。河北省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开发。ssfcn.com.2007,7.

参考文献。

[1]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第9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化学;情景教学;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让学生能真正运用只是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产生愉悦的学习情境,才能有效的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化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情境分为不同的类型。化学课程中的情境可分为探究情境、历史情境、和叙事情境三种类型。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有效设计教学情境。

1.探究情境

探究的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一种类似真实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化学学习,每个人都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在实践共同体内发表自己的思想,接受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评价,最终形成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探究的情境要求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化学课程中最理想的一种情境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探究的情境是极有吸引力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问题意识,以及团队协作、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我先讲了屠狗洞的故事,让学生说出故事中不解的地方,学生疑惑的有这些:①为什么狗死而人没死?②为什么大侦探的打火机打不燃?③为什么湿漉漉的地面上冒气泡?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开始了新课,我先做了二氧化碳熄灭烧杯里一高一矮的两根蜡烛,结合这一现象让学生说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经过总结认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说到这,就有学生举手说能解释故事中的疑点①、②,紧接着我又做了一个这样实验:想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注入约1/3瓶的蒸馏水,震荡,瓶子立即变瘪。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紧接着就对故事中的疑点③做出合理解释。再例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课时,讲完燃烧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时,我先设置了这样一组实验:我手里拿着一根燃着的蜡烛,让五位学生分别上场,我给第一位同学一块湿布,让他熄灭蜡烛,给第二位同学一杯水,第三位同学一杯沙子,第四位同学一个空烧杯,让他们分别熄灭蜡烛,第五位同学上来时,我说我什么也不给你,你也要熄灭蜡烛,他很快就做到了。然后让学生逐个分析,每个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燃烧的三个缺一不可得条件中的哪个条件没满足,这就顺理成章的得出了灭火原理,综合五的小实验,得出三个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2.历史情境

当概念回归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当中,就能从中找到概念产生的条件。背景以及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科学概念发展的历程。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是枯燥的,他们认为当前学习的科学已经是非常完美的,没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学生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化学概念引入化学课程中时,并没有指明概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异观点,以及科学家之间相互辩驳的思想,或者是科学家失败的经历。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将科学史中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原貌呈现给学生,似乎并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因为科学史中有关科学概念产生和存在的真实数据。图表和证据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而且当时使用的术语所具有的内涵在当今也有了新的发展。这就要求将化学概念引入化学课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即对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的介绍必须与当前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下的理解和应用相适应。

化学史上那些著名的实验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让学生去追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探究学习盐的性质时,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他留美攻读化学博士学位而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所垄断,非常气愤毅然回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优异,1925年在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我国争得荣誉。在这样的情境下不仅是学生体味和学习科学家勤奋、刻苦、攀登高峰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教育。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获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在学习“燃烧”概念时,可以先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了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再讲化学的发展史时,介绍我们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用粘土制出陶器,有矿石少出金属,学会用谷物酿造出甘甜的美酒,o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进行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也可以介绍医药化学时期的炼丹术炼金术,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师们进行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虽然炼丹家和炼金术师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之间的人工转化,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再现了科学家们忘我探索的情境,强烈激发青年一代,陶冶情操,鼓舞斗志,激发他们的发现精神。体现科学知识改造自然服务人类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的情境能够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叙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