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一个人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是由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工作动机理论。洛克等人认为,与绩效相联系的工作行为的最直接条件是职工的绩效目标,因此他强调制定职工在将来某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即设置目标的重要性。明确的目标对人们日常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新生合理树立明确目标、积极规划和设计未来的能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看,他们正处于适应成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实施大学生目标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标教育的定义
目标教育的字面意义包含两个方面,教育的使命是引导确立目标。人的成长既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的教育引导过程。目标的确立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而是需要社会的教育与引导。目标的确立与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有许多使命,但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从社会发展的维度,如果个体能够确立合适的目标并为之奋斗,那就是最大的成功。因而,可以说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需要教育。一个人自身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人目标的实现。通过实施内容全面、方法专业、手段多样、师资良好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汲取社会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实现个人目标,获得人生价值。
目标教育实际上体现了四个层面的内涵,目标制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教育;目标调整过程中的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所谓目标教育,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帮助其树立不同阶段的目标,指导并监督受教育者执行目标,并对目标实现情况及时做出评价,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时时体会实现目标的成就感,还要及时对目标实现不理想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其调整目标,或改变实现目标的途径,最终达到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生目标教育状况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于目标教育的认识,分析目标教育的现状、有效地提升目标教育的水平,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卷,于2013年6月份对我院应用工程系学生的目标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有初步的规划,但不详尽,且仅仅只有23%的学生有明确的实现计划。高职学生目标状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目标方向较为不确定,目标体系较为不完善。首先,对自己的未来抱有较为积极的期望,但目标不明确。大一新生初进大学,因为没有了中小学时的升学压力,暂时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降低的现象。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大都会因为未进入本科院校而存在一定的失落心理,且一部分学生经过调剂就读于所在学院,对所学专业非常陌生,对其就业前景抱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导致其缺乏学习积极性,内心迷茫、无所适从。其次,目标的方向较为多变。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思想充斥着大学校园,学生在接受信息之后难以取舍,无法确立明确的目标,或是在有了新的经历之后,有了新的想法,产生了新的目标,还有一些同学同时设立多个目标,认为多目标会积累下多种前途资本,学而不精,难以致用,最终可能导致一事无成。再次,目标体系从横向、纵向上都不完善。横向上,大学生给自己定位的目标,普遍重个人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重职业目标,轻事业目标。纵向上,虽能为自己立下内容全面的目标,但是目标层次不完整,少中间层次、过度层次的目标,目标没有构成层级阶梯,加大了目标实现的难度。
缺乏独立实现全部目标的能力。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当中,只有少数有着明确发展目标的学生认为自己大学期间制定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大部分学生则认为仅凭自身力量,基本不能甚至完全不能实现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良好的计划性和适当的动态性,涉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仅仅凭借学生个人的努力的确难以实现具体的目标。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讲,他们的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全成熟,都处于一个全新的起步阶段,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股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引导帮助他们成长。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条件、资源以及途径,指导他们整合出一个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全面的计划。
不能及时总结目标,调整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目标必须不断地进行修正、调整,大部分学生刚刚跨入大学校门时,对于大学生活可能存在很大的新鲜感,特别是面对这种相对独立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制定的个人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偏高,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实践与体验,部分同学可能会发现自己当初制定的个人目标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矛盾,比如难以适应大学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等等,部分同学可能会因此逐渐丧失斗志,慢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完善,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客观,慢慢地就放弃了对目标的总结和调整,最终导致有始无终,碌碌无为。而有的同学在入校一段时间之后,通过与周围优秀同学的对比,发现了自己与优秀同学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恰恰是由于当初制定规划不合理导致的,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归纳、总结并调整目标,可能会导致差距进一步拉大,最终只能望其项背,丧失信心。
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目标教育的提出
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团队合作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互动和合作,实践表明,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学习形式,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获得提高。
导师制是对学生培养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导师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并且拥有巨大的资源,既有学术方面的资源,又有社会方面的资源,因此,他们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到了现代导师与团队结合形成的新的培养模式,传统导师制演化为基于团队的新型导师制,称为团队导师制。
目前,目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之后,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将团队合作学习的理念贯穿于目标教育的整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目标教育方案。
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目标教育模式,是融团队管理理念、现代教育和学习理论于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综合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能力目标、生活目标教育为目的,依据目标方向一致原则,组建学生学习团队,制定团队学习计划,在教师整体指导以及个别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团队组织形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我评价,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协作,完成预设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目标教育的方案
目标制定时期的教育。目标摸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现有的学习心态,学风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学生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内在需求;目标拟定:指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身情况以及发展需求,拟定个人目标,将目标进行阶段性细化,设立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目标护航:成立学习小组,6到8人为一组,小组内部成员由班级内部同学自由组合构成,小组内成员具有相近的整体目标,根据拟定目标的特点,配备具有这一方面专长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引下,通过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获得自身的提高。
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教育。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安排相对固定的导师接待日和地点。导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等多种指导方法,每半个月至少一次面对面的团体辅导,做到方案要细致,要管用,交流有主题,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