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师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
“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面对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规范的语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上课时,语文教师要力求做到语音准确,使用普通话教学,力戒方言、土语混杂,南腔北调并存;二要口齿清楚,吐词流畅,戒含糊其词,疙里疙瘩;三要抑扬顿挫,节奏适宜,力戒语调沉闷,快慢适度;四要表意严密,言出意达,力戒茫无主题、东拉西扯。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运用语言规范化,才能使学生的语言逐渐趋向规范。
二、形象的语言
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感人的语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好每一堂课,如果带着麻木的表情授课,其语言或者呆板,或者声嘶力竭,这样的课堂缺乏感染力不说,还会使学生反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带着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为小女孩所处社会黑暗表示愤慨。同时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谢伟大的祖国,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幽默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运用双关、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学生在发出愉快笑声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五、激励的语言
激励的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感。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影响。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启发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内心的描写中作想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总体特征;事件则主要是从典型环境的再现体会事件意义;景物则应抓住有关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述去进行。此外,迁移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它是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再现小女孩丧生的大年夜环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年夜的幸福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并因此迁移到对小女孩所在社会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祖国的爱,产生审美心理共鸣。
合理利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均匀、完美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里留下的空白把“运”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想了许多办法:或把南瓜扛回去;或请好朋友抬回去;或用车运回去;还有的把南瓜切开分批次拿回去……这些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方法的多样。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留下“空白”任凭他们去想象、理解、揣摩、补充,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艺术。
美读体验情感美。语言自身的音调高低清浊、节奏的长短急缓加以配置,达到音调和谐、声韵铿锵的音乐效果。教学时有目的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美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传情,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共鸣。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外,还应精心研读课文,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激情和兴趣。如《泉水》课后“我会读”,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小朋友在问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时是很天真活泼的;泉水、溪水像小弟弟、小妹妹,读时声音是甜甜的;江水、河水像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通过教师悦耳的声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的范读、引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的甚至笑了起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情境美的感染力。
三、究词赏句领会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思想美、情趣美、形象美)和外在美(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去育人。要使学生领会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激发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帮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词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暮江呤》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用“照”、“射”对“铺”进行替换,让学生品位怎样准确用词。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教学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
一、灵活变换鼓励形式,促其树立自信。
除口头表扬与鼓励外,经常利用鼓励卡、争得小红花等方法,指出孩子的优点,可使他们在充满愉悦的氛围中树立自信,增强上进心。某同学上课发言好,就奖励他一朵漂亮的红花,笔者不吝惜赞美:你的发言真精彩。学生的作业书写有进步,笔者都会在其作业本上写上:你的作业越写越干净了。学生看到后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脸儿灿烂得就像花一样。放学时,大老远就高高举起一朵朵小红花,在父母的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告诉父母:我能行。灵活多样的表扬、鼓励不仅肯定了孩子们身上出现的积极变化,而且使这种积极变化越来越多。
二、运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而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可和评价。教师在作业本上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写下简短的具有鼓励性的评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与持续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赞美,而这种赞美常常是通过老师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诚挚的情感传递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氛围中,才愿意真正地和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乐趣。
三、巧用正面暗示法,塑造良好的行为。
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对老师的崇拜不亚于追星族。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影响学生,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仪表作风等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巧用正面暗示法,将会使你的工作事半功倍。整队时,你站得直直的,不用你讲要求,孩子们就会像小树一样站得笔直。学生做值日时,不管他们打扫得如何,总是笑眯眯地说:瞧,你们把地扫得多干净,桌子摆得多整齐。时间一长,认真做值日的学生自然会多了。巧妙的暗示,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细心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及时暗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笔者明显感到:虽然老师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却能像阳光雨露一样温暖、滋润孩子,使得做得好的学生继续努力,而其他学生也有了学习的榜样,从而促其上进,努力成长为参天大树。
四、理智处理问题,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讲,这时发现一贯不注意听讲的同学甲又低着头。以前,我总会生气地说:你不听讲玩什么呢?虽然解了气,但同学甲会因为被当众批评而觉得没有面子。坐下去之后,后半节课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把孩子叫了起来,语气平和地问:老师刚才提的什么问题?同学甲低下了头,接着说:“看,刚才你没有听清老师讲的问题,请先坐下,一会还找你回答。”把他没听讲故意说成没有听清,使他在全班学生面前不感到难堪,再加上平缓的语气,所以他坐下之后心理压力不至于很大。过了一会,发现他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马上叫了他。听了他的回答,亲切地说:“看,因为你认真听讲了,这问题回答得多好呀!”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下,同学甲坐下了。这之后的十几分钟里,他就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五、学校家庭协同纠正不良行为。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确立阅读教学目标
著名语文教师冯起德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师素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从阅读教学承担的任务上进行概括。诚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结合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进行整体思考,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
二、激发语文阅读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录像,让学生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上课开始,可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任务教学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往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充分激发了课堂的生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谈一下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因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是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给学生们准备好合适地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给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日月潭》的时候,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日月潭在哪呢?它为什么叫日月潭呢?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他们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有了重点,当他们读到相应的文章位置的时候,他们就会格外注意,找出问题的答案。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的风景名胜,并且湖水碧绿,群山环绕,它的名字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后很有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的时候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动物世界》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身边动物调查表”,让学生课下去观察,了解动物的基本情况。上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讲讲观察到的动物,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学生则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知识,知道了鹦鹉能学人说话,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之间就解决了问题,上课不会再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更不会厌烦、放弃。语文是一门很生活的学科,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小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翠鸟》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就是激疑引思: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接着又让学生读第二遍,这一遍要求学生理清思路:你觉得翠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依次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知识?而且鼓励
学生边读边完成课文填空,清楚课文的写作思路。新课改倡导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目标明确的学习课文,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当学生做完教师给安排、设置的活动后,学生就会发现,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读课文就像是在读故事,学生边读边学知识,教师所设置的活动会让学生有事可做,课堂时间自然也就很快就结束了,在轻松快乐中就结束了课程,学生在下课后就会觉得意犹未尽,课堂就成为了学生流连忘返的知识的殿堂。
四、授课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轻松易学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一小部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一提到语文就“会学”“乐学”。我经常的一个做法就是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学生们毕竟年龄还小,学习太长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游戏却最大程度上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我会和学生一起玩成语接龙。教师可以以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成语为开头,同时在使用中也尽量使用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学到马上就用到。例如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明白白,白虹贯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南海北……学生在接龙时必须注意前后两句相接成
语的关键字必须是同一汉字。如果谁没有接上来就让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是唱首歌、讲个笑话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有兴趣继续对语文的学习了。学生要想在游戏中成为常胜将军,必须课下的时候多看书,有一个丰富的成语积累。游戏让学生们感到轻松,让知识就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犹如大海中给水手指明航向的灯塔。所以教师在课下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形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生角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采用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则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则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积极参与,精力集中,自觉学习,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他们的学习目标就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翁意识越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民主又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不仅是学生动口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课堂教学中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指思路,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不仅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和课堂环境的因素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并不是无法解读的秘密,它是有内在规范性与规律性的。它也不是教师个体自发、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它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学机智可以用言语、眼神、动作、气氛来调和,认为沉默,幽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语言是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教师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做教学语言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让他们安静下来。
【关键词】关注差生;新教材;活动;能力
基础英语在中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随着科技发展及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密切,社会对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日益增长,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的教学就成了基础课中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结合我从事中职英语教学十几年的经历,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中职英语教学观:
1.面向全体学生,谋求学生的共同发展
树立“成人”重于“成才”的观念。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把心态放正,把眼光放远,。要关注学生全体,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努力通过教师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坚决反对单纯培养少数学生,只关注高职考试有希望的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们的培养上,而对于那些没有升学希望或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学生抛在一边,不闻不问,当成分母,看作陪衬。这样即使我们培养了一些优秀学生,但同时更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心.就是你特别关注的那些优秀生也不会认为你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完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甚至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对于在初中时就有过类似经历的中职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差生。一堂课的教学意图是否能顺利得以实现,与班里有多少“差生”密切相关,一个两个不碍大局,而十几个的话,课就无法顺利进行,但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十几个差生的存在并不是个别现象。为了以后的教学能正常进行,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兴趣,把难度降低。因此,要对差生给予特别“关照”,多提问,多鼓励,多监督。特别是提问时要讲究技巧,开始时只提问他们那些基本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并且应注意每节课都要照顾到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有一种并不比别人差的“成就感”,消除他们在初中时就形成的自卑感或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一种抓紧赶上,参与到竞争中来的积极心态。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对英语的想法,告诉他们得当的方法,鼓励他们从基础学起,有问题大胆的问老师,让差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有被重视的感觉,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他们会努力试着去学英语
2.全面研究教材,转换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作为中职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自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省编职高英语新教材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材每单元设计一个话题,共四课,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分别从单词,听说,语法,读写四个方面展开练习。我个人觉得这套教材很适合中职学生使用,在巩固基础英语的同时,又能应付常见的英语使用场景。教材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学途径倡导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为主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它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强调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很明显,这里所说的任务同传统意义上教师将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法中的教学任务突出的是教师的活动,而“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感知。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使用,它只是在语言学习的巩固阶段比较适用。我们谈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是强调教师将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任务型”教学途径为主,以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认识清楚,而不应盲目地去接受。
针对每一单元的不同任务,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既可以调整任务顺序,也可以对任务进行增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仔细分析每个班的学生。
3.开展多种活动,“四会”能力均衡发展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多练,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单元的听说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来讲问路、方位介词等。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具体任务,留出时间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查杂志,上网。新教材每单元四课,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绝不能因为考试不考或考的不突出而放弃或忽视某项能力的培养,如目前高职考试不考听力和口语,但绝不是说这两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弱化,相反,而应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加强各种能力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彻底扭转“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4.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自学能力
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的东西只能说打了一个基础,对社会需要来讲还远远不够,要想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要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要让学生有计划的背单词,并同时培养学生查词典的好习惯。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在学新内容前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逐步理解课文。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由学生来讲解,老师做适当的引导或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不再留思考题,学生自己就能发现文章中的知识点,课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虽然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生源差的难题,新教材的使用也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创新,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也会使学生们的素质得到很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