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与海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名著老人与海是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老人与海高中生读书笔记作文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老人与海高中生读书笔记1他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一个坚强勇敢,不畏困难,永不言败的人。他虽然屡受打击,却从未放弃寻找希望的念头;他虽然屡遭失败,却从未有灰心失望的时候;他虽然险些丧命,却在无畏中又一次点燃胜利的怒火??他,就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桑提亚哥。
桑提亚哥出海84天一无所获,他的顽强与拼搏,迎来了第85天充满希望的黎明,第85天,老人出海,在茫茫大海中他的坚持终于得到回报——一条大马林鱼上钩了。
接下来的四天里,便是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他用他的勇敢与顽强,战胜了大马林鱼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大马林鱼被制服的情节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生动地表现出了老人永不言弃的精神:“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圈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下了。我弄不懂但我还是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的转过来,他感到自己要垮了,我还是要试一下,老人想,尽管他双手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他又试了一下,同样的情形,我还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桑提亚哥,终于战胜了大马林鱼,他敢于向失败与死亡挑战,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不气馁总有一天你会成功。李白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此也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就这样一个硬汉形象,在海明威笔下活灵活现。他不仅告诉我们要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挑战,也告诉我们面对事情要坚持不懈,不甘失败。当我们面对困难,应像文中所说的“现在不是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面对困难要镇静,要有信心,而不是抱怨”??
《老人与海》也告诉我们,人不抱希望是傻的,即使生活欺骗了我们也应乐观对待。人生就是一种永无止尽的追求,这条道路充满坎坷和艰难,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老人是渺小而又伟大的存在,他显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绝望时所持有的态度,那就是勇敢的面对,无谓的超越,积极的奋斗。
老人与海高中生读书笔记2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
一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能让一代代人一读再读。我从那朴素、精确而又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描述中,进入了老渔民桑提亚哥的晚年生活。我读出了他的贫穷、凄凉,也读出了他的倔强和不甘,同时,他虽已年老体衰,对生活却仍持续那份固有的信心。他出海了,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他捕到了一条大得惊人的鱼,这是他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周旋,透过与大鱼的殊死搏斗,他在筋疲力尽的最后关头,最后战胜了大鱼,把它绑到了自我的船舷上。在搏斗的过程中,他心中一再出现一个念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曾这样高喊着激励着自我:“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然而,最终,他还是失败了:在归途中,饥饿的鲨鱼接二连三地追上来,他拼尽全力,一条条地杀死这些掠夺者;老人回到岸边,他带回的只是一条巨大的鱼骨,一条残破的小船和一副疲惫不堪的躯体。他失败了,但他内心的骄傲丝毫不受损伤。他英勇地失败了,他是真正凯旋的英雄,一身伤痕则成了他非凡勇气的见证。在小小的窝棚中老人安然入睡。他没有失望,他没有被打败,睡梦中又要准备出海了,他梦见了狮子。
读完这篇小说,我发现,老人的故事不仅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遍顾所有的人生,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败的原因能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关键是你会梦见“狮子”么?你还会准备“出海”么?再出海,你就会有胜利的期望。我想,这种险恶的人生环境和这种坚忍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部作品越来越吸引人的原因。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至于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马林鱼的一副空骨头架子,这都是无所谓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以前尽生命的能量,为自我的理想追求过、奋斗过的老人,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吗?这样的人生就应无怨无悔。
老人与海高中生读书笔记3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我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下。之后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下,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那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就应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十分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明白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能够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我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述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就应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就应用心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高中生读书笔记4桑提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以自我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能够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老渔夫在海上一无所获地漂流了84天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一条比他的渔船还长2英尺的鱼,是在拖着渔船整整两天两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鲨鱼,经过殊死的搏斗,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没有让老人桑提亚哥成功,却以光秃秃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这个硬汉应对挑战如是说。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义所在,还有他趋向坚韧的力量。故事的头尾,都出现了名叫明诺林的男孩——他期望继承老人的事业。何止捕鱼的事业要被传承,这副铮铮铁骨又何尝不为我们所崇敬、所供奉、所学习呢。在老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年轻,象征着力量和期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内心同样是年轻的。文中多次描述到狮子,阿非利加海滩上,狮子在笑闹嬉戏,它们浮此刻老人的梦中,一向在老人的心中,同样揭示了老人永远不会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样去应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不妨将鲨鱼看作打击,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老人与海高中生读书笔记5《老人与海》是新课标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之一,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对它喜欢起来,曾今在班里读过几页,面对学生淡淡的反应,让我一度觉得这本书无法欣赏,一本连我自己都无法读出味道的书要读给学生听,学生自然不会买我的帐,读过几页之后这本书很自然的被我打入了冷宫。
救它出冷宫的是黄黄的书签上的一句话“海明威,美国作家因《老人与海》一书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很惊讶,这样一本薄薄的书为什么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一时兴起百度了一下,找到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简介和价值剖析以及其他人的一些读后感,渐渐地我也产生了读读的这本书的欲望,于是有了我与这本书的二次会面。
借助他人的阅读提示和一探究竟的心情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有三点至今在脑海里回荡:
一、桑迪亚哥太强大了。他,一无所有,穷,年老,身体不好。但是却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八十七天没有抓到鱼,仍然坚持出海,仍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抓到一条大鱼让渔村里的人大吃一惊,八十七天他承受的是怎样的压力啊?我想到了我们的公开课,如果我八十七节课都没有上好,我敢开公开课吗?我的内心还会有那种自信和热情吗?恐怕都怕了吧。
二、很善良的故事。小男孩很善良,虽然家人的逼迫使得他不得不离开老人的渔船,但是他从未放弃关心老人,照顾老人的生活,陪他说话,为他担心,老人归海后小男孩红着双眼坚决的说“谁也不许打扰他。”不禁让我眼泪盈眶,那是真正的疼爱呀,有爱再简短的话都充满力量。老人也是善良的,他很穷,但是他记得每一个对他好的人,捕鱼归来,身体都还没恢复,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分那条大鱼,分给曾今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感恩和善良亦是一种伟大的人格,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甲型H1N1流感预防9条建议
1.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 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4. 做饭时生熟分开很重要,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猪流感病毒。
5.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6.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7. 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尽早服药对症治疗,并尽快就医,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8. 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
9. 由于此次流行的猪流感病毒是A/H1N1型流感病毒,目前针对猪流感只有猪用疫苗,人注射普通流感疫苗不能对猪流感预防、甲型H1N1流感预防有效。
【关键词】小学生 学校阅读 课外阅读 共同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2-01
一、课内加强指导,注重方法的引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而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应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细化到如下内容:
(一)阅读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
b.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
d.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
(二)读书笔记辅导
a.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
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
c.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二、多渠道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整合阅读资源
发挥学校图书室、“开放书架”、阅报栏、网络作用,整合阅读资源。
(二)精心筛选书目
每学期初,学校组织专门的人员精心筛选书目并推荐。然后每位研究教师做好一学期的读书计划,学校把推荐的书目发放在每位教师手中。除了向教师推荐传统的经典中外文学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昆虫记》《鲁西西传》《小王子》《快乐王子集》《苦儿流浪记》。
(三)读书交流
可以利用展示成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除此外,要求老师也要进行阅读,教师也写读书体会,教师和教师之间展开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展开交流,老师以榜样示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购书
面对“茫茫书海”,如何购适合学生读的书?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们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其理解能力的差别,结合教育部、团中央向学生推荐的优秀书目和各科教学要求,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列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学生拟定一份书目序列表,以降低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认真做好“好书推荐”工作,定期为学生推荐新书,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向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读物。
(五)营造读书氛围
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故意吸引一群“小听众”或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
(六)营造多维立体的班级读书氛围
充分利用升旗仪式、黑板报、墙报、队角,有条件的可设班级网页,营造多维立体的班级读书氛围。
(七)创造班级读书座右铭
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读书计划。建立好书交换站,鼓励孩子们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每个学生都建立读书成长册。
三、开展丰富的读书展示活动,将评价紧随读书活动
(一)开展一系列特色专题读书活动
如开展:“好书伴我行”“我读书,我快乐” 等读书交流活动, “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随时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帮扶着学生读完一本本有价值的书。
(二)开展多种阅读项目
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故事会或人物评论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每月开展“读书吉尼斯”评选。如读名著之最、读童话之最、背儿歌之最、背诵古诗之最、背诵《三字经》之最、写阅读日记之最、即兴朗读最棒等项目。
四、倡导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和他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根据各自的居住条件,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阵地,创设好读书读报的氛围。
给孩子一个安静、文明、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每天保证孩子有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并及时填写《课外阅读卡》。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他们的快乐,热情地赞扬鼓励。
可是在现实中,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学生离名著越来越远,阅读变得越来越假。当大量的“搞笑剧”、“穿越剧”、“古装爱情剧”、“动漫片”充斥荧屏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哪里还有兴趣再去读那些晦涩的鲁迅和雨果?一个个被各门功课作业逼得累到深夜的学生哪里还有时间有精力再去翻那些“累人的大部头”?学生书包、桌屉里塞满了玩具、MP3、手机,哪里还喜欢买《简爱》和《人间喜剧》?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在考前“搞突击”、“背资料”、“写卡片”,充其量只是记一记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囫囵吞枣而已,至于作品的细节、语言特点、思想内涵就茫然无知了。因此,名著丰富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名著精美的写作构思和语言学生无法借鉴,名著真善美的思想学生无法得到熏陶。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知识层面要真读
只有深入阅读名著本身,才能掌握具体实在的一些东西。从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文学名著的考查趋势来看,不仅仅停留在常识方面的考查,而是更注重对具体内容甚至是细节的考查,甚至要求学生对文学名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要达到“鉴赏”、“评价”,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可能就要失分。如:“下面几段话中,甲、乙、丙、丁分别指谁?”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避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④快到收割的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再如:“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这个分析对不对?
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如果学生不深入读原著,就难以判断出具体情节当中牵涉的人物、事件,更不能完整地感受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思想主题。
当然,真读并非易事,不要说古今中外的名著浩繁如星,就连《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十几部作品要全部读完,也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
首先要有计划,统筹安排。阅读任务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分年级、分学期选定课外名著必读书目。比如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就推荐他熟悉的,如《西游记》、《童年》等,还可根据所学课文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丑小鸭》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了《荒岛余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八年级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鉴赏能力,就阅读《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格列夫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切不可贪多求快,或等到快中考了才搞突击,以讲代读,以练代读。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实际,同学们可以采取“精读为主,泛读为辅”的阅读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其内容的字、句、段落;精彩部分和难点,就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精读时可以品人物、品情节、品写法、品语言等。
二、能力层面要真学
我们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能得点高分或高谈阔论时炫耀一下自己的学识,更多的是汲取名著当中精美的语言和新巧的写作构思。众所周知,许多名著,首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的形象以及主题的展示都靠语言的魅力而闪光。语言艺术是决定作品共鸣度、感染力甚至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表现风格。当我们读到《繁星》和《春水》,就会感受到冰心语言的温柔亲切、微带忧郁、含而不露、清新秀丽;当我们读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就会感受到鲁迅语言的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当我们读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时,就会感受到莫泊桑语言的简洁、锐利、同情;当我们读到《巴黎圣母院》时,就会为雨果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瑰丽的色彩和感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语言而折服。
除了学习语言,我们还要体会文学大家们是怎样构思文章框架结构、怎样构思人物塑造、怎样剪裁各种事件场面的。
因此,在读名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动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是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指导学生欣赏语言,写批注,或进行语段的仿写,还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甚至缩写、改写。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愿文学名著能给我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思想层面要真悟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人心浮躁、行为乖张、人格异化、精神功利、品位低俗,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凶杀打斗,浸泡于蹦迪的刺激喧嚣,(上接第7页)缠绵于QQ虚幻的情感,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淡化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了,对理想、对人生的庄严感消失了。在快餐文化的盛宴中,我们有许多学生已经迷失了。
是的,读高尔基《我的大学》决定不了你能否考上大学,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决定不了你能否成为名人,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不能帮你换更多的钱,但它们至少能启迪你的人生、陶冶你的性情、培养你健康的心灵。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们跟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的经典语言,她告诉人们,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应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庄重的尊严生活。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那个“硬汉”形象。
人的生活处处充满痛苦,充满挫折,充满难以逾越的挑战,无论它们有多么强大,也不要消沉和退缩,你可以被打垮,但你不能轻易言弃。你可以最后没有胜利,但你必须努力地奋斗在其中的每一个过程。
笔者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谈问题教学法的一般操作程序:
一、布置预习,触发问题(课前完成)。预习要求:1.通读语文第二册目录,搞清本书体系,学会融会贯通地思维;2.熟读本单元,了解所讲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3.精读本篇,理清思路,归纳提纲,并能在联系作家的创作实践和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消化课本,勇于提问(自己要对其进一步思考,拿出初步的答案),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研读,可将其按小组分配任务:1.清除字词难关;2.廓清课文思路,尤其是第三自然段的论述思路;3.探索写作背景;4.归纳艺术特色。
二、检查梳理,交流问题。首先提问学生,要求其按照教师课前分配的任务,分头将课本中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扼要地复述一下。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知识结构等方面做简要的梳理。然后请同学们将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交流,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在学生开始提问之前,教师要对其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估测,同时预选设计一个富有价值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等着学生来冲击它:在“近与远”的交叉口上,王安石为什么能够不同于众人,勇敢地往前走呢?(这是本课教学的契机所在)
三、意见撞击,筛选问题。师生共同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发表意见,共同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从旁启发点拨,瞅准时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直到推出富有价值的问题为止。
四、递进思考,解剖问题。让学生带着筛选出的问题,再读书、再讨论;教师总结:
从写作实践上看,在“近与远”的交叉口上,王安石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并有所发现,他获得了一个新颖的灵感,渴望有得而还;从王安石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他倡导的变法也是一场“近与远”“夷与险”的认知交锋,王安石在变法中所持的革新态度和冒险精神在游褒禅山时得到了生动体现;从时代背景看,宋时哲学大倡“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当时王安石身处佛境,心有所悟,且“务为有补于世”(王安石);王安石当时所处的“近与远”的交叉口,我们今天仍然会碰到。王安石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挑战,要能够冷静思考、沉着应付,要敢于迎接挑战,因为不能迎接挑战,也就不能赢得机遇。
五、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1.课内阅读。结合深入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一下“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命题成立的前提。
2.课外阅读。阅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组织一个读书论坛,说说主人公70多岁的老人桑地亚哥是凭着怎样的一股精神和大海与大青花鱼搏斗的?
我们在深入体悟“问题教学法”逻辑架构与程序设计的基础上,还要牢牢树立以下三种观念:
1.素质创造观。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法”,摆脱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结果中心,但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知识整合观。所谓问题,按其性质分大致有两种:一是有解问题,即前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有现成答案;二是无解问题。对于第二类问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勇于打破长期以来受注入式教学影响而形成的惰性实践、线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启发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整合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关键词: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 试题分析 探究策略
2008年,江苏高考的文理科都增设了附加题,选修历史的同学要加考40分的语文附加题,出于突出文科生“特长”的考虑。且从2009年开始这40分纳入高考总分,成为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败的一部分。一线教师要认真思考、细心琢磨、努力探索,让学生学得更有成效、更有成就感,将劣势尽可能转化为优势,从而真正在40分钟中发挥出“特长”,取胜于高考。
一、历年附加题试题分析
不同于必做题部分里文言文阅读大多考查记叙类文字,附加题的文言文阅读自设考以来几乎是清一色的议论文。六处断句在正常情况下有四五处相对较容易,只有一两处比较困难。重点和难点在于简答题中和选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这几年的考查内容来看,这部分涉及的知识范围逐渐扩大,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尽可能拓宽知识面。从实际生源情况来看,文科学生大多需要在数学上花费很多时间,并且除数学外的其他几门都是背诵记忆类学科。附加题的这一考查点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如何让这些常识不是大海捞针式地为背而背,而是融会贯通式地省时高效,必将成为研究重点。
名著阅读题自设考以来,篇目经过几次改动调整,目前定为11部,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雷特》、《茶馆》、《子夜》、《飞鸟集》。统计六年高考,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红楼梦》、《三国演义》每年出现,是必考篇目,且一定出现在简答题中,今后估计也会如此。其余篇目《欧也妮・葛朗台》出现5次,《呐喊》、《哈姆雷特》、《边城》出现4次,《老人与海》出现3次,《家》出现2次,《茶馆》出现1次(13年新加)。命题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简答题考查侧重于概括和评价,侧重于多角度切入,简明扼要,一般不作情节长篇复述的要求。
材料概括分析题选文题材较为广泛,侧重于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体裁选取偏向于论述类,突出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论述。命题完全切中考试说明要求,即“对提供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对所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密切关注社会,并有自己的积极思考,甚至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探索有效策略
1.调整位置心态,提高重视程度
文科生的语文试卷总分为200分,如果将必做题和附加题分开结算,往往就会发现两者各分数段对应的同学并不一定匹配。有些必做题向来很好的所谓优等生,也许在附加题上拿不到高分,一些平时喜欢看杂书的中下游同学,反而有可能做附加题时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决定文科生命运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事实上,必做题部分从字音到作文基本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训练的,到了高三,学生的兴趣差不多已经消磨殆尽,且这么多年下来,能力基本定型,提升空间有限。但对附加题,学生都很陌生,独特的题型、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倍感新鲜,且断句、名著等题型训练效果显著,2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套综合训练,这些都符合学生追求立竿见影成效的心理。所以,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之前怎样,只要我们重视附加题,科学应对,就会让人信心倍增。
2.研究考试说明,提高复习效率
江苏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方向标,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使复习不偏离目标。从考试说明中可以发现,名著主要考查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从前几年考题情况来看,主要内容考查较多,艺术特色的考查需在复习中引起重视。考试说明的样题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命制既要控制题目难度,又要有利于评卷,因此命题应该有明确的答题指向,一般设题角度较小,不需要详细分析阐述,重在基本内容的列举,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不必深究。
材料概括分析题的考查要求考试说明中强调了三个方向:归纳、分析和鉴赏,复习中不能偏废。其中“归纳”和“鉴赏”方向的题目和必考部分现代文阅读方法大同小异,但“分析”方向设题一般要求联系文本和自身对社会问题的评价态度。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时事,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时事的评价活动,让学生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见解。联系文本解读和自己的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作答。
文学常识是每年必考内容,考试说明虽未对其范围做出规定,但从六年高考来看,题目都稍有难度,有些年份难度还较大,需要学生有厚重的文学积淀。当然,文学常识浩若烟海,教师复习时尽量选择和文学评论、文学态度等相关的常识让学生记忆。
3.侧重名著教学,培养阅读兴趣
附加题三大题型中以名著名篇阅读内容最繁杂,涉及11部名著,学生感到茫茫无边、毫无头绪。名著中有些篇目语言文白夹杂,有些篇目时代背景差异较大,阅读起来晦涩难懂。无专门系统的教材,学生本身亦层次迥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但可以确定的是名著教学必须贯穿高中整个学习阶段,力求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熟悉名著人物情节,并具备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名著教学应高考而生,绝非为高考而存在。
名著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平时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淀。在复习备考阶段,相对集中地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和适当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自主阅读,结合书面作业形式,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为日后备考做足铺垫。自主阅读的最初阶段,读书笔记交流方法可使阅读深入。读书心得写作可成为阅读成果的呈现平台,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这种训练方式,学生要说出、写出必须熟知这一人物,熟悉相关章节,通过说写对人物有深一层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作者;阅读文本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学生觉得语文教学中人文气息不浓、应付考试的功利气味太浓,也可以说是语文味淡、技术味重,这不仅和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不相符合,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的“语文味”,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把它当成考试的工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大因素。笔者认为,从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有必要加强语文的“语文味”,单从阅读教学来说,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语文味”太淡的问题。
一、深入阅读作者的灵魂
语文本质上就是文学和美学,只不过因为应试教育的长期遗毒,导致目前的中国语文教学变成了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努力方向的八股解剖,并且在解剖的过程中美感尽失、人文殆尽。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泛读和一定量的精读,重温语文的人性和美学,让这些美好的东西再次进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文章作者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感受语文的味道。
比如,在课外阅读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独立人格的魅力,笔者让学生选读了《简・爱》。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超越了表面故事的影响,将阅读的感受集中在体会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魅力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会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时代的特征和文学触及心灵的美学特征,最终达到与作者的灵魂对话的效果。通过阅读这本小说,笔者感到,学生的读书笔记变得深沉、个性和富有人文关怀性了,比如,有的学生写到“在物欲横流的工业时代,只有独立人格才能保证女主人公的存在感,也只有此种感情才能让女主人公超越冰冷的社会关系,获得被爱的权利和可能”。当笔者惊叹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时候,笔者知道深入作者灵魂的阅读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语言美。这个时候,就可以认为,阅读已经给学生的灵魂上了一堂课,用自己的语文味征服了学生。
二、深入阅读文本的诗意
诗意是文章阅读感触的一个较高层次,意味着读者已经超越了文本的桎梏、获得了超出文本原本意义的感怀、得到了泛化的感情体验,这对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和感受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碍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轻易地体会到这种诗意美,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文本的诗意美,以尽可能让学生能得到这种感情体验。
在挖掘诗意这点上,笔者选择了让学生选读《活着》这本小说,并重点让学生体会富贵在一家人都先后离世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种泰然的处世态度,让他们感受这样一个历经风雨的老人形象蕴含的人生观价值,尤其是篇尾富贵在夕阳下讲述一生的淡然是如何通过文字细节表现出来的。学生们纷纷反应,余华的文字朴素有力,寥寥几句就能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不仅能够让人感知到白云苍狗的人生虚幻感,更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如同《老人与海》中的奋进价值观。因此,学生们更加会热爱生命、与无奈的命运搏斗。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学生们就能感受到史诗般的人生美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大的洗礼,不仅让他们的心对人变得更软了,还能让他们的心对命运更硬了,个中滋味化在笔头,满满都是对人性的赞叹、对生活的热爱,可想而知,语文课堂所呼唤的诗意美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总之,“语文味”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的深刻内涵,让他们对人性、社会产生强烈的个性化感触,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到其中的诗意和浓情。只有感受到这些味道,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味”。
参考文献:
关键字:阅读效率;激趣;善思;强记;多写
临近高考的时候,笔者就现代文阅读在我带的两个一文科一理科班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学生对现代文阅读还是很茫然,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认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对的,而答题时往往切不准答案,言不达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和文本对话发生错位,而且这种现象长期困扰着他们。更担忧的是,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走进文本、构建和文本互动的关系有什么特别的意蕴,所以答题往往是文不对题,甚至离题万里。尼采说:“读书就如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阅读是一种切身感受,阅读是一种情感体验,也可以说体验是阅读的起点,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切身体验,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懂得阅读应建立在充分自觉的阅读自信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阅读的路径。但是,面对现代文的阅读现状,我们教师就没有足够自信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储备了和阅读、答题恰适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更多地表现为自由放任、随意散漫,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学生现代文阅读的状态。那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找寻、探究现代文阅读效益的生长点。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能力。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老师指导学生做科学规范的阅读笔记。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想办法长期坚持下去,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阅读习惯。长此以往,让学生伴随阅读成长,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现能力、联想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培养效率意识,减少无效劳动
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授课随意性大的缺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并尽量按预设步骤教学。其次,教学时应训练学生限时阅读,并回答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应在班内多开展学生阅读竞赛活动。这些措施可以让师生产生紧迫感,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师生的效率意识。
三、纠正不良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回眸重读、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不良习惯,这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提高。回眸重读指的是习惯性地、无目的地重读刚刚读过的内容,究其原因是阅读材料过难,超出了读者阅读能力,纠正这种不良习惯的关键是使用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阅读时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将已读过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意义整体去理解,而不是作为零碎的个体来理解。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这三种不良习惯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表现为,阅读时学生手指着文字,摇头晃脑,大声朗读。这样很难做到眼、口、心、手的一致,既影响到了阅读速度,也影响到了对全文的理解。因此,阅读时要提醒学生将手指从文字上移开,默默地快速地用眼睛和大脑去获得文字信息,从而迅速地理解文意。
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激趣。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一些陌生的现象感到无奈。比如,十分爱看小说的学生却不爱看课本中的小说,十分爱读的学生到了课堂却变成了“哑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们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甚至漠视。不少教师提出了许多激趣的方法,“直观演示”、“语言渲染”等,但我们总不能每节都找“直观教具”去演示。我们应培养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培养对阅读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或解答了别人的问题后,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不断地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雷雨》时,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亲身体验,学生就提出许多问题:侍萍为什么要和周朴园相认?侍萍是否还对周朴园有依恋之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问题的生成是因为有了朗读和表演的体会。
2.善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语诠释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阅读,要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文章得到感知、领悟,达到鉴赏,因此阅读要有读有思,边读边思。《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少年英俊、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叱咤风云的儒将形象。
3.强记。在阅读中,强记的内容是不可低估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较为成功的作家,在他的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着许多优秀文章和大量词汇。一旦写作,便会从“仓库”里调出所需内容为我所用。
经验告诉我们,在阅读中强调要做到如下几点:①选准章节。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推荐课外背诵的古诗词,必背无疑,写景状物的精词妙语,富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段也要背下来,丰富文学底蕴。②强记强背。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要尽可能地把那些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经典性篇章和优秀时文,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吃下去,“烂”到他们记忆的肚子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熟记的东西多了,阅读便会轻松起来,作文就会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了。
4.多写。阅读要想发挥更好的效益还必须注重写作与阅读的相互促进用,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阅读过程中“写”的基本形式有:摘抄、写体会或翻译、习作。在阅读过程中,只要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摘抄下来,只要是自己感到想要说点什么,那么动笔写出来,这就是写体会或作简评。这样随时记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多读多思,将书中的精华真正为我所用。笔者在教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时,就布置学生按要求提示写读书笔记,无论是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还是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题进行评论,不少同学写出长达七百字的体会,这样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与写作相互驱动:多读,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多写,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心胸和头脑,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对阅读提起重视的基础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坚持不懈,相信我们学生的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且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获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王立军.阅读教学切入法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1,(3).
[2]张雪梅.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2011,(6).
[3]董亚.千“呼”万“唤”曲尽其妙[J].语文教学通讯,2011,(9).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