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农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组织联盟在其负责的一次研究中,对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对比,证明有机农业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有机生产中,土壤微生物种群远较常规生产活跃,可以增加CH4的氧化性,从而减少甲烷的排放。另外,有机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无机氮肥,这就可以显著减少N2O的排放。有机农业中,严格禁止化学合成肥料的施用,这大大降低了氮、磷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累积,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这些营养元素进人水体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当然,水体富营养化还受水体地理位置、周边工业活动情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努力。
野生产品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可以为人类提供药材、浆果、坚果、茶叶等多种资源,是部分地区农民增加收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目前的大部分野生采集行为都是农民自发进行的,没有统一的管理,加之野生产品多是公有资源,大部分农民都是抱着多多益善的心理,对野生资源进行无节制的采集。这种采集方式严重影响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合理的采集机制,有机农业恰恰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采集模式。
GB/T19630一2005中严格规定“,采集活动不得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对植物物种造成威胁,采集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的产量”,并“制定和提交有机野生植物采集区可持续生产的管理方案”。最后,还必须对采集人员进行培训,在他们掌握了正确技术后才能开始采集。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所采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如果能将国家强制性保护措施与有机采集模式结合起来,不失为保护野生资源的一个好办法。
既然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和平衡作用,那为什么在中国农村得不到普及呢?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是有机农业最大的推广难题尽管发展空间很大,但是有机农业的农产品的生长周期长,成本较高,见效较传统农业慢,所以对靠农业维持生计的农民来说这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家都错误的认为有机农业是不采用化肥的,但事实上,有机农业并不是不使用农药化肥,而是施以低毒或无毒的有机农药和有机化肥,这比传统农业中施用的农药和化肥贵2/3,无疑提高了生产成本。另外,我们的有机农业要从传统农业过渡是由一个过程的,由于有机农业要求纯天然,所以生长周期长,其除虫几乎都需要人工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安全、无污染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食品这种直接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须商品,其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经过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食物链中新的危害不断涌现,因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中毒及伤亡事故屡有发生。食物中毒,污染肉品引起“毒饺子”事件;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每年上报的食物中毒死亡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使用了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甲胺磷、毒鼠强、克伦特罗(“瘦肉精”)等农、兽药残留引起的,有的人为添加食品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激素及除草剂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并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如何确保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将直接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以全面提高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第一道保险绳。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力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针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产品,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无证生产食品违法行为,重点整治区域性制假售假和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从生产源头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流人市场。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使得食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2认证认可为质量安全把关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确保产品质量、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有效措施和办法,认证认可已成为国际通行的规范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将认证认可制度作为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对外贸易的战略性选择。我国已建立相对完备的认证认可行政监管体系,通过认证认可对产品生产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全面覆盖;对部分产品实行了强制性认证;对食品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从而做到了从生产源头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确保质量安全。目前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种类已达10种,包括GAP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HACCP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饲料产品认证、食品质量(酒类)认证、绿色市场认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工作,对于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基础作用,推动我国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食品安全自控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有机转换过程。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Food直译过来的,虽然不如我国绿色食品那样形象直观,但国外普遍接受OrganicFood这一叫法。有机食品在其它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这里所说的“有机”并不是一个化学概念。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除有机食品外,还有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他们被统称为有机产品。有机食品与我国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绿色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①原料必须来自己建立的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②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③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④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4发展有机食品蔬菜产业的意义
4.1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也与农药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土壤被誉为万物之母,它是多种生物栖息的场所。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只及传统农业土壤的1/10。土壤有机物的耗竭,使其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这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我国“九五”期间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都是以水体富营养化为主要特征,而从农田流入水体的化学氮磷肥是造成湖泊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将农业生产从常规方式转向有机方式,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防止水土流失,尤其是防止土壤盐渍化,防止水污染,是今后有机农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机农业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堆沤绿肥、有机肥,秸秆还田,利用生物秸秆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效果明显,效益显著。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不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从已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来看,农田生态环境普遍好转,各种有益生物种群明显增加,农业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说,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将对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特殊生态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完全符合国家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战略。关键是认证认可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把好认证关至关重要。但现实情况却十分堪忧。一些认证机构市场经济效益观念较强,给钱后可以视基本情况灵活发证,导致认证权威性缺失。
4.2为人民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
有机食品受到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无污染、品质高、口味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有报道说,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将形成各种各样的中间体,其中某些中间体的分子结构与动物体内的雌性激素十分相似,这可能是导致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雄性退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儿童皮肤过敏症非常普遍,这可能与食用基因工程食物或食物中的农药残留有关。人们对基因工程食物的潜在影响普遍比较担忧,而有机食品绝对禁止引入基因工程技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愿出高价钱购买有机食品主要是出于自身健康的考虑,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消费有机食品是对环境保护作贡献。此外,在发达国家,食品的消费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例普遍较低,即使有机食品的价格翻倍,他们也能承受得起。在我国,人们对有机食品还知之甚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必将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特别是向婴幼儿提供有机食品,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能够保证正常充足供应的今天,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健康品质已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4.3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措施。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及其所依托的有机农业,正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事有机生产的农民普遍增收,贸易商的利润大幅度增加。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些产品(如大豆、茶叶等)可高出l倍甚至更多。从事有机生产的农民虽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但可省去购买农药、化肥的支出,农民可以从较高的产品价格和较低的现金投入两方面获得收益。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发有机食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4.4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进入WTO后,只有优质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才有竞争力,而有机食品是出口创汇的希望所在。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强市场建设和引导,加快有机农业体系建设,提高有机食品供给量,增强有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造福于子孙后代。
5国外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是推动世界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专门组织,现在已经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团体加入了该组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英文缩写OFDC)是我国最早加入该组织的会员,目前我国已有19个IFOAM会员。据了解,世界上生产有机食品的国家有100多个,其中非洲27个国家,亚洲15个国家,拉丁美洲25个国家,欧美发达国家都生产有机食品。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品种主要有粮食、蔬菜、油料、肉类、奶制品、蛋类、酒类、咖啡、可可、茶叶、草药、调味品等。此外,还有动物饲料、种子、棉花、花卉等有机产品。目前,有机食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日本的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达26亿美元;到2006年,欧盟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增至470亿美元。可见,有机食品在发达国家中所占市场份额大,人们重视程度高,需求旺盛。也反映出有机食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与人民生命健康关系巨大。在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60%和70%,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些品种高出1倍以上。有机食品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这为我国今后有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发展机会,政府应大力倡导并给予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6我国蔬菜生产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
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为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6.1蔬菜生产环境质量问题
近年来,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而各地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检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到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污染,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有毒物质对土壤结构、理化性质等产生长期的破坏性影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塑料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灌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甚至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蔬菜品质,更重要的是对环境资源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6.2不合理的蔬菜生产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化肥、农药、设施材料等农用物资不断更新换代,一定范围内可使蔬菜产量提高、效益增加;但也正是这些农用化工产品使得环境不断恶化,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蔬菜生产周期短,施用化肥增产效果明显。然而传统的有机生物肥料的搜集、腐熟发酵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因而化肥以其简便易用的优势受到生产者的欢迎。然而化学肥料的长期使用将会使土壤有机质逐步耗竭,保水、保肥力差,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过量施用氮肥还导致蔬菜硝酸盐累积。硝酸盐在人体中被还原为亚硝酸盐,进而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影响人体健康。化肥的过量施用使大量营养元素流失,进入地下水中,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中植物过量生长,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结果使水中其他生物因缺氧中毒等原因而死亡,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蔬菜种类、品种繁多,其组织及食用器官鲜嫩、营养丰富,是病虫害的良好寄主。菜园肥沃的土壤为杂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连作、重茬也使病虫害日益加重。越是蔬菜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农药的使用频率也越高。农药使用量过高及使用不当,不但影响大气、土壤、水源质量,还造成蔬菜中农药的大量残留,蔬菜品质和安全性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我国设施园艺生产中蔬菜生产占很大比重。然而设施蔬菜生产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农用塑料薄膜残留土壤中,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及土壤中水肥的移动,从而使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塑料中各种添加剂尤其是酞酸酯类增塑剂对作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无土栽培都用化肥配制营养液灌溉蔬菜,生产的蔬菜不能进入有机食品行列。由于目前采用有机生态型进行无土栽培生产的极少,以致灌溉排出液硝酸盐含量超标,也污染了地下水。蔬菜产地环境恶化与不合理的蔬菜生产方式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影响了蔬菜品质的提高和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7发展有机食品蔬菜产业的希望
7.1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真正开始有机食品的开发是在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以后。最早参与有机食品开发的是一批贸易商,开发的品种主要是天然的有机食品,如高山茶叶、东北的大豆、野生果品、中药材等。随着外商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开发的有机食品的种类也迅速增加,现在大多数栽培作物都已有了有机食品。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体系,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完全接轨,是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的基本依据。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近百万亩(不包括面广量大的野生、天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颁证产品主要有谷物、豆类、蔬菜、饮品、中草药等类别的近100个品种,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场,也有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仅仅1998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约为1000万美元,最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30%以上。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主要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即由贸易公司(多数是外贸公司或直接从事出口业务的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农户在公司的指导下按有机方式生产,公司包销产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和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农民把他们承包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公司经营,便于统一管理和有机农业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而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的日益完善和规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栽培管理或许为今后的有机食品蔬菜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契机。
7.2开发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
主要有: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很多传统农业技术可以直接运用到有机农业生产中;有很多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地区相对比较容易转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生物品种繁多,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食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遍的推广,全国已建立了数千个生态农业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农业经验和技术,其中大多数技术适合在有机农业生产中运用;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购买有机食品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婴幼儿食品以及直接供人们食用的瓜果蔬菜等。OFDC认证的有机产品已经得到德国、英国等有关政府部门的认可。OFDC与瑞典的GROLINK、英国的SOILASSOCIATION及美国的OCIA等国际著名认证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在1999年4~5月间顺利通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专家对OFDC有机认证的评估,由OFDC认证的有机产品将更为顺利地进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
7.3有机食品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和潜在的国内市场。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商想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蔬菜、果品等产品。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呈迅速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从政府到普通百姓,对于包括有机食品蔬菜在内的有机食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目前许多地区蔬菜总产量渐趋饱和的形势下,以质取胜和增加出口无疑是蔬菜业再上新台阶的又一个出路,而产品出口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绿色壁垒”。我国已经具备开发有机食品的很多有利条件,在我国适度规模地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切实可行的。要想使有机食品这一特殊的环保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切实解决有机生产技术难题,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意识的增强,政策、资金的支持,以及有机蔬菜生产中的技术支撑,至关重要。
8发展有机食品蔬菜的对策
发展有机食品蔬菜是一项从生产基地建设到市场体系建立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8.1制定优惠政策
我国的有机食品事业是一个开拓性的新生事物。任何一项事业,在其起步和发展初期均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精心的扶持,而不能要求短时间内的回报。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更是一项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高投入的工程。因而政府部门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无疑是一项有远见的举措,将会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8.2加强有机食品蔬菜基地建设
建设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是此项工程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方面要考虑在较边远、污染少的地区进行生产基地建设,避免这些地区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对城郊、工矿区等污染较严重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产方式转化,以有利于这些地区蔬菜基地的建设。
8.3加强有机食品蔬菜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蔬菜品种花样繁多,生长习性各异。除加强环境质量评价、产品加工技术、产品检测、包装等环节的研究外,应根据各种蔬菜的特点,研究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生产技术标准,以做到在无污染的前提下,提高风味、外观和品质,使有机食品蔬菜真正成为“拳头”产品,创出自己特有的品牌。加强和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推进有机蔬菜生产发展。
8.4加强有机食品蔬菜生产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各级有机食品管理中心,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合力。加强有机食品的管理,制定法律保护措施,避免有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8.5加强有机食品蔬菜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蔬菜除了与其它食品共有的特点外,更有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因而市场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影响产品的效益,很有必要建立其专门的营销网络。对于出口有机蔬菜产品,急需建立进口国、出口国相互承认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做到畅通无阻,以减少损失、增加效益。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搞好物流服务,提高服务的层次和质量,为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保驾护航。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机农业;模式特点;生态功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持农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依然很多,其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现从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角度阐述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1环境友好型农业
环境友好型农业将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经济建设中[1-2],其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从而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
1.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2-4],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按照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发展多种经营、多种农产品互补、轮作等生产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为地构建一定的生态链,实现深加工和资源循环再生。另一方面,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标是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能在长期不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条件下产生较大的生产力。
1.2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特点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特点是以环境友好为基本前提[1-4],改变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学地规划、组织、管理,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分层优化利用;形成循环、共生和废物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角度来看,农业环境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目前,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以环境优化、生态协调的经济增长为主的新阶段,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新模式。农业系统作为人工的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加上较长时间以来传统经济观念对农业掠夺性的经营,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构建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和最终出路。
2有机农业
2.1有机农业的涵义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且获得了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因此,有机农业符合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标准。
2.2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5];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2.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4个方面[6]。
2.4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2.5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3结语
有机农业的优势充分表现在无污染,保持及促进土壤肥力,营养全面、健康,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丰富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种植、降低作物营养水平、机械除草及有目的地建立天敌栖息地和群落环境等,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自然调节机制,建立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保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
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维持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必由之路。有机农业向社会提供无污染、美味、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对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我国的农业水平必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4参考文献
[1] 吕迅,姚云浩,付会洋,等.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分析[J].生命科学,2010,4(2):61-64.
[2] 王晶.积极建设有机农业,践行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J].经济视角,2010(3):51-53.
[3] 李国森, 敖振浪. 什么是有机农业[J].种业导刊,2010(4):43.
[4] 罗芳,徐丹.资源消耗农业的可持续经营——日本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0(5):2613-2615.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戚建强,李红.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2009(09).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1.1生产者业务素质低,专职生产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种植的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妇女,且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劳动群体从事传统农业根深蒂固,种植观念相对守旧,思维不够开阔,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需求,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能力较差,相对于有机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而言,他们在知识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在更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方面表现得较为滞后,从而给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国内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机农业单独设为一门学科,只有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农业,使得有机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目前,国内仅个别县(市)农业局设置了“有机农业管理办公室”,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有机生产技术科研机构,有机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高校专家兼职做顾问,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与普及,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才能把农业信息技术带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推动有机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1.2生产规模较小,缺乏优质品牌
当前国内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还是以为主,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尚未改变,每个农户手中的耕地面积小而不连片,农民的生产管理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靠普通农户个体推广有机农业几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同时有机农业多数在山区开发,许多地方的土地难以集中成大面积,不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就给有机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缩小了市场消费群体,也遏制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央虽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但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规模,单靠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依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机农业对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新鲜模式,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缺乏本质的了解。调研中发现,农民以及部分农业合作社虽然可以种植出优质的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产品优质但并不优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宣传,农民的市场观念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追求小农经济,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产品质量水分较大,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觉得品牌建设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承担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高额费用。
1.3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市场培育难度大
当前,很多农民和消费者,甚至一些农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有机农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在解释有机农业时,都会简单地概括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业,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原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复古,而没有认识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什么是有机食品?对这个很多香港的小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我们周围很多成人却难以回答,甚至韶关电视台科技正能量栏目在韶关学院做随机调查时,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混为一谈,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费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其高营养价值的健康理念还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如何让消费者直观地辨别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国内学者大都还是从营养学的观点解析有机产品,试验表明,有机农产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短时间的使用与体验,也很难发现所谓的有机农产品的诸多优点。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行为与其个人对有机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观念的引导、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则是推广有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1.4有机农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以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告,我们会发现有关各类农药化肥的宣传,经销商和企业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着深入人心的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对比一下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宣传却很少。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农产品需求,尚未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发展有机农业,整个社会在有机理念的推广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有机农业难度很大。同时,个别有机生产者唯利是图,不规范操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缺乏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多数为农村偏远地区,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生产者在生产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给消费者也带来误区,认为有机产品就是高价产品,忽视了有机产品的真实价值。
1.5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大,价格高,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在国内80%做有机农业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上市企业所投资的有机农业也都亏损,笔者通过与部分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机农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属于精致农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而人工成本成为最大的开支,造成有机农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商家对于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往往是普通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机米约120元/公斤,而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尚未转变,中高端的有机产品尚未被消费者接受,居高的价位影响其市场推广,有机农产品成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国的有机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市场上的有机产品主要采用设立厂家专卖店、大型商超供货、发展经销商等营销模式,其中农场直销的模式约占60%,但直销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场潜力有限。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作为有机农产品链条的最前端,销售渠道掌握在企业手里,商人为了追逐利益,经常低价从农户收购原粮加工后高价卖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烈,有机产品的市场营销较为被动。
2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
2.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补贴倾斜
在有机农业市场培育不够健全的阶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国有机示范县江西万载的有机农业开发模式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该县通过多年对有机农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干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机品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选择了不同途径对有机农户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扶持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术、认证管理、产品营销等成本也要高很多,从而导致农户及企业不能自发地投入到有机农业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方面要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从而进一步地鼓励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
2.2扩大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广,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需做好有机农业发展的宣传,通过媒体引导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有机农业意识,深化有机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让广大老百姓思考当前农业土壤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要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介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有的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市场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体,努力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高端农产品贸易公司和流通队伍,尽量把流通、销售环节让利给专业的厂商去经营,生产商集中精力保证好质量。建立配套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生产基地、市场需求等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管理及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从而扩大有机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
2.3提高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产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承载主体,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进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导力量,从而加快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南雄市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期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但经过企业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个从种子、种植、仓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有机生产体系,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机水稻的育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种植基地,在始兴、南雄两地建有5万吨的粮食仓储基地,拥有稻谷烘干产线、大米加工产线各1条,2012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新建有机米露、有机米粉产线,现正探索有机米酒的开发,有机产品通过公司专卖店的形式直销,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有机农业在初始环节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表示效益不明显,而有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后,通过精深加工及高规格的包装后增值效果相当显著。发展有机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成熟期短、不耐储运、产品滞销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有机农业品牌建设,避免优质不优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或者产业必须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产品特色,方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质量制度,有利于有机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对品牌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可借助当地原有品牌,发展一批“有机+特色”、“有机+优质”等有机名牌产品,使其能够有效传导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市场信息闭塞,部分有机农业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国家从政府层面每年定期组织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强宣传,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该活动,为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消费群体对有机行业的认识,避免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矛盾。
2.5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机农业溯源机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农业需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围绕其生产管理及销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精致农业、数字农业,把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有效进行信息化发展,使其整个产业链与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思维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渗透,与时俱进,发展高效现代大健康农业。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可溯源机制是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将有机产品的种植管理节点、生产资料使用、生产日期、生产及加工记录、仓库保管记录、产品条码、出货记录、消费者信息等各种档案记录详细,实现每一批产品可以倒查问题源头的追溯机制,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3结语
以色列尽管耕地匮乏、资源短缺,却拥有世界上先进、发达的农业,除了滴灌节水技术外,其有机农业生产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以色列有机农业的发展成果,对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中国东南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精致、高附加值农业具有借鉴意义。以色列有机农业生产注重优质生态环境、土壤改良,利用天然肥料和农药,采用农业、物理(防虫网室、色板)和生物(性信息素、寄生蜂等)等非化学措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及转基因生物,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体现对环境友好、可持续、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通过严格有机认证体系的建立,规范生产,依托良好的生产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全国的有机农业占农产品份额并不高,仅为1.5%,但几乎都瞄准出口贸易市场,2007年有机蔬菜年出口额高达3亿美元,占全部蔬菜出口的份额高达15%,利润的20%,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如今有机农业已成为以色列农业生产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年增长达到25%,全国大约有400个农庄在7000hm2土地上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有机马铃薯出口从2000年的2100t,猛增到2005年的1.75万t,2006年则高达2.6万t。以色列有机农业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到70年代才有了转机,并被广泛推广应用,能够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新鲜农产品,尤其在精细生产系统下的有机农业生产可以使产量、质量与传统的种植方式持平或超出,同时由于环境友好等因素,体现在价格优势上而发挥出高效益。近年来,以色列RudolfSteiner教授还把生物互动激活理念引入有机农业生产,用来进一步提升有机农产品价值。
(一)有机农业标准与检验
以色列有机农产品之所以在国际上畅通无阻,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定了灵活的出口国标准,市场针对性极强,尽管没有制定本国的有机农业标准,但出口到哪个国家的产品就按照哪个国家的标准进行生产。以色列通过了《有机农业法》,有机农业生产全部执行国际原则和标准,包括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员大会最新通过的标准。一般有机农业生产执行其产品出口目的地标准,如出口欧盟国家的执行欧盟2091/92号标准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标准,出口美国的则执行美国农业部的NOP标准。以色列农业和乡村发展部植物保护和检验局这一政府机构牵头,负责有机农产品的检验,所有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者都必须通过该部门的严格监管程序。以色列民间机构———有机农业检查机构(AGRIOR)通过美国农业部的NOP标准认证,IFOAM授权下,负责当地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检查等日常工作。所有的以色列有机农业生产者都是国内生物有机农业协会(I-BOAA)的会员,该协会是IFOAM的一个附属机构,以及地中海国家农生协会(ABM)的分部。IBOAA通过培训课程推广有机农业知识,开展实地考察、推广服务及开发市场。协会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使有机农业占到整个农业生产量的10%。政府的统一监督和协会分头管理,保证了有机农业认证、生产的有序。
(二)有机农业种植区域
以色列全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6000hm2,其中露地蔬菜和棉花等大田作物各2000hm2、水果1400hm2、设施蔬菜水果及其他等600hm2。以色列南部河谷死海地区是冬季新鲜蔬菜的主要产区,凭借冬季温光资源,适合甜椒、番茄、黄瓜等高档园艺产品的生产,附加值高,主要出口到欧洲和美国,所以又号称“欧洲的冬季厨房”,且该地区宣布没有果蝇危害,因而可以畅通无阻进入美国等市场。内盖夫西部沙漠地区光照中等,气候温暖,但水资源异常缺乏,通过沙漠绿洲计划,可生产品质优良的蔬菜和瓜类,主要种植出口到英国的马铃薯、胡萝卜、洋葱、芹菜、花生、红辣椒等,以其优良品质和季节效应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北部海法和加利利湖地区水资源较丰富,主要种植大田作物,如水果、小麦等,并结合气候特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村和观光农业。有机农业面积最大的是棉花,其次为加工用番茄、甜玉米等。有机棉花在若干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使用农药是棉花生产的常规步骤,特别是用于对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治,现在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机棉花同样有不错的收成和收入,且有机农业生产对作物生长的自然循环没有任何影响。以色列也有一些有机果园,主要分布在Arava和约旦河谷等地区,主要品种是鳄梨、柑橘,主要用于出口,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主要是橄榄油、杧果、苹果、核桃、无花果、葡萄等。
(三)有机农产品加工及农业投入品使用
近年来,有机农产品的加工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种有机农产品可以用来加工成罐头、冷冻产品或榨油。农资等农业相关企业也支持并提供相应产品给有机耕作,包括混合有机肥料、植物配方添加剂、杀虫剂(植物源、矿物油等)和相应的灌溉设备,这些产品符合有机农产品的标准,使得有机农业摆脱了原始的农耕做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要点
有机农产品基于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生物等非化学措施,最低限度地使用化学措施的综合防治策略,如农业栽培预防、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等。有机农业生产在前期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大,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通过长期有机耕作,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采取通过虫害种群数量评估与监控技术,注重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策略,则有机农场的产量、品质均会显著提升。有机农产品注重产地选择和适宜的耕作制度,通过农业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作物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能力,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的合理间、套、混种,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也有利于控制杂草的生长。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如采用大棚设施、增加覆盖防虫网、调整播期和成熟期、利用抗性品种、应用植物杀虫剂、驱虫剂等,使农业生产系统病虫害危害减少到最小。通过定期更换温室里的生产材料(如土壤、生产器具等),控制病虫害危害及连作障碍。采用微滴灌进行肥水一体化生产,根据作物生长需求把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允许使用的矿物肥料溶入灌溉水,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追肥,不但可节约灌溉用水和肥料,节省劳动力,而且可提高灌溉效果,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环境湿度从而有效减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可采用物理、生物措施,如用黄板诱虫及防虫网来控制虫害,昆虫性诱剂诱杀目标害虫,采取释放生物蜂等措施进行目标害虫的生物防治,在作物开花期间释放蜜蜂对作物进行授粉等。控制杂草也可通过选用合适的耕作制度播种、与成熟植物错开、人工拔杂草等有机农业方法。必要时采取药物控制技术,及合适的喷雾器、喷粉机、紫外线(UV)等安全预防措施,并确保使用的植物源农药最大残留值符合有机农业标准。
二、对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启示与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有机农业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已有很好的开端,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国家应重视其发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培育规模化生产主体和知名品牌,正确引导生产、消费,建立示范基地样板,做大做强有机农业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从有机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有机农业及其产品产业链较长,涉及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一般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监管完成的,委托协会或某机构组织具体操作,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协调和支持,则该产业很难保持健康发展。同时有机农业需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及较高的投入,风险较大,客观上需要政府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建议参照以色列的做法,把有机农业作为全国性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制定主攻出口等目标市场,划分不同品种优势产业区域,进行适地生产,突出地方特色和上市季节、时间差,培育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严格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强化管理,协调农业、质监、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合力推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如完善环境监测评估制度,杜绝污染源,为有机产品提供安全的环境保障;完善产品质量抽检制度,对产品质量实行动态监控;健全有机产品质量公告制度,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确定有机食品生产投入品管理办法,消除有毒残留,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生产投入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检员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确保质量安全监管有效运行等。
二是强化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诚信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根基,其中农资产品使用的监管一直是有机农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所以公众对于部分有机食品的怀疑,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环节的监管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一些生产经营者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突出表现在偷偷使用化肥、化学农药,掺杂使假,随意扩大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范围、数量,而把其他普通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作为有机产品售卖,随意张贴有机标签等。发生的原因客观上存在认证机构和生产主体的诚信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难以做到全覆盖,但主要还是有机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不配套、不完善,病虫害防治成本高,以及生产地的环境等问题,严重影响有机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进而没有效益,企业失去发展动力。由于有机产品主要是一种生产理念,是一个生态循环、生物防治等长期形成的过程,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在注重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通过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把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降低到目标经济阈值内。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有机产品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有机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产业滞后,有机品种单一,货架期短,增加销售成本,附加值大大降低。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呈现小而散的特点,规模化程度低。存在设施不足、信息沟通困难、销售渠道单一、人才短缺等问题。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管理,想要跨地区集中经营非常困难,产品供给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1.2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机农业的推广:
一是技术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总体科技水平比较低,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人员又大量流失,严重阻碍着有机农业的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在科研、税收、补贴方面没有激励措施,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成为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信息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搜集、整理、和反馈体系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市场价格的掌握不深、分析不细,导致在安排实际生产中盲目性较大,风险也较高。
2加快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认证体系建设
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按照认证机构和管理、服务等机构类型的不同进行机构的拆分,细化机构职能,确保认证工作和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协作,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机制,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有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扩大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范围并提高监测的频率。曝光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增强公众监督的力度。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组织有机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联合会,规范管理制度、产品检查制度、行业行为准则,对不合格企业取消生产认证,对违规经营的不法经营者吊销其执照,保证有机产品质量。加强跨区域的技术交流和生产合作,达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培养更多的市场管理人才,及时将农业技术、销售、管理信息传递给生产经营者;有层次、有系统地建设营销网络,形成市场合力,实现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要启动消费市场,就必须有丰富的产品品种和大量的产品数量供给。注重开发新的有机产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协调植物性产品和畜牧类产品的生产,形成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程序,使有机农业生产规范化、规模化。集中优势力量发展适宜本地区情况的产品,推出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社会知名度。
第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尺度,抛开标准谈安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科学的。我们所说的“标准”,就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后,由有关各方充分协调后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标准也是一种技术规范,它是以人们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理论、原理、方法去指导、约束、限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技术性活动。它告诉人们如何使自己生产的产品符合使用要求。它还告诉人们在某项生产活动中的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工作方法,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或禁止的。标准可以帮助和促进人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避免由于不科学的技术行为造成不良的后果,防止由于违返自然法则而受到的种种惩罚,以致造成深远的灾难性后果。所以说,安全农产品标准是农产品质量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是生产活动的技术和行为规范,也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经营行为的法律依据。
2有机农业的技术体系本质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利用桔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等等。广大消费者经常有一个误区:以前没有化肥、农药的时候,生产的产品都是“有机产品”。那么自然而然,目前在选择食品时,趋向于“农家、野生”等等字样的宣传。其实,有机产品与古代无肥无药产品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说有机产品禁止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这是技术底线,换句话说,它是有机产品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有机产品肯定是不施农药化肥的,但是不施化肥、农药的产品却不一定是有机产品。有机产品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标准化生产;可追溯;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抛开独立第三方认证这个管理因素外,其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均为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国家标准GB/T19630-2011的名称是《有机产品》,也就是说,有机产品首先它必须是一个产品,必须有其商品特性。有机产品首先是一种商品,有一定的成本与合理的价格,应该能够批量的规模化生产,等等。因此,所谓“后院种的菜、自家养的鸡、云雾山顶采的茶”等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它们不是商品,不具备批量、规模成产的条件,也就不会有可估算的价格,必然就不可能持续、有效的为广大消费者所服务。另外,有机生产中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必须面对更为严格的土壤培肥(饲料配制)和有害生物防控的问题。任何一个规模化生产的基地,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所谓的“周边环境好,没虫没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具代表性的。因此,有机产生其本质必然是一套完整、严谨的技术体系,规定了产地环境、目标品种、农业投入物要求、有害生物管控、储运追溯等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与生产方法。只有这样,无论在何处、无论生产者是谁,只要能够达到标准的要求,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要求去生产,那么其产出农产品质量必然是有保障的。
3标准对有机生产的促进作用